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状况
大洼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部,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河边组、赵家院组、胡家院组、法路期组、箐沟组、杨家洼组、花子林组和岩头上组。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偏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大洼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0.6oC,无霜期21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930亩,林地面积3000亩,牧草地面积2500亩。人口密度为24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7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2亩。20°以上坡地面积12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6.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7125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无水源点,没有河流。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582户,总人口为2836人。其中,汉族511户,2499人;苗族46户,233人;白族25户,104人。性别分布中,男性1230人,占50.8%,女性1190人,占49.2%;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298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400人,占总人口的16.5%;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900人,占总人口的78.5%;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5人,占总人口的1.03%。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51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大洼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有小水窖250口,尚有大部分农户饮水困难。通组公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行修建的毛路。农村沼气池仅有50口。
六、产业发展状况
大洼村产业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30亩,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5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3%,粮食总产量58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2公斤。大牲畜存栏425头(匹),出栏15头(匹);猪存栏2120头,猪出栏27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75头;羊存栏420只,出栏40只;家禽存栏2350只,出栏1100只。年肉总产量30吨,人均14.71公斤。全村总产值48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40万元,占总收入的49.5%;养殖业产值105万元,占总收入的21.6%;外出务工收入113万元,占总收入的23.3%。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大洼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四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五是看病距卫生院远;六是交通困难;七是生态环境差;八是农民素质低;九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十是兽防条件差;十一是无集体企业支撑;十二是部分村民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
九、贫困原因分析
大洼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大洼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具体原因:
(一)大洼村水源点贫乏,仅河边组边上有羊街河流过,但覆盖面极小,难以有效利用。虽然已经修建小水窖250口,但仍未完全解决农户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受缺水的影响,农作物灌溉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生产发展。
(二)全村虽然实现了通电,但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电困难。加上境内没有生活煤井,部分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三)全村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完全靠传统产业支撑。加上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导致农民增收难。
(四)交通困难。进村公路为泥路,路面条件差。通组公路坑凹不平,路面较狭窄,晴通雨阻。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
(五)大洼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达7125亩。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六)群众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大多数农户生产方式传统,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七)村内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需到镇卫生院或县城医院,路途远,还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村内没有兽防室,饲养牲畜发病率、病死率较高。
十、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大洼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人畜饮水、用能用电、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十一、发展重点
大洼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为种植脱毒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辅以草食畜牧业,加上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在有效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现有的牧草地进行整治,实施人工种草养畜,并建立兽防体系,保障生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配套农作物秸杆和牧草氨化处理,提高农作秸杆和牧草的使用效力,确保饲草供给。
对养殖农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群众饲养水平。 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836人 农业人口:283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抓机遇,突发展,提速致富
--所辖村:河边组,赵家院组,胡家院组,法路期组,箐沟组,杨家洼组…… 生产总值:4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 办公所在地:大洼村法路期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113 | 553100 | -- | 查看 大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银华村 |
银华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部,距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分别是坡头上组、牛坪子组、麻生营组、小湾湾组和夏家院组。全村最高海拔216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080米,相对高差16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分布有黄坭灰包土、裸子石灰包土等,属酸性、微酸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地区。 银华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5oC—11.1oC --人口总数:2401人 农业人口:240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齐心协力 共创美好生活 --所辖村:坡头上组,牛坪子组,麻生营组,小湾湾组,夏家院组 生产总值:46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蔬菜,玉米 办公所在地:银华村坡头上组 |
双河村 |
一、地理状况 双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北面。距县城4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6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分别是夏弯组、老王寨组、火厂组和启处组,共447户1861人。全村最高海拔1820米,最低海拔1734米,平均海拔1777米,相对高差86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岩溶地区。 二、气候特点 双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1oC—12oC,无霜期24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2590亩,林地面积440亩,成片的草地面积基本上没有。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9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0亩。20°以上坡地面积13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0%。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1425亩。境内水资源相对丰富,羊街河与兴隆河在村内交汇。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村基础设施薄弱,赫章县财(神)—铁(匠)公路顺羊街河在该村东面通过,但全村无通组公路,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境内水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缺乏提灌和管引,人畜饮水依然有一定困难,灌溉面积严重不足。 --人口总数:1861人 农业人口:186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27.52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办公所在地:老王寨组 --所辖村:夏弯组,老王寨组,火厂组,启处组 生产总值:36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烤烟,西瓜,黄瓜 |
