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炉山镇 >> 勤光村

勤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勤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勤光村简介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庄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六盘水69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结里村、燕山村接壤,南部与田野村为邻,西部与尖村相连,北部与溪街村紧靠。平均海拔172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勤光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80亩,林地4782亩(其中有林地1543亩),牧地460亩,荒山荒坡1136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4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39.85%、3.84%、9.47%和2.85%。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3%,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0%,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人口总数:3884人农业人口:3884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勤光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103 553100 -- 查看 勤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勤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勤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燕山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燕山村位于威宁县城东部,距县城4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到六盘水69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板底乡镇接壤,南部与新庄村为邻,西部与元林村、溪街村相连,北部与发乐村紧靠。平均海拔195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燕山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67亩,林地3753亩(其中有林地1651亩),牧地550亩,荒山荒坡194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90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1.61%、27.8%、4.08%、14.37%和2.15%。林灌草覆盖率仅为21.4%,远低于全县33.4%、高于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2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6.67%,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小二型结里水库,就在该村附近,但由于年久失修,库容被淤积,已成为病险水库,况且不能引水灌溉;二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板梨、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大山煤矿、振华煤矿、福威焦化厂就座落在该村附近。煤炭的开采、焦化厂的冶炼: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60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   --人口总数:2909人农业人口:290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小白梨,茶叶办公所在地:燕山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杏州村

  一、地理位置   杏州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北部,距威宁县城37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六盘水74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元林村接壤,南部与新海村为邻,西部与新海村、营乐村相连,北部与发乐村紧靠。平均海拔2200米,最大相对高差80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杏州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1%,年平均气温13℃。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94亩,林地2780亩(其中有林地1500亩),牧地1400亩,荒山荒坡270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26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7.37%、20.6%、10.37%、20%和1.68%。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6%,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81.12%,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无水资源,人畜饮水特别困难。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燕麦、大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鹅等。   --人口总数:2080人农业人口:208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9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杏州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新海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海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部,距县城34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六盘水78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元林村接壤,南部与溪街村为邻,西部与营乐村、青竹村相连,北部与杏州村紧靠。平均海拔2100米,最大相对高差80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新海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3小时,无霜期215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灰土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10亩,林地4310亩(其中有林地1752亩),牧地650亩,荒山荒坡2018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1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7.49%、31.93%、4.82%、14.95%和0.83%。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4.9%,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2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6.67%,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水资源较丰富,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6处,流域长度均为2公里以上,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莲花白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2262人农业人口:226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新海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元林村

  一、地理位置   元林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部,距威宁县城39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六盘水76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燕山村接壤,南部与溪街村为邻,西部与燕山村、板底乡相连,北部与发乐村紧靠。平均海拔2150米,整个地势为西南低、东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元林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90亩,林地4903亩(其中有林地2150亩),牧地2000亩,荒山荒坡102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187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9.27%、32.69%、13.34%、6.8%和7.92%。林灌草覆盖率为14.3%,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9%,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无长流水源。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豆类、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1541人农业人口:1541人非农业人口:1541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名特产品:梨办公所在地:元林村   --所辖村:元林组,元兴组,元桥组,坪子组,坪元组,营兴组,营脚组,营水生产总值:1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青竹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青竹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部,距县城28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六盘水78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新海村接壤,南部与溪街村为邻,西部与明河村、炉山村相连,北部与营乐村、新海村紧靠。平均海拔1820米,最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青竹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7小时,无霜期214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00亩,林地4724亩(其中有林地2331亩),牧地505亩,荒山荒坡408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63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1.67%、39.37%、4.21%、3.4%和13.0%。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2.8%,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36%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7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6.25%,属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但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人口总数:2095人农业人口:2095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青竹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发乐村

  一、地理位置   发乐村位于炉山镇东北部,距县城37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9′—26°71′,其东部与板底乡接壤,南部与元林村为邻,西部与营乐村、民乐村相连,北部与盐仓镇紧靠。平均海拔2600米,整个地势为西南低、东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之称。由于海拔高,温度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二、气候特点   发乐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7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4%,年平均气温9.6℃。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不太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78.9小时,无霜期241天,适宜牧草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单一,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出露岩层多,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岩,主要土壤是碱性壤。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17平方公里,是全镇面积最大的村,其中:耕地6015亩,林地6370亩(其中有林地2150亩),牧地9500亩,荒山荒坡310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515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3.6%、25%、37.3%、12.2%和2%。林灌草覆盖率为47.8%,远高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较好,自然灾害主要是风灾、霜灾,水土流失不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仅为0.8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粮食作物主要是荞子和马铃薯,且产量极低,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3处,流域长度在1—2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马铃薯、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杜鹃林、灌木林等。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等。   七、矿产资源   有少量的煤和铜矿。   --人口总数:2021人农业人口:2021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马铃薯办公所在地:发乐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民乐村

