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卢家营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东靠大河坝村,西邻本乡营上村,南毗本乡三岔河村,北与本乡滥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4.12平方公里,距县城39千米。全村辖八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522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2189人,现有劳动力1235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480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9年前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27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4名。另外,成立了卢家营村蔬菜专业协会、和谐行志愿者协会,对全村蔬菜的种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成立了扶贫中心组、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小组、村级项目设施小组、项目监测小组筹基层组织。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2189人 农业人口:218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卢家营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
--所辖村:8个小组 生产总值:3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梨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卢家营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煤炭,经果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5201 | 553300 | -- | 查看 卢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头上村 |
河头上村位于新房乡西北面,面积3.69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组,居住农户153户54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有劳动力311个,其中女劳动力131个。现有耕地面积673亩,林地面积956余亩,草坡300亩。自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3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力量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潜力得不到挖掘,产业结构单一,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该村贫困落后面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尽快致富奔小康。 --人口总数:540人 农业人口:540人 非农业人口:540人 --行政区面积:3.9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73.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转变产业结构,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全力增加百姓收入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8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石料,鸭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河头上村 --自然条件:日照时间长,气候湿润,地形切割较深 资源:石料,煤炭 |
瓦厂村 |
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瓦厂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西靠营上村,西邻本乡卢家营村,南毗本乡三岔河村,北与本乡滥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2.82平方公里,距县城39千米。全村辖6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508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1530人,现有劳动力1015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90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9年前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14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名。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1530人 农业人口:15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8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穿青人、汉族等 发展口号:转变思想、调整结构、争取资金、转移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与煤炭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6个小组 生产总值:23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林业、松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瓦厂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林木、茶叶 |
大河坝村 |
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大河坝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西靠营上村,西邻本乡卢家营村,南毗本乡三岔河村,北与本乡滥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距县城39千米。全村辖6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508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1960人,现有劳动力1235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63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9年前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18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6名。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1960人 农业人口:19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穿青人、汉族等 发展口号:转变思想、调整结构、争取资金、转移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与煤炭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6个小组 生产总值:3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煤炭开发 名特产品:茶叶、辣椒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大河坝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煤炭、茶叶 |
三岔河村 |
1、基本情况 三岔河村距新房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400亩,养殖水面预计150亩,农户598户,共2131人,辖8个村民组,村劳动力1658人,党员21人,村干部3人,人均年收入1900元。 2、发展现状 ⑴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全村共有3个治理片,科技高产攻关田上千亩,无公害蔬菜100亩以上。长岭岗绿茶基地一个200亩,生产投入大幅度下降,复种指数提高,亩均产出一年一个台阶。 2005年,亩均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生产总值上千万元,占全村生产总值的27.7%。 ⑵主导产业初步形成。该村现有建材加工厂有1家,面粉加工个体户4家,先进养猪场1家。蔬菜基地一个。 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积累了先进的理念和充裕资金。三岔河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市,这批外出人员不仅为家乡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发展资金,更带回了发达地区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有的回乡经商或创办企业。务工人员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充裕资金是白洋湖新农村建设巨大的人力和资金保障。 3、加快经济发展,面临亟需解决的困难 村级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缺乏牵动性。目前农民收入最大渠道仍是外出务工,其收入占全村总产值40%以上,大量有文化、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外出,势必影响到本村科学种植和加工企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131人 农业人口:213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穿青人,白族等 发展口号: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集中发展种养殖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8个小组 生产总值:38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旅游 名特产品:茶叶,无公害垃圾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三岔河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气温较高,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 资源:煤炭,锰矿,水能 |
营上村 |
