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新发乡 >> 宝塔村

宝塔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宝塔村谷歌卫星地图)


宝塔村简介

  宝塔村位于新发乡东北部,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东面是贵坪,西面是新民村,南面是联合村,北面是红丰。宝塔村地势四面环山,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1200左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宝塔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雨量12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宝塔村有一条河,水源地就在本村,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全靠该龙滩水,但由于缺乏治理,每到雨季河流就会涨水,淹没大量农田。
  全村有耕地75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400亩;人均农田面积0.45亩;林地450亩,人均林木0.27亩;草地面积300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3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没有矿产资源。
  本村不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1户,总人口1681人,少数民族人口465人(以汉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宝塔村位于从新发乡路通往龙场镇的公路上,距离乡人民政府15公里,距离龙场镇35公里里。村级公路13公里,无村组便道。
  
  --人口总数:1681人 农业人口:1670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6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半坡组,元山组,大寨组,冯家寨组,山脚组,发地组 生产总值: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蚕豆,大米 办公所在地:宝塔村公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201 553100 -- 查看 宝塔村谷歌卫星地图

宝塔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宝塔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红岩村

  红岩村距新发乡政府驻地35公里。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土壤属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   红岩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境内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红岩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7亩,均为旱地,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676亩,人均基本农田0.3亩,林地面积218亩,人均林木0.16亩,用材林木0.08亩,经果林0.08亩,草地面积89亩,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20户,总人口为136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766人、占56 %,女性597人、占44%;全村劳动力673人,占49%,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471人、占35%,初中文化25人,占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47人,占3.4%.    红岩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水源位于矮处,离居民区较远,没有充分利用;全村2009年开始修通村公路,但全村10全村民组仅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没有有沼气池,燃料困难。   红岩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耕作粗放,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粮食总产量22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55公斤,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327头(匹),出栏 15头,猪存栏675头,猪出栏452头;羊存栏132只,出栏112只,家禽存栏9512只,出栏2351只。年肉总产量102.3吨,人均36.1公斤。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32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9万元,养殖业产值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7元。      --人口总数:1363人 农业人口:1250人 非农业人口:113人   --行政区面积:86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4.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核桃 办公所在地:红岩村   

出水村

  第一部分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出水村位于新发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东面是水城县纸厂乡,西面是贵坪村,南面是红旗村,北面是啊嘎村。耕地面积860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出水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出水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出水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86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619亩;人均农田面积0.4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02户,总人口1466人,少数民族人口153人(以汉族、彝族为主);总劳动力750人,外出打工300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662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192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出水村距离乡人民政府15公里,距离水城县40。村级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3公里。全村6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290户,饮水困难牲畜48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出水村内设有村公所,无小学。学龄儿童33人。      --人口总数:1466人 农业人口:1406人 非农业人口:60人   --行政区面积:86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3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出水村   

啊嘎村

  第一部分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啊嘎村位于新发乡东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8公里,东面是水城县纸厂乡,西面是响水村,南面是出水村,北面是二塘镇。耕地面积1800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啊嘎村位于六盘水经济特区与威宁县的交界处,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啊嘎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啊嘎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80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1360亩;人均农田面积0.45亩;林地463亩,人均林木0.26亩;草地面积260亩;荒地2500亩;可利用荒地4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目前还未进行规模划开采和利用。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之一,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于2004年,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7户,总人口2065人,少数民族人口816人(以汉族、彝族、回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39%;妇女949人,占总人口的45%;总劳动力89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749人,其中:富余劳力535人,外出打工56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882元。全村靠民政救助的有110户,366人;贫困户231户,890人;一般户106户390人。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289吨,农民人均产粮162公斤。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大牲畜存栏数73头;猪存栏数847头;猪出栏数430头;羊存栏数57只;家禽存栏数1300只,家禽出栏数670只。   三、基础设施状况   啊嘎村位于从威水路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通乡公路上,距离乡人民政府20公里,距离六盘水市28里。村级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5公里。全村九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412户,饮水困难牲畜90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啊嘎村内设有村公所,卫生室。有小学1所。学龄儿童54人,其中:女童25人,入学率95%。电视覆盖率30%。      --人口总数:2065人 农业人口:1980人 非农业人口:85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00.0亩    生产总值:178.8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啊嘎村   

