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雪山镇 >> 石林社区

石林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石林社区简介

  石林社区位于雪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社区土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
  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棕壤、黄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总数:1003人 农业人口:1001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法地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112 553100 -- 查看 石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石林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林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林社区

  石林社区位于雪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社区土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   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棕壤、黄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总数:1003人 农业人口:1001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法地村   

狗街社区

  狗街社区位于雪山镇中部,驻地雪山村狗街组,全社区土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   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棕壤、黄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总数:2408人 农业人口:1011人 非农业人口:1397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 生产总值:9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雪山村狗街组   

灼乐多社区

  灼乐多社区位于雪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社区土地总面积2.4平方公里。   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棕壤、黄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总数:914人 农业人口:911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 生产总值:3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雪山镇灼甫村   

花立村

  一、自然概况   花立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地貌类型:花立村属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560米,最低海拔2150米,相对高差410米。   二、气候特点   花立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8℃,年总积温3212℃,年降水量1199毫米,年无霜期为187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河流少,水源点多。境内无探明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花立村土地总面积237117亩,其中,耕地面积10464亩,林地面积12151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523亩,牧草地面积1005亩,其他面积97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5.67亩,人均占有耕地6.9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面积9514亩,占耕地的90.9%,坡地占6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良好。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2151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523.2亩,占林地面积的53.68%。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1.23%。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53户,总人口为151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5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770人、占50.85%,女性744人、占49.14%;人口密度为96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2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27人,无孩8人,一孩27人,二孩10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27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90例,上环22例,节育率达93.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1‰,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80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500人、占33%,初中文化390人、占25.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8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花立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5口,蓄水量少,无饮水管道。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农村沼气池有40个。   三、产业发展状况   花立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30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00亩,粮食总产量768吨,平均亩产12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07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0.78%,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00亩。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480头(匹),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5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80头;羊存栏500只,出栏150只,家禽存栏2300只,出栏800只。年肉总产量16吨,人均21.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29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0.4%,养殖业产值42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9.6%。农民人均纯收入1747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小学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575人 农业人口:1754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5.811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半坡,姬家,花立,白岩,赵家 生产总值:5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花立村姬家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8℃,年总积温3212℃,年降水量1199毫米,年无霜期为187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矿产资源   

红旗村

  一、自然概况   红旗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约6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4平方公里。地貌类型:红旗村属丘陵地形,地形连绵起伏。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黄泥地、油砂地、灰泡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65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248米。   二、气候特点   红旗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0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8℃,年总积温365℃,年降水量850毫米,年无霜期为6个月。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红旗村土地总面积20134亩,其中,耕地面积11472亩,林地面积6816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822亩,牧草地面积602亩,其他面积124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7.69亩,人均占有耕地4.38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9420亩,占耕地的82.11%,坡地占52%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681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822亩,占林地面积的70.7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3.9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14户,总人口为261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3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530人、占58.48%,女性1086人、占41.51%;人口密度为150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66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22人,一孩50人,二孩255人。在已婚育龄妇女666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43例,上环25例,节育率达87.2%。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一般,计划生育形势一般;有劳动力1474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120人、占75.98%,初中文化335人、占22.7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9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红旗村基础设施薄弱,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6口,蓄水量少,无饮水管道。农村道路少,几乎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红旗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472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00亩,粮食总产量1183吨,平均亩产13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19%,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450头(匹),猪存栏2100头,猪出栏156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200头;羊存栏500只,出栏200只,家禽存栏3100只,出栏2300只。年肉总产量65.4吨,人均2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640.9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84.1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9.99%,养殖业产值256.79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0.01%。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二所,文化室1个,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789人 农业人口:178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9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6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红旗村二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年总积温365℃,年降水量850毫米,年无霜期为6个月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高营村

