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东部,距县城10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地处东经103°49′40″,北纬27°04′0″。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团山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泥、白沙、铜汞沙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150米,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600米。
团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7.64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2℃,年总积温4380℃,年降水量750毫米,年无霜期为24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有牛栏江流过,但未开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团山村土地总面积6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50亩,林地面积523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9亩,天然草地面积830亩,其他面积181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4.44亩,人均占有耕地1.3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350亩,占耕地的73.10%,坡地占8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5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2亩,占林地面积的11.8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0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374人 农业人口:867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大力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 ,四组 ,五组 生产总值:26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核桃,洋芋,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 办公所在地:团山村
--自然条件:团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 资源:有大量林地和草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108 | 553100 | -- | 查看 团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红旗村 |
红旗村概况: 一、自然概况 红旗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15公里处,东与黑田村相连,南与发洪村接壤,西与新龙村比邻,北接中水镇,平均海拔1685米。全村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720户,3430人。其中回族569户2507人,布依族97户682人,汉族54户24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4%,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寨,也是典型的一类贫困村。 二、气候特点 红旗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5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红旗村土地总面积501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0亩,林地面积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0亩,天然草地面积110亩,其他面积9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7亩,人均占有耕地1.1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0亩,坡地占75%左右,多数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0亩。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701户,总人口为34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9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534人、占44.99%,女性565人、占52.17%;人口密度为7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4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28人,无孩11人,一孩25人,二孩2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628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8例,上环9例,节育率达88.2%。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37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971人、占48.25%,初中文化415人、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红旗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4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3公里,小水窖254口。有农村沼气池30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 三、产业发展状况 红旗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52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78亩,粮食总产量363.92吨,平均亩产25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9.7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22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04亩(主要是烤烟)。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76头(匹),猪存栏768头,猪出栏512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48头;羊存栏735只,出栏114只,家禽存栏2586只,出栏1265只。年肉总产量16.2吨,人均1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23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2.97%,养殖业产值11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7.03%。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5136人 农业人口:5071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10.61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4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 发展口号:扩大经济林得种植面积,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组, 生产总值:150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大豆。 名特产品:核桃,花椒,苹果,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凉水井村公所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良好。很适宜人居住和农作物的生长。 资源:铜矿,煤炭。 |
黑田村 |
黑田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南面5公里处,东与手工村接壤、南与新山村相邻,西接发洪村,北与红旗村八组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3度48分,北纬27度0分。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80米,日照时间长,气候相对稳定,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回、苗三个民族,其中少数发族109户。 二、气候特点 黑田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黑田村土地总面积5230.5亩,其中,耕地面积32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烤烟、豆类等。经济作物只以烤烟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作物分布普遍,但耕地较少,种植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1.82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650亩,坡地占7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212户,总人口为102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580人、占56.6%,女性440人、占42.96%;人口密度为168人/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18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40人,无孩5人,一孩14人,二孩2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14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9例,上环4例,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60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00人、占29%,初中文化190人、占18.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二、基础设施状况 黑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烟水配套工程,修建烤房37间,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窖60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黑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2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平均亩产400公斤,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73公斤。 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0头(匹),猪存栏220头,猪出栏12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1头;家禽存栏1060只,出栏500只。年肉总产量5.5吨,人均5.03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村公所1栋(80平方米),医务室1个(60平方米),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第三节 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 一、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42.8万元,纯收入13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0.17元,在212户农民中,有145户属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8.39%,人均纯收入低于1400元的贫困人口5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6.6%,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66元的极贫人口1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15%。