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营上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东靠大河坝村,西邻本乡卢家营村,南毗本乡三岔河村,北与本乡滥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3.69平方公里,距县城39千米。全村辖7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502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1890人,现有劳动力1235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63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9年前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16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4名。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1890人 农业人口:189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汉族等 发展口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营上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 --所辖村:7个小组 生产总值:3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旅游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营上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种养殖,旅游 |
卢家营村 |
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卢家营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东靠大河坝村,西邻本乡营上村,南毗本乡三岔河村,北与本乡滥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4.12平方公里,距县城39千米。全村辖八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522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2189人,现有劳动力1235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480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9年前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27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4名。另外,成立了卢家营村蔬菜专业协会、和谐行志愿者协会,对全村蔬菜的种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成立了扶贫中心组、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小组、村级项目设施小组、项目监测小组筹基层组织。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2189人 农业人口:218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卢家营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 --所辖村:8个小组 生产总值:3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梨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卢家营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煤炭,经果林 |
禾木楷村 |
禾木楷村位于新房乡西北面,面积3.69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组,居住农户153户54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有劳动力311个,其中女劳动力131个。现有耕地面积673亩,林地面积956余亩,草坡300亩。自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3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力量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潜力得不到挖掘,产业结构单一,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该村贫困落后面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尽快致富奔小康。 --人口总数:540人 农业人口:54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73.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汉族等 发展口号:转变观念 ,调整结构,发展优势养殖,转移劳动力,努力创收 --所辖村:4个小组 生产总值:19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 名特产品: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禾木楷村 --自然条件:海拔较高,气候湿润,土地较为贫瘠,降水充足 资源:优质石料,核桃,畜牧 |
通作楷村 |
通作楷村位于新房乡本西南方,面积4.54平方公里,管辖六个村民组,居住农户425户1624人,其中少数民族1478人,有劳动力744个,其中女劳动力378个。现有耕地面积980亩,林地面积1440余亩,草坡1680亩。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农业行政部门的小额扶贫信贷款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入达到850元。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迫贫现象有时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决,召开群众会方式,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种养殖业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眷下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总数:1624人 农业人口:162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5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汉族等 发展口号:调整结构,发展优质养殖,转移富余劳动力,努力增长增收 --所辖村:6个小组 生产总值:24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通作楷村 --自然条件:海拔较高,地形不平,降水充足,日照时间长 资源:林木,畜牧 |
滥坝村 |
滥坝村位于新房乡西南面,面积3.5平方公里,辖六个村民组,居住农户508户,1865人,现有耕地956亩,林地面积1700余亩,草坡202亩,人均纯收入2260元,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全村外出务工人员508人,年人均创收入4400元,但由于经济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人口总数:1865人 农业人口:18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汉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小组 生产总值:36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煤炭开采 名特产品:优质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滥坝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海拔较低,日照时间长。 资源:煤炭 |
木沟寨村 |
木沟寨村位于新房乡北面,面积2.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农户423户,1697人,其中少数民族421人,有劳动力931人,其中女劳动力420个,现有耕地面积697亩,自实施扶贫开发以来,2008年来人均占有粮达300公手,人均纯收入达到857元,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召开群众会议,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养殖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人口总数:1697人 农业人口:169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97.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发展优质种植,努力创收 --所辖村:5个小组 生产总值:2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煤炭开采 名特产品:板栗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木沟寨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 资源:煤炭 |
通作寨村 |
通作寨村位于新房乡北面,面积3.11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组,居住农户260户1033人,其中少数民族980人,有劳动力469个,其中女劳动力230个。现有耕地面积338.5亩,林地面积150余亩,草坡200亩。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2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元。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召开群众会议,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种养殖业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总数:1033人 农业人口:103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8.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等 发展口号:转变观念,调整结构,争取资金,努力增收 --所辖村:4个小组 生产总值:26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核桃,优质茄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通作寨村 --自然条件:地形平整,气候湿润,日照时间长,降水丰沛,土壤肥沃 资源:核桃 |
平硐村 |
