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位于二塘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距威宁县城40公里,距六盘水市市区34公里。地处东经104°37′59″,北纬26°41′55″。全村土地总面积29.3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16米,最高海拔2632米,最低海拔2200米,相对高差432米。地貌类型:梅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母土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
梅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6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年总积温3650℃,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
梅花村土地总面积43950亩,其中,耕地面积4878亩,林地面积6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4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8600亩,其他面积13972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14.93亩,耕地人均占有1.6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4195亩,占耕地的86%,坡地占80%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65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地面积4000亩,占林地面积的61%。全村森林覆盖率为9.1%。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42户,总人口为294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84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77人、占49.3%,女性1766人、占50.7%;人口密度为100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6‰,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61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78%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梅花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仅有10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13.3公里,小水窖100口,有两个组的19户村民用电线路简陋。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87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0亩,粮食总产量676吨,平均亩产13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80头(匹);羊存栏2200只,出栏1200只;家禽存栏3000羽,出栏900羽。
--人口总数:2687人 农业人口:2677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36.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00.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蔡家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苦荞 名特产品:苦荞 办公所在地:梅花村委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117 | 553100 | -- | 查看 梅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花村 |
梅花村位于二塘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距威宁县城40公里,距六盘水市市区34公里。地处东经104°37′59″,北纬26°41′55″。全村土地总面积29.3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416米,最高海拔2632米,最低海拔2200米,相对高差432米。地貌类型:梅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母土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 梅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6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年总积温3650℃,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 梅花村土地总面积43950亩,其中,耕地面积4878亩,林地面积6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4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8600亩,其他面积13972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14.93亩,耕地人均占有1.6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4195亩,占耕地的86%,坡地占80%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65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地面积4000亩,占林地面积的61%。全村森林覆盖率为9.1%。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42户,总人口为294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84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77人、占49.3%,女性1766人、占50.7%;人口密度为100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6‰,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618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78%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梅花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仅有10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13.3公里,小水窖100口,有两个组的19户村民用电线路简陋。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87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0亩,粮食总产量676吨,平均亩产13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80头(匹);羊存栏2200只,出栏1200只;家禽存栏3000羽,出栏900羽。 --人口总数:2687人 农业人口:2677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36.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00.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蔡家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苦荞 名特产品:苦荞 办公所在地:梅花村委会 |
艾家坪村 |
艾家坪村位于二塘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距威宁县城40公里,距六盘水市市区48公里。地处东经104°32′46″,北纬26°47′15″。全村土地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27米,最高海拔2474米,最低海拔1980米,相对高差494米。地貌类型:艾家坪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母土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 艾家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6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1℃,年总积温4015℃,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 艾家坪村土地总面积3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5150亩,林地面积132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000亩,天然草地面积6370亩,其他面积678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11.3亩,耕地人均占有1.8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4326亩,占耕地的84%,坡地占72%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132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地面积4000亩,占林地面积的30.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2.6%。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18户,总人口为287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55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445人、占50.2%,女性1431人、占49.8%;人口密度为137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54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81%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艾家坪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仅有8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12公里,小水窖162口,有两个组的21户村民用电线路简陋。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全村没有企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1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50亩,粮食总产量618吨,平均亩产12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15公斤。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480头(匹);羊存栏160只,出栏50只;家禽存栏3000羽,出栏1200羽。年肉总产量80吨,人均27.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56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25.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6%,养殖业产值134.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4%。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人口总数:2514人 农业人口:2500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2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75.0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苦荞,洋芋 名特产品:苦荞,洋芋 办公所在地:艾家坪村委会 --自然条件:艾家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 |
产底村 |
