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辖乡。清末置双河乡,1958年改双河公社,1961年更名为九岭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6公里。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1.7万。省道南(坪)沪(州)公路过境。辖柏河、景云、大宝、红岩、扎营、苏溪沟、五石、粉石、藕塘、七窑、中河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草编、竹编、土陶品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土特产有附子、麦冬、生姜、辣椒。境内藕塘村发现南朝古瓷窑遗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7万人 | 42.6平方公里 | 510781120 | 621000 | 0816 | 查看 九岭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城办事处 |
江油市长城办事处成立于2010年1月,负责管理中坝、厚坝、含增、武都四个长钢生活区,现有常住人口2.13万户、70768人,其中企业退休职工2万余人。下设九个社区,并成立9个党总支,40个党支部,负责开展医保、低保、就业和再就业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文体活动、计生、优抚、困难救助、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 所属九个社区 中坝地区:中心社区、南二社区、北二社区、南苑社区 武都地区:临江社区、二万八社区、西坪社区 含增地区:盘江社区 厚坝地区:潼江社区 |
武都长钢街道 |
武都长钢街道位于四川绵阳江油市。下辖: 510781002498 111 武都长钢街道虚拟社区 |
含增长钢街道 |
含增长钢街道位于四川绵阳江油市。下辖: 510781003498 111 含增长钢街道虚拟社区 |
华坪办事处 |
办事处下辖华坪银河社区、华坪君山社区、华坪双马社区;管理人口7000余人,其中辖区人口4659人。其中华坪银河社区、华坪君山社区(既华坪辖区)地处江油市文胜乡,占地面积约21.68万平方米,有居民住房59栋,881户,辖区人口1663人;华坪双马社区(既双马辖区)地处江油市二郎庙镇,占地面积约2.32万平方米,有居民住房49栋,1145户,辖区人口2996人。 办事处现管理离退休人员3256人(其中离休干部26人),退养人员356人,公伤残人员11人。 |
中坝街道 |
中坝街道,原名双流场。涪江、昌明河从东西两侧流过,是为名。又因其形如船,两面临水,中为坝,故名“中坝”。历来为工商云集之埠、人文荟萃之地,属四川四大“名镇”之一,是川西北的重镇,素有“小成都”之美称。 地理位置和气候 中坝镇位于江油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涪江上游和四川盆地西北部,东距宝成铁路2公里,南距绵阳市41公里,距成都市170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 历史沿革及人口状况 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朝。清乾隆年间为原江油县第三甲管区。民国2年设中坝场团防局,代理行政事务维持地方治安并兼管商务。民国14年改中坝场为中坝镇。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途经江油,建立中坝镇苏维埃政府。红军西进转移后中坝镇改设联保办事处。1949年12月22日江油解放,成立中坝镇军事管制委员会。1950年3月改为“第三区人民政府”,辖19保。1951年5月,江油县人民政府由武都迁中坝,改为城关镇。1954年改名城关区。1955年城关区改为城关镇,下辖10个居委会。1958年江油、彰明两县合并。彰明县的太平场、三合场并入城关镇,下辖10个居委会。1981年复名为中坝,1985年金轮乡撤消,合并到中坝镇。该镇现辖27个街道居委会,6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其中:非农业人口66800人,农业人口8200人。主要为汉族,也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自然资源 中坝镇位于涪江冲积坝地之上,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土壤深厚肥沃。涪江、昌明河经流量丰富,地下水也充裕,利于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本镇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常年日照1362小时,宜种面广,特别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
太平镇 |
"建置沿革 太平镇系1992年9月建制,由原中坝区所辖的德胜、河西、让水三乡合并组建,并因当时的中坝区公所位于太平场(街)而得名。镇属原德胜、河西、让水三个乡于1949年12月22日解放。德胜乡,其前身为永丰乡,系1950年3月建制,隶辖于永丰区委会;河西乡系1952年8月建制;让水乡系1953年5月建制。1958年9月及同年10月,因乡镇建制撤销相继建立了永丰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德胜人民公社)、河西人民公社、让水人民公社。河西公社隶属治城区,永丰、让水隶属武都区。1983年10月,德胜、河西、让水三乡人民政府建制恢复,隶辖中坝区。1992年根据省上乡镇建制调整有关精神,撤销中坝区,除原区所辖的三合乡划出另建三合镇外,其余三乡即德胜、河西、让水合并建立了太平镇人民政府。 政区位置 太平镇位于江油市西部,东连中坝镇,南邻青莲镇,西界含增镇,北接大康镇。东有涪江,西有平通河穿镇境而过。镇政府机关位于江油市区北大街西段,距市中心1.5公里,与位于同一条街的江油市委、市政府机关相邻。 人口、面积 全镇幅员面积86.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225个村民小组。全镇共574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1人,占总人口的2.42%。人口出生率为8.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主要为汉族。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镇地势东北高,系浅丘,西南地势平坦,属平坝。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是商品粮的重点生产基地和驰名中外的附子(中药材)生产基地,附片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万亩水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和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已初具规模。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4549亩,其中田29770亩,地4779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附子、甘蔗、生姜、蕃茄、海椒、莴笋等。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30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22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55%(其中种植业达69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75%);林业达308万元,占2.37%;畜牧业4408万元,占33.89%;渔业65万元,占0.50%。. |
三合镇 |
