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作村位于张家湾镇西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距纳雍县城22公里,“纳?六”公路环绕包裹而过,是纳雍至张家湾的中转站。集中居住着汉、彝、苗、穿青等民族。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6.4亩,荒山林地18053.52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312公斤。本村属典型的天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5%以上,海拔为1802—2017m,无霜期245天,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村主要为深山区,自然资源较丰富,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里保留着多元民俗共存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小坝水库、补作小屯便是补作村休闲野营度假于一体的典型,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条件。
本村共辖12个村民组(寨脚组,水井组,学校组,陈家组,街上组,上中组,下中组,河沟组,煤洞组,上坝组,小坝组,苦李组),555户2052人,其中少数民族1003人,劳动力1252个,已获得绿色证书5人。有完全小学1所(代办有初中),有在校学生600余人,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
--人口总数:2052人 农业人口:205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46.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白,布依,穿青人等民族 发展口号:结构齐整,科技兴农,生态畜牧,创建平安,和谐补作。
--所辖村:寨脚组,水井组,学校组,陈家组,街上组,上中组,下中组,河沟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木,杂交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补作村寨脚组
--自然条件:天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5%以上,海拔为1802—2017m,无霜期245天。 资源:林木,石灰石,无烟煤。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5108 | 553300 | -- | 查看 补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家湾社区 |
张家湾社区位于镇政府中心地带,纳六公路贯穿全村,是张家湾镇经济发展中心,地理位置在全镇占有重要的地位,交通便利,人员聚居,电信、移动、联通、网络信号等覆盖全村。共辖4个村民组(上街组,中街组,下街组,河边组),总人口2073人,其中农业人口1269人,非农业人口有804人。全村总面积为2100亩,有耕地面积132.5亩,森林覆盖率为27.7%,人口密度较为集中,主要民族有白族、布依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海拔高度1320—1590米,村委会所在地为1530米。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平均气温12.8℃,无霜期250天。人均纯收入2160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经商、加工、种植经济作物等为主。 目前本社区建有纯净水厂一个(野人谷山泉)、农家乐一个、超市16家,老年健身场所1个,有医院1个,中学1所,小学1所,有私办幼儿园3所,有卫生室1个,药店4个。在“十二五”期间,特色小城镇开发也落户在我社区,现正在发展总长为1760米双行街道二条,计划增加外来来员1500人以上,小尖山旅游景点正在规划开展,从三个方向修筑3条休闲道进入,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在新、老四条街上已全部安装了路灯,为人们夜行提供了便利。 --人口总数:2073人 农业人口:1269人 非农业人口:804人 --行政区面积: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2.5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街组,中街组,下街组,河边组4个组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济作物 名特产品:蘑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张家湾社区上街组 --自然条件:海拔高度11300—1450米。 资源:无烟煤、林木。 |
义中村 |
义中村:有村民组10个,总户数为523户,人口1720人,其中汉族人口1637人,少数民族人口83人。村域面积为4.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1705亩,其中水田128亩,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产业结构是种植业。村领导班子:支书王井付,主任杨加友,副主任张习伦。 --人口总数:1720人 农业人口:17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谢家组,屯落组等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蔬菜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义中村义中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 |
群联村 |
群联村位于毕节地区纳雍县张家湾镇西部。占地面积4451亩,其中有耕地2551亩退耕还林1011.96亩,2010年国家扶贫项目种植板栗880亩。下辖13个村民组(冲头组、长冲组、龙井组、坡脚组、上寨组、下寨组、大土组、岔土组、大冲组、半坡组、徐家组、左家组、杨柳组),全村生活着汉、彝 、苗、白4个民族共1491人。出产核桃、花椒、磨芋等土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群联村还是一个山区,这里山清水秀,是天然的牧场和旅游景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全村矿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好机会,群联村已根据政府相关文件制定了发展规划。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的朋友参与群联村的开发。我们将为各地的朋友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狠抓交通建设、环境治理,不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植树,本村山青、水绿、天蓝,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特别是2010年增修群了村通组路,现在组组通公路,下寨组是群联村中心地带,公路可以四通八达,组内能组路、连户路全部硬化,成为了群联村璀璨的一颗明珠。 现代人生活紧凑,生存压力大,与纷繁攘杂的都市生活之外,渴望寻找一方净土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下寨组无疑最具有这一优势。但是,受地域条件限制,无别具特色的建筑和景点。我们认为发展下寨的旅游,重在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把下寨打造成集生态游、乡村游、亲水游为一体的乡村游乐中心。根据地域特点和景区的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合理剪裁,将下寨设计成恬静淡远颇具江南水乡秀色的田园山水风貌。我们的设想是: 一是加大建设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建造一些别具特色的建筑。室内布置以庄重典雅为特色,多添置一些传统家具,多悬挂一些字画,让古筝、二胡、琵琶等传统音乐氤氲其间,提升品位,提升文化内涵,努力营造一种清、静、淡、雅,品位高尚的休闲娱乐氛围。 二是大力兴竹植树,提高绿化覆盖面,特别是选择土壤肥沃的的地块大量栽植柑橘等观赏树种。可散养一些鸭、鹅等家禽,营造浓郁的田园气息。多制作一些木排、竹筏,让游客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碧波荡漾中怡情悦性,在苇荡深处寻找野趣。给游客创造垂钓、摄影、下棋、戏水等多元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是注意对沿途已有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和衔接,对古树、民居、老宅要注意保护和修缮,对自然景观少假润饰,使之能与整个景区和谐统一在一起。 --人口总数:1491人 农业人口:149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96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51.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苗族,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种植养殖先行,矿山开发跟上,脱贫致富奔小康 --所辖村:冲头,长冲,龙井,坡脚,下寨,上寨,岔土,大土等13个组 生产总值:216.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济作物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马铃薯,花椒。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群联村下寨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林木,山泉水。 |