银河村 |
一、地理状况 银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北面。距县城4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银河组、元坝组、平坝组、闵沟组、许沟组和郑沟组,共433户2023人。全村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平均海拔1805米,相对高差11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属微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岩溶地区。 二、气候特点 银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1oC—12oC,无霜期24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2510亩,林地面积2800亩,牧草地面积800亩。人口密度为374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2亩。20°以上坡地面积10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1212亩。境内水资源相对丰富,羊街河与兴隆河(境内叫龙家河)在村内流过。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银河村基础设施薄弱,赫章县财(神)—铁(匠)公路顺羊街河在该村东面通过,但全村无通组公路,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境内水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缺乏提灌和管引,人畜饮水依然困难,灌溉面积严重不足。 --人口总数:2023人 农业人口:2012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银河组,元坝组,平坝组,闵沟组,许沟组,郑沟组 生产总值:39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西瓜,黄瓜 办公所在地:银河组 |
群沟村 |
一、地理状况 群沟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中部,距县城3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竹林湾组、黄家院组、柯家沟组、王家沟组、大河边组和花鱼洞组,共524户2610人。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土,偏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群沟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5oC—12.1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220亩,林地面积2500亩,牧草地面积800亩。人口密度为328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2亩。20°以上坡地面积15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4.1%。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日趋石漠化,石漠化面积396亩。羊街河在该村东面由南向北流过,另外,有海草麻窝和付家沟两处水源点,均为泉水。境内矿产资源有铁矿、铜矿等,但已经探明的矿产储量低,不适宜大型作业开采。 四、基础设施状况 群沟村基础设施薄弱,赫章县财(神)—铁(匠)公路顺羊街河在该村东面通过,但全村无通组公路,现有的通组道路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虽然境内有水源点,但水质受污染程度重,且缺乏管引,现仅有饮水管道15公里,小水窖30口,人畜饮水依然困难,灌溉面积严重不足。 --人口总数:2610人 农业人口:261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6.747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竹林湾组,黄家院组,柯家沟组,王家沟组,大河边组,花鱼洞组 生产总值:3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大河边组 |
交河村 |
一、地理状况 交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中部,距县城3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5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分别是四官寨组、田坝组、小河边组和红土丫口组,共357户1821人。全村最高海拔2000米,最低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1925米,相对高差15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属微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日趋石漠化,属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交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0oC—11.6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2930亩,林地面积2867亩,牧草地面积1380亩。人口密度为323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4亩。20°以上坡地面积7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4.6%。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日趋石漠化,石漠化面积160亩。村内有两条河,但水质污染严重,甚至不能灌溉使用。境内有少量的铁矿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交河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村组未通公路。境内两条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现仅有小水窖10口,有3个村组人畜饮水困难。 --人口总数:1821人 农业人口:182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14.19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四官寨组,田坝组,小河边组,红土丫口组 生产总值:3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小河边组 |
棒木村 |
一、地理状况 棒木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南部,距县城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上院组、下院组、青山组、牛角湾组、马方口组和磨石塘组,710户3485人。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100米,相对高差200米。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分布黄坭灰包土、裸子石灰包土等,土壤PH值在3—6.5之间;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棒木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0oC—11.5oC,无霜期21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0亩,林地面积196亩,牧草地面积1355亩。人口密度为228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5.7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21亩。20°以上坡地面积4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85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棒木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2口,蓄水量少;现有小水窖340口,尚有200余户农户饮水困难。农村道路少,通组公路多为自然形成的泥路。 --人口总数:3458人 农业人口:3443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2.5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院组,下院组,青山组,牛角湾组,马方口组,磨石塘组 生产总值:6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上院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骑龙村 |
一、地理状况 骑龙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三岔沟组、磨石益组、水塘组、北湾组、双洞组、横坡组、团山组、平山组,共781户3813人。全村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2050米,平均海拔2150米,相对高差200米,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村。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色沙壤土;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骑龙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8oC—10.1oC,无霜期20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6950亩,林地面积2094亩,牧草地面积1600亩。人口密度为218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8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25亩。20°以上坡地面积7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0%,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1105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主要水源点有2个,无河流。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骑龙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有小山塘6个,小水窖120口,尚有大部分户农户饮水困难。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 --人口总数:3725人 农业人口:3705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4.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9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你追我赶,两年提速大发展 --所辖村:三岔沟,磨石益,水塘,北湾,双洞,横坡,团山,平山 生产总值:76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三岔沟组 |
