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绵阳 >> 梓潼县 >> 小垭乡

小垭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垭乡谷歌卫星地图)


小垭乡简介

  梓潼县辖乡。1951年始置金天乡,1955年改公社,1984年置小垭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小垭、飞凤、元山、泉胜、扬武、街坊、金城、永红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玉米。畜牧业发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6平方公里 510725203 622150 0816 查看 小垭乡谷歌卫星地图

小垭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小垭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文昌镇

  梓潼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置治城镇,1951年改城关镇,1992年设文昌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6.1万。108国道过境。梓(潼)江(油)盐(亭)公路在此交会。辖龙口、连枝、西坝、西河、先锋、文半、沙河、青岭、城郊、东风、长岭、七曲、青龙、小河、民胜、三星、柏垭、三清、云盘、莲花、松林、铜鼓、高坡、五星、金宝、双金、石鸡、五面、长安29个村委会和东街、新南街、老南街、大西街、正北街、上北街、外北街7个居委会。企业有建材、皮革、塑料等厂和商贸、旅游、运输、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蔬菜。境内有省603电视转播台。.  

长卿镇

  长卿镇位于县城南郊。九曲潼水环绕西东。108国道贯穿南北。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风景漪旎的旅游资源。    长卿镇因长卿山而得名。长卿山原名蚕婆山,山势逶迄十余公里,古柏参天,葱郁苍翠。相传汉代才子司马相如在此山顶石洞石室内攻读,赋诗,固名“司马石室”而享誉海内外。后无数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登临此室拜谒。唐太宗幸蜀,亲临石室瞻仰,因司马相如字长卿,故赐名此山为长卿山。    改革开放以来,长卿人民在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指引下,在梓潼县委、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团结自强、开拓进取。长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9年的312元上升到2002年的1926元,是1979的6.3倍。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快速发展;社会治安长期稳定。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评为省级综合治理模范镇压;农村科技科普工作被市评为科普示范镇;其他各项工作都分别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今日的长卿正沿着党指引的“小康”和现代化建设道路阔步向前奋进。    一、基本情况    长卿镇位于城乡结合部。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2002年初,县府在城南建立了经济产业园区,将原长卿镇压所辖的南桥村和幸福村及一个居委会共5211人以及重点企业全部划归产业园区后,现在的长卿镇还有6个农业村、47农业合作社,农业户2202户,农业人口7123人,耕地面积8608亩,其中:田4007亩,地4601亩,山林面积:173公顷,(其中:村集体林场面积316亩);水塘面积410亩,困园面积913亩;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381万元(不含产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  

许州镇

  〔政区位置〕梓潼县许州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位于梓潼县北部十九公里处,地处潼江上游,该镇东依梓潼县演武乡、建新乡;西壤梓潼县石台乡、双板乡;北邻仙峰乡、小垭乡,距小西坝火车站25公里,绵阳市76公里,是出入川陕之捷径,是梓、江、剑三县交界处的一颗明珠。地理座标为北纬31度41分至31度51分,东经105度7分至105度12分,镇城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    〔政区划分〕全镇辖20个村,120个农业合作社、三个场镇居委会。    (政区人口面积)全镇总人口24653人,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海拔在895米至489米之间,为低山浅丘陵,因潼江冲击而成坪坝,其中坪坝占三分之一,主要河流为潼江河,另有溪河两条,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902.4毫米,全年无霜期272天。    〔政区资源特点〕镇境内资源众多,良好的气候适宜各种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的生长,历史素称梓潼“粮仓”。年粮食总产1700多万公斤,油料1300万公斤,以脐橙、金花梨为主的水果总产达50余吨,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年饲养生猪33125多头,鸡、鸭、鹅等小禽畜达36.9万只,生物资源丰富,1994年经国家验收森林覆盖率达26%,到1998年达到37.4%;有野生中药材100多种,“梓潼凤桔”质优味浓已载入《中国药典》。    〔交通通讯〕许州交通方便,国道108线川陕公路经镇东境而过,省道梓潼至小溪坝公路纵贯镇境南北,场镇沿北公路北距保成铁路小溪坝火车站29公路,新建的许天公路是出入川陕之捷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74.3公路,日均车流量885次,定点客运班车84车次,逢集人流高峰达5万人,集散吞吐物资价值135万元,其中国道4公里,省道21公里,县道19.3公里。96年将出入境15公里实现油路化,镇通讯已建成了进入全国交换网的3000门主体光纤程控电话交换机组,可使500部电话同时发话,移动电话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开通国内外直拨电话676门,比1994年增加610门,同时开通了镇调频广播和闭路电视。.  