  一、自然概况   高营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6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高营村属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34米,最高海拔2406米,最低海拔2262米,相对高差144米。   二、气候特点   高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71℃,年总积温3179℃,年降水量2256毫米,年无霜期为164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高营村土地总面积26441亩,其中,耕地面积10664亩,林地面积10444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871亩,其中草地面积4281亩。牧草地面积1446亩,其他面积1052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0.81亩,人均占有耕地4.36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4884亩,占耕地的86.39%,坡地占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044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871亩,占林地面积的46.6%。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9.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58户,总人口为244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32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96人、占53%,女性1151人、占47%;人口密度为139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9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81人,无孩10人,一孩49人,二孩17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81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15例,上环38例,节育率达92.6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126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20人、占48.9%,初中文化624人、占49.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4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高营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5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7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高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6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50亩,粮食总产量1285吨,平均亩产110.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25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60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6.8%,科技含量较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10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865头(匹),出栏234头。猪存栏2790头,猪出栏72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96头;羊存栏784只,出栏179只,家禽存栏3906只,出栏2120只。年肉总产量51.3吨,人均21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64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0.54%,养殖业产值31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9.46%。农民人均纯收入2527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小学一所,文化室1个,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515人 农业人口:2513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7.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6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回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9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高营村三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71℃,年总积温3179℃,年降水量2256毫米,年无霜期为164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大发村

  一、自然概况   大发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28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大发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炭质山地、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365米,最高海拔2466米,最低海拔2245米,相对高差221米。   二、气候特点   大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少,年均温8.4℃,年总积温3066℃,年降水量1306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但未开发和利用。境内有煤炭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大发村土地总面积25923亩,其中,耕地面积12491亩,林地面积11225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60亩,牧草地面积104亩,草地面积2103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1.68亩,人均占有耕地5.63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面积8394亩,占耕地的67.2%,坡地占32.7%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122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60亩,占林地面积的11.22%。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3.3%。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44户,总人口为222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6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00人、占54.05%,女性1020人、占45.95%;人口密度为128人/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61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82人,无孩21人,一孩45人,二孩211人。在已婚育龄妇女582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40例,上环46例,节育率达66.3%。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5‰,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较为严峻;有劳动力137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60人、占47.96%,初中文化210人、占15.2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8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大发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50口,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大发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218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00亩,粮食总产量1112吨,平均亩产92.7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01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8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008头(匹),猪存栏1800头,猪出栏11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70头;羊存栏580只,出栏80只,家禽存栏3500只,出栏1800只。年肉总产量55.5吨,人均2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4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5.5%,养殖业产值24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4.5%。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人口总数:2340人 农业人口:2339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7.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9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 生产总值:8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包谷 办公所在地:大发村一组   

胜利村

  一、自然概况   胜利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5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胜利村属高原地貌,地形起伏小。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450米,最高海拔2555米,最低海拔2310米,相对高差245米。   二、气候特点   胜利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5℃,年降水量1250毫米,年无霜期为174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胜利村土地总面积17402亩,其中,耕地面积8738亩,林地面积7095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790亩,牧草地面积856亩,其他草地面积856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4亩,人均占有耕地4.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5547亩,占耕地的63.5%,坡地占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709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790亩,占林地面积的67.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0.8%。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人口总数:1906人 农业人口:1904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3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7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包谷 办公所在地:胜利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5℃,年降水量1250毫米,年无霜期为174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鱼塘村

  一、自然概况   鱼塘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中西部,距县城5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鱼塘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248米。   二、气候特点   鱼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307℃,年降水量958毫米,年无霜期为185天。水资源较好,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但未开发利用。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鱼塘村土地总面积18937亩,其中,耕地面积8832亩,林地面积7854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324亩,牧草地面积170亩,其他面积2081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0.8亩,人均占有耕地5.04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4557亩,占耕地的51.6%,坡地占2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785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324亩,占林地面积的80.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1.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人口总数:1833人 农业人口:183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回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鱼塘,槐树,下坝,陡口,高松,瓦厂 生产总值: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甜心苹果 办公所在地:鱼塘村鱼塘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307℃,年降水量958毫米 资源:水资源较好,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但未开发利用,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谢家村