得多村

  第一节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得多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8公里,东面是啊嘎村,西面是红岩村,南面是华沙村,北面是响水村。耕地面积700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得多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得多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得多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70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518亩;人均农田面积0.39亩;林地368亩,人均林木0.32亩;草地面积513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2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57户,总人口1086人,少数民族人口420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妇女505人,总劳动力550人,外出打工280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897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190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得多村距离乡人民政府28公里。村组便道5公里。全村5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120户,饮水困难牲畜55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得多村内设有村公所,无小学。学龄儿童41人。      --人口总数:1086人 农业人口:1050人 非农业人口:36人   --行政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 发展口号:加速发展 ,转变方式   --所辖村:详情请联系QQ我村 生产总值:9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得多村委会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资源: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曹家沟村

  第一部分 自然概况和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曹家沟村位于新发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45公里,东面是纸厂村,西面是龙场镇,南面是二塘镇,北面是中寨村。耕地面积1086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曹家沟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曹家沟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曹家沟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22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814亩;人均农田面积0.38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3户,总人口1447人,少数民族人口208人(以汉族、彝族、回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4%;总劳动力540人,外出打工157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730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194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曹家沟村距离乡人民政府45公里,距离水城县48公里。通村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4公里。全村5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300户,饮水困难牲畜68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曹家沟村内设有村公所,有小学。学龄儿童56人。      --人口总数:1447人 农业人口:1050人 非农业人口:97人   --行政区面积:0.8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为主 发展口号: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所辖村:5个 生产总值:203.4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曹家沟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贫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联合村

  一、地理位置    联合村位于威宁县东部新发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9公里,东面是海子村与开坝村,西面是松发村,南面是新民村,北面是红旗村。    二、地质地貌    联合村位于新发乡中心地带,东西地势较高,中部平坦,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179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联合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480小时,霜期213天。    四、水文    联合村境内没有河流,水资源贫乏河流干枯。地下水也由于邻村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751亩,其中大于26度1543亩;林地185亩;荒地138亩;可利用荒地4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没有矿产资主要土类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3-5.5,为酸性土。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基本无有林地,森林覆盖率不到3%。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2082人 农业人口:208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51.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3.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大豆 名特产品:马铃薯,大豆 办公所在地:新发乡联合村   

响水村

  一、地理位置   响水村位于新发乡东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5公里,东面是二塘镇梨坪组,西面是红岩村,南面是得多村,北面是纸厂村。耕地面积937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响水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响水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响水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937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684亩;人均农田面积0.32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91户,总人口1315人,少数民族人口189人(以汉族、彝族、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4%;总劳动力675人,外出打工51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662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192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响水村距离乡人民政府25公里,距离水城县40。村级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3公里。全村7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290户,饮水困难牲畜48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响水村内设有村公所,无小学。学龄儿童33人。      --人口总数:1315人 农业人口:1115人 非农业人口:200人   --行政区面积:93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为主 发展口号:加速发展 ,转变方式   --所辖村:详情请联系村负责人 生产总值:8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办公所在地:响水村委会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资源:以旱地为主,有均耕地少   

纸厂村

  第一部分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纸厂村位于新发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48公里,东面是二塘镇,西面是曹家沟,南面是响水村,北面是二塘镇。耕地面积1224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纸厂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纸厂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纸厂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22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905亩;人均农田面积0.38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1户,总人口1625人,少数民族人口391人(以汉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4%;总劳动力541人,外出打工157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730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239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纸厂村距离乡人民政府48公里,距离水城县40公里。通村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4公里。全村7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300户,饮水困难牲畜68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纸厂村内设有村公所,有小学。学龄儿童56人。      --人口总数:1625人 农业人口:1550人 非农业人口:175人   --行政区面积:0.8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为主 发展口号:和谐发展   --所辖村:7个 生产总值:133.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纸厂   

先锋村

  第一部分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先锋村位于新发乡西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8公里,东面是得多村,西面是中寨,南面是水塘村,北面是红岩。耕地面积1021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先锋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先锋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先锋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021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745亩;人均农田面积0.35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24户,总人口1493人,少数民族人口66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4%;总劳动力820人,外出打工250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732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201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先锋村距离乡人民政府28公里,距离水城县50。村级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3公里。全村7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290户,饮水困难牲畜48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先锋村内设有村公所,无小学。学龄儿童56人。      --人口总数:1493人 农业人口:1410人 非农业人口:83人   --行政区面积:0.680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93.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大豆 办公所在地:先锋村   

