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村地处岔河乡西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辖4个村民组,南与迎江村相邻,北与银厂村接壤,西与云南会泽县隔江相望。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280米,最高海拔2779.6米,龙头山,最低海拔1610米,丰收组。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1000多米,温度相 差4—6℃。丰收组沿牛兰江河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龙头山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 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全年 无霜期180天——240天年平均气温16℃. 龙头山村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进几年来,由扶贫办和黔兴龙公司投资,在我乡新修通村公路 9.8公里,路面较窄,修通的路面凹凸 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271户,1285人。居住着汉、彝、两个民族,其中劳动力678人,劳动力中,高中以上的25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3.437%;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132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9.47%;小学文化程度321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47.3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0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9.50%。共有贫困人口163户,569人;低保户69户,229人。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80元,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2009年全乡1196元以下人口69户229人。全村原上报危房改造数为252户(其中:一级危房62户;二级危房80户;三级危房10户)。2009年实施7户,现已完成7户。2009年以来,全村共69户229人享受国家低保。
近年来,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仍然较差;1、教育设施方面至今还没有一所小学。2、交通困难,虽然由政府引导,群众投劳,基本修通了公路,但路面崎岖不平,等级差,承载能力弱,坑洼不平,路面狭窄,晴通雨阻。3、农田水利建设:山高坡陡,土地的抗旱能力差。坡改梯工程近年来几乎没有实施。4、全村农网改造80%以上。
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及豆类等,没有经济作物。2009年人均收入2310元。人均占有粮235公斤。出栏肥猪20头,大牲畜存栏,猪281头,羊54只,无品种改良牛,家禽600只.
--人口总数:1285人 农业人口:128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8940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龙头山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202 | 553100 | -- | 查看 龙头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恰西村 |
恰西村位于威宁县城西南面,距县城120公里,地处岔河乡政府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银沙村接壤,南与迎江村相邻,西龙头山、银厂村毗邻,北与金钟村相连。辖4个村民组小组,267户1337人,总面积8.2平方公里。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四季如春,是一个投资的理想胜地,较为适合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种植反季节蔬菜。 2007年由交通局投资修建通村公路7公里,结戛至恰西。通组公路恰西至坪子2公里,但通组公路路面还比较狭窄,平均路面只有3米,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正期待拓宽。 金钟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 全村现有耕地978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作物种植主要是玉米、洋芋、大豆、大麦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收入;境内有恰西河贯穿、水资源较为丰富,由于住户大都不在河内,人畜饮水较为困难;地下有铅、锌、铜、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有浙江矿业有限公司在开发。 --人口总数:1367人 农业人口:136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1945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 “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恰西村 |
迎江村 |
迎江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岔河乡政府所在地南面,东南面与本乡三益村、哲觉镇新营村接界,南面与云南省会泽县大井镇、矿山镇相隔江相望,西面与本乡龙头山村接界,北面与村乡恰西村接壤,距威宁111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是距城镇偏远,交通不便,地处牛栏江畔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小学一个,无卫生所,教学与医疗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差,属于二类贫困村。 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红蓍和杂粮。2008年粮食总产362.62吨,人均产粮268.4公斤。2008年人均收入1577元。迎江村区域气候条件优越,无霜期限30天。迎江地处牛栏江畔,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迎江村土地大多属沙坝田地,土壤肥沃,条件优越,又与云南省会泽县隔江相望,公路相连,是岔河乡通往云南省的南大门。是投资经商的必选之地,但是山地土质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纯属正常,严重制约了迎江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迎江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低,年温差小,雨热同季,全村年平均气温较高,是发展蔬菜产业的理想圣地,耕地面积567亩,人均耕地0.42亩。牛兰江流域从境界穿过,流经迎江村,水资源丰富,迎江村地下自然资源困乏。 --人口总数:1632人 农业人口:1622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8.0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迎江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反季节蔬菜”,“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生姜 |
龙头山村 |
龙头山村地处岔河乡西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辖4个村民组,南与迎江村相邻,北与银厂村接壤,西与云南会泽县隔江相望。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280米,最高海拔2779.6米,龙头山,最低海拔1610米,丰收组。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1000多米,温度相 差4—6℃。丰收组沿牛兰江河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龙头山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 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全年 无霜期180天——240天年平均气温16℃. 龙头山村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进几年来,由扶贫办和黔兴龙公司投资,在我乡新修通村公路 9.8公里,路面较窄,修通的路面凹凸 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271户,1285人。居住着汉、彝、两个民族,其中劳动力678人,劳动力中,高中以上的25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3.437%;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132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9.47%;小学文化程度321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47.3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0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9.50%。共有贫困人口163户,569人;低保户69户,229人。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80元,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2009年全乡1196元以下人口69户229人。全村原上报危房改造数为252户(其中:一级危房62户;二级危房80户;三级危房10户)。2009年实施7户,现已完成7户。2009年以来,全村共69户229人享受国家低保。 近年来,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仍然较差;1、教育设施方面至今还没有一所小学。2、交通困难,虽然由政府引导,群众投劳,基本修通了公路,但路面崎岖不平,等级差,承载能力弱,坑洼不平,路面狭窄,晴通雨阻。3、农田水利建设:山高坡陡,土地的抗旱能力差。坡改梯工程近年来几乎没有实施。4、全村农网改造80%以上。 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及豆类等,没有经济作物。2009年人均收入2310元。人均占有粮235公斤。出栏肥猪20头,大牲畜存栏,猪281头,羊54只,无品种改良牛,家禽600只. --人口总数:1285人 农业人口:128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8940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龙头山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银厂村 |