黎雅镇

  梓潼县黎雅镇地处梓潼、江油、游仙三(县、市、区)交界入,总人口16800人,其中:农业人口14884人,幅员面积42.9平方公里。镇内交通发达,水资源丰富,市场活跃,是梓潼县农业大镇之一,也是重要的物资(特别是农副产品)集散地,2000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建设小集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发展水稻制种、畜牧、水产、花生、蔬菜等养殖、种植业,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大户,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建成县内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8000亩)、优质仔猪繁育基地(年供40000余头)和淡水立体养殖基地。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70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4150万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1911元,比上年增长143元,财政收入实现209万元。镇内交通、供水、供电、金融、卫生教育、通讯、广播电视等机构设施一应俱全,投资环境良好。    后期发展目标:1、建成万亩水稻制种基地,保证质量,诚实守信,创黎雅品牌。2、狠抓畜牧品种改良,把黎雅建成县内最大的三元杂交优质仔猪繁育基地,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畜牧养殖。3、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业,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推行无公害养殖,使黎雅座的水产、水禽养殖再上台阶。.  

白云镇

  白云镇地处绵阳市梓潼县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翠云廊12公里,西与游仙区接壤,北距江油市城区30公里,302省道纵贯全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镇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13500人;耕地面积16800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4500余亩;属由省农牧厅全面进行环境监测,并发布公告的四川省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盛产花生、生姜,又是川西北著名的水稻、玉米制种生产基地、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物产丰富。   武引一期工程分干渠、斗渠穿境而过,渠系覆盖全境;正在建设中的302省道十里绿色长廊被誉为“西部第一廊”;7个行政村村级道路通车总里程35公里,基础设施状况良好。   镇区位于302省道距县城10公里处,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800人。镇区内拥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所、幼儿园2所,距川西北矿区黎雅气井仅2公里,农贸市场、自来水供水站、供电营业所、加油站、垃圾处理场等生活服务机构齐备。原镇纸箱厂、烟花爆竹厂破产后,留有闲置厂房2处,占地面积15亩,其中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正待开发。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为“筑巢引凤”,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特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国土、城建、税收;水、电、气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优质服务,让投资者“高高兴兴地来、痛痛快快地干、红红火火地发、快快乐乐地赚”。   白云深处,绿水青山。今天,万余白云人民正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奋发进取、创新实干,向着小康目标阔步前进。白云人民敞开宽阔的胸怀,真诚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来投资发展,共同创造白云更加美好的明天.  

卧龙镇

  梓潼县辖镇。1937年置卧龙乡,1966年改长征公社,1984年复置卧龙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金谷、栏河、响水、青春、桂花、五一、光明、九柏、龙洞9个村委会。绵(阳)黎(雅)公路过境。乡镇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酿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棉花。卧龙山千佛崖系唐代摩崖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义镇

  观义镇地处梓潼县东南部,毗邻绵阳游仙区,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有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20个党支部。交通便利,离108国道线7公里,并有柏油路相连,离绵阳40公里左右。镇外及县外在观义镇承包土地搞发展的业主有20户,集中租赁承包土地600亩,有小型预制件厂2个,光友红薯粉厂1个。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扶大户,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大力发展蚕桑业。2003年提高加快发展观龙公路蚕桑经济带,新增桑园面积800亩,桑园总面积达4000亩,年发蚕种10000张,产茧8000担。    2、 抓好水稻制种。2003年与省内多家种子公司合作,发展水稻制种,面积达2000亩,产量60万斤以上。    3、 建立标准化无公害花生基地。2001年观义镇被省技术监督局列为“省标准化花生示范镇”,2002年又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花生基地”,2003年花生面积达到5000亩,全部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大大提升了品牌效益。    4、 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带。充分利用生态布朗李种植园和金花梨,建立梓观路、观交路生态观光农业带。    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引进土地经营承包业主,集中成片开发土地,在村社调剂下,成片可开发利用土地有2000多亩,热忱欢迎经营业主来发展种养殖业。   ".  

玛瑙镇

  梓潼县辖镇。1940年始置兴隆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玛瑙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桑林、红庙、桐麻、桥楼、龙潭、上河、真元、普光、瓦苍、玛瑙、大埝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厂、农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花生、棉花。养殖业以蚕、猪、鱼为多。.  

石牛镇

  石牛又名石牛堡,相传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粪金以诱五丁迎妇而开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挡道巨莽,地崩山摧壮士死,金牛惊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为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诗云:“苔藓作毛随雨湿,藤蔓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是难耕陇上田。”清咸丰8年,县令张香海立碑题字“古石牛堡”。石牛镇名由此而来。 石牛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辖17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近2万人口,有耕地26000亩。 石牛镇人文景观丰富,存有三国文化、汉文化遗址,小七曲、三圣宫与七曲大庙一脉搏相承。八面山弘佛寺享誉四方。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108国道绵梓高等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距绵阳40公里,离梓潼13公里,素称“南大门”。镇内村社道路畅通。复兴寺水库是县内最大的小一型水库,水域面积1200亩,是开发水产、水上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近三年投资1500万元开通了武引1条分干渠、4条斗渠。控灌全境,基本实现水利网络化。自来水日供2000吨。光纤联网有线电视27套节目,程控电话1000门,已进村入户,联通、电信基站开通,农网改造扩大。 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经过10年努力,城镇面积从0.5平方公里发展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人,形成两路五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2000年列为省级试点小城镇。现有工业企业6个,农副产品加工业110个,个体工商180户。市场繁荣,是县内的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 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石牛属于浅丘,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生猪、鸡、鸭、鹅。年产粮2000万斤,出栏猪2万头、小家禽30万只。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6元,财政收入146万元,近几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畜禽、水产、蚕桑、水稻制种、花生、海椒、西瓜等增收支柱项目。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现有在校生2100人,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15所村小,中学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同类学校榜首,小学继续保持先进;卫生院条件相对较好运行正常;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干群科技、法律意识进一步转变,依法治镇、科教兴镇力度加大。.  

