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纳雍县 >> 厍东关乡 >> 下厂村

下厂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厂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厂村简介

  一、概况
  下厂村位于厍东关乡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毕纳公路1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5.9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7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3℃,年降雨量1243毫米,无霜期215天,年日照数1318小时,≥10℃年有效积温3627℃,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羊、鸡等畜禽;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核桃、板栗、李子为主的经果林种植。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下厂村为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6公里。全村12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414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8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2个80户,水管水到户的232户。
  (二)人口情况
  1、全乡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414户1625人,乡村户籍户数406户1605人。户籍人口中女性753人,其中育龄妇女464人。0-4周岁人口140人,其中女童68人。0-17周岁人口562人,其中女性270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81户319人(其中彝族77户309人,白族1户2人,苗族2户6人,其他1户2人),留守儿童81人,空巢老人63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40户367人,低收入人口255户1129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2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586人(其中乡外县内7人,县外区内75人,区外省内126人,省外378人,全户外出72户350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8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3人,2009年出生人口56人,其中女性25人。
  3、2009年死亡人口23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852人,乡村从业人员843人(其中种植业816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5人(其中建筑业6人,交通运输业2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7人),个体经营户户数3户,农业技术人员数35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6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8人,在校学生305人(其中女生149人);在校高中生20人,在校初中生120人;卫生室5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0人;治安室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92.9公顷, 按丈量亩计2893.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06亩。林地面积4263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712亩。牧草地面积1523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60亩,人工牧草地963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963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63亩,其中当年退耕963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6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100户;现有无房户13户;完成改厕6户, 完成改厨50户,使用入户管道水142户;移动电话用户18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户, 拥有摩托车9户(其中三轮摩托车2辆),拥有农用运输车3户,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01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25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7人, 五保户5人,残疾人71人(生活不能自理12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1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88645元(其中扶贫资金540000元,救济钱、粮、物150542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25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99吨(其中夏粮370吨,秋粮429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91头(其中牛178头),大牲畜出栏151头;年末猪存栏数432头(能繁母畜头数15头),猪出栏数450头;年末羊存栏数26只,出栏数47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017只。
  (九)其他
  沼气池16口(其中2009年新建16口),小水窖9个(其中2009年新建4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6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66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0户,上级补偿资金22万元)
  
  --人口总数:1625人 农业人口:162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83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93.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办公所在地:下厂村彭家寨
  --所辖村: 生产总值:548.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5202 553300 -- 查看 下厂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厂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厂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关村

  (一)基础设施情况   东关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已通固定电话,通油路。属非贫困村。11个村民组均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距毕节33公里,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2公里。全村15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1054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14户,使用动力电户数6户,通电话的自然村15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户数77户,使用移动电话数32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5个,通自来水的自然村寨0个,水管水到户的623户, 无完成改厕的自然村寨,垃圾集中处理的自然村寨1个,垃圾处理池个数2个。   (二)人口情况   1、11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1054户2784人(其中外来人口17人),乡村户籍户数1054户3236人,是少数民族聚居村。户籍人口中女性1531人,其中育龄妇女880人。0-4周岁人口70人,其中女童39人。0-17周岁人口1007人,其中女性580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123户565人(其中彝族4户16人,白族110户414人,苗族2户5人),留守儿童305人,空巢老人21人。   2、全村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83户366人,低收入人口90户186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49人(其中外来人口17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705人(其中乡外县内15人,县外区内104人,区外省内141人,省外445人,全户外出28户103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13959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11人,2009年出生人口45人,其中女性21人。   3、2011年死亡人口13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0岁0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300人,乡村从业人员1300人(其中种植业780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3人(其中工业5人,建筑业23人,交通运输业16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8人),座落在本村企业个数1个(其中工业1个,规模以下工业1个),个体经营户户数28户,农业技术人员数84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56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幼儿园、托儿所1所;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42人,在校学生430人(其中女生197人);中学1所,教师52人,在校高中生23人,在校初中生228人;无村卫生室, 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超市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11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96.48公顷, 按丈量亩计2947.2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28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水田面积600亩,旱地面积2347.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林地面积2485.4亩,其中灌木林面积634亩。园地面积1462.4亩,其中果园面积1462.4亩。牧草地面积2304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18亩,人工牧草地1586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1586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512亩,其中当年退耕1586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现有茅草房住房3户;现有无房户8户;完成改厨62户,建垃圾回收站2个,使用入户管道水623户;固定电话用户77户,移动电话用户140户,拥有电脑用户5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10户, 拥有摩托车63户(其中三轮摩托车10辆),拥有农用运输车22户(其中小型拖拉机1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155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2386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1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6人, 五保户10人,残疾人35人(生活不能自理15人,已-20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2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838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5070元(其中救济钱、粮、物176362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040元。村干部3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乡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4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11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4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01吨(其中夏粮83.5吨,秋粮617.6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32头(其中牛132头),大牲畜出栏8头;年末猪存栏数601头(能繁母畜头数49头),猪出栏数623头;年末羊存栏数83只,出栏数23只;年末家禽存栏数1516只;种、养殖大户2户(其中养羊1户, 10亩以上果园林业1户)。   (九)其他   沼气池625口(其中2011年新建130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0.3万元(其中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30.3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18户)      --人口总数:3236人 农业人口:3115人 非农业人口:121人   --行政区面积:9.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玛瑙红樱桃”“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东关村街上组   