" 三合因地处三河交汇而得名。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建立了三合场。1940年建立三合乡,1955年将槐秀乡归并三合乡。1992年将三合乡、石岭乡、建设北路街道办事处和三合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三合镇。 三合镇位于江油城区东部的涪江河畔,与市中心隔江相望。东靠贯山乡、新安镇、大堰乡,南接彰明镇,北及武都镇、双河镇,西临涪江,东依东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31′—105°17’,北纬31°32′—32°19′。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面积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7个居(家)委会。辖区内总人口1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的65.9%。人口出生率为8‰,自然增长率为6‰。主要为汉族。 【自然资源】 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50米,北部石岭片为浅丘地形,南部三合片属平原。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土地主要为冲击潮土,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是江油商品农业的高产区。 【经济发展】 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30158亩,其中田23256亩。三合片区水利灌溉主要依靠古老的六合堰水系引涪江水进行自流灌溉,石岭浅丘属武引灌区,部分采取机具提水浇灌。全镇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附子、生姜、蕃茄、海椒等。水果主要有桃、梨、柑桔、葡萄。养殖业主要以饲养优良母猪为主,辅之以鸡、鸭、鹅、兔等小家禽。2000年畜牧业产值达429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7%,2000年全镇农民纯收入2627元。 近年来,三合镇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以初见成效。万头良种母猪生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达到了年产150000只仔猪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还发展了百亩水果生产基地4个;千只以上养兔场4个;万只养鸡场2个;千只种鹅基地1个;并在双流村建成了具有世界优良品种的川白一系、LY和DLY种母猪养殖园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对全镇范围内的“四荒”进行了租赁或承包。. |
含增镇 |
"概况 含增,1949年12月解放,1951年3 月从让水乡划出行政区域而设立乡政府, 乡政府机关驻界池村“含增寺”中,故名为含增乡。1955年12月撤乡并回让水乡,1961年5 月又从让水乡划出设立含增人民公社, 公社机关驻草堂寺即现响石村三组,1966年更名建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隶属城郊区管辖,1983年恢复为含增乡人民政府,1988年11月撤乡,设立含增镇,隶属江油市人民政府管辖,镇政府机关现驻含增场镇迎宾西段。镇所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 54 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3210户,总人口10473人(不含长特三厂和流动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1426人,占总人口的13.6%。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出生率8‰,主要为汉族。 地理位置 含增镇距市政府所在地17公里, 镇区域面积80.7平方公里,镇区域座标为北纬31o44′--31o54′,东经 104o31′--104o39′之间,东与太平镇让水乡办事处连界,南与西屏乡相交,西与北川县通口镇毗邻,北与大康镇接壤。 自然条件 含增镇属丘陵、高山相间地形; 盘江(通口河)东岸的吴家后山、乾元山为大山地带,东南麓为丘陵。最高海拔为2106米,最低海拔540米,地型起伏变化大,地貌大多为喀什特,基岩溶洞陡坎多,岩石裸露地面多, 地质多为石灰石风化层,境内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左右,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15℃,平均日照900时左右,林木生长茂密,属国家天然林天保护区。2000年底,该镇有耕地面积6214.8亩, 其中田1791亩,地4423.8亩,天然林保护面积73130亩,森林覆盖率55%,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 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大蒜、海椒、薇菜等。养殖业以养猪、羊、牛为主,小家禽有鸡、鸭、鹅、兔等。. |
青莲镇 |
"概况 青莲镇古称漫坡渡,唐朝时因境内的河称为廉水(今磐江),水质清澈,故名清廉,后因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更名为青莲。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始设青莲镇。青莲镇位于江油南部,距江油城13公里,距绵阳城20公里。东靠彰明镇,南接九岭乡,北及太平镇,西邻西屏乡。城镇座落在绵(阳)江(油)一级公路线上,全镇幅员面积22.65 平方公里,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2000年青莲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6个农业合作社,18107人,主要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434人,占总人口的25%,自然增长率为0.87‰,人口出生率为7.3‰。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m,属平坝地形。土壤肥沃,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春早秋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5℃,年均降雨量1050毫米,是江油市的粮油主产区之一。2000年底有耕地面积9129亩,其中田7308亩,地2385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养殖主要以猪、兔、水产为主,仔猪和特种养殖近年发展较快。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4008万元,粮食总产量5024吨, 蔬菜产量10720吨,生猪出栏8931头,小家禽达28万余只,仔猪1500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现已基本建成3000 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和2 万头仔猪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大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551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9000万元。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 总收入 160 万元。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998 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确定为江油市的卫星城、绵阳市的五个重点小城镇之一重点建设。 交通状况 省级公路干线━━九寨环线( 绵阳━━江油高等级公路)纵贯全镇,交通十分方便。 境内村村通公路,各型车辆畅通无阻。江油市9路公共汽车往返期间, 居民生活十分方便。 [通讯设施]境内有青莲邮政支局,电信支局,有线电话采用光纤通信,10000门数字交换机,可直拨世界各地; 无线通讯网覆盖全镇,无信息接收盲区。 [能源状况]境内有双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年发电1 亿千瓦小时,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 |
彰明镇 |