自强镇

  梓潼县辖镇。1951年始置大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自强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1万。梓(漳)剑(阁)公路过境。辖三合、自强、长征、星光、黎明、二洞、大桥、双河、工农、建国、和平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厂、农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地下资源有天然气、石油。.  

仁和镇

  梓潼县辖镇。1950年置仁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金宝公社,1989年复置仁和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2万。梓(潼)盐(亭)公路过境。辖新松、白果、新民、太平、烈火、天乐、爱国、上游、观龙、战斗、檬垭、新建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印刷、农药器械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特产脐橙、烟叶、药材、黄麻。.  

东石乡

   东石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潼江河穿 四川省梓潼县东石乡乡而过(河东三个村:柴坝、三八、黄垭;河西三个村:皇观、油坪、石龙。),境内既有大片河谷冲击的平坝,是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实验示范的优良基地,更有浅丘特征明显的,土壤比较肥沃的坡耕梯地,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优良资源。2008年,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区域经济特点已成雏形:黄垭村的旱地改制、海椒、黑五类生产为特色的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三八村的水稻制种、海椒、种草养畜已初具规模;柴坝村以靓绿瓜菜协会为龙头的反季节蔬菜成为县城农贸市场的紧俏货,以水稻制种和良种繁良为重点的种籽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以林江公司为依托的苎麻基地规模已达1000亩;皇观村、石龙村以东盛公司、科兴公司为龙头的种草养畜及近三千亩的绵阳市水保科技示范园的果、草、畜配套的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已成为丘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油坪村以旺达养殖场为龙头的种草养畜生猪生产养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正在起步,一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已初具规模,靓绿瓜菜协会、水稻治种协会、生猪养殖合作社运转正常,作用发挥良好。粮食、水稻制种、良种繁育、水果、蔬菜、畜禽养殖已成为东石农业的支柱产业。潼江河纵贯全乡,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得益彰,武引灌面覆盖2个村9个社,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已竣工的6000亩(皇观、油坪、石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是给东石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通过这么多年的绿化与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有力地改善了全乡的生态环境。   -   基础设施   东石地处县城的辐射地带,紧靠国道108线,县重要交通干道东玛公路贯穿全境,全乡的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全乡的水利设施较为完备,武引有线电视、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乡,乡场镇与油坪、石龙的村级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是投资、经商、置业居家的理想之地。并且油坪、石龙两个村的“水保”项目已完成设计,进入了实施阶段;日本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正在进行勘测设计,将于十月份正式实施。   -   农业建设   针对今秋雨水多,田间湿度大,不利于小春栽播的实际,梓潼县东石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县 四川省梓潼县东石乡小春栽播现场会精神,紧急动员乡村干部深入田间,抓点示范,帮助指导农户搞好小春栽播。到2008年为止,全乡油菜栽播基本结束,小麦播种面积已达30%。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明确乡、村各级干部的示范任务,并与下月的工资奖励挂钩;二是狠抓开沟排湿、药剂拌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措施落实;三是按照农民的栽播意愿,做好茬口衔接,因地制宜推广旱地改制。   -   卫生建设   东石乡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主要负责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乡村医生培训等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责。负责辖区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及疫情登记,报告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负责农村孕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宣传爱国卫生,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普及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 卫生乡镇创建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东石乡创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落实了专人负责。2008年4月22日,召开了场镇单位负责人及居民大会。为保证乡场镇环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善,组织人员认真对场镇的创建卫生进行清理和排查,对于极少数不理解的群众做到以劝为主,说服教育。二是加强制度:为了场镇卫生创建能够有效的进行,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的环境特制定了《东石乡场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即日起开始实施;三是人员落实:每天由专人对场镇卫生工作进行清理和打扫,定期巡视若发现问题要即时处理,并对卫生死角要进行重点监管,同时为了能够让群众保持好场镇的卫生,乡党委政府特在场镇内建起了三个“绿色垃圾池”;四是加大监管力度:为达到长期有效机制,乡党委政府不定期由创建办组织人员对场镇的创建卫生进行大检查并将此纳入年底的考核项目,同时也组织群众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对清洁好坏实行挂牌制,保持好挂绿牌,做得差挂红牌。凡是两次挂红牌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营业性的还要停止营业整顿。通过整顿,乡场镇卫生有较大的改观。场镇居民也满意了,群众讲清洁、爱卫生的习惯也逐渐形成了。   -   乡镇发展   东石乡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引导连锁、代理、直销、超市等新经营方式进入,实现了商贸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东石乡   已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的农贸市场,以建材业为主导的生产资料集散地,以大型服装、家电专业批发为龙头的日用百货及冯石头烩羊肉等十大名优小吃为品牌的小吃业等四大商贸类别。商贸业的经营范围、经营层次及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占地1.9万平方米的自由贸易城拥有固定商户1800余家,日交易额达210万元。新规划的建材、家电、摩托批发城和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正翘首以待,欢迎有识之士入驻兴业。 东石乡磨料磨具产业优势明显,市场份额占全国的七分之一。2008年来,东石乡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依靠科技,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耐材业、技术加工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工贸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纷纷与郑大高温耐材研究所、洛耐院、三磨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技术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依托卢店镇总体规划,将镇区划分为文化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区,实现功能分区,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引导企业规模集聚,通过提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实施城建招商,突出以商招商,引导组建专业特色鲜明、规模聚集明显的产业集群,2008年新上500万元以上项目将突破十个。2008年,东石乡已形成以磨料磨具产业为基础,以耐材、加工业为增长点,以家具、煤机、电瓷、粮食加工为补充的多元产业结构。   -   历史名胜   东石历史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上清观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始建于西晋时期,上清观临近的“蒙泉”常年泉水不断,水质清香甘醇,蒙泉上方有古代悬崖字画数幅,具有较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更有“驻马坡”、“游兵坝”、“演兵场”等历史典故,据说李严墓也可能在此。大佛寺正加紧恢复重建,已建成的大佛石像巍峨壮观,川西北绝无仅有;有潼江河多年冲击形成的“太极图”在油坪村境内即可渴饮潼江水、坐游上清观、仰观大佛寺,且春赏桃花美,夏品瓜杲香,秋有柚子甜,冬有脐橙鲜,更有绿色无公害的时鲜蔬菜,四季享有美好的田园生活。历史名胜与自然景观加上独特的人文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极高的开发潜质,是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泉乡

