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概况
双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西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50亩,林地面积12000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其他面积1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双河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有铁铜、铁、煤矿,山地黄棕壤、青沙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森林覆盖面积大,达76%生态保持好。
二、气候特点
双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降水量941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充足,境内没有2条小河。
三、自然资源
双河村土地总面积2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50亩,林地面积12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其他面积1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5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085亩,占耕地的70%,坡地占5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
四、生态环境
双河村天然林地面积12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生态环境保持比较好。
五、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97户,总人口为19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1人;人口密度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有劳动力105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50人、占33.3%,初中文化640人、占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0人占6%。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六、基础设施状况
双河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洪水排沟工程。农村道路差,现在使用的通组公路是群众积资修的,路面高低不平有的地方年久失修。
七、产业发展状况
双河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0亩,粮食总产量367.5吨,平均亩产350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9.6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41头(匹),猪存栏1608头,猪出栏92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26头;羊存栏600只,出栏150只,家禽存栏2682只,出栏1300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45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4%,养殖业产值2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6%。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民办小学一所,村公所一个,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959人农业人口:195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蒙古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特设,科技种植,快速致富
--所辖村:七个组生产总值:4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办公所在地:双河村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203 | 553100 | -- | 查看 双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得坪村 |
一、地理位置 得坪村位于威宁县南部,麻乍乡政府的西南部,距乡政府7公里,北面与双包塘村营脚村相接,南面与新水村相接,东面与云南省相接,西面与新水村和双河村相接。总面积14平方公里。 得坪村处于大尖山山腰至山脚,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800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二、气候特点 得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480小时,霜期120天。 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有耕地1100亩,其中大于26度400亩;林地6730亩;可利用荒地1500亩;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农作物以玉米、太子参、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全村无矿产资源,主要土类有黄棕壤、沙性土壤等。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钾,为酸性土。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730亩,森林覆盖率达68%。原有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本村无煤碳资源,群众生活能源全靠砍木柴,严重影响生态建设。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全村总户数473户,总人口2273人,少数民族人口1023人(回族、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45%;妇女1203人,占总人口的52.9%;总劳动力1231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548人,初中文化程度100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25人,其中:富余劳力321人,已输出劳力151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得坪村乡政府所约7里最远的村民组距乡政府15公里从麻乍至得磨的公路经过此地与326国道相通。村级公路15公里,村组便道5公里。饮水困难户380户,饮水困难牲畜910头/只,自来水覆盖面积小,设施不完善。 六、产业情况 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0亩;粮食播种面积360亩;粮食总产量88吨。大牲畜存栏数380头;猪存栏数1300头;猪出栏数900头;羊存栏数500只;家禽存栏数2500只,家禽出栏数1600只;肉产量24吨。 七、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得坪村村内有卫生室,文化室、无幼儿院、敬老院和文体活动场所。有小学1所,有教师9人,其中公办教师2人特岗教师2人代课教师5人。学龄儿童284人,其中:女童131人;在校生284人,文盲人数28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20人,文盲率0.9%;其中:女文盲率1.5%。 --人口总数:2344人农业人口:2336人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苗族,彝族,汉族发展口号:两年提速发展,五年奔小康 --所辖村:6个小组生产总值:36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苦荞,中药材,马铃薯,烤烟办公所在地:得坪村五组 |
营脚村 |
营脚村年均气温16.5度,平均海拔1950米,辖5个村民组,与麻乍乡政府驻地隔河相望。2005年,全村302户,1332人,耕地面积1300亩,森林面积1260亩,主产玉米、烤烟、小麦及蔬菜,人口素质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滞后和耕地较少等原因,限制了本村的发展。 随着五园新村的顺利推进,我村还在进村的主干道上安放了六十颗太阳能路灯,这更加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道路的硬化,墙壁的洁白,在加上路灯的衬托,彻底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用手电筒照明走路的传统。 夜晚从坡上俯瞰我村全貌,六十盏灯在坐落有致的村落中发出光芒与农户关不上的灯光交织在一起,为我村铺上了一层祥和安宁的夜景图。路灯的安放按照农户居住的密集度配置,这更方便我村村民的照明度。琉璃瓦、白石墙、水泥路、节能路灯,这些都是我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受到的巨大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点。 光就是希望,就是幸福的点缀。这批路灯刚好给我村村民带来了党的关怀,也映衬了广大村民生活的一片光明环境中的幸福气息。 --人口总数:1403人农业人口:1403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发展口号:科技兴农,合理规划,提高生活水平 --所辖村:5个组生产总值:4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洋芋,火腿,苦荞办公所在地:营脚村一组 --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气候好资源:铁矿 |
