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纳雍县 >> 姑开乡

姑开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姑开乡谷歌卫星地图)


姑开乡简介

  姑开苗族彝族乡是撤并建时原姑开区的引底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凹书苗族彝族乡的安坪村合并而成。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东南接锅圈岩乡,西南接赫章县、水城县,西接羊场乡,北靠毕节、维新镇,总面积77.5平方公里。
   姑开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现有5045户,21383人,其中苗族1042户,4705人,占总人口的22%;彝族603户,2603人,占总人口的12.2%,穿青人140户,579人,占总人口的2.7%,水族41户,162人,占总人口的0.75%,白族6户,10人,蔡族5户,23人,占总人口的0.1%,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
   姑开地处高、中、低山谷,地势从北向南逐渐低高,平均海拔1560米,境内有最高峰阿楷箐,其次是大垭口、沙开梁子、老鹰岩、牛落洞山等。有发源于合心村和田坝村交界处的沙子河(流程7.5公里),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北部较为干燥,南端气候湿润,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5899亩,其中田1150亩,土14749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豆类等作物,九五年粮食总产量2158.6吨。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1974年建有茶场一个,年产量10000公斤,有兴源煤厂1个,年产煤2500吨;合心村的沙开有零散的铅锌原矿等。93年得到地区民政局、县体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有姑开、引底两个杜仲、党参药场基地和姑开红岩砖厂1个;79年修建的沙子河电站,装机容量200个千瓦。
   姑开乡地处通往维新、古达、兴发的三岔路口,是一个交通运输的驿站,全乡通公路的10个村。
   全乡有中学一所,校舍1037平方米,教职员工33人,学生465人;中心完小及所辖的公民办小学19所,校舍2235平方米,公民办教师146人,学生22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8.9%,有公办卫生院一所,卫生员10人,床位12张,民办卫生院2所,民办卫生员8人,床位2张。
   乡政府驻地有直属人供销、税务、工商、邮电、粮管、烟草、营业所、信用社、农、林、牧、水、派出所、法庭等单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姑开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2个)
   永德、合心、姑开、胜利、前进、田坝、引底、火把、阿楷箐、寨块、高山田、安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2万人 77.5平方公里 520525210 553300 -- 查看 姑开乡谷歌卫星地图

姑开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寨块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寨块村谷歌卫星地图
乐园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乐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永德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永德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坝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田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姑开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姑开村谷歌卫星地图
胜利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胜利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山田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高山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坪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安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火把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火把村谷歌卫星地图
引底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引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合心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合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进村 ·纳雍县旅游·纳雍县特产·纳雍县十大特产·纳雍县十景·毕节旅 0

----

查看 前进村谷歌卫星地图

姑开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雍熙镇

   雍熙镇属县城所在地,地处东经105度20分--105度25分,北纬26度39分--26度48分,东邻王家寨镇,西连勺窝乡和龙场镇,南接张家湾镇,北靠沙包乡,面积115.6平方公里,居住16387户60276人,均为汉、苗、布依、白、仡佬、彝、满、侗、回、蒙古、穿青、菜等民族,1991年底建并撤前雍熙镇仅辖十四个居委会、一个村、建并撤后并入了三十个村,一个居委会,现共辖三十一个村,二百七十二个村民组十五个居委会,五十个居民小组。    雍熙镇建于1941年,在之前,清朝中叶,雍熙镇(县城)荒无人烟,后由于村民放牧踩出一块草坪,因四周劳动群众不满土司的残酷压榨,横征暴敛,自发在草(今电影院)前设立场集,由于场期逢“卯”故叫大兔场,到民国年间,大兔场改名宣化镇,1942年又更名为雍熙镇,取安乐繁盛之意,解放后,1953年撤消雍熙镇,改名为城关镇,归城关区所辖,1957年,改撤消城关区,恢复雍熙镇,1959年,又撤消雍熙镇,恢复城关区,1981年12月,又恢复雍熙镇,撤消城关区,1987年12月,雍熙镇又分为雍熙镇,城关区,1991年建并撤时保留了雍熙镇,并交城关区的杨家营乡、闹地乡、家猫乡的果支、左翼河两村划归雍熙镇管理。    雍熙镇地处高中低山缓丘地带,由南向西南转向,西南地势较高,属中高山地带,特别是南面,属高寒山区,常年为阴雨多雾天气,中部、东部、北部为丘陵谷地,整个地形由南向东、向北倾斜,最高是海坝大箐,海拔2248米,最低点为北面麦子沟,海拔1326米,主要山坡有望哨坡、杨二贵、斗蓬箐,白泥箐、雷打坡、狮子山、老蓬坡等,主要河流有鱼洞河、普哂河、野鸡河、旮旯河、花鱼洞河,有面积为3万立方米的天然水塘一个,全年气候温和,漫凉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3度,年均降雨量1239毫米,无霜期258天。    全镇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9168.1亩,其中田12276.4亩,土16893.7亩,荒山草坡270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粮食产量在5840吨左右,豆类产量255左右,烤烟产量在16吨左右,为了解决吃菜难问题,1989年建起了以环城村、沙锅寨村为主体的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在4000亩,年产蔬菜2375号,1995年又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全镇畜牧业发展势头较旺,现有耕牛10684头、马1477匹、生猪存栏31650头,山羊2080只,年肉类总产量达442多吨,闹地、中寨、坐勒、果支四村有荒山荒坡17000多亩,是县内大牧区之一,1994年地区牧科所在这里建立发展黑山羊基地,现已初见成效,,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林木生长,除县林场外,全镇有林地25000为,家500余亩林地的镇属林场一个,村级联护林场7个,共18650亩,种植的经济林木有杉、松、化稿、木桐;果木有梨、苹果、板栗、桃等,药材有黄柏、杜仲、漆等,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全镇修建了大海坝、苗冲、小河、小湖坝四座水库,灌溉水渠30多公里。    雍熙镇的市镇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解放初期,全镇只有600多户3000余人,两小条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努力,雍熙镇已成为一个新型城镇,仅城区就有5732户20000余人,街道路增至十八条,近几年修建了环城路,农贸大街,居民的住房也由破木房、烂土墙房变成了砖瓦房,主街两旁立起了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邮电大楼、银行大楼、百货大楼、电影院,形成了中华路商贸一条街,新街路小右倾商品市场,华纳路饮食服务一条街,在农村、群众住房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砖木、砖混房屋比比皆是,解放前,雍熙镇既无电,又无自来水,六十年代初,在杨家河修建了第一个小水电站,以后又修建了蔡家湾八一电站,之后又在双水井村修建火电厂一座,在上级的扶持下,一九九五年与国家电网联网成功,除县城外,农村有23个村通了电,这给雍熙的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得,促进了发展。此外,一些村也建起了小水电站,为了解决县城饮水问题,一九六三年在大海坝水库建成后,修建了八公里的人畜饮水渠,使县城用上了自来水,以后,从闹地安装了十五公里的饮水管道,一九九四年杉木箐引水工程修通雍熙后,在双水井白岩脚修建了水厂,从而解决了县城及周围部分村寨的饮水问题,近几年,在国家的扶持下,相当一部分村和自然村寨也用上了自来水。    解放前,雍熙镇不通公路,1957年纳雍修建了毕纳公路,以后相继修通了纳水线、大纳线、织纳线、纳六线等四条公路,沟通了雍熙有22个村通了公路,在工业和乡镇企业方面,改革开放前,雍熙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厂矿、煤窑、改革开放后,在雍熙镇建起了火电厂、复烤厂、电石厂、化工石、水泥厂、碳素厂、大理石厂、化肥厂、质岩砖厂、硅铁厂、矿藏在雍熙镇主要以煤为主,已探明的储量在两亿吨左右,除集体、个体办的21个煤窑(厂)外,雍熙镇在石块坡村黄家沟修建了一个年产3万吨的煤厂。此外,雍熙镇境内还有铜、硅石。    解放后,雍熙镇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教育方面,解放前,仅有一所初级中学和两所小学,今天发展到有完中二所,职业中学二所,教师进修学校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公办小学八年,民办小学十九所,学生入学率达95%,卫生方面,解放前,只有一所破回诊所,几个中草药医生,至今,拥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站、皮防站、防疫站、镇卫生院等医疗保健机构,还建有农村卫生室五所,为了推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还建立了县、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雍熙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5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雍熙镇北上,为了纪念解放纳雍而牺牲的烈士,在现雍熙一小背后的小山坡上建有革命烈士陵园,供人们掉念和祭祀。此外,建于民国初年的“百岁碑”种于清朝中期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猫小桂花树,以及闹地村大神土司城堡遗址等都具有文化考古价值,永丰村徐家寨已有白余年的砂棠榄大神树也是有名的景观,徐家寨大神树上往有白鹭,最多时达上百只,最少时也有十多只,成为一自然景观,大海坝水库建成后,今天已成为人们春天进行春游的地方,城在旮旯河上,有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形成自然景观,有清名士罗星灿任诗赞赋,以前雍熙镇庙宇较多,有名的有文昌阁、财神阁、地母庙、山王庙、黑神庙、三楚宫、万寿宫、观音庙、乘龙寺、寿福寺等,这些庙宇大都已经毁坏不存,仅有文昌阁遗存,此庙修建于清光绪十年,工艺精湛,1986年撤建电视差转站后,有人在电视天线座碑上留有诗文作纪念,1995年在政府的批准下,由群众自发集资在雍熙公园(猴子岩)修建大雄宝殿。   雍熙镇下辖的村民委员会   (共计31个)    猫场、后寨、石板河、沙锅寨、黄包包、木井、果支、左翼河、环城、河尾巴、海坝、友谊、苦李河、龙井、木兰、高原、岔河、高坡、双水井、杨家河、余家岩、经营、永明、永丰、燎原、兴隆、中寨、闹地、坐勒、浪厂田、石板坡  

