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口镇位于剑阁新县城东南部,东与元坝区丁家乡隔江相望,南连柏垭、木马,西接闻溪乡,北邻高观乡,幅员面积68.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强村并组前7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3660户,总人口为1385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52人),有耕地面积14305亩,财政总收入184万元。税改前人均负担139元,税改后人均负担78元,人平减负61元,减幅44%。
江口镇属低山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一般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为660—850米,境内最高峰为西北边缘的太平庙,主峰海拔为926米,嘉陵江自元坝进入境内,由北向南沿东部边缘再流入元坝区,境内流长8公里,闻溪河自西向东横穿而达江口注入嘉陵江境内流长8.5公里,江河所经之处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30—40米。地势虽低起伏较大,最低点马达湾嘉陵江河床海拔414米,江口场海拔445米,境内年平均温度16.3℃,无霜期29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多梯田,梯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多柏树,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梁、甘薯等,粮食总产达到9152吨,人均占有粮食655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44元,油料总产814吨,生猪出栏15732头,向国家纳税4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50万元。
种植业:为实现江口镇的经济腾飞,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镇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的特点,种植烤烟1000亩,年交售烤烟2000担,油菜7400亩,产量814吨,优质水果2400亩。
养殖业:党委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目标,着力以草养畜,以草立业致富全镇人民,现全镇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大大加速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养生猪100头以上7户,50万头以上40户,小家禽2000只以上17户,出栏生猪15732头,创税41万元,肉羊1.5万只。
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10所,中心卫生院一所被评为甲级医院。有江口场、太平庙两个集贸中心,有高江、柏江、剑江三条柏油路分别与国道108线剑苍线、县城贯通。南北有张江公路(张王—江口),江口至元坝陈江乡的虎青路。全镇11个村由标准的泥碎路相连总长达200余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68.5平方公里 | 510823118 | 628300 | 0839 | 查看 江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普安镇 |
一、 基本情况 普安镇地处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58.1平方公里,辖13个村,5个居民段,81个村民小组,37个居民小组,29个行政企事业单位,总户数10524户,总人口39045人,其中农业户3493户,农业人口13198人,有劳动力6232个,总耕地16039亩(其中田7891亩,地8148亩)。一九九七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94万元,企业总产值1.16亿元,财政收入340万元,生猪出栏22624头,耕牛圈存1725头;现有果园2000亩,蔬菜2500亩,个体工商户2405户,私营企业13户,粮食总产量675.92万公斤,人均总收入25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8元。 普安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全镇耕地面积16039亩,人均耕地1.2亩,可利用非耕地5700亩,全镇是产粮大镇和油菜、玉米制种基地;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品质优。全镇已在中坪、剑坪、灯光、光荣、丰光等村初步建成了优质水果基地2000亩,在城东、双剑、剑西、中坪、江东等村建成名优商品蔬菜基地2500亩,同时,正在城东、双剑、剑坪等村动手筹建大棚蔬菜基地300亩,总投资150万元。 林业资源充沛。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有森林面积26246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1980亩,无林地3480亩。非林地70880亩,森林覆盖率达31.7%,活立木蓄积量70390立方米,经济林木有油桐、棕树、核桃、樱桃、板栗、杜仲、银杏、梨树、桃树、苹果树等,有蘑菇、天麻、猕猴桃、柏木油等土特产品,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5。 农贸市场兴旺。位于该镇腹心地带的两处综合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景象,其中已于去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的一处全县最大的综合市场,占地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有摊位400多个。80余间铺面,据九八年上半年统计,成交额达3174.1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股份制企业发展迅猛,累计发展私营企业13户,个体工商户已达2405户,从业人员3480余人,拥有注册资金1166万元,纳税5000元以上的有70多户,纳税上万元的大户达10户、5万元以上的有5户,纳税额达180余万元,占整个工商税收的1/3。. |
龙源镇 |
龙源镇位于剑南路,距剑阁老县城21公里,所辖16个村,52个村民小组.3953户,14762人,耕地面积20628亩。幅员面积达87.32平方公里。集镇建于原龙源寺,属于高山镇。 镇处深丘地带,境内地表出露地层属七曲寺组,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砾岩互层组成,农耕地多分布于二、三层台地上,多为梯田、梯地,共20628亩。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示。水热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农业灾害天气较多,多年平均气温为15.2℃。降水量 1000毫米,镇内河流属西河小支流,由于源近流短。流域面积中,径流随雨季变化,由西北流向东南,山区性河流特点显著,水能开发较为困难,境内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多为柏、桤、杂木林。 镇内有小石口、尖岭、龙门、新民、青杆、登云水库6座,塘堰66口,畜水量1583万立方米,常年可灌溉2670亩。剑阁至南充的公路直穿龙源场内。境内有龙演、龙姜、龙登、龙兴4条主要村干道,连通全镇16个村,约50公里。镇办有酿酒、粮食粗加工等企业。镇村办有中、小学校10所,建有卫生院及村防保站。