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社区是服务型城市社区,社区面积0.7平方公里,含沿河路、工贸路、小河路三个居民组,人口共有1368户,人口4680人(其中:常住人口4110人),农业人口362人,非农人口3748人,民族有汉族、穿青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社区有党员36名。辖区辖区有服务业和餐饮业270家,行政单位9家,企事业单位14家。
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人。社区设立党建、综治、禁毒、远教、计生、文教、卫生、安全、社事民生、项目协调 、整脏治乱等11个部门。
沿河社区坚持把创建和谐街道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推进街道建设中积极探索,营造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人口总数:4680人 农业人口:362人 非农业人口:3748人
--行政区面积: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苗族,白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所辖村:沿河路居民组、工贸路居民组、小河路居民组 生产总值:321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餐饮业 名特产品:豆腐干,烙锅,烧烤 办公所在地:沿河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5100 | 553300 | -- | 查看 沿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华社区 |
中华社区地处纳雍县城中心区,是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城市社区。社区成立于2005年2月。有4个居民小组,住户1241户,常住人口4260人,流动人口575人,辖区单位13个,其中机关12个,学校1介。辖区内有大型购物中心聚福隆,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党员45名。 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人,社区设立党建、综治、禁毒、远教、计生、文教、卫生、安全、社事民生、项目协调、整脏治乱等11个部门。 中华社区坚持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营造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整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人口总数:4260人 农业人口:60人 非农业人口:4200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臭豆腐 办公所在地:大十字 |
茶林社区 |
茶林社区地处纳雍县城中南部,辖区内有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20个,社区面积有0.9平方公里,含茶林路居民组,箐沟路居民组,杉树林居民组,打铁街居民组等4个居民组,1412户,常住人口4487人,其中农业人口623人,非农业人口4186人,流动人口322人。社区内有南方电网、阳光医院、恒达雍熙御园等大型企业15家,行政单位5家。有0正式党员48名。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名,社区设立党建、综治、禁毒、远教、计生、文教、卫生、安全、社事民生、项目协调 、整脏治乱等11个部门。 茶林社区坚持把和谐发展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相继成立了社区舞蹈队、腰鼓队、军乐队等群众性文娱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营造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整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发展社区。 --人口总数:4487人 农业人口:832人 非农业人口:3655人 --行政区面积: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围绕“两提高、两上升”,建设发展和谐型社区 --所辖村:茶林路居民组,箐沟路居民组,杉树林居民组,打铁街居民组 生产总值: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新立医院,恒达雍熙御园等 名特产品:豆腐干,烧烤,手工艺品 办公所在地:茶林路 |
沿河社区 |
沿河社区是服务型城市社区,社区面积0.7平方公里,含沿河路、工贸路、小河路三个居民组,人口共有1368户,人口4680人(其中:常住人口4110人),农业人口362人,非农人口3748人,民族有汉族、穿青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社区有党员36名。辖区辖区有服务业和餐饮业270家,行政单位9家,企事业单位14家。 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人。社区设立党建、综治、禁毒、远教、计生、文教、卫生、安全、社事民生、项目协调 、整脏治乱等11个部门。 沿河社区坚持把创建和谐街道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推进街道建设中积极探索,营造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人口总数:4680人 农业人口:362人 非农业人口:3748人 --行政区面积: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苗族,白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所辖村:沿河路居民组、工贸路居民组、小河路居民组 生产总值:321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餐饮业 名特产品:豆腐干,烙锅,烧烤 办公所在地:沿河街 |
农贸社区 |
农贸社区是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城市社区,社区面积0.5平方公里,含新街路、织纳路、农贸路三个居委会,1385户,4034人,流动人口366人,由汉族,苗族,布依族,穿青人等民族组成。社区有党员44名。辖区有天豪大酒店、良源大酒店等大型企业和21家行政事业单位。 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人,社区设立党建、综治、禁毒、远教、计生、文教、卫生、安全、社事民生、项目协调、整脏治乱等11个部门。 农贸社区坚持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营造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整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人口总数:4034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4034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街路居委会,织纳路居委会,农贸路居委会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大理石 办公所在地:农贸街 |
公园社区 |
公园社区位于纳雍县城东北部,占地0.7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民组(公园路居民组,陵园路居民组,县府路居民组)。有常住人口1627户,5065人,流动人口338户,908人,有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穿青人等少数民族。辖区有37个单位,6所学校。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武装部等首脑机关驻本社区。特别得益于雍熙公园、县文化广场等文化平台的拉动,在社区党支部的引导下,相继成立了社区歌舞队、太极拳队、羽毛球队等群众性文娱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2008年被毕节地区命名为“地级绿色社区”,现正申报“省级绿色社区”。 公园社区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探索社区社会管理网格化,将社区设一个工作站,工作站下辖八个网格工作室。网格室负责人全天候值班巡查,了解民情街情,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上报,工作站每天对各网格工作室进行点评,集中整治难题,每周召开小结会,每月考评排名。建立督查室,聘请信息员,专门挑毛病,找问题,促整改。 --人口总数:5065人 农业人口:60人 非农业人口:5005人 --行政区面积: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所辖村:公园路居民组,陵园路居民组,县府路居民组 生产总值: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云山庄,纳雍宾馆、大自然茶庄等 名特产品:茶叶,十字绣 办公所在地:县府街营上 |