  三泉乡位于四川绵阳梓潼县。下辖:   510725201201 220 天星村民委员会   510725201202 220 白雀村民委员会   510725201203 210 金山村民委员会   510725201204 210 三河村民委员会   510725201205 220 兴隆村民委员会   510725201206 220 丝公村民委员会   

宏仁乡

  文昌帝君之乡--四川省梓潼县宏仁乡位于梓潼县西北部,与县城仅一河之隔,距县城3㎞,东与县城相望,南毗三泉乡,西壤白云镇、石台乡,北邻豢龙乡。宏仁乡幅员面积36.99平方公里,辖五星、金宝、双金、石鸡、高坡、五面、长安7个行政村,55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8702人,耕地面积11767亩,其中田5780亩。   2006年,宏仁乡实现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乡域海拔高度420- 宏仁乡610米,常年日平均气温16.4℃,常年降雨量862㎜左右,常年无霜期280-310天,年日照总数约1900小时,森林覆盖率38.7%。宏仁乡交通便利,省道302线横穿全境,乡域内村社公路畅通无阻,五星、金宝、双金、石鸡、高坡已建成通村水泥路,距绵阳47㏎、江油小溪坝火车站36㏎。宏仁乡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备,潼江河、石鸡河、武引干渠流经宏仁乡,有各类水利设施185处,其中小Ⅰ型水库2座,大、中、小型提灌站30处,能蓄水576万立方米。宏仁乡电力供应充足,建有22万千伏安输变电站1处,农村电网已全面改造。已实现村村同电话、电视。乡域内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圣迪乐30万只蛋鸡养殖场、爱肯娜有机丝蚕桑基地,华信铁合金、奇恒食品厂蔬菜基地、宏盛生态养殖场、川农预制构件厂等农业、工业企业,以及各类业主共21个。乡域内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各类粮经作物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现已基本形成水稻制种、水果花生、西瓜蔬菜、生猪养殖等骨干产业。   -   自然资源   宏仁乡山区面积占95%,山势陡峭,山间溪谷纵横。最高峰大崩槽老顶,海拔高达2 宏仁乡591米,其余萧家山、令牌石等海拔在680--2000米之间。干五里河自西北向东南纵穿全境。宏仁乡农业分为种养植业和林业两部份,林业管护面积7500公顷,退耕还林3400亩,森林覆盖率85%。在种养植方面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培养和扶持专业大户,走基地加农户的路子。镇党委、政府依据各村实际,指导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已建成:玉米制种基地400亩、川芎苓种基地1000亩、淡季蔬菜基地2000余亩(主要有鲜豌豆基地800亩,蒜苔、海椒基地500亩,并套种洋葱、扎耳根、土儿瓜、黄瓜等蔬菜)、茶叶生产基地1500余亩(年产茶叶7万余斤)、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20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0亩、竹笋基地8000余亩等。以点带面,带动宏仁乡的特色农业发展。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现在宏仁乡约存栏7000头。   -   气候条件   宏仁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无 宏仁乡霜期较长。年均气温1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4℃,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4℃,夏季平均气温比青城山景区低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80毫米,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年平均日照1000小时以上,风向频率以静风最多,植被覆盖率90%以上,形成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   宏仁乡境内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植被良好,种群完整,垂直分布明显,乔木、灌木、针叶林、阔叶林皆有,有63科200余种之多。   -   珍贵植物   珍贵树木有红豆杉、冷杉、珙桐、罗汉松、紫檀、银杏、楠木、黄杨等,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九龙沟景区更有高山杜鹃林,每年时值杜鹃开放,成片的杜鹃花美不胜收。茶园村千亩茶园更    宏仁乡  是让人心旷神怡。竹类主要有茨竹、箭竹、荆竹、斑竹、甜竹、苦竹、刺茨竹、龙竹、拐杖竹、牛尾竹、白葭竹、实心竹和楠竹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笋更是属山中珍品。药材有木通(血通、花通、槐通、铁通)、块头(俗称山乌龟)、黄柏、厚朴、山枝子、金银花、扈柄子、泥槟子、鼻流、乌子、何首乌、刺黄苓、水黄连、黄连、瓜蒌、木鼻、山药根,香符、陈艾、青藕、车前子、过路黄、紫苏、野海椒、内寄生包、蛇蜕、山药、牛膀子、鱼腥草、藿香、泽兰、虎耳草、铁扁担、二郎箭、牵牛草、土花椒、半夏、左转藤、白艿、母猪藤、地骨皮、鸡虱草、鸡血藤、梅子等四十余个品种。还有天麻、三七等名贵药材。  