  一、地理位置   民乐村位于炉山镇东北部,距威宁县城36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六盘水90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和南部与营乐村为接攘,西部与盐仓镇相连,北部与发乐村紧靠。平均海拔2180米,相对高差较大,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民乐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年平均气温13℃。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3小时,无霜期210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15亩,林地3260亩(其中有林地1700亩),牧地1600亩,荒山荒坡232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605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2.34%、24.15%、11.86%、17.19%和4.49%。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2.7%,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8.89%,且属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无长流水源点,生产生活用水极为困难。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大豆、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滇杨、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1899人农业人口:189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民乐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营乐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营乐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北部,距县城34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六盘水88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新海村接壤,南部与炉山村为邻,西部与可界村、民乐村相连,北部与发乐紧靠。平均海拔2100米,整个地势为西南低、东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营乐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3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8%,年平均气温12.9℃。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9.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10亩,林地5028.2亩(其中有林地2717.35亩),牧地860亩,荒山荒坡1631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450.8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6.44%、33.8%、5.78%、10.97%和3.03%。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5.2%,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3.35%,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4处,流域长度均为1—2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莲花白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四)矿产资源   有一定储量的铜、铁等。   --人口总数:3035人农业人口:3035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营乐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田野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田野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南部,距县城39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六盘水64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公贤村接壤,南部与二塘镇为邻,西部与二塘镇相连,勤光村紧靠。平均海拔1640米,最大相对高差50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新庄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4℃。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4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7平方公里,是全镇最大的村,其中:耕地3945亩,林地4100亩(其中有林地1776亩),牧地870亩,荒山荒坡1267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18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7.58%、39.05%、8.29%、12.07%和3.03%。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0.3%,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1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8.58%,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里以上,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1417人农业人口:141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名特产品:核桃办公所在地:田野村   --所辖村:比武组,西嘎组,新光组,新阳组生产总值:1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尖山村

  一、地理位置   尖山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南部,距威宁县城25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威水路2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勤光村接壤,南部与田野村为邻,西部与金钟镇相连,北部与光明村紧靠。平均海拔246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由于平均海拔较高,温度低,立体农业特点不显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二、气候特点   尖山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5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6.4%,年平均气温11.7℃。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07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单一,主要土壤有黄棕壤和灰土壤等。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是全镇幅员面积较大的村,其中:耕地5920亩,林地5409亩(其中有林地2200亩),牧地1500亩,荒山荒坡174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431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2.89%、30.05%、8.34%、9.67%和19.07%。林灌草覆盖率为25.9%,低于全县33.4%、高于全镇18.4%的水平。风灾、霜灾频繁发生,水土流失较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8平方公里左右,占土地面积的56.67%,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无长流水源,人畜饮水相当困难。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马铃薯、玉米、荞子、大豆、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杜鹃、核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3747人农业人口:374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彝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生产总值:1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名特产品:梨办公所在地:尖山村   

可界村

  一、地理位置   可界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北部与盐仓镇接壤,南部与炉山村为邻,西部与新丰村相连。平均海拔197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可界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四、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90亩,林地3330亩(其中有林地1980亩),牧地400亩,荒山荒坡50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80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1%、37%、4.45%、5.56%和2%。林灌草覆盖率仅为7.9%,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7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78.34%,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五、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2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六、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人口总数:1226人农业人口:122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一组发展口号:   --所辖村:可界组,箐脚组,民族组,长海组,后箐组生产总值:254.64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旱烟,辣椒办公所在地:可界村可界组   

公贤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公贤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41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六盘水64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东风镇接壤,南部与东风镇为邻,西部与田野村相连,北部与结里紧靠。平均海拔1672米,整个地势为西南低、东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公贤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52亩,林地3957亩(其中有林地1940亩),牧地525亩,荒山荒坡160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16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1.74%、30.32%、4.02%、12.26%和1.66%。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2%,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6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4.3%,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在1.5-2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树、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登丰煤厂就座落在境内。煤炭的开采: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百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二是造成一定的污染。   --人口总数:3832人农业人口:383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公贤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炉山村