中岭镇

   骔岭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部15公里处,马鬃岭大山脚下,东经105度09分至105度21分,北纬26度38分至26度46分。东北接勺窝乡,西邻阳长镇,南连张家湾镇。东西宽31.4公里,南北长23.3公里,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    骔岭因驻于马鬃岭大山脚下而得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8年成立骔岭人民公社、加戛人民公社、坪山人民公社;1984年建骔岭镇、加夏乡、坪山乡;1991年12月建并撤时将原二乡一镇合并成现骔岭镇人民政府。建并撤前三乡(镇)共辖19个村,157个村民组,14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现辖19个村,157个村民组,166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居住着汉、穿青、苗、彝、布依、菜家等七个民族,8251户29757人。镇政府驻地老鸡场村街上组,镇主要街道骔岭集贸市场布局有致,呈西向东走向,驻有政法、税务、金融、邮电、医院、学校等单位。    骔岭镇地处山区,岭峰耸立,群山环绕,东北高西南低,最高马鬃岭大山,海拔2331.8米,最低海拔河坝村1610米,全镇耕地面积16659亩,其中旱地16659亩,林地15000余亩,草场10000余亩。耕地、林地、草场比例1.8:1:7:1,耕地分布较分散,林地、草场分布较为集中。全镇最高气温31度,最低气温-9.2度,元月份平均气温2.2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6度,有效极温12.4度;无霜期240天,年降雨量1247毫米,降雨季节主要在每年二、三季度。境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无烟煤、锑、铅锌、铜等矿藏,无烟煤储量达48亿吨之多。    全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1847亩,产量9511吨,有香菇、木耳、萝卜等土特产和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林业比较发达,“3356”项目工程、“长防林”工程,社会造林15000余亩;草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现有2793头牛,141匹马,生猪存栏达12726头,羊存栏2880只,副业、渔业也有较大的进步。乡镇企业主要是乡镇工业发展很快,现有煤矿22对,从业人员5786人,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550.52万元,创税收570.5万元,实现利润196万元,为全县主要产煤基地之一,境内骔岭镇矿业、大河路口、坪山煤矿、大坪坡、三棵树无烟煤、骔岭煤矿等优质优价廉,含硫量低闻名省内外,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也发展势头看好。    文教、卫生同步发展。现有年有公民办小学17所,教师296人,学生73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以上,有卫生院1所,医生11人,村卫生4室。    基础设施方面。已全部解决照明用电;自来水受益19个村,4124户;通公路18个村,纳水公路干线从镇境内经过。    境内有马鬃岭大山、斗蓬箐大山、老鹰山、大尖山、箐门口等山峰、山隘,马鬃岭大山因海拔高,地区修建改善我县通信系统的微波站,箐门口山隘曾是我人民解放军解放纳雍时与-保安团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地方;境内吊水岩水库为勺窝乡、雍熙镇灌溉农田、食用、照明用电和加工业用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骔岭镇下辖村民委员会(共计19个):    大坪地、狮子山、坡嘎、海雍、旧院、小营、半边街、铁厂、河坝、左家营、罗家寨、老鸡场、沙坪、果木、祠堂边、小屯、幺岩、坪箐、大荒地。  

阳长镇

  阳长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面,镇人民政府位于马店村,距县城30公里,距六盘水市60公里,北与本县中岭镇相邻,西与新房乡相连,东与曙光乡接壤,南与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乡毗邻,纳水公路横贯南北,长兴公路连通东西,区位优势明显,系周边乡镇出境的交通要道,素有纳雍“南大门”之称。    阳长原名果伟羊场(又称海子羊场),相传解放前果伟土司居此开场,故取名果伟羊场,后因和纳雍姑开羊场同名,取其谐音改为阳长。1941年前隶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成立阳长乡,1958年成立阳长公社,1984年建镇,1991年撤并建,由阳长、海座、硐口、堰塘四个乡合并为阳长镇,辖2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10个村民组,192个自然村,16019户55284人,居住着汉、穿青、苗、彝、布依、仡佬,菜家、南京、白等民族。    阳长镇最高海拔2110米,最低海拔1305米。阳长大河西入南出。该河发源于威宁境内,下游流入纳雍河,河面宽约50米,在该镇境内流程为13公里,是阳长镇境内最大河流。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270毫米。年均气温14.5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5度,最热月(七月)23.1度,无霜期261天,适宜农作物生长。    阳长镇是纳雍县农业大镇,耕地面积41025亩,其中水田2548亩,旱地38477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等,2009年粮食产量达19350吨,人均占有粮食达406公斤,大牲畜存栏50000头,家禽存栏20万羽,畜牧业发展较快。    阳长镇是纳雍县重要工业乡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8亿吨,系纳雍发电总厂、比德煤业等大中型企业所在地。境内有4×300MW大型发电厂2座,年产120万吨大型煤矿1对,乡镇煤矿8对,年产煤炭数百万吨。有中学一所,教职工140人,在校学生2356人;小学15所,教师368人,在校学生7600人;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5个,卫生人员50名。建有烈士墓一座,以纪念1950年初为解放纳雍而牺牲在阳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    古迹有清道光六年四月落成的果伟桥,桥长48米,宽6米,高20米,为三眼石拱桥,建筑雄伟,可通行50吨载重车辆。果伟桥100米处有桥碑一座,以青石雕刻,高2.4米,宽1.1米,厚0.2米,为清道光22年刻立,碑文540字,79余言,系嘉庆举人安家吾撰写。有阳长新大桥一座,桥长103米,宽9米,高54米,单拱石桥,载重量80吨。    当前,阳长镇面临更多的机遇,水城—纳雍—织金即将修建运煤铁路专线、杭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施工,这些重要交通干线将从阳长穿境而过。随着“毕节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深入,上级财政投入、民主党派扶持力度会更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使各类项目、资金更多地富集于此……面临机遇,阳长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民革中央帮扶”和“煤电托起纳雍”两大机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坚定“电力名镇、煤炭富镇、中心重镇、经济强镇、文明城镇”五大目标,继续搞好“两大电厂、大中型煤矿”协调服务,做好“蔬菜基地、经果林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中心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五篇文章,落实“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保障,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阳长——正描绘着一幅美丽的画卷!    阳长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5个)    字库、过路沟、跳花坡、海摩、海子、乐丰、小寨、下坝、革坝、自巩、小坝子、核桃寨、马店、丰家丫口、骂仲、沟底、堰塘、滥木桥、林箐、街上、肖家寨、米落仲、大房子、青林、胡家寨  

维新镇

  维新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驻地距县城60公里,东经105度10分至105度13分,北纬26度59分至27度03分,东南接董地乡,西邻姑开乡,北隔总溪河与厍东关乡和毕节市田坝镇相望,总面积70.79平方公里。    维新原名小兔场。1941年前隶属大方县,当年7月成立纳雍县时更名为维新乡,取弃旧革新、维持乡政权之意。1958年成立维新人民公社,1966年改为光明公社,1972年恢复原名维新乡,1984年建镇,1991年建并撤时将原维新、咪布、奢沟两乡一镇并为现在的维新镇。镇机关驻地维新街上,有学校、医院、邮电、法庭、派出所、供销、民贸、烟草等单位,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个居民委员会和14个村民委员会,153个村民小组,72个自然村,居住着汉、苗、彝、仡佬、穿青、白族等5293户24619人。    维新镇属亚热带范围,地处高中山丘陵地带,西北西南高,东部低,平均海拔1540米,最高峰咪咋梁子2016.8米,最低总溪河畔海拔1280米,境内受季风影响大,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3.7度,最冷月为3.5度,最热月为22.6度,无霜期255天,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8673亩,占总面积20%,森林草场50427亩(其中森林22603亩),占总面积的42%。主要矿藏有铁矿、大理石、无烟煤等,尤以无烟煤储量大,分布广,初步勘查储量为6825万吨,属中型矿床。    1984年后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科技兴农的推广,产量年年稳产增长,年总产量356.2万公斤,林、牧、渔各业均有较快发展,运输业、加工业、商业、乡镇企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建有红星铁厂、抬沙坝-鱼塘路天煤厂年产量原煤20000吨。    交通、文教、卫生等事业有较大发展,毕纳公路、维姑公路以及奢沟、咪布、盐井等乡村公路处处相通,学校、卫生院设备逐步更新。    风景区总溪河正在规划设计建设中,上有万寿桥、四楞碑、观音阁、余家洞等名胜古迹。   维新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4个)    坪子、盐井、光明、红星、维新、鱼塘、咪布、奢沟、马家包、水落冲、以书块、阳光、熊块、扒那河  

龙场镇

  龙场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驻地龙场镇人民政府距县城约35公里,东经105度8分至105度20分,北纬26度47分至26度53分。东接寨乐乡,西邻昆寨、猪场两乡,南依勺窝乡,北靠化作、昆寨两乡。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    龙场,又名七甲大龙场,以驻地龙场取名。明朝年间在此逢“龙”(甲子带辰之日)赶集,故得此名。1941年前龙场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由龙场、小坝、地尾合并为龙场乡,1958年成立龙场人民公社。1984年8月13日建镇,属龙场区。1992年撤销龙场区,将原区所辖化作彝族苗族乡、以麦地乡、黑塘乡、沙坝乡(部分)合并为现在化作苗族彝族乡,将原寨落乡、英底乡、沙坝乡(部分)合并为现在的寨乐乡,将原龙场镇、自戛苗族乡、以支塘合并为龙场镇。镇驻地因此而由原驻地迁到原区公所驻地。    镇驻地龙场街上,有两条主街,街面清洁宽敞,街道两侧商店、楼房群立,总长约1公里。镇机关设于此,是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纳雍县西北部主要集市之一。    龙场镇地处高中山丘陵谷地坝子,草原相对辽阔,多灌木林,平均海拔1648米。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部较高,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成片。最高为南部的杓坐大山海拔2276.9米,为县内第三峰,山上绿草覆盖,灌木丛生,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业。山上还盛产天麻、龙胆草等贵重中药材。东、西面及中部一线较低,最低海拔1604米,坝子谷地被两侧起伏的丘陵包围,整个地形宛若一只向东部敞口的大船。    镇辖1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173个村民组,143个自然村,居住有汉、穿青、苗、彝、菜家、南京、布依、仡佬等民族,1995年有7316户,30626人,其中男15425人,女15201人,大中专文化266人,高初中文化3275人,小学文化7550人。穿青人7656人,总总人口数的25%,苗族5206人,占17%,彝族918人,占3%,白族1215人,占4%,其它少数民族622人,占2%,汉族15009人,占49%。非农业人口1311人。    龙场镇属亚热带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58毫米,年平均气温12.8度,最冷月(且月)平均气温2.6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7度,最低气温-9度,最高气温达29.8度。无霜期273天。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现已形成本镇财政经济的产业支柱。有耕地面积26625亩,其中田2920亩,旱地23705亩,中低产田土18638亩,主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作物。1995年粮食总产6947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300亩(含开荒地),总产2824吨,农业总产值1612万元,烤烟总产14400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元。畜牧业发展也较快,现有氨化窖池62个,存栏大牲畜牛4406头,马646匹,存栏山羊1432只,绵羊407只,存栏生猪11383条。    本镇森林草场覆盖面47个片,26640亩,分布于18个村境内,覆盖率15%。林业、畜牧养殖业经济已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宜林荒山10.52万亩,宜养水面250亩可待开发利用。    镇内联富、自戛、朱家营、杓坐等村境内煤资源丰富,储量高。目前,联富境内的块煤已大力开采外运。以扒境内的黑晶玉大理石更是遐迩闻名,经粗、精加工后,双面平整,手感细腻,色泽美丽,光芒四射,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1995年,本镇乡镇企业收入逾90万元。    镇内有159个村民组通自来水,65个村民组通照明电路,85个村民组通便道公路。水、电、路三通状况在逐年改善。    为纪念1950年初为解放纳雍而在龙场战斗中牺牲的12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建有烈士墓一处(座),始建于1977年8月,于1977年12月全面竣工,烈士墓上有12所烈士坟墓,有凉亭、纪念塔,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宜人。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大,新的邮电大楼已落成,占地168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程控直接电话已投入使用。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81年地名普查时,仅有中学1所,小学(含民办)21所,教师1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77.4%,只有卫生院(含村级医疗站)3所,医生、卫生员14人。现有中学1所,公办小学5所,民办小学26所,教师共195名,在校学生40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6.2%。有乡(镇)级人民医院1所,医生19人,村级卫生医疗站11所,卫生员36人。    龙场镇规划为三个开发区。一是以支塘粮烟开发区,10个村;二是自戛畜牧业、林业开发区,10个村;三是龙场,农、工、贸开发区,4个村,1个居委会。一九九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一九九八年经县验收达达脱贫镇标准。   龙场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4个)    龙场、以扒、补鲁寨、跑马坝、箐脚、杓座、犀牛洞、自戛、滑竹箐、朱家营、龙期、大坡、以支塘、大营、小营、新塘、干河沟、双塘、周家寨、万家寨、官寨、联富、四兴、奢旮寨  