陶营村

  一、概况   陶营村位于厍东关乡南面,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距纳雍县城65公里,毕纳公路贯穿全村。全村总面积约4.1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数1567小时,年有效积温454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畜禽;以玉米、水稻、小麦、红薯、蔬菜为主的农作物;以樱桃、金秋梨、桃子、李子为主的经果林,村寨绿化覆盖率46%。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陶营村已通固定电话,通油路,属非贫困村。全村范围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12公里。全村23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668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21户,使用动力电户数9户,通电话的自然村23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户数62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28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23个406户,通自来水的自然村寨11个,水管水到户的651户,垃圾处理池个数53个。   (二)人口情况   1、全村11个村民组,23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668户2631人(其中外来人口39人),乡村户籍户数668户2631人。户籍人口中女性1333人,其中育龄妇女750人。0-4周岁人口416人,其中女童231人。0-17周岁人口932人,其中女性433人。留守儿童116人,空巢老人15人。   2、全村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29户328人,低收入人口26户81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58人(其中外来人口39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875人(其中乡外县内5人,县外区内181人,区外省内208人,省外481人,全户外出42户205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12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15人,2009年出生人口56人,其中女性28人。   3、2009年死亡人口17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381人,乡村从业人员1301人(其中种植业1103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01人(其中工业4人,建筑业117人,交通运输业56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1人),座落在本村企业个数3个,个体经营户户数13户,农业技术人员数72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72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19人,在校学生451人(其中女生288人);在校高中生87人,在校初中生69人;卫生室1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2人;图书室、文化室1所,图书室、文化室藏书量1060本。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75.26公顷, 按丈量亩计2628.9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095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水田面积488亩,旱地面积2141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47亩。林地面积1264.9亩,其中灌木林面积879亩。园地面积1955亩,其中果园面积1955亩。牧草地面积550亩,其中天然牧草地40亩,人工牧草地510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510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10亩,其中当年退耕510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2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2户;2009年无房户建房2户,现有无房户2户;完成改厨508户,建垃圾回收站12个,使用入户管道水651户;固定电话用户62户,移动电话用户1280户,拥有电脑用户4户,拥有彩色电视机398户, 拥有摩托车58户(其中三轮摩托车13辆),拥有农用运输车42户(其中小型拖拉机2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121台,农家乐1户。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2428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28人, 五保户5人,残疾人58人(生活不能自理2人,已-40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5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150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46692.5元(其中救济钱、粮、物14849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0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4人,当年发展党员2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2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887.8吨(其中夏粮93吨,秋粮794.8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38头(其中牛138头),大牲畜出栏2头;年末猪存栏数603头(能繁母畜头数72头),猪出栏数521头;年末羊存栏数62只,出栏数2只;年末家禽存栏数3366只;种、养殖大户5户(其中养猪1户, 10亩以上果园林业4户)。   (九)其他   沼气池79口(其中2009年新建25口),小水窖4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1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万元(其中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25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13户,上级补偿资金234.2万元)      --人口总数:2631人 农业人口:2519人 非农业人口:112人   --行政区面积:4.29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28.9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办公所在地:陶营村马路组   --所辖村: 生产总值:789.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服务业” 名特产品:“玛瑙红樱桃”“总溪河河鱼”   