1、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情况:平硐村隶属纳雍县新房乡,地处毕节地区西南部,新房乡西南部,东靠法克村,西邻本乡瓦村,南毗阳长骂仲,北与本乡大河坝村相接,全村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距县城36千米。全村辖六个村民组,分布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434户农户,现有农村总人口1668人,现有劳动力880人。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人均占有粮355千克。 2、自然资源状况: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480亩,林地750亩,其中经果林600亩,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荒山荒坡250亩,无水田。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 3、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55千克,肉类人均45千克。现有简易公路4.5千米,输电线路3千米,农户用电率100%,人畜饮水基本解决,90%农户住上砖木结构的住房,全村全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视普及率50%,通讯覆盖率达25%。现建有沼气池80口,其中2006年新改16口,硬化院坝280户,其中2006年新硬化225户8120平方米,硬化便道路8千米,其中2006年6.5千米9750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240平方米,内设电教室、计生室等。现有教学点一个,有在校生56人,匹配有篮球场(注册工作未了)。全村外出务工279人,务工年收入近100万元。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党员队伍逐年扩大,现有0党员25名。另外,成立了平硐村物流协会,对全村蔬菜、农副产品的种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成立了扶贫中心组、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小组、村级项目设施小组、项目监测小组筹基层组织。村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总数:1668人 农业人口:166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苗族,穿青人,汉族等 发展口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平硐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 --所辖村:6个组,营上组,河边组,拉落组等 生产总值:3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水能开发,煤矿 名特产品:河鱼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平硐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水能,煤矿 |
以角村 |
以角村位于新房乡北面,面积5.1平方公里,辖七个村民组,居住农户370户1566人,其中少数民族355人,有劳动力712个,其中女劳动力340个。现有耕地面积477亩,林地面积270余亩,草坡100亩。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2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元。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召开群众会议,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种养殖业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总数:1566人 农业人口:156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努力发展优质种植,美化居住环境,全力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7个小组 生产总值:45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煤炭开采 名特产品:五里香大米,以角小缸酒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以角村 --自然条件:日照时间长,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宜人,土壤肥沃 资源:煤炭,水利 |
新房村 |
新房村位于新房乡东南面,国土面积2.6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农户286户986人,其中少数民族535人,有劳动力578人个,其中女180人。现有耕地768亩,森林覆盖率达43%,无水田、无矿厂资源,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砂壤土。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 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农行部门的小额扶贫信贷资金,为群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45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530元。 --人口总数:986人 农业人口:9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房组、沙冲组、岩头上组、岩脚组、严家寨组 生产总值:2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新房组 |
乌沙寨村 |
乌沙寨村位于新房乡北面,东与河头上村毗邻,南与黄家屯村毗邻,西与阿聋科村毗邻,北靠猪场乡、与本乡的纸厂村毗邻,总面积为4.28平方公里,辖罗家寨、孔家寨、以那种、岩头上、古都寨等五个村民组,居住农户292户11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29人,现有劳动力590人,其中女性劳动力有261人,全村耕地面积为960亩,牧草地面积有300亩,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0元。为了改变该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该村草坡草地面积大的特点,建立养牛、羊基地,同时培训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人口总数:1135人 农业人口:113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家寨,孔家寨,以那种,岩头上,古都寨等五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6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养殖 名特产品:板栗,土豆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乌沙寨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宜人,降水充足,海拔较高,立体性较强 资源:林木,煤炭 |
纸厂村 |
纸厂村位于新房乡北面,面积4.97平方公里,辖五个村民组,居住农户216户803人,其中少数民族483人,有劳动力438个,其中女劳动力186个。现有耕地面积661亩,林地面积243余亩,草坡166亩。自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29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力量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潜力得不到挖掘,产业结构单一,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该村贫困落后面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种养业投入,同时培训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尽快致富奔小康。 --人口总数:803人 农业人口:80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汉族等 发展口号: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增加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5个小组 生产总值:2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尖山鸡,蜂蜜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纸厂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海拔较高,降水充足 资源:煤炭,林木 |
黄家屯村 |
黄家屯村位于新房乡西北面,面积9.61平方公里,辖十一个村民组,居住农户696户2516人,其中少数民族837人,有劳动力1483个,其中女劳动力420个。现有耕地面积2600亩,林地面积1500余亩,草坡420亩。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农行部门的小额扶贫信贷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3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元。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召开群众会议,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种养殖业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总数:2516人 农业人口:251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6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着力解决贫困问题 --所辖村:11个小组 生产总值:32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石料,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黄家屯村 --自然条件:地形切割深,气候具有层次性,雨量充足,气候湿润 资源:林木,经果林 |
阿聋科村 |
阿聋科村位于新房乡北面,面积6.20平方公里,辖半边街、大寨、坡头上、坡嘎寨、大黑洞、上发科寨、下发科寨、老猫仲等八个村民组,居住农户453户162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55人,现有劳动力930个,其中女劳动力389个,全村耕地总面积2330亩。该村海拔1700米,周围山高、中间狭长平缓,夏秋气候凉爽,适宜于冬季蔬菜反季节栽培,冬春少雨干旱,只能种植少数耐寒作物,特别是荒山草坡面积大,对养殖草畜禽极为有利。自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虽然得到上级部门的更多扶持,但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低下,多数农户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二○○八年末,该村人均占有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950元。针对上述情况,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从种植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高标准、高起点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以期获得高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人口总数:1620人 农业人口:16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从种植业结构调整入手,高标准、高起点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促进增产增收 --所辖村:大寨,坡头上,坡嘎寨,大黑洞,上发科寨,下发科寨,老猫仲等八 生产总值:2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板栗,梨子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阿聋科村 --自然条件:海拔1700米,周围山高、中间狭长平缓,夏秋气候凉爽 资源:林木 |