村民居住除镇上及镇附近居民住钢筋水泥楼房外,余均住青瓦土木结构平房。 镇属一个农业大镇。大春种植水稻、玉米,小春则主种小麦、油菜。通过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粮经比例达4:6。海椒种植在经济作物中占重头戏,形成了我镇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冬桃这个反季节果品已在我镇红彤村安家落户,逐成规模。每年10月底栽植,三年内挂果,每个最重可达一斤左右。花期与挂果期与普通桃子一致,但成熟期在11月底,春节前正是上市销售的最佳时期,口感酸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镇森林资源丰富,现已引进龙源木业加工厂,生产出的“洁霸”木桶已运销省外,它在继承传统的木桶浴器之简明、厚重、古朴、自然风格基础上,创造性的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手工打磨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利用剑柏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色彩斑斓,浓郁清香之独特风格,精心制造了精致,舒适、豪华、美观之不同型号的沐浴器具数十种。 由于我镇幅员面积辽阔,坡场宽广,建立起了青龙村肉羊养殖基地。有波尔山羊、黄羊等优良品种。一大批养殖与贩运户已逐成气候,年出栏商品羊可达2万余只。. |
城北镇 |
剑阁县辖镇。1992年由抄手、北庙、柳垭、和普安镇的4个村,2个居委会组建镇。1995年将原北庙乡分出。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1公里(公路2公里),面积76.5平方公里,人口2万。国道108线穿境而过,剑(阁)青(川)公路在此交汇。辖柳垭、闻风、前锋、石庙、红双、飞凤、碑梁、民主、新华、亮垭、水池、锯山、闻溪、剑公、剑北、城北16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工业以修造、食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
盐店镇 |
一、基本情况: 9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2212户农户,7915人,幅员面积75.61平方公里,耕地11568亩,平均海拔760m2,土壤PH值6.3---7.0森林履盖率66.7%,年均降雨量1020mm,年蓄水量23万m3,与青川、江油相邻,距县城19公里,交通便利。 二、各类农作物常年产量 1、种植业 粮食550万公斤,油料70万公斤,烟叶10万公斤。 2、畜牧业 年出栏生猪9000头,小家禽10万只,山羊出栏4000只。 3、林果业 杜仲900亩,野生天麻2000公斤左右。 生产干果(板栗、核桃)5万公斤,野生黑木耳5000公斤。 三、急需开发的项目 1、旅游业 盐店地处剑门山脉,有风景名胜:五指山、龙洞、翠云湖、石笋沟、牛鼻石、皇源寺、梯子崖、交通便利、山清水秀、适宜开发旅游。 2、畜牧业 草场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养殖山羊、奶牛、肉牛。 3、土特:药材。适宜柴胡、黄姜。 4、林果、渔业 核桃、板栗、银杏等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扩大规模。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大面积人工养殖 ". |
柳沟镇 |
柳沟镇,剑阁县辖镇。1953年设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将垂泉、毛坝分出。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5公里(公路23公里)。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0.94万。国道108线过境。辖新民、三清、石龙、四五、长安、光明、文星、南庙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境内有“皇柏”1964株,属省重点保护区,红军北上时,沿途留有石刻多处。柳沟至凉山铺道,有宋代礼部尚书资政殿学士黄兼山“讲书台”、北宋陆游碑,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赵炳然墓碑和“柳池安国院”、“报国灵泉”等遗址古迹。. |
武连镇 |
武连镇是剑阁县境内的一个重镇,地处西河沿岸和国道108线。省道剑盐路(剑阁――盐亭)和剑江路(剑阁――江油)与梓潼武乡接壤。东北距剑阁县44公里,西南距梓潼36公里,西到江油85公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武连镇属于深丘地带,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2083人。其中耕地面积17523亩,林地面积64842亩,四荒面积21665亩,有水库七座,塘堰641座,西河上游栏河堰一处,水源资源十分充沛。 武连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果为拳头种植业生产。大力普及科学种田,发展水稻、玉米、油菜种子基地,全镇以武五、枣垭、寨桥等村为良种基地,制种水稻1000亩,收入110万元,制种油菜150亩,同时,还发展蔬菜、生姜、香菇生产基地。并以生猪、牛、羊、小家禽为主的养殖业生产,年生猪出栏2万头,实现商品猪一万头,实现税收42万元。年小家禽出栏253872只。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山青水秀,风光秀丽。 武连镇是历史文化古镇,文物、风景资源丰富,有堪称 “蜀道明珠”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觉苑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点;是三国文化的组成部份;是唐贤相魏征的故里;是“蜀道明珠”佛传壁画所在地;是晋代“种松乡”;是古驿道翠云廊保护非常完整的地段。这些文物、风景资源有待于开发,愿有识之士,有经济实力的单位、个人投资开发。". |
东宝镇 |
剑阁县辖镇。1935年建乡,1958年改东兴公社,1981年更名为东宝公社,1984年置东宝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55公里。面积67.9平方公里,人口1.3万。剑阁至小溪坝公路过境。辖东升、桐梁、长梁、新建、迎春、双华、西林、西阳、双井、青山、楼台、龙泉、凉安13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开封镇 |
剑阁县辖镇。1912年置开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9公里。面积70.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光辉、鞍山、龙桥、同坝、永生、中营、东华、友爱、和平、高山、白云11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造厂、羽绒加工厂、缫丝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元山镇 |