永丰村 |
永丰村位于雍熙镇西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接本镇浪厂田村,南与燎原、经营两村接壤,西连龙场镇,北靠本镇兴隆村。全村总面积9.41平方公里,属一类贫困村。 永丰村辖8个组,446户,1812人,居住着穿青人、苗、彝、汉等民族,少数民族1090人,占总人口的60%,贫困户112户340人占总人口的19%(贫困原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外出务工199人。耕地面积852.11亩(其中25°坡耕地187.6亩),人均耕地0.47亩。该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目前尚无探明可开采的矿藏,以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烤烟、辣椒等,2009年人均粮食203公斤,人均年收入1189元。 2009年,镇投入资金发展畜牧业,受益农户达250户,拉动了养殖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建沼气池50口,联组路1500米,茅屋改造12户。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扫尾阶段。 近年来,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有了提高,通过科学养殖、种植等科技兴农的推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通过推广玉米营养坨,农民人均粮食达320公斤;二是通过抓好义务教育和远程教育,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三是发展劳务经济,近年来,大力培训和输出劳务人员86人,劳务输出带来的收入可观,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的同时,拓宽了群众的眼界,更新了发展观念;四是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马路边组、背后寨组两个村民组有了明显改观。 --人口总数:1812人 农业人口:1800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1.25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退耕还林,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所辖村: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9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永丰村 |
龙井村 |
1、地理位置: 龙井村距离纳雍县城约8.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4.7亩,全村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约1356米。 2、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5℃,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000--1250 毫米,无霜期 258 天,年日照时数1576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3、行政区域:全村辖6个村民组,有农户265户 ,人口1136人,民族结构:汉族821人,少数民族315人;农村劳动力428人。其中男236人,女192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19人,初高中216人,小学315人,文盲、半文盲21人。 4、资源情况: (1)土地资源:木井村耕地面积为614.7亩,其中土571.3亩,人均耕地0.5亩。 (2)动植物资源:全村动植物资源主要有家庭饲养的 猪、牛、鸡、鸭等畜禽,常年大牲畜存栏为牛142头,猪210头,鸡1800只,家禽存栏1600只。种植的植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洋芋、大豆及各类蔬菜等作物,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济作作物。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全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群众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通级公路全部修通,农网改造已经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全部完工,电视覆盖率为95%,通电话78户,比重达48.6%。建有村办公楼一栋62平方米,内设有计生室。 (2)、教育:全部适龄儿童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70%以上接受高中以上教育; (3)、卫生:修建村卫生室一个,解决村民看病难题,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4)、文化:建农家书屋1个,修建广场1个,小公园1个,完成265户的村村通覆盖; (5)、村庄规划建设:改炉、改灶、改厕100户,建垃圾处理池1个,建沼气池100个; (6)、人居环境改善:全村无暴露垃圾,联户路、通组路无白色污染物; (7)、-救助:结合民政,完成30人的弱势人群救助。 --人口总数:1136人 农业人口:113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4.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 --所辖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龙井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无 |
高原村 |
高原村属雍熙镇二类贫困村,辖六个村民组,248户,1049人,全村耕地面积600余亩,荒山荒坡2500余亩,主产玉米、洋芋,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在1250元左右。高原村地处高山,海拔在1700米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无水池且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村里的交通比较落后,全村唯一的进村公路长5.5公里,从纳水公路三公里处沿河沟而上,有2.5公里是以河床当路面的,遇雨季不能通行,有3公里道路主要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农民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村电网已进行改造。 全村有小学一所,老师4人,学生150人,班级1到4年级,上5年级就要到距村5公里外的和平小学就读,小学入学率93%。2008年建成村卫生室60平方米,但至今仍无工作人员工作,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村“两委”无办公阵地,至今还是游击办公。村级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矿山,没有企业。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近年来在养殖黑山羊上有所突破,全村达400余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中岭、勺窝等附近煤矿上打工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其它省务工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人口总数:1040人 农业人口:103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高原村 |
高坡村 |