  谢家村位于雪山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9.55平方公里。   高原地貌,地形平缓,有棕壤、黄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总数:3552人 农业人口:3551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9.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22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谢家,大树,百家,永红,祖家,程家,高桥,坡头,双河 生产总值:13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甜心苹果 办公所在地:谢家村大树组   

盐井村

  一、自然概况   盐井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6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8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盐井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900米,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700米,相对高差300米。   二、气候特点   盐井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2.20℃,年总积温4453℃,年降水量985毫米,年无霜期为185天。水资源未开发利用,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盐井村土地总面积10337亩,其中,耕地面积5325.01亩,林地面积3425.45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033.69亩,其他面积92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6.3亩,人均占有耕地3.6亩。由于土层瘦薄,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342.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33亩,占林地面积的3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3.1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26户,总人口为145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10人、占52.19%,女性641人、占47.81%;人口密度为21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9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47人,无孩8人,一孩32人,二孩7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47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78例,上环48例,节育率达9.2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842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819人、占97.3%,初中文化20人、占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盐井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烤烟配套工程水池15口,蓄水量少,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盐井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35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58亩,粮食总产量673吨,平均亩产11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64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00亩(主要是烤烟)。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20头(匹),猪存栏28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50头;羊存栏50只,出栏100只,家禽存栏1700只,出栏700只。年肉总产量21吨,人均2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17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7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      --人口总数:1507人 农业人口:150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8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赵家,大河,新田,啊沙,半边 生产总值:6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包谷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啊沙   --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2.20℃、降雨量985mm、海拔1900m 资源:水资源丰富   

妥打村

  一、自然概况   妥打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南部,距县城4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83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妥打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015米,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1830米,相对高差520米。   二、气候特点   妥打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6℃,年总积温3504℃,年降水量1021毫米,年无霜期为207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妥打村土地总面积26752亩,其中,耕地面积10932亩,林地面积13607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0922亩,牧草地面积371亩,其他面积1842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1.04亩,人均占有耕地4.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8555亩,占耕地的78.26%,坡地占46.1%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差。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360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922亩,占林地面积的80.26%。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9%。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36户,总人口为242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63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38人、占51.09%,女性1185人、占48.91%;人口密度为136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8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96人,无孩12人,一孩46人,二孩79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96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77例,上环48例,节育率达9.2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16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751人、占74.86%,初中文化223人、占21.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1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妥打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2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10公里。通村道路坑凹不平,通组公路狭窄,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妥打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932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60亩,粮食总产量1383吨,平均亩产151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7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168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3.7%,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772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986头,出栏65头(匹);猪存栏2410头,猪出栏57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26头;羊存栏631只,出栏138只,家禽存栏5140只,出栏970只。年肉总产量61吨,人均2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654.6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9.0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4.99%,养殖业产值425.6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5.01%。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      --人口总数:2483人 农业人口:248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8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9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红岩,岔河,半坡,花岩,猪场,大转弯,刘海,建良 生产总值:9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妥打村刘海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9.6℃,年总积温3504℃,年降水量1021毫米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青松村

  一、自然概况   青松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南部,距县城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青松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27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1995米,相对高差463米。   二、气候特点   青松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78℃,年降水量930毫米,年无霜期为240天。水资源较为贫乏,境内河流少,水源点少。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仅有煤。   三、自然资源   青松村土地总面积25820亩,其中,耕地面积9662亩,林地面积13357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866亩,牧草地面积1005亩,其他面积177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3.27亩,人均占有耕地4.9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6667亩,占耕地的69%,坡地占30%左右,部分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335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9866亩,占林地面积的73.86%。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1.7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43户,总人口为19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3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96人、占51.2%,女性948人、占48.8%;人口密度为113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6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58人,无孩5人,一孩47人,二孩161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58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93例,上环34例,节育率达91.3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3‰,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生育形势较为严峻;有劳动力84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579人、占68.3%,初中文化250人、占2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9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青松村基础设施薄弱,引水管道3.5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农村沼气池仅有10口。   三、产业发展状况   青松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882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82亩,粮食总产量1042吨,平均亩产105.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3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1%,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508头(匹),出栏200头,猪存栏2600头,猪出栏122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50头;羊存栏808只,出栏270只,家禽存栏3120只,出栏1120只。年肉总产量62.2吨,人均3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67.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45.9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5.7%,养殖业产值421.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4.3%。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      --人口总数:2009人 农业人口:2006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元山,啊业,梁子,大平子,青松,田家沟 生产总值:7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青松村元山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78℃,年降水量930毫米,年无霜期为240天 资源: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仅有煤   