乐治镇

  乐治镇位于县城东北面,镇驻地距县城15公里,东经105度25分至105度46分,北纬26度27分至26度53分,东邻老凹坝乡,西接王家寨镇和沙包乡,南连老凹坝乡和王家寨镇,北与大方县的牛场、马场两乡与河交界,总面积89.2平方公里。    乐治明清时称卧这,民国时称卧这猫场,取长治久安之意。1941年前隶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由乐治、蚕箐、高枧三个乡合为乐治乡,1958年建乐治人民公社,碓叉乡一真是分开的。1984年分出蚕箐建乐治镇,1991年由乐治镇、碓叉乡、蚕箐乡三乡合并而成为乐治镇,全镇辖18个村,1个居委会,151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穿青、苗、彝、仡佬、南京等少数民族5933户,27035人,镇驻乐治街上,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乐治镇属高山丘陵地带,中间平坦开阔,境内有罗家大坡、薄刀箐等山峰,最高海拔1854.9米,最低海拔1075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40天。土地肥沃,土属质沙土和黄泥土,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20879亩,其中田2400亩,土17823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等农作物,1995年粮食产量达7000吨,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    发展林业有一定的条件,森林覆盖面积2600亩,适宜于杉木和以杉为主的针阔叶树的生长,宜林面积1万余亩,畜牧业有一定的发展,有大牲畜3450头(匹),生猪存栏10080头,牧地及草坡6200亩。    文化卫生发展比较快,解放初仅有一所小学,学生不到200人,教师10多人,现有中学一所,教师60人,学生800人,有小学17所,学生25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有镇医院村卫生院各2所,卫生员34人。    乐治街上建有烈士墓一座,安葬解放纳雍时我军四十七师一四一团在乐治剿匪英勇牺牲的14名战士。    名胜古迹有洪武年间(1363-1393)安氏家庭所建的宣慰府第,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分五级,主房三级,为宫殿式建筑。另辟住宅区,建有绣楼、银库、厨房、地道等。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乐治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8个)    黄泥冲、蚕箐、台沙、法起、石母猪、塘边、塘坝头、家车、碓叉坝、沙子冲、高枧槽、大营、乐治、青杠、岩背后、戛泥坝、杨家湾、史家街  

王家寨镇

  王家寨镇位于纳雍县城东部,东临水东乡,西接雍熙镇,南靠张家湾镇,北壤乐治镇和老凹坝乡,距离县城11公里,是纳雍到水东的必经之道。地跨东经104度55分--105度33分,北纬26度30分--27度05分,计总积漫5000度,全计日照1300-1500小时,无霜期262天,计降雨量900-1300毫米,最高海拔1897.5米,最低海拔1300米,平均海拔1598.75米。    镇辖4个片区工作组,18个村4个居委会,171个村(居)小组,8124户32641人,其中城镇人口586人,镇政府驻地王家村和街上居委会及马家村,共有镇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转化、社会科技、经济服务组织70余个,全镇总面积13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42亩,水田7619亩。    镇内有数万亩待开发的宜林宜牧荒山荒坡,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主要矿产有沿锌矿、硫铁矿、铜矿以及丰富的无烟煤等,绚丽多姿的溶洞河与织金打鸡洞相妣美,秀丽的过狮河风景进入《纳雍风光》的主要境头,还有鲁班碑(庙)、玄女庙、百骨坟、宣慰大田等众多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址。有镇自办或平办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还有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陶瓷厂、纸厂以及各种家庭手工业。是一个汉、穿青、彝、苗、仡佬、蒙古等十多种民族杂居的镇,镇内人民勤劳,百业发展,形势喜人。随着这里交通条件、通讯设施、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县委、县政府“你帮我发展,我为你发财”精神指引下,镇党委、镇政府招商引资各项政策的出台,将给众多的投资者事业发财的良好机遇。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业总产值713.95万元,林业总产值30.16万元,牧业产值564.32万元;渔业产值2.68万元;工业总产值358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6144万元。   王家寨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8个)    鸡场、法那、糯克、马井、核桃园、路尾坝、马家营、坝子、莲花、家猫、良丰、王家寨、野物坝、石旯旮、老窑、大冲、路嘴、干坝  

百兴镇

  “百兴”,原名“糯溪”,是彝族的古堡,又名“白泥屯”,素有“好个白泥屯,四条路口进”之美称,后以“百废俱兴”之意而得名,是纳雍内部商贸经济极其活跃的“金三角”,是贵州西北边陲璀璨的一颗明珠。百兴镇在县城西南部,镇驻地距县城50公里,东经105度14分至105度18分,北纬26度13分至26度35分,东连织金鸡场,西接本县曙光乡,南面与织金鸡场乡相邻,北面与六枝乡接壤。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1个村民组171个村民组,145个自然村寨,居住着11716户39459人,有汉、苗、彝、布依、回、南京、菜家、仡佬、穿青等8个民族。1994年被列为全省“双百”试点镇、1998年全省“双百”小城镇试点镇、2001年“第三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    百兴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70亩(习惯亩),其中:水田1025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平均海拔1460米,年降雨量1244毫米,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64天,土壤肥沃,以农业为主,主要栽种玉米、小麦、马铃薯,适宜于烤烟、蔬菜、魔芋、辣椒、茶叶等经济作物生长。    纳雍电厂的建设投产,五轮山煤矿的开工建设,也有效地拉动了百兴镇公路建设、运输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镇19个村已全部通公路,171个村民组有165个组通了公路。    流经本镇的纳雍河属支流流入乌江水系,“黔中枢纽”工程已在纳雍河流域测设规划坝区,流域内建有装机容量275千瓦、400千瓦的小水电站各一座;今年德科、陈家寨两个村农网改造已纳入规划,年底结束后全镇实现同网同价,辖区高、低压输电线已并入南方电网。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规划区程控电话管道铺设工程一期已装机1000多门,2005年10月1日开通宽带网,移动通讯覆盖全镇19个村;全镇电话覆盖率达100%。    煤炭是百兴的一大支柱产业,已探明储量达10.8亿吨以上,且煤质好,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等,是电厂用煤供应地之一。目前已成功引进水城、贵阳等地老板投资建了石煤洞、顺风、滑石板、麻柳塘等煤矿,解决了近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百兴镇其它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据统计,现在该镇有企业及个体工商业662个,其中农业7个、加工业230个、建筑建材业8个、交通运输业164个,批发零售贸易业235个,旅游饮食服务业122个,其它企业6个。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33亿元,人均纯收入2053元。第一产业1.02亿元;第二产业0.97亿元;第三产业0.3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4%、42%、14%。金融运行平稳,信用社存款余额1640万元、贷款余额2378万元。    2007年大牲畜存栏12380头(匹),出栏3462头(匹);家禽存栏86671(羽),出栏84664(羽)。    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2007年,小学入学率99.56%,初中入学率105.9%;小学辍学率0.77%,初中辍学率2.01%。    百兴镇的烈士墓,是一四一团的连长叶少奇烈士的墓及墓碑,每年清明节全镇各族各界人士都要去,以之缅怀、瞻仰。   百兴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9个)    新街、汪家坝、乐卡、大滥坝、苦李科、丫口、坐脚、泥奢期、杨家寨、水头上、刘家寨、大龙井、董家寨、老街、塘上、大坪地、坐窝底、德科、陈家寨  

张家湾镇

  张家湾镇位于县城南部,东依织金县三塘镇岩洞口村,西昨百兴镇,南连织金县鸡场乡,北接雍熙镇,总面积145.7平方公里。    张家湾1941年前属大方、水城、织金分辖,划归纳雍后属居仁区,1962年建张维区,直到92年3月,连5个乡(镇),1992年4月建并撤结束后由原杓坐、张家湾、丰岩、补作组建新的张家湾镇,镇驻地张家湾,辖21个村181个自然村寨,1235个村民组,7997户31393人。    该镇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多溶洞暗流,最高海拔2198米,最低海拔1222米,土壤多属黑砂土质,气温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度,无霜期240天。    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9273.5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洋芋、油菜,94年粮食总产量6290吨,有耕牛4384头,马2148匹,生猪存栏11939头,羊608只。    交通、电力、文教、卫生事业都有一定发展,有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0千瓦,代照明加工之用,有小学33所,中学1所,教师161人,学生33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有卫生院1所,医生20人,床位13乡。    张家湾镇除粮食作物外,还有经济作物-烤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还有铁矿、硅矿、铜矿、硫磺矿、白云石等。    1999年,该镇以煤炭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总人口31791人,其中城镇人口1407人,耕地29399亩,农业总产值684.77万元;林业总产值20.19万元;牧业产值529.96万元;工业总产值20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344万元。   张家湾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1个)    大田坎、街上、河尾、啊雍、羊场、花鱼洞、二道河、补仲、老翁、幸福、磨坟、群联、补作、义中、自佐、小河、糯石、明山、垮桥、白勒、普洒  