小垭乡

  梓潼县辖乡。1951年始置金天乡,1955年改公社,1984年置小垭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小垭、飞凤、元山、泉胜、扬武、街坊、金城、永红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玉米。畜牧业发达。.  

演武镇

  梓潼县辖乡。1940年置演武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0.6万。108国道过境。辖群联、羊岭、东山、河嘴、红岩、春光、田坝、玉泉、小亭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多林木、药材。.  

仙峰镇

  一、概况   1、仙峰乡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户数2992户,总人口8598人,其中:农业人口8456人,非农业人口502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911万元,人平纯收入3409元。   2、自然环境:仙峰乡是一个全汉族人口居住的纯农业乡,境内属高丘宽谷型地貌,海拔7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日照1354小时,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63天,正常降雨量900毫米。   3、仙峰乡有潼江河,流穿而过,形成河东、河西片区,全乡有四座水库,山平塘750口,总蓄水量4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39公顷。沿潼江河建提灌站:40千瓦的6处、40千瓦以下的13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西瓜、苎麻、蔬菜为主。   二、经济发展概况   1、农业经济:在抓农村经济方面,乡党委、政府针对仙峰农业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在优质水稻、苎麻、优质水果和扶持专业大户及畜牧业发展上,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措施,突出重点、抓大户,以点代面,在物资、资金上进行扶持,2007年底乡内有各类大户25户,并依托长了林公司的生态生猪科技园地建设,狠抓生猪、肉鹅小家禽养殖,南沟村4社宋伟2007年养鹅、鸭1800多只,甘滋村曹仕荣、龙桥村曹大桂等农户2007年养猪出肥都在120头以上,雨门村胡成强2007年养猪出肥370头,2007年养猪出肥15000头。鸡、鹅、鸭等小家禽养殖出栏24万多只,水产产量20多万斤。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3000人。   2、工业经济:充分利用九院六所的闲置资产,大力招商引资,在二三产业上做文章,仙峰水泥厂通过技术改造,年产水泥3万吨,年收入1200万元给国家交税30万元,页岩砖厂年产值突破150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   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外务,一是在场镇修建了水泥街道,安装了路灯,设置了垃圾筐,并与通力公司修建了客运站;二是石柱村、双龙村、关垭村修建了泥结碎石路20公里。飞燕村、龙桥村、迎春村的10公里水泥路已于2007年建成;三是向县水务局争取资金30多万元,改造了场镇饮水工程;四是老百姓积极筹资、国家立项、投资新修了仙峰大桥并于2005年正式通车;五是架设了许洲至仙峰的电视光缆主线,电视节目因过去的6 套增加到现在的36套,全系乡70%的农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六是实施了电话安装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现已安装固定电话1000多部;中国移动、联通都在仙峰建立了多处机站。   四、学校工作:   学校在抓素质教育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教育和质量教育放在首位,2007年小学毕业会考,均在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五、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结合“五五”普法和平安创建,组织全体乡民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通过开展平安村社创建和禁毒工作,邻里纠纷、安治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乡内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双板乡