梨坪村 |
一、地理状况 梨坪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3.8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松林组、梨坪组、小洼组、水井组、甲马组、长山组、新李组、鱼塘组,共788户3847人。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100米,相对高差20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微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梨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0.6oC,无霜期21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6330亩,林地面积4980亩,牧草地面积860亩。人口密度为236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3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94亩。20°以上坡地面积5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4%,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1255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有1条河流。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梨坪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仅有小山塘1口,小水窖175口,尚有大部分户农户饮水困难。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 --人口总数:3847人 农业人口:384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3.93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松林,梨坪,小洼,水井,甲马,长山,新李,鱼塘 生产总值:77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烤烟 办公所在地:梨坪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箐脚村 |
一、地理状况 箐脚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南部,距县城2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分别是木厂组、箐脚组、云南寨组、岩洞门前组、朵贵营组、夏家地组、杨家箐组、红岩组、洼营组和阿顶营组,共668户3452人。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箐脚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2oC,无霜期200天,年日照约 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5032亩,林地面积4700亩,草山草坡面积900亩。人口密度为218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8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4亩。20°以上坡地面积1500亩左右,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3.6%。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625亩。境内水资源贫乏,主要水源点有6个,其中有1条小河流。境内无可供大型作业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箐脚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灌溉面积,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虽然有小水窖380口,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进村道路路面条件差,通组公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行修建的毛路,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农村沼气池仅有50口。 --人口总数:3452人 农业人口:3438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13.2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木厂,箐脚,云南寨,岩洞门前,朵贵营,夏家地,杨家箐,红岩 生产总值:7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箐脚二组 |
车边村 |
车边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北面,与赫章县铺处乡毗邻。距县城50公里,距羊街镇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分别是红卫组、尖山组、高田组、牛锅组、大坪组、梨树组和高枧组,共467户2145人。 全村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715米,平均海拔1757米,相对高差85米,是羊街镇海拔最低的村。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土壤PH值在3—6.5之间,属酸性、微酸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地区。 --人口总数:2145人 农业人口:2126人 非农业人口:19人 --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力争先锋 --所辖村:红卫组,尖山组,高田组,牛锅组,大坪组,梨树组,高枧组 生产总值:39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牛锅组 |
矿山村 |
矿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南部,与盐仓镇和草海镇接壤,距县城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7.77平方公里,是全镇土地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村。辖11个村民组,分别是大洼子组、尖山组、两路口组、铁一组、铁二组、黄家营组、竹盘组、金钟山组、大院子组、土一组、土二组,共825户4309人。全村最高海拔2230米,最低海拔2050米,平均海拔2140米,相对高差18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地区。 全村耕地面积8700亩,林地面积5200亩,草山草坡面积3500亩。人口密度为280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5.3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5亩。20°以上坡地面积1000亩左右,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9.5%。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976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没有河流。境内有一定的煤矿,但储量低。 矿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灌溉面积,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虽然有小水窖300口,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进村道路路面条件差,许多村民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全村没有沼气池。 --人口总数:4309人 农业人口:430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97.365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洼子,尖山,两路口,铁一,铁二,黄家营,竹盘,金钟山 生产总值:8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金钟山 |
羊街村 |
一、地理状况 羊街村是羊街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距县城3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9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桥边组、街上组、坟山组、龙家院组、上桥组和林场组。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分布有大黄坭灰包土、小黄坭灰包土、裸子石灰包土、灰包土、羊毛土等,土壤PH值在3—6.5之间,属酸性、微酸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羊街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0oC—11.6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总积温3680—4500 oC。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028亩,林地面积2500亩。人口密度为390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3.8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3亩。20°以上坡地面积5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4.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380亩。羊街河在村内流过,水源相对较丰富。境内无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1365户,总人口为4000人。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0.8%,女性占49.2%;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618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300人,占总人口的11.2%;小学文化人口1200人,占总人口的44.6%;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0人,占总人口的7.4%。