池菇村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面,距离镇政府9公里。全村辖两个村民组,共279户,总人口758人,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60亩,其中水田840亩,土地面积720亩,目前全村工有党员22名,平均年龄3岁,入党积极分子4名。
目前,池菇组干道几串户路已硬化。
池菇村领近中八-所,周遍有5个陶瓷厂,地理条件较好,目前我村有养鸡养猪大户5户,蔬菜种植大户3户,村民自办小企业5个,2010年底,全村生产总值1100万元
--人口总数:758人 农业人口:732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池菇,小寨 生产总值:1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 名特产品:鸡,猪,蔬菜 办公所在地:池菇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181100 | 551400 | -- | 查看 池菇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后午社区 |
后午社区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部,行政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辖扁山一组、扁山二组、杨四组、杨五组、冷水岗、徐家院、后午、右思田8个村民组。总人口1105人,主要由汉、苗、布依、彝等民族组成。目前,我居委会由于没有办公场所,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与扁山村共用扁山村村办公室。 --人口总数:1105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1105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扁山一组,扁山二组,磨石冲,杨四组,杨五组,冷水岗,徐家院组 生产总值: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冷水岗组 |
二公司社区 |
电建二公司居委会位于红枫湖镇后午,整个居委会共有居民2682人,皆环湖而居,清电居委会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辖第一生活区,第二生活区,冷水岗,徐家院,老办公楼五个组,现有耕地120亩。自电建二公司建立以来,一直秉承区域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带动红枫湖镇后午片区的群众共同发展,2010年底,我公司实现生产总值1000万。 社区于2010年12月经红枫湖镇党委同意并下文组成电建二公司社区党支部,黄启涛同志任支部书记,刘国林、李开英同志任委员。 --人口总数:2682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2682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生活区,二生活区,冷水岗,徐家院,老办公楼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工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后午 |
农牧场社区 |
农牧场居委会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辖区有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现有耕地1995亩。总人口953人,全部为非农业人口,主要由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等民族组成。居民主要是农场工作人员,经济收入以工资为主,农牧场产业主要是葡萄产业,2010年年底,我居委会生产总值达5000万。 --人口总数:953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953人 --行政区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 生产总值:5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葡萄,奶牛 办公所在地:农牧场 |
畜禽水产社区 |
畜禽水产公司居委会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650亩。总人口814人,全部为非农业人口,主要由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等民族组成。居民主要是农场工作人员,经济收入以工资为主,农牧场产主要是畜牧业、家禽养殖业、渔业,2010年年底,我居委会生产总值达500万。 --人口总数:814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814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五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家禽养殖业、渔业 名特产品:鸡,鸭,鱼 办公所在地:水产公司 |
中八社区 |
中八居委会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9.4平方公里,辖区有一大队,三大队,五大队,七大队,及中八农场所部,3900亩。总人口1453人,全部为非农业人口,主要由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等民族组成。居民主要是农场工作人员,经济收入以工资为主。2010年年底,我居委会生产总值达1200万。 --人口总数:1453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1453人 --行政区面积: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回,布依,仡佬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大队,三大队,五大队,七大队,及中八农场所部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中八所 |
清电社区 |
清电居委会坐落于红枫湖镇后午,整个居委会共有居民2860人,皆环湖而居,清电居委会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公顷。自贵州华电清镇电厂有限公司建立以来,一直秉承区域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带动红枫湖镇后午片区的群众共同发展2010年底,我公司实现生产总值2.5亿。 --人口总数:2860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2860人 --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5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工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后午 |
白泥村 |