  双板乡,位于川西北地带的梓潼县西北部,是当代已故有东方色彩艺术大师李有行先生的出生地,全乡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135亩,林地5000亩,绿化率逾40%。双板乡境内柏油路和乡村公路与外界往来方便快捷,距绵广高速公路仅13公里,全乡有2000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有电话1200余部,场镇约占1平方公里,日供水量逾2000立方米,供电量可达250千伏/安,天然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双板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全乡有人口13000人,3838户,劳动力8400个,地貌为平坝、浅丘相兼,辖12个村99个合作社,全乡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35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654元。    特色优势    人文资源:双板在解放前是一脚三县之地,分属梓潼、江油、剑阁管辖,被欧洲人誉为东方色彩艺术大师李有行先生即是双板乡人,华西医大药物学院前院长肖卓殷教授也出生在双板场镇。解放后,这里更是人才辈出,分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    重要物产:双板有较丰富的农副产品,粮食有黄谷、小麦、玉米、高梁等,总产量可达1800万斤,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年产油菜可达120万斤,花生总产量逾100万斤,境内水果美国微软公司量年逾40万斤,年出栏生猪可达15000头,年出栏小家禽30万只,其它尚有蚕茧、水产、棉花、红麻、西瓜、蔬菜等。大都可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原材料。    自然资源:双板境内有一定的土地和林地可供开发,尤其是“四荒五小”可转让、租赁、长期承包,双板乡境内尚有梓潼县目前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可搞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与旅游观光。全乡境内气候属温带气候,土壤、降雨量都适宜搞“三高”农业开发。    基地建设    双板乡的发展思路为: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集镇建设,着力实施与强化粮食作物基地与经济作物基地。    粮食作物:水稻面积达10000亩,其中抛秧可达4000亩,旱育秧4000亩。旱地改制面积可达4000亩。    经济作物:花生3000亩,蔬菜1000亩,西瓜1000亩,均为地膜栽培,水果产量可达60万斤。    养殖建设:生猪年出栏18000头,小家禽每年出栏40万只,蚕茧每年500担,年产水产1100担。.  

豢龙乡

  豢龙乡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县城以北,南邻文昌、北接许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豢龙乡辖7个行政村,45个社,1805户,5768人。幅员面积29.7平方公里,有耕地8285.6亩,其中,田4048.9亩、地4132.5亩;林地18000余亩。主要出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油菜、花生、海椒、水果、西瓜、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生猪、肉牛、鸡鸭鹅等小家禽为主。   豢龙乡是县委、政府确定的水果、畜牧产业基地乡镇之一。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水果、畜牧、劳务三大产业已发展成为豢龙乡人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豢龙乡果业主要以脆香甜柚为主,共有20多个优良品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良,脆香甜柚在南充、南部享有盛名,获“国优国品”、“中国西部博览会金奖”等多种殊荣。 豢龙乡豢龙乡畜牧业已生猪为主导,建有规模养殖场6个,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面积10000多平方米,120户。豢龙乡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花生、大豆为主。2006年豢龙乡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粮食总产7800吨,农民人均莼收入2806元。豢龙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健康、协调。现有功能齐备的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3个,有乡完小1所、村小(含社会力量办学)7所,农村电网(含场镇机关)已全部改造,豢龙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各1座,豢龙乡安装电话1100多门(含网通、移动座机)。   豢龙乡场镇面积在0.7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达1200人,建有农贸市场1个,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健康,场镇贸易十分活跃。已建好太豢龙乡村、杨家沟村两个文明新村,豢龙乡已修建标美油路12公里、泥结碎石路26公里,建有两河口、范家桥等11个提灌站,已在太豢龙乡村、杨家沟村、范家桥村、张家庙村等村发展沼气能源建设180户。  

双峰乡

  梓潼县辖乡。1950年始置双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观义镇,1995年复置双峰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公路与108(川陕)国道相连。辖立新、高家、河口、银针、柑树、共和、村子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棉花。.  

交泰乡

  梓潼县辖乡。1952年置交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玛瑙镇,1995年析复置交泰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梓盐、高垭、土垭、黄花、罗桥、船林、龙台、砚岩、后山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地下资源有天然气、石油、盐卤。.  

金龙场乡

  梓潼县辖乡。1953年设金龙乡,1966年改战斗公社,1984年置金龙场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1.4万。梓(潼)江(油)公路过境。辖金龙、泉水、全民、海棠、白山、金华、八一、青光、松花、龙凤、金莲、柏阳、凤凰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厂、精篾竹编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  

石台乡

  梓潼县辖乡。1950年置石台乡,1958年并入跃进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白云镇,1995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1.1万。梓(潼)石(台)仙(鹅)公路过境。辖元包、文星、双星、尖山、群力、铜铃、枣垭、新华、星金、宝塔、红溪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玉米、棉花。养殖业以蚕、猪、家禽、淡水鱼为多。.  