贵坪村

  一、地理位置    贵坪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5公里,东面是华沙村,西面是宝塔村,南面是红旗村,北面是水塘村。耕地面积1660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贵坪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贵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贵坪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66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1212亩;人均农田面积0.65亩;林地368亩,人均林木0.32亩;草地面积513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2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424人 农业人口:142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 生产总值:95.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养殖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新发乡贵坪村   

开兴村

  一、地理位置   开兴村位于新发乡政府东南方,距乡人民政府5公里,东面是水城县玉舍乡红发村,西面是开坝村,南面是铜厂村,北面是红旗村。耕地面积905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开兴村位于六盘水经济特区与威宁县的交界处,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切割纵深较为突出,呈现阶梯状逐渐沉降,平均海拔2170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群众居住分散,贫困面大,物质文化生活落后,   三、气候   开兴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开兴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905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684亩;人均农田面积0.4亩;林地381亩,人均林木0.34亩;草地面积82亩;荒地1200亩;可利用荒地4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目前还未进行规模划开采和利用。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之一,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于2004年,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492人 农业人口:149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施家院组,开兴组,颜家院组,马家院组,鱼作裸组 生产总值:132.9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开兴村   

新民村

  一、地理位置    新民村位于新发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8公里,东面是联合村,西面是中心村,南面是宝塔村,北面是花园村。耕地面积1205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新民村位于新发乡联合至花园的中间,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1120米-152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新民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7.8℃,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新民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205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1360亩;人均农田面积0.65亩;林地500亩,人均林木0.27亩;草地面积1300亩;荒地2000亩;可利用荒地10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豌豆、胡豆、荞麦、红豆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868人 农业人口:186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1.0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红豆,豌豆,胡豆,荞麦,大豆 名特产品:马铃薯,荞麦,大豆 办公所在地:新发乡新民村   

海子村

  一、地理位置    海子村位于新发乡东南部,距乡人民政府3公里,东面是新发乡开坝村,西面是与花园村相邻,南面是相邻箐脚村,北面与联合村毗邻。耕地面积828亩(旱地)。    二、地质地貌    海子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平坦,偶有山峰,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气候    海子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四、水文    海子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828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612亩;人均农田面积0.5亩;林地223亩,人均林木0.24亩;草地面积310亩;荒地800亩;可利用荒地3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六、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242人 农业人口:124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2.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大豆,玉米 办公所在地:新发乡海子村   

开坝村

  开坝村位于新发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3公里,东面是开兴,西面是海子村,南面是箐脚村,北面是联合村。耕地面积1201亩(旱地)。   开坝村位于政府东面大坝子处,地势从联合村至红旗村,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开坝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开坝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全村有耕地1201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300亩;人均农田面积亩;林地900亩,人均林木0.48亩;草地面积78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黄豆等为主。   全村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之一,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于2004年,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861人 农业人口:186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为主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元箐组,开坝组,大沟组,补么组,山脚组,开华组,热克组 生产总值:123.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大豆,黄豆等为主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开坝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中心村

  中心村位于新发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25公里,东面是海子村、田边村,西面是民族村,南面是峨嘎村,北面是花园村、松发村。耕地面积400亩。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中心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户,总人口685人,少数民族人口588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6%;妇女312人,占总人口的46%;总劳动力286人,外出打工92人。   --人口总数:685人农业人口:685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中心,中寨,金星生产总值:3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中心村村公所  

乐居村

  乐居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38公里,东面是中寨村,西面是龙场镇,南面是红丰村,北面是曹家沟村。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834亩;人均农田面积0.25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49户,总人口1725人,少数民族人口1287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732元。      --人口总数:1725人 农业人口:172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34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箐沟,转宝,乐居,干田,沙坝,岩脚,松林,新田 生产总值:4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大豆 办公所在地:乐居村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新发乡东南部,距乡人民政府10公里,东面是水城县玉舍乡,西面是铜厂村,南面是水城县坪寨乡,北面是铜厂。耕地面积364亩。   三合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合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三合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全村有耕地36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69亩;人均农田面积0.3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560人 农业人口:5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三合,和平,和兴,无平 生产总值:28.67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三合组   --自然条件:冬冷夏热 资源:煤矿   