"概况及地理位置 龙凤镇位于江油市东南角,因上有回龙寺、下有飞凤山而得其名。龙凤1949年12月解放,建国后成立新民乡人民政府,为彰明县所辖,1959年11月江油、彰明两县合并,隶属于江油县彰明区,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恢复为新民乡人民政府。1989年1月2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新民乡人民政府,设置龙凤镇人民政府。龙凤镇与绵阳市游仙区相邻,距江油市区18公里、距绵阳市20公里,北靠彰明镇;东接东兴乡;南连游仙区东林乡;西与青莲镇、九岭乡、龙门镇隔江相望。全镇幅员面积35.1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 o 41′—46′。北纬31o 36′—41′,集镇面积2.5平方公里,紧靠龙凤场火车站。龙凤镇辖9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15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12人,占总人口的17.5%、人口自然增长率0.2‰已接近零增长,人口出生率为5.6‰,主要为汉族,全镇少数民族43人,占0.28% 。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镇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503米,属于浅丘地形。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oC左右,年降水量750—1400毫米,是江油市的粮食生产区之一,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16119亩,其中田12516亩、地3603亩。粮良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莲藕、蕃茄、海椒、西瓜等。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兔等。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636万元,粮良总产达9708吨、生猪出栏10000余头、小家禽34万只,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元。龙凤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工业兴镇的发展道路,在乡镇企业处于改制和调整时期,镇党委、政府仍然一手抓企业改制,盘活现有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000年企业产值达5016万元(90价)实现利税171万元。 ". |
龙凤镇 |
龙凤镇位于江油市东南角,因上有回龙寺、下有飞凤山而得其名。龙凤1949年12月解放,建国后成立新民乡人民政府,为彰明县所辖,1959年11月江油、彰明两县合并,隶属于江油县彰明区,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恢复为新民乡人民政府。1989年1月2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新民乡人民政府,设置龙凤镇人民政府。 龙凤镇与绵阳市游仙区相邻,距江油市区18公里、距绵阳市20公里,北靠彰明镇;东接东兴乡;南连游仙区东林乡;西与青莲镇、九岭乡、龙门镇隔江相望。全镇幅员面积35.1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 ° 41′—46′。北纬31° 36′—41′,集镇面积2.5平方公里,紧靠龙凤场火车站。龙凤镇辖9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15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12人,占总人口的17.5%、人口自然增长率0.2‰已接近零增长,人口出生率为5.6‰,主要为汉族,全镇少数民族43人,占0.28% 。 - 自然条件 全镇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503米,属于浅丘地形。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oC左右,年降水量750—1400毫米,是江油市的粮食生产区之一,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16119亩,其中田12516亩、地3603亩。粮良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莲藕、蕃茄、海椒、西瓜等。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兔等。 - 经济发展 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636万元,粮良总产达9708吨、生猪出 四川江油市龙凤镇 栏10000余头、小家禽34万只,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元。龙凤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工业兴镇的发展道路,在乡镇企业处于改制和调整时期,镇党委、政府仍然一手抓企业改制,盘活现有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000年企业产值达5016万元(90价)实现利税171万元。 位于涪江干流江油境内的龙凤水电站由浙江围海控股集团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计划施工时间为30个月,装机容量54Mw,近期可达25380KWH,远期可达27528KWH,电站110KV输电线路与四川省电网联结。项目的投产,将极大缓解四川省内电网峰荷困境,同时也将为江油灾后重建提供充足能源保障,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江油灾后重建步伐。 - 交通通讯 宝成铁路从北到南穿镇而过,纵贯全境,江绵公路与铁路并行,全镇境内村级公路实现网络化,四通八达,到绵阳、江油市区每天均有直达班车40余班次,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共安装电话1400余门,可直拨全国各地,实现了村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在集镇建有微波站,各类无线通讯网履盖全镇,消除了信息盲区。 - 文教卫生 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有无线、有线两套设配同时播放,有线电视用户达1000多户,共有18套节目供观众选择。镇境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医院两个、村级卫生室八个、电影院两个,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有序。 - 医疗卫生 2009年6月24日、龙凤镇人民政府牵头,联合江油市海事处、彰明国土分局、龙凤镇派出所、龙凤镇电管所、龙凤镇广电中心、龙凤镇卫生院等部门,利用逢场天在龙凤场镇开展了一次大型的宣传活动。针对目前老百姓对计划生育的错误认识,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和独子奖励政策,详细讲解了生育二胎必备的条件,使老百姓充分认识现行计划生育政策。[2] - 旅游景点 龙凤镇环境优美,涪水环绕、青山相抱,有列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外,一是建于清代、被誉为江油第一高塔的云龙塔,六角九重檐、高30余米;二是位于涪江,盘江汇合处的观音岩石刻佛像和碑文,碑文记载为初唐贞观年间陆续刻成。 龙凤镇,位于江油市东南角,与绵阳市游仙区相邻,距江油市区18公里,距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20公里,均有国家二级标美路相连,江油、绵阳城区公交车每日往龙凤对开近40班次。宝成铁路复线纵贯全境,龙凤场火车站紧靠龙凤场镇。龙凤镇距绵阳南效机场25公里,距绵广高速公路入口外仅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也是九寨旅游环线的黄金线。 |
武都镇 |