由于经济收入来源少,现有25户50名劳动力外出打工。无劳动能力和无收入来源需社会救助的16人,住房简陋,全村有80户住房属危房,是典型的贫困村。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黑田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交通困难;二是儿童上学路途远;三是缺企业。四是饮用水困难;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六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七是农民素质低;八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九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是生态环境差;十一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二是兽防条件差。 二、贫困原因分析 一是全村4个村民组当中,只有4组通便道路,但道路铗窄崎岖不平,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湛,至今还有 1、2、3组没通公路,大多数群众只能靠人力搬运货物。 二是现在全村没有一所小学,儿童上学困难,需走10多里路去求学。 三是饮用水困难,全村人畜饮水以浅井水为主,由于水源受污染,卫生状况差,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 四是生活用煤困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也没有沼气池,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五是种植单一,主要是玉米和马铃薯,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 六是养殖水平低,群众现在的养殖是以养猪为主,是按传统的方法饲养,存栏率高,出栏率低,养殖水平低,缺防疫设施,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七是劳动者素质低,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座谈了解,参加座谈的56人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8人,占32.14%, 八是生产生活用电困难,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 九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缺龙头企业。为了给孩子交学费、还贷、应急等经济需求,部分群众将外出打工作为一种经济来源。 十是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兽防条件差。 十一是部分群众缺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分析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家庭负担重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享受国家种粮直补资金、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有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致贫;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缺文化、缺技术、缺劳动能力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没门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黑田村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试点村,强化帮扶,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黑田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陶瓷工艺制作、种植反季节蔬菜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二、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多地少,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人口总数:1169人 农业人口:1156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苗族。 发展口号:村干部起带头作用,团结一致,力争用两年时间彻底改变村容村貌。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142.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村工所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煤矿资源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 |
团山村 |
团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东部,距县城10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地处东经103°49′40″,北纬27°04′0″。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团山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泥、白沙、铜汞沙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150米,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600米。 团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7.64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2℃,年总积温4380℃,年降水量750毫米,年无霜期为24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有牛栏江流过,但未开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团山村土地总面积6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50亩,林地面积523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9亩,天然草地面积830亩,其他面积181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4.44亩,人均占有耕地1.3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350亩,占耕地的73.10%,坡地占8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5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2亩,占林地面积的11.8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0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374人 农业人口:867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大力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 ,四组 ,五组 生产总值:26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核桃,洋芋,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 办公所在地:团山村 --自然条件:团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 资源:有大量林地和草地 |
中寨村 |
一、自然概况 中寨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西部,距县城9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中寨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20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400米。 二、气候特点 中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3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3℃,年总积温3926℃,年降水量581毫米,年无霜期为28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中寨村土地总面积4571亩,其中,耕地面积2180亩,林地面积6581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947亩,天然草地面积1987亩,其他面积341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3.55亩,人均占有耕地1.69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723亩,占耕地的77%,坡地占6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634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936亩,占林地面积的3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3%。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289人 农业人口:1107人 非农业人口:182人 --行政区面积:3.04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高生产,高质量 --所辖村:中寨一组,中寨二组,中寨三组,中寨四组 生产总值:24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核桃,梨 办公所在地:中寨村 |
营山村 |
营山村概况 一、自然概况 营山村坐落营山镇西南部,离政府所在地16km,牛棚镇至玉龙镇通乡油路穿村而过。全村辖7个村民组,381户,1640人,其中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共152户,367人。全村劳动力911人,其中外出务工94人。辖区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600亩,无水浇地,草山草坡面积0.12万亩。年平均降水量945mm,年平均气温11.8℃。森林覆盖率为30%,有煤等矿产资源。全村土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营山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2453米,最低海拔2204米,相对高差249米。 二、气候特点 营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1.6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132℃,年降水量945毫米,年无霜期为215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有煤等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营山村土地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面积1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00亩,天然草地面积600亩,其他面积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5亩,人均占有耕地1.83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面积1600亩,占耕地的53%,坡地占2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0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00亩,占林地面积的5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3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2.5千米,生态环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81户,总人口为1640人,其中:少数民族152户,少数民族人口367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61人、占52.5%,女性779人、占47.5%;人口密度为105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6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81人,无孩12人,一孩21人,二孩5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81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6例,上环10例,节育率达9.2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911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71人,占51.70%,初中文化175人,占19.