白泥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部,行政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距清镇城区3公里,辖白泥田组,后二组,高家院组,坝上组,萝卜土组,水洞组6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265亩。总人口18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人,一个民族自然寨,主要由汉、苗、布依、彝等民族组成。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完善,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以种植番茄、辣椒、养殖肉鸡、仔猪为主,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至2010年年底,我村生产总值达到3100万。 --人口总数:1824人 农业人口:1749人 非农业人口:75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6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等民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白泥田组,后二组,高家院组,坝上组,萝卜土组,水洞组 生产总值:3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白泥田租 |
簸箩村 |
簸箩村距离清镇市区13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880亩,辖 5个村民组,王家寨、刘家寨、贾角坡、簸箩口、上小寨,总户数661户,总人口2297人。现有党员41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簸箩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已基本完善,现有串户路、进组路20余公里,已全部硬化。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村共修建机耕道10余公里,灌溉蓄水池10个,垃圾处理池6个。至2010年年底,全村生产总值4150万,村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000元/年,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殖业,市场管理。 簸箩村产业发展:一是以青远公司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发展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二是国瑞公司蔬菜种植500亩;三是大发公司肉鸡养殖,年出栏量10万余羽;四是村民自行发展的番茄、辣椒、大白菜、葡萄等种植500余亩。 --人口总数:2297人 农业人口:1173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8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王家寨、刘家寨、贾角坡、簸箩口、上小寨 生产总值:4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番茄、辣椒、大白菜、葡萄 办公所在地:刘家寨 |
右七村 |
右七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面,东与站街相邻,南与簸箩村相接,西北与大冲村相融,距离清镇市中心19公里,距离贵黄高等级公路4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9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780人,耕地4575亩。由于受地理条件所制,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殖业,是红枫湖镇的五个贫困村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右七村虽已实现水、电、路三通,但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全村通组公路已硬化大部分,还有420米未硬化,各村民组串户路已硬化,共涉及435户,10.078公里;安装村通电视80户,未安装座机电话,没有规范的垃圾池。 产业发展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除部分农户发展二元杂交母猪养猪、商品猪养殖和中药种植外,大部分农户仍然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2006年全村新增优质蛋白玉米种植150 亩,新增优质杂交猪1000头,仔猪养殖1000头。今年,根据市委提出的打造“三个万亩基地”(即万亩环湖葡萄园基地、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牧草养牛基地)和“一个千万工程”(即1000万羽养鸡工程)的有关精神,右七村组织人员到各村民组召开群众会进行宣传发动,目前发动农户种植葡萄1500余亩,野山椒1000余亩。 --人口总数:1780人 农业人口:1654人 非农业人口:126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窝,吴厂,仓上,大寨,高一,高二,水冲,普关 生产总值:3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葡萄,野山椒,猪,鸡 办公所在地:高二组 |
白岩村 |
白岩村位于红枫湖镇簸箩片区,地处红枫湖镇西南面,行政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899人,由苗族及汉族组成,拥有更地2505亩,办公室所在地位于白岩组。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加大对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且我村以保水缸明净为发展口号,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1800万。 --人口总数:899人 农业人口:864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白岩组,偏山组 生产总值:1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猪,鸡 办公所在地:白岩组 |
大冲村 |