" 江油市武都旅游经济开发区,位于市区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境内山丘坝兼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镇幅员面积61.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2个街道办事处,18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2.024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67亩。区内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矿、白云矿、铁矿、铅锌矿、沙金等多种优质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开采,储量达20多亿吨。有年产30万吨特钢、普钢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川投长特四厂,为武都地方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技术、人才支持。区境内基础设施完善,已开通了3200门程控电话,建成了辐射城乡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信号网络。有1.76万千瓦水电站一座,有劳武线、康武线两套地方高压线路和长钢1104千伏专用供电线路,有年产5万吨的自来水厂和生产、生活用天然气输送系统。平武、黄龙、九寨沟黄金旅游线省级公路沿区而过。至江油市区建成有宽15米的二级标美路,乡村公路通社达户。 经济持续增长 2001年实现农业、乡镇企业总产值61447万元,比2000年增长9.1%,实现财政收入1531万元,比2000年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35元,比上年增加104元。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狠抓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完善企业改制,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7161万元,比2000年增长9.6%。其中完成工业产值35170万元,比去年增长7.2%;完成经营收入34024万元,比去年增长16.7%;实现利润2003万元,比去年增长17.8%,入库税金实现718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408户、私营企业51个。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产值10354万元。 农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按照“一产业做优、二产业做强、三产业做大”的思路,围绕“千亩桑园、千头母猪、千亩大葱”以及优化粮油品种,发展名特优新蔬菜等重点项目。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基础设施克服了春旱、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和市场疲软等困难,实现了农业的平稳发展。农作物总播面39125亩,经济作物播面达14669.5亩,占37.5%。. |
大康镇 |
江油市辖镇。清代建大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9公里。面积104.2平方公里,人口2万。省道南(坪)沪(州)公路过境。辖官渡、旧县、红光、星火、因明、下庄坝、建兴、旱丰、水口庙、前锋、高堂、桦花峰12个村委会和大康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冶金、建材、采矿等厂矿和商贸、旅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特产茶叶、辛夷花。境内大匡山有大型石灰岩溶洞佛爷洞,为游览胜地。镇西匡山为唐李白读书处。. |
新安镇 |
" 清初建制。相传清初两湖、两广移民过此地,有新设客店接待过往行人,故,乡场名“新店子”,“新安”即为“新来者安居乐业地”之意。民国29年(1940)辖12保、111甲,隶第二区。1949年12 月解放,建国后,1951年,改12 保为12个村, 隶江油县第四区(区人民政府驻新安)。1956年撤第四区,乡直属县辖,并将原金鼎乡第七、八村,清平乡第一、二、九村并入,调整为下辖10个村。1958年成立人民 公社 ,辖10个区队,隶新安区,后改为13 个大队。 1983年改公社为乡,辖新店、大岩、石桥、南山、天尊、黑滩、许家桥、晒经、金瓜岭 、黄土、 古楼、官道、杆岭13个村。新安镇位于江油市东部,集镇地理坐标东经104°53′,北纬31°47′, 距江油市城区中坝18公里;幅员51.2平方公里,场镇面积2.25平方公里。北靠双河镇、新兴乡,南接义新乡,东邻战旗镇,西连贯山乡、三合镇。2001年辖13个村,92个农业合作社,1 个居委会, 3 个居民小组, 总人口18547人,其中农业人口17301人。人口自然增长连续第二年现负数。主要为汉族,另有羌、回、彝族。新安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现有场镇人口4000人。 自然条件及发展状况 浅丘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是北部与双河镇交界的打垮垭,海拔 808米,最低是南边与义新乡、贯山乡交界的沙地河, 海拔522米;常年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0℃,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90天左右,年降雨量800----1230毫米,年日照1330小时左右;森林覆盖率29 %。 截止2000年底,本镇有耕地面积23977亩,其中田18628亩,地5349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大麦、玉米 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生姜、海椒、莲藕等。养殖业以生猪、桑蚕及鸡、鸭、鹅、兔为主, 2000年出栏肉猪15920头,小家禽出栏77万只,母猪存栏2995头。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02万元,其中:农业 3441万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8%。林业56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8%,牧业3052万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渔业 65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 %。全镇 2000年粮食总产量12799吨,人均纯收入2473元,比上年增加158元。. |
战旗镇 |
"历史沿革 清初建置,民国24年改为中和联保,民国29年再改建为中和乡。辖11保,93甲、隶江油县第一区。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改隶第六区,1951年划出第五至八村和第十一村,成立金鼎乡。中和乡辖6个村。1953年初将梓潼县瓦子乡部分村并入,改隶第四区。1955年将金鼎乡的第五、六村,瓦子乡的第一、二、四、九、十村划入调整为下辖10个村。同年撤第四区,直隶县辖。1958年10月成立中和乡人民公社。辖10个管理区,隶新安区。1962年辖12个大队。1967年大破四旧时更名为战旗公社。1968年5月成立战旗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秋在县上的安排下,又恢复了战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16个村,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9月在上级的撤区并乡建镇的统一规划下,由战旗乡改为战旗镇,隶江油市。辖场镇居委会,中和、银丰、梨园、青春、荣华、石庙、新升、白沙、三一、海棠、三清、白坪、白云、瓦子垭、公坪、回龙16个村,113个村民小组。该镇位于市境东部,梓江公路横穿其境。距市区中坝镇28公里东与梓潼县黎雅镇交界,西靠新安镇,西南与义兴乡相连,北接新兴,南连游仙区太平乡、朝真乡。境内有蓄水1336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座(战旗水库)。武引主干渠穿白云村公坪村而过。地理坐标:东径104o56,北纬31o46 。全镇幅员积50.76平方公里,城镇面积一平方公里,2000年有人口17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0人,占总人口的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人口出生率为7.4‰,主要为汉族。 经济状况 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80米,属于浅丘地形,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候170C左右,年降水量700-12000毫米,二00年底有耕地24116亩,其中水田17536亩,旱地658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米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生姜、海椒等。养殖业以养蚕、养长毛兔、养猪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兔等。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4177万元,粮食总产达到13562吨,(因产业结构调整与常年相比减100余吨)。水果总产898吨,蚕茧总产155.5吨,生猪出肥20164头,小家禽60余万只,长毛兔一万只,税收1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7元。. |