灼甫村

  一、自然概况   灼甫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5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灼甫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2000米,相对高差500米。   二、气候特点   灼甫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8℃,年总积温3212℃,年降水量1350毫米,年无霜期为16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灼甫村土地总面积44608亩,其中,耕地面积15292亩,林地面积1849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467亩,天然草地面积9642亩,其他面积123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25.13亩,人均占有耕地8.6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9840亩,占耕地的64.34%,坡地占3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844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9467亩,占林地面积的51.3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1.3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20户,总人口为17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5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77人、占55.04%,女性798人、占44.96%;人口密度为60人/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3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90人,无孩9人,一孩26人,二孩179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9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44例,上环28例,节育率达9.38%。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有劳动力95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97人、占74.86%,初中文化530人、占21.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灼甫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无管道工程。   三、产业发展状况   灼甫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不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642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52亩,粮食总产量943吨,平均亩产12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31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43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3%,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790亩(主要是洋萝卜)。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580头(匹),猪存栏920头,猪出栏8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00头;羊存栏600只,出栏150只,家禽存栏4000只,出栏1500只。年肉总产量50吨,人均1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2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0%,养殖业产值22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0%。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人口总数:1826人 农业人口:1823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2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29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6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包谷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灼甫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8℃,年总积温3212℃,年降水量1350毫米,年无霜期为160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回龙村

  一、自然概况   回龙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东部,距县城6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回龙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炭质山地、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921.6米,最高海拔2345米,最低海拔1498米,相对高差847米。   二、气候特点   回龙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少,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307℃,年降水量1011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回龙村土地总面积20316亩,其中,耕地面积7720亩,林地面积9704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751亩,草地面积1157亩,其他面积178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亩,人均占有耕地4.59亩。由于土层瘦薄,全村纯属中低产土地,坡地占71.4%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970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751亩,占林地面积的48.9%。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7.66%。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72户,总人口为168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7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36人、占55.71%,女性744人、占44.3%;人口密度为123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9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02人,无孩7人,一孩45人,二孩14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02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44例,上环40例,节育率达94.0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有劳动力464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26人、占27.15%,初中文化315人、占67.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二、基础设施状况   回龙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4口,蓄水量少,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全村农村沼气池17个。   三、产业发展状况   回龙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缺。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720亩,,粮食总产量289吨,平均亩产7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4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0.18%,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4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10头(匹),猪存栏1060头,猪出栏3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82头;羊存栏350只,出栏80只。年肉总产量24吨,人均14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30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7.7%,养殖业产值9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拥有小学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731人 农业人口:1727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7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6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回龙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307℃,年降水量1011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牧场村

  一、自然概况   牧场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中部,距县城4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牧场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248米。   二、气候特点   新飞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2℃,年总积温2993℃,年降水量1196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牧场村土地总面积2826亩,其中,耕地面积1283亩,林地面积1437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10亩,牧草地面积170亩,其他面积135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0.37亩,人均占有耕地4.6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219亩,占耕地的95%,坡地占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43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10亩,占林地面积的49%。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77户,总人口为27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6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40人、占52.63%,女性126人、占47.36%;人口密度为145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6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6人,无孩1人,一孩5人,二孩2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6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6例,上环3例,节育率达8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有劳动力19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50人、占54%,初中文化40人、占14.4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牧场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牧场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38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4亩,粮食总产量67.5吨,平均亩产8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4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43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3%,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89亩(主要是绿肥和青饲料)。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50头(匹),猪存栏365头,猪出栏84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5头;羊存栏80只,出栏20只,家禽存栏365只,出栏150只。年肉总产量7.5吨,人均27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8.2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7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8.5%,养殖业产值3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0.8%。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      --人口总数:286人 农业人口:284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58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总场组,猪场组 生产总值:5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包谷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牧场村总场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2℃,年总积温2993℃,年降水量1196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斗母村