  炉山村位于炉山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4公里,属炉山镇所辖,到六盘水83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青竹村接壤,南部与明河村为邻,西部与茶园村、新丰村相连,北部与营乐村紧靠。平均海拔182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炉山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7小时,无霜期217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全村土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24亩,林地2985亩(其中有林地1843亩),牧地475亩,荒山荒坡1462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054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67%、27.64%、4.44%、13.54%和9.76%。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7%,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8.06%,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人口总数:5070人农业人口:3199人非农业人口:1871人   --行政区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中营组,中心组,新营组,富兴组,富利组生产总值:100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名特产品:炉山茶办公所在地:炉山村中营组   

新庄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庄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六盘水69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结里村、燕山村接壤,南部与田野村为邻,西部与尖村相连,北部与溪街村紧靠。平均海拔172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勤光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80亩,林地4782亩(其中有林地1543亩),牧地460亩,荒山荒坡1136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4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39.85%、3.84%、9.47%和2.85%。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3%,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0%,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   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人口总数:4477人农业人口:447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汉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2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新庄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结里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结里村位于炉山镇政府南部,距县城34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六盘水67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公贤村接壤,南部与公贤、田野村为邻,西部与勤光村相连,北部与新庄村相连。平均海拔1620米,整个地势为较为平坦,属低热河谷能出苕地带。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结里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30亩,林地3610亩(其中有林地210亩),牧地275亩,荒山荒坡608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477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78%、40.12%、3.06%、6.76%和5.3%。林灌草覆盖率仅为7.6%,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2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3.34%,且属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以上,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大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滇杨、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四)矿产资源   煤的储量较为丰富,大山煤矿、振华煤矿、福威焦化厂就座落在该村边上。煤炭的开采、焦化厂的冶炼: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50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二是污染严重,据老百姓反映,羊吃草鼻子都是黑的,水果蔬菜洗上三遍水仍然是黑色的,人过去感冒吃几粒头痛片、安乃近就好了,现在非要打吊针才行,可能与污染有关。   --人口总数:3405人农业人口:2949人非农业人口:67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结里村   --所辖村:小河组,前营组,中心组,后营组,马场组生产总值:1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溪街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溪街村位于炉山镇政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六盘水73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燕山村接壤,南部与勤光村为邻,西部与光明村、尖山村相连,北部与新海村紧靠。平均海拔1900米,最大相对高差45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溪街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5℃。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2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55亩,林地4305亩(其中有林地2571亩),牧地550亩,荒山荒坡49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00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7.19%、41.00%、5.24%、4.67%和1.91%。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5.6%,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0.00%,属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4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人口总数:2805人农业人口:2805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溪街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光明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光明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8′—26°71′,其东部与青竹村接壤,南部与溪街村为邻,西部与金钟镇相连,北部与乐溪村紧靠。平均海拔2030米,相对高差较大,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光明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1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灰土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21亩,林地4840亩(其中有林地1861亩),牧地485亩,荒山荒坡3162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149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9.53%、29.34%、2.94%、19.17%和19.17%。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2.9%,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6.37%,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3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菠菜、莴笋、莲花白、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年产10万吨的煤井就有两口,煤炭的开采: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25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二是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据老百姓反映,过去种植水稻收成比较好,但现在三年两收且成熟较晚。   --人口总数:3704人农业人口:3704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光明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明河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明河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8′—26°71′,其东部与青竹村接壤,南部与溪街村为邻,西部与金钟镇相连,北部与乐溪村紧靠。平均海拔1900米,相对高差较大,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明河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1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灰土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66.5亩,林地2056亩(其中有林地548亩),牧地320亩,荒山荒坡52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37.5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6.9%、27.5%、4.3%、7%和4.5%。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2.9%,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6.37%,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3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菠菜、莴笋、莲花白、甘蓝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年产10万吨的煤井就有两口,煤炭的开采: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20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二是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据老百姓反映,过去种植水稻收成比较好,但现在三年两收且成熟较晚。   三、经济状况   2009年以来人均占有粮食286公斤,人均纯收入2388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门路狭窄。   (一)种植业:联产承包、分户经营是该村的主要方式,以玉米、马铃薯为主,水稻仅为零星种植,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马铃薯占近1/3,豆类等均为套作,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足5%;蔬菜主要种在农闲季节,以自食性为主;总体情况是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   (二)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有2户养殖大户。2009年以来,大牲畜存栏490头(匹),出栏35头(匹);羊存栏205只,出栏170只;猪存栏1500头,出栏1062头。由于天然草山草坡少,发展畜牧业受到制约,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主要作为耕地,马主要作为运输,因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小。   --人口总数:2239人农业人口:223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6.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明河组,兴河组,兴田组,明星组生产总值:832.3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名特产品:核桃,茶叶办公所在地:炉山镇明河村   