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9人, 占2.08%。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营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无人畜饮水工程水池,蓄水量少,没有引水管道。农村道路,有通组公路4.5千米,有农村沼气池50口。 三、产业发展状况 营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0亩,粮食总产量367.3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4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5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5.56%,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0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689头(匹),猪存栏1153头,猪出栏53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20头;羊存栏544只,出栏112只,家禽存栏1052只,出栏736只。年肉总产量15吨,人均1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37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4.2%,其它产值15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5.8%。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小学一所。卫生室1个。2000年省妇联扶贫帮扶营山村建设301口小水窖,2007年法国ID项目援建28口小水窖,两个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全村一半左右的人畜饮水问题。目前这批水窑仍较好地发挥作用,但若遇干旱相对严重的季节,全村人畜饮水仍无法解决,只能到镇政府所在地灌装运回。实施“茅改”和“危改”,解决了部分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问题。2008年地区扶贫办帮扶营山村援建茅草房改造42户,今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户,总投入资金38000元。建设沼气池,解决部分农户生活用能问题。全村已实施50户沼气池建设,总投资50000元。组织开展水利建设,改善耕地灌溉条件。2005年乡镇组织村民对山塘进行清淤补漏,缓解了3个组900亩耕地的播种季节缺水问题。 通过以上扶贫措施实施,营山村水、电、路等人居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该村基础差,底子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加上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目前营山村还属于极贫村,还需上级相关部门大力帮扶。 第三节 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 一、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营山村属于极贫困村。2008年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1100亩,烤烟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367.36吨,人均占有量224公斤;经果林以核桃为主;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689头(匹),猪存栏1153头,猪出栏53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20头;羊存栏544只,出栏112只,家禽存栏1052只,出栏736只。年肉总产量15吨,人均1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农户家庭总收入373万元,收入来源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作物种植年收入为225万元(经济作物年收入为46.79万元),养殖业收入60万元,务工收入为83万元。按调查计算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92元,其中在1196元以下的有858人,占总人口52.31%。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营山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活用煤困难;三是看病距镇卫生院远;四石漠化严重;五是交通困难;六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七是农民素质低;八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九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是生态环境差;十一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二是阳方、大石街等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十三是兽防条件差;十四是缺企业。 二、贫困原因分析 营山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营山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 (一)制约营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发展观念落后。一是文化程度低,全村共1640人,文盲占34.6%,小学占55.4%,初中占8.7%,高中占0.9%,中专占0.2%,大专占0.2%。二是生育观念落后,人口比例不协调。17岁以下人口700人,占全村人口的42.6%,因逃避计划生育而举家外迁的有20户。三是沿袭传统种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0.16万亩,良种种植面积仅占15%,应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 2、贫困程度深,发展后劲不足。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大,按新口径计算,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比重高达52%。二是贫困程度深,据调查,421元-520元的有5人,521-620元的有34人,620元-720元的有152人,721-820元的有170人,821-1197元的有497人。目前还有一级危房户47户,需尽快实施危房改造工作。三是贫困原因复杂。通过对营山村贫困户的调查汇总分析,贫困原因中,因缺少资金致贫的占39.6%,因自然灾害致贫占27.2%,因丧失劳动力致贫占3.4%,因学因病致贫的占7.6%,因缺少耕地致贫的占15%。 3、严重缺乏生产生活用水。因地质条件的限制本村无法采掘出地下水,全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汇集到小水窖的自然雨水。小水窖也还有80多户没有修建。由于生产生活用水全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旱情严重时,老百姓只能到10多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装罐运回生活用水,烤烟种植和农作物种植主要“靠天吃饭”,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等行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十分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4、燃能成本高。由于该镇没有生活煤矿,生产生活用煤需到邻近的乡镇购买,吨煤价高达700元以上,农户用能成本畸高,全村88.9%的老百姓生活用能主要依靠薪草木。调查中农户反映,目前每烘烤一亩烟叶需用700元左右的煤炭,扣除每亩250元左右的补助,每亩需支付煤炭成本400多元,直接影响了农户种植烤烟的积极性。生活用能方面,4口之家的农户每年燃能支出在1200元以上,约占总收入的35.2%。当地老百姓习惯于施用农家肥种植烤烟,并且多数农户认为沼气池的沼液和沼渣肥效低,用于种植烤烟效果差,所以农户对发展农村沼气池抵触情绪很大,沼气池推广难度大。 --人口总数:1640人 农业人口:864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菜族 发展口号: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全面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37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 办公所在地:营山村村工所 --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 资源:有少量的铁、铝矿产资源 |
新关村 |
一、自然概况 新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西部,距县城9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新关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500米。 二、气候特点 新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5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3℃,年总积温3926℃,年降水量581毫米,年无霜期为212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新观关村土地总面积4673亩,其中,耕地面积2178亩,林地面积6349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936亩,天然草地面积1928亩,其他面积3236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4.15亩,人均占有耕地1.93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684亩,占耕地的77%,坡地占6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634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936亩,占林地面积的3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3%。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029人 农业人口:10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7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在最快的时间让新关人民过了幸福日子 --所辖村:新关组,观坪组,箐脚组 生产总值:20464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核桃,马铃薯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新关组 |
新营村 |