大冲村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畔距红枫湖镇政府7公里。辖12个村民组,688户,总人口2944人, 少数民族1278人,贫困人口40人,在校学生120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种养殖、“农家乐”。 大冲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清—镇”、“贵—黄”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组道路均已硬化,近千亩高标准农田已基本建设完毕,村辖区内有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棚、保鲜库、农科教示范基地、苗圃等生态农业项目及苗寨、侗寨、彝寨、仡佬寨等旅游点,且国家亚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华城国际会议中心,赤天化生态园落户该村,给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基础设施已通水,通路, 通电,未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有学校,有卫生室,并已建成了兴隆农家乐、杏花湾渡假村、赤天化生态园等各具特色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共18户,逐步形成了以“观湖光山色,赏民族风情、品农家特色、享田园风光、商务会议”接待为主要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村民致富的载体。2010年底,全村生产总值6210万元。 --人口总数:2944人 农业人口:2894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1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街,刘关堡,毛家井,大冲,兴隆,上寨,下寨等 生产总值:6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蔬菜,猪,鸡 办公所在地:大冲尊 |
塘边村 |
塘边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部,距清镇市区1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辖塘边、水塘、打鱼寨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275亩。全村735人,其中农业人口714人,非农业人口21人,由汉族,苗族,布依等民族组成,民族团结,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良好。全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今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我村大力发展经过林种植杨梅,并种植折耳根等特色产品,至2010年年底,全村生产总值达980万。 --人口总数:735人 农业人口:714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塘边组,水塘组,打鱼寨组 生产总值:9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杨梅,折耳根 办公所在地:塘边组 |
右二村 |
右二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面,全村辖7个村民组,456户,总人口1935人,耕地面积3195亩,人均耕地1.65亩。全村森林覆盖率35%,湖区面积为2000多亩。由于该村人多地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传统的种植业、下湖打鱼和外出打工。目前,全村已种植野山椒3000余亩,2010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3240万。 基础设施:右二村整体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2005年,右二村作为清镇市委、市政府建设的生态村,硬化了进组公路4.3公里,串户路9公里,农户院坝60户,完成危房改造24户,沼气池完工60口;2006年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硬化了进组公路4.3公里,串户路9公里,完成危房改造24户,沼气池完工60口。 产业发展情况:一是建成了右二养殖小区,目前已有135户农户修建了30000余平方米的鸡舍,并已进入正式喂养阶段,年产生鸡20万羽。二是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拟定了有关养兔的可行性方案,在原村主任李秀明的带领下,已有7户农户实施养兔项目,目前正在修建兔舍,进入了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三是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引导农户积极种植野山椒3000余亩。四是结合紧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森林植被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优势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已建“农家乐”4户,有效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 --人口总数:1935人 农业人口:1759人 非农业人口:176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右二,菜子园,后头寨,月亮冲,石灰窑,下山口,沙坡 生产总值:32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蔬菜,鸡,野山椒,兔 办公所在地:后头寨组 |
扁山村 |
扁山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部,距清镇市区7公里。辖9个村民组,全村638户,1844人。耕地面积1470亩。其中:土570亩,田900亩。退耕还林草面积1573.5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135亩,境内水域面积1575亩。全村居住着苗、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17%,民族团结,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良好。有线电话已安装使用电话用户557户,民用汽车46辆。已修建综合办公楼,和原后午电厂、电建二公司壁邻而居,有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以传统种植为主,兼发展第三产业,2007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现计划发展休闲度假山庄及300亩大棚蔬菜种植,以及计划种植辣椒200亩,番茄250亩。 --人口总数:1844人 农业人口:1734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扁山一组,扁山二组,磨石冲,杨四组,杨五组,冷水岗,徐家院组 生产总值:3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辣椒,番茄,蔬菜 办公所在地:冷水岗组 |
龙井村 |
龙井村位于红枫湖镇西南部,行政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距清镇城区15公里,辖白后组,龙井塘组,龙井组,桃花源组,小寨组5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3090亩。总人口12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人,主要由汉、苗、布依、彝等民族组成。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完善,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葡萄产业等,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至2010年年底,我村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 --人口总数:1217人 农业人口:1208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白后组,龙井塘组,龙井组,桃花源组,小寨组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葡萄,鸡,猪 办公所在地:桃花源组 |