大坡村

  一、概况   大坡村位于厍东关乡位于东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毕纳公路8公里。全村总面积约6.4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年降雨量2010毫米,无霜期229天,年日照数1390小时,≥10℃年有效积温423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烤烟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经果林以板栗、核桃为主。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大坡村属非贫困村。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乡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8公里。全村9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310户,使用动力电户数1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1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9个210户,水管水到户的316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6个村民组,9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310户1221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乡村户籍户数306户1208人。户籍人口中女性571人,其中育龄妇女315人。0-4周岁人口168人,其中女童79人。0-17周岁人口509人,其中女性243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26户102人(其中彝族24户100人,苗族2户2人),留守儿童72人,空巢老人4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03户269人,低收入人口28户150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26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09人(其中乡外县内12人,县外区内25人,区外省内36人,省外116人,全户外出4户15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30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15人,2009年出生人口36人,其中女性17人。   3、2009年死亡人口5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0岁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614人,乡村从业人员540人(其中种植业444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64人(其中工业33人,建筑业66人,交通运输业21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44人),个体经营户户数8户,农业技术人员数37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7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10人,在校学生258人(其中女生133人);在校高中生7人,在校初中生61人;卫生室1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人。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93.55公顷, 按丈量亩计2903.2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10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旱地面积2903.25亩。林地面积5006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340亩。园地面积780亩,其中果园面积483亩。牧草地面积3700亩,其中天然牧草地3183.95亩,人工牧草地516.05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84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0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12户;现有无房户4户;完成改厕1户, 完成改厨51户,使用入户管道水316户;移动电话用户110户,拥有电脑用户1户,拥有彩色电视机210户, 拥有摩托车15户(其中三轮摩托车6辆),拥有农用运输车5户(其中小型拖拉机1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75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997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69人, 五保户4人,残疾人24人(生活不能自理11人,已-9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3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80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63215元(其中救济钱、粮、物12028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86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32人(其中女党员2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3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05吨(其中夏粮242吨,秋粮463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76头(其中牛171头),大牲畜出栏156头;年末猪存栏数546头(能繁母畜头数76头),猪出栏数511头;年末家禽存栏数2357只;种、养殖大户15户(其中10亩以上烤烟种植10户,10亩以上果园林业5户)。   (九)其他   沼气池46口(其中2009年新建24口),小水窖10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2万元(其中公益事业2万元,基础设施15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100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0户,上级补偿资金15万元)   --人口总数:1221人 农业人口:1208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5.272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0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7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大坡村一组   

长坡村

  一、概况   箐脚村位于厍东关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毕纳公路横穿大部分村寨。全村总面积约3.2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8℃,年降雨量1210毫米,无霜期245天,年日照数1423小时,≥10℃年有效积温447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畜禽;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种植为主;经果林有核桃、板栗、樱桃等。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长坡村全村均已通固定电话并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8公里。全村13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588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8户,使用动力电户数1户,通电话的自然村6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户数10户,使用移动电话数601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3个,水管水到户的503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9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588户2193人(其中外来人口40人),乡村户籍户数543户2153人。户籍人口中女性1047人,其中育龄妇女594人。0-4周岁人口153人,其中女童75人。0-17周岁人口721人,其中女性363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30户157人(其中彝族1户5人,白族27户145人,苗族2户7人),留守儿童170人,空巢老人53人。   2、全村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27户284人,低收入人口126户286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65人(其中外来人口4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780人(其中乡外县内80人,县外区内39人,区外省内221人,省外450人,全户外出36户144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45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21人,2009年出生人口33人,其中女性16人。   3、2009年死亡人口16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721人,乡村从业人员700人(其中种植业635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60人(其中工业36人,建筑业37人,交通运输业14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2人),座落在本村企业个数2个(其中工业2个,规模以下工业1个),个体经营户户数8户,农业技术人员数56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8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在校学生135人(其中女生73人);在校高中生17人,在校初中生58人;卫生室1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2人; 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超市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67.42公顷, 按丈量亩计2511.3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046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水田面积526亩,旱地面积2025.3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9亩。林地面积887.4亩,其中灌木林面积123亩。园地面积480亩,其中果园面积480亩。牧草地面积2525亩,其中天然牧草地95亩,人工牧草地2430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2430亩。渔业养殖面积3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525亩,其中当年退耕2430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24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2户;2009年无房户建房4户,现有无房户64户;完成改厕9户, 完成改厨270户,完成改圈11户,使用入户管道水463户;固定电话用户10户,移动电话用户601户,拥有彩色电视机220户, 拥有摩托车48户(其中三轮摩托车5辆),拥有农用运输车12户,拥有小型电动钢磨197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501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84人, 五保户8人,残疾人18人(生活不能自理7人,已-11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7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124100元(其中救济钱、粮、物12410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700元。村干部3人。全村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3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4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858吨(其中夏粮180吨,秋粮678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57头(其中牛157头),大牲畜出栏3头;年末猪存栏数536头(能繁母畜头数31头),猪出栏数498头;年末羊存栏数34只,出栏数61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684只;种、养殖大户5户(其中养猪5户)。   (九)其他   沼气池71口(其中2009年新建26口),小水窖7个(其中2009年新建1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2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50.4万元(其中基础设施30.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120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4户,上级补偿资金12.4万元)      --人口总数:2193人 农业人口:2153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5.51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2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办公所在地:吉家湾组   --所辖村: 生产总值:59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玛瑙红樱桃”“黑山羊”“核桃”“板栗”   