高坡村海拔1600米左右,属雍熙镇二类贫困村,全村辖七个村民组,496户,2086人,耕地面积1310余亩,荒山荒坡2600余亩,主产玉米、蔬菜,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在980元左右。目前全村电网已全部进行改造,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由于管理不到位,人畜饮水困难,现仍有三个组不通公路,给部分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也制约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村有小学一所,无教师学生。村无卫生室、无工作人员工作,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村“两委”有办公阵地,但已成危房。村有资源,虽有企业但已倒闭。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农民有的到县城打工,有的外出其它省务工,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计划在经果林上有所突破,全村种植经果林500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人口总数:2086人 农业人口:2078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04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高坡村 |
双水井村 |
1、地理位置 双水井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面,地处老毕纳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2、气候条件 双水井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5℃,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980--1260 毫米,无霜期 198天,年日照时数1965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3、行政区域 全村辖11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有农户524 户 ,人口2135人,民族结构:穿青人2124人,少数民族11人;农村劳动力784人。其中男439人,女345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192人,50周岁以上241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34人,初高中650人,小学875人,文盲、半文盲13人。 4、资源情况 双水井村耕地面积为555.5亩,其中田225亩、土330.5亩,人均耕地0.2亩左右。 --人口总数:2135人 农业人口:2105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城郊特色经果林基地和农家乐 --所辖村:11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17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双水井村 |
余家岩村 |
余家岩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面,地处纳雍县至毕节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 余家岩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6℃,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11--1278 毫米,无霜期 260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全村辖5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有农户371户 ,人口1488人,民族结构:汉族798人,穿青人570人,少数民族12人;农村劳动力674人。其中男331人,女343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608人,50周岁以上185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18人,初高中418人,小学167人,文盲、半文盲5人。 余家岩村耕地面积为644.48亩,其中田298亩、土346.48亩,用材林200亩,荒山荒坡300亩。村内煤炭资源丰富,旱地占总耕地面积47%,人均耕地0.48亩。 --人口总数:1488人 农业人口:1471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1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余家岩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无 |
经营村 |
经营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面,地处纳雍县至水城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3.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320 米,最高海拔约1621米。山高坡徒,有河流从该村最低处穿过,约3公里。 经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 262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全村辖5个村民组,9个自然村寨,有农户247 户 ,人口948人,民族结构:汉族349人,穿青人599人;农村劳动力346人。其中男179人,女170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336人,50周岁以上87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31人,初高中281人,小学196人,文盲、半文盲12人。 经营村耕地面积为663.05亩,其中田287亩、土376.5亩,用材林273亩,荒山荒坡 620亩。村内煤炭资源丰富,旱地占总耕地面积61.1%,坡耕地占旱地62.4%,人均耕地0.44亩。 --人口总数:948人 农业人口:94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47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经营村 |
河尾巴村 |
河尾巴村距离纳雍县城约7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亩,其中土666亩,田301亩,共有9个村民组,525户2745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亩,人均占有粮食200斤。河尾巴村海拔1200米左右,辖九个村民组,525户,2745人,全村耕地面积967余亩,荒山荒坡100余亩,主产水稻、玉米、蔬菜,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在500元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村还有2个组没有通组公路,电网已全部进行改造。 全村有小学一所,有教师8人,有学生62人。村无卫生室、无工作人员工作,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村“两委”有办公阵地,但已成危房。村有资源但没有开发利用。 村里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农民有的到外面打工,有的外出其它地方务工,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计划在蔬菜种植上有所突破,全村种植蔬菜300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为了丰富河尾巴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文娱活动,有棋牌活动,集体劳作竞技活动等,村民们通过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一方面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使整村充满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另外一方面锻炼了村民的体质,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 --人口总数:2745人 农业人口:273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37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河尾巴村 |