阿雍村 |
阿雍村:8个村民组,总户数444户,共1418人,其中汉族人口1140人,少数民族人口278人。村域面积7.3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32亩,全为旱地,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村级公路已通,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周训发,主任:焦荣志,副主任:焦荣奎。 阿雍村半边街大麦地,是一个天然杜鹃园,大麦地梁子的一匹山,长1公里之多,山上长满了杜鹃花,每到春夏季节,山上的花开满山,颜色各有不同,人们都到上面去赏花,唱山歌、娱乐、游玩等,在前些年,由于上面风景别致,空气清新,每到花开季节或节假日,男女青年们都聚集到那里去唱山歌、找对像,不少男女青年都在那鲜花丛中成了眷属,那里也就是了一个山歌场。这个山已得到了群众的保护,山上有三种不同的花,开花时间也各有不同,每年12月,山茶花就开始开放,接着红艳山(小杜鹃)开放,最后到杜鹃花,三种不同的花,花开时间各有不同,一种接着一种,花期长达半年之久,是人们赏花,陶冶情操的好地方,春夏季节都可以赏花,喜爱赏花的朋友欢迎到此一游。 --人口总数:1418人 农业人口:14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湾子组,小寨组等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阿雍村田坝组 |
磨坟村 |
磨坟村委会位于张家湾镇西北部(大滥坝),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与曙光乡、百兴镇镇相接,具体位于分水岭水公河侧面的斜坡上,国土总面积为4.0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200-1600米,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气温约13度,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农作物主产玉米、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以魔芋、花椒、核桃、板粟等为主。主要畜禽产品有牛、羊、猪、家禽等。矿产资源石灰石较为丰富。属典型的农业产业村,全村辖13个村民组(新屋组、当地组、磨坟组、黑冲组、马鞍组、上青组、下青组、半山组、河边组、石板组、栋青组、大平组、坡背组),总人口2334人,主要有汉、苗、彝、白等民族。总耕地面积1156亩,人均有耕地0.5亩(习惯亩),有宜林荒山、草坡1500亩,退耕还林2062亩,森林覆盖率达42%,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095万元,年均增长15%,粮食产量408.45吨。年均增长3.4%,大牲畜生猪存栏360头、718头,出栏180头、360头,农民年均纯收入2676元,比2009年增加233元,人均占有粮350公斤,比2009年增加13公斤,贫困人口减少到300人。目前全村种植金果林板粟880亩,基本实现沿水公河一线种植果树为主,其余村民组种植魔芋为主的农业产业调整格局。 发展思路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地、县、镇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毕节试验区新一轮发展大会精神,紧扣试验区三大主题,突出重点跨越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民生,保住青山绿山,加大对生态环境改善力度,勤政廉为民,注重团结,顾大局,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借助“十二五”的发展机遇大力引进展项目,进行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名新优产品。 (一)善抓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之机,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加强村级组织领导、协调,积极引进项目建设,认真编制项目规划,并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的盘子,改善投资环境,抓好农村服务性工作。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交通引领战略,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交通建设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我村通村油路建设。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抓好经果林、磨芋、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建设。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项目落户我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推动我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口总数:2334人 农业人口:233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屋组,当地组,磨坟组,黑冲组,马鞍组,上青组等13个组 生产总值:10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磨芋、花椒、板栗等 名特产品:花椒、板栗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磨坟村大滥坝 --自然条件:海拔高度为1200-1600米,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气温约13度。 资源:石灰石,林木等 |
幸福村 |
幸福村:17个村民组,总户数780户,共2508人,其中汉族人口2419人,少数民族为89人。村域面积为7.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1292亩,全为旱地,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已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9.5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邹业元,主任:陈明祥,副主任:陈太龙。 幸福村古香樟树,已有100余年的年龄了,此树生长在幸福村打一组,已有100余岁年龄,此树生长在打一组的后山岩石上,树周围都是杂草林,树下有一条小路通过,人们常到树下歇凉,每年人们都去采摘香樟子来做药。此树现直径1米有余,生长茂盛,侧枝占地方圆30平方米,周围还生长有其它大小树10余株,围成一团,造型美观,受当地群众的保护。 --人口总数:2508人 农业人口:250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9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寨组,下寨组,老鹰组等1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小麦 名特产品:小麦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幸福村上寨组 |
大田坎村 |