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26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五—羊”柏油路连接羊街村和威宁县城,羊街小集镇建成2公里油路,赫章县财(神)—铁(匠)公路顺羊街河在村东面通过,初步改善了该村交通基础条件。但全村现有的通组道路多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虽然境内有水源点,但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重。 村内社会事业发展设施主要是镇直的工作机构,现有镇中心小学2所、中学1所,有镇中心卫生院1个。羊街村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一定的第三产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 六、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羊街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用能用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七、发展重点 羊街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种植蔬菜和中药材为主,辅以养猪和水产养殖,加上增粮工程、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养猪为主导,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为辅助,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形成畜(猪、禽)——沼(沼气)——蔬菜——畜良性循环发展。 并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4000人 农业人口:3004人 非农业人口:996人 --行政区面积: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抓机遇,促发展 --所辖村:桥边组,街上组,坟山组,龙家院组,上桥组,林场组 生产总值:68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白术(中草药) 办公所在地:羊街村坟山脚组 |
大洼村 |
一、地理状况 大洼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部,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河边组、赵家院组、胡家院组、法路期组、箐沟组、杨家洼组、花子林组和岩头上组。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偏酸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大洼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0.6oC,无霜期21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930亩,林地面积3000亩,牧草地面积2500亩。人口密度为24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7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2亩。20°以上坡地面积12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6.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7125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无水源点,没有河流。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582户,总人口为2836人。其中,汉族511户,2499人;苗族46户,233人;白族25户,104人。性别分布中,男性1230人,占50.8%,女性1190人,占49.2%;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298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400人,占总人口的16.5%;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900人,占总人口的78.5%;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5人,占总人口的1.03%。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51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大洼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有小水窖250口,尚有大部分农户饮水困难。通组公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行修建的毛路。农村沼气池仅有50口。 六、产业发展状况 大洼村产业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30亩,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5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3%,粮食总产量58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2公斤。大牲畜存栏425头(匹),出栏15头(匹);猪存栏2120头,猪出栏27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75头;羊存栏420只,出栏40只;家禽存栏2350只,出栏1100只。年肉总产量30吨,人均14.71公斤。全村总产值48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40万元,占总收入的49.5%;养殖业产值105万元,占总收入的21.6%;外出务工收入113万元,占总收入的23.3%。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大洼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三是生活用煤困难;四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五是看病距卫生院远;六是交通困难;七是生态环境差;八是农民素质低;九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十是兽防条件差;十一是无集体企业支撑;十二是部分村民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 九、贫困原因分析 大洼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大洼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具体原因: (一)大洼村水源点贫乏,仅河边组边上有羊街河流过,但覆盖面极小,难以有效利用。虽然已经修建小水窖250口,但仍未完全解决农户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受缺水的影响,农作物灌溉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生产发展。 (二)全村虽然实现了通电,但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电困难。加上境内没有生活煤井,部分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三)全村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完全靠传统产业支撑。加上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导致农民增收难。 (四)交通困难。进村公路为泥路,路面条件差。通组公路坑凹不平,路面较狭窄,晴通雨阻。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 (五)大洼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达7125亩。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六)群众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大多数农户生产方式传统,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七)村内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需到镇卫生院或县城医院,路途远,还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村内没有兽防室,饲养牲畜发病率、病死率较高。 十、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大洼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人畜饮水、用能用电、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十一、发展重点 大洼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为种植脱毒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辅以草食畜牧业,加上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在有效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现有的牧草地进行整治,实施人工种草养畜,并建立兽防体系,保障生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配套农作物秸杆和牧草氨化处理,提高农作秸杆和牧草的使用效力,确保饲草供给。 对养殖农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群众饲养水平。 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836人 农业人口:283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抓机遇,突发展,提速致富 --所辖村:河边组,赵家院组,胡家院组,法路期组,箐沟组,杨家洼组…… 生产总值:4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 办公所在地:大洼村法路期组 |
西华村 |