一、自然概况 新营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西部,距县城9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新营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500米。 二、气候特点 新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5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3℃,年总积温3926℃,年降水量581毫米,年无霜期为212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新营关村土地总面积5866亩,其中,耕地面积2439亩,林地面积7456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236亩,天然草地面积2315亩,其他面积342.9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3.14亩,人均占有耕地1.3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830亩,占耕地的73%,坡地占72%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745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236亩,占林地面积的28%。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971人 农业人口:245人 非农业人口:1726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3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 发展口号:打造全新新营,造福新营百姓 --所辖村:拖嘎组,新营组,元山组,尖山组,新街组 生产总值:5834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马铃薯,核桃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拖嘎组 |
新华村 |
新华村位于牛棚镇西南部,离政府所在地7公里,牛棚至团山的村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7个村民组,465户,2408人,其中少数民族以彝族为主,共20户,86人。全村劳动力963人,其中外出务工124人。土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4.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755亩,无水浇地,草山草坡面积0.16万亩。年平均降水量945mm,年平均气温12.5℃。森林覆盖率为15%。地貌类型:新华村属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铜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海拔2453米,最低海拔1935米,相对高差518米。 --人口总数:2408人 农业人口:489人 非农业人口:1919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5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回族 发展口号:让每户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所辖村:岩上组,石营组,营上组,丫口组,新华组,新河组,和平组 生产总值:73094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马铃薯,核桃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新华组 --自然条件: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唯一就是水资源比较缺乏 资源:奇石 |
新龙村 |
新龙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牛棚镇的西北部,距县城11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土壤属油少、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全村平均海拔1280米。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31户,总人口为225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1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74人、占56.63%,女性899人、占43.37%;人口密度为173人/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 42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07人,无孩 12人,一孩24人,二孩49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16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9例,上环16例,节育率达97%。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有劳动力112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50人、占0.74%,小学文化1100人,占70.6%,初中文化270人,占2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225人。 新龙村基础设施薄弱,全村不通公路,又没有通组便道,现有的通村便道为群众自发修建,仅马车、小家用车可行。有一所六年制完小。 新龙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79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90亩,粮食总产量422吨,平均亩产25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8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42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7%,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10头(匹),出栏60头,猪存栏550头,猪出栏300头;羊存栏500只,出栏250只,家禽存栏2500只,出栏800只。年肉总产量13.2吨,人均12.7公斤, 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 61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4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9.5%,养殖业产值6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0.4%。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人口总数:2256人 农业人口:2237人 非农业人口:19人 --行政区面积:0.68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所辖村:岩红组,新龙组,沙坪组,飞坪组,沙田组,弯子组。 生产总值:6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花生。 办公所在地:新龙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和养殖。 资源:草山草坡。 |
和平村 |
和平村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和平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15公里处,东与黑田村相连,南与发洪村接壤,西与新龙村比邻,北接中水镇,平均海拔1685米。全村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720户,3430人。其中回族569户2507人,布依族97户682人,汉族54户24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4%,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寨,也是典型的一类贫困村。 二、气候特点 和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5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和平村土地总面积501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0亩,林地面积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0亩,天然草地面积110亩,其他面积9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7亩,人均占有耕地1.1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0亩,坡地占75%左右,多数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2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0亩。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701户,总人口为34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9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534人、占44.99%,女性565人、占52.17%;人口密度为7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4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28人,无孩11人,一孩25人,二孩2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628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8例,上环9例,节育率达88.2%。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37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971人、占48.25%,初中文化415人、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和平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4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3公里,小水窖254口。有农村沼气池30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 三、产业发展状况 和平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52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78亩,粮食总产量363.92吨,平均亩产25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9.7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22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04亩(主要是烤烟)。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76头(匹),猪存栏768头,猪出栏512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48头;羊存栏735只,出栏114只,家禽存栏2586只,出栏1265只。年肉总产量16.2吨,人均1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23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2.97%,养殖业产值11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7.03%。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
鱼塘村 |