二田村 |
二田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地处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全村土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二田村与长方村接壤,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气候宜人,年总辐射为121.25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6℃,年总积温4259℃,年降水量956毫米,年无霜期为169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境内有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二田村土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76亩,林地面积5100亩,牧草地面积2190亩,其他面积4184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5.7亩,人均占有耕地1.54亩。由于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31户,总人口为3008人,辖7个村民组,全村有劳动力142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有小学文化的680人,占劳动力的47.88%,有初中文化586人,占41.26%,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8人。按性别分,男劳动力725人,女劳动力695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人口总数:3008人农业人口:2959人非农业人口:49人 --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564.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半夏,党参,当归,鱼腥草,脱毒马铃薯办公所在地:四组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资源:煤炭 |
长方村 |
一、自然概况 长方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西北部,距县城6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地处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全村土地总面积13平方公里。 地貌类型:长方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本村年均气温14度,全村平均海拔2127.5米,最高海拔2345米,最低海拔1910米,相对高差435米。全村供7个村民组,2010年有484户,2238人,有耕地面积3860亩,人均粮食400公斤。 二、气候特点 长方村冬寒夏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多,气候宜人,年总辐射为118.26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7.5℃,年总积温4321℃,年降水量958毫米,年无霜期为166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境内有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滞后,民风淳朴,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热忱欢迎各方宾客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长方村。 三、自然资源 长方村土地总面积19500亩,其中,耕地面积3860亩,林地面积5760亩,牧草地面积4750亩,其他面积513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76亩,人均占有耕地1.93亩。土层肥沃,土壤肥肥厚,薄种广收。水源充足,但灌溉设施差,有资源却无能力开发。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有林地5760亩,森林覆盖率为29.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有石漠化现象,植被较多,生态环境优美。 五、人口构成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84户,总人口为223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8人,性别分布中,男性1206人,占53.89%,女性1032人,占46.11%。人口密度为172人/平方公里。 六、基础设施状况。 长方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面积,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生产用水设施。仅有人畜饮水工程水池6口,蓄水量少,引水管道4公里。农村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 七、产业发展状况 长方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86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0亩,粮食总产量623.5吨,平均亩产248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2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78%,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30亩。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村公所一栋(一层),有小学(不是完小)一所。 --人口总数:2238人农业人口:2178人非农业人口:60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苗族;回族;汉族发展口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22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荞麦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办公所在地:长方村四组 |
岩格村 |
一、自然概况 岩格村位于威宁县南部40公里处,距离乡政府16公里,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切割,山地河谷相间,丘陵、坝子并存,地貌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多山,最高海拔2662米,最低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 二、气候特点 岩格村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3.4°C,年降雨量960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日照时间1920小时,学照时间长,辐射强,光质好,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适宜于多种林果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 三、自然资源 耕地2727亩,宜林荒山9000亩,森林覆盖率27%,人均占有耕地2亩。岩格梁子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2009年,在草地中心的支持下,在岩格梁子实施人工种草1万亩,为该村种草养羊,脱贫致富奠定坚持基础。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业用地面积2100亩,主要以云南红松和华山松为主。 五、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年末全村总户数436户,人口2011人,少数民族人口998人,占总人口的49.63%;性别分布中,男性1056人,占52.5%,女性955人,占47.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09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全乡有有劳动力1102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00人,占21%;初中文化150人,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0人,占2.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117人,占6.2%。 六、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便利,326国道横穿二、五组,除三组外,其他组全部实施“一事一议”工程,硬化了通组路7760米,串户路4460米,并在二组修建了一个综合休闲广场。 七、产业发展状况 岩格村属全农业村,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经济,主导产业不突出,无工业企业。全村总耕地面积2727亩。 --人口总数:2011人农业人口:1996人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汉发展口号:团结奋进,加强“一事一议”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把我村打造成为新型小康村庄。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生产总值:136.0万元办公所在地:岩格村二组 --主要经济产业: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玉米定向移栽基地;秋苦荞种子基地名特产品:天麻;半夏;脱毒马铃薯;秋苦荞;燕麦 |