陈亮村 |
陈亮村位于清镇市城郊结合部,距市区1公里,辖4个村民组,320户109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0%,移民人口占35%,耕地面积1200亩。该村交通便利,“清—镇”、“贵—黄”两条高速公路及穿境而过,境内有广西大发公司、广东温氏集团、污水处理厂等企业。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协调资金修建了陈亮村综合楼,配置了办公桌、会议桌、电视机、VCD等设备;修建了陈亮村篮球场,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硬化了陈亮和挖石两个村民组进寨路1.8公里,解决了新仓组串户路硬化和人畜饮水问题,完成水井湾农村电网改造,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实施了陈亮新村道路硬化和陈亮村农民文化家园,解决了水井湾人畜饮水问题,实施了“四改一气”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有效改善了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和打工,有部分村民从事运输业和商业,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人口总数:1091人 农业人口:1031人 非农业人口:60人 --行政区面积:4.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陈亮堡,水井湾,挖石,新仓 生产总值:3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猪,鸡 办公所在地:陈亮堡 |
中山村 |
中山村位于红枫湖东南面,距离清镇市区12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1129人,总户数383户,耕地面积2790亩,其中土1116亩,田1674亩。全村有党员20人,男性党员15人,女性党员5人,其中20——30岁一人,35——40岁4人,41——50岁5人,51——60人3人,61——70岁7人,入党积极分子10人,预备党员2人。 全村发展经过林850亩,以黄花梨金秋梨,翠冠梨为主导产品,种植花属185亩,实现收入50余万元,并依托打发公司龙头养殖企业带动群众大力实施肉鸡养殖6户。 --人口总数:1129人 农业人口:11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中山,小中山,新院,花山,关山,龟落,后寨 生产总值:20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梨子,花椒 办公所在地:小中山组 |
骆家桥村 |
骆家桥村位于清镇市区西面,距清镇市区13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680亩,其中田830亩,土850亩,辖上大堡、下大堡,骆家桥一组,骆家桥二组,骆家桥三组,花椒堡,小寨,羊昌洞8个村民组,485户,1971人。 产业基础: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目前有奶牛养殖基地一个,有奶牛饲养户48户,奶牛存栏500余头,牛舍改造基本完工;全村通组公路及组串户路正在实施当中。今后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种植和晚番茄种植,依托现有的奶牛养殖基地,发展壮大奶业项目,2010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2100万。 --人口总数:1971人 农业人口:1859人 非农业人口:112人 --行政区面积:6.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大堡,下大堡,骆家桥一组,骆家桥二组,骆家桥三组,花椒堡等 生产总值:2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西瓜,鸡,猪,奶牛,经果林 办公所在地:骆家桥一组 |
黄土村 |
黄土村位于清镇城南,属城乡结合部,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居沙丘岩石地带,总耕地面积2280亩,其中田1824亩,土456亩。全村336户,总人口1922人,其中,农业人口70人,农业人口1850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产业结构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村内现有企业:砖厂三个,沙石厂一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左右,村民收入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因我村离红枫湖较近,受两湖保护的限制。企业开发受到一定的制约,黄土寨水库的水源只能保证农田灌溉,无开发条件,全村道路、串户路已全部硬化。 --人口总数:1922人 农业人口:1850人 非农业人口:70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血厂坡,大土,下坡寨,黄土寨 生产总值:4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猪,鸡 办公所在地:黄土寨 |
芦荻村 |
芦荻村位于红枫湖西南面,与平坝相邻,南与龙井村相接,西北与-村相融,距离清镇市中心21公里,距离贵黄高等级公路3公里,全村共4个村民组,340户,总人口1301人。少数民族350人,残疾人口23人,贫困人口327人,在校学生380人,劳动力转移180人,2008年实用技术培训50人。全村现有耕地1540亩(其中田924亩,土616亩)。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制,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业。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芦荻村虽已实现水、电、路三通,但全村通组公路未硬化,各村民组串户路未硬化;未通有线电视,未安装座机电话,没有规范的垃圾池,造成上学、就医难等问题。 产业发展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除部分农户发展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商品猪养殖外,大部分农户仍然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随着国家各项扶贫资金的不断投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对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大力扶持,预计在短时期内,芦荻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将会有更大的改观,一定会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人口总数:1301人 农业人口:1286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龙滩,移民树,芦荻,大竹山 生产总值:15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猪,鸡 办公所在地:芦荻组 |