仙鹅乡

  仙鹅乡位于梓潼县西北部,距梓潼县城25公里,与东边的双板和石台乡,南边的白云镇,西边的黎雅镇,北边的金龙场乡相邻。全乡幅圆面积33.7平方公里,乡所辖仙鹅、高安等10个行政村,7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乡果园一个,全乡总户数2864户;总人口9297人,非农业人口400人;全乡总耕地10604亩。其中田7824亩。二00三年人平产粮1125斤,人平纯收入1921元。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25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17万元。    仙鹅乡原属江油县辖,建国后置乡建制,名仙鹅乡。1953年行政区划调整拨归梓潼县辖。1958年公社化时撤销仙鹅乡,将所辖大队分别划归金龙场、石台、双板公社,1961年恢复仙鹅公社建制,仍辖原仙鹅乡区域,易名五一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报经绵阳地区行署批准恢复原仙鹅公社。1992年撤区建镇时,并入黎雅镇。1996年恢复仙鹅乡建制,成立仙鹅乡人民政府。    仙鹅乡是一个全属汉族人口生活居住的农业乡,境内属浅丘地带,最高海拨702米,最低海拨503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oC左右,夏季最高气温在38oC左右,全年无霜期较长。粮食以生产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水稻制种为主。全乡盛产脐橙,1999年脐橙种植面积达3450亩,产脐橙300万斤。过去全乡水源不足,建国后历届党委和政府带领群众大搞水利建设,先后新建水库7座,山湾塘45口,石河堰8道,常年畜水量达450万立方米,特别是武引复兴分支渠建成通水,为全乡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马鸣镇

  梓潼县辖乡。1940年置马鸣乡,1958年改建设公社,1984年复置马鸣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1.2万。梓(潼)剑(阁)公路过境。辖尖峰、马灯、高桥、红寨、风箱、云峰、玉马、桅杆、土寨、飞龙、阳平、金燕、前桥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棉花,特产桔梗。.  

马迎乡

  梓潼县辖乡。1952年由剑阁县划归梓潼县辖,1958年并入前进公社,1960年建马迎公社,1984年置马迎乡,1992年并入自强镇,1995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0.7万。梓(潼)剑(阁)公路过境。辖剑门、流泉、金光、金石、金水、大坪、天鼓、思公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棉花、红薯。.  

二洞乡

  二洞乡位于四川省梓潼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东与马迎乡毗邻,南与宝石乡接壤,西与自强镇相接。属典型丘陵地区,纯农业乡。幅原面积38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3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场镇人口228人,农村人口4314人,二洞乡总4542人,总耕地6873亩,其中田1540亩,地5333亩,辖内有4个单位和部门,主要以教育事业为重点,有梓潼县二洞小学、卫生院、宝石农村信用社二洞分社等单位。   二洞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东与马迎乡毗邻,南与宝石乡接壤,西与自强镇相接。属典型丘陵地区,纯农业乡。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3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场镇人口228人,农村人口4314人,全乡总4542人,总耕地6873亩,其中田1540亩,地5333亩,辖内有4个单位和部门,主要以教育事业为重点,有梓潼县二洞小学、卫生院、宝石农村信用社二洞分社等单位。   该乡区域地形属盆沿低山椭圆形地带,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周围高,中间低,最高山峰为峨眉山;二洞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民族全属汉族。人口生活,居住地处低山丘林的典型农业乡,土地主要分布在沟槽和山坡之上,粮食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红苕为主和兼种大豆,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西瓜、海椒、果蔬为主,兼营林牧,渔业,全乡林业绿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达到47.2%,保持了水土,调节了生态,常年春旱、复旱、秋雨冬干,年降雨量620mm左右,平均气温16.5℃,日照1370千小时,年无霜期275天左右,最大风力为5级左右。   建置沿革    二洞乡  建国以后二洞乡属剑阁县管辖区域,解放后划归梓潼县;1998年11月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二洞乡恢复建制。   基础设施    二洞乡  二洞乡场镇通往剑阁县公店、王河、土门、柘坝和本县马迎、二洞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为乡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到2007年底全乡建成村级碎石路6公里。初步完善了道路网络。全乡机动车124余辆,摩托车287余辆,全乡六个村通光纤入户332户;安装程控电话和移动座机电话675部,乡村分别安装了农村信息网络固定话机六部,境内有三处移动通讯基站,覆盖全乡95%的地区,已有手机1220部;本乡集市场繁荣、商贾云集,个体经济蒸蒸日上。境内有天然气储量丰富;日供水量200立方以上,场乡安装消防设施4处,境内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7座,拦河埝7处,提灌站8处,装机容量125千瓦。全乡2003年农村电网改造后,覆盖和使用率达100%。   乡辖区内有中心小学校、幼儿园各一所,8个班,共有师生500余人,农民技术学校,农技推广站各一所,2006年5月中、小学改造学生伙食团,实行学生自主营养餐,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改造D、C级危房1286平方米,改造为功能式综合用房,小学硬化校园1700平方米,添制教学设施耗资18万元,五年扶持贫困学生12万元,购买原供销社闲置房屋8300平方米(含绿化带)15万元,安装远程教育网络,中、小学分别建立微机室,新购微机55台。完善了卫生院体制改革,实行公立非盈利性卫生体制,运转良好,同时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使农民就医方便,门诊住院,报销及时满意。   -   旅游名胜    二洞乡  帝乡一角——二洞,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创造和保留了很多的文化成就,古今的民间传说和有关风景名胜,民间流传甚多。   二、二洞习俗   二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忠厚诚朴,有一些独特风俗,如传统佳节春节,大年夜全家团聚烤火“守岁”,初一拂晓抢担“银水”,象征着一年内财源滚滚。  