银厂村位于岔河乡政府西部,东与本乡恰西村接壤,南与本乡大南与龙头山村为邻,北与海拉乡村相连,西与云南省毗邻。 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大约2300米,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1500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1100米,温度相差8—12℃。 全村所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225户村民,1065人口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为84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等。我村是一个贫困村,距政府所在地18公里,本村地势偏僻,山大坡陡,土地面积很少,并且十分贫瘠,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文化的发展滞后。 本村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距政府所在地18公里。通村公路及村内的几段公路都是群众投工投劳修建,路面较窄,加之一部分组的通组公路还没有修通,修通的路面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人口总数:1065人 农业人口:105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8.9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银厂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新炉村 |
新炉村地处岔河乡西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辖5个村民组,276户1221 人,其中贫困人口494人,东与云南会泽县接壤,南与银厂村毗邻,总面积约11平 方公里,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180米,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600米。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米。 全村辖5个村民组。现有276户,1221人,非农业人口2人,劳动力660人。(其中 男劳动力360人,女劳动力300人),居住着汉、彝。文化结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0人,占总人口的0.8%左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89,占总人口的15.2%左右,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84%左右。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收入底 。 --人口总数:1221人 农业人口:1221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0.992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6.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新炉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新发村 |
新发村位于岔河乡政府东南部,东与本乡新光村接壤,南与本乡新发村为邻,北与本乡岔河村相连,西与本乡沙营村毗邻,全村所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550户村民,2388人口,其中彝族83户、287人,全村总面积24000亩,耕地面积193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亩,在全乡17个村当中,我村人口数量最多,属全乡第一大村,也是贫困村,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本村地势偏僻,山大坡陡,土地面积虽广,但十分贫瘠,人口素质低下,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文化的发展滞后。 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100米,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1800米。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600米,温度相差4—6℃。境内的河流以沙营河为主干道,流经新村村、沙营村、新发村、岔河村、利毕村。新发村处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村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 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60元,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46元。2009年全村1196元以下人口192户619人。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威宁县相关部门及政府部门对本村教育、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方面投入各类资金38万元。2007年至2009年共输出劳动力150人。 本村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通村公路及村内的几段公路都是群众投工投劳修建,路面较窄,加之一部分组的通组公路还没有修通,修通的路面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人口总数:2388人 农业人口:238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新发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新村村 |
新村村地处岔河乡东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与岔河村、新发村、新光村接壤,总面积8.2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1198米,最高海拔2355.60米,最低海拔1401.60米。温度相差4—6℃。 新村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降雨量在800—1100毫米. 本村辖5个村民组,仅居住着汉族300户,1315人;其中贫困人口115户,383人;低保户96户,233人;有劳动力654人,初中及上文化程度189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8.89%;小学文化程度356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54.7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9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6.66%。 2002年至2003年修建通村公路6公里,通组公路4公里,但通组公路路面比较狭窄,平均路面只有3米,正期待拓宽,2006年由国家投资改建岔河村至新村公路5公里,2009年,交通部门修通哲觉镇对格村至岔河通村公路从我村穿过,虽然路线多,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交通困难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中,畜牧、种植产业占84%,外出务工占10%,其它收入占6%。 --人口总数:1315人 农业人口:131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1945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 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 “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新村村 |
云沙村 |
