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概况
黎坪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部,距县城2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40米。
二、气候特点
黎坪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黎坪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1亩,荒山荒坡占54%,,人均占有耕地1.13亩。森林面积1000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7.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38户,总人口为1670人;人口密度为139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002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91人、占23.4%,小学文化759人,占45.44%,初中文化248人,占14.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7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7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黎坪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6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区内无产煤企业,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15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黎坪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90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01亩,粮食总产量300.6吨,平均亩产158.12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5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959头(匹),出栏 434头,其中:猪存栏652头,猪出栏190头;黑山羊存栏996只,出栏184只,牛存栏311头,出栏6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1670人 农业人口:1655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狠抓畜牧养殖业,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三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115 | 553100 | -- | 查看 黎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二堡村 |
二堡村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00米。 二堡村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63户,总人口为1958人;人口密度为261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83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762人、占39%,小学文化806人,占42%,初中文化366人,占1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4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10人。 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0亩,粮食总产量126.5吨,平均亩产21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29公斤,良种推广面积5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400头(匹),出栏560头,其中:猪存栏1336头,猪出栏330头;黑山羊存栏860只,出栏160只,牛存栏204头,出栏7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1958人 农业人口:1930人 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7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4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片 办公所在地:二组 |
可界村 |
一、自然概况 可界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 二、气候特点 可界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1℃,年降水量1002毫米,年无霜期为250天。乌江源穿境内长达3千米。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可界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30亩,林地面积165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50亩,占林地面积的51.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9.8%。其他面积562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1.1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672亩,占耕地的92%,坡地占7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64户,总人口为179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5人;人口密度为297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1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0员22名,小学文化461人,占25.7%,初中文化265人,占14.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8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可界村已修通村公路,但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 三、产业发展状况 可界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0亩,粮食总产量198吨,平均亩产222.4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2%,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340头(匹),出栏 86头,猪存栏1100头,猪出栏375头;牛存栏86头,出栏3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3%,养殖业产值占30%,外出务工收入占17%。 --人口总数:1972人 农业人口:1777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创新基层党建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4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中药材 名特产品:石蚌火锅 办公所在地:二组 |
黎坪村 |
一、自然概况 黎坪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部,距县城2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40米。 二、气候特点 黎坪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黎坪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1亩,荒山荒坡占54%,,人均占有耕地1.13亩。森林面积1000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7.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38户,总人口为1670人;人口密度为139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002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91人、占23.4%,小学文化759人,占45.44%,初中文化248人,占14.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7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7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黎坪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6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区内无产煤企业,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15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黎坪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90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01亩,粮食总产量300.6吨,平均亩产158.12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5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959头(匹),出栏 434头,其中:猪存栏652头,猪出栏190头;黑山羊存栏996只,出栏184只,牛存栏311头,出栏6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1670人 农业人口:1655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狠抓畜牧养殖业,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三组 |
兴发村 |
一、自然概况 兴发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2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20米。 二、气候特点 兴发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5℃,年降水量1065毫米,年无霜期为20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兴发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土地面积2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占有耕地1.06亩;草地11200亩;林地面积12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3%。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43户,总人口为1690人;人口密度为112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1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280人、占34.9%,小学文化336人,占40%,初中文化282人,占30.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86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兴发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兴坪、海平2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没有学校,适龄儿童都到邻村四堡村就读,往返近10里路;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10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兴发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8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50亩,粮食总产量326吨,平均亩产210.3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010头(匹),出栏 530头,其中:猪存栏1035头,猪出栏263头;黑山羊存栏696只,出栏202只,牛存栏279头,出栏65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5%,养殖业产值占20.9%,外出务工收入占14.1%。 --人口总数:1690人 农业人口:168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致富 --所辖村:兴发组,兴坪组,海平组,中心场组,营平组,最高峰组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中心场组 |
大路村 |
一、自然概况 大路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部,距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20米。 二、气候特点 大路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大路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7亩,退耕还林179亩,其中20度以上的耕地433亩,人均占有耕地0.73亩。林地面积26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7%。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227户,总人口为1031人;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589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174人、占29.5%,小学文化296人,占50.2%,初中文化108人,占18.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45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大路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没有学校,适龄儿童都到邻村四堡村就读,往返近10里路;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10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大路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7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8亩,粮食总产量185吨,平均亩产32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9公斤,良种推广面积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959头(匹),出栏 434头,其中:猪存栏652头,猪出栏190头;黑山羊存栏996只,出栏184只,牛存栏311头,出栏6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1031人 农业人口:1028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狠抓生态畜牧养殖业,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2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四堡羊 办公所在地:二组 |
高峰村 |