鱼塘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部,牛棚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5公里。镇政府驻地,基础设施相应很好。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乡镇卫生院。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00亩,林地面积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50亩,占林地面积的50%。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草地1000亩,其他面积300亩(含荒山荒坡、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0.8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850亩,占耕地的25%,坡地占30%左右,部分耕地水土流是失严重,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为烤烟、蔬菜。 鱼塘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黄棕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全村平均海拔20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30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河流干渴,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鱼塘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鱼塘村位于半凉山地区,雨水少,近几年干旱严重,土地生产利用率低,矿产资源贫乏,群众经济来源少,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一是基础差,种植水平低,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二是劳动者素质低,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普遍不懂农业科技。三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四是部分群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鱼塘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人畜饮水困难;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三部分群众农业基础设施差;四是生态环境差;五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六是经济意识落后;七是没有通组公路;八、因干旱造成部分群众特困。 鱼塘村的有利条件: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鱼塘村小区气候好,适宜产业转移种植蔬菜、精品苹果,特别是鱼塘蔬菜在外面的声誉较好,因地制宜在全省内属反季节无公害大白菜,适宜每年三季蔬菜的种植,结合主导蔬菜产业生产,可收完蔬菜种植玉米、烤烟、或继续种蔬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四是适宜种植核桃、板栗等干果;五是鱼塘村有较好的生猪饲养经验,生猪生产发展潜力大。 鱼塘村的不利条件: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贫瘠,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鱼塘村人多地少。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鱼塘村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对极少,但土层薄,土壤肥力差,粮食单产水平低。林业用地少,植被稀疏可适当发展经果林。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人口总数:4260人 农业人口:3580人 非农业人口:680人 --行政区面积:3.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回族,苗族,汉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公路建设,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精果林基地,烤烟基地,肉食加工,争取2015年全村农业人口脱贫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组 生产总值:4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烤烟,蔬菜等 名特产品:火腿 办公所在地:鱼塘村一组 --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好,宜种植业,养殖业,大小公路通各组、各户。 资源:养殖业多,肉食丰富多彩;水资源好,宜种植。 |
手工村 |
一、自然概况 手工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北面3公里处,东与范家田村接壤、南与营上村相邻,西接黑田村,北与红旗村八组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3度48分,北纬27度0分。总面积约2.5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0米,日照时间长,气候相对稳定,一条常年不干的小河贯穿全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主要居住着汉、回两个民族。农业人口2423人,非农业人口30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由于手工业发展滞后,至今还保持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劳动,历史悠久的白碗土陶具有挖掘开发、旅游价值。土地面积少,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现属典型的贫困村。 二、气候特点 手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是旅游、观光、避暑的好地方。 三、自然资源 手工村土地总面积3550.2亩,其中,耕地面积1049.2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烤烟、豆类等。经济作物只有少量烤烟,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作物分布普遍,但耕地较少,种植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0.4亩。中低产地面积856亩,坡地占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基础设施状况 手工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烟水配套工程,修建烤房4间,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窖13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农村沼气池极少。 手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手工业已面临淘汰),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 全村有村公所1栋(230平方米),医务室1个(60平方米),破烂的窑子七八个,年久失修的烟窑一只。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五、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手工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交通困难;三是儿童上学路途远;四是缺企业。五是饮用水困难;六是生活用煤困难;七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八是农民素质低;九是现有住房条件差;十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一是生态环境差;十二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三是兽防条件差。 六、贫困原因 手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贫困是由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手工村原部分群众世代靠手工制土陶用具为生,没有分到所需土地,现因手工制作土陶用具淘汰,导致人口多,耕地少,部分人民失去经济来源;加上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 具体原因:一是因村原部分群众世代靠手工制土陶用具为生,没有分到所需土地,现制作的土陶用具淘汰,导致全村现有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4亩。二是全村7个村民组当中,只有1、2、3组通便道路,但道路狭窄崎岖不平,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湛,至今还有4、5、6、7组没通公路,大多数群众只能靠人力搬运货物。三是现在全村没有一所小学,儿童上学困难,需走10多里路去求学。四是饮用水困难,全村人畜饮水以浅井水为主,由于水源受污染,卫生状况差,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也没有沼气池,群众生活用煤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六是种植单一,主要是玉米和马铃薯,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七是养殖水平低,群众现在的养殖是以养猪为主,是按传统的方法饲养,存栏率高,出栏率低,养殖水平低,缺防疫设施,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八是劳动者素质低,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座谈了解,参加座谈的56人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8人,占32.14%,九是生产生活用电困难,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十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缺龙头企业。为了给孩子交学费、还贷、应急等经济需求,部分群众以外出打工作为一种经济来源。十一是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兽防条件差。十二是部分群众缺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七、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家庭负担重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享受国家种粮直补资金、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有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致贫;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缺文化、缺技术、缺劳动能力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没门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八、有利条件 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手工村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试点村,强化帮扶,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手工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陶瓷工艺制作、种植反季节蔬菜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九、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多地少,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总之,手工村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对肥沃,但耕地面积太小,水源条件差,缺水面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人口总数:2723人 农业人口:2423人 非农业人口:300人 --行政区面积:2.36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9.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争取土陶生产,全面发展核桃,复兴手工曾经的繁荣。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烤烟,核桃,豆类等 名特产品:手工土陶制品,制作铁器,羊毛毡制作,核桃,豌豆凉粉。 办公所在地:手工村三组 --自然条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气候冬暖夏凉,水资源丰富、洁净,是旅游、观光、避暑的好地方。 资源:手工村耕地面积少,适宜种植干果林,发展养殖业,手工制作土陶用具技术高,剩余劳动力多。 |