剑阁县元山镇,位于川北,地处梓潼、盐亭、南部、剑阁四县交汇处。东连演圣镇及南部县、盐亭县,西南接梓潼县,北邻王河镇。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强村并组后合并为72个组),1个居委会,5个居民段(组),7771户,总人口28932人(其中农业人口27178人),有耕地34313亩。财政总收入334万元。 税改前人均负担129元,税改后人均负担79元,人平减负50元,减幅38%。 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在元仓山建成一庙,名元山庙,后兴场,故名。1935名建元山区苏维埃,1936年设联保处,1940年改为元山镇,不久改为元山乡公所,1950年设第四区,1955年建制元山区并设元山乡,1984年撤乡并镇,1992年撤区建镇,将原时古乡并入元山镇。 元山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海拔600—700米。多鸡爪状低梁,山间坡面平缓,且有平坝分布。西南边沿最高处海拔786米,东南部边沿最低处433米,场镇海拔490米。主要溪场党家河、姚家沟由南向北或东流淌出境,年均温16.3度,一月均温5.3度,七月均温26.2度,无霜期28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夏秋多降水,树木以柏为主,多梯田梯地,属夹沙土壤,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油菜、中药材等,粮食总产达到15700吨,人均占有粮食562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油料总产1000吨,生猪存栏(出肥)27930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13963万元。 集镇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洞天文化公园(佛家寺)位于集镇西北近郊,经0剑阁县委-部。剑阁县文化局批准创建的融民族宗教文化,现代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系列游乐观光景点,多渠道吸引资金50万元,每年旅游纯收入3万余元,新颖别致的亭台楼阁成为集镇全民健身活动的最佳场所;红军烈士陵园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基地。元山镇被授予剑阁县“十佳文化先进镇”、“戏曲之乡”和“四川省文化先进镇”。 黄姜种植具规模。黄姜是元山镇自然生长,畅销、常用的中药材,专家论证,种植黄姜20年内无危机,50年内无其它原料替代。. |
演圣镇 |
剑阁县辖镇。1953年建演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时古乡并入建镇,1995年时古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05公里。面积44.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寅圣、亭坝、金刚、天马、大坪、中子、梁垭、天井、切山、龙滩10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王河镇 |
剑阁县辖镇。1952年建王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公店乡并入建镇,1995年公店乡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6公里。面积42.1平方公里,人口1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南华、新电、板桥、皇观、深垭、鸣凤、吴家、鲁垭8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南宋地图学家黄裳诞生于此。. |
公兴镇 |
剑阁县辖镇。1952年建公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60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南(部)公路过境。辖新生、九龙、大梁、菜垭、文林、凤凰6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维修、农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花生、玉米,兼养猪。. |
金仙镇 |
剑阁县辖镇。1952年置金仙乡,1955年涂山、吼狮2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61年涂山、吼狮析出,1984年复置乡,1992年长岭乡并入建金仙镇,1995年长岭乡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3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金仙、井峰、西河、赛金、柏垭、大顺、双河、小桥、双柏9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花生。. |
香沉镇 |
剑阁县香沉镇位于剑阁东南边陲,东接苍溪,南接阆中。全镇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居民15000余人。山青水秀,风景幽美,气候宜人。 秀丽的香沉河自北向南款款行来,在这里走了个“S”形、拓展出宽阔平坦的对河坝,犹如碧线串珠。现有五座大桥将它们连为一体。香沉集镇依三坝展开,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香沉中学居其首,香沉小学殿其尾,两翼向南北舒展,绵延数十里,势若展开之云,欲向东方奋飞。 香沉镇驻地香沉寺,距县城所在地80公里,区所在地22公里,北纬31°24′,东经105°43′,海拔高程473米。香沉镇历史久远,早在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在今之香沉乡始置胡原县,居南安郡(今县之普安镇)。秦时仍置,属北巴西郡(今之阆中县城)。北周时仍置,属安都郡(今县之武连乡)。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置临津县,属普安郡。唐时仍置,属剑洲。五代时仍置。北宋神宗熙宁五并(1072年)省临津县入普安县,属普安郡,后不复置。解放后1950年置香沉乡,属白龙区辖,1951年政属金仙区辖,同年9月仍属金仙区辖,1958年改为香沉人民公社。 香沉人民公社以“香沉寺”得名,据“剑洲志”记载:“香沉寺在洲南一百六十里,元母大成建殿”。庙前的石碑刊载:“香沉古刹,建自元代。经明朝多次扩建,才成今之藕云观也”。庙内奉儒教孔子,道教李冉像。上庙多众,香雾沉沉,遂称名香沉寺。历兴场开市,成为较为兴盛的农村集市。 香沉镇属于深丘陵地带,镇内年平均温度为23℃(夏季最高气温为37℃,冬季最低温度-4℃),年平均降雨为900毫米(夏秋多阴雨,雨量占全年的60%),全镇总人口1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4333人,辖九村一居委会,46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401亩(其中田9270亩,其中地8131亩),林地9556亩,荒土草坡16944亩。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林、牧、副、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980万公斤,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500元,其他产业达765万元,全镇总收入2276万元,人平收入1400余元。 香沉镇水利设施优越,现有水库六座,山坪塘211口,石河堰45道,分布在全镇九村一居委会,总蓄水量71884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000余亩。. |
白龙镇 |
剑阁县辖镇。1951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74.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剑(阁)南(部)、剑(阁)苍(溪)公路在此交会。辖龙洞、三湾、石滩、春风、青峰、寨门、槐树、小垭、庙垭、古楼10个村委会和一、二、三3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花生。. |
鹤龄镇 |