玉龙坝镇

  老凹坝乡位于纳雍县城以东22公里处,东经105度28分至105度35分,北纬26度49分至26度52分。东邻织金县,南毗水东乡,西接乐治镇,北与大方县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折合157650亩),辖24个行政村,216个村民组。居住有汉、穿青、苗、彝、布依、南京、仡佬、蔡家、蒙古等民族。共8719户,41050人。其中,农业人口4061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8%(含穿青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1.3人,乡政府驻地在街上村,处在贵阳-织金-纳雍-水城公路主干线上,是纳雍县的东大门。    老凹坝乡,1941年属大方县管辖,后划归纳雍,1953年为老凹坝乡,1958年与果比、平寨、碓叉三乡合并而成立老凹坝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建为乡,1991年底,建并撤后由原来的武佐、果比、老凹坝乡三个小乡合并而成为现在的老凹坝乡。    地处高中山丘陵地带,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四面高山,有蚕箐梁子、德黑大坡、石人大坡、大草坝、轿子山等主峰,西南面最高峰大草坝海拔为1999.2米,正东面两岔口海拔为1052米,相对高差为947.2米,平均海拔为1525.6米。    全乡共有河流三条,即西盖河、武佐河、果比河,境内流程全长约27.5公里,三条河在两岔0汇后注入分岔河为乌江支流。    全乡属低纬度、高海拔、暖温带夏湿干季风气候型,年平均气温14.03度,年总积温5121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7度,最低温度-3.5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4度,最高温度33度,年平均温差为29.5度,年日照时1564时,占35.7%,年总幅射量达每平方米94.7千卡。雨量充沛,干温明显,四季分明,年总降雨量1219.87毫米,温季(4-9月)平均降雨量超过125毫米,无霜期平均261.7天。    矿产资源主要有无烟煤,储藏丰富,以及现发现开采的少量铅锌矿等,故有煤水俱全之称。尤以煤炭资源的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煤质较好,储量达到3400万吨,经济价值高,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突破口。目前,引资建民用煤井2个,预计年内可以投产。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全乡轻工、食品、粮食加工共30余个,服务行业、饮食店9个,还有皮鞋生产、手工制砖、酿酒业等,尤其是白酒生产遍及云、贵、川、广西等省区。    交通运输方面有较快发展,1970年仅修通了老凹坝至纳雍的22公里,1980年后相继修(接)通了纳雍至织金的断头公路,行政村100%的实现通自来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视、通电话。    全乡以农业为主,有习惯耕地面积26545.6亩,其中:水田3285.8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洋芋、花豆、黄豆、稻谷为主,经济作物烤烟是全乡的经济支柱。近年来,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乡现有存栏牛8864头,其中:杂交牛存栏7534头,占牛存栏的84.9%,生猪存栏17887头,肉类总产量达到964吨,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9%。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824元,占人均纯收入2188.14元的37.7%。有牛改点5个,牧草养牛小区5个,2008年,发展了箐脚草地生态畜牧业和果几盖草地生态畜牧业,实施果草配套1300亩,实施了投资20万元的新坡村特种猪养殖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老凹坝乡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老凹坝试验小区2004年8月成立以来,先后建成果茶配套基地1300亩,果草配套基地1200亩,果蔬配套基地1250亩,果药配套基地200亩。2007年,已初步建立了优质玉米、优质烤烟、有机菜叶、优质肉牛等基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开始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平寨村,园区面积3000亩,常年种植名特优蔬菜、水果等。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等,种植烤烟面积5-6千亩,产量0.8-1万担,油菜1675亩,产量99.3吨。    农副产品有花生、辣椒、生漆、竹荪等。    文教卫生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解放前全乡无一所小学,现有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3所,教学点9个。校舍建筑面积17022.74平万米,其中,中学6781.26平万米,小学10241.48平万米。有课桌凳6758单人套,有图书35213册,有教职工2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2%,巩固率99.2%,小学毕业率94.7%,15周岁人口完成率95.5%。初中阶段入学率99.04%,适龄少年入学率98.8%,巩固率98%,初中毕业率94.92%,17周岁人口完成率92.66%,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中学教师合格率88.24%,小学教师合格率93.51%,非文盲率98.82%。建有农民技术学校24所。    卫生方面:解放前全乡无一诊所,现有医院2个,医药卫生员15名,病床14张,有卫生室12个,有卫生员22人,备有手术床、产床和计划生育常规器械,从而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乡缺医少药的状况。    文化方面:现有文化广播站1个,有地面卫生接收站1个,录像室4个,放影室1个。大大丰富和活跃了我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境内有最为险要的“擦耳岩”,距乡驻地约15公里,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师一四一团以许银芝指导为核心的官兵在解放武佐时曾战于此。为纪念因剿匪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于70年建立了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让人民世代凭吊瞻仰。还有古迹“文昌阁”遗址,系咸丰十一年(1861年)所建,阁今不存,残迹可见。   老凹坝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4个)    街上、箐脚、果几盖、平寨、坝子、岩脚寨、水淹坝、新坡、乐新、龙场、新厂、新湾、德黑、新良、新街、高坡田、化磋窝、安家寨、何家院、塘家坝、大河湾、老街、新山、仓边  

曙光镇

  曙光乡在县城西南部,乡驻地距县城45公里,在东经105度12分至105度20分,北纬26度40分。东与百兴镇,张家湾镇相接,西与水城县比德镇相连,北与阳长镇相邻,东南与骔岭镇接壤。总面积98.3平方公里。    曙光乡1941年以前属于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鼠场,加科两乡合并为鼠场乡,同时,并成立了河溪乡,坐拱乡、长冲乡。1956年、1957年坐拱乡改为坐拱管理区。1958年,鼠场、科、长冲分别建立人民公社,并在此时,海座与河溪也相应合并为河溪公社;1959年建立了坐拱人民公社。1966年,鼠场公社与加科公社并为曙光公社;长冲公社与坐拱公社并为坐拱公社。1970年坐拱公社分为坐拱和长冲两个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经上级批准改为岔冲公社。1984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公社又分别改为曙光乡、坐拱乡、岔冲乡;河溪公社又分为河溪乡与海座乡,现海座乡属于阳长镇。政府驻地在鼠场村大树脚,辖27个村,145个自然村,205个村民组,居住汉、穿青、苗、彝、布依、菜家、蒙古等民族,9210户35552人。    该乡地处中山丘陵地和中山谷地,最高海拔2152米,最低海拔1292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25毫米,年平均气温12.9度,无霜期245天。    该乡以农业为主,土地较肥沃,土质多为黑泥土和沙土,较适宜农作物生长。有耕地23400亩,其中田1210亩,土22090亩,主产玉米、小麦、洋芋、水稻、烤烟、豆类等作物,1994年,粮食总产量为7420吨,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烤烟产量18500担,是我乡的主要经济动脉。有耕牛5434头,马3916匹,生猪存栏6877头,存栏13530只,全年肉“(蛋)产量为4535公斤。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乡交通,文教卫生,财税、公益事业有可喜的发展。目前,全乡共有24个村通公路,公路里程为55公里。共有小学35所,教师205名。在校学生52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5%以上,共有卫生院4所。个体诊所8所,床位19张,医生15名,全乡煤炭储量为40万吨,至94年底共开采10万吨;还有较为丰富的硫、铁、铅、锌、铜等矿产资源。全乡共有自来水管道21公里,受益人口为9530人,自来水覆盖率为26.8%。共有高低输电线路7公里,受益人口12358人,电覆盖率为34.8%。该乡共有林地3973亩,森林覆盖率16.9%。    1994年该乡共完成财政收入225万元,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4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元。   曙光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7个)    鼠场、猴儿关、法杓、坝子、营头、水淹坝、坐拱寨、小寨、河沟、伍骡、后槽、长田、岔冲、亚拱、月台、五三、鱼塘、发泥、河溪、联盟、联合、八一、坡头、小腰栖、小箐脚、龙井、箐脚  

水东镇

  水东乡位于纳雍县城东南部,驻地距县城35公里,东经105度29分--105度36分,北伟26度42分--26度46分,地处织纳县交界,北靠纳雍县的老凹坝乡,东邻织金县的中寨乡,南面与张家湾镇比邻,西与王家寨镇相接,全乡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1941年前,水东乡大部分属大方县,小部分属织金县,后来划归纳雍1984年建原来水东、老包、木城、箱子、簸落五乡,1992年建并撤原五小乡合并为现在的水东乡,乡驻地核桃寨(现水东街上),全乡辖18个村委会,185个村民组,189个自然村,居住有汉、穿青、苗、彝等民族,5690户238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户281人。    水东乡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最高处是西南部老包村的牛项坡,海拔2320米,最低处是东北部金子村的五家苗前的河床。海拔1240米,相对高差1080米,15度以上的坡地点全乡总面积的78%,全乡总的概貌是山高坡陡,切割深,离差大,是典型的山区地带,气候属北亚热带,其特点是夏春干,秋风冬寒年,平均气温为13.7度,年降雨量为800--1400毫米,其中4-10月份雨量较为充足,占年降雨量的89%,年均日照数为1494小时,无霜期226-261天。水热月季,暖温共节。雨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成正比,4-19月月平均气温大于年平均气温,5-9月的月降雨量也同时大于年平均降雨量。    主要河流有三条,水东河发源于老包村的龙井河,箱子河发源于织金县中寨乡的大院河,木城河发源于王家寨镇的路明河,三条河汇入武佐河,总长31公里,属常年河。1958年建成的平箐水库,在乡驻地西南面约20公里处的平箐山冲头,总库容量1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亩。    以农业为主,多山地、少水田,全乡黄壤沙质较多,约占总面积的65%。这种土质均属酸性。有耕地21770亩,其中田1990亩,主产玉米、小麦、水稻、薯类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1994年粮食产量6501吨,全乡人工造林现已达48600亩,草场面积121816亩,1000亩以上的天然草场达7处。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养牛7568头,养马5379匹,羊1268只,毛猪存栏数20580头。    水东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有色金属有品位较高的铅锌矿、铁、钼矿等,非金属有重晶石,地卷皮(即土石棉)、高领土等。铅锌矿12个村现已进行开采,年平均可开采上万吨。铜矿13个村有,现只有两个村利用手工开采,其它的都有待开采。铅锌的洗选和冶炼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为止,我乡引用外资办有两个洗厂,一个小型冶炼厂和十几座马鞍炉。    文教卫生方面,有公办小学7所,民办教学点8处,公办教师82人,民办教师22人,学生28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9%以上。有卫生所一所,卫生人员9个,病床83张,村卫生室15个,卫生人员15人。    水东有千年银杏1棵,树高48米,主干周长13.2米,距今1700多年,是我县稀有的古树,现已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水东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8个)    木城、烟山、以则孔、水东、姑箐、马流光、金子屯、帕那、箱子、猫寨、老包底、独山、花初、簸落、麻园、洗米、滥坝、新明  

