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海拉乡 >> 海兴村

海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海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海兴村简介

  海兴村位于海拉乡东面,西与海明村三棵树组、北与卫星村上中营组,东面是元丰村接壤,南面与本乡的元丰村沈家弯子组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海兴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特征。全村大半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70米。
  海兴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30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1.3摄氏度,年总积温4124.5摄氏度,年降水量872毫米,年无霜期为190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海兴村国土面积1125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415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00亩。天然草地面积900亩,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不算大,人均占有8.44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300亩,占耕地面积的25%,坡地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415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00亩,占林地面积的36.1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6.89%,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14户,总人口为1333人,性别构成为,男性690人,占总人口的51.7%,女643人,占48.3%。人口密度为177.7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7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77人,无孩14人,一孩27人,二孩27人。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有劳动力770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345人,占总人口25.8%,初中文化126人,占总人口的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8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海兴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3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0亩,粮食总产量282吨,平均亩产200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1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6%,科技户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780亩。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82头,猪存栏637头,猪出栏5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人口总数:1449人 农业人口:144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海兴组,中海兴组,下海兴组 生产总值: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当归 办公所在地:海拉乡海兴村上海兴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204 553100 -- 查看 海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海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海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海村

  新海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2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1.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76.25亩,分为7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355户1871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015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1003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499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13亩,森林覆盖率为21.18%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新海村总人口1871人,其中男性964人、女性907人,人口密度58人∕平方公里,新海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6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58人,无孩11人,一孩15人,二孩5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35例,上环13例,节育率达96﹪,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全村有劳动力1026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新海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10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新海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76亩,人均占有粮食135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13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315头(匹),猪存栏994 头,羊存栏41头,猪出栏499头,有能繁母猪51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355.65万元。   新海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2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633人 农业人口:163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76.2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马路组,上海组,下海组,虎山组,岩头组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新海村上海组   

元丰村

  元丰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9.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02亩,分为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390户1900人,土壤主要以红土为主,平均海拔2306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25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481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860亩,森林覆盖率为26.75%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元丰村总人口1900人,其中男性978人、女性922人,人口密度178人∕平方公里,元丰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4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69人,无孩13人,一孩35人,二孩4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37,上环26例,节育率达87﹪,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3﹪,全村有劳动力1019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元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11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元丰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968亩,人均占有粮食268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97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217头(匹),猪存栏1032 头,猪出栏582头,有能繁母猪6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317.13万元。   元丰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0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537户,总人口为2414人,其中少数民族12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64人,占总人口的52.3%,女性1150人,占47.7%。人口密度为155.7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3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82人,无孩20人,一孩55人,二孩6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63人中,节育率达71%。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有劳动力1180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360人,占总人口14.9%,初中文化225人,占总人口的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人口总数:1917人 农业人口:191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管家村,沈家弯子,老房子,营头 生产总值: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核桃 办公所在地:元丰村管家村组   

草原村

  草原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0.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6亩,分为6各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共289户1319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316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20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376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201亩,森林覆盖率为21.18%,但多为幼树,成财的不多,生态环境脆弱。   草原村总人口1206人,其中男性679人、女性640人,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草原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2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29人,无孩11人,一孩18人,二孩6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191例,上环14例,节育率达8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7﹪,全村有劳动力633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草原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70个,没有通组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草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600亩,人均占有粮食246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479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299头(匹),猪存栏998头,猪出栏461头,有能繁母猪5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213.1万元。   草原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80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365人 农业人口:13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河边,结嘎,榨房,箐竹,平原,大坪子 生产总值: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核桃,魔芋 办公所在地:草原村结嘎组   