双河镇 |
"基本情况 双河镇位于川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江油的东北部,距市中心仅19公里,幅员面积52.88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区总人口16614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5人,非农业人口1109人;场镇常住人口3300余人;全镇耕地面积16608亩:其中水田12097亩,旱地4511亩。境内山清水秀,森林绿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43%,1996年被国家绿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2002年被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称号。 资源情况 双河镇版图呈不规则长条状,地势中间高、两端低,属典型浅丘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C,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33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境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849口,排灌渠道 25000米,水源丰富,网络布局合理,是江油的主要粮油产区之一。 交通、通讯、城镇社会事业 1、 交通:双河镇距江油市中心仅19公里,宝成铁路、中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宝成铁路在镇区内设有客、货运站台,物资交易及运输十分方便。另有红永路、双新路、双凤路与周边乡镇相通。全镇各村修通了5米宽的泥结石路面,各型车辆无论晴雨均能畅通无阻。 2、通讯:邮政、电信均在我镇设立了支局。2002年全镇顺利完成了固定电话村通工程,2500余门电话与全市并网,实现市话及国内长途的拨打;同时在去年5月,被誉为“绿色市话”的小灵通也已在我镇场镇范围内开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3、 城镇社会事业:双河镇在上世纪90年代前只有一条老街,10余年来,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规划建设,双河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新老两条街、两个农贸市场、占地0.5平方公里的省级试点小城镇。2001年,政府投资8万元在场镇新安装路灯38盏、2003年初政府又投入3.6万元,在新街栽植天竺桂300余株,亮化、美化了集镇;2002年投资20余万元,在场镇开通了天然气;并且新打水井两口,解决了场镇居民的饮水问题;截止2002年,我镇建有初中1所、小学12所、幼儿园1所。. |
永胜镇 |
" 永胜镇位于江油市西北方,与武都、新春、双河、北城等乡镇接壤,幅员面积达80。2平方公里,2000年现有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万人,耕地面积达308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为1。1亩,现有居委会1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158个,森林覆盖率25。6%,农业总产值4933万元,增长率为8。8%,粮食总产量1。5万吨。重要农作物有:西瓜产量为4382吨,生姜产量为817吨,辣椒总产量为277吨,花生272。7吨,油菜籽1828吨,生猪出栏3。15万头。2000年镇财入284万元,生姜产量为817吨,辣椒总产量为227吨,花生272。7吨,油菜籽1828吨,生猪出栏3。15万头。2000年镇财政收入284万元,支出2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7元,2000年有集体企业7个,私营企业9个,个体工商业427个, 企业总产值3460万元,年增长率为8。1%,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为159。6万元。 2000年被省批准为省级试点小集镇,并完成了集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并实施了柴市街商住楼的开发。 ". |
小溪坝镇 |
江油市辖镇。1953年置五星乡,1958年改五星公社,1981年更名小溪坝公社,1983年改小溪坝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8公里。面积51.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宝成铁路过境,江(油)剑(阁)、江(油)梓(潼)公路在此与中(坝)雁(门)公路连接。辖神龙河、阴平、三合、人民、五里坝、鲜花、鲤鱼口、峰顶、五一、赵家河、民政11个村委会和小溪坝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肉类加工等厂。为梓潼、 剑阁县物资中转站。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 |
河口镇 |
江油市辖镇。1951年名中兴乡,1958年改中兴公社,1981年更名河口公社,1983年置河口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39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4万。江(油)梓(潼)、江(油)剑(阁)公路过境。辖燕子、文星、石寨、中兴、关刀岭、养马、大胜、骑龙、任合、太平、梨树、石佛12个村委会和河口场镇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和红麻。. |
重华镇 |
" 重华镇是江油历史文化古镇,因境内重华堰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置场镇,原隶属梓潼县,清末置乡,民国24年改为重华联保,民国29年改联保为乡,下辖21保。建国后,1952年划为重华、铜星、五星、双柏4乡,重华乡辖民主、前进、胜利、 华胜、 新一 5 村。1953年划归江油,隶属第九区。1955年将星顺乡和双柏乡的13个村,五星乡的双河、红花、大兴3个村共计16 村划入重华乡,调整为下辖12个村,隶属重华区,1958年成立重华公社,辖11个管理区,48个生产队。1961年调整为下辖1个居委会,11个大队,60个生产队,1983 年改为乡,辖11个村、91个村民小组。1989年设立镇。1994年至1995年撤铜星乡归入重华镇,辖1个居委会,20个村,177个村民小组。1995年底恢复铜星乡,重华镇现辖1 个居委会,辖华胜、红花、双河、集体、大兴、平桥、福胜、广利、双柏、石坪、星顺11个村,95个村民小组。 重华镇位于江油市境中部,距县城江油43公里。 东连百胜乡,西接铜星乡,北靠平武县,南邻小溪坝镇, 靠近中雁公路和宝成铁路。地理坐标:东经104°58′,北纬 31°57′。全镇幅员面积63.482平方公里,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2000年重华镇辖11个行政村, 95个村民小组,1个场镇居委会,全镇现有人口18000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人口出生率为7.5‰,主要为汉族。 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560米,属于丘陵地形。气候亚热带季风, 日照2700小时,雨量1100,平均气温16.8 ℃左右, 年降水量1150毫米,适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种农经作物。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18624亩,其中田13782亩,地4842亩。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西瓜、甘蔗、樱花、板栗、侧耳根、桃、梨、苹果、李等,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太湖母猪、南江黄羊、优质肉兔、皮埃蒙物牛等养殖量和品种也迅速增长,鸡、鸭、鹅等小家畜品种优、肉质好、饲养量大。水产养殖户多,去年产成鱼197吨,获产值130万元。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707万元(按90 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201万元,比上年增长5.8%。. |