永明村 |
永明村地处雍熙镇北面。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89户,总人口1213人,全村耕地总面积743.26亩,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大豆、土豆、蔬菜为主,大批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30元左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永明村总体情况:该村地处雍熙镇北端,距离县城7公里,是全现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目前总人口为1213人,劳动力525人,全村共有743.26亩耕地,全村村委会成员共有3人,有4名党员。 永明村见到的情况:由于农业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每年国家惠农政策中还要求对农民种粮户进行每亩二十元左右的补助,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村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明显提高,电视、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很注重自家院落的卫生情况,生活垃圾都集中在沟洼等地方等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在沟洼的地方,该村生活环境中没有污染气体和污染企业,环境很好,空气非常清新。村民的住所房屋,已基本消除危房、险房现象,村中的一部分村民还在村边的公路两旁买下了地皮,拟建成统一规划的两层半楼房,沿着道路一字排开,届时将显得整齐有序。 --人口总数:1213人 农业人口:1204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2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6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永明村 |
岔河村 |
岔河村属雍熙镇二类贫困村,辖四个村民组,114户,456人,全村耕地面积450余亩,荒山荒坡1500余亩,主产玉米、洋芋,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在800元左右。岔河村地处高山,海拔在1500米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无水池且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村里的交通比较落后,全村唯一的进村公路长2.5公里,从纳水公路七公里处沿山腰而入,主要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农民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村电网已进行改造。 全村有小学一所,老师2人,学生150人,班级1到4年级,上5年级就要到距村5公里外的和平小学就读,小学入学率93%。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全村无卫生室至今无工作人员工作。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近年来在养殖黑山羊上有所突破,全村达400余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中岭、勺窝等附近煤矿上打工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其它省务工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人口总数:456人 农业人口:45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畜牧业。 --所辖村:尖山,垮岩, 生产总值:2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黒山羊。 办公所在地:垮岩 --自然条件: 资源:荒山荒坡、石灰石 |
兴隆村 |
兴隆村地处雍熙镇北隅,与龙场镇、沙包乡接壤,距县城10公里,是雍熙镇欠发达的村之一。全村总人数为661人,分为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名,全村山林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77亩。下辖3个村民组,农业人口170户661人。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兴隆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5%,畜牧业发展增速较快。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地、县、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农网改造、村道路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新修通村公路1500多米、另有500米左右的通组路及贯穿两个自然村的1500米砂石路面,实现了道路畅通;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农电网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人口总数:661人 农业人口:66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7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生态立村,养殖致富 --所辖村: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兴隆村 |
浪厂田村 |
1、人口结构 我们共调查了浪厂田村4个组:共46户184人,完成有效经济本底问卷共31份,在被调查的184人中,文盲23人,其年龄都在60岁以上,占12.6%,小学文化程度35人,占19.2%,初中96占52.2%, 高中,中专29人,占15.1%,大专1人 ,占0.5% 2、家庭固定资产 ( 1)住房情况 : 村里住房多以一层平房为主,楼房、土房相对较少。在有效的31户人家中有1家楼房,两家土房。建造年限基本都在20年左右,根据我们了解山上盖房用的材料(砖,水泥等),由于运输不方便,造价比交通方便的地方贵。 (2)耐用消费品 : 根据我们的调查,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较多的农户有手机。所以村里不是很封闭,信息很发达,在调查的31户中,有6户拥有洗衣机,普及率达到20%左右,只有1户有电冰箱,有4户拥有摩托车,拥有率为13%。 3、家庭收入情况 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是主要靠打工,打工收入基本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每户都种植玉米,土豆,豆类,其收入主要用于换取大米,维持家庭的生活消费。有很大一部分家庭进行小规模养殖收入也比较乐观。有很少部分家庭养殖上一定规模。 4、家庭支出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村民家庭每年用于生活性消费方面平均水平约为4千多元,用于生产方面的消费主要是给庄稼人施肥。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因为好多都上小学,初中,基本消费不了多少。上高中中专的没多少人。 --人口总数:680人 农业人口:680人 非农业人口:680人 --行政区面积:1.90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城郊特色经果林基地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7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浪厂田村 |
坐勒村 |