松木坎村 |
松木坎村位于麻乍北部,距离威宁县城40公里,距离乡政府22公里,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20米,全村446户,2348人。居住着汉、彝两个民族,总耕地面积2150亩,森林覆盖率在28%左右,属全农业村,主产玉米、洋芋、荞子等作物,产业结构单一,缺泛矿产资源,基础设施较差,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8%左右,成人文盲比例还比较高,交通滞后,群众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含量少、农贸产品难以销售、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松木坎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 松木坎村耕地面积3850亩,林地面积4000亩,天然草地面积500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土层瘦薄,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全村有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46户,总人口为23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4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049人、占53%,女性967人、占47.8%;人口密度为169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113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801人、占74.86%,初中文化238人、占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7人占8%。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松木坎村基础设施薄弱,通组公路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无烟水配套工程。有部分村民组电网差用电贵,且生活用电不稳定。 松木坎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36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05亩,粮食总产量704吨,平均亩产117.8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48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05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3%,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18头(匹),猪存栏1868头,猪出栏583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18头;羊存栏620只,出栏125只,家禽存栏2032只,出栏815只。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46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7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1.4%,养殖业产值23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7.8%。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人口总数:2571人农业人口:2571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汉发展口号:两年提速发展,五年奔小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52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马铃薯,荞子办公所在地:麻乍乡松木坎村 |
乐利村 |
乐利村位于麻乍乡政府东北面,东、北分别与本县么站镇红岩村、平原村接壤,南与宣威市杨柳乡隔河相望,西与本乡营河村毗邻,整个地势为两山夹一河,北高南低。距乡政府35公里,距威宁县城45公里,距326国道12公里。 乐利村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3.4°C,年降雨量960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日照时间1920小时,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光质好,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适宜于多种林果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 2010年年末全村总户数391户,总人口1883人,性别分布中,男性810人,占51.17%,女性773人,占48.83%。人口密度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全村实际耕地面积1780亩,林地面积2600亩,牧草面积3800亩;森林覆盖率达37.5%。 乐利村辖六个村民小组,350户,1595人,劳动力928人,全村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宜林荒山面积2500亩;长期以来,村民们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发展经济。2008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人均纯收入1580元,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该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乐利村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大豆、杂豆等,以玉米、太子参、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半夏等,以烤烟为主;主要畜禽有猪、牛、羊、马、鸡等,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2007年,牲畜存栏2130头(匹、只),出栏980头(匹、只);种植烤烟300亩,产值达38万元,人均240元;劳务输出200人(次),劳务经济80万元,人均约500元。 --人口总数:1883人农业人口:1883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汉族发展口号:“发展“是奔小康的前提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生产总值:48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烤烟,马铃薯办公所在地:麻乍乡乐利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年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资源:自然资源 |
启嘎村 |
启嘎村位于麻乍乡西部,距威宁县城50公里,距麻乍乡政府18公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行政村(彝族,回族,苗族,汉族),全村总人口2900人左右。少数民族占96%,汉族占4%。全村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千米。 启嘎村獭兔养殖基地位于龙街子,喂养着上百只白色獭兔,白色獭兔全身被毛洁白,没有任何污点或杂色毛,是毛皮工业中最受欢迎、最有价值的毛色类型之一。 走进启嘎村李才荣家种草养殖场,只见面前绿草如苗,牛羊成羊群,膘肥体壮。养殖户李才荣高兴地透露:他家2007年种草30亩,养牛25头,出售12头,获利近5万元,而在以前,这是李才荣这样的养殖户想也不敢想的事。1987年他家住的是土呸房,吃粮靠救济。当时的麻乍乡,人均纯收入不足14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被许多人墨客赞颂描绘的马摆大山,启嘎梁子渐成荒山秃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发现困难。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窘境。20年来,威宁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对实验区“三大主题”的认识和实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创新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麻乍乡以发现生态畜牧业为龙头,以“粮+经+草+畜”的发现模式不断在实践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现,成为推动全县乃至全区生态畜牧业发现的一道亮丽风景。 --人口总数:2900人农业人口:290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回族,苗族,汉族发展口号:3年提速发展5年脱贫致富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生产总值:31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秋苦荞,半夏名特产品:牛干巴、秋苦荞办公所在地:二组 --自然条件:万亩牧场资源:煤,铁矿 |
坝海村 |