寨乐镇

  寨乐乡位于纳雍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经105度15分至105度24分,北纬20度29分至2度56分之间,有毕节至纳雍、水城的主干公路线穿境而过。境内有16个村通公路,与邻近的化作、龙场、沙包三个乡镇公路相连,交通方便。全乡辖19个村,167个自然村寨,188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穿青、苗、彝、蔡家、布依等六种民族。1995年有7751户3082人。全乡南北宽10公里,东西长14公里,总面积100.68平方公里。    寨乐乡名以原寨落演变定名,1991年建并撤后由原寨落乡12个村,英底乡4个村,沙坝乡的胡家坝村、平桥村、江家大坡村组成。西北面至东北面有山脉向东延伸,是寨乐乡与化作乡的分界线。山势起伏大,切割深,坡陡,最高海拔2020米,最低海拔1300米,山坡上和山坡脚 居住有农户。中部是河谷、坝子,有鼠仲河沿坝穿过,全长9公里。西南至东南面最高海拔1791米,最低海拔1260米,山势起伏缓,呈波浪状,由窄到宽呈扇形展开。东南以通德河与沙包为界,东北以干河沟与化作乡分界,西面、南面与龙场接壤。    寨乐乡平均海拔1581米,气候属亚热带温凉季风地区,年平均气温13.5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适宜农作物生长,为气候的一般高原农业生产区。耕地面积70504.9亩,其中水田6260.9亩,旱地65244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95年粮食总产量7662.3吨。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95年种植烤烟10000亩,产量2.3万担。农副产品有花生、茶叶、生漆等,有贵重药材杜仲。有园地1131.1亩,其中果园614.1亩,茶园517亩,林地17018.5亩,牧地6216亩,其中天然草地1204.3亩。    水利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寨乐乡境内有鼠仲河,全长9公里,枯流量0.08立方米/秒,通德河全长5公里,枯流量0.03立方米/秒。利用鼠仲河的袁家坝引水渠8千米,引水量0.0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00亩,保证灌溉面积200亩,偏洞引水渠长4.5公里,引水流量0.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0亩,保证有效灌溉面积348亩,通德河长5公里,引水流量0.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50亩,保证灌溉有效面积150亩,利用鼠仲河建栏坝5个,提灌站5个,总提水高程47米,保证灌溉面积1200亩,沿鼠仲河有水电站2个,总装机容量715千瓦,19个村都已通电。地下水8处,供应了8个村的人畜引水。    全乡有文化教育辅导站,公办小学4所,中学1所,民小20所,其中4个班级以上的13所,民办中有校舍的8所,公办教师82人,民办合格教师35人,民办代课教师52人,民办试用教师21人,现在校生5126人,占总人口的17.25%,其中小学生4618人,初中生508人,入学率达86.6%。    寨乐乡现有乡级医院1个,村卫生室1个,正式医生5人,民办医生15人,医院用房108平方米,病床7个。93年县下拨资金4万元,所修用房230平方米,增设床位30个。有文化站2个,电视差转站5个,闭路电视站26个,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   寨乐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9个)    大寨、香樟、新桥、阴底、兴隆、新寨、雍后、平桥、野鹿山、葛花寨、胡家坝、双山、寨落、偏洞、新发、五星、戈乐、木花、革新  

勺窝镇

  勺窝乡位于县城西南面,乡政府驻地黄河坝距县城约18公里,东经105度11分至105度18分,北纬26度42分至26度98分,东与雍熙镇相邻,南接骔岭镇,西抵猪场乡自新一带,北连龙场镇,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9.8公里,总面积为71.41平方公里。    勺窝乡彝语译成汉族是杉木的意思,现勺窝乡辖撤并建并的巴雍、杓可、法地、勺窝四个老乡区域,据有关资料考证,1941年前为大定府管辖,后划归纳雍。1958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勺窝与杨家营合并成立了田坝人民公社,法地、杓可、巴率合并成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组建为乡级人民政府,1991年撤并建,以勺窝、法地、杓可、巴雍合并建立勺窝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地为黄河坝,辖23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112个自然村寨,居住民族有汉、穿青、彝、蒙古、菜、布依、回族等,至94年底5708户,23700人。    该乡地处高中山缓丘河谷地带,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平均为1750米左右,乡境内有六大山峰,最高山峰为大尖山,海拔2271米,两条河流,灌溉良田2500亩(只在勺窝境内),三大矿泉,即小箐沟矿泉、牛鼻子洞矿泉、银厂沟矿泉,一大瀑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2.2度,年降雨量1150毫米,无霜期245天。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6658亩,其中稻田5225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还盛产马铃薯,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农作物玉米和水稻年产量为4618吨,有耕牛3880头,马86匹,生猪出栏4553头。    文教卫生较为发展,有公办小学6所,其中带帽初中3所,公办教师108人,在校学生3485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88.5%,有卫生院1所,卫生员7人,卫生所4个,卫生员18人,卫生室20个,卫生员25人。    交通运输发展也较快,纳水公路从乡境内南部横穿5公里,为寨乐乡的煤炭提供了较方便的外运条件。乡级公路从骔岭起,到巴雍终,全长约24公里,还分支到法地5公里。    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铜矿、铅锌矿、硫铁矿等。    乡境内荒山较多,适宜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全乡有4个乡级林场,15个联户林场,总面积4298亩,3356工程项目办造林17185.7亩。    境内风景点“吊水岩瀑布”落差250米,素有纳雍黄果树瀑布之美称。    1999年,该乡以煤炭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总人口24826人,总耕地17649亩;农业总产值650万元;林业总产值143.9万元;牧业产值450.65万元;工业总产值223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898万元。   勺窝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3个)    中心、水沟、勺窝、湖坝、沙土、大土、黄河、五一、汗齐脚、鱼塘坎、香车河、高石坎、没天地、糯谷珠、老营、大岭岗、雾井、压落箐、大冲口、群新、卢营、对门坡、挖煤沟  

新房乡

  新房彝族苗族乡位于纳雍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5公里,东经105度06分,北纬26度40分,东南邻本县阳长镇,西邻水城县,北同本县猪场乡相邻,地处高中山丘陵缓坡谷地。南低北高,总面积为98.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纸厂尖山2186.4米,最低海拔三岔河村,、平硐村1300米,年平均气温13.2度,全年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度,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0.5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35天。    全乡辖152个村民组,113个自然村,土地多属砂土和黄泥土,以农业为主,有耕面积19402亩,其中:田1535亩,主产玉米、洋芋、水稻、小麦、烤烟、豆类农作物。1994年粮食总产量2010吨,1994年有农户6225户27784有,主要居住有汉、彝、苗、穿青、布依、南京等民族。年人均现金收入400余元。    新房系汉语,原名摆社,后有一安姓官家迁了一栋规模比较大的房子,当地人们习惯叫为新房家,做称新房。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由硐大乡的半个村和永和乡的牛场村合并成新房乡。1958年并社名为新房人民公社。1984年7月经批准建民族乡名为新房苗族彝族乡,1991年11月并乡撤区由原来的阳长区的新房苗族彝族乡、黄家屯彝族苗族乡、以角苗族彝族乡和营盘乡合并为新房彝族苗族乡。乡政府驻地新房街上。    文教、卫生、交通等事业有一定发展,现有公民办学校22所,教职工133人,学生35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卫生院4所,卫生人员24人,病床位10张。石板寨小河一条发源于阿聋科村马吃水,流经石板寨村、得勒科村、于得勒科桥下进入阴沟,全长约8公里。牛叉河一条发源于卢家营村包包营,流经三岔河汇入阳长大河上游,流程约6公里。以角河一条发源于猪场乡新春村倮保泥,流经河头上街,河边村、通作寨村,于河姆楷村进入暖流,全长约5公里,有山峰献牛大山,位于石板寨村、海拔高度2073.8米,位于营上村北面。纸厂尖山。位于纸厂村尖山组,是全乡最高峰,海拔高度2186.4米,神仙坡,位于通作楷村北面,是新房和水城的界山,海拔高度2165.8米。有洞穴大黑洞,位于阿聋科村,黑大洞组,洞高20米,口宽15米,河深300余米,小黑洞位于黄家屯营脚组。洞高10米,口宽6米,洞深700米,有桥梁得勒科桥,是新房境内的重要交通桥梁,属单孔石拱桥,桥长25米,宽7米,高8米,载重量20吨。不都寨吊桥,位于营上村不都寨,属钢丝绳和木材构成,桥长35米,宽2米,高10米,载重量50吨,是营盘通往水城的主要通道。有乡办林场5个,总面积约1430亩,煤井25个,是邻近村寨的生产和生活用煤。现逐步运销水城方向,汽车2辆、拖拉机6台,县乡公路2条,分别通往新房和以角、长约30公里,供销社分店4所,职工8人,粮管所分占2所,职工5人。毛家洞位于黄家屯村、田家寨组,洞宽15米,高50米,深60米。   新房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5个)    新房、长沟、发克、石板寨、荒坝、得勒科、黄家屯、阿聋科、纸厂、乌沙寨、河头上、以角、河边、后寨、通作楷、通作寨、河姆楷、木沟寨、三岔河、卢家营、滥坝、营上、大河坝、瓦厂、平硐  