黑沙垮村

  一、概况   黑沙垮村位于厍东关乡东面,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距毕纳公路14公里。全村总面积约12.3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年降雨量1970毫米,无霜期235天,年日照数1410小时,≥10℃年有效积温443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畜禽;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板栗、樱桃为主。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黑沙垮村为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26.5公里。全村24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597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1户,使用动力电户数1户,使用移动电话数30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24个201户,水管水到户的40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12个村民组,24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597户2196人,乡村户籍户数597户2196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户籍人口中女性1018人,其中育龄妇女610人。0-4周岁人口46人,其中女童23人。0-17周岁人口751人,其中女性381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267户939人(其中彝族254户873人,苗族7户37人,其他6户29人),留守儿童95人,空巢老人42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62户366人,低收入人口327户1451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19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730人(其中乡外县内32人,县外区内76人,区外省内51人,省外571人,全户外出35户175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13704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23人,2009年出生人口42人,其中女性22人。   3、2009年死亡人口10人(其中0-4周岁儿童5人,0岁5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269人,乡村从业人员824人(其中种植业703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60人(其中工业63人,建筑业60人,交通运输业35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98人),个体经营户户数2户,农业技术人员数22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2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8人,在校学生327人(其中女生120人);在校高中生16人,在校初中生73人;卫生室1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人。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200.97公顷, 按丈量亩计3014.5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56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旱地面积3014.55亩。林地面积8145亩,其中灌木林面积4211亩。园地面积1154.2亩,其中果园面积408.8亩。牧草地面积400亩,其中天然牧草地200亩,人工牧草地200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200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265.9亩,其中当年退耕200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35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70户;2009年无房户建房35户;完成改厨126户,使用入户管道水40户;移动电话用户30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201户, 拥有摩托车27户,拥有农用运输车5户,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44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603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1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6人, 五保户7人,残疾人24人(生活不能自理5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123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42586.5元(其中救济钱、粮、物170346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22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16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4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925吨(其中夏粮233吨,秋粮692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21头(其中牛464头),大牲畜出栏102头;年末猪存栏数638头(能繁母畜头数86头),猪出栏数626头;年末羊存栏数28只,出栏数46只;年末家禽存栏数5304只;种、养殖大户12户(其中10亩以上烤烟种植9户,10亩以上果园林业3户)。   (九)其他   沼气池50口(其中2009年新建24口),小水窖80个(其中2009年新建21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1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6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205.2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60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5户,上级补偿资金26万元)   --人口总数:2196人 农业人口:219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14.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黑沙垮村黑沙垮组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李子村