厚坝镇 |
江油市辖镇。省小城镇综合开发试点镇。1953年置万寿乡,1955年并入青寿乡,1961年改厚坝公社,1983年置厚坝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34公里。面积58.9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宝成铁路经此并设站,中(坝)雁(门)公路过境。辖万寿、烧房、高院、玄武、老木塆、黄连坝、中林、犀牛、百碾、龙滩、香水11个村委会和厚坝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冶金、机械、化工等厂和商贸、运输、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二郎庙镇 |
江油市辖镇。1953年设明镜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4年并入马角镇,1988年析建二郎庙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44公里。面积153.6平方公里,人口3.1万。宝成铁路经此并设站,中(坝)雁(门)公路过境。辖明镜、塔坝、新桥、天安、八角、东华、渭河、黄江、雷家河、龙潭、金石、高坝、青林、冷家坝、桥上河、严家寺、宝林、辛家沟、芭蕉塆19个村委会和二郎庙、青林口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煤炭等厂、矿和运输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境内有部属江油水泥厂。. |
马角镇 |
" 马角镇位于江油市北部,距江油市区62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05°04′,北纬32°05′,东与二郎庙镇相邻,南与文胜乡接壤,西与六合乡交界,北与雁门镇毗邻。全镇幅员面积147.63平方公里,1986年撤区建镇,辖10个行政村,69个农业合作社,1个居委会,2000年,全镇人口186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69人。占人口总数的3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7.2 %以内。 马角镇属于典型的“山区镇、工业镇、资源镇”,三大特点造就了马角镇特有的优势。 一、山区镇:马角镇属龙门山北段褶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西北是起伏不断的低中山,东南是以低山平坝及丘陵为主,境内最高海拔1632米(梅花洞),最低海拔640米(两江口)。镇内林地广阔,干果、药材丰富,是发展草食牲畜和中药材的理想场所。二、工业镇:马角镇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工业重镇,曾是四川大炼钢铁的基地,60年代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境内有省、市、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500多家,其中市属以上企业10家,主要以水泥产业为主,境内有水泥厂7家,年产水泥100多万吨,被誉为“水泥之乡”,有石灰石采矿点20余个,著名的双马水泥集团矿山车间建在镇境内。三、资源镇:马角镇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探明石灰石储量数十亿吨,且品位高,含钙量达54.7%,硅石藏量也十分丰富,含硅量在96.8%以上。其它还有锌、铁、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和水泥粘土,均具良好的利用开发价值。林地资源十分丰富,有林地1.2万公顷,其中:幼林、杂冠林0.8万公顷,中龄林、成熟林各0.2万公顷,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锶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温、水量、水质动态稳定,补给条件良好,资源丰富,按流量最小值计算,日可采水量为5011m3,年可采水量为182.5×104m3,具有良好开发价值。 ". |
雁门镇 |
江油市辖镇。1940年设雁门镇,195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青江上游,距市区64公里。面积112.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宝成铁路过境并设站,中(坝)雁(门)公路终点。辖大桥、园坝、云罗、柳坝、西坝、斑竹园、北口、会龙8个村委会和雁门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片石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土特产有茶叶、黄花、木耳、薇菜、核桃、中药材。. |
九岭镇 |
江油市辖乡。清末置双河乡,1958年改双河公社,1961年更名为九岭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6公里。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1.7万。省道南(坪)沪(州)公路过境。辖柏河、景云、大宝、红岩、扎营、苏溪沟、五石、粉石、藕塘、七窑、中河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草编、竹编、土陶品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土特产有附子、麦冬、生姜、辣椒。境内藕塘村发现南朝古瓷窑遗址。. |
方水镇 |
江油市辖乡。清末置方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22公里。面积47.1平方公里,人口1.6万。通公路。辖官田、广义、白玉、高包、宝塔、宝珠、圆门、古树、西林、尖山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特产生姜、芦笋。是农科院水果生产试验基地,产枇杷、葡萄、猕猴桃、脐橙、柚子等优质水果。. |
香水镇 |
江油市辖乡。清末置香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16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0.9万。通公路。辖战斗、镇江、元坪、红林、紫山、云华、治安、胜利、宝泉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手编、竹编、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特产白夹竹、棕片。. |
八一镇 |
江油市辖乡。原为毛家乡,1942年更名复兴乡,1958年改复兴公社,1966年更名八一公社,1983年置八一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9公里。面积56.8平方公里,人口1.8万。江(油)安(县)公路过境。辖新民、建设、普选、天台、永远、东岳、三元、东山、白互、阳明10个村委会。境内有八一水库。乡镇企业有建材、农副产品、竹编制品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 |
西屏镇 |