坐勒村属雍熙镇一类贫困村,辖六个村民组,248户,1049人,全村耕地面积600余亩,荒山荒坡2500余亩,主产玉米、洋芋,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在1250元左右。坐勒村地处高山,海拔在1700米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无水池且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村里的交通比较落后,全村唯一的进村公路长5.5公里,从纳水公路三公里处沿河沟而上,有2.5公里是以河床当路面的,遇雨季不能通行,有3公里道路主要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农民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村电网已进行改造。 全村有小学一所,老师4人,学生150人,班级1到4年级,上5年级就要到距村5公里外的和平小学就读,小学入学率93%。2008年建成村卫生室60平方米,但至今仍无工作人员工作,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村“两委”无办公阵地,至今还是游击办公。村级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矿山,没有企业。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近年来在养殖黑山羊上有所突破,全村达400余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中岭、勺窝等附近煤矿上打工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其它省务工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人口总数:1049人 农业人口:1041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2.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等 发展口号:生态立村,养殖致富 --所辖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牛、养羊 名特产品: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坐勒组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宜牧荒山荒坡 |
中寨村 |
中寨村距离纳雍县城约11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1亩,林地面积3367.3,共有11个村民组,428户1713人。农业人口1800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5亩,人均占有粮食225斤。 中寨村地处高寒,四周群山环抱,坡度异常陡峭,山上常年植被覆盖,气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避暑之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贵州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溶洞,中寨村的溶洞多达14个,大型溶洞有6个,最有特点的要数烧香岩溶洞了,溶洞外岩石环绕,洞口宽3.5米,高3米,里面有形状各异、变化多端的石钟乳,石钟乳下是一条由山泉水形成的暗河,据说这个洞从雍熙镇直接延伸到百兴镇,中寨村两委正着手引入资金开发溶洞。 中寨村位于纳雍县城南面,地处纳雍县至六枝干线公路旁,距县城24公里,四周德山被植被覆盖,空气清新、凉爽,该村按照黔西北模式建设,集中打造乡村游,农家乐示范点,是不可多得的夏日避暑胜地。2009年初,雍熙镇积极争取危改投入180万元,发改投入274.46万元,把洪家组、倒开门组、偏山组145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集中安置到该村大水塘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建设”,“分类实施”三统一分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村支牵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措施,按照黔西北模式建设,集中打造乡村游,农家乐示范点,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结束,并完成了农网改造和8.5公里的同组公路建设,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人口总数:1713人 农业人口:1702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7.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退耕还林,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所辖村:11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大水塘组 --自然条件:高寨山区 资源:宜林宜牧荒山草坡比较多 |
燎原村 |
燎原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面,地处纳雍县至毕节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320 米,最高海拔约1621米。山高坡徒,有河流从该村北边穿过,约3公里。 燎原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 262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全村辖4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有农户324 户 ,人口1328人,民族结构:汉族710人,穿青人310人,少数民族208人;农村劳动力540人。其中男280人,女260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540人,50周岁以上251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10人,初高中270人,小学310人,文盲、半文盲45人。 燎原村耕地面积为275.94亩,其中田135亩、土140.94亩,荒山荒坡 200亩。村内煤炭资源丰富,旱地占总耕地面积51%,人均耕地0.20亩。 --人口总数:1328人 农业人口:1316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66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燎原村 |
石板河村 |
石板河村属雍熙镇三类贫困村,辖九个村民组,924户,3725人,全村耕地面积720余亩,荒山荒坡1800亩,旱地占耕地面积40%,坡耕地占旱地面积42%,人均耕地0.4亩。主产玉米、洋芋,水稻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在1600元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无水池且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全村有老场至林场进村公路长2.5公里,主要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农民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村电网已进行改造。 全村有小学一所,老师7人,学生290人,班级1到6年级,小学入学率98%。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村正在修卫生室但无工作人员。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近年来在凯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在养殖业上有所突破,全村马存栏6匹、牛230头、羊800余只,猪800余头,白酒酿造业和养殖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中岭、勺窝等附近煤矿上打工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其它省务工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人口总数:3725人 农业人口:371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打造城郊特色经果林基地和农家乐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黒山羊,布朗李 办公所在地:石板河组 |
环城村 |