箐脚村

  箐脚村位于新发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10公里,东面是铜厂村,西面是田边村,南面是水城县,北面是海子村。是全乡面积较小的村,耕地面积624亩(旱地)。 地势从东南往西北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地为主,海拔1800-210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箐脚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0℃,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均未开采。      --人口总数:932人 农业人口:900人 非农业人口:32人   --行政区面积:7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蔡族,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阿皮、凉山、箐脚、岩脚、裸基 生产总值:10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阿皮   --自然条件:冬冷夏热 资源:煤矿   

田边村

  田边村位于新发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东面是箐脚村,西面是中心村,南面是水城县平寨乡,北面是海子村。耕地面积482亩,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田边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 季。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1户,总人口1000人,少数民族人口430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      --人口总数:221人 农业人口:200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53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遮期,田边,河边 生产总值: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田边组   --自然条件:冬冷夏热 资源:煤矿   

民族村

  民族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5公里,东面是中心村,西面是云南省宣威市,南面是峨嘎村,北面是松发村。耕地面积304亩(旱地)。   民族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民族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30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26亩;人均农田面积0.3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6户,总人口853人,少数民族人口400人(以汉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47%;总劳动力300人,外出打工21人。      --人口总数:853人 农业人口:800人 非农业人口:53人   --行政区面积:5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坝,中坝,阿都,河坝 生产总值:35.13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民族村村公所   --自然条件:冬冷夏热 资源:煤矿   

峨嘎村

  峨嘎村位于新发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16公里,东面是田边村,西面是云南省宣威市,南面是水城县平寨乡,北面是中心村。耕地面积348亩(旱地)。   峨嘎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峨嘎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348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54亩;人均农田面积0.2亩;林地56亩,人均林木0.08亩;草地面积472亩;荒地2500亩;可利用荒地4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68户,总人口744人,少数民族人口695人(以汉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3%;妇女363人,占总人口的48.9%;总劳动力225人。      --人口总数:744人 农业人口:723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4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峨嘎,落嘎,丫口,中心 生产总值:3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峨嘎村村公所   

红旗村

  红旗村位于新发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6公里,东面是水城,西面是贵坪村,南面是开兴村,北面是出水村。耕地面积724亩(主要为旱地)。   红旗村位于政府东面梁子处,地势从出水至贵坪,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红旗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气候特点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红旗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全村有耕地72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424亩;林地400亩,人均林木0.42亩;草地面积300亩;荒地200亩;可利用荒地15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豆、连花白等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目前还未进行规模划开采和利用。   全村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之一,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于2004年,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953人 农业人口:95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为主 发展口号: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院经济   --所辖村:杜家院组,红旗沟组,龙口组 生产总值:182.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红豆,连花白等为主 名特产品:红豆,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红旗村   

红丰村

  红丰村位于新发乡的西面,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440亩。该村地处偏远,干旱少雨,风多寒冷,资源贫乏,自然条件相对其恶劣。   气候特点   红丰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境内有小河流,但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红丰村辖区面积中,耕地面积440亩,林地面积200亩,用材林0.04亩、经果林0.04亩、草地面积96亩。其他面积3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0.6亩。中低产田土面积250亩,,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产业发展状况   红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作物种植面积44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0亩,粮食总产量62吨,平均亩产281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59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2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67亩。      --人口总数:1056人 农业人口:1052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红丰组,石门组,拱桥组 生产总值:4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苦荞 办公所在地:红丰村公所   

中寨村

  中寨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30公里,东面是红岩村,西面是乐居村,南面是先锋村,北面是曹家沟村。耕地面积829亩(旱地)。   中寨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中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中寨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全村有耕地829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621亩;人均农田面积0.25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6户,总人口2217人,少数民族人口83人(以汉族、彝族为主);总劳动力980人,外出打工89人。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732元。   二、经济概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201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基础设施状况   中寨村距离乡人民政府30公里,距离水城县40。村级公路3公里,村组便道3公里。全村5个村民组已完成通电。饮水困难户476户,饮水困难牲畜57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中寨村内设有村公所,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学龄儿童77人。      --人口总数:2217人 农业人口:2187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82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9.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5.5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中寨村   