一、自然概况 坝海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距县城56公里,地处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与双包塘村隔河相望,与吊水村相毗邻,位于乡政府所在地结合部,是麻乍乡经济市场所在地。经济发展以种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地貌类型:坝海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最高海拔2180米,最低海拔1750米,平均海拔1965米,相对高差430米。 二、气候特点 该村年均气温17度,冬暖夏凉,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气候宜人,年总辐射为135.5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332℃,年降水量970毫米,年无霜期为17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少。无矿产资源。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政治稳定,民族团结。 三、自然资源 坝海村土地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16亩,林地面积5460亩,牧草地面积3260亩,其他面积5614亩(含荒山荒坡和石灰石岩面积),土地面积相对各村较少,人均占有6.5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1亩。土地资源少,在我乡经济条件属于较好的一个行政村。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74户,总人口为2852人,共7个村民组。全村有劳动力1224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人口总数:2852人农业人口:285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32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火腿,核桃办公所在地:一组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 |
营河村 |
营河村位于威宁县南部45公里处,距离麻乍乡政府20公里,地处东经104°14′45″—104°16′05″,北纬26°46′45″—26°47′15″,总面积15平方公里。 营河村地形北高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切割,山地河谷相间,丘陵、坝子并存,地貌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多山,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1800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 营河村总人口219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5%;,性别分布中,男性1591人,占51.88%,女性1528人,占48.12%。总劳动力1095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897人,初中文化程度166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22人,已输出劳力220人(男120人、女100人),全年外出打工22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营河村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3.4°C,年降雨量960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日照时间1920小时,学照时间长,辐射强,光质好,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适宜于多种林果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 全村耕地面积2200亩,森林覆盖率32%,宜牧荒山草坡4000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水资源匮乏,水位低,水质差;没有什么矿产资源。 全村林业用地面积9000亩,主要以云南红松和华山松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人口总数:2196人农业人口:219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苗族。发展口号:“营河是我家、发展建设靠大家”。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生产总值:52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烤烟,核桃,办公所在地:麻乍乡营河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年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资源:自然资源 |
新水村 |
一、自然概况 新水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北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林地面积20000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720亩,其他面积3678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地貌类型:新水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二、气候特点 新水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新水村土地总面积2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林地面积20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233亩,天然草地面积500亩,其他面积8267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1.4亩,人均占有耕地1.24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2110亩,占耕地的84.4%,坡地占6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林地面积20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233亩,天然草地面积500亩,其他面积8267亩(含荒山荒坡),生态环境保持较好。 五、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65户,总人口为208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7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047人、占52.2%,女性956人、占47.8%;人口密度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122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30人占2.4%、小学文化629人、占51.2%,初中文化470人、占38.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36人占19.2%。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六、基础设施状况 新水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引水管道7公里。有部分村民组电网差用电贵,且生活用电不稳定,农村道路差,现在使用的通组公路是群众积资修的,路面高低不平有的地方年久失修。 七、产业发展状况 新水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5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80亩,粮食总产量261.6吨,平均亩产104.64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30.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21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8%,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170头(匹),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542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10头;羊存栏490只,出栏100只,家禽存栏2587只,出栏1000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5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9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2.2%,养殖业产值11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7.8%。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人口总数:2086人农业人口:208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发展口号:加快发展,快速致富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生产总值:5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大黄梨,青梨办公所在地:新水村公所 --自然条件:新水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 |