一、自然概况 高峰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距326国道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340米。 二、气候特点 高峰村属高海拔、低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9.5℃,年降水量980毫米,年无霜期为19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高峰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0亩,荒山荒坡林地面积50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3%。土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1.36亩。中低产田土面积2100亩,占耕地的100%,坡地占7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14户,总人口为1534人,人口密度为127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60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203人,占33.8%,小学文化158人,占26.3%,初中文化215人,占35.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4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5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高峰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已修通村公路,但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煤矿资源,燃料困难。 三、产业发展状况 高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1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50亩,粮食总产量223.4吨,平均亩产120.7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45.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3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4.3%,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3028头(匹),出栏 988头,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333头;黑山羊存栏1200只,出栏505只,牛存栏628头,出栏15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4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20%。 --人口总数:1534人 农业人口:1529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关塘一组,关塘二组,高院组,高峰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关塘二组 |
娱满村 |
一、自然概况 娱满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南部,盐仓镇的东面,距县城3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 二、气候特点 娱满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大部分村民组水资源丰富,境内没有河流。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娱满村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5亩,退耕还林207.71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林地面积10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0%。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17户,总人口为1649人;人口密度为206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00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450人、占26%,小学文化814人,占50%,初中文化250人,占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9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86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娱满村的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组公路,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有小学一所,适龄儿童都到学校就读;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8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娱满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2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25亩,粮食总产量6917.47吨,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3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3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600头(匹),出栏 272头,其中:猪存栏800头,猪出栏200头;黑山羊存栏500只,出栏52只,牛存栏300头,出栏2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95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0%,养殖业产值占49%,外出务工收入占1%。 --人口总数:1649人 农业人口:1630人 非农业人口:19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娱满村一组,娱满村二组,娱满村三组 生产总值:3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核桃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娱满村一组 |
三寨村 |
一、自然概况 三寨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 二、气候特点 三寨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3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三寨村幅员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99亩,退耕还林568亩,其中20度以上的耕地485亩,人均占有耕地0.88亩。林地面积36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5.2%。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98户,总人口为2043人;人口密度为129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339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883人、占43.2%,小学文化750人,占36.7%,初中文化315人,占15.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9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26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三寨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5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没有学校,适龄儿童都到邻村四堡村就读,往返近10里路;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10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三寨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799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0亩,粮食总产量388.9吨,平均亩产396.8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959头(匹),出栏 434头,其中:猪存栏652头,猪出栏190头;黑山羊存栏996只,出栏184只,牛存栏311头,出栏6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0%,养殖业产值占40%,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2043人 农业人口:2000人 非农业人口:43人 --行政区面积:1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9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以工业带动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中寨组,新路组,大箐脚组,新学组,新井组 生产总值:4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片 办公所在地:新路组 |
盐仓村 |
一、自然概况 盐仓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部,是盐仓镇政府驻地。全村土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 二、气候特点 盐仓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24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盐仓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35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林地面积1027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7.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812户,总人口为4305人;人口密度为172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211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1010人、占23.5%,小学文化1980人,占45.9%,初中文化860人,占1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3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8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盐仓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组公路,8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 三、产业发展状况 盐仓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03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35亩,粮食总产量875吨,平均亩产288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3公斤,良种推广面积10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4560头(匹),出栏 2300头,其中:猪存栏2460头,猪出栏1280头;黑山羊存栏890只,出栏284只,牛存栏150头,出栏3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96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0%,养殖业产值占32%,外出务工收入占8%。 --人口总数:4035人 农业人口:3945人 非农业人口:90人 --行政区面积:2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狠抓现代农业促发展 --所辖村:盐仓村一组,盐仓村二组,盐仓村三组,盐仓村四组,盐仓村五组, 生产总值:9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盐仓村一组 |
么站村 |
一、自然概况 么站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00米。 二、气候特点 么站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么站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74亩,人均占有耕地0.95亩,林地面积23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63户,总人口为1958人;人口密度为261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83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762人、占39%,小学文化806人,占42%,初中文化366人,占1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4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1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么站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 三、产业发展状况 么站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0亩,粮食总产量126.5吨,平均亩产21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29公斤,良种推广面积5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400头(匹),出栏560头,其中:猪存栏1336头,猪出栏330头;黑山羊存栏860只,出栏160只,牛存栏204头,出栏7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0%。 --人口总数:1958人 农业人口:1942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7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抓党建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所辖村:平寨组,么站组,双一组,双二组 生产总值:5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平寨组 |
营洞村 |
一、自然概况 营洞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南部,盐仓镇的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900米。 二、气候特点 营洞村地处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5℃,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0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水源点。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营洞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5.4亩,其中20度以上的耕地1355.4亩,人均占有耕地0.6亩。林地面积3012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4%,石漠化严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472户,总人口为2295人;人口密度为191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3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453人、占19.7%,小学文化1234人,占53.76%,初中文化457人,占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51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24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营洞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5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6公里外的盐仓镇看病。 三、产业发展状况 营洞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355.4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55.4亩,粮食总产量527.85吨,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2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 --人口总数:2295人 农业人口:2273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55.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大力挖掘旅游景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5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乌江鱼 办公所在地:四组 |