云沙村地处岔河乡东南面,东与沙营村相邻、南与三益村相连,西与恰西村毗邻,北与新发村、金钟村接壤。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云沙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群众投工投劳,基本上修通了公路,但是,平均路面2米,路面较窄,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辖4个村民组。220户,1038人;其中贫困人口117户,486人;低保户59户,181人。大专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2%,高中占总人数的5%,初中占总人数的10%,小学占总人数的15%,文盲占总人数的68%。 --人口总数:1038人 农业人口:1036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7.4667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1.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云沙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三益村 |
三益村处岔河乡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32公里,辖5个村民组,373户1707人,其中贫困人口310户1381人;低保户85户,275人;总面积约为15平方 公里。 耕地和种植业情况。全村现耕地面积约为1300亩,人均耕地0.8亩,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及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是考烟。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植收入,2008年人均收入1300元。人均占有粮1220公斤。 生活情况。2008年以来,全村共85户、275人享受国家低保政策,每季度共发放金额 29454元。 居住情况。全村原有上报危房改造数为78户(其中:一级50户,二级10户,三级18户),2009实施9户,现已完成9户。 --人口总数:1707人 农业人口:1698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4.9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 “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三益村 |
岔河村 |
岔河村地处岔河乡东北面,是岔河乡原小乡政府所在地,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77公里,总面积16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1180米,最高海拔2555.60米,最低海拔1501.60米。温度相差4—6℃。 岔河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降雨量在800—1100毫米 进几年来,交通部门在我村新修通组公路岔河至柏家坡通组公路9.8公里,岔河至吊水岩4公里,其余通组公路都是政府引导,群众投工,支持0物品所修,因此,路面较窄,加之一部分组的通组公路还没有修通,修通的路面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中,畜牧、种植产业占80%,外出务工占12%,其它收入占8%。 --人口总数:2382人 农业人口:2362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86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 发展口号: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所辖村:“吊水岩”,“孔家梁子”,“柏家坡”,“陶家坡”,“干树林”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反季节蔬菜”,“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村岔河组 |
利毕村 |
利毕村地处乡政府所在地东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356户1481人,其中贫困人口112户438人,低保户92户285人,总面积约为14.2平方公里。有彝族45户,285人。全村现耕地面积全村现耕地面积约为1174.72亩,人均耕地0.8亩,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有烤烟。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荒山、草坡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逐渐增加。因地势较高,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备量较小,地表水源点基本落在低处,因此,农村生活饮用困难。毛坝子河从毛坝子组流过,但河水没有利用,夏秋季节常发洪涝灾害。 全村辖5个村民组。现有358户,1481人,非农业人口20人,农业人口1421人,劳动力95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81人,占劳动人口的8.5%;初中文化程度368人,占劳动人口的38.74%;小学文化程度301人,占劳动人口的31.6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0人,占劳动人口的21.05% 2008年以来,全村共66户207人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其中:一类一档3户3人,每季度发放金额705元;二类二档16户36人,每季度发放金额8100元;三类本档15户49人,每季度共发放金额6880元;四类四档17户63人,每季发放金额8505元,五类五档13户65人,每季度发放金额7930元)全村每季度共发放金额32120元。 --人口总数:1555人 农业人口:1535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4.1905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74.7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 “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利毕村 |
新光村 |
新光村地处岔河乡东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与大洪村、新村村、新发村接壤,总面积9.8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1210米,最高海拔2555.60米,最低海拔1501.60米。温度相差4—6℃。新光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降雨量在800—1100毫米. 现有耕地1381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76亩。有荒山 2000亩、林地1万亩。境内河流仅有论河河,且流量较小, 流程短,其它分散水源较少,水资源较困乏。 本村辖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291户,1181人;其中贫困人口105户,565人;低保户78户,243人;有劳动力657人,其中初中及以上176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6.78%;小学文化程度369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6.1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12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7.05%。 进几年来,交通部门修通哲觉镇对格村至新光村通村公路途经我村论河组、新坡组;三棵桩至论河组9.2公里通村公路正在施工过程中。 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中,畜牧、种植产业占84%,外出务工占10%,其它收入占6%。 --人口总数:1373人 农业人口:137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7999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8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新光村 |
汉坝村 |
汗坝村位于岔河乡西北方向,海拔高度为 1950 米,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与海拉接壤。该村距岔河乡政府22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与政府通村公路。全村共辖4个村民组。汗坝村处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该村年平均气温为10℃,年降雨主要集中于7、8、9、10四个月中,年际间温差相对较大,全村大部分时间气候温和,空气质量优良,土地资源贫乏,只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汗坝村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群众投工投劳,基本上修通了公路,但是,路面较窄,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总耕地面积740亩,其中有322.6亩的农业用地处在坡度20度以上,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3.6%。全村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土壤成分缺乏磷,有效养分含量处于中下水平。总体而言,村内土壤肥力属于中等偏瘦,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土壤肥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若能再提高一个等级,产出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汗坝村共有4个村民组,255户农户,1233人。该村现有适龄劳动力654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劳动力的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汗坝村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经济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59.5%,无第二产业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经济收入68万元,占总收入的40.5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 2008年以来,全村共66户207人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其中:一类一档3户3人,每季度发放金额705元;二类二档16户36人,每季度发放金额8100元;三类本档15户49人,每季度共发放金额6880元;四类四档17户63人,每季发放金额8505元,五类五档13户65人,每季度发放金额7930元)全村每季度共发放金额32120元。 --人口总数:1223人 农业人口:122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999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6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汉坝村 |