环城村位于纳雍县周边,地处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全村土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河流从该村最低处穿过。环城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26℃,终年无冰雪,年降雨量1000--1278 毫米,无霜期 260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全村辖9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有农户683户 ,人口2938人,民族结构:汉族704人,穿青人1513人,少数民族721人;农村劳动力1046人。其中男542人,女504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214人,50周岁以上273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31人,初高中680人,小学926人,文盲、半文盲32人。 --人口总数:2938人 农业人口:2802人 非农业人口:136人 --行政区面积:7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臭豆腐,特色烧烤 办公所在地:沿河小区 |
黄包包村 |
黄包包村位于纳雍县城东面,地处纳雍县城郊,全村土地面积约 1.6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 1320 米,最高海拔约 1621米。黄包包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262天,年日照时数1670 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全村辖12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 有农户650 户 ,人口2998人, 民族结构:汉族808人,穿青人1902人,少数民族290人;农村劳动力1304人。其中男684人,女656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554人,50周岁以上354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52人,初高中1780人,小学201人。 --人口总数:2998人 农业人口:1340人 非农业人口:1658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8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黄包包村 |
沙锅寨村 |
沙锅寨村位于纳雍县周边,地处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全村土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河流从该村最低处穿过。沙锅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26℃,终年无冰雪,年降雨量1000--1278 毫米,无霜期 260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全村辖16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有农户683户 ,人口3538人,民族结构:汉族704人,穿青人1513人,少数民族721人;农村劳动力1046人。其中男542人,女504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214人,50周岁以上273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31人,初高中680人,小学926人,文盲、半文盲32人。 --人口总数:3538人 农业人口:3511人 非农业人口:27人 --行政区面积:7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以建设绿色生态村为主线,以实现“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居善”为目标 --所辖村:1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1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沙锅寨 |
木井村 |
木井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面,地处纳雍县至毕节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约1356米。 木井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5℃,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000--1250 毫米,无霜期 258 天,年日照时数1576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全村辖6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有农户318 户 ,人口1348人,民族结构:汉族1310人,少数民族38人;农村劳动力636人。其中男326人,女310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678人,50周岁以上670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23人,初高中108人,小学167人,文盲、半文盲26人。 木井村耕地面积为432亩,其中土432亩,退耕还林1046.4亩,人均耕地0.5亩。 --人口总数:1348人 农业人口:1315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城郊特色经果林基地和农家乐 --所辖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74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建筑材料加工业 名特产品:臭豆腐,特色烧烤 办公所在地:木井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水泥 |
杨家河村 |
1、地理位置 杨家河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面,地处纳雍县至水城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300 米,最高海拔约1621米。山高坡徒,有河流从该村最低处穿过,约3公里。 2、气候条件 杨家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 262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 3、行政区域 全村辖3个村民组,l4个自然村寨,有农户139 户 ,人口685人,民族结构:汉族682人,少数民族3人;农村劳动力200人。其中男280人,女120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80人,50周岁以上85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18人,初高中50人,小学120人,文盲、半文盲15人。 --人口总数:685人 农业人口:678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退耕还林,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所辖村: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4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杨家河村 |
木兰村 |
木兰村距离纳雍县城约8公里,总面积1650亩,耕地面积750亩,共有10个村民组,437户1750人。农业人口1750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3亩,人均占有粮食235斤。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全村马存栏5匹、牛240头、猪500余头,近年来木兰煤矿的建成投产,到矿井上务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中岭、勺窝等附近煤矿上打工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其它省务工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传木兰村原来田很多,4、5、6、组的水田面积比较大,有一天,官人路过此处,看见妇女们在大田里播种,他越看越想看,就问此地叫什么地方,可谁也说不出来,可他一想就说了出来,花木兰替父从军,带兵上阵,是女中豪杰。你看这些妇女播种这么快,有插得很整齐,不如把此地取名为木兰,木兰就由此得名。 木兰村在雍熙镇范围内,属于产粮村之一,主要出产水稻、玉米、洋芋,特高产粮是玉米,玉米地在木兰村如同风景区,从村委会看到的玉米地好似检阅的队伍,挺立在他们的坚守阵地,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春天是绿色,夏天是金黄色,实在是美不胜收,欢迎你来木兰村观光。 --人口总数:1750人 农业人口:175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畜牧业。 --所辖村: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7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木兰村 |