乐溪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乐溪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部,距县城26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南部与明河村接壤,西部与金钟镇相连,北部与海舍村紧靠。平均海拔201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乐溪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75亩,林地4320亩(其中有林地1891亩),牧地515亩,荒山荒坡690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00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5.48%、41.15%、4.91%、6.58%和1.91%。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1.7%,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1.43%,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小二型乐溪水库,就在该村境内,但由于年久失修,库容被淤积,已成为病险水库;二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2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三、经济状况   2009年以来人均占有粮食328公斤,人均纯收入2160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门路狭窄。   (一)种植业:联产承包、分户经营是该村的主要方式,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马铃薯占近1/3,大豆、芸豆均为套作,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足5%;蔬菜主要种在农闲季节,以自食性为主;总体情况是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   (二)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没有专业户和养殖大户。2009年以来,大牲畜存栏153头(匹),出栏8头(匹);羊存栏270只,出栏22只;猪存栏671头,出栏695头。由于天然草山草坡少,发展畜牧业受到制约,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主要作为耕地,马主要作为运输,因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小。   --人口总数:2221人农业人口:2192人非农业人口:29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乐溪组,新龙组,新华组,立新组生产总值:825.6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种养殖,经果林名特产品:茶叶,旱烟办公所在地:炉山镇乐溪村   

海舍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海舍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部,距县城2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威水公路2公里。地处东经104°23′—104°25′,北纬26°68′—26°71′,其东部与茶园村接壤,南部与乐溪村为邻,西部与金钟镇相接壤,草海镇紧靠。平均海拔205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海舍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2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5%,年平均气温12.8℃。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8.6小时,无霜期212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单一,出露岩层多,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12亩,林地4770亩(其中有林地1238亩),牧地560亩,荒山荒坡709.65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48.35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85%、41.85%、4.92%、6.23%和2.18%。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3.4%,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风灾、水灾、旱灾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6.85%,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状况   2009年以来人均占有粮食402.9公斤,人均纯收入2194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门路狭窄。   (一)种植业:联产承包、分户经营是该村的主要方式,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马铃薯占近1/3,大豆、芸豆均为套作,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足5%;蔬菜主要种在农闲季节,以自食性为主;总体情况是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   (二)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没有专业户和养殖大户。2009年以来,大牲畜存栏450头(匹),出栏18头(匹);羊存栏260只,出栏225只;猪存栏1472头,出栏592头。由于天然草山草坡少,发展畜牧业受到制约,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主要作为耕地,马主要作为运输,因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小。   --人口总数:1983人农业人口:1976人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海舍组,结集组,松山组,曹家坡组生产总值:435.07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旱烟办公所在地:炉山镇海舍村   

茶园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茶园村位于威宁县城西部,距县城2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六盘水68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炉山村接壤,南部与明河村为邻,西部与海舍村、乐溪村相连,北部与新丰村紧靠。平均海拔1980米,整个地势为东低、西高,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茶园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01亩,林地3960亩(其中有林地3018亩),牧地380.2亩,荒山荒坡1476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267.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50.7%、35.2%、3.4%、13.1%和2.%。林灌草覆盖率为9.2%,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6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5%,属一般强度流失区。   (二)水文资源   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3处,流域长度均为3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杜鹃、核桃、板栗、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马、羊、鸡、鸭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但由于没有采煤的合法证件,未得到有效的开采。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状况   2009年以来人均占有粮食307公斤,人均纯收入2237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门路狭窄。   (一)种植业:联产承包、分户经营是该村的主要方式,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马铃薯占近1/3,大豆、芸豆均为套作,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足5%;蔬菜主要种在农闲季节,以自食性为主;总体情况是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   (二)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全村只有2户养殖大户。2009年以来,大牲畜存栏325头(匹),出栏9头(匹);羊存栏50只,出栏47只;猪存栏760头,出栏812头。由于天然草山草坡少,发展畜牧业受到制约,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主要作为耕地,马主要作为运输,因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小。   --人口总数:2493人农业人口:2465人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茶园组,红岩组,发窝组,七星组,瓜拉组生产总值:557.69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芸豆办公所在地:炉山镇茶园村   