剑阁县辖镇。1950年设鹤龄乡,1955年府君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1995年鸯溪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36公里。面积88.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剑阁至苍溪公路穿境而过。辖-、金珠、柏林、长寿、永兴、石垭、龙潭、青木、会龙、双柏、化林、岳坪、白鹤、金银、绿水、印盒16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羊岭镇 |
剑阁县辖镇。1951年建太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羊岭公社,1984年复置羊岭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77公里。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1.9万。鹤龄至羊岭公路过境。辖庙坝、太平、剑寺、大堰、钟鼓、茶角、桥河、蒲花、青柏、灵泉、马鞍11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
杨村镇 |
剑阁县辖镇。1951年建杨村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樵店、锦屏两乡并入设镇,1995年樵店、锦屏两乡析出。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9公里。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杨垭、石门、长湖、官店、建设、柏梓、三合7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江口镇 |
" 江口镇位于剑阁新县城东南部,东与元坝区丁家乡隔江相望,南连柏垭、木马,西接闻溪乡,北邻高观乡,幅员面积68.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强村并组前7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3660户,总人口为1385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52人),有耕地面积14305亩,财政总收入184万元。税改前人均负担139元,税改后人均负担78元,人平减负61元,减幅44%。 江口镇属低山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一般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为660—850米,境内最高峰为西北边缘的太平庙,主峰海拔为926米,嘉陵江自元坝进入境内,由北向南沿东部边缘再流入元坝区,境内流长8公里,闻溪河自西向东横穿而达江口注入嘉陵江境内流长8.5公里,江河所经之处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30—40米。地势虽低起伏较大,最低点马达湾嘉陵江河床海拔414米,江口场海拔445米,境内年平均温度16.3℃,无霜期29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多梯田,梯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多柏树,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梁、甘薯等,粮食总产达到9152吨,人均占有粮食655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44元,油料总产814吨,生猪出栏15732头,向国家纳税4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50万元。 种植业:为实现江口镇的经济腾飞,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镇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的特点,种植烤烟1000亩,年交售烤烟2000担,油菜7400亩,产量814吨,优质水果2400亩。 养殖业:党委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目标,着力以草养畜,以草立业致富全镇人民,现全镇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大大加速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养生猪100头以上7户,50万头以上40户,小家禽2000只以上17户,出栏生猪15732头,创税41万元,肉羊1.5万只。 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10所,中心卫生院一所被评为甲级医院。有江口场、太平庙两个集贸中心,有高江、柏江、剑江三条柏油路分别与国道108线剑苍线、县城贯通。南北有张江公路(张王—江口),江口至元坝陈江乡的虎青路。全镇11个村由标准的泥碎路相连总长达200余公里。. |
木马镇 |
剑阁县辖镇。1951年设木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柏垭乡并入建镇,1995年柏垭乡析出。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6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人口1.2万。通公路。辖魁凌、松木、威灵、庵子、七柏、停船、华峰、金魁、后坪、前坪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剑门关镇 |
剑门关镇地处108线,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15个村、一个居委会,105个村民小组,34个行政事业单位,总户数4777户,农业户4005户,非农业户765户,总人口16880人;劳动力9000人,总耕地面积24992亩,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48万元,其中企业总产值235万元,财政收入230万元;生猪出栏22500头,肉牛出肥1000头,商品羊5000只;粮食总产量980万公斤;人均年粮食产量616公斤,油料产量68.3万公斤,人均产量45.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117元。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烤烟、油菜、花生。 规划:剑门关,农村稳定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猕猴桃,到2001年全镇栽猕猴桃680亩;98——99年计划栽800亩,3——5年以后形成规模。短期:大力发展烤烟,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产值、产量居全市第一,98年实现55万斤,产值实现了153万元,户平均800元;创税47万4千3百万元,97年烟叶被评为第一。关内烟叶、关外桑、全镇生猪一个样。 剑门关镇是市级试点小城镇,现全镇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协助旅游部门,发展旅游事业,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创好“剑门豆腐”名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
汉阳镇 |