位于江油市南部、江高等级公路西侧的“荷花之乡”——西屏,幅员面积41.9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500人,属典型的农业乡镇,是江油市的第一个科技示范乡。 近年来,西屏乡党委、政府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拓托进取,身体力行地实践“-”重要思想,积极带领全乡上下,团结奋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集镇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乡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002年全乡实现农业产值455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454万元,农民均纯收入2617元,财政总收入150万元。 区位优势明显,招商引资成绩斐然。西屏距江油城区15公里、绵阳市区40公里,境内以西河路、西青路、凉新路三条干线形成了纵横全乡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00年新建成的6.5公里西河三级标美水泥路与绵江高等级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盘江河流、青莲电站引水明渠贯穿其中,水源丰富;两组10万伏国家电网和青莲电站10万伏自供电线路遍布全乡,电力充足;村村数字程控电话能往国际车内,中国移动、联通无线通讯覆盖全乡。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西屏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电力、交通、水利及农业基础条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大对外开放,制订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吸引了绵阳新永生态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爱肯娜公司、珠海大亨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前来西屏投入农业开发项目11个,乡镇企业1个,旅游开发项目1个,共投入资金1900万元。推进和促进了西屏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995年底,西屏恢复建制以来,乡党委、政府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把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和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位,突出本地特色,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狠抓落实。目前,5000亩“西屏莲藕”、3000亩优质水果、2000亩优质早熟礼品西瓜、1000亩西红柿、1000亩有机蚕桑、1000亩优质茶叶和50000只外销良种仔猪等农产品基地已经形成,面积为1100公顷的“江油市无公害农产品西屏基地”得到了省农业厅的认证。. |
大堰镇 |
江油市辖乡。清末置大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9公里。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7万。有公路通市区。辖群光、爱国、红豆、月光、泉水、集贤、帽盒、复兴、南河、龙王、柳坝、回水、开化、青龙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兼养蚕。. |
东兴乡 |
" 江油市东兴乡俗名草坝场。1943 年设彰明县东兴乡,58年江油彰明两县合并,政社合一成立江油县东兴公社。1983年改名东兴乡人民政府。东兴乡距江油市区18公里、距绵阳36公里,西邻彰明镇,西北、北邻大埝乡,东、东南与绵阳市云凤乡,东林乡接壤,南邻江油龙凤镇。集镇位于茯苓村,省到安梓路川过集镇并横贯全乡,距 108国道入口约 8公里,地理坐标东经 104°41′30″至 104°44′16″,北纬31°40′至31°41′。全乡幅员面积30.5平方公里,集镇面积 0.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4个农业合作社,102030人,农业人口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 0.68‰,人口出生率7.33%,为汉族集居区。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乡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平均海拨 569米,浅丘地形为主,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是江油的粮食主产区。2000年底, 该乡有耕地面积15971亩,其中两季田1320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莲藕、西瓜、甘桔、枇杷等。养殖业发达,以猪、鸡、鸭、鹅等为主。200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220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7190.3吨,人均粮食 699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 716.9吨,粮经比例达到64∶36。畜牧业收入847.27万元,占总收入的 34.5 %, 林业收入 371300 元, 渔业收入675600元。生猪出栏 11596头,母猪生产达到1260头,小家禽畜达37万多只。2000年全乡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2296元。 东兴乡党委政府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努力拓展致富门路。通过努力现已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到2000年全乡生姜种植面积达1967亩,莲藕种植面积达1325亩。引进了美国王鸽、黑丝鸟骨鸡、王彩山鸡、美国大耳白种兔等特优品种,出现了年产肉兔20000只以上,肉鸡 50000 只以上的养殖大户。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乡政府坚持一抓改制,二抓挖潜增效,使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2000年实现企业总产值460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62万元。利润总额 156万元。. |
义新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义兴乡,1958年改义兴公社,1981年更名义新公社,1983年置义新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5公里。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白庙、茅庵、马落岩、书房坝、天包、保宁、石音、新堰、大石、金顶、川主、树家塆、柴枝13村委会和义新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手工编织、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土特产有红麻、生姜。. |
贯山镇 |
江油市辖乡。清末置贯山乡,1958年改贯山公社,1966年更名建山公社,1981年复贯山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0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新珠、繁荣、高板、马凤、懒板凳、清平、三教、高寺、高泉9个村委会和贯山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蚕。. |
新兴乡 |