火箭村

  火箭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2.4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80亩,分为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465户2047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羊毛土为主,平均海拔2217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195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751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712亩,森林覆盖率为36.06%,但多为幼树,成财的不多,生态环境脆弱。   火箭村总人口2047人,其中男性1064人、女性983人,人口密度165人∕平方公里,火箭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82人,无孩16人,一孩25人,二孩55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59例,上环24例,节育率达8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全村有劳动力1175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火箭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71个,没有通组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火箭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503亩,人均占有粮食255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86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501头(匹),猪存栏2026头,猪出栏1240头,有能繁母猪67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417.28万元。   火箭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80平方米,是原来小乡时建是政府用房,经改造后用作村公所,已属危房,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030人 农业人口:20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包谷地,爱联,丫峰,鸭塘,红卫,岩头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魔芋,核桃,地瓜,党参 办公所在地:火箭村包谷地组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2.6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27亩,分为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439户2086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316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400米,水资源丰富,只有龙山组因地势较高而缺水,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498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13亩,森林覆盖率为21.18%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东风村总人口2086人,其中男性1074人、女性1012人,人口密度165人∕平方公里,东风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4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30人,无孩22人,一孩29人,二孩89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96例,上环27例,节育率达87﹪,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3﹪,全村有劳动力1293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东风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10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东风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454亩,人均占有粮食216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13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446头(匹),猪存栏2215 头,猪出栏1329头,有能繁母猪63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357.86万元。   东风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2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027人 农业人口:202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耐书柏,李家村,龙山,田边,耿家村,营华组 生产总值: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魔芋,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东风促龙山组   

红光村

  红光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1.0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6亩,分为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332户1623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267米,全村高低相对高差36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2658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997亩,森林覆盖率为12%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红光村总人口1356人,其中男性698人、女性658人,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红光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7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13人,无孩3人,一孩14人,二孩67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191例,上环12例,节育率达88.3﹪,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全村有劳动力816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红光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93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红光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754亩,人均占有粮食213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497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384头(匹),猪存栏1770 头,猪出栏1092头,有能繁母猪51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280.9万元。   红光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89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625人 农业人口:162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华一,新华二,发那卡,大石头,木槽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南瓜, 办公所在地:红光村发那卡组   

文炉村

  文炉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面,距离乡人民政府9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37.7亩,分为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264户1265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050米,全村高低相对高差1028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1166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967亩,森林覆盖率为23%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文炉村总人口1265人,其中男性651人、女性614人,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文炉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1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65人,无孩12人,一孩14人,二孩3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145例,上环11例,节育率达9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全村有劳动力635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文炉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20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文炉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237.7亩,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13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181头(匹),猪存栏941 头,猪出栏579头,有能繁母猪2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280.63万元。   文炉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80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265人 农业人口:12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7.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文炉嘎,凉水井,大树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魔芋 办公所在地:文炉村文炉嘎组   

石坪村

  石坪村位于海拉乡政府东面,距离乡人民政府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3.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951亩,分为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465户2183人,土壤主要以红土为主,平均海拔2342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30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655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316亩,森林覆盖率为27.05%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石坪村总人口2183人,其中男性1125人、女性1058人,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石坪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3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20人,无10人,一孩25人,二孩8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99例,上环28例,节育率达89﹪,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1﹪,全村有劳动力1115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石坪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97个,没有通村、通组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石坪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573亩,人均占有粮食261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57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443头(匹),猪存栏1609 头,猪出栏1012头,有能繁母猪51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314.9万元。   石坪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80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151人 农业人口:215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5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联合,联丰,凉山,石坪,山花厂 生产总值: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魔芋,烤烟,党参 办公所在地:石坪村石坪组   

平原村

  平原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0.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840亩,分为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372户1712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050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1008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1246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00亩,森林覆盖率为12.84%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村总人口1712人,其中男性882人、女性830人,人口密度168人∕平方公里,平原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8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98人,无孩15人,一孩13人,二孩38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151例,上环10例,节育率达86﹪,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全村有劳动力981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平原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8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平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800亩,人均占有粮食264.3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730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149头(匹),猪存栏708 头,猪出栏522头,有能繁母猪4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350.8万元。   平原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2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708人 农业人口:170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牛棚组,高原组,平原组,新平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平原村平原组   

海明村

  海明村位于海拉乡政府所在地,南与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隔江相望,东面是本乡的海昌村,西南面与本乡的江边村接壤,北面是本乡的卫星村。全村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海明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特征。全村大半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50米。   海明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河谷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02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3.9摄氏度,年总积温4996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只有岩浆水一处,但落差低,能够供应的人户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海明村土地面积2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171亩,林地面积8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50亩。天然草地面积400亩,其他面积12679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6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898.7亩,占耕地面积的41%,坡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80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50亩,占林地面积的14.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人口总数:2406人 农业人口:2200人 非农业人口:206人   --行政区面积:1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三棵树组,石丫口,大松棵组,兴水组,大深沟,野猫组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再生黄果 办公所在地:海明村三棵树组   