汉阳镇位于国家名胜风景区翠云廊,临国道108线,南与城北镇接壤,北与剑门关相接,幅员面积142.8平方公里,辖18个村,67个村民小组,4520户,17630人,2个居委会,其中农业人口15999人,总耕地29637亩,财政总收入198万元,林地251392亩,草坡30095亩。 汉阳镇属中山向低山过渡地带。海拔790米。镇境长7.5公里,年均气温15.1℃,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多马尾松柏,森林覆盖率55.5%。盛产优质粮油、烤烟、生猪、肉羊、长毛兔、猕猴桃等农副产品。 国家名胜风景区翠云廊距汉阳场镇仅1公里,它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始起秦汉,下至明清,历来就以“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美称享誉四海,被中外游人赞为“世界奇观”。每年旅游人次达6万人次,年收入90万元,创税达20万元,离汉阳镇3公里处,便到了亟等开发的旅游景点石洞沟。石洞沟古柏夹道,地处深山幽壑,青幽谧静。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途中,在此安营扎寨,至今还有阅兵台,烽火台,饮马槽等遗址。路面全由青石铺砌而成。古柏苍劲、挺直参天、枝叶茂密、姿态奇异或如玉女婷立,或如白象卷鼻、或如人之五腑六脏。 汉阳镇党委政府本届制定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草养畜,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植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确保口粮“,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户均2亩草,1亩园,养猪20头或百只兔、百只羊,小家禽200只,户均收入上万元的种养模式,着力以草兴牧,以草立业致富全镇人民。现全镇已种优质牧草8000亩,大大加速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现新建畜牧小区7个,养猪50头以上27户,100只兔的15户。现全镇人平畜牧业收入950元,种草养畜已深入人心,汉阳镇党委、政府决心把牧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长远目标就是实现“万亩牧草大镇,养殖生猪5万头,毛兔5万只,山羊5万只,小家禽突破百万大关,畜牧业产值占全年农业产值70%”,建成剑阁畜牧第一镇。 蚕桑生产是汉阳镇的传统产业,内江松林公司进驻剑阁,使蚕桑生产有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商机,全镇共栽桑树 980亩,全镇计划今冬改嫁所有毛桑300亩,确保全镇栽桑树上千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蚕桑基地乡镇之一。. |
下寺镇 |
剑阁县下寺镇地处剑阁县北端,东邻广元市,西接青川县,南与天下雄关—剑门关山水相依,北边莽莽森林与广元市中区层林联界。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中会,总人口23228人。下寺镇四山(空木山、冠京山、云台山、大坪山)四坝(大仓坝、沙溪坝、修城坝、邓竹坝)一条河(清江河)组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拨1243米,最低海拨460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142.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夏无酷署,冬无严寒,自然条件优越。一条清江河从镇境内蜿延穿插,河之南有绵广高速公路,河之北有宝成铁路及其复线,交通方便快捷。 发源于平武县摩天岭下的清江河,流经下寺境内20余公里,天然落差116米,年平均流量10.3亿立方米,可建若干处梯级发电站。河水清澈,绝无污染,清江鱼内嫩味美,种繁多,是下寺最大特色水平。 下寺镇四山(空木山、冠京山、云台山、大坪山)多松柏,阳山多青杠树,广出木耳。林木茂盛,植被良好,盛产天麻、细辛、杜仲、银花、沙参,首乌等中药材。山林中有猴、蛇类、山鸡,红腹锦鸡,野猪、兔、獾等野生动物。石灰石、煤的蕴藏量大。 下寺四坝(大仓坝、沙溪坝、修城坝、邓竹坝)沿清江河流域左右分,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现正列入剑阁新县城城市规划范围。 茶园沟为广元市著名风景区,地处下寺镇西端,属剑门门森林公园范畴,高峡平湖,森林苍茫,流水潺潺,鸟兽成群,有“白人岩”、“熊人岩”、“翠盖岩”、“金子沟”、“铁围城”、“牛脚石”、“牛脚寺”、“神仙境”及三国时期钟会伐蜀时的秘经和相关的“陷马渠”等景点。加之蓄水300万立主米,370亩水面积的人工湖泊,更为青山增韵致,15000亩常绿乔木装点得茶园沟千沟万壑生意盎然。至今茶园沟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一派原始的自然景观,亟待有识之士前往开发。仅依山傍水搭建楼台亭榭,修筑环山小道,维护自然景点,保持那份天真,那份原始,那份自然,那份野趣,投资不多,自然游人如织。如今13公里的通往茶园汉的油路业已完成一期一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国家民政部批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往下寺镇,投资1.2亿元进了修城坝的开发建设。新建的清江河、剑门河两座公路大桥接通了绵广高速公路。4公里的清江长堤使新县城行政中心更显英姿。三纵七横的大道达到现代化城市标准。. |
江石乡 |
江石乡,1952年置江石乡。1961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55年并入龙源乡,1995年分出。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直线5公里(公路16公里)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0.7万。剑(阁)南(部)公路横穿辖区。辖江石、明镜、西山、五台、双塔、天堂、梨垭7个村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 |
田家乡 |
田家乡辖8个村、43个村民小组、1个村民段、1878户、共7408人,其中非农业户户24户,人口72人,总劳动力2630人,耕地面积9770亩,其中田5470亩、地4300亩。农业总产值115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300万元,纯收入1125元,粮食总产量518万公斤。 该乡经济作物主要有猕猴桃500亩,桑园740亩,年产蚕量为340担,牧业总产值450万元,生猪出栏1.2万头。该乡主产玉米、油菜、水稻,养殖业以生猪、牛、羊、长毛兔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现建有人工井180口,新建防旱池48口。 乡镇企业有田家页岩机砖厂,年出砖量上千万,共有职工65人,现有固定资产60万元。". |
闻溪乡 |
剑阁县辖乡。1935年在百图观建乡,1955年并入江口乡,1961年析建闻溪公社,1984年置闻溪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0.8万。剑(阁)江(口)公路过境。辖檬树、鲁公、新关、新中、永丰、长春、中山、大湾、建兴、二郎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养生猪。. |
姚家乡 |