双河村 |
一、自然概况 双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西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50亩,林地面积12000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其他面积1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双河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有铁铜、铁、煤矿,山地黄棕壤、青沙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森林覆盖面积大,达76%生态保持好。 二、气候特点 双河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降水量941毫米,年无霜期为210天。水资源充足,境内没有2条小河。 三、自然资源 双河村土地总面积2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50亩,林地面积12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其他面积1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12.5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085亩,占耕地的70%,坡地占5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 四、生态环境 双河村天然林地面积12000亩,天然草地面积1000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生态环境保持比较好。 五、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97户,总人口为19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1人;人口密度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有劳动力105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50人、占33.3%,初中文化640人、占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0人占6%。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六、基础设施状况 双河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洪水排沟工程。农村道路差,现在使用的通组公路是群众积资修的,路面高低不平有的地方年久失修。 七、产业发展状况 双河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0亩,粮食总产量367.5吨,平均亩产350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9.6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341头(匹),猪存栏1608头,猪出栏92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26头;羊存栏600只,出栏150只,家禽存栏2682只,出栏1300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45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4%,养殖业产值2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6%。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民办小学一所,村公所一个,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959人农业人口:195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蒙古发展口号:发展农村特设,科技种植,快速致富 --所辖村:七个组生产总值:4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办公所在地:双河村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 |
得营村 |
一、自然概况 得营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麻乍乡的北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233亩。其中,耕地面积2096.8亩,林地面积12276.3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2276.3亩,其他面积86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得营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二、气候特点 得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9℃,年总积温3996℃,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2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得营村土地总面积15233亩,其中,耕地面积2096.8亩,林地面积12276.3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0亩,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7.3亩,人均占有耕地1.00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200亩,占耕地的57%,坡地占75%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01户,总人口为236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34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77人、占49.9%,女性1180人、占50.1%;人口密度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有劳动力112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311人、占27.6%,初中文化723人、占64.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93人占8.3%。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人口总数:2360人农业人口:236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发展口号:加快发展,快速致富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生产总值:5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洋芋,火腿办公所在地:得营村 |
吊水村 |
一、自然概况 吊水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南部,距县城56公里,是麻乍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全村土地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辖区土地面积13050亩,其中,耕地2310亩,林地面积4400亩,牧草地面积3550亩,其他面积2790亩(含荒山荒坡和石灰石岩面积),人均占有6.5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1.15亩。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养殖业:猪、牛、家禽,种植业:烤烟、蔬菜、太子参、半夏,粮食作物:玉米、洋芋、豆类,林果:主要是核桃。 地貌类型:吊水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村公所所在地却又较平,与本乡二田村、箐岩村、坝海村、营脚村接壤,被四个村形成包围之势。最高海拔2215米,最低海拔1750米,平均海拔1982.5米,相对高差465米。 二、气候特点 该村年均气温17度,冬暖夏凉,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多,气候宜人,年总辐射为133.5千卡/厘米·小时,年总积温4325℃,年降水量968毫米,年无霜期为172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水源点多。无矿产资源。 三、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647户,总人口为214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5人。人口密度为230.92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112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有小学文化的326人,占劳动力的29.3%,有初中文化219人,占19.69%,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76人,其余劳动力属于文盲。按性别分,男劳动力610人,女劳动力502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人口总数:2147人农业人口:1717人非农业人口:430人 --行政区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生产总值:49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洋芋,火腿办公所在地:吊水村一组 |