  一、概况   李子村位于纳雍县厍东关彝族白族苗族乡东部,东经105012′—105020′,北纬27000′—27006′, 境内多山,沟谷纵横,山峦叠嶂,地势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385米,属典型的喀斯物地貌。总面积7.714平方公里,距乡人民政府驻地10公里,东抵白泥村,西至大坡村,南接黑沙垮村,北靠梅花村。年平均气温14.5℃, 年降雨量1132毫米,无霜期265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生产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洋芋(马铃薯)等,主要矿藏有石灰石等,主要养殖有牛、猪、羊等,野生植物资源主要以中草药为主的各类天然植物和微生物,中草药有天麻、杜仲、五倍子、龙胆草、金银花、柴胡、沙参、续断等为代表的30余种,微生物有香菇、竹荪和各种野生食用菌类,多生长于灌乔木和林草丛中。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李子村为政府确定的一类贫困村。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11.5公里。全村22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497户,使用移动电话数85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0个105户,水管水到户的80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10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495户2081人,乡村户籍户数495户2081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户籍人口中女性950人,其中育龄妇女523人。0-4周岁人口215人,其中女童110人。0-17周岁人口697人,其中女性297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455户1881人(其中彝族202户880人,白族2户8人,苗族216户870人,其他35户123人),留守儿童30人,空巢老人20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235户729人,低收入人口251户1042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98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84人(其中乡外县内1人,县外区内22人,区外省内90人,省外171人,全户外出35户211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9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15人,2009年出生人口38人,其中女性17人。   3、2009年死亡人口12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967人,乡村从业人员838人(其中种植业786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2人(其中建筑业25人,交通运输业15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6人),个体经营户户数3户,农业技术人员数28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15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2所,教师3人,在校学生98人(其中女生45人);在校高中生19人,在校初中生125人。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82.77公顷, 按丈量亩计2741.5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142亩。林地面积5367.3亩,其中灌木林面积3178亩。牧草地面积2969亩,其中天然牧草地8825亩,人工牧草地849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2120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120亩,其中当年退耕2120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51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27户;完成改厕11户, 完成改厨25户,使用入户管道水80户;移动电话用户85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5户, 拥有摩托车5户,拥有农用运输车4户(其中小型拖拉机1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51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850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29人, 五保户4人,残疾人46人(生活不能自理7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93205元(其中扶贫资金500000元,救济钱、粮、物28534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5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2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4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60吨(其中夏粮220吨,秋粮540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396头(其中牛348头),大牲畜出栏25头;年末猪存栏数521头(能繁母畜头数73头),猪出栏数452头;年末羊存栏数49只,出栏数112只;年末家禽存栏数1921只。   (九)其他   沼气池27口(其中2009年新建19口),小水窖8个(其中2009年新建4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39.6万元,农田水利3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153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54户,上级补偿资金67万元)      --人口总数:2081人 农业人口:208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384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白族”“苗族”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所辖村: 生产总值:416.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养殖业” 办公所在地:李子路头组   

梅花村

  一、概况   梅花村位于厍东关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距纳雍县城78公里。全村总面积约4.1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梅花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数1567小时,≥10℃年有效积温454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畜禽;以玉米、小麦、洋芋、蔬菜为主的农作物;以核桃、板栗、李子为主的经果林。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梅花村为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15公里。全村14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548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8户,使用动力电户数1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15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0个156户,水管水到户的23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10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548户2118人(其中外来人口19人),乡村户籍户数517户2137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户籍人口中女性1010人,其中育龄妇女631人。0-4周岁人口210人,其中女童106人。0-17周岁人口735人,其中女性383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213户916人(其中彝族85户450人,白族8户35人,苗族55户260人,其他65户171人),留守儿童283人,空巢老人92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284户793人,低收入人口181户857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14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80人(其中乡外县内35人,县外区内40人,区外省内154人,省外153人,全户外出45户210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15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52人,2009年出生人口43人,其中女性20人。   3、2009年死亡人口6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300人,乡村从业人员1300人(其中种植业1190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10人(其中工业53人,建筑业6人,交通运输业25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18人),座落在本村企业个数1个(其中工业1个),个体经营户户数14户,农业技术人员数25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5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12人,在校学生345人(其中女生160人);在校高中生30人,在校初中生210人;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人;治安室1个,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超市2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207.76公顷, 按丈量亩计3116.44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99亩。林地面积5115.7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873亩。园地面积11亩,其中果园面积11亩。牧草地面积1980亩,其中天然牧草地813亩,人工牧草地1167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1167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67亩,其中当年退耕1167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28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39户;现有无房户51户;完成改厕27户,完成改圈187户,使用入户管道水23户;移动电话用户115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56户, 拥有摩托车6户(其中三轮摩托车3辆),拥有农用运输车11户(其中小型拖拉机8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80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795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93人, 五保户9人,残疾人41人(生活不能自理41人,已-23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8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841090元(其中扶贫资金540000元,救济钱、粮、物30109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5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女干部1人)。全村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3人,当年发展党员2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1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909.2吨(其中夏粮392.6吨,秋粮516.6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96头(其中牛161头),大牲畜出栏49头;年末猪存栏数569头(能繁母畜头数65头),猪出栏数588头;年末羊存栏数57只,出栏数49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134只;种、养殖大户9户(其中养猪4户,养羊5户)。   (九)其他   沼气池31口(其中2009年新建22口),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2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09万元(其中农田水利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105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42户,国家投资5万元,上级补偿资金19万元)   --人口总数:2137人 农业人口:213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48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其他”“彝族”“白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梅花村大寨组   --所辖村: 生产总值:576.9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下厂村