"一、基本情况 姚家乡地处剑阁县西北部边缘,是一个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的山区乡。东部汉阳镇、城北镇,西靠城北镇、盐店镇,南连北庙乡,北接青川县金子山 乡。辖给村1个居委会,38个村民小组,2076户、7880人。 姚家乡过去属北庙乡,一九六二年建志,一九八四年乡所在地(母家平)初具规模,是全县首批示范小集镇建设乡所地。 二、自然资源 姚家乡是一个山区乡。境内山地特点显著,以依山河谷地貌为主,河沟较狭窄,地形较复杂,东北东南以山林为主,西北西南属阳坡平缓地势。境内森林用地面积大,是剑阁主要用材林,经济林木基地之一。 乡境内水资源主要来 向林气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气候条件有 利于农业生产,平均气温14℃,年平均日照1360小时。 乡境为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植物以亚热带阔叶林区和常绿叶林区构,结构品种多样,以松柏、灌木主为。动物主要有兽类、禽类、爬行类、兔类、虫类五大类,以禽兔为主。境内森林植被好,给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剑阁木耳、木炭的主要产地之一。 三、社会经济条件 2002年底,全乡总人口7880人,其中农业人口7715人,集镇居住人口585人。 姚家经济以农业经济为 主,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841.7万元。农业人均收入329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75.4万元,林业产值64.8万元,牧生产值863.5万元,其它业产值38万元。姚家乡公办、民办企业基础较薄弱,2002年底企业总产值为32万元。全乡粮食总产值4800吨,人均中有粮食609公斤,每人均总收入3291元,人场可支 配收入1505元,以粮食和牧业、林业收入为主。 由于剑金高等高速公路的开通 ,为姚家发展带来干载难逢的机遇。姚家必将为新,老县城的中转站,也将会成为剑阁土地上的一片开发、投资的热土。 ". |
北庙乡 |
位于剑阁县城以北,距县城8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2430户,9353人,其中农业人口9235人,总耕地14148亩,田8564亩,地5584亩。面积57.1平方公里。1995年建制调整、恢复乡。 围绕“一烟二猪三科技”的经济发展思路。稳定油和粮,抓住猪、兔、羊突出烟(叶)、(西)瓜、(生)姜,企业上台阶,两手保平安。 党政领导班子所做具体工作: 1.在稳定油和粮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保全乡粮食丰收,发展烟叶2000亩,西瓜1000亩,生姜500亩。 2.狠抓税收征管,全面突出以生猪为主的税源,全乡全年出生猪18000头,人平达两头。 3.狠抓普九设施建设,投资共150万元,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全乡新建、改进教学楼6500平方。 4.狠抓集镇建设,以前是个老场镇,在党政领导下,改进成两楼一底新场镇1000米左右。 5.狠抓水利设施建设,全乡修复堰塘150余口,新建饮水渠2000余米,总投资40余万,新修塘堰20余口。 6.大抓精神文明建设。①广元市政府授予“村民自治示范乡”。②市委、市府、军分区“拥军优属模范乡(镇)”。③剑阁县综治委“社会综合治理达标单位”。 7.抓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一个支书,搭好一个班子,选好一个经济发展的路子”,乡人均纯收入1400元。 8.狠抓干部培训工作。①乡干部参加党校培训达15人。②村组墙参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成人中专教育达42人。③坚持一不赌二不染三不贪四不占的干部管理体制。 主要领导简介 范玉剑,生于1955年5月,历任乡武装部长、乡长,现任北庙乡-。 唐守忠,生于1971年3月,历任教师、区党政办主任,区组织员、乡党委副-,现任北庙乡党委副-、乡长。 ". |
西庙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置西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盐店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41.6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上游、清谭、八一、南山、鲜花、石花、石柱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义兴乡 |
义兴乡,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义兴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7公里(公路30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0.82万。辖工农、劳动、沙河、土垭、双流、红星、宫堂7个村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 |
毛坝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毛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柳沟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4公里。面积40.4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百花、元山、光华、荣园、斑竹、团山、宝桥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凉山乡 |
凉山乡位于国道108线,距剑阁县城17公里。所辖9个村28个村民小组,有两个集镇,总人口8200人,2234户,耕地面积15000亩。凉山乡属丘陵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7公里,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海拔最高点为甘水村寿如山有887米。 本乡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湿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最高7月日温为26℃,最低1月日温1.2℃。年平均月照1324小时。 境内有以先秦古蜀道为主线,景点密布,其精华在凉山乡政府以东北2公里的拦马墙段。拦马墙古有“五丁庙”,传说是“五丁”开辟剑门蜀道 的起源地。所以拦马墙是蜀道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罕见的实物原形,有十分珍贵的考古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其内有历经久远,保存完整的石板路。有疏密有致、苍翠挺拔、独具特色的翠云廊古柏,途中有周垭子山上的“金土地”,有建于明代的清凉桥;有宋代礼部尚书黄裳的“讲书台”。在林荫夹道的护路古原柏中,有“状元柏”“关刀柏”、“观音柏”、“石牛柏”、“淌肠柏”、“七仙女树”等奇特怪柏,引得国内外专家学者,友人、游人前来考察,旅游。近年来,省、市、县领导对拦马墙建设极为关心、多次指示,并亲临考察,培植拦马墙景点,铺设柏油路面(新店子——拦马墙)3.5公里,水泥街道 500米,修建了门亭、停车场和游乐区配套设施等,使拦马墙景点有了新的起点和观赏价值。 在进一步建好拦马墙景点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丰富“清凉桥”、“望乡台”、“讲书台”等古文化景点的内涵。拦马墙后山有可开发,供观赏的古溶洞群,亟待开发利用。 凉山乡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帮扶:一个是剑门牌实木地板、砖厂和页岩机砖厂都是由个体老板杨明亮创办,另一个是龚冬林的“龚牛肉”品牌。 剑门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老板杨明亮的实木地板厂创建于2001年,现已注册商标“剑门牌”,厂址在凉山乡甘水场镇,年生产5万平方米。 凉山乡页岩机砖厂去年完工,投产、投资80万元,年生产能力上千万匹,厂址在凉山乡联合村四组。 ". |