响水村 |
一、自然概况 响水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4公里处,东与邓家营村相连,南、西与范家田村接壤,北接红旗村,平均海拔2000米。全村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共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274户,1168人。其中苗族4户20人,彝族3户16人,汉族242户1011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寨。 二、气候特点 响水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响水村土地总面积2540亩,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林地面积82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30亩,其他面积15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55亩,人均占有耕地2.1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500亩,占耕地的59%,坡地占2%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82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20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2.21%。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168人 农业人口:1060人 非农业人口:108人 --行政区面积:1.69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不怕苦,不怕累,高生产 --所辖村:响水一组,响水二组,响水三组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响水村 |
邓家营村 |
一、自然概况 邓家营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8公里处,东与迤那镇大山村、木营组相连,南与三河村相邻,西与响水村比邻,北接红旗村,平均海拔2200米。全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共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264户,1229人,彝族21户112人,汉族238户109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1.1%,也是典型的二类贫困村。 二、气候特点 邓家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邓家营村土地总面积1980亩,其中,耕地面积1236亩,林地面积126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600亩,天然草地面积1260亩,其他面积367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14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100亩,占耕地的55.55%,坡地占4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26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60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88.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229人 农业人口:1106人 非农业人口:123人 --行政区面积:1.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艰苦创业,努力更新 --所辖村:邓家营一组,邓家营二组,邓家营三组, 生产总值:157.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烟,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 办公所在地:邓家营村 |
范家田村 |
一、自然概况 范家田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北面3.5公里处,东与响水村相连,南与鱼塘村接壤,西与营上、手工村比邻,北接红旗村,平均海拔2000米。全村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共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113人。其中农业人口1109人,非农业人口4人。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彝族,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6%。全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全村有小学一所,村公所、卫生室各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二、气候特点 范家田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范家田村土地总面积28667亩,其中,耕地面积1202.5亩,林地面积27464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7464亩,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26.3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000亩,占耕地的58.21%,坡地占75%左右,部分耕地白沙洛泥,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植被稠密,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基础设施状况 范家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1口,蓄水量100立方米,引水管道1.45公里,小水窖152口。有农村沼气池170口。范家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 五、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范家田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活用煤困难;三是交通困难;四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五是农民素质低;六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七是生态环境差;八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九是三、四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 十是缺企业。 六、贫困原因 范家田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范家田村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建设跟不上,严重制约了生产和发展,学校、卫生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全村现有自然通村公路,实际为群众自己投工修建的便道,坑凹不平,路面较狭窄,只能小型拖拉机和马车通行,且晴通雨阻。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仅有沼气池170口,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四是种植单一,主要是玉米和马铃薯,烤烟,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五是养殖水平低,群众现在的养殖是以养猪为主,是按传统的方法饲养,存栏率高,出栏率低,养殖水平低,缺防疫意识,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六是劳动者素质低,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座谈了解,参加座谈的48人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5人,占31.25%,七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缺龙头企业。八是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兽防意识差;九是部分群众缺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七、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土地承包时弟兄多,结婚成家后人口增加)有劳力,家庭负担重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享受国家种粮直补资金、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有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致贫(在座谈的15名妇女中:有8名有病,仅有7名去医院诊疗看过,其比例小得惊人);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缺文化、缺技术、缺劳动能力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没门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八、有利条件 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新山村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试点村,强化帮扶,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范家田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种草养畜、种植精品苹果、核桃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九、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贫瘠,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岩溶地貌典型,生态环境恶化,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总之,范家田村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土层薄,土地流失化严重。耕地面积大,但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业用地多,但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水源条件差,缺水面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人口总数:1113人 农业人口:1109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9.111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2.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搞好和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迎来五园新村规划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24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洋芋,蔬菜,白萝卜,精果林 名特产品:烤烟,苹果 办公所在地:范家田村四组 --自然条件:养殖场,大棚蔬菜种植场等自然条件 资源:山青水秀,生态好,水源好,地理环境好,有修建各种农特加工厂,砖厂 |
营上村 |