一、地理状况 西华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部,与雪山镇毗邻,距县城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69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拱桥组、河边组、石桩组、坛罐组、江子树组和新桥组。全村最高海拔2140米,最低海拔2020米,平均海拔2080米,相对高差12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色沙壤土;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西华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8oC—12oC,无霜期200天,年日照约 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800—11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100亩,林地面积5735亩,牧草地面积1200亩。人口密度为323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3亩。20°以上坡地面积8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503亩。境内主要水源点有2个,其中有1条小河。境内无可供大型作业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504户,总人口为2384人。其中,汉族353户,1720人;彝族7户,32人;苗族143户,620人;蔡家人1户,6人。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0.9%,女性占49.1%;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130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200人,占总人口的9.2%;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70人,占总人口的3.2%。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20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西华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有小水窖30口,尚有大部分农户饮水困难。进村公路为泥路,通组公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行修建的毛路。农村沼气池仅有30口。 六、产业发展状况 西华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00亩,无良种推广面积,粮食总产量602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3公斤。大牲畜存栏348头(匹),出栏20头(匹);猪存栏1740头,猪出栏20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50头;羊存栏160只,出栏25只;家禽存栏2150只,出栏1080只。全村总产值49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60万元,占总收入的52.7%;养殖业产值110万元,占总收入的22.3%;外出务工收入97万元,占总收入的19.7%。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2所。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西华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交通困难;二是饮用水困难;三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四是看病距卫生院远;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六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七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八是生态环境差;九是无集体企业支撑;十是农民素质低。 九、贫困原因分析 西华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西华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具体原因: (一)交通困难。 (二)西华村水源贫乏。 (三)全村基本上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四)社会发展事业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跟不上。 (五)境内没有生活煤井,部分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加上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电困难。 (六)西华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503亩。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七)群众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十、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西华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人畜饮水、用能用电、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十一、发展重点 西华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草食畜牧业为主,辅以增粮工程和中药材种植,加上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现有的牧草地进行整治,实施人工种草养畜,并建立兽防体系,保障生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配套农作物秸杆和牧草氨化处理,提高农作秸杆和牧草的使用效力,确保饲草供给。对养殖农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群众饲养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在有效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384人 农业人口:238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抓特色 创和谐 共建小康生活 --所辖村:拱桥组,河边组,石桩组,坛罐组,江子树组,新桥组 生产总值:49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核桃,烤烟,蔬菜 办公所在地:西华村新桥组 |
蛇街村 |
一、地理状况 蛇街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面,距县城2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9.6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分别是上寨组、下寨组、街后组、尖山组、王家院组和沙淤冲组。全村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050米,相对高差10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土壤PH值在3—6.5之间;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蛇街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2oC,无霜期200天,年日照约 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320亩,林地面积5200亩,牧草地面积900亩。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49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2亩。20°以上坡地面积6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0%,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2840亩。境内水资源较为贫乏,有一个天然湖泊(大麦冲子),有1条小河在尖山组流过。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412户,总人口为1929人,其中,汉族1050人;白族354人,苗族377人;彝族148人。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3.1%,女性占46.9%;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231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152人,占总人口的7.9%;小学文化人口1456人,占总人口的75.5%;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28人,占总人口的6.6%。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71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蛇街村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境内水源点少,无管引,现仅有小水窖21口,人畜饮水困难,灌溉面积严重不足。全村有沼气池50个。 六、产业发展状况 蛇街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0亩,无良种推广面积,粮食总产量627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61公斤。大牲畜存栏285头(匹),出栏25头(匹);猪存栏1410头,猪出栏175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86头;羊存栏150只,出栏25只;家禽存栏1500只,出栏760只。年肉总产量24吨,人均12.4公斤。全村总产值42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0万元,占总收入的49.8%;养殖业产值92万元,占总收入的21.8%;外出务工收入103万元,占总收入的24.4%。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蛇街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交通困难;三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四是看病距卫生院远;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六是无集体企业支撑 --人口总数:1929人 农业人口:19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举发展之旗 建文明新村 创旅游圣地 --所辖村:上寨组,下寨组,街后组,尖山组,王家院组,沙淤冲组 生产总值:42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蔬菜 办公所在地:蛇街村街后组 |
天生桥村 |