得勒科村 |
得勒科村位于新房乡东北面,面积4.44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居住农户636户2355人,农村劳动力1337人,占总人口的47%,其中女劳动力604人。现有耕地面积1583亩,林地面积430余亩,草坡1500亩。 自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31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力量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潜力得不到挖掘,产业结构单一,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该村贫困落后面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种养殖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尽快致富奔小康。 --人口总数:2355人 农业人口:235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4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8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动员和组织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整村扶贫开发项目的调研、规划与实施,采取户帮户,富带贫解决贫困 --所辖村:10个小组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核桃,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得勒科村 --自然条件: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 资源:水利资源,经果林 |
荒坝村 |
荒坝村位于新房乡政府所在地,除政府机关外,辖四个村民组,270户960人,其中少数民族640人,有劳动力300人。现有耕地面积为800亩,无水田、无矿厂资源,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砂壤土。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自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植养植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末,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230元。 由于本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力量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潜力得不到挖掘,产业结构单一,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本村贫困落后面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种植养植投入,同时培训农业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家民收入,尽快致富奔小康。 --人口总数:960人 农业人口:9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牛场,石灰坡,白坟脚,垮山 生产总值:42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荒坝村 |
石板寨村 |
本村辖4个村民组,291户,总人口5156人,其中党员14人(包括1名预备党员),全村土地面积786亩,承包面积5.2亩,劳动力568人,贫困户62户,250人,外出打了劳动力142人,全家外出户27户。全村以种植为主。2009年农民纯收入2500元。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年达100%,村寨村貌较为整洁,但村由绿化程度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村内道路和部分农田道路已硬化,总长度达8.6千米左右,基本普及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以煤为燃料,但基础条件中有待改善,石板寨村已更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人口总数:2156人 农业人口:215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28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核桃,花椒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石板寨村 --自然条件:全村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较好,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资源:经果林 |
后寨村 |
后寨村位于新房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新房村、长沟村比邻,南靠大河坝村,西连滥坝村,北与荒坝村、石板寨村接壤。全村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无水田、无矿厂资源,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砂壤土。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 全村所辖8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总户数546户,总人口2360人,其中少数民族32户106人。耕地面积1309亩,林地1914.14亩,林地面积在全乡居首位,退耕还林面积18.2亩。 近几年来,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后寨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全村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由于地处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无如任何矿产资源,经济底子薄弱,加之村大人口多,即使得到一些扶贫项目,也不能在全村户户铺开,虽然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努力,基本每个组都能通车,但是路面都很差,并且很窄。人畜饮水问题成了当前制约后寨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后寨村当前的主要任务。 --人口总数:2360人 农业人口:23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0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8个组 生产总值:5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后寨村 |
法克村 |
法克村位于新房乡南面,面积2.6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农户286户986人,其中少数民族535人,有劳动力578人个,其中女180人。现有耕地768亩,森林覆盖率达43%,无水田、无矿厂资源,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砂壤土。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到2010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4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030元。 --人口总数:986人 农业人口:9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辖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土豆、玉米等。 名特产品:土豆、玉米等。 办公所在地:法克组 |
长沟村 |
长沟村位于新房乡东南面,东面与阳长镇硐口片区毗邻,南面与新房村接壤,西接后寨村,北部与荒坝村相接,面积3.68平方公里,辖新寨、大寨、马路边、长沟组、余家寨、果木寨六个村民组,居住农户508户,1865人,人均纯收入2660元,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全村外出务工人员508人,年人均创收入4400元。 长沟村是新房乡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首个示范基地,是蔬菜协会的发源地。长沟村现有耕地2194亩,林地面积1700余亩,其中经果林600亩,草坡202亩,无水田、无矿厂资源,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砂壤土。年日照时数1394.5小时,≥10℃有效积温4062℃,无霜期平均245天,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长沟村以大力发展种植与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点,现成立专业合作社两个,建设有蔬菜保鲜库一个。 --人口总数:1865人 农业人口:18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9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寨、大寨、马路边、长沟组、余家寨、果木寨 生产总值:60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 名特产品:花椒、辣椒 办公所在地:长沟组 |
河边村 |
河边村位于新房乡西北面,面积3.11平方公里,辖十一个村民组,居住农户358户1590人,其中少数民族511人,有劳动力732个,其中女劳动力316个。现有耕地面积570亩,林地面积200余亩,草坡100亩。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达到2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元。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经村支部、村委会和户代表集体研究,召开群众会议,争取全体村民意愿,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种养殖业投入,对今后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总数:1590人 农业人口:159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穿青人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11个小组 生产总值:3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大米,鱼,小缸酒 办公所在地:新房乡河边村 --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宜人,降水丰沛,土地较平,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 资源:水,土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