宝塔村

  宝塔村位于新发乡东北部,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东面是贵坪,西面是新民村,南面是联合村,北面是红丰。宝塔村地势四面环山,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1200左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宝塔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雨量12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宝塔村有一条河,水源地就在本村,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全靠该龙滩水,但由于缺乏治理,每到雨季河流就会涨水,淹没大量农田。   全村有耕地750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400亩;人均农田面积0.45亩;林地450亩,人均林木0.27亩;草地面积300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3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没有矿产资源。   本村不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1户,总人口1681人,少数民族人口465人(以汉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宝塔村位于从新发乡路通往龙场镇的公路上,距离乡人民政府15公里,距离龙场镇35公里里。村级公路13公里,无村组便道。      --人口总数:1681人 农业人口:1670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6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半坡组,元山组,大寨组,冯家寨组,山脚组,发地组 生产总值: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蚕豆,大米 办公所在地:宝塔村公所   

松发村

  松发村位于新发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东面是花园村,西面是民族村,南面是中心村,北面是龙滩村。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890米-1025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松发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9.8℃,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306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80亩;人均农田面积0.388亩;林地370亩,人均林木0.41亩;草地面积120亩;荒地50亩;可利用荒地4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豌豆、胡豆、荞麦、红豆等为主。   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8户,总人口905人,少数民族人口436人(以布依族、汉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48.2%。      --人口总数:905人 农业人口:6人 非农业人口:896人   --行政区面积:0.685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河边组,田坝组,松山组 生产总值: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松发村   

花园村

  花园村位于新发乡西部,与龙场镇交界处,距乡人民政府10公里,东面是新民,西面是龙滩村,南面是松发村,北面是红丰。地势从东南往西北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地和丘陵为主,海拔1000-120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花园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0℃,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村有耕地387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15亩;人均农田面积0.4亩;林地980亩,人均林木0.9亩;草地面积10亩;荒地15亩;可利用荒地1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无可开发的矿产资源。   全村属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村之一,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于2004年,树木、草皮等都未生长成规模。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15户,总人口1076人,少数民族人口683人(以布依族主),占全村人口的63.4%;是我乡布依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村寨之一。      --人口总数:1077人 农业人口:1072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9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花园组,发子沟组,大湾子组,检槽组 生产总值:1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大豆,糯米甜酒 办公所在地:花园村公所   

华沙村

  华沙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该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26公里,东面是得多与啊嘎村,西面是贵坪村,南面是出水村,北面是水塘村。   华沙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华沙村水浅地皮薄,水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耕种纯属靠天降雨。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全村有耕地1068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807亩;人均农田面积0.39亩;林地368亩,人均林木0.32亩;草地面积513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2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93户,总人口1394人,少数民族人口506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36%;全村粮食总产量190吨。全村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人口总数:1408人 农业人口:1403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203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长湾,半坡,华沙,坝子,公鸡嘴 生产总值: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华沙村公所   

水塘村

  水塘村地势较高,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水源缺乏,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距乡政府18公里,沟壑交错。干旱少雨,资源贫乏,自然条件相对其恶劣。   本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9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320小时,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943亩,其中大于25度560亩;林地513亩;荒地900亩;可利用荒地4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林地森林覆盖少。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全村辖5个村民组,总户数455户,总人口2238人,少数民族人口519人,占全村人口的23%。   --人口总数:2238人 农业人口:2231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40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营组,水塘组,园林组,拖海组,南瓜组 生产总值: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水塘村活动室   

铜厂村

  铜厂村位于新发乡东南部,距乡人民政府8公里,东面是三合村,西面是箐脚村,南面是水城县坪寨乡,北面是开兴村。耕地面积404亩,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铜厂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404亩,全部是旱地,其中大于25度298亩;人均农田面积0.3亩,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0户,总人口654人,少数民族人口147人(以汉族、彝族、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2%;总劳动力306人,外出打工86人。      --人口总数:654人 农业人口:65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3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铜厂,河坝,松林 生产总值:35.7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铜厂组   --自然条件:冬冷夏热 资源:煤矿   

龙滩村

  龙滩村位于梅花山山脉体系,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全村处于较高的高海拔位置,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海拔2100-185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该村位于新发乡北部,距乡人民政府17公里,东面是龙场镇,西面是云南省宣威市,南面是民族村,北面是龙场镇。耕地面积828亩。   龙滩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全村有耕地828亩,人均农田面积0.35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9户,总人口998人,少数民族人口396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为主)。      --人口总数:998人 农业人口:991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0.9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龙滩组,石塔组,下坝组 生产总值:4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石榴,红薯 办公所在地:龙滩村   


宝塔村特产大全




宝塔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