嘎利村 |
嘎利村位于威宁县南部42公里处,距离麻乍乡政府12公里,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总面积23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切割,山地河谷相间,丘陵、坝子并存,地貌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多山,最高海拔2762.2米,最低海拔1800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 嘎利村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3.4°C,年降雨量960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日照时间1920小时,学照时间长,辐射强,光质好,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适宜于多种林果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 全村耕地面积4789亩,森林覆盖率48%,宜牧荒山草坡2500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水资源丰富,水位高,水质好;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等。旅游资源主要有:马摆大山,有天然草场5万多亩,千年矮松500多亩,俗有“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滩”之称,乡政府每年在此举行民歌对唱赛,挖掘民族民间艺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马摆山歌”已被地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村林业用地面积13100亩,主要以云南红松和华山松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2010年年末全村总户数692户,总人口31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5%;,性别分布中,男性1591人,占51.88%,女性1579人,占48.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人,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嘎利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6%的组交通条件差,75%的组饮水困难,全村电力不正常,教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嘎利村属全农业乡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经济,主导产业不突出,无工业企业。嘎利村辖6个村民组。2009年年末全村总户数692户,总人口312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5%;总耕地面积8万亩。人均纯收入2180元。 嘎利村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太子参、大麦、小麦、大豆、杂豆等,以玉米、马铃薯为主;无其他经济作物。主要畜禽有猪、牛、羊、马、鸡等,畜牧业必入占总收入的40%。劳务输出300人(次),劳务经济150万元,人均380元。 全村共26名党员,其中,贫困党员12名,均享受最低生活补助。 全村有小学1所,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310人,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全村有远程教育站点1个。 --人口总数:3166人农业人口:3098人非农业人口:68人 --行政区面积:2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89.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汉;彝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把我村打造成为独特的旅游圣地!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生产总值:5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名特产品:马铃薯;秋苦荞办公所在地:戛利村一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箐岩村 |
箐岩村位于威宁县南部47公里处,距离麻乍乡政府8公里,东经104°03-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总面积52.3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切割,山地河谷相间,丘陵、坝子并存,地貌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多山,最高海拔2956米,最低海拔1520米,平均海拔在2350米以上。 箐岩村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3.4°C,年降雨量930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年日照时间1925小时,学照时间长,辐射强,光质好,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适宜于多种林果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 全村耕地面积5915亩,森林覆盖率48%,宜牧荒山草坡3800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水资源丰富,水位高、水质好。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 全村林业面积5400亩,主要以云南红松和华山松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发展迅速,但通过封山育林工程,生态资源得以保护,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人口总数:4996人农业人口:499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发展口号:科技兴农,全体致富 --所辖村:8个组生产总值:178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名特产品:牛干巴,苦荞办公所在地:箐岩村四组 |
双包塘村 |
一、自然概况 双包塘村位于威宁麻乍乡的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面积10000亩,其他面积2900亩(含荒山荒坡),地貌类型:双包塘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全村平均海拔1950米,最高海拔2158米,最低海拔1810米。 二、气候特点 双包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5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5.9℃,年降水量901毫米,年无霜期为180天。 三、自然资源 双包塘村土地总面积1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面积10000亩,其他面积2900亩(含荒山荒坡),人均占有耕地0.87亩。 四、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86户,总人口为18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人,占总人口的0.54%;性别构成为:男性952人、占51.9%,女性884人、占48.1%;人口密度为13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劳动力1042个,小学文化317人,占30.4%,初中文化597人,占57.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8人占12.3%。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五、基础设施状况 双包塘村目前已硬化了三个组的串户路和院坝,修通了四个组的通组公路,已在全村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危房改造,全村基本消除了危房。修建了360口沼气池,烟水配套水池7个,安全饮水管道4公里,并在一组修建了46个蔬菜大棚。 六、产业发展状况 双包塘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1年开始,已在全村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种植大棚蔬菜和水果为主,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0亩,经济作物600亩。 --人口总数:1836人农业人口:1785人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发展口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把我村建设成特色农业大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生产总值:9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大棚蔬菜;烤烟;中药材名特产品:西瓜办公所在地:双包塘村一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