兰安村 |
兰安村座落于红枫湖镇东南面,位于清镇与花溪交界处,属清镇市21个行政村中一偏远小村, 全村4.5平方公里,256户, 899人。有3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兰安一组、兰安二组、高甫组、淹妹井组。全村有耕地1725亩,森林2000亩,森林覆盖率46%,传统农业为水稻、玉米、油菜等。兰安村种植水稻面积320亩,总产量8万公斤,纯收玉米总产量50万公斤,油菜种植500亩,总产量7.5万公斤,外出务工134人。 兰安村可石料资源丰富,兰安村到处是石山,在开办砂石厂的同时,还解决一部份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兰安村引进山东章丘大葱种植项目以来,从原来小规模种植发展到现在145户种植,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每户增收达千元以上,大大调动了农民种植的极积性,现已达一定规模,很多重庆的企业到此收购大葱,从而降低了大葱运输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0年年底,全村收入总产值1200万。 --人口总数:899人 农业人口:888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兰花一组,兰花二组,高堡,淹妹井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大葱,猪,鸡 办公所在地:兰花一组 |
中八村 |
中八村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距清镇市区11公里。辖6个村民组,全村552户,2274人,劳动力1794人。可利用耕地面积4770亩。其中:临时性耕地面积3030亩,常年耕地面积1740亩。320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公路里程2公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全村居住着苗、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50%,民族团结,民风淳朴,成立了治安联防队,治安状况良好。有线电话已安装使用49户,使用移动电话328户,有民用汽车10辆,有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以传统种植为主,2006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 该村长岭岗组位于320国道边,总户数73户,总人口228人,其中劳动力178人,外出务工25人。耕地面积108亩,其中田70亩,土38亩。农户住房以砖混、砖木结构为主,以一层或者二层瓦房居多,有部分多层平房,建筑质量多数较差,有危房户。该组以传统农业为主,有大牲畜65头。历年来实施“四改一气”工程10户,进组路、串户路未硬化。已有自来水,但管理不善,年久失修,部分水管有滴、漏等现象。由于村民组缺乏排污排水设施,村民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出,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已进行农网改造,但供电变压器容量较小,已满足不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移动通信网络,广播及有线电视已覆盖该组。无组办公室、村民活动场地、托幼、民族工艺礼品店等公共建筑,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该组以传统种植为主,目前已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点3个,20户搞旅游。2006年全组人均纯收入4000元。 农户房屋建筑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建筑混乱、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不能体现民族特色,且有违章乱搭乱建现象,部分危房。村民组绿化植被少,单一,没有整体规模。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规划扩建表演场、新建商业代销点、卫生室,结合长岭岗村民组的实际,养殖猪、牛与农房前院相结合,扩建完善的机耕道。硬化和新建村庄串户路,形成村民组内“一横多纵”道路网,在村民集中点建设小型村民休闲广场。设邮政代办点、垃圾集中收集池各2处。利用村民组绿化,建设村庄公共绿地,供村民休闲、观光,同时利用道路广场绿地,道路行道树、前庭后院绿化、美化村庄空间建设景观。充分利用村庄西部自然山体,组织建设集中绿地,开辟村庄绿色公共空间;结合道路建设行道树绿带,并利用每户花池建立沿村寨的带壮绿化带;农房前庭后院的整治,结合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果林、樱桃、杨梅、葡萄、桃树等果树。主要道路种植以香樟、桂花为主的行道树。完善村庄道路、给水、排水设施,新建路灯、电话、有线电视等,使长岭岗村民组村庄美化、绿化、净化。对一些危房及建筑破旧的农房进行必要的改造,并对新建农房的建设进行建筑立面、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力求既有苗族民族特色、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房屋外观多采用苗族民居风格------黑色面壁青瓦歇山顶。 --人口总数:2274人 农业人口:1994人 非农业人口:280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满,水,蒙古,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长岭岗,狮子山,透底山,中院,头院,湾子 生产总值:3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蔬菜,野山椒,鸡,猪,烤烟,茶叶 办公所在地:中院组 |
中一村 |