营上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南面2.5公里处,东与范家田村接壤、南与鱼塘村相邻,西接新山村,北与红旗村八组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3度48分,北纬27度0分。总面积约2.5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800米,日照时间长,气候相对稳定,白碗小河贯村流过。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彝、回三个民族,其中回族100户,彝族6户。 营上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营上村土地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烤烟、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烤烟,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作物分布普遍,但耕地较少,种植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1亩。中低产田土面积810亩,坡地占3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人口总数:903人 农业人口:870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 发展口号:一心一意搞生产 --所辖村:营上一组,营上二组,营上三组 生产总值:21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 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营上村 |
新山村 |
一、自然概况 新山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1.5公里处,东与鱼塘村相连,南与新华村接壤,西与营山村比邻,北接营上村,平均海拔2000米。全村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共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256户,1083人。其中苗族195户868人,彝族15户57人,汉族36户159人。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5%,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寨,也是典型的一类贫困村。 二、气候特点 新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新山村土地总面积13120亩,其中,耕地面积1520亩,林地面积116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600亩,天然草地面积1520亩,其他面积367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14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115亩,占耕地的73.35%,坡地占7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16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600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88.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1083人 农业人口:976人 非农业人口:107人 --行政区面积:8.7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保护环境,追求第一 --所辖村:新山村一组,新山村二组,新山村三组, 生产总值:157.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黑桃,苹果 办公所在地:新山村 |
三河村 |
一、自然概况 三河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面3公里处,东与迤那镇五星村村相连,南与水源村接壤,西与鱼塘村村比邻,北接范家田村,平均海拔1950米。全村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共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596人。其中农业人口2558人,非农业人口38人。全村居住着汉族、回族、彝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寨。全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气候特点 三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三河村土地总面积14320亩,其中,耕地面积4560亩,林地面积976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760亩,天然草地面积3400亩,其他面积636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6.13亩,人均占有耕地1.92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3100亩,占耕地的85.4%,坡地占6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四、基础设施状况 三河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小水窖120口。有农村沼气池87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三河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全村有村公所、卫生室各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五、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三河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交通困难;二是饮用水困难;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四是看病距镇卫生院远;五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六是农民素质低;七是现有住房条件差;八是生态环境差;九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是全村六个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 十一是缺企业。 六、贫困原因 三河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三河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一是饮用水困难,没有修建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工程。二是全村现有自然通村公路,实际为群众自己投工修建的便道,坑凹不平,路面较狭窄,只能小型拖拉机和马车通行,且晴通雨阻。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仅有沼气池87口。四是种植单一,主要是玉米和马铃薯,烤烟,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五是养殖水平低,群众现在的养殖是以养猪为主,是按传统的方法饲养,存栏率高,出栏率低,养殖水平低,缺防疫意识,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六是劳动者素质低,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座谈了解,参加座谈的78人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35人,占31.25%,七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缺龙头企业。八是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兽防意识差;九是部分群众缺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七、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分析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土地承包时弟兄多,结婚成家后人口增加)有劳力,家庭负担重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享受国家种粮直补资金、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有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致贫(在座谈的15名妇女中:有8名有病,仅有7名去医院诊疗看过,其比例小得惊人);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缺文化、缺技术、缺劳动能力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没门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八、有利条件 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三河村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试点村,强化帮扶,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三河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种草养畜、种植精品苹果、核桃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九、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贫瘠,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岩溶地貌典型,生态环境恶化,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总之,三河村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土层薄,土地流失化严重。耕地面积大,但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业用地多,但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水源条件差,缺水面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人口总数:2596人 农业人口:2558人 非农业人口:38人 --行政区面积:9.5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水,电,路,农牧业全面发展 --所辖村:新营组,小田组,营盘组,仓房组,社房组,瓦厂组 生产总值:3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蔬菜等 名特产品:牛棚土酒(鹤乡酒) 办公所在地:三河村村公所 --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烤烟,干果类(如核桃)等的种植,自然条件好。 资源:农业 |
水源村 |
一、自然概况 水源村位于牛棚镇政府南面1.5公里处,东与鱼塘村相连,南与新华村接壤,西与斗古村的樱桃村比邻,北接三河村,平均海拔2000米。全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共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680多户,3956人。其中农业人口3946人,非农业人口1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水源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 二、气候特点 水源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水源村土地总面积7600亩,其中,耕地面积5600亩,林地面积1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000亩,天然草地面积2520亩,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2.09亩,人均占有耕地1.54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2350亩,占耕地的41.9%,坡地占75%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0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00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3.2%。 五、基础设施状况 水源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2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3公里,小水窖126口。