垂泉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置垂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柳沟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0.5万。国道108线过境。辖清泉、白杨、春光、清水、寿山、回龙、宝珠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秀钟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秀钟乡,1958年 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53.9平方公里,人口0.9万。秀钟至垂泉公路过境。辖秀山、东山、柏堰、兴盛、太清、王河、双星、青岭、荷花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正兴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置正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49公里。面积49.5平方公里,人口0.6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星火、金顶、河西、三元、孔龙、崇岭、郭沟、华山、龙虎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棉花,兼养生猪。. |
马灯乡 |
剑阁县辖乡。1962年置马灯公社,1984年复置马灯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2公里。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0.6万。国道108线过境。辖马灯、三江、瓦子、双坪、武庵、纯阳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棉花,兼养生猪。. |
高池乡 |
一、历史沿革 “山高有池,足下建寺”,故名高池寺,传说远古在这群山环抱之中,高入云汉的奇峰苍翠欲滴婉若瑰宝故名宝顶山,山顶坪上松柏相间,绿草如茵,有一水池,清澈透明,无论天旱水涨不盈不涸时,有莲花掩映其中,五彩缤纷景色迷人,故莲花池。唐代中期,倚山始建庙宇,赐名高池寺。正德年间,许州府设置驿站定为三、六、九赶集,香客游人不绝,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二、自然地理 高池乡位于剑阁县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 ,东与摇岭乡为界,西靠义兴乡,南接开封镇 ,北连龙源镇,全乡镇 10个村2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073人,1832户,总耕地面积939公顷。高池乡属丘陵低山地区,地形狭长,地势北高 南低,山岭平行排列,山体宽厚,最高海拔山顶927米,最低海拔青云村龙滩河出口460米,全乡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14.5℃ 无霜期 250天,地层为白垩纪七曲寺组土地层,土壤为七曲组页岩风化而成,呈中性,微碱性,PH值在6.8——8.3之间 ,土壤肥力较好 ,生长性能良好,宜种范围广,有利于农业、林业 、牧业 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 高池乡交通十分便利,乡村组道遍布境内,四通八达,乡道公路24公里,连接凉山、开封、迎水等 镇 ,路面黑色化达7公里,村组道公路50公里,均为标准型泥碎路面,通车户达1千多户。 全乡水利设施十分齐全 ,年总蓄水量为400万m3,有大型水库5座,山坪塘,山湾塘共215座,拦河堰62处,有大、中、小型 提灌站1处,能保证正常 生产 、生活用水,工农业电网遍及全乡,电网总里程50千米,变压器18处,全乡年用电280800千瓦时,光缆电话线10千米,程控电话共111门,乡级有线电视达245户,通广 播村5个,能较好的宣传信息。 四、经济发展 全乡的经济 发展以农业为主,兼营牧、渔、林等副业。一年四季有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小麦等 主导产业 ,年农产品总收入653.1万元,其经济发展模式 已正在向果、药、粮配套方向过度;生猪、小家禽仍是主导产业之一,年出栏生猪7493头,年存小家禽13万只,年可创造总收入1609.2万元;劳务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亮点之一,劳务输出总人口978人,年造总收入153万元,全乡年国民生产总值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4元。 ". |
碗泉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碗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68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0.8万。辖碗泉、石靴、杏垭、庙湾、高垭、大林、白兔、大山、泉水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1995年乡文化站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站。. |
迎水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迎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7公里。面积60.9平方公里,人口0.8万。辖迎水、燕子、玉清、马林、慈恩、天珠、双龙、寺坝、白顶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
国光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国光乡,1955年并入开封乡,1961年析置土门公社,1981年更名国光公社,1984年复置国光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68公里。面积50.1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土门、走马、东王、寨山、石印、朝阳、石堰、五爱、庆丰、青溪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养生猪。. |
柘坝乡 |
剑阁县辖乡。1951年置柘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93公里。面积48.1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银河、南桥、林茂、林山、龙柏、迎丰、小仓、玉龙、群力、大华、弹垭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公店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公店乡,1955年并入王河乡,1961年析置公店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83公里。面积43.9平方公里,人口0.7万。有公路与剑(阁)盐(亭)公路相接。辖智积、红碑、平乐、六一、新家、华光、五一、荣光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吼狮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吼狮乡,1955年并入金仙乡,1961年析建吼狮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划入公兴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7公里。面积35.7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龙座、人马垭、龙角、天星、来龙、向前、兴峰、石马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维修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长岭乡 |