厍东关乡

  纳雍县厍东关乡位于纳雍的东北部,属毕节地区所辖乡,是乌蒙山区一个农业区。地跨北纬26度95分6秒至26度98分20秒,东经105度23分至105度26分之间,与毕节、大方两县毗连,东南与大方县坡脚、猫场接壤,东北与毕节朱昌、岔河相连,西南与维新镇交界,西北与毕节田坝连接。    距毕节行署40公里,离纳雍县城76公里,总面积6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237亩,其中田957亩,土9180亩,宜林荒山25500亩,森林面积16542亩,其中“3356”工程林地7161.6亩,牧山地19684亩,岩山地3847亩。全乡辖十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自然村寨村62个,共有3754户157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人)其中汉族9869人,少数民族5911人,站总人口37%(汉族9869人,苗族870人彝族2194人,穿青等2847人)。    东关,康熙四年前属木椅溪,为奢东、拉支、总抗、摆狸、扒那,与白(马摆)马欲(妈龙)厍舍等土目所统治,康熙四年(1665年)后,为大定府仁育里六甲;民国四年(1915年)为大定县以列猫场区,东关联保,民国23年(1934年)为纳雍县东关联保,民国31年(1942年)为纳雍县维新区东关乡,下设10个保,1949年12月解放后于1950年8月将保划为行政村。1952年10月土改结束后将一村(东关)二村(箐脚)六村(陶营大坡)划为维新区东关乡,五村(大坡、黑砂跨)四村(李子)划为大坡乡,三村(梅花、营脚)划为梅花箐乡,11村(拔那、味作、雄块)为奢沟拔那乡,七村(平子、半坡、羊毛)为董井乡,1956年将大坡,梅花合并为大坡乡,东关乡不变,1958年秋为大坡东关公社。1959年初为维新公社大坡东关两管理区,1961年将大坡、梅花、东关合并为东风公社(即东关),1962年又将东风公社分成东关大坡两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将东关设为厍东关公社,大坡设为梅花箐公社,1984年又改为东关、梅花等箐公社。1985年初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梅花改为梅花箐苗族彝族自治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时,将梅花箐、东关乡合并为厍东关彝族白族苗族乡,辖十个行政村,九十二个村民组。最高海拔王箐梁子2217.6米,乡所在地东关村1450米,总溪河1280米。境内地处中亚热带,属温湿季风气候区,季节特征十分明显,高温区、海拔1300米以上,总溪河直达那流域的狭长地带,年平均温度为14.5度,降雨充沛,无霜期较长(平均267天),年总各温大于五千度,有利西瓜,柑结等喜温作物生长,一般地区,海拔1300-1600米的东关、大坡、黑砂跨等地带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3.7度,总积温为4500度至5000度,无霜期为250天,利于玉米、水稻、麦类、红薯、洋芋等农作物的生长。低温区、海拔1600米以上梅花、营脚村年平均气温为11.2度,湿润大、阴雨日数多、冻凝多、无霜期仅222天,年积温为4500度以下,农作物成熟偏迟半月以下,主产玉米、洋芋、荞麦。水稻难以成熟。当梅花山、白岩大山“千里冰封”和一片泥泞之时,然而相距10公里的总溪河干起灰尘,又春委山上还在寒风刺骨之际,则总溪河一带已是春暖花开,桃李争艳之时。    年平均降雨量为1206.7毫米,雨量为217天,日照时为1494.5小时,无霜期年平均达250天,冰雪深为1982年2月9日至10月达15公分,大风一般发生在每年2--3月以至7--8月份,灾害:冬季长凝冻2-3月和7-8月南大风,4-5月份冰雹(反春寒),春旱5-6月暴雨,六月份“洗手干”7-8月的局部洪灾,伏旱以及夏季低温,9-11月份的秋季连阴雨。    据《大定府记载:东关乡山脉来自昆论、孙蜀到滇界及胜坡至东关梅花大山到大方县城,另从毕纳交界塘防大山直达纳雍。山峰有:五箐梁子(因五个小山汇集得名)海拔2217.6米,森林密布,杂草丛生、盛产中药材和野生动物。白岩大山(因土耳白岩居住得名),海拔2120米,北麓属毕节,南麓属纳雍,1958年国家在山上撒播造林,毕节人民政府在山上建立林场,营脚村人民借以草木茂盛的天然伏势,发展畜牧业。兔儿丫口(因兔常往得名)海拔2045.6米。塘防大山(清代设卡保卫治安得名)海拔1980米,山上冷风飕飕,寒气逼人,日晒时长,似如烈火,冬天积雪早,似如银光多逢“端阳节”各族人民在此载歌载舞,欢度传统节日,形势险要为岳家必争之地,历代均有武装战斗于此。中寨营又名朱家大山,海拔1979米,当地人民为免战争为害,在此防御,故称“营”。龙井梁子海拔1689米,张家营海拔1511米,妈聋箐海拔1684米,连成一片,各姓争已,现有营墙残存。石笋,位于署砂跨村海拔1419米,山着洛角一石柱,高数丈,形如春笋而得名,是当年红军驻进的地方。    总溪河,因水西总机安文思居住而为总机河总已河;又因多条支流汇集而为总溪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931年2560立方米每秒,淹至杜少华属前院坝,猴场街全部淹殁。河流碗蜒曲折,两岸青山环绕,山有望入云,猿鸣鸟啼,穴洞成群,风景伏良,令人心旷神怡,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十大风景区之一,开放旅游事业,迎接中外客人。地形险要,河上万寿桥为成都军区重点保护桥梁之一,河下梯子岩,在1935年4月16日红九军团在此战斗,突出重围进入纳雍。1936年2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于总溪河河坝上进行大会师,踏上新的征途,此河乃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家井有:中厂、山脚、梅花、木楼、风包山、王家寨、狸体、标水岩、凉水井、鸡心包等十个龙井。    塘库有:麻柳塘、香樟塘、王家寨三个水塘。    石水缸:位于东关村凉水井村民组,距公路三百余米,“五虎会师”(五个山头)之中,三条沟渠会合处,中沟从百米高的空中流下,三起三叠,倾泻奔腾,令人壮观。    万寿桥:总溪河上空,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桥长56米,宽8.5米,高25米,跨度21米,载重15吨。    毕纳路于1958年3月5日通车,途经箐脚、东关、陶营三个村约6公里。1974年毕节田坝-东关乡公路,途经长坡村4.5公里。此外,箐脚至营脚村9公里,从鬼打弯经大坡至梅花7公里,从鬼打弯经新街到白泥梅花17公里,猴场至蔡家寨3公里,计40公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东关有丰富的地下宝藏,金、银、铁、锌、高岭土、莹石、硫磺等矿产资源。陶营的砖瓦驰名毕纳两县。六个村的无烟煤矿星罗棋布。从解放前的营脚个体分厂,收入难以谋生的情况下,而今总产值达528万元。    随着科技兴农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总产量达到3524720公斤。畜牧业有牛1570头,马198匹,生猪存栏4979头。    文教卫生、广播、体育等事业也有大的发展,学校从解放前的营脚、东关二所学校,学生不足百人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的东关、猛然场、梅花四所公办学校,教职员工275人,学生达1838人。民办12所,教师41人,学生1074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医院有公办1所,医生8名,民办医生10人,保健员18名。影院2个,电视差转台一座,4个村有电视机200台,广播站1个。   厍东关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0个)    东关、箐脚、梅花、下厂、白泥、大坡、李子、陶营、黑沙垮、长坡  

董地乡

  董地苗族彝族乡地处毕纳公路线,距县城45公里,属撤、并、建以来的新建乡,是全县贫困乡镇之一。在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为东经105度11分。北伟26度55分。全乡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东接大方县猫场镇,南临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北面与维新镇和厍东关乡接壤、西面与姑开、锅圈岩乡、昆寨乡三乡邻。    董地,系彝语地名,原意指象厢子一样的田。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规纳雍县,1958年成立董地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1991年撤并建由原沙落、石关、董地乡合并建成董地苗族彝族级,乡政府驻地董地街上,辖17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35个自然村寨,4454户,19379人。全乡以种植业主要产业,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居住着苗、彝、穿青、汉、仡佬、布依、白、蔡等民族。    董地属高中山坡地类型,最低海拔1285米,最高海拔2139米。全乡地形由西向东呈梯次下降状态,由于受到山势海拔高度的影响,使全乡气候温凉,最冷月平均气温(一月)2.84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2度,无霜期248.5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乡境内主要山峰有雾戛梁子,蒲达达、大色山,正掌岩、大坡梁子等,均在1700米以上。    乡境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无烟煤,尤其是罗戛村高煤洞一带,素以煤层高,煤质优良而著称,储量在1亿吨以上。其余矿产有大理石、硫铁矿等。    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玉米、大豆、小麦、花生、烤烟等作物,共有耕地17682亩,其中田1780亩,土16902亩,粮食年产量在3400吨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等。年种植4000亩,年产量800000斤左右,近年来,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共有大牲畜5560头(匹)。森林覆盖率达13.2%。公路有毕纳公路、维南公路、乡村公路遍布乡境,照明覆盖率达61%左右。    全乡有34个教学点,一个中心小学,共有112名教师,2215名学生,有中心卫生院1所,2名主治医师,9名医士,有村卫生室10所,个体开业医1个。乡卫生院有两个门诊,建于1974年,共有6个床位,如含个体开业医、村卫生室则有23个床位。   董地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7个)    街上、黎明、罗嘎、蒲达、冷冲、沙落、尖山、青龙、青文、青山、以撒落、石关、三家寨、小田坝、乃扒、联乡、联益  

化作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座落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东经105度11分至105度18分,北纬26度53分至26度58分。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沙包乡、寨乐乡、龙场镇、昆寨乡、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全乡辖21个村,160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5709户,25893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蔡家、穿青等8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0%。    化作乡是建并撤前的化作乡、以麦乡、黑塘乡和沙坝乡的耸古、羊场、安山(伙仲)构成,属原龙场区管辖。化作乡1941年前属大方县,1941年划属纳雍县,1958年建立原化作公社,1966年与以麦合并为红岩公社,1972年又恢复成化作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成民族乡(不含现在的以麦、黑塘、羊场),1992年撤并建后建立现代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乡地质地貌复杂,地面群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地倮都约1800米,最低海拔地双岩头河尾巴约1000米,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化作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141毫米。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9090亩,其中:田3556亩,土15534亩;林地85000亩;草地38038亩。9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22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8.9公斤,比1984年增长1.5%。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花豆、黄豆、小麦、荞子、花生、油菜、烤烟、红苕等十余种。    化作乡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无烟煤)、大理石、硫磺、铁、高岭土、硫铁等矿。其中:无烟煤和大理石藏量最多,目前正在开发中。大理石是化作的主要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纳雍县的主要矿产资源,到现在大约已开采十年了,但都是表皮开采,且利用率较低。著名的“墨晶玉”大理石就产于此,被专家命名为“贵州黑”,深受国内、国外用户好评,经过深加工的大理石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煤是化作乡矿产分布较广的一种,分布于全乡13个村80多个村民组,在乡煤厂的带动下,现已成规模开采,其中已有万吨级煤井4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煤质优良,离地表近,易于开采,是生产化肥的理想原料,目前主要销往毕节和临近的几个乡镇。煤炭企业是化作乡未来企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化作经济新的目标。    荒山、荒坡资源和旅游资源。荒山、荒坡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的基础。畜牧业以枪杆岩商品牛、商品羊专业村为龙头,现已逐步辐射到各村。经果林应以扑仲河野鸡落、黑塘、双岩头为发展基地,大力引进新品种,采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经果林。森林以化作林场、大尖山林场、国家3356项目工程种植的树木和长防林工程为起点,很好的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是贵州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化作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乌江第一漂”是省级风景区,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另外,还有九洞天、彭家洞都在化作乡。游人在饱览了小“三峡”风光后,可领略溶洞风光,既消除了旅游疲劳,也享受了大自然美景,其收获不言而喻,让你流连忘返,其乐无穷。    基础设施。化作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同时也是制约化作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全乡已通电村14个,通路村13个,且大部分只是简易公路,雨天无法通车,通水村10个。缺口较大,还需加快投入。有公办学校4所,教室47间,教师180多人,学生2368人。民小23所,教室61间,教师68人,学生243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9%。卫生室3个,卫生员17人。   化作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1个)    发大戛、倮都、安大垮、化作、赵家寨、益兴、达那、以麦地、抵纳寨、双岩头、黑塘、乌沙、箐上、治安、野鸡落、枪杆岩、大营、官寨、安山、羊场、耸古  