中一村位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距红枫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沿线有长岭岗民族风情点。全村辖6个村民组, 419户,1851人,劳动力896人,外出务工252人,接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350人。有耕地面积5205亩,是一个产粮大村。居住着勤劳善良的苗、汉人民,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 中一组83户,357人,劳动力247人。全组大部份串户路已硬化,进组公路未硬化。大坡脚组74户,298人,劳动力120人,外出务工79人。全组大部份串户路已硬化,进组公路已硬化。栗木组70户,318人,劳动力130人,外出务工50人。全组串户路、进组公路已硬化。春菜坡组32户,166人,劳动力59人,外出务工15人。全组串户路、进组公路已硬化。安迁组68户,335人,劳动力165,外出务工24人。全组大部份串户路已硬化。皂角坝组92户,384人,劳动力226,外出务工20人。全组串户路、进组公路已硬化。目前,该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初步发展, 一、村容村貌:全村农户住房建筑布局较散乱,随意性大,农户住房大多为砖混结构。 二、基础设施:全村六个村民组虽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但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三、经济状况: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支撑产业,全村以种植传统种植为主,农户主要经济来源靠出售农产品。 四、主要支撑产业:依托“鸿兴蛋鸡养殖场” 成立养鸡协会,大力发展大发公司养鸡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种植,建精米加工厂一个,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2007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农发项目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清八治、整脏治乱改差”工作有序开展。 --人口总数:1851人 农业人口:1725人 非农业人口:126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2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中一,大坡脚,栗木寨,皂脚组,安迁,春菜坡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鸡,猪,烤烟, 办公所在地:中一组 |
芦猫塘村 |
芦猫塘村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东南部,处于清镇市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滇黔公路(s102)贯穿全村,村委会位于芦猫塘村大坡脚组内,距离清镇市l2公里,距贵阳市中心36公里,分别与花溪区湖朝乡汤庄村、平坝县马场镇马安山村、本镇平寨村、中一村相邻。 芦猫塘村是乌江东风水电站库区移民(清镇县新店镇化龙乡河头村、教场村落圈岩组、鸭池乡朱家岩村三个村村民)。于1990年移民至清镇市红枫湖镇芦猫塘(清镇县红枫湖镇中八乡芦茅塘)而设立的行政村寨,全村255户,918人,其中:男475人,女443~;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l6岁至45岁青壮年劳动力548人、占总人口6O%;外出务工225人。总人口中小学、中学、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4O%、3O%、2O%、l0%,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8%。 芦猫塘村辖3个村民组:大坡脚组(清镇县新店镇化龙乡河头村村民)、芦猫塘组(原清镇县新店镇鸭池乡朱家岩村村民)、农牧场组(原清镇县新店镇化龙乡教场村落圈岩组村民),其中大坡脚组是村委会所在地,芦猫塘组与村委会所在地隔路相望,农牧场村距离村委会所在地14公里,坐落平坝农场(原三沙知青农场)。全村以养殖、种植为主,种植以蕃茄、辣椒为主,间有大棚蔬菜,安装大棚120个,年产蔬菜100余吨;养殖业以内鸡、二元母猪为主,肉鸡养殖采用“以圈放贷,以鸡还贷、政府贴息、还完归己,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鸡舍1O栋6462平方米,年出栏优质肉鸡36万羽;二元母猪养殖采取“前庭后院、人畜分离、功能齐全、庭院发展”的要求,养殖二元母猪486头,年出栏1OOOO余头仔猪。目前,该村正在与泰国正大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商议扩建鸡舍的项目,正在起草蔬菜及肉食加工的方案。 在2007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的基础上人均增收超过l3%,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余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550元、2200元,比2007年分别增加700元和800元,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0%、非农收入占60%,其中人均劳务收入32400元。 芦猫塘村三个村民组实现水、电、路通,三个村民组进寨路已硬化,仅农牧场组农网未改,实施小水池建设120口。全村区域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亩,林地120亩(其中经果林20亩、荒地造林9亩、退耕还林91亩)。 芦猫塘有小学l所、教室8间、教师1O名、村级卫生室2间、医务人员1名、便民超市6间、村级图书室(远程教育播放室)l间、为民服务代理室、村级警务室、就业服务站、计生服务站等各l间;公共厕所1处;村寨入口标志(寨门);垃圾池9个、安装垃圾桶36个;修村级公墓一处,98个墓穴;综合楼建设及附属设施、购买办工桌椅、办公电脑,种四旁树、行道树10000余株,修建花池252口,文化广场绿化2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75%;通广播电视电话的198户、覆盖率90%; 完成危房改造8O户、125户前庭改造(外墙美化125户、修建花池252个)、125户后院4850平方米进行改造,停车场及休闲广场12OO平方米、排水沟1.5公里、安装路道灯26盏,维修小学教学楼及门窗,完成农家店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正在开展。 --人口总数:914人 农业人口:836人 非农业人口:78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农牧场,芦猫塘,大坡脚 生产总值:1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猪,鸡 办公所在地:大坡脚 |
平寨村 |
平寨村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距清镇城区17公里,辖平寨组,黑土组,桐木组,韭菜组4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130亩。总人口8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人,主要由汉、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穿青等民族组成。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完善,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至2010年年底,我村生产总值达到1150万。 --人口总数:812人 农业人口:892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平寨组,黑土组,桐木组,韭菜组 生产总值:1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鸡,猪, 办公所在地:平寨组 |
羊昌村 |