  一、概况   下厂村位于厍东关乡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毕纳公路1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5.9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7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3℃,年降雨量1243毫米,无霜期215天,年日照数1318小时,≥10℃年有效积温3627℃,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羊、鸡等畜禽;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核桃、板栗、李子为主的经果林种植。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下厂村为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6公里。全村12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414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8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2个80户,水管水到户的232户。   (二)人口情况   1、全乡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414户1625人,乡村户籍户数406户1605人。户籍人口中女性753人,其中育龄妇女464人。0-4周岁人口140人,其中女童68人。0-17周岁人口562人,其中女性270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81户319人(其中彝族77户309人,白族1户2人,苗族2户6人,其他1户2人),留守儿童81人,空巢老人63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40户367人,低收入人口255户1129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2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586人(其中乡外县内7人,县外区内75人,区外省内126人,省外378人,全户外出72户350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8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3人,2009年出生人口56人,其中女性25人。   3、2009年死亡人口23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852人,乡村从业人员843人(其中种植业816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5人(其中建筑业6人,交通运输业2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7人),个体经营户户数3户,农业技术人员数35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6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8人,在校学生305人(其中女生149人);在校高中生20人,在校初中生120人;卫生室5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0人;治安室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92.9公顷, 按丈量亩计2893.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06亩。林地面积4263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712亩。牧草地面积1523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60亩,人工牧草地963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963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63亩,其中当年退耕963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6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100户;现有无房户13户;完成改厕6户, 完成改厨50户,使用入户管道水142户;移动电话用户18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户, 拥有摩托车9户(其中三轮摩托车2辆),拥有农用运输车3户,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01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25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7人, 五保户5人,残疾人71人(生活不能自理12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1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88645元(其中扶贫资金540000元,救济钱、粮、物150542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25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99吨(其中夏粮370吨,秋粮429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91头(其中牛178头),大牲畜出栏151头;年末猪存栏数432头(能繁母畜头数15头),猪出栏数450头;年末羊存栏数26只,出栏数47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017只。   (九)其他   沼气池16口(其中2009年新建16口),小水窖9个(其中2009年新建4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6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66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0户,上级补偿资金22万元)      --人口总数:1625人 农业人口:162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83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93.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办公所在地:下厂村彭家寨   --所辖村: 生产总值:548.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箐脚村