后寨村 |
后寨村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面,地处纳雍县至水城干线公路旁,距纳雍县城1.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1800亩,全村平均海拔1320 米,最高海拔约1621米,约3公里。后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 262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全村辖29个村民组,l5个自然村寨,有农户1016 户 ,人口4116人,民族结构:汉族604人,穿青人3756人,少数民族360人;农村劳动力2121人。其中男1120人,女1001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801人,50周岁以上320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43人,初高中1514人,小学1821人,文盲、半文盲82人。 --人口总数:4116人 农业人口:4090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2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5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后寨村 |
海坝村 |
海坝村距离纳雍县城约9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亩,共有10个村民组,450户3725人。农业人口2046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亩,人均占有粮食225斤。 全村有小学一所,老师7人,学生290人,班级1到6年级,小学入学率97%。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有卫生室至今无工作人员工作。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地壤贫瘠,大部分农户种地收成不能糊口。养殖业上,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近年来在惠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在养殖业上有所突破,全村马存栏7匹、牛240头、羊1800余只,猪1500余头,养殖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人口总数:3725人 农业人口:2046人 非农业人口:1679人 --行政区面积:0.90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86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海坝村 |
果支村 |
果支村属雍熙镇二类贫困村,距离纳雍县城约8公里,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共有4个村民组,279户1116人。 果支村自然石林、奇石怪树无处不有,可谓山清水秀,有比较原始的森林千余亩,有待开发的地下龙宫,有传说中的石人与石马的故事,有高达200余米,宽达100余米,长达500余米的官家岩洞等。 --人口总数:1116人 农业人口:1112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2.164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生态兴村、养殖富村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5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果支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宜牧荒山荒坡 |
左以河村 |
左以河村距离纳雍县城约5公里,总面积4.15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9亩,林地面积1871.16,共有5个村民组,376户1663人。村里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抓紧抓好“三农”工作,始终抓好经济建设。种植业(核桃、草果、花椒、茶叶、油菜)与养殖业(养猪、养牛、养鸡、养蜂)并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一是加大杂交玉米的推广力度,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加大茶树林和草果种植面积,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改良核桃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搞好畜禽疫病防治,抓好厩舍改造,增加农民收入。 弯子瀑布,左翼河的又一大风景,假如你到左翼河观光,千万要到这里来玩,站在左翼河小学楼上往后看,一条从过狮河下来的小河水,经过弯子岩飞奔而下,一泻百里,流入谷底,高处不胜寒,犹如在天堂。有时,你只要发挥想象,好比入了水帘洞一般,假如会一点腾云驾雾的功夫,化作一滴水,滚滚而下,全身放松,那就等于洗了一次天澡。来吧,朋友,弯子瀑布用文字无法描述它的神韵,你只有来亲身体会。 左翼河村小寨组自从退耕还林以来,每逢春夏秋三季,山上的山林十分茂密,可谓是一大景观,特别在夏季,如果你有机会到小寨组来游玩,我一定带你去欣赏那里的风光,如果你没有时间,那就请你打开我们为你铺好的路,间接了解吧,左翼河小寨,人间的“天堂”啊! --人口总数:1663人 农业人口:1645人 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4.15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4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退耕还林,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所辖村: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3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左翼河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无 |
苦李河村 |
苦李河村地处纳水路沿线,海拔在1400米左右,距纳雍县城4公路,全村辖八个村民组,376户,1736人,全村耕地面积980亩,荒山荒坡1300余亩,主产玉米、水稻等。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全村通组公路基本修通,只差一个组的没有修通。全村电网已全部进行改造。 一、认真学习,融会贯通。我村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县委、镇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村两委干部要带头学,要结合实践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层层抓三农、人人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重点,强力推进。当前,要深入学习文件、会议精神,深刻理解掌握每个阶段要做的工作,抓好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通过抓重点来推动整体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三、加强组织作风建设。除了严格执行常规的各项管理制度外,完善奖励办法;建立信息报道奖励办法等,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农业农村经济数据月报平台,新增农业农村工作亮点信息库,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分析材料。通过改进机关作风,消除干部无所作为思想,树立分发有为的责任意识。 --人口总数:1736人 农业人口:1725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2.2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6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苦李河村 |
