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磋窝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面西15公里处。东面与大河湾村、南面与居仁镇,北面与乐治镇毗邻。村委会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村委会驻地在陆家寨与竹林脚接壤处。
2010年末共有467户2126人。下辖12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等民族。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331亩,退耕还林467亩,茶叶苗圃基地267亩,3356林场2785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偏僻、薄柔,劳动力欠缺,主要生产玉米、辣椒、萝卜、洋芋等农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21.26万公斤,人均粮食100公斤;生猪出栏910头,存栏965头,大牲畜存栏145头;全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
交通落后,全村未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村内有小学1所,教师11人,在校学生33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3间,,有移动、机站1个。煤矿一个。
--人口总数:2126人 农业人口:212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3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跨越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板栗 办公所在地:二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5206 | 553300 | -- | 查看 化磋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厂村 |
新厂村板栗种植示范基地位于本村的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无个村民组,种植有板栗1200亩,涉及5个小组的农户250户,创建于2009年11月。 建设目标:采用村委组织,农户自己管理的模式进行,利用远教站点或中心播放户为涉及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让群众学习管理、修剪、施肥、管理等相关知识,管理好本示范点的所有板栗树,争取在3年左右挂果。同时,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组织并动员农户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逐步实现连片种植,争取将以上5个组打造成为一个板栗种植为主,同时套种其他农产品的现代生态果园,以调整种植结构来增加农户收入。 --人口总数:2479人 农业人口:2437人 非农业人口:42人 --行政区面积:2.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养殖,全民奔小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组 生产总值: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 名特产品:烧刀子,原生态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四组 |
高坡田村 |
高坡田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大豆,黄豆,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7.05万公斤,人均粮食205公斤;生猪出栏1020头,存栏1805头,大牲畜存栏184头;当年蔬菜植面积892亩,产值25.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608元。 --人口总数:1741人 农业人口:1726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2.7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彝,蒙古族等 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 名特产品:苦荞,辣椒,野生蘑菇 办公所在地:三组 --自然条件: 资源:土地,荒山,林木等 |
安家寨村 |
安家寨村位于老凹坝乡所在地西南方向7公里,东接仓边村,西接高坡田村,南临大河湾村,北与箐脚村接壤。面积5.25平方公里,辖三个自然村寨,七个村民小组,人口1619人,民族有汉、彝、蒙古、穿青、苗、白等民族,耕地面积281亩。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2015元,主要以种养植为主。村内有年产30万吨煤矿企业两家,均在建设当中,预2013年投产。 --人口总数:1619人 农业人口:1611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蒙古,穿青,苗,白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养殖业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牛,奍猪,酿酒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三组 |
大河湾村 |
大河湾村 概况 一、总人口:1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人,农业人口,1812人; 二、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6亩;民族组成:汉,穿青人等; 三、所辖村民组:十三个组; 四、发展口号:打造种植及养殖业,生态建设,开发扶贫,人口控制; 五、生产总值:36万元; 六、主要产业:养牛、奍猪、酿酒等; 七、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八、资源:林木; 九、自然条件:海拔低,土地肥沃,温度差距小; 十、特色美食:野鸡火锅,明朝年间留传下来手工业白洒,清香可口,回味香甜。 |
唐家坝村 |
唐家坝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村,现有水田282亩,旱地 1702亩。果园100余亩,竹林、经济林360亩,森林覆盖率达66%。 几年来,本村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成立唐家坝野兔管理协会,利用远程教育给村民提供生产、制作技术、销售、信息服务及培训等。二是狠抓科学种植玉米这个主导产业,在新技术推广、低产土地改造,推广使用农家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高了玉米产量和质量;三是以“一事一议”为契机,加强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内所有自然村落道路的贯通,逐步推进本村串户路和农户庭院的硬化,力争2012年完成本村所有的串户路和农户庭院的硬化,届时,本村所拥有的串户硬化路将达到5.76公里,力争经年9月份启动本村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使用安全卫生用水达100%; 由于本村属丘陵低山区,排水条件较好;2009年该村实施沼气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28,使本村使用沼气达农户达到32户,基本上完全普及了农户炊具的电气化,电磁炉和电饭煲的普及率达到了98%。 --人口总数:1991人 农业人口:1983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勇于拼搏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 生产总值:2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野兔,豆腐,烙锅等 办公所在地:三组 --自然条件: 资源:土地,荒山,林木等 |
何家院村 |