大田坎村:有10个村民组,共365户1221人,其中汉族1205。村域面积1.8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28亩,其中水田248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以个体工商、种养殖业为主。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任志山,主任:任志田,副主任:吴万成。 大田坎村距离张家湾街上500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资源充沛,耕地面积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山水优美,是开农家乐、外商投资开发、生活居住的好地方。 --人口总数:1221人 农业人口:122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8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边岩组,尖岩组等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大田坎村大田坎组 |
河尾村 |
河尾村位于张家湾镇政府南面1.5公里,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1亩,荒山980亩,山石较多,但交通便利,六纳公路从本村境内穿过,贯穿河尾、邹家、何家三个组。矿产资料有石炭岩、无烟煤等,海拔1460—1880米,平均气温15oC,本村因离镇集贸市场较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经商、手工业等为主,现在本村建有养牛经济合作社1个,养猪示范基地、杂交玉米种植示范基地,露天蔬菜种植等,通过农户示范带动,规模在进一步扩大,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培育养殖大户10余户,种植大户5户,村委建有“乡土人才库”,为本村养殖、种植能手创造条件、寻找致富路子,提供便利等为农户创造致富条件,使群众更早更快走上致富。本村共辖12个村民组(气拱、新场、上队、中队、下队、河尾、邹家、何家、杨家、坡脚、大马、坡头),10个自然村寨,总户数427户1750人,少数民族有苗、彝、回族共408人,汉族有1342人,人均耕地面积0.9亩,有四个村民组人畜饮水善未得到解决,在“十二五”期间尽量向上级争取解决。有学校1所,共有学生400余人,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8.6%。 --人口总数:1750人 农业人口:1724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1.5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气拱组,新场组,上队组,下队组,中队组等12个组 生产总值:402.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蔬菜。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纳雍县张家湾镇河尾村河尾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无烟煤 |
小河村 |
小河村:村民组11个,共549户,总人口1791人,其中汉族人口1675人,少数民族人口116人。村域面积为9.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420亩,全为旱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为11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王祥贵,主任:主任:张青福,副主任:安平。 --人口总数:1791人 农业人口:179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小河组,化贡组等11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小河村化贡组 |
明山村 |
明山村:村民组7个,总户数为519户,总人口为1662人。其中汉族人口591人,少数民族人口1071人。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87.5亩,全为旱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产业结构是种植业。村领导班子副支书:祝仲举,主任:祝勇,主任助理肖吉高。 --人口总数:1662人 农业人口:166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明山组,箐上组等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明山村上寨组 |
老翁村 |
老翁村:16个村民组,总户数909户,总人口2965人,其中汉族人口2276人,少数民族为689人。村域面积为9.2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57亩,其中水田660亩,产业结构以种养殖业为主,本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已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刘进,主任:熊正全,副主任:余兴江。 --人口总数:2965人 农业人口:29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寨组,沟沟组等1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老翁村马场组 |
垮桥村 |
垮桥村:有10个村民组,总户数535户,,其中汉族人口1047人,少数民族为707人。村域面积为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472亩,全为旱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产业结构是种植业。村领导班子,支书:李发祥,主任:张发军,副主任:陈开龙。 --人口总数:1047人 农业人口:104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平寨组,黄泥组等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 名特产品:杂交玉米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垮桥村平寨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 |
花鱼洞村 |
花鱼洞村:16个村民组,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446人,其中汉族人口1424人,少数民族为22人。村域面积为1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1180亩,全为旱地,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已基本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村领导班子,主任:李西,副主任:杨修林,主任助理:王忠顺。 --人口总数:1446人 农业人口:144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应反组,丫口组等1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天麻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花鱼洞村应访组 |
自左村 |
自左村:7个村民组,344户,1090人。其中汉族为971人,少数民族为119人。村域面积3.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9亩,全为旱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产业结构是种植业。村领导班子,支书:谢学武,主任:李明,副主任:李龙高。 --人口总数:1090人 农业人口:109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自左组,高硐组等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林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自左村高硐组 |
补仲村 |
补仲村:15个村民组,共798户,2579人,其中汉族人口1845人,少数民族734人。村域面积13.1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2231亩,其中水田700亩。产业结构以种养殖业为主,已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为8.5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董松,主任:卢启光,副主任:李育良。 --人口总数:2579人 农业人口:257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3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马组,半坡组等1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补仲村龙井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林木,山泉水。 |