友谊村 |
友谊村海拔在1350米左右,辖十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728户,3256人,全村耕地面积1182.6亩,荒山荒坡2500余亩,主产水稻、玉米、蔬菜,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自发接通了自来水,但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遇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村交通便利,全村组组通公路,电网已全部进行改造。 --人口总数:3256人 农业人口:3242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2.35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所辖村: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7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友谊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无 |
石板坡村 |
石板坡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00多户,1630人,耕地面积700多亩。近年来,村“两委”团结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实现了村级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一)生产状况 全村搞蔬菜种植的家庭有12户,占总数的3%;从事运输业的家庭20多户(其中从事出租运输的家庭8户,从事货物运输的家庭10多户),约占总数3%;从事养殖业的家庭50户,约占总数的13%。全村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进城务工。 石板坡村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占多数,但也有许多人从事非农业生产。一方面“三农”政策的出台保证并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尤其是免收农业税更是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促进了农村非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城市的收入较农村高,工作条件较好,这些对农民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也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二)生活状况 全村大部分家庭拥有一部手机,更多的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全村15%的家庭拥有摩托车。 村民居住条件一般,住房较多的是平房。石板坡村村民生活较为贫困,先进的科技产品还没有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不过和10年前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较有相当大的提高。 (三)教育娱乐情况 石板坡村村民较注重教育,全村没有失学儿童,有10多名在校或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石板坡村村委会还开展了丰富农民生活的一系列活动。 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全村娱乐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村民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石板坡村的和谐发展 --人口总数:1630人 农业人口:162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生态立村,养殖致富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石板坡村 --自然条件:地处高寒 资源:无 |
闹地村 |
闹地村全村人口总数1819人,农业户口1815人,非农业户口4人,行政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亩,主要民族由汉族、苗族、穿青人、彝族组成,闹地村下辖13个村民组,主要经济产业为养殖、种植,其中以马铃薯较为有名,村中还有清初时期的土司住址大屯土城古城墙,现闹地村两委班子正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保护清初时期的土司住址和大屯土城古城墙,在“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号召下,闹地村已从单一的种植养殖村正向着旅游休闲村的多元化生态文化村发展。 大屯土司城堡,位于雍熙镇闹地村,相传为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屯兵之地,始建于明末清初,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损毁严重,建有城墙,外墙临山崖绕屯而建,下临百丈深谷。 闹地村为了使党员、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修建了闹地村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的建立让闹地村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就近就便在村组开展组织活动和学习培训,做到适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最基层得于落实,使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 --人口总数:1819人 农业人口:1815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苗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畜牧业。 --所辖村:1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90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 办公所在地:闹地村 --自然条件:高寒山区 资源:宜林宜牧荒山草坡比较多 |
猫场村 |
猫场村位于纳雍县城东南面,地处纳雍县至纳张公路干线,距纳雍县城8公里,全村土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220 米,最高海拔约1460米。山高坡徒,有河流从该村最低处穿过,约3公里。猫场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有积雪,年降雨量1100--1450 毫米,无霜期 262 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全村雨量中等,光照充足。全村辖19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有农户1037 户 ,人口5035人,民族结构:汉族1410人,穿青人2415人,少数民族1210人;农村劳动力2236人。其中男1058人,女1278人;劳动年龄结构16-50周岁1823人,50周岁以上413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专以上64人,初高中1361人,小学413人,文盲、半文盲57人。 猫场小学坐落在纳雍到张家湾的路上,距离县城2公里。教学楼是新修建的,由外地慈善家“恩美”先生捐款30万元,政府出资,猫场村村民自发捐款5万元修建而成,校园内修建了一块石碑,相关情况记录得十分清楚,学校有教师24人,6个教学班,接近500名学生,规模不小,为猫场人民带来了福气。 --人口总数:5035人 农业人口:4530人 非农业人口:505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生态立村,养殖致富 --所辖村:1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猫场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