剑阁县辖乡。1951年设复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长岭公社,1984年改长岭乡,1992年并入金仙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82公里。面积46.1平方公里,人口1.1万。剑阁至长岭公路过境。辖井坝、桥楼、红岩、曙光、玉溪、双桥、玉台、金城、金像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
涂山镇 |
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涂山乡,1955年并入复兴乡,1961年析建涂山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公兴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2公里。面积41.8平方公里,人口1.1万。剑阁至南部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辖涂山、太和、苏维、石剑、罐铺、东河、大桥、皇山、迎新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
圈龙乡 |
剑阁县辖乡。1951年设圈龙乡,1955年并入公兴乡,1961年分出改圈龙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公兴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62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0.9万。圈龙至公兴公路过境。辖新风、金铃、三泉、太吉、新桥、登杆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
碑垭乡 |
剑阁县辖乡。1953年置碑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白龙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41.8平方公里,人口1.1万。剑(阁)南(部)公路从境内通过。辖小碑、松柏、大垭、山峰、刘家、先锋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广坪乡 |
剑阁县辖乡。1951年置广坪乡,1955年并入碑垭乡,1961年析改广坪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3公里。面积40.9平方公里,人口0.9万。广坪至白龙公路过境。辖快乐、健康、前途、小河、柿垭、拱桥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棉花、油菜子。. |
禾丰乡 |
剑阁县辖乡。1955年并入白龙乡,1961年析建两河公社,1981年更名禾丰公社,1984年置禾丰乡,1992年并入白龙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33公里。面积37.9平方公里,人口0.8万。剑(阁)南(部)公路由北向南通境内。辖剑峰、云起、油坊、两河、三尖、健全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有剑阁至阆中古驿道一条,道旁“皇柏”绵延。. |
店子镇 |
剑阁县辖镇。1953年设店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65.7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至圈龙公路过境。辖大河、天台、盘龙、联盟、元丰、西至、龙水、尖山、登高、石岩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摇铃乡 |
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石板乡,1955年并入白龙乡,1961年析改石板公社,1981年更名为摇铃公社,1984年置摇铃乡,1992年并入白龙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1公里。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口0.9万。通公路。辖黄林、双碑、山岭、永安、楼房、唐家、狮子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樵店乡 |
剑阁县辖乡。1953年建樵店乡,1955年并入杨村乡,1961年析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杨村镇,1995年析复樵店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63公里。面积41.6平方公里,人口1万。白龙至鹤龄公路由西向东通过。辖木林、井田、蒲李、新房、元包、岱岭、中岩7个村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锦屏乡 |
剑阁县辖乡。1961年由杨村公社析设水磨公社,1981年更名锦屏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杨村镇,1995年析置锦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90公里。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口0.8万。剑阁至香沉公路过境。辖水磨、锦屏、佛山、灯河、青墟、白水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 |
柏垭乡 |
剑阁县辖乡。1953年设乡,1955年并入木马乡,1961年析改柏垭公社,1984年复置柏垭乡,1992年并入木马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人口0.7万。剑阁至江口、店子的公路从境内通过。辖云顶、柳青、新庙、青坪、程山、井泉、红梁、共同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棉花,兼养生猪。. |
高观镇 |
剑阁县辖乡。1951年建高观乡,1955年并入张王乡,1958年析改高观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36公里。面积52.4平方公里,人口1.1万。青树子至江口公路过境。辖黄坪、元岭、向阳、健民、龙山、新田、田坝、禾丰、鸡鸣、张帽、菜坪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张王镇 |
剑阁县辖乡。1955年高观乡并入建张王乡,1958年高观析改公社,1984年复置张王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68.4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嘉陵、苍山、大柏、紫荆、长石、金光、金黄、号角、穿井、陵江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上寺乡 |
剑阁县辖镇。1952年建猫儿乡,1953年更名上寺乡,1955年划归普广乡,1958年析改上寺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下寺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68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0.4万。宝成铁路过境。公路经沙溪坝与国道108线相接。辖上寺,三房、桅杆、猫儿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