沙包乡

  沙包乡位于纳雍县的东北角,位于北纬26度54分至26度48分和东经105度21分至105度26分之间。东边以后河为界与乐治镇隔河相望,东北面以木空河为界与大方县毗邻,北部和西部与寨乐乡接壤,南靠雍熙镇,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政府驻大寨村。    总面积77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157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共有7787户34577人,主要居住着汉、穿青、彝、苗、仡佬等民族。    沙包乡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大多数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山与山之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麻窝、坝子。最高处为位于南部的摩头山,海拔为1931.7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木空河岸,海拔为1052米,全乡平均海拔为1491.8米。山峰主要有团坡、百龙山、帅旗坡和大扁山、摩头山等,主要河流是木空河,位于纳雍县和大方县交界处,上游是瓜仲河,下游是义仲河,流积为700米,河宽10米,深9米,流量为630000立方米/秒,另外还有后河、义中河、扯瓜河等河流。    本区域温暖湿润,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七月平均气温为26度,一月平均气温为5度,年平均气温22度,无霜期为280天,降雨量为1430毫米。    全乡以农业为主,土地比较平坦、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耕地面积14083亩,3356工程造林10006.5亩,有林地1445亩,荒山3860亩。主要生产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等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2009年农业总产值907万元,人民国民收入551.9元;粮食总产量14584吨,人均粮食843.56斤;生猪出栏6970头,存栏9974头,大牲畜存栏4136头;当年烤烟种植面积2577亩,产值593.5万元;人均纯收入2496元。    交通发达,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枢纽性的使用,纳大公路被称为“黄金之路”,共有21公里横贯全境。全乡17个村通公路,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位于纳大路上长95米,高25米,跨度60米,投资87万元的木空河大桥,飞跨木空河两岸,把纳雍和大方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文教卫生方面:有中学1所,教师56人,在校学生626人;有公办六年制学校9个,九年制学校2个,教师200人,在校小学生4686人,初中生6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现有卫生院1所,医生13人,床位12间,有计生服务站1所,医生8人,床位10间。建有18个村卫生室,缺医少药的现象不复存在了。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沙包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8个)    秀才坝、凹革、马路坡、水淹坝、街上、安乐、下木、化启、大寨、天星、双山、大包包、宋家寨、包包寨、青杠、箐脚、小营、黄泥田  

姑开乡

  姑开苗族彝族乡是撤并建时原姑开区的引底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凹书苗族彝族乡的安坪村合并而成。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东南接锅圈岩乡,西南接赫章县、水城县,西接羊场乡,北靠毕节、维新镇,总面积77.5平方公里。    姑开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现有5045户,21383人,其中苗族1042户,4705人,占总人口的22%;彝族603户,2603人,占总人口的12.2%,穿青人140户,579人,占总人口的2.7%,水族41户,162人,占总人口的0.75%,白族6户,10人,蔡族5户,23人,占总人口的0.1%,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    姑开地处高、中、低山谷,地势从北向南逐渐低高,平均海拔1560米,境内有最高峰阿楷箐,其次是大垭口、沙开梁子、老鹰岩、牛落洞山等。有发源于合心村和田坝村交界处的沙子河(流程7.5公里),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北部较为干燥,南端气候湿润,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5899亩,其中田1150亩,土14749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豆类等作物,九五年粮食总产量2158.6吨。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1974年建有茶场一个,年产量10000公斤,有兴源煤厂1个,年产煤2500吨;合心村的沙开有零散的铅锌原矿等。93年得到地区民政局、县体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有姑开、引底两个杜仲、党参药场基地和姑开红岩砖厂1个;79年修建的沙子河电站,装机容量200个千瓦。    姑开乡地处通往维新、古达、兴发的三岔路口,是一个交通运输的驿站,全乡通公路的10个村。    全乡有中学一所,校舍1037平方米,教职员工33人,学生465人;中心完小及所辖的公民办小学19所,校舍2235平方米,公民办教师146人,学生22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8.9%,有公办卫生院一所,卫生员10人,床位12张,民办卫生院2所,民办卫生员8人,床位2张。    乡政府驻地有直属人供销、税务、工商、邮电、粮管、烟草、营业所、信用社、农、林、牧、水、派出所、法庭等单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姑开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2个)    永德、合心、姑开、胜利、前进、田坝、引底、火把、阿楷箐、寨块、高山田、安坪  

羊场乡

  羊场乡位于纳雍县西北部,距县城85公里,东经104度56分,北纬26度57分,东连姑开乡,西南、西北与赫章毗邻,北与毕节县阴底乡对河相望,总面积116.75平方公里。羊场乡之名是历史以来甲子未日赶集而故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解放初为火德乡,1953年为伐木、大地、戈落三个乡,1958年与法窝合并,建立羊场人民公社,1972年法窝分出另建,公社在羊场街上,1980年搬马家丫口,1984年7月建民族乡,1992年,根据省府173号文件,羊场、法窝、凹梳合并建立羊场苗族彝族乡,乡址订在羊场街上,辖16个村委会,133个村民组,114个自然村。    2008年总户数6537户,27135人,居住汉、苗、彝、穿青等民族。羊场乡地处高山、丘陵、河谷地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癞疙宝大山2476米,最低野布盖1195米左右,平均海拔1550米以上,平均气温12.5度,年降雨量969毫米,无霜期243天。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6963亩,其中田240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6%,主产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总产量为8588吨。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生漆、油桐、核桃、大蒜等作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252.76万元,人均粮食316.5公斤。    林山草坡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有乡办林场两个,1600多亩,有中国3356工程造林工程4909亩,已初见成效,2008年末大牲畜4653头(匹),羊存栏5330头,猪存栏8370头。    文教卫生有所发展,全乡有学校13所,教师237名,在校学生6913名,有卫生院(室)3个,医务人员16名。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16个村已全部通公路,境内公路120余公里左右,有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36台,拖拉机43台,纳雍-赫章公路从本乡境内经过,为我乡各项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利、电力发展: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实现村村通电;全乡有电视机4000余台,磨米面机3000余台,新修人畜饮水、灌溉30多处,村容村貌不断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羊场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6个)    羊场、新丰、河滥沟、曾底坝、菜子地、保卫、永合、繁荣、戈落、法窝、鸠盖、法期、奢戛、凹、新联、茅草坪  

锅圈岩乡

  锅圈岩苗族彝族乡位于县的西北部,乡驻地距县城60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9分,北纬26度51分至21度58分。东以米落河为界与董地乡相望,西以大干河为界与赫章、水城相望,南邻左鸠戛、昆寨两乡,北靠姑开乡。总面积102.38平方公里。    锅圈岩乡政府所在地形如锅圈而得名,原名锅圈岩马场。1941年以前属大方,后划归纳雍,为马场乡。1981年地名普查因其他地区内重名,经上级批准,更名为锅圈岩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民族乡,乡驻马场。92年撒区并乡时与马摆苗族彝族乡合并,合称锅圈岩苗族彝族乡(以下简称锅圈岩乡)。至此,锅圈岩乡辖15村委会,109个自然村,115个村民组、居住汉、穿青、苗、彝、白、水等民族4339户17712人。    该乡地处高中山槽谷地和高中山丘陵谷地,从西北向西南倾斜,被大干河卡子河断割,两条河段在境内流程11公里,汇入建新河,主要山峰有东南面的角开梁子,南面的三棵桩,西南面的罗盘枪等,均在海拔1900米以上,全级最高石大人梁子,海拔2291米,位于乡的北面,最低米落河出境口,海拔1265米,其次是卡子河与建新河的汇水点,海拔1462米,年平均气温12.05度,年降雨量1047毫米,霜期为236天,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    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7882亩,其中有田520亩,主产玉米,大豆、小麦、薯类。1994年粮食总产量达3750000公斤。经济作物有生漆、烤烟、油菜等,乡办林场1个,面积20000亩,乡办茶场2个面积约1360亩,全乡多荒山,灌木林广,适宜发展林业,牧业,并有无烟煤矿藏,比地质队测量,含量储量很大,只是覆盖得委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文教卫生事业上了较大的提高,有乡卫生院12个,有学校8所,教师113人,学生1973人(含幼教)。    在交通方面,已有主要公路两条,一条是姑开乡经大垭口接大田坝村;一条是姑开乡经锅圈岩乡政府所在地接大田坝村、治安、下田坝、拥护、民生5个村已开通了乡村公路。有北京吉普2辆,卡车1辆,拖拉机6辆。    锅圈岩乡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乡村饮水困难,全部是煤油灯照明,交通不够方便,今后该乡要发展,必须先抓“三通”即通路、通水、通电。   锅圈岩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5个)    马场、治安、拥护、民建、平坝、文化、同心、明星、下田坝、上田坝、民生、土补、新发、钟山、青峰  