新丰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丰村位于炉山镇政府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可界村接壤,南部与炉山村为邻,西部与草海镇相连,北部与可界村接壤。平均海拔1980米,最大相对高差15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苕”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新丰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3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4℃。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5小时,无霜期214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6.2平方公里,是全镇幅员面积较小的村,其中:耕地4218亩,林地3270亩(其中有林地1778亩),牧地330亩,荒山荒坡1179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03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5.36%、35.17%、3.55%、12.68%和3.26%。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3.8%,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5.17%,且属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小二型八一水库,就在该村境内,但由于年久失修,库容被淤积,已成为病险水库;二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擦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云南松、华山松、滇杨、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四)矿产资源   主要是煤:村内年产万吨以上的煤井就有两口。煤炭的开采:一是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致使近50户农户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无法居住,需易地移民搬迁;二是造成污染和地表水下渗。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状况   2009年以来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人均纯收入2348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门路狭窄。   (一)种植业:联产承包、分户经营是该村的主要方式,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马铃薯占近1/3,豆类等均为套作,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足5%;蔬菜主要种在农闲季节,以自食性为主;总体情况是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   (二)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没有专业户和养殖大户。2009年以来,大牲畜存栏235头(匹),出栏20头(匹);羊存栏0只,出栏0只;猪存栏984头,出栏305头。由于天然草山草坡少,发展畜牧业受到制约,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主要作为耕地,因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小。   二、基础设施状况   (一)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冬春季节绝大部分组的吃水比较困难。   (二)交通比较方便,红(红石岩)—小(小湾)公路擦境而过,距威宁20公里。尽管这样,通组公路仍未全部覆盖,对已通公路的也是晴通雨阻,不能随时畅通。   三、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有3个村民组,281户1684人,有劳动力715个,在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的429人,初中文化的121人,高中文化的11人,高中以上文化6人,文盲半文盲154人(文盲8人),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   (二)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81.8%以上,人口出生率12.8‰。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极个别家庭还相当严重。   (三)社会事业   有独立完小1所,在校学生341名,教师20名,其中特岗教师12名。有卫生室1所,医务人员1名,有村党支部1个,成员4人,村委会1个,成员4名,团支部1个,成员3名,村妇联1个,成员3名。   四、生态环境状况   (一)全村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有林草面积1283亩,林灌草覆盖率仅为13.8%,坡耕地和宜林宜牧荒山荒坡较多,需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二)存在一定污染。主要是采煤造成的粉尘污染和矿渣乱堆乱放。   (三)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活方式落后,个别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   --人口总数:1684人农业人口:1684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丰组,平元组,新元组生产总值:10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茶叶名特产品:茶叶办公所在地:炉山镇新丰村   

勤光村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庄村位于炉山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属炉山镇所辖,离炉山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六盘水69公里。地处东经104°22′—104°24′,北纬26°67′—26°70′,其东部与结里村、燕山村接壤,南部与田野村为邻,西部与尖村相连,北部与溪街村紧靠。平均海拔1720米,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由于相对高差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   (二)气候特点   勤光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891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降雨量70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4%,年平均气温13.2℃。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多,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为1496.9小时,无霜期213天,适宜多种生物资源生长。   (三)土壤类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出露岩层和成土母质类型多样,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等。   二、资源   (一)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80亩,林地4782亩(其中有林地1543亩),牧地460亩,荒山荒坡1136亩,水域、其他用地和难用地342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4%、39.85%、3.84%、9.47%和2.85%。林灌草覆盖率仅为8.3%,远低于全县33.4%、全镇的18.4%的水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60%,且属强度和极强度流失区,极个别地方已是剧烈流失,这是造成人民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水文资源   一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二塘河流域越境而过,但在海拔较低处,不便利用和难于利用。三是全村境内有长流水源点2处,流域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且分布在海拔较高处,利于引作生产生活用水。   (三)生物资源   一是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是林木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杜鹃、核桃、梨、桃、杏、花红等用材林、新炭林和经济果木林。三是畜禽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人口总数:3884人农业人口:3884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发展口号:   --生产总值:100.0万元名特产品:梨,核桃办公所在地:勤光村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豌胡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   


勤光村特产大全




勤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