  一、概况   箐脚村位于厍东关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毕纳公路横穿大部分村寨。全村总面积约3.2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8℃,年降雨量1210毫米,无霜期245天,年日照数1423小时,≥10℃年有效积温447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畜禽;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种植为主;经果林有核桃、板栗、樱桃等。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箐脚村已通固定电话,通油路,是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6公里。全村11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451户,使用商业用电户数6户,使用动力电户数3户,通电话的自然村5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户数17户,使用移动电话数27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1个121户,水管水到户的346户。   (二)人口情况   1、全乡8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491户1906人,乡村户籍户数491户1918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户籍人口中女性937人,其中育龄妇女511人。0-4周岁人口271人,其中女童147人。0-17周岁人口643人,其中女性319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341户1361人(其中彝族9户29人,白族254户1016人,苗族67户287人,其他11户29人),留守儿童86人,空巢老人3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96户527人,低收入人口219户887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12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496人(其中乡外县内11人,县外区内5人,区外省内61人,省外419人,全户外出18户65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150000元,2009年出生人口46人,其中女性21人。   3、2009年死亡人口2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969人,乡村从业人员968人(其中种植业906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2人(其中工业23人,建筑业11人,交通运输业12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6人),个体经营户户数11户,农业技术人员数22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2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12人,在校学生291人(其中女生152人);在校高中生19人,在校初中生68人;卫生室1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人;兽医室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83.59公顷, 按丈量亩计2753.8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147亩。林地面积2127.5亩,其中灌木林面积976亩。园地面积20亩,其中果园面积12亩。牧草地面积1724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29亩,人工牧草地995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995亩。渔业养殖面积6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95亩,其中当年退耕995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4户,现有无房户3户;完成改厨219户,使用入户管道水346户;固定电话用户17户,移动电话用户27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267户, 拥有摩托车23户(其中三轮摩托车11辆),拥有农用运输车13户(其中小型拖拉机2辆),拥有小型耕作机1台,小型电动钢磨187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252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7人, 五保户3人,残疾人27人(生活不能自理3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206508元(其中救济钱、粮、物206508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500元。村干部4人。全村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4人,当年发展党员2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2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698吨(其中夏粮176.9吨,秋粮521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71头(其中牛171头),大牲畜出栏18头;年末猪存栏数591头(能繁母畜头数71头),猪出栏数361头;年末羊存栏数16只,出栏数4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292只。   (九)其他   沼气池83口(其中2009年新建27口),小水窖8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8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6万元(其中公益事业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96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14户,上级补偿资金18万元)      --人口总数:1918人 农业人口:1906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8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箐脚组   --所辖村: 生产总值:5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药材”   

白泥村

  一、概况   白泥村位于厍东关乡东面,距乡政府驻地21公里,距毕纳公路17公里。全村总面积约8.57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年降雨量2010毫米,无霜期229天,年日照数1390小时,≥10℃年有效积温423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烤烟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经果林以板栗、核桃为主。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白泥村是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19公里。全村11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315户,使用动力电户数1户,使用移动电话数215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9个102户,水管水到户的274户。   (二)人口情况   1、全村9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379户1563人(其中外来人口3人),乡村户籍户数380户1570人。户籍人口中女性745人,其中育龄妇女448人。0-4周岁人口54人,其中女童28人。0-17周岁人口510人,其中女性271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18户68人(其中彝族6户21人,白族7户23人,苗族5户24人),留守儿童5人,空巢老人7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12户279人,低收入人口205户907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11人(其中外来人口3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39人(其中乡外县内29人,县外区内50人,区外省内70人,省外90人,全户外出51户184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8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13人,2009年出生人口52人,其中女性23人。   3、2009年死亡人口20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969人,乡村从业人员658人(其中种植业599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8人(其中工业14人,建筑业29人,交通运输业12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人),个体经营户户数4户,农业技术人员数23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18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6人,在校学生214人(其中女生131人);在校高中生14人,在校初中生34人;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2人。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222.4公顷, 按丈量亩计3336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390亩。耕地按灌溉条件分旱地面积3336亩。林地面积5174.6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296亩。牧草地面积1121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121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25户, 现有茅草房住房18户;现有无房户12户;完成改厨106户,使用入户管道水274户;移动电话用户215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2户, 拥有摩托车8户(其中三轮摩托车4辆),拥有农用运输车4户(其中小型拖拉机1辆),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11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125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79人, 五保户3人,残疾人15人(生活不能自理15人,已-15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8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80692.5元(其中扶贫资金542000元,救济钱、粮、物121290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1800元。村干部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15人(其中当年发展党员2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48吨(其中夏粮118吨,秋粮630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536头(其中牛531头),大牲畜出栏37头;年末猪存栏数398头(能繁母畜头数34头),猪出栏数389头;年末羊存栏数79只,出栏数27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973只;种、养殖大户51户(其中养猪18户,养牛5户,养羊3户,10亩以上烤烟种植25户)。   (九)其他   沼气池41口(其中2009年新建22口),小水窖82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9.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4.2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75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5户,上级补偿资金39.8万元)      --人口总数:1570人 农业人口:157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67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白泥村蔡家寨   --所辖村: 生产总值:423.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烤烟”   


下厂村特产大全




下厂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