  一、自然概况   斗母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斗母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656米,最高海拔2656米,最低海拔2150米,相对高差506米,是典型的凉山半凉山地区。   二、气候特点   斗母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7℃,年总积温3175℃,年降水量1289毫米,年无霜期为189天。   三、自然资源   斗母村土地总面积21736亩,其中,耕地面积10171亩,林地面积9925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272亩,牧草地面积768亩,其他面积872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0.64亩,人均占有耕地4.98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5200亩,占耕地的51.13%,坡地占61%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992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273亩,占林地面积的53.12%。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5.6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67户,总人口为204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6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41人、占55.91%,女性900人、占44.09%;人口密度为14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2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97人,无孩11人,一孩13人,二孩10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197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65例,上环18例,节育率达92.89%。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1131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885人、占78.3%,初中文化221人、占1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斗母村基础设施薄弱,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6口,农村道路少,通组公路为泥土路且晴通雨阻,没有农村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斗母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35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70亩,总产量749.6吨,平均亩产8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7公斤,脱毒马铃薯有5604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9.80%,科技含量较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85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934头(匹),出栏315头;猪存栏1401头,猪出栏705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01头;羊存栏310只,出栏90只,家禽存栏3736只,出栏934只。年肉总产量70.05吨,人均34.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2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6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5.91%,养殖业产值20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4.09%。农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属省级二类贫困村。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一所,村委办公楼一幢,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      --人口总数:2041人 农业人口:2038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1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联海,长冲,双水,红峰,仙水,水塘,营盘 生产总值:57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营盘组   --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8.7℃,年总积温3175℃,年降水量1289毫米,年无霜期为189天 资源:马铃薯,畜牧业   

新渠村

  新渠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南部,距县城4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新渠村属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最高海拔2180米,最低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380米。   新渠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6℃,年总积温3504℃,年降水量1115毫米,年无霜期为162天。水资源较好,境内有小河流,水源点多,但未开发利用。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新渠村土地总面积17828亩,其中,耕地面积8539亩,林地面积7642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251亩,牧草地面积504亩,其他面积1143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7亩,人均占有耕地4.6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耕地面积3552亩,占耕地的41.6%,坡地占14.1%左右,少数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764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251亩,占林地面积的68.7%。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2.9%。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97户,总人口为183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82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029人、占56%,女性808人、占44%;人口密度为153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4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11人,无孩6人,一孩37人,二孩11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11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51例,上环36例,节育率达92.28%。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794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452人、占56.9%,初中文化326人、占41.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新渠村基础设施差,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人畜饮水管道5公里,仅覆盖山中、银厂两村组200户。通村道路坑凹不平,路面狭窄。      --人口总数:1888人 农业人口:1887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3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山中,银厂,小河,伞道河 生产总值:69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银厂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9.6℃,年总积温3504℃,年降水量1115毫米,年无霜期为162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栽树村