金钟村 |
金钟村地处岔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辖9个村民组,居住着650户2185人,总面积约为16.8平方公里。 通乡油路已修建,距326国道线黑石镇42公里,通村公里大部分已完工。 金钟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年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 现有耕地面积1682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群众收入主要是种植和养殖。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 --人口总数:2185人 农业人口:2085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16.799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金钟村 |
海坪村 |
海坪村地处岔河乡西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辖4个村民组,南与新炉村相邻,北与海拉乡接壤,西与云南会泽县隔江相望。总面积6.9平方公。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280米,最高海拔2479.6米,龙头山,最低海拔1510米,海兴组。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1000多米,温度相差4—6℃。海兴组沿牛兰江河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坪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0天——240天年平均气温16℃. 海坪村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距政府所在地24公里,进几年来,由扶贫办和交通局投资,新修通村公路 9.8公里,路面较窄,修通的路面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现耕地面积约为475亩,人均耕地面积0.55亩,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等。群众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收入,2008年人均收入1980元。人均占有粮185公斤,有荒山2400亩、林地2000亩,(其中天然林1500亩、人工造林800万亩。草地2400亩(其中1200亩人工改良草场)。 近年来,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仍然较差;1、教育设施方面虽然新建一所小学,但是校园附属设施较差。2、交通困难,虽然由政府引导,群众投劳,基本修通了公路,但路面崎岖不平,等级差,承载能力弱,坑洼不平,路面狭窄,晴通雨阻。3、农田水利建设:山高坡陡,土地的抗旱能力差。坡改梯工程近年来几乎没有实施。4、全村用电难,电压不稳,经常停电,难以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人口总数:869人 农业人口:86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4.499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 汉族 名特产品:“核桃”“黄果” --所辖村:“海坪组” 生产总值: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再生黄果”,“花椒种植”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海坪村 |
大洪村 |
大洪村位于岔河乡东南方向,海拔高度为 1850 米,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与哲觉镇相接壤。该村距岔河乡政府26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与政府通村公路。全村共辖6个村民组。全村总耕地面积2312亩,其中有1092亩的农业用地处在坡度20度以上,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7.2%。 该村年平均气温为13℃,年降雨主要集中于7、8、9、10四个月中,年际间温差相对较大,全村大部分时间气候温和,空气质量优秀,土地资源贫乏,只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村主要土壤类型为青沙土,有效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总体而言,村内土壤肥力属于中等偏瘦,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大豆等作物,土壤肥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若能再提高一个等级,产出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大洪村共有6个村民组,447户农户,1674人。该村现有适龄劳动力837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劳动力的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洪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9600元,其中,第一产业经济收入592200元,占总收入的88.4%,无第二产业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经济收入77400元,占总收入的 11.6%。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 大洪村农业经济结构以养殖业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 60%,畜牧业收入占40%。种植业作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人口总数:1674人 农业人口:167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6.9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大洪村 |
沙营村 |
沙营村地处岔河乡南面,距岔河乡政府所在地23公里,辖4个村民组,283户1154人,居住着苗族19户85人,全村有贫困人口180户732人,低保户80户211人。该村东与大洪村接壤,南与哲觉镇毗邻,西邻云沙村,北与新发村相连,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高度2180米,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500米。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米。 沙营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昼夜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 沙营村地处边僻,交通极为不便,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群众投工投劳,基本上修通了公路,但是,路面较窄,凹凸不平,加上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路况一直较差,交通极为不便。 全村辖4个村民组。现有270户1149人,非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557人。(其中男劳动力286人,女劳动力271人),居住着汉、苗两个民族。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有8人,占总人口的0.6%左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81人,占总人口的15.8%左右,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83.6%左右。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收入底。 --人口总数:1154人 农业人口:1149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9.99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5.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岔河乡沙营村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精品核桃”,“反季节蔬菜”,“再生黄果”,“花椒种植” 名特产品: “核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