一、地理状况 羊街镇天生桥村位于威宁县城以北29公里,羊街镇政府以西12公里。全村总面积5.13平方公里,辖石街、街上、水塘边、瓦泥沟和沙锅5个村民组。全村最高海拔2170米,最低海拔1880米,平均海拔2020米,相对高差29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肥力较好;成土母岩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 二、气候特点 天生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年平均气温为12 oC,无霜期225天,年日照约1635小时,年均降雨量97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4851亩,林地面积850亩,草地面积1400亩左右。人口密度为344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3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2.75亩。20°以上坡地面积5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仅为21%。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3600亩。天生桥河从村内街上组海拔1900米的河谷流过,而村民却居住在海拨2000米以上,人畜水十分困难。有一定的锌、铁、煤等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422户,总人口为1893人,其中,汉族393户,1745人;彝族8户,37人;苗族21户,111人。性别分布中,男性49.3%,女性占50.7%;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822人,全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603人,占总人口的34.2%;小学文化人口702人,占总人口的39.8%;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25人,占总人口的7.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84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天生桥村基础设施薄弱,全村只有街上、石街两个组通公路占40%,没有通组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质量很低的80余亩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生活用水设施,灌溉面积为零。境内虽然有河流,但缺乏提灌和管引,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全村现有小水窖180口。 六、产业发展状况 天生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0亩,良种推广面积263亩,占播种面积的8.77%,粮食总产量61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49公斤。大牲畜存栏270头(匹),出栏19头(匹);猪存栏1370头,猪出栏17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02头;羊存栏50只,出栏3只;家禽存栏1360只,出栏610只。年肉总产量36吨,人均20公斤。全村总产值38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1万元,占总收入的54.8%;养殖业产值90万元,占总收入的23.4%;外出务工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18.2%。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只设有兴隆小学教学点1处。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天生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二是是农民素质低;三是交通困难;四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五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六是生活用煤困难;七是生态环境差;八是部分村民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九是看病距卫生院远;十是无集体企业支撑;十一是兽防条件差;十二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压不够,电量不足。 九、贫困原因分析 天生桥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天生桥村处于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 (二)交通困难。 (三)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四)社会发展事业设施建设滞后。 (五)全村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传统,生产粗放,科技含量低,复种指数低。 (六)境内没有生活煤井,煤价高、缺燃料,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生活负担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加上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能困难。 (七)天生桥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达3600亩。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十、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天生桥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用能用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十一、发展重点 天生桥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为种植经果林和中药材为主,辅以养牛和增粮工程,加上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坡耕地和宜牧地进行整治,发展养殖户100户,实施人工种草养畜,并建立兽防体系,保障生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配套农作物秸杆和牧草氨化处理,提高农作秸杆和牧草的使用效力,确保饲草供给。 对养殖农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群众饲养水平。 并加快水利配套工程。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1893人 农业人口:189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5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紧抓机遇,着力发展,在2015年全村生产总值再翻一翻 --所辖村:石街组,街上组,水塘边组,瓦泥沟组,沙锅组 生产总值:3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核桃,玉米,马铃薯,蔬菜 办公所在地:天生桥村水塘边组 |
兴隆厂村 |
一、地理状况 兴隆厂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北面。距县城4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分别是岳院组、龙井组、铜厂组、麻塘组、牛落组、兴寨组、仓房组、熊沟组、元山组和半山组。全村最高海拔2180米,最低海拔1880米,平均海拔2025米,相对高差30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成土母岩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 二、气候特点 兴隆厂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8oC—12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0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434亩,林地面积572亩,草地面积700亩左右。人口密度为233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4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3亩。20°以上坡地面积20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8%。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1015亩。境内水资源相对丰富,兴隆河在村内流过。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513户,总人口为2397人,其中,汉族205户,1020人;苗族258户,1126人;彝族15户,75人;布依族5户,26人;白族1户,5人;蔡家人29户,145人。性别分布中,男性1247人,占52.0%,女性1150人,占48.0%;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166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760人,占总人口的31.7%;小学文化人口1625人,占总人口的67.8%;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占总人口的0.5%。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250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兴隆厂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境内水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缺乏提灌和管引,人畜饮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全村现有小水窖90个,沼气池50个。 六、产业发展状况 兴隆厂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34亩,无良种推广面积,粮食总产量51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2公斤。大牲畜存栏293头(匹),出栏15头(匹);猪存栏1450头,猪出栏1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70头;羊存栏170只,出栏10只;家禽存栏2562只,出栏1090只。年肉总产量45吨,人均18.8公斤。全村总产值42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4万元,占总收入的48.1%;养殖业产值90万元,占总收入的21.2%;外出务工收入115万元,占总收入的27.1%。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有卫生室、有兽防室、无文化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兴隆厂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交通困难;二是生活用煤困难;三是看病距卫生院远;四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五是农民素质低;六是部分村民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七是饮用水困难;八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九是兽防条件差;十是无集体企业支撑;十一是生态环境差;十二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 九、贫困原因分析 兴隆厂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兴隆厂村位于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较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具体原因: (一)交通困难。 (二)境内没有生活煤井,煤价高、缺燃料,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生活负担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加上全村虽然实现了通电,但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能困难。 (三)社会发展事业设施落后。 (四)全村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加上村内无集体企业,完全靠传统产业支撑,导致农民增收难。境内没有生活煤井,煤价高、缺燃料,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靠木柴,生活负担重,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五)农民文化素质低,群众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户生产方式传统,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六)饮用水困难。 (七)兴隆厂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达1425亩。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十、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兴隆厂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用能用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十一、发展重点 兴隆厂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为种植经果林和中药材为主,辅以水产养殖和增粮工程,加上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干果和中药材种植,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加快水利配套工程。有效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397人 农业人口:239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 提迅发展 --所辖村:岳院组,龙井组,铜厂组,麻塘组,牛落组,兴寨组,仓房组…… 生产总值:42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核桃,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兴隆厂村龙井组 --自然条件:山高坡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 资源:水,黄砂,烟煤 |
牛角井村 |
一、地理状况 牛角井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西面。距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牛角井组、大山营组、刘家院组、彭家院组、省得开组、仙仁洞组、仙水营组和背阳坡组。全村最高海拔2130米,最低海拔1890米,平均海拔2010米,相对高差24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分布有黄坭灰包土、羊毛土等,土壤属微酸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岩溶地区。 二、气候特点 牛角井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5oC—11.1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4060亩,林地面积2000亩,草地面积900亩。人口密度为227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6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5亩。20°以上坡地面积7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455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582户,总人口为2841人,其中,汉族443户,2180人;彝族53户,232人;苗族78户,386人;蔡家人8户,32人。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1387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人口60人,占总人口的2.59%;小学文化人口1100人,占总人口的47.5%;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0人,占总人口的1.7%。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41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牛角井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没有生产用水设施。境内水源贫乏,人畜饮水困难,灌溉面积不足。全村现有小水窖120个,沼气池150个。 六、产业发展状况 牛角井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0亩,无良种推广面积,粮食总产量937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公斤。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411头(匹),出栏18头(匹);猪存栏2050头,猪出栏3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50头;羊存栏180只,出栏15只;家禽存栏2200只,出栏1030只。全村总产值509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65万元,占总收入的52.1%;养殖业产值112万元,占总收入的22.0%;外出务工收入106万元,占总收入的20.8%。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无卫生室、无文化室、无兽防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是空白。 八、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牛角井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交通困难;三是现有住房条件差;四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六是看病距卫生院远;七是农民素质低;八是部分村民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九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是生态环境差;十一是 --人口总数:2841人 农业人口:284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抓经济 搞建设 创富裕 --所辖村:牛角井组,大山营组,刘家院组,彭家院组,省得开组,仙仁洞组… 生产总值:50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烤烟,蔬菜,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牛角井村大山营组 |
小河边村 |
一、地理状况 小河边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中部,距县城32公里,与镇政府所在地的羊街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5.1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分别是牛场组、小洼洼组、河头上组和张家院组。全村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950米,相对高差20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棕壤,分布有黄坭灰包土、羊毛土等,土壤PH值在3—6.5之间;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小河边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10oC—11.6oC,无霜期220天,年日照约156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总积温3700—4500 oC。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2936亩,林地面积1750.3亩,牧草地面积600亩。人口密度为389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3.8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8亩。20°以上坡地面积6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536亩。羊街河在村内流过,河头上组出水洞为主要水源。境内无矿产资源。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为414户,总人口为2035人,其中,汉族299户,1496人;彝族2户,10人;苗族3户,409人;白族16户,65人;蒙古族5户,24人。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0.7%,女性占49.3%;16岁至60岁劳动力人口809人,全村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400人,占总人口的20.1%;小学文化人口500人,占总人口的25.2%;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0人,占总人口的5.0%。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118人。 2、基础设施状况 小河边村交通较方便,距政府驻地2公里,赫章县财(神)—铁(匠)公路顺羊街河在村东面通过。但全村现有的通组道路多为一事一议修建的硬化道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水源较丰富。全村现有沼气池150口。 3、产业发展状况 小河边村产业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0亩,良种推广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734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6公斤。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232头(匹),出栏15头(匹);猪存栏1560头,猪出栏21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60头;家禽存栏1945只,出栏700只。