产底村位于二塘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15公里。地处东经104°39′30″,北纬26°42′44″。全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05米,最高海拔2510米,最低海拔1900米,相对高差610米。地貌类型:产底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母土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溶发育,其土层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逐渐向石漠化演变,属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 产底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5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2℃,年总积温4380℃,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 产底村土地总面积1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林地面积4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1000亩,天然草地面积3900亩,其他面积29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7.57亩,耕地人均占有0.78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484亩,占耕地的87.3%,坡地占85%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40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2000亩,占林地面积的5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79户,总人口为216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1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009人、占47%,女性1158人、占53%;人口密度为24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19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80%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虽然内昆铁路、六沾复线横贯产底村南北,但产底村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梅格公路产底村段3公里,未经改造,通组公路仅有4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6公里,有两个组的村民未用上扶贫电,没有农村沼气池。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全村有洗煤企业一家,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7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0亩,粮食总产量266.5吨,平均亩产156.8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2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250头(匹),猪存栏510头,猪出栏23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0头;羊存栏310只,出栏160只,家禽存栏2350羽,出栏1400羽。年肉总产量60吨,人均3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68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12.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0%,养殖业产值274.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人口总数:1761人 农业人口:5人 非农业人口:1756人 --行政区面积:8.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97.4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生产总值:8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花椒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产地村委会 --自然条件:阳光充足,雨量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资源:花椒 |
发山村 |
发山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距威宁县城55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40公里。地处东经104°39′24″,北纬26°42′41″。全村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最高海拔2360米,最低海拔1840米,相对高差520米。地貌类型:发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发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4℃,年总积温5110℃,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75天左右。 发山村土地总面积975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531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2000亩,天然草地面积500亩,其他面积274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6.23亩,耕地人均占有0.76亩。中低产田土面积960亩,占耕地的80%,坡地占85%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531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2000亩,占林地面积的38%。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0%。 --人口总数:1581人 农业人口:1571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6.1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生产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议山村委会 --自然条件: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资源:核桃 |
议山村 |
议山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距县城55公里,距六盘水市40公里。地处东经104°39′25″,北纬26°42′43″。全村土地总面积5.4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040米,最高海拔2280米,最低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480米。地貌类型:议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议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4℃,年总积温5110℃,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75天左右。 议山村土地总面积8175亩,其中,耕地面积980亩,林地面积253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600亩,天然草地面积1500亩,其他面积3165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5.98亩,耕地人均占有0.71亩。中低产田土面积842.8亩,占耕地的86%,坡地占85%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253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600亩,占林地面积的38%。全村森林覆盖率为7%。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02户,总人口为13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人;性别构成为:男性628人、占46%,女性737人、占54%;人口密度为250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823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80%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8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0亩,粮食总产量154.8吨,平均亩产158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1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5头(匹),猪存栏356头,猪出栏21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0头;羊存栏136只,出栏70只,家禽存栏1020羽,出栏600羽。年肉总产量30吨,人均2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38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32.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0%,养殖业产值154.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 --人口总数:1471人 农业人口:146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5.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6.0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穿青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竹根酒 名特产品:竹根酒 办公所在地:议山村委会 |
中山村 |
中山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距威宁县城55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5公里。地处东经104°39′34″,北纬26°42′45″。全村土地总面积5.1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400米。地貌类型:中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中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4℃,年总积温5110℃,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75天左右。 中山村土地总面积7650亩,其中,耕地面积980亩,林地面积16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400亩,天然草地面积1500亩,其他面积357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5.46亩,耕地人均占有0.7亩。中低产田土面积833亩,占耕地的85%,坡地占80%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16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400亩,占林地面积的2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2%。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00户,总人口为134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6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661人、占49%,女性688人、占51%;人口密度为264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736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80%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中山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仅有3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3公里。 产业突出,全村有3家企业,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98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0亩,粮食总产量176.4吨,平均亩产18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3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0头(匹),猪存栏316头,猪出栏2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0头;家禽存栏1200羽,出栏800羽。年肉总产量30吨,人均22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865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200万元,务工收入150万元,农业产值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人口总数:1389人 农业人口:1384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4.2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白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生产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中山村委会 |
茶山村 |
茶山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5公里。地处东经104°39′22″,北纬26°42′40″。全村土地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090米,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780米,相对高差620米。地貌类型:茶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茶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3℃,年总积温4745℃,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左右。 茶山村土地总面积8550亩,其中,耕地面积956亩,林地面积16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300亩,天然草地面积1500亩,其他面积409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2.93亩,耕地人均占有0.32亩。中低产田土面积784亩,占耕地的82%,坡地占80%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水源点少。境内有少量煤炭资源。 --人口总数:2718人 农业人口:2700人 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56.5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回,苗,水,蒙古族,南京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生产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茶山村委会 |