松海村 |
一、自然概况 松海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南部,盐仓镇的东面,距县城3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 二、气候特点 松海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大部分村民组水资源丰富,境内没有河流。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松海村幅员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98亩,退耕还林246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林地面积20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0%。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435户,总人口为2387人;人口密度为144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21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450人,占26%,小学文化1000人,占50%,初中文化900人,占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8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20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松海村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未修通村、通组公路,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没有学校,适龄儿童都到几里外的施家营就读;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8.5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松海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99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8亩,粮食总产量7684.6吨,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1.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5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600头(匹),出栏 500头,其中: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300头;黑山羊存栏600只,出栏100只,牛存栏800头,出栏10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8%,养殖业产值占40%,外出务工收入占2%。 --人口总数:2387人 农业人口:2342人 非农业人口:45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农业 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生产总值:5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四组 |
邓营村 |
一、自然概况 邓营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南部,盐仓镇的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900米。 二、气候特点 邓营村地处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5℃,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00天,境内水资源无丰富,但未拉通自来水管,人畜饮水困难。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邓营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0.6亩,其中20度以上的耕地590.6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林地面积40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4%。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19户,总人口为1568人;人口密度为130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691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256人、占16.3%,小学文化820人,占52.3%,初中文化315人,占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79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邓营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虽有水源点,但未拉通管道,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村公路,5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6公里外的盐仓镇看病。 三、产业发展状况 邓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90.6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0.6亩,粮食总产量297.92吨,平均亩产504.44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1210头(匹),出栏 423头,其中:猪存栏1100头,猪出栏423头;黑山羊存栏11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75%,养殖业产值占20%,外出务工收入占5%。 --人口总数:1568人 农业人口:1520人 非农业人口:48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90.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3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二组 |
柳坪村 |
一、自然概况 柳坪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部,盐仓镇的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50米。 二、气候特点 柳坪村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1℃,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探明有浅层煤。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柳坪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102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600亩,占林地面积的54.9%。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3.5%。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0.86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200亩,占耕地的100%,坡地占7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280户,总人口为1381人;人口密度为115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823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24人、占39.6%,小学文化401人,占48.7%,初中文化70人,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8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95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柳坪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全村未修通村公路,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无学校,适龄儿童都到团结村就读,往返七、八公里路。 三、产业发展状况 柳坪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0亩,粮食总产量372吨,平均亩产372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69.3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35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614头(匹),出栏 438头,猪存栏1322头,猪出栏253头;黑山羊存栏655只,出栏120只,牛存栏637头,出栏65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3%,养殖业产值占35%,外出务工收入占12%。 --人口总数:1381人 农业人口:1356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 提高群众收入 --所辖村:柳坪村一组,柳坪村二组,柳坪村三组 生产总值:3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柳坪村二组 |
团结村 |
一、自然概况 团结村位于威宁县城的西南部,盐仓镇的东面,距县城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333.9米。 二、气候特点 团结村地处高海拔、低气温,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3℃,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为220天。大部分村民组水资源丰富,境内没有河流。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团结村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7亩,退耕还草林3000亩,人均占有耕地0.6亩。林地面积42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5%。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04户,总人口为1397人;人口密度为232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0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50人、占26%,小学文化600人,占50%,初中文化300人,占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1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86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团结村的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未修通组公路,区内无产煤企业,燃料困难;有小学一所,适龄儿童都到学校就读;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到3公里外的盐仓镇。 三、产业发展状况 团结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87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7亩,粮食总产量493.5吨,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5公斤,良种推广面积10亩,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2928头(匹),出栏966头,其中:猪存栏800头,猪出栏416头;黑山羊存栏1628只,出栏500只,牛存栏500头,出栏5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34%,养殖业产值占60%,外出务工收入占6%。 --人口总数:1397人 农业人口:1381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7.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所辖村:团结一组,团结二组,团结三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团结村二组 |
四堡村 |
一、自然概况 四堡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土壤属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全村平均海拔2345米。 二、气候特点 四堡村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1℃,年降水量1002毫米,年无霜期为18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四堡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2亩,林地面积3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50亩,占林地面积的37.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2%。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1.12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672亩,占耕地的100%,坡地占7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42户,总人口为148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2人;人口密度为198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6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50人、占23.5%,小学文化523人,占35.2%,初中文化215人,占1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20人。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四堡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全村已修通村公路,但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煤矿资源,燃料困难。 三、产业发展状况 四堡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54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0亩,粮食总产量224吨,平均亩产145.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545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4%,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3550头(匹),出栏 1089头,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483头;黑山羊存栏1500只,出栏456只,牛存栏850头,出栏15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43.5%,养殖业产值占36.5%,外出务工收入占20%。 --人口总数:1487人 农业人口:1483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挖掘工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大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清明组,高立组 生产总值:3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一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