建兴乡

  建兴乡在四川省梓潼县的东北部,属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丘陵的低山过渡地带,背靠剑门山脉,北与广元市的剑阁相邻,南距梓潼县城20公里,国道108线复线纵贯境内,境内各村皆通公路,与108线复线一起构成网状交通网,光纤程控电话进村入社,已遍布所辖各村。    建兴乡幅员面积48.5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44个社,1657户,人口5776人,人口密度为118人每平方公里,场镇所在地为建兴村,全乡可耕地面积为1.2万亩,实际耕地9000亩,森林覆盖率逾60%,四处皆可见青山绿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建兴乡呈低山为主、丘陵与河谷为辅的地貌特征,地势为枝状,迭瓦状的深丘与低山,山势延绵起伏,平均海拔在700米,溪河展布,水库塘堰星落其间(全乡有小二型水库6座,山坪塘120口,常年蓄水量为260万立方米)。境内年降水量937.3毫米,无霜期263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年平均气温为16.4摄氏度,土壤为城墙岩群紫色土。    建兴乡素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料、红麻、蚕茧、西瓜、核桃、鱼类等。适合生长的中药材有丹参、泡参、银花、柴胡、益丹草、黄姜、川芎等,其中质优味沈的梓潼凤桔已载入《中国药典》。    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建兴乡有三个村与七曲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相连,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大庙比邻,武引二期工程拟建的建兴水库存是一座集旅游观光、灌排蓄水、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其蓄水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水域达7000亩,灌面逾80000亩。    森林资源:建兴森林覆盖率达60%,有部分地方甚至被誉为原始森林,古柏参天,四季常青,农舍四周经济林木合围,如桃、梨、苹果、脐橙等,全乡拥有核桃树逾5万株。    土地资源:建兴由于环境保护较好,目前尚有可耕地3000亩,大量的荒坡草场适宜牛、羊的批量牧养。    农产品资源:建兴基本是一个农业为主的乡镇,拥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可就地加工,也可远销他乡。    基础设施:108国道线复线运输便利,村村通电话反馈信息迅捷准确,教育卫生设施完备。.  

宝石乡

  梓潼县辖乡。1953年由剑阁县划归梓潼县辖,1958年设宝石公社,1984年置宝石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万。梓(潼)剑(阁)、元(山)盐(亭)公路在此交会。辖场坝、庆祝、天生、龙门、红星、武马、红卫、长梁、场坪、白马、星火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玉米、棉花,兼产柑橘、蚕茧。.  

定远乡

  定远乡地处梓潼县城东南,距城24km,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梓潼、剑州乡民于此建场,各修一条街,街房建于岭谷之间,地多产斑竹,俗呼斑竹槽。两州乡民互争集市,发生械斗。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州县乡民议和,订立永定碑,规约永远和睦相处,从此更名为定远场,历属梓潼县地。全乡幅员面积45km2,共辖10个行政村,6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人口95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400人。全乡有耕地13034亩,人均耕地1.5亩以上,境内气候温和,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在16.5c0,日照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境内植被属常绿阔叶林区,主要以桤柏混交。境内平均海拔600m左右,呈北高并逐渐向南下降走势。乡人民政府机关驻斑竹村,场镇人口2000余人,该村所在场镇是定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大新镇

  梓潼县辖乡。1951年为大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1.2万。梓(潼)盐(亭)公路过境。辖石马、重阳、龙泉、曙光、元宝、青云、秋树、里仁、两河、金罐、弥江、白衡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畜牧业发达。.  

文兴镇

  梓潼县辖乡。1950年为文星乡,1958年改文兴公社,1984年置文兴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1.1万。梓(潼)剑阁(元山)公路过境。辖荣跃、火花、红塔、灯塔、四岭、双凤、照跃、光辉、高峰、农丰、盘龙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厂、铸造厂、食品加工厂。地下资源有天然气、石油。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棉花、红薯、花生。.  


小垭乡特产大全




小垭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