新合村 |
新合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市区30公里。地处东经104°38′30″,北纬26°41′24″。全村土地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909米,最高海拔2060米,最低海拔1758米,相对高差302米。地貌类型:新合村属高原河谷地貌,地形起伏小。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新合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5℃,年总积温547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为280天左右。 新合村土地总面积7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24亩,林地面积104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200亩,水毁面积1300亩,其他面积4036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4亩,耕地人均占有0.4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80亩,占耕地的21%,坡地占3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境内有二塘河穿过,水源丰富但污染严重。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50户,总人口为179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人;性别构成为:男性932人、占52%,女性861人、占48%;人口密度为373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92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70%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当地务工人员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新合村交通便利,212省道穿过全村,有通组公路1公里;村内仅有引水管道5公里,小水窖2口,沼气池12个。 产业突出,全村有5家企业,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24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4亩,粮食总产量260吨,平均亩产31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45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2头(匹),猪存栏200头,猪出栏9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2头;家禽存栏800羽,出栏500羽。年肉总产量15吨,人均8.3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1865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000万元,务工收入250万元,农业产值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人口总数:1525人 农业人口:1517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9.2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水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苹果 办公所在地:新合村委会 |
果花村 |
果花村位于二塘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14公里。地处东经104°38′32″,北纬26°42′43″。全村土地总面积4.3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040米,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780米,相对高差520米。地貌类型:果花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果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5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2℃,年总积温4380℃,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70天。 果花村土地总面积6450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3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500亩,天然草地面积800亩,其他面积209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6.7亩,耕地人均占有0.58亩。中低产田土面积476亩,占耕地的85%,坡地占87%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30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500亩,占林地面积的17%。全村森林覆盖率为7.7%。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总数:990人 农业人口:98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0.29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 生产总值:78.8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黄梨 名特产品:黄梨 办公所在地:果花村委会 --自然条件:阳光充足,雨量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
明洞村 |
明洞村有人口1161人,其中农业人口1153人,非农人口8人;办公地点:明洞村委会,面积6.2]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1161人 农业人口:1153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83.4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 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 --所辖村:一组,二组,四组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油茶基地 名特产品:贡米,植物油 办公所在地:明洞村委会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恶恶劣 资源:茶,植物油 |
沿海村 |
沿海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8公里,距威宁县城45公里,距六盘水市60公里。地处东经104°39′36″,北纬26°42′45″。全村土地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40米,最高海拔2540米,最低海拔1940米,相对高差600米。地貌类型:沿海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沿海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3℃,年总积温4745℃,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无霜期为260天左右。 沿海村土地总面积1215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54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1200亩,天然草地面积1500亩,其他面积405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6.33亩,耕地人均占有0.62亩。 --人口总数:1870人 农业人口:185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8.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70.1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回,苗,蔡家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大白菜生产 名特产品:大白菜 办公所在地:沿海村委会 |
铁营村 |
铁营村位于二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大湾镇40公里。地处东经104°37′28″,北纬26°41′45″。全村土地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035米,最高海拔2260米,最低海拔1810米,相对高差450米。地貌类型:铁营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有酸性黄褐壤、棕壤、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铁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冻,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0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4℃,年总积温5110℃,年降水量990毫米,年无霜期为275天左右。 铁营村土地总面积7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46亩,林地面积17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业用地面积600亩,天然草地面积2800亩,其他面积265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人均占有6.66亩,耕地人均占有0.5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580亩,占耕地的89.7%,坡地占85%左右,土层瘦薄,土壤酸性重,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石漠化面积比重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境内无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1700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600亩,占林地面积的3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7.6%。部分坡耕地和荒坡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245户,总人口为117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2人;性别构成为:男性574人、占49%,女性596人、占51%;人口密度为225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62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80%以上群众仅有小学文化,以古老、简单的劳作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铁营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仅有4公里,且路面不平,晴通雨阻,农产品外运困难;村内仅有引水管道10公里,小水窖4口,无小水窖和沼气池。 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46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亩,粮食总产量163.8吨,平均亩产253.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4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0头(匹),猪存栏600头,猪出栏37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8头;羊存栏40只,出栏18只,家禽存栏1120羽,出栏640羽。年肉总产量35吨,人均30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34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8.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0%,养殖业产值139.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1870元。 --人口总数:1116人 农业人口:1113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5.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6.1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白,蒙,穿青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生产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铁营村委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