昆寨乡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东经105度04分至105度09分,北纬26度48分至26度52分。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8公里,全乡总面积80.42平方公里。东邻龙场镇和猪场、化作两乡,南靠猪场乡,西与左鸠戛乡相连,北与锅圈岩、董地相邻,毕节至水城四级公路从乡镜内通过,从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到水城有91公里,到毕节有86公里。全乡有耕地面积13687亩,占总面积的12%;其中旱地12778亩,占总耕地的93%;25度以上的坡耕地5882亩,占总耕地的43%;水田909亩,占总耕地的7%。荒山荒坡106942亩,占总面积的88%,人均5亩;草场面积25585亩,占总面积的21%,可利用牧草面积23611亩,占草场面积的92%;灌木林面积26123亩,占总面积的22%;蔬林面积18561亩,占总面积的15%;其他面积(荒水、荒滩、未利用水域面积、其他占地等)36673亩,占总面积的30%。    昆寨,又名烹宰,是以其解放前在此居住的一位土司烹宰之名的谐音而取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建立昆寨乡,1958年成立昆寨人民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民族乡,属治昆区,1991年撤并建,撤销治昆区,将原区所辖的猪场苗族彝族乡、治沟苗族彝族乡、左鸠戛乡、百新苗族乡、新寨苗族彝族乡、建新河乡合并为三个乡,其中昆寨苗族彝族乡、建新河乡、治沟苗族彝族乡合并为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政府所在地因此而由原住地迁往原治昆区住地。    乡人民政府驻地昆寨街上,也属于中心村王家寨组,有一条主街,由于近几年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反复规划,街面清洁宽敞,新建楼房群立,总长0.5公里,乡机关设于此,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纳雍西北部边远山区的主要集市之一。    昆寨乡地处高中山地带,群山环绕,沟壑纵横,中部是槽形,昆寨梁子象一天天然屏障,把昆寨乡与龙场镇、猪场乡隔离。乌戛梁子更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境内最高山乌戛大山,最高海拔2280米,最低海拔碓窝河1333米,平均海拔1700米,相对高差830米,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山上绿草覆盖,灌木丛生,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业,昆寨乡因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在发展板粟、生漆、核桃等经果树木等方面也有前途。境内建新河属乌江水系,流域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包含猪场、左鸠戛、金盆、锅圈岩等乡部分面积),最大洪峰流量2250米/秒,年水土流失30万方以上。建新河沿河一带,由于土质的特殊,产出的大米味香可口。现有林场一个(凉水井林场),面积10000余亩。草场覆盖面65个片,30000余亩,分布在全乡22个村,境内覆盖率达2.5%左右。    全乡辖2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14个村民组,6058户,21598人。其中居民人口275户,772人,占总人口的3.6%,农业人口5783户20826人占总人口的96.4%。21598人口中,人均纯收入在668—934元的低收入人口1414户,6082人,占总人口的28.2%。668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237户,4885人,占总人口的22.6%,其中鳏寡孤独、五保、低保等一类贫困人口209户,489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二类贫困人口90户,336人;因病因灾返贫等可开发扶贫的三类贫困人口938户,3660人。居住着汉、苗、彝、白、穿青等九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291户,10142人,占总人口的47%。    境内煤炭、铅锌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估算,煤炭储量在6000万吨以上,分布在新店、凹猪河、古苏、宋家沟、大寨、中心、高峰、治沟、永新、狗场、夹岩等11个村。夹岩村境内的墨晶玉大理石资源,经过加工后,双面平整,手感细腻,色泽美丽,是最好的装潢装饰品,经加工后,远销省内外和许多国家地区。    2007年,全乡大牲畜、生猪、羊、禽存栏分别达到5286头(匹)、9308头、4082只、76487羽,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加441头、1601头、1043只、7511羽;2007年出栏数分别为672头、12838头、1923只、43800羽,分别增加300头、8223头、600只、28800羽;输配发情母牛406头,比2006年增加10头。示范养殖户养牛5头以上的有19户、养羊20只以上的有46户、养猪10头以上的有129户。畜牧产品生产布局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转变,养殖小区配套措施不断完善,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是全乡主要支柱产业。2007年,人均占有粮从2006年344公斤增加到353公斤,增加了11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1702元增加到1902元,增加了200元,仍属于全省100个一类重点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昆寨乡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全乡22个村,114个村民组全通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全部结束。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通了建新村至长春村、狗场村至夹岩村、高峰村至永久和长丰、永新至岩上的村级公路,现全乡已有20个村修通村级公路。    为纪念1950年初为解放纳雍而在治昆战斗中牺牲的2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在昆寨乡境内的牛头坡建有烈士墓,烈士墓始建于1981年2月,于1981年11月竣工,烈士墓上共有烈士坟墓2座,建有凉亭2座,纪念塔一座。环境幽雅,树木参天,空气宜人,属昆寨乡一风景地。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普查时,治昆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合并成昆寨民族学校,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991年撤区并乡时,昆寨民族学校又分成昆寨民族学校中学部和昆寨民族学校小学部,1996年重新建成昆寨民族学校中学部。2008年,全乡共有中学1所,教师37人,教学班17个,秋季在校学生872人,初中毛入学率96.01%;中心小学4所,专任教师135人,村级教学点8个,有教学班85个,秋季在校学生42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有卫生院1所,医生17人,村级卫生室6所,医生6人,共有病床28张。   昆寨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2个)    宋家沟、中心、大寨、新店、郭家冲、凹猪河、高峰、古苏、长春、长丰、永久、关门山、建新河、碓窝底、新民、千秋、中集、永新、岩上、夹岩、治沟、狗场  

左鸠戛乡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位于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1公里,总面积57.6平方公里,东经104度59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47分至26度52分,东南接猪场乡,西邻水城县金盆乡、赫章县,北连锅圈岩乡,东面接壤昆寨乡。整个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摩鼻梁子、唐家梁子、猫儿谷梁子、羊子坡山峰四条山脉呈南北走向,把乡内截为四条谷流地。有草场、煤炭资源,建有1000亩联户林场1个。建新河发源于西部白马冲,流程20余华里,乡内最高海拔2101米,最低海拔1462米,年降雨量1095毫米,无霜期238天,属四季分明的温湿性气候。    左鸠戛属彝语,汉语意思是茶树盛产地。远在秦汉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织生息,元末罗甸国定都大定,始有定居,明朝洪武年间,水西诏所居此,遂开通驿道,清康熙年间属大定府所辖,民国3年大定设县,属悦服里,1941年前属大定,后划归纳雍。1953年建立左鸠戛乡,1958年建立左鸠戛人民公社,1966年与坡其公社合并为兴文公社,1972年分开为左鸠戛公社、坡其公社,1982年又建乡,1992年建并撤时,坡其乡、左鸠戛乡合并为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乡政府住上瓦房村中心组的庙子包包。    全乡所辖10个村,64个村民组,70个自然村寨,1995年有1950户,8297人,居住有汉、穿青、彝、苗、白五种民族。耕地面积为7280亩,其中田830亩,旱地6450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产量为2000吨左右,拖歪发仲两村的马血泥田所产的大米纯香可口,是当地的土特产之一。全乡有大小牲畜2000头匹,生猪存栏4000头,年肥猪出栏2000头左右。    近年来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民办卫生员5人。公办党校所,民办小学9所,公民办教师45人。中心完小开始兴办代帽初中班。全乡在校学生750人,入学率70%以上。公路由水城线路和纳昆线路修通乡政府所在地,全乡有6个村通公路,5个村安装上自来水。1989年10月架通纳雍至左鸠戛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现有4个村安上照明用电,1993年安上了地面卫生接收差转站,已初具集镇规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刘兴文烈士的故居在菜凯箐,他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归国代表参加国庆典礼,1952年在上甘岭战斗中光荣牺牲,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治昆“万古不磨”彝文碑篆刻在菜凯箐硝壁的岩上。   左鸠戛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0个)    上瓦房、下瓦房、龙口、苏戛、发仲、拖歪、条子场、坡其、兴文、白院子  

猪场乡

  猪场苗族彝族乡位于县的西部,乡驻地距县城52公里,地处东经105度02分至105度11分,北纬26度44分至26度51分。东邻勺窝乡、龙场镇,西连左鸠戛乡和昆寨乡,南接新房乡和水城的青林乡和南开乡,北依昆寨乡,总面积93.18平方公里,居住着苗、彝、汉、穿青人、白等民族。全乡辖13个行政村96个村民组,2007年有4369户16923人。    猪场是以甲子亥日赶集而得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管辖,以后属纳雍县管辖,1953年初土改后,隶属纳雍县治昆区管,当时辖区有猪场乡、大多拱乡、新寨乡,三乡并立,1962年6月乡改名为公社,三乡并为“红旗公社”,1963年1月红旗公社又分为3个公社,1965年4月三个公社又并为红旗公社。1972年1月全区恢复为8个公社,现猪场辖区再次分为三个公社,1984年实现党政分家,公社改名为乡,大队改为村,一直沿续到1992年初建并撤结束。自新新、猪场乡、新寨乡三乡并为猪场苗族彝族乡,辖13个村委会,96个村民组,95个自然村寨。乡政府驻地在猪场街上,属农业乡。    猪场乡地处高中山峡谷丘陵地带,群山环绕,山谷纵横,山脉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最高点是公鸡岭2213米,最低处是山脚村的河谷地带1580米,平均海拔1760米以上,境内有猪场河发源于自新红旗水库,由东南向西北,经乡中部流经龙场镇、寨乐乡,汇入鼠仲河,在乡境内全长13公里。年平均气温13.5度,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1.5度,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全乡土质多系黄泥土和沙土,有耕地面积10751.6亩,其中土10708.6亩,田43亩,林地有以龙井口林场、草坟上林场、黄泥坡林场为主和3356工程退耕还林地5300亩,草坡资源约4000亩,他们之间的比例是1:0.5:0.3。耕地分布在半坡山间河谷地带,林地分布在山腰丘陵地带,草地颁在山顶周围。乡内有部分矿产资源,其中以煤居多,储藏量达5000万吨之多,还有少量的锑铁锌等矿产。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以板栗、核桃和花椒为主。畜牧业发展主要依托草山区优势,养殖肉牛、黑山羊和生猪。水利工程有全县容积和面积最大的红旗水库、红旗大沟灌溉工程和近年硐口、湾子的农发水浇地工程项目。个体工商业、家庭手工业、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湾子村蜡染刺绣远销国外,乐咪营村竹制品闻名方圆百里,还有天然天麻、生态鸡属无公害绿色食品。    截止2006年,全乡兴修公路135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24.5公里,安装输水管道135公里,修建蓄水池42个1560立方米。现全乡13个个村全部实现“三通”。通乡油路有望2008年开通。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乡有5所公办小学,公办教师119人,民办小学15所(班),在校学生人数为32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有乡医院1所,医生11人,床位6间,村卫生室13所,医生13人,床位13张。13个村安装了数电视接收机,广播电视普及率为75%。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猪场乡1993年被省民委誉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技巧“滚山珠”之乡,是誉满国内外民族民间艺术“滚山珠”的发源地,2006年注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林乡、新房乡交界处,有闻名省内外的牛马市场——打磨石,民族跳花场——神仙坡。   猪场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3个)    猪场、蛇场、硐口、夹沟、湾子、山脚、大冲、水箐、大多拱、新春、乐咪营、增力、猓保鸠  


姑开乡特产大全




姑开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