江油市辖乡。1940年置新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40.3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马蹄岗、玉清、石墙、亭子、桅杆、花碑、新红、银水、照碑、单碑、佛岩、敬寺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竹编、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新春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新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25公里。面积80.8平方公里,人口1.6万。通公路。辖柳沟、红恩、猫儿寺、红塔、三圣、大松、牛头、高台、元山、佛牛、景台、藏王寨、杨官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有天麻、党参、杜仲、当归、云香等药材。. |
东安乡 |
" 【基本概况】江油市东安乡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幅员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78亩,总人口13615人,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4个村民小组,2002年人均收入2529元。 【基础设施情况】乡政府所在地距绵广高速公路小溪坝进出口仅4.5公里,6米宽省道水泥道路贯穿全乡7个行政村,总长11公里,乡、村、社、院户四级公路网已经形成;境内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小(二)型水库六座,山坪埝1240口;有线电视通11个行政村,总户数达2000余户;程控电话1000余门,入户率达25%;小集镇规模不断壮大,配套设施完善。 【资源基本情况】东安乡地域广阔,可用耕地达18078亩,2000余亩荒坡、荒地具备较大开发价值;亚热带总湿润季风气候适宜水稻、小麦、西瓜、生姜、果树等生长;全乡总蓄水量达750万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以福严村为基地的旅游开发初具规模,观光人数逐年增加。 【特色农业与农产品】2002年,东安乡被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证小组确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大米、生姜、西瓜、水果等被评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全乡发展无公害蔬菜2500余亩,黄金梨、丰水梨、脆红李、枇杷等名优水果1000亩,建成了银匠沟村、构树村、福严村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常年上市优质水果800余吨。西瓜常年种植面积2500余亩,品种齐全,产量达9000余吨。 【招商项目及政策】据相关专家考证,东安乡福严村地磁异常,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福严村申报四川省旅游风景区工作已近尾声。景区规划面积300亩,现已投资250余万元,以铁树、桂花等名贵花草为主的观光园已经形成,旅游接待设施日趋完善,年观光人数达3000余人。乡党委、政府研究,在土地、林木审批等方面给投资者优惠,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大限度保证投资者利益,诚邀各界有志之士参与福严村旅游开发事业。 ". |
铜星乡 |
江油市辖乡。1953年设铜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重华镇,1995年重置铜星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29公里。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村公路与中(坝)雁(门)衔接。辖铜星、五佛、福长、千秋、拱桥沟、宝藏、白泥、菩提、广福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厂、粮油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花生。林业以松、柏树为主。. |
文胜镇 |
江油市辖镇。1950年名文胜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37公里。面积123.6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长坪、潼梁、仁和、花石、苏村、江村、白阳洞、安顺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农机、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盛产木耳、天麻、杜仲。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灰石矿、石英砂矿。境内有白阳洞发电站、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八五七厂。. |
重兴乡 |
江油市辖乡。1950年置重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43公里。面积41.7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新街、白土、寺垭、觉华、玉皇、隆庆、重兴、石林、松柏、佛泉、火花、龙山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和建筑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林业有松、柏。. |
云集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云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51公里。面积81.5平方公里,人口1万。江(油)剑(阁)公路过境。辖云峰、关炉、牛郎沟、官将、石台、洗脚台、五福堰、石门、尹家寺、高桥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林业主要有松、柏、桤树。特产黄花、木耳、杂菌、木炭。. |
石元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石元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雁门镇,1995年重置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64公里。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0.5万。宝成铁路过境。通公路。辖石瓶、青枫林、旱坪、铁坪、樟木山、仙鹤池、五指山、楠木园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林业以松、柏树为主,特产黄花、木耳、茶叶。蕴藏有石英矿、煤矿。. |
敬元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敬元乡,1958年改敬元公社,1967年更名新建公社,1981年复敬元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边缘,距市区68公里。面积114.8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公路。辖新房、大池、敬元、沐水、松潘、小石、潮阳洞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油菜子。林业以松、柏、杉树为主。特产黄花、木耳、茶叶、核桃。. |
六合乡 |
江油市辖乡。1951年置六合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55公里。面积100.6平方公里,人口0.5万。通公路。辖六合、龙池、白果、吉安、小池、河石、檬针、杨家院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薯类。特产木耳、红麻、香菇、茶叶。中药材有五味子、灵角子、天麻。林业主要有松、柏、杉树。. |
枫顺乡 |
江油市辖乡。1952年置枫顺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并入六合社,1961年复置枫顺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58公里。面积95.2平方公里,人口0.3万。通公路。辖枫橡、小坝、清花、夏村、小院溪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土特产有黄花、木耳、香菌、核桃、茶叶。中药材有杜仲、天麻、辛夷花。森林覆盖面积大,主要有松、柏、杉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