何家院村 概况 --人口总数:2861人 农业人口:2824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9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青族,苗族,彝族,布依 发展口号:大胆创新,勇于创业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生产总值:42.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杂交玉米 办公所在地:六组 |
仓边村 |
总人口:26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人,农业人口,2669人;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0亩;民族组成;汉,蒙古,穿青人等;所辖村民组:十三个村民组;发展口号:敢于拼搏,勇于发展;生产总值;38万元;主要产业:奍猪、药材种植;名特产品:原生态新鲜河鱼;资源:煤矿;自然条件:海拔低,土地肥沃,温度差距小。 --人口总数:2677人 农业人口:2669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蒙古,穿青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3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拖歪大米,茶叶,猕猴桃 办公所在地:三组 |
新山村 |
新山村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辣椒、地萝卜、花生、洋芋等农作物等经济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6.18万公斤,人均粮食210公斤;生猪出栏890头,存栏1065头,大牲畜存栏264头;当年蔬菜植面积10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3158元。 交通便利,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有移动、联通机站各1个。 --人口总数:2388人 农业人口:2376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72.8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仡佬族,穿青族,彝族,布衣族等 发展口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2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 名特产品:烙锅,原生态新鲜河鱼,豆腐 办公所在地:五组 --自然条件: 资源:土地,荒山,林木等 |
老街村 |
老街村 概况 --人口总数:1842人 农业人口:1830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3.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学科技、用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生产总值:27.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 名特产品:烤烟,核桃,洋芋等 办公所在地:四组 --自然条件: 资源:土地,荒山,林木等 |
化磋窝村 |
化磋窝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面西15公里处。东面与大河湾村、南面与居仁镇,北面与乐治镇毗邻。村委会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村委会驻地在陆家寨与竹林脚接壤处。 2010年末共有467户2126人。下辖12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等民族。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331亩,退耕还林467亩,茶叶苗圃基地267亩,3356林场2785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偏僻、薄柔,劳动力欠缺,主要生产玉米、辣椒、萝卜、洋芋等农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21.26万公斤,人均粮食100公斤;生猪出栏910头,存栏965头,大牲畜存栏145头;全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 交通落后,全村未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村内有小学1所,教师11人,在校学生33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3间,,有移动、机站1个。煤矿一个。 --人口总数:2126人 农业人口:212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3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跨越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板栗 办公所在地:二组 |
新湾村 |
新湾村纬度较高,海拔适中,土地肥沃,温度差距小;旅游景点:新湾水头上杜鹃花(小百里),走进新湾鸟语花香,美丽的生态家园,别是一般风味 --人口总数:1036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1036人 --行政区面积:6.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3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蒙,穿青人,彝族 发展口号:发展种养殖,全民奔小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3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养猪,酿酒 名特产品:板栗,黄毛猪,原生态核桃 办公所在地:四组 |
街上村 |
街上村位于纳雍县东部,离县城22公里,属于老凹坝乡政治、文化中心地方,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地处织纳公路主干线交通要道,夏蓉高速公路从其北面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东面、南面与坝子、果几界毗邻,北部与水淹坝村接壤。 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858户,3669人,非农人口508人,农业人口3161人,是由汉族、穿青族、蒙古、布衣族、仡佬等名族组成的和谐村落。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辣椒、地萝卜、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总面积54平方公里,2007年人均粮食达400公斤,人均纯收入2480元,有劳动力1800人,有电话410部,占44%,有电视机640台,占70%,有示范养牛小区一个,养牛182头,户均养牛5头,人均畜牧纯收入1800元。全村有沼气池96口,涉及农户96户,改圈45户,改厕45户。文村民组4个,文明户280户,计划生育率100%,2007年牛存栏360头,出栏250头,生猪存栏2200头,出栏1500头,家禽存栏4850羽,出栏3150羽,畜牧产值150万元,种植牧草450亩,经果林12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3800元。 --人口总数:3669人 农业人口:3161人 非农业人口:508人 --行政区面积:3.00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蒙古,布衣族,仡佬 发展口号:敢闯敢干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有机牛肉 办公所在地:街上村九组 |
龙场村 |