羊昌村位于红枫湖镇,羊昌村距政府所在地39公里,全村面积3公里,由三个自然村寨组成,有羊昌,安迁,土门三个组。耕地面积1650亩,总户数185户,825人,人均耕地2亩,我村主要经济产业以葡萄种植业,肉鸡养殖也为主,大型养殖户有35户,年出栏肉鸡40万只,年收入90余万元,种植葡萄1300余亩,年收入50余万元,今年我村又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种有野山椒500亩。目前,全村共有能人10名,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2010年年底,全村实现生产总值730万。 --人口总数:825人 农业人口:795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仡佬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羊昌,安坝,土门 生产总值:7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葡萄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葡萄,鸡,野山椒 办公所在地:羊昌组 |
池菇村 |
池菇村位于红枫湖镇东南面,距离镇政府9公里。全村辖两个村民组,共279户,总人口758人,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60亩,其中水田840亩,土地面积720亩,目前全村工有党员22名,平均年龄3岁,入党积极分子4名。 目前,池菇组干道几串户路已硬化。 池菇村领近中八-所,周遍有5个陶瓷厂,地理条件较好,目前我村有养鸡养猪大户5户,蔬菜种植大户3户,村民自办小企业5个,2010年底,全村生产总值1100万元 --人口总数:758人 农业人口:732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池菇,小寨 生产总值:1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 名特产品:鸡,猪,蔬菜 办公所在地:池菇塘 |
民联村 |
-村位于清镇市的西南面,距清镇市区约10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其中新院村民组是回族聚居的村落),605户,2119人,是一个汉、苗、回、布依、彝等多民族聚居村寨。全村土地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村党支部按照 “以远程教育为手段、以双带致富为载体、以党支部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畜草并举的生态产业之路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之路,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使-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 远程教育实施后,村党支部按照“高起点认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抓好教学组织,注重培训实效,积极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了技术支撑和信息来源,村民致富的渠道也得到大拓展。村里利用省级认定命名的“无公害果蔬基地”的优势,实施了荷兰豆、晚蕃茄、西瓜种植以及种草养畜等项目。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一批致富能手脱颖而出,成为带头致富的能手,有奶牛养殖专业技术员,回族女党员马贤琴,有西瓜种植能手王家富、杨国成;有经果林种植能手刘庭忠。形成“党支部书记带头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现已成立-村奶牛养殖协会,肉牛养殖协会、蔬菜种植协会,按照“支部+协会”的模式,走出了“党员+农户+技术人员”的路子,带领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组织生产、销售。参加种植协会户数多达250余户。 -村与清镇市奶牛养殖示范场达成协议,用以奶还贷的方式发展奶牛养殖。目前全村种植牧草2000亩,113余户农户养殖奶牛近306头。依托已获得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努力建设外销蔬菜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2004年,-村种植荷兰豆、晚蕃茄等的无公害蔬菜达1000亩。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2400元增加到2800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专业村。 全村“一气四改”260户,新修沟渠12000多米;修建校舍200多平方米,解决了全村200余名学生上学难问题;硬化了5.2公里村寨道路,建设机耕道13公里,村容寨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吴家院组由于地质灾害整体搬迁,用电问题和道路硬化问题还未解决。 2004年4月30日,红枫湖镇遭遇风雹灾害,-村9个村民组受重灾,共受灾447户,1086人,房屋损坏474间,奶牛养殖基础设施严重损坏,农作物受灾1600余亩,电力设施、广播电视等均不同程度受损,全村雹灾直接损失234万余元。 镇党委、政府及时投入大量人力、物资和技术支持,向灾民发放种子、石棉瓦、救济粮等物资,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鼓励村民们面对现实,行动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救灾期间,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村产业结构规划,全村改种蔬菜面积320亩,指导全村500亩荷兰豆统一播种,管理。搭建临时住房51间,维修圈舍60间,实施灾民建房28户,地质灾害建房43户,茅草房改造10户。受灾期间,-村得到贵阳、清镇两级市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原贵阳市市长孙国强、贵阳市委副书记罗筑云、组织部副部长吴应涛以及清镇市委四大班子等领导都亲自到灾区慰问灾民、并对救灾工作进行指导。 现在,-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初具雏形:小堡组、彭家寨组形成了以艳红桃、西瓜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新院、小堡、龙滩、白泥坝、黑寨形成了以奶牛养殖为主导产业养殖基地;小堡组、碾子边组、大梨树组、白泥坝组形成了以荷兰豆和破季蔬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蔬菜基地。九个村民组各有侧重,各具优势,各有特色。 --人口总数:1903人 农业人口:1723人 非农业人口:180人 --行政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彝,回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小堡,碾子边,吴家院,白泥坝,黑寨,晏家龙滩,彭家寨等 生产总值:3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野山椒,蔬菜,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晏家龙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