有农村沼气池60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全村有完小一所,村公所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六、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水源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活用煤困难;三是交通困难;四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五是农民素质低;六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七是生态环境差;八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九是缺企业。 七、贫困原因 水源村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一是饮用水困难,没有水利设施建设,部分村民组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较为困难。二是全村现有自然通村公路,但路面坑凹不平,通组公路路面狭窄,每逢下雨,车辆无法通行。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仅有沼气池60口,群众生活用煤主要靠高价购买。四是种植单一,主要是玉米和马铃薯,烤烟,耕作粗放,科技投入少,单产水平低。五是养殖水平低,群众现在的养殖是以养猪为主,是按传统的方法饲养,存栏率高,出栏率低,养殖水平低,缺防疫意识,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六是劳动者素质低。七是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少,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缺龙头企业。八是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兽防意识差;九是部分群众缺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八、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分析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土地承包时弟兄多,结婚成家后人口增加)有劳力,家庭负担重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享受国家种粮直补资金、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有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致贫(在座谈的15名妇女中:有8名有病,仅有7名去医院诊疗看过,其比例小得惊人);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缺文化、缺技术、缺劳动能力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没门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九、有利条件 一是有国家和省、地扶贫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水源村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试点村,强化帮扶,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二是群众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各级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发展前景较好。三是水源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种草养畜、种植精品苹果、核桃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十、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贫瘠,农业科技含量低,基本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品种老化,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岩溶地貌典型,生态环境恶化,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外出打工能力弱,平均收入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总之,水源村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土层薄,土地流失化严重。耕地面积大,但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业用地多,但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水源条件差,缺水面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人口总数:3956人 农业人口:3946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5.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统一思想、认识,改变观念,把水源村在三至五年建成山青水秀,富甲一方的行政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等 名特产品:烤烟,核桃,洋芋,白瓜子,苹果等 办公所在地:水源村三组,五组,六组交界处。 --自然条件:水源村属政府集镇建设所在地,全村辖九个村民组,土地宽广、肥沃,气候冬暖夏凉,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积植烤烟、玉米洋芋,还适宜各种水果种植、药材种植。 资源:土地面积大,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有自然水库一个,以纳入国家小型水库建设项目,今后可以开发旅游业、水产业,荒山、林地多,可种草养蓄及开发生态旅游业,地理位置在集镇上,可招商引资进-地产开发。 |
发洪村 |
发洪村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发洪村位于牛棚镇政府西北面14公里处,东与黑田村接壤、南与玉龙乡飞蛾村相邻,西接新农村,北与和平村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3度48分,北纬27度0分。总面积约11.35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2000米,日照时间长,气候相对稳定,红岩八地小河贯村流过。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回、布依、彝四个民族,其中回族118户。 二、气候特点 发洪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3.58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520℃,年降水量800毫米,气候独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无雾日,平均气温12摄氏度。 三、自然资源 发洪村土地总面积6392亩,其中,耕地面积336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烤烟、豆类等。经济作物只有少量烤烟,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作物分布普遍,但耕地较少,种植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856亩,坡地占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41户,总人口为291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24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455人、占49.98%,女性1456人、占50.02%;人口密度为285人/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6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13人,无孩29人,一孩37人,二孩63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26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51例,上环24例,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26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826人、占72.39%,初中文化356人、占15.4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二、基础设施状况 发洪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烟水配套工程,修建烤房12间,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窖22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发洪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45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0亩,粮食总产量296.307吨,平均亩产400公斤,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29公斤。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55头(匹),猪存栏787头,猪出栏632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0头;家禽存栏334只,出栏300只。年肉总产量11吨,人均4.9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村公所1栋(150平方米),医务室1个(60平方米),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第三节 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 一、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16.50万元,纯收入2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00元,在641户农民中,有350户属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04%,人均纯收入低于1400元的贫困人口14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1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66元的极贫人口64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1.33%。由于经济收入来源少,现有71户360名劳动力外出打工。无劳动能力和无收入来源需社会救助的52人,住房简陋,全村有160户住房属危房,是典型的贫困村。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发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交通困难;三是儿童上学路途远;四是缺企业。五是饮用水困难;六是生活用煤困难;七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八是农民素质低;九是现有住房条件差;十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一是生态环境差;十二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三是兽防条件差 --人口总数:3208人 农业人口:3194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4.30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布依族,彝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力争两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所辖村:发洪,丫口,新合,发吉,营红,永中,中银,中山,环山,玉米组 生产总值:51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石榴 办公所在地:发洪村营红组 --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良好,比较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前景广阔。 资源:铜矿和草山草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