龙场村位于纳雍县东北部,总面积5.1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384户,199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 1762人,高中毕业 20人,从事经商外出务工40人,成立一个党支部,有正式党员 18 人,村内有小学一所,在校生128人,教职工6名。本村是一个以坚果、水果生产为主的农业村,现有板栗5000亩,水田282亩,旱地 1702亩。果园100余亩,竹林、经济林360亩,森林覆盖率达66%,2010年深冲村人均纯收入为2897元。 几年来,本村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成立龙场板栗管理协会,利用远程教育给村民提供生产、制作技术、销售、信息服务及培训等。二是狠抓科学种植玉米这个主导产业,在新技术推广、低产土地改造,推广使用农家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高了玉米产量和质量;三是以“一事一议”为契机,加强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内所有自然村落道路的贯通,逐步推进本村串户路和农户庭院的硬化,力争2012年完成本村所有的串户路和农户庭院的硬化,届时,本村所拥有的串户硬化路将达到5.76公里,力争经年9月份启动本村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使用安全卫生用水达100%; 由于本村属丘陵低山区,排水条件较好;2009年该村实施沼气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28,使本村使用沼气达农户达到32户,基本上完全普及了农户炊具的电气化,电磁炉和电饭煲的普及率达到了98%。 本村村内公路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连接水东乡和织纳公路的主干道已0竣工,路面宽度为4米,本村内总长度达 5.2 公里,有龙长自乐新的公路也已经建成通车,本村将争取将桦槁林至龙场坝子的公路立项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织纳铁路将在本村范围内见一个客运站,这将直接稳步推进本村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上级机构的协助下,本村以远程教育为契机,成功帮助了一批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其0现了银杏苗培育基地和杂交牛养殖大户。 --人口总数:1991人 农业人口:1983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勇于拼搏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2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板栗 名特产品:荞耙 办公所在地:二组 |
乐兴村 |
乐兴村烟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00多小时。特定的生态条件和烟叶的品质息息相关,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烟叶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烟叶质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提高市场占有率,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乐兴烟区高度重视烟叶种植区域和种植品种的选择,提出以生产“高香气,中烟碱,低焦油”烟叶和提高烟叶可用性为烟叶生产的质量奋斗目标。他们按照卷烟企业对烟叶质量的不同需求,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烟叶种植区域。 原生态新鲜河鱼,武佐河水清澈见底,河两岸崇山峻岭,林木毓秀,水质清冽,无工业污染,河床是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宛如一条彩色的飘带。西河属高山季节性河流,除洪水季节外,一般深不过膝,水常清而鱼可数。西河鱼的种类并不多,按当地人的土名称,主要有饭鱼、江鱼、红翅膀、白花鱼、岩边、乌斑、黄牯头,还有国家保护的娃娃鱼。除娃娃鱼外,其它的鱼一般一、二两重,最大的饭鱼也不过一斤。鱼儿们在清水河里生长繁殖,以青苔和浮游生物为饵,因此西河鱼既丰腴又无腥味。 --人口总数:1842人 农业人口:1830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3.0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彝,蒙古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生产总值:28.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 名特产品:河鱼,烟叶,有机肉牛 办公所在地:三组 --自然条件: 资源:林木,土地 |
新坡村 |
新坡村地处织纳公路交界处,气候适宜栽种布朗李、桃子、黄金梨等各水果,此园林有800亩,投资100万元,已经营4年,每年产水果高达20万斤,年收入高达50万元,由于发展需要,现开始向多元化的公司经营方向发展。 --人口总数:1036人 农业人口:1028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3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勇于发展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2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 名特产品:杜仲,面条,天麻等 办公所在地:一组 --自然条件: 资源:经果林木 |
岩脚村 |
岩脚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东南面4公里处,东面以河为界与大方县毗邻、西面、南面与水淹坝村毗邻,北面与坝子村毗邻,村委会驻地在熊家坝组。 2010年末共有432户2295人。下辖9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苗等民族。总面积599.2公顷,共有耕地面积237.3公顷。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蓖麻、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全村人均纯收入2540元。 全村7个村民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床位2间,有移动1个。 --人口总数:2295人 农业人口:229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彝族,苗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 夯实经济基础 争创一流村寨 --所辖村:王家塘一,二组,岩脚寨三组,杨家寨四,熊家坝五,妈雍寨六组 生产总值:28.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火把鱼,蓖麻 办公所在地:岩脚村五组 |
果几盖村 |
果几盖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东面2公里处,即将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果几盖村大桥横跨全村。北面、南面与街上坝子村毗邻,东面与平寨毗邻,西部以支嘎阿鲁湖尾库为界与果比服务区接壤,村委会所在地距纳雍县城25公里,村委会驻地在下坝寨与上坝寨接壤处。 2010年末共有558户2388人。下辖13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苗、仡佬、彝、布依、汉、穿青人等民族。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872.8亩,退耕还林510亩,茶叶苗圃基地150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辣椒、地萝卜、花生、洋芋等农作物等经济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6.18万公斤,人均粮食210公斤;生猪出栏890头,存栏1065头,大牲畜存栏264头;当年蔬菜植面积10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3158元。 交通便利,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有移动、联通机站各1个。 资源:土地资源 --人口总数:2388人 农业人口:2378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72.8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仡佬族,穿青族,彝族,布衣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2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黄金梨 办公所在地:一组 |