  栽树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西部,距县城4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栽树村属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黑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400米,最高海拔2540米,最低海拔2260米,相对高差280米。   栽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21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9.8℃,年总积温5377℃,年降水量1196毫米,年无霜期为198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栽树村土地总面积18860亩,其中,耕地面积7953亩,林地面积8623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318亩,天然草地面积1400亩,其他面积88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83亩,人均占有耕地5.4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6800亩,占耕地的85.5%,坡地占58%左右,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86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318亩,占林地面积的43.69%。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5.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75户,总人口为147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76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82人、占60%,女性588人、占40%;人口密度为117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7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51人,无孩5人,一孩36人,二孩108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51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09例,上环22例,节育率达92.3%。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78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82人、占61.79%,初中文化272人、占21.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栽树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无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1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15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少量农村沼气池,但产气率不高。      --人口总数:1523人 农业人口:1511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12.5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5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蔡家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栽树,坡脚,长海,江子林,切峰,马家,学堂,余家 生产总值:6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长海组   

雪山村

  雪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2公里,地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雪山村属高原中山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土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黑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60米,最高海拔2310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100米。   雪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023℃,年降水量1350毫米,年无霜期为186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雪山村土地总面积19164.08亩,其中,耕地面积8823亩,林地面积8875.6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388.87亩,天然草地面积356亩,其他面积1109.4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87亩,人均占有耕地4.55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地面积5100亩,占耕地的57.8%,坡地占52%左右,部分耕地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8875.6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388.87亩,占林地面积的60.71%。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6.3%。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39户,总人口为194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0人;全村人口密度为151.87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3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95人,无孩17人,一孩25人,二孩29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95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6例,上环11例,节育率达8.60%。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计划生育形势严峻;全村劳动力912人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651人、占71.4%,初中文化234人、占25.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人口总数:1495人 农业人口:1484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2.776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88.8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蔡家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狗街,砂石,水塘,河边,团岗,营脚,一把伞,黑山 生产总值:65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狗街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9.023℃,年降水量1350毫米,年无霜期为186天 资源:马铃薯,畜牧业   

法地村

  法地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东北部,距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31.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法地村属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17米,最高海拔2532米,最低海拔2102米,相对高差430米。   法地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71℃,年总积温3179℃,年降水量1234毫米,年无霜期为158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法地村土地总面积47219亩,其中,耕地面积21766亩,林地面积22019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4164亩,草地面积910亩,其他面积252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6亩,人均占有耕地4.4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5671亩,占耕地的72%,坡地占47%左右,少数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生态环境较差。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2201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164亩,占林地面积的64.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6.6%。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1176户,总人口为494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8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2570人、占52%,女性2373人、占48%;人口密度为157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124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908人,无孩32人,一孩121人,二孩413人。在已婚育龄妇女908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717例,上环98例,节育率达89.8%。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3104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751人、占57.3%,初中文化1200人、占3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4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法地村基础设施薄弱,引水管道2公里。农村道路少,通组公路狭窄没有通组公路,有少量农村沼气池。   法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规模小,种植不规范,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2176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66亩,粮食总产量2614.8吨,平均亩产120.1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29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23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7%,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300头(匹),猪存栏4600头,猪出栏19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200头;羊存栏814只,出栏100只,家禽存栏7100只,出栏3528只。年肉总产量158吨,人均3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2329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4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2%,养殖业产值1583农业产值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2302元。      --人口总数:4064人 农业人口:406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7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十一组 生产总值:1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法地村一组   

银光村

银光村  银光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7.1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银光村属高原中山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132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1806米,相对高差652米。   银光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8℃,年总积温3577℃,年降水量1196毫米,年无霜期为205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有河流,但未开发利用,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银光村土地总面积40745亩,其中,耕地面积17112亩,林地面积20896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591亩,牧草地面积259亩,其他面积247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3亩,人均占有耕地5.1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1157亩,占耕地的65.2%,坡地占50.6%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生态环境较差。土壤酸性重。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734户,总人口为331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01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680人、占50.7%,女性1633人、占49.3%;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85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43人,无孩18人,一孩80人,二孩37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543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469例,上环74例,节育率达100%。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较为严峻;有劳动力248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2154人、占86.7%,初中文化300人、占1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1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银光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窖60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5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有农村沼气池70口。      --人口总数:3408人 农业人口:3406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27.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1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 生产总值:1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银光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9.8℃,年总积温3577℃,年降水量1196毫米,年无霜期为205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建明村