普洒村 |
普洒村:14个村民组,总户数703户,共2319人,其中汉族人口1892人,少数民族人口427人。村域面积为8.0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61亩,全为旱地,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本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辖区内有3对合法煤井,即普洒煤矿、普洒一号井、普洒二号井、已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村领导班子,主任:刘云,副主任:陈耀。 --人口总数:2319人 农业人口:231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岩脚组,水营组等1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普洒村水营组 |
羊场村 |
羊场村位于张家湾镇政府北面,距张家湾镇政府1.5公里,北与二道河村、东北面与补仲村、东面与普洒村、南面与河尾村西南面与张家湾社区、西南面与老翁村相邻,地形地貌为深切割地形,纳?六三级油路横穿本村,途经上羊场、下羊场、石丫口、小田坝、大冲等5个村民组,行政村面积3.5平方里,耕地面积850亩,由汉、苗、彝、白、蒙古等民族组成。全村共辖7个村民组上羊场组、下羊场组、小田坝组、大冲组、老寨土组、石丫口组、偏坡寨组),人口总数2044人,其中农业人口2035人,非农业人口9人。本村自然资料丰富,村民素质较高,气候较为适合种、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村民种植的露天蔬菜可以满足张家湾街上的需求,2010年国家扶贫项目开发种植茶叶500余亩,有较为丰富的石灰岩、硅铁矿等,溶洞旅游开发也在进一步探索中。全村以“茶叶强村,旅游兴村,养殖富村,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努力。 --人口总数:2044人 农业人口:2035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茶叶强村,旅游兴村,养殖富村,生态文明。 --所辖村:上羊场组,下羊场组,石丫口组,小田坝组待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00.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玉米,洋芋,高山生态有机茶。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羊场村石丫口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溶洞。 |
二道河村 |
二道河:10个村民组,总户数478户,共1594人,其中汉族人口1528人,少数民族为66人。村域面积为4.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1124亩,其中水田400亩,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已通程控电话和移动信号,纳六公路横穿本村,交通较为便利,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义,主任:何吉甫,副主任:许主超。 --人口总数:1673人 农业人口:167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二道,下二道等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杂交玉米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二道河村河口组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硅铁矿 |
白勒村 |
白勒村:14个村民组,总户数435户,总人口1408人,其中汉族人口1379人,少数民族为29人。村域面积为6.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为1018亩,其中水田662亩,旱地356亩。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通村级公路,村委会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王德光,主任:罗志安,副主任:李发伍。 --人口总数:1408人 农业人口:140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陈家,雷打等1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木,高山生态有机茶叶 名特产品:高山生态有机茶叶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白勒村王家组 --自然条件: 资源:林木,无烟煤 |
补作村 |
补作村位于张家湾镇西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距纳雍县城22公里,“纳?六”公路环绕包裹而过,是纳雍至张家湾的中转站。集中居住着汉、彝、苗、穿青等民族。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6.4亩,荒山林地18053.52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312公斤。本村属典型的天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5%以上,海拔为1802—2017m,无霜期245天,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村主要为深山区,自然资源较丰富,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里保留着多元民俗共存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小坝水库、补作小屯便是补作村休闲野营度假于一体的典型,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条件。 本村共辖12个村民组(寨脚组,水井组,学校组,陈家组,街上组,上中组,下中组,河沟组,煤洞组,上坝组,小坝组,苦李组),555户2052人,其中少数民族1003人,劳动力1252个,已获得绿色证书5人。有完全小学1所(代办有初中),有在校学生600余人,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 --人口总数:2052人 农业人口:205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46.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白,布依,穿青人等民族 发展口号:结构齐整,科技兴农,生态畜牧,创建平安,和谐补作。 --所辖村:寨脚组,水井组,学校组,陈家组,街上组,上中组,下中组,河沟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木,杂交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补作村寨脚组 --自然条件:天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5%以上,海拔为1802—2017m,无霜期245天。 资源:林木,石灰石,无烟煤。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糯石村 |
糯石村:8个村民组,总户数为516户,总人口为1730人,其中:汉族人口1076人,少数民族人口654人,村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3亩,全为旱地,群众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殖业。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地处纳六公路交通要道上,距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村领导班子,支书:丁昌荣,主任陈登付、副主任:陈维高。 --人口总数:1730人 农业人口:17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5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糯石组,杉树脚组等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张家湾镇糯石村杉树脚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