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44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0万元,占总收入的50.0%;养殖业产值98万元,占总收入的22.2%;外出务工收入94万元,占总收入的21.3%。 4、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村内无学校,适龄儿童读书到镇中心小学就读。羊街镇二中准备建在小河边村,现已完成征地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村内无卫生室,无文化室,无兽防室。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均为空白。 五、贫困突出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小河边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交通困难;二是饮用水困难;三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公共服务跟不上;五是生活用煤困难;六是村民文化素质低;七是现有住房条件差;八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九是生态环境差;十是适龄儿童上学路途远;十一是兽防条件差;十二是无集体企业支撑。 六、贫困原因分析 小河边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小河边村位于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具体原因: (一)交通困难。通组公路是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己修建的毛路,坑凹不平,路面较狭窄,大部分道路只能小型拖拉机和马车通行,且晴通雨阻。交通运输条件差,产品流通困难大。 (二)饮用水困难。水源污染重,缺乏提灌和管引,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灌溉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生产发展。 (三)全村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加上村内无集体企业,基本靠传统产业支撑,导致农民增收难。 (四)社会发展事业设施落后。村内无学校,适龄儿童上学需到邻近的村。村内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需到镇卫生院或县城医院,路途远,还存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村内没有兽防室,饲养牲畜发病率、病死率较高。 (五)村民文化文化水平较低,缺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大多数农户生产方式传统,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六)境内没有生活煤井,煤价高、缺燃料,加重了群众生活负担。加上现有变压器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电量不足,生产生活用能困难。 (七)小河边村自然资源贫乏,缺矿产资源,石漠化面积达536亩。土壤酸性重,粮食单产水平低。林地植被稀疏,用材林少,中、幼林占的比重大。草山草坡产草率低,利用效果差。 七、发展目标 采取“三大措施”(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开发扶贫),狠抓“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整治);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撑,以干部和群众能力建设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使小河边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移民、环境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用能用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制约发展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0—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摆脱现有贫困状态。2013—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3、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民生保障切实得到加强。 八、发展重点 小河边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种植蔬菜和经果林为主,辅以养猪和水产养殖,加上增粮工程、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土地整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养猪为主导,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为辅助,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形成畜(猪、禽)——沼(沼气)——蔬菜——畜良性循环发展。 并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情况,有效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2035人 农业人口:203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带领群众致富 建设美好家园 --所辖村:牛场组,小洼洼组,河头上组,张家院组 生产总值:4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核桃,蔬菜,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小河边村牛场坝组 |
红山村 |
一、地理状况 红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南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6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分别是白岩组、红山组、百步组、良屯组,共531户2061人。全村最高海拔2210米,最低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2085米,相对高差25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质为黄棕壤,属酸性、微酸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二、气候特点 红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0.6oC,无霜期21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900—1150毫米。 三、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3140亩,林地面积1570亩,牧草地面积700亩。人口密度为354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2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8亩。20°以上坡地面积500亩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8.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达285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没有河流。境内无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四、基础设施状况 红山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仅有小山塘1口,有小水窖170口,尚有240户农户饮水困难。全村无通组公路,现有的通组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泥路或群众自发修建的毛路。 --人口总数:2061人 农业人口:2050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844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科技兴农创红山 敢叫旧貌换新貌 --所辖村:白岩组,红山组,百步组,良屯组 生产总值:40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红山组 |
松山村 |
松山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南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分别是冲一组、冲二组、猴街组、朱家院组、岩头上组、桃园组和金营组,共563户3112人。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100米,相对高差200米。村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色沙壤土;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部分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区。 松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辐射强。平均气温为9oC—12oC,无霜期200天,年日照约1550小时,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 全村耕地面积5300亩,林地面积1600亩,草山草坡面积2000亩。人口密度为230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5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88亩。20°以上坡地面积500亩左右,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4.9%。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广种薄收;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4090亩。境内水资源贫乏,水源主要依靠天然山塘,没有河流。境内无可供大型作业开采的矿产资源。 松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灌溉面积,没有生产用水设施。现虽然有小水窖150口,但还有大部分农户饮水困难。进村道路路面条件差,为泥路。农村沼气池仅有60口。 --人口总数:3112人 农业人口:311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5.612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冲一组,冲二组,猴街组,朱家院组,岩头上组,桃园组,金营组 生产总值:65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猴街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