平寨村 |
平寨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东面5公里处,省道307线(织金至纳雍)穿村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横跨全村。东面、南面与坝子村毗邻,西面与果几界毗邻,北部以支嘎阿鲁湖尾库为界与武佐服务区接壤,村委会所在地距纳雍县城27公里,村委会驻地在朱家寨与吴家寨接壤处。 2010年末共有442户1842人。下辖10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蒙古、布衣等民族。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3986亩,退耕还林899.2亩,果蔬园区1000亩,茶叶苗圃基地250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辣椒、地萝卜、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8.38万公斤,人均粮食225公斤;生猪出栏1120头,存栏1965头,大牲畜存栏224头;当年蔬菜植面积1000亩,产值28.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658元。 交通便利,织纳公路共有4公里横贯全境。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村内有小学1所,教师25人,在校学生63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有计生服务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有移动、联通机站各1个,果蔬交易市场1个。 --人口总数:1842人 农业人口:1830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3.008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彝,蒙古,布衣 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跨越 --所辖村:小塘边一组,朱家街二,组,四,五,六,七,八组,九组,十组 生产总值:28.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黄金梨 办公所在地:平寨村三组 |
坝子村 |
坝子村位于老凹坝乡政府的东面3公里处,省道307线(织金至纳雍)穿村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横跨全村。东面、南面与平寨村毗邻,南面与果几界毗邻,北部以支嘎阿鲁湖尾库为界与武佐服务区接壤,村委会所在地距纳雍县城25公里,村委会驻地在塘边。 2010年末共有456户1741人。下辖8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蒙古、等民族。总面积2100平方米,共有耕地面积1208亩,退耕还林256.2亩,果蔬园区300亩,茶叶苗圃基地220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玉米、地萝卜、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2010年粮食总产量7.05万公斤,人均粮食205公斤;生猪出栏1020头,存栏1805头,大牲畜存栏184头;当年蔬菜植面积892亩,产值25.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608元。 交通便利,织纳公路共有3公里横贯全境。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村内有小学1所,教师11人,在校学生4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现有卫生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有计生服务室1所,医生1人,床位2间. --人口总数:1741人 农业人口:1731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彝,蒙古族 发展口号:学科技、用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地萝卜,花生,洋芋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一组 |
水淹坝村 |
水淹坝村辖7个村民组,总人口2087人,农业人口2052人,非农业人口35人,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8亩,荒塘600亩,荒山350亩,居住着汉、苗、彝族、穿青人等民族。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201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人均粮食400公斤,属于全乡农业大村。 水淹坝烟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00多小时。特定的生态条件和烟叶的品质息息相关,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烟叶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烟叶质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提高市场占有率,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水淹坝村委领导高度重视烟叶种植区域和种植品种的选择,提出以生产“高香气,中烟碱,低焦油”烟叶和提高烟叶可用性为烟叶生产的质量奋斗目标。他们按照卷烟企业对烟叶质量的不同需求,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烟叶种植区域。 --人口总数:2087人 农业人口:2052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勇于发展 --所辖村:水冒洞组,二组,下坝组,何家寨组,五组,六组,高坡组 生产总值:42.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蓖麻,西红柿,西瓜 办公所在地:高坡组 |
箐脚村 |
箐脚村位于老凹坝乡西门,有1520人,属于农业人口,面积3210亩,(耕地面积2310亩),箐脚村有汉族、穿青族、苗族组成。主要以农业为主,发展养殖业。 --人口总数:1585人 农业人口:1520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勇于发展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2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野兔,野鸡,野生蘑菇 办公所在地:一组 |
新街村 |
新街村总人口1675人,户数是421户,其中农业人口1652人,非农业人口24人。面积为3.5公里,耕地面积1452亩。全村辖5个村民组:一组岩脚,二组大田边,三组中寨,四组街上,五组桂花树。辖区内主要民族:穿青、苗、蒙、汉。发展口号:“构建和谐村庄,共享发展成果”。生产总值20万元,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名特产品主要是乡村口味的食物,资源主要是煤,林木等。 气候为低纬度、高海拔、暖温带夏湿干季风气候型,年平均气温14.03℃,年总积温512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7℃,最低温度-3.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4℃,最高温度33℃,年平均温差为29.5℃,年日照时1564时,占35.7%,年总辐射量达每平方米94.7千卡。雨量充沛,干温明显,四季分明,年总降雨量1219.87毫米,温季(4-9月)平均降雨量超过125毫米,无霜期平均261.7天。新街村处于武佐河上方,站在村路可以将武佐河方光尽收眼底,主要小吃有锣锅,原生态河鱼。 --人口总数:1675人 农业人口:1652人 非农业人口:42人 --行政区面积:2.34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苗,蒙,汉 发展口号:构建和谐村庄 共享发展成果 --所辖村:一组岩脚,二组大田边,三组中寨,四组街上,五组桂花树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原生态河鱼 办公所在地:三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