  建明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东部,距县城3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建明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248米。   建明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有煤炭资源。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30户,总人口为136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5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766人、占56%,女性600人、占43.9%;人口密度为118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5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10人,无孩3人,一孩26人,二孩81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22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89例,上环16例,节育率达92.3%。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3‰,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86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50人、占74.86%,初中文化130人、占21.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建明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无,蓄水量少。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   建明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296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96亩,粮食总产量370吨,平均亩产7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300头(匹),猪存栏1500头,猪出栏31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50头;羊存栏200只,出栏50只,家禽存栏2000只,出栏600只。年肉总产量50吨,人均2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3.3%,养殖业产值3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7%。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人口总数:1418人 农业人口:14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5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2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5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建明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 资源:水资源贫乏,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有煤炭资源。   

凉山村

  凉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北部,距县城5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53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凉山村属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488米,最高海拔2656米,最低海拔2320米,相对高差334米。   凉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8.65℃,年总积温3157℃,年降水量1138毫米,年无霜期为162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凉山村土地总面积127961.71亩,其中,耕地面积6178.33亩,林地面积5832.46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998.2亩,牧草地面积104亩,其中天然草地41亩,其他面积786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6.9亩,人均占有耕地3.3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5023亩,占耕地的81.3%,坡地占42.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583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998亩,占林地面积的51.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45.6%。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25户,总人口为185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0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31人、占50.2%,女性924人、占49.8%;人口密度为217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1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94人,无孩11人,一孩44人,二孩137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94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41例,上环25例,节育率达90.28%。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80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751人、占12.5%,初中文化632人、占8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凉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仅有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窖200个,蓄水量少,引水管道2公里。农村道路少,通组公路道路狭窄,农村沼气池30个。   凉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5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00亩,粮食总产量568吨,平均亩产13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58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科技含量较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20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275头(匹),猪存栏1700头,猪出栏8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25头;羊存栏921只,出栏365只,家禽存栏4250只,出栏1700只。年肉总产量56吨,人均3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95.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3.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0.74%,养殖业产值47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9.26%。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      --人口总数:1908人 农业人口:1905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8.5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78.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69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凉山村一组   --自然条件:年均温8.65℃,年总积温3157℃,年降水量1138毫米,年无霜期为162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锅底村

  一、自然概况   锅底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雪山镇的西部,距县城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锅底村属雪山镇边远村,地形起伏大。四面环山主要是石灰岩,贫瘠的碱性土壤构成了广种薄收的自然现状,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280米,最低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400米。   二、气候特点   锅底村属亚热带干燥性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日昼温差较大。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锅底村土地总面积26601亩,其中,耕地面积11180亩,林地面积9850亩,牧草地面积202亩,其他面积5369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6亩,人均占有耕地6.6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地面积7453亩,占耕地的67%,坡地占7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差。土壤碱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985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83.05亩,占林地面积的31.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6%。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58户,总人口为168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7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50人、占56.4%,女性735人、占43.6%;人口密度为95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4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59人,无孩5人,一孩32人,二孩8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59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5例,上环7例,节育率达9%。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8‰,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97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510人、占89.6%,初中文化45人、占2.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锅底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灌溉工程。蓄水量少,引水管道6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现有农村沼气池69口。   三、产业发展状况   锅底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不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18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30亩,粮食总产量1627.4吨,平均亩产167.3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66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450亩(主要是烤烟)。每亩烟叶125公斤,每公斤按14元计,合计收入253.75万元。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71头(匹),猪存栏28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5头;羊存栏240只,出栏251只,家禽存栏206只,出栏110只。年肉总产量22.5吨,人均13.4公斤。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56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98.8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8.6%,养殖业产值64.1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2899元。      --人口总数:1746人 农业人口:1745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推进雪山”   --所辖村:锅底,小河,岩脚,营脚,热潮 生产总值:7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锅底村锅底组   --自然条件: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 资源: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石林社区特产大全




石林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