新村村

  新村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2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0.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409.6亩,分为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301户1398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103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85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14340.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485亩,森林覆盖率为15.78%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新村村总人口1398人,其中男性720人、女性678人,人口密度137人∕平方公里,新村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6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88人,无孩5人,一孩16人,二孩5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169例,上环9例,节育率达34.6﹪,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全村有劳动力883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新村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7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新村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09.6亩,人均占有粮食176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08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264头(匹),猪存栏1133 头,猪出栏1018头,有能繁母猪35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162万元。   新村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2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1385人 农业人口:138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09.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营组,战沟组,大坪子组,渣子树组 生产总值: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新村村新营组   

花果村

  花果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1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5.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72亩,分为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572户2808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026米,全村高低相对高差1240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21128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50亩,森林覆盖率为19.6%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花果村总人口2808人,其中男性1446人、女性1362人,人口密度178人∕平方公里,花果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1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81人,无孩22人,一孩26人,二孩68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296例,上环27例,节育率达84﹪,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全村有劳动力1594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花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12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花果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572亩,人均占有粮食176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02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486头(匹),猪存栏1730 头,羊存栏87只,猪出栏729头,有能繁母猪7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409.31万元。   花果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92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688人 农业人口:268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半箐组,弯子组,坪子组,卯家箐组,前进组,前营组,前合组,满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花果村前进组   

卫星村

  卫星村位于海拉乡北部,与本乡的海兴村、新村村、平原村、文炉村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卫星村属高原中山地貌特征。全村大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400米。   卫星村属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清凉,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02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2.8摄氏度,年总积温4996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卫星村土地总面积2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13亩,林地面积10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100亩。天然草地面积500亩,其他面积7887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8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10.5亩,占耕地面积的48%,坡地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105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100亩,占林地面积的67.6%。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3.8%,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34户,总人口为213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118人,占总人口的52.3%,女性1016人,占47.7%。人口密度为152.4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2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83人,无孩20人,一孩21人,二孩57人。有劳动力1137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780人,占总人口36.6%,初中文化225人,占总人口的1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卫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5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66亩,粮食总产量298吨,平均亩产116.1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39.6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2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0.08%,科技户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85亩。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8头,猪存栏784头,猪出栏46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5头;羊存栏56只,出栏52只,家禽存栏2436只,出栏518只。年肉总产量31吨,人均占有14.5公斤,低于全乡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442.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71.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3.2%,养殖业产值150.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6.8%,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      --人口总数:2041人 农业人口:204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中营组,下中营组,包家沟组,顾家湾组 生产总值: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卫星村上中营组   

江边村

  江边村位于海拉乡政府所在地的西面,南与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隔江相望,东面是本乡的海明村,西南面与本乡的文炉村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江边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高山、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坡梯状地型。全村大半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00米。   江边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河谷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30.20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4摄氏度,年总积温5011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江边村土地面积2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993亩,林地面积4145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315亩。天然草地面积1555亩,其他面积14557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88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628.7亩,占耕地面积的21%,坡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514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315亩,占林地面积的31.7%。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7%,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402户,总人口为235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4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33人,占总人口的52.3%,女性1121人,占47.7%。人口密度为151.9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1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01人,无孩17人,一孩30人,二孩57人。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有劳动力1342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360人,占总人口15.3%,初中文化125人,占总人口的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7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江边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没有人畜饮水工程,没有通组公路,没有农村沼气池,仅有一所小学。   江边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5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29亩,粮食总产量619吨,平均亩产225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2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3%,科技户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22亩。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272头,猪存栏780头,猪出栏56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145头;羊存栏500只,出栏150只,家禽存栏1899只,出栏1200只。年肉总产量36.7吨,人均占有15.6公斤,低于全乡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634.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9.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2.4%,养殖业产值117.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7.6%,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      --人口总数:2160人 农业人口:21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9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康家弯子组,缪家村组,白泥井组,唐家坪子组,董家村组,大沟组 生产总值:7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江边村董家村组   

海兴村

  海兴村位于海拉乡东面,西与海明村三棵树组、北与卫星村上中营组,东面是元丰村接壤,南面与本乡的元丰村沈家弯子组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海兴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特征。全村大半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270米。   海兴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30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1.3摄氏度,年总积温4124.5摄氏度,年降水量872毫米,年无霜期为190天。水资源丰富,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海兴村国土面积1125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415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00亩。天然草地面积900亩,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不算大,人均占有8.44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300亩,占耕地面积的25%,坡地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415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00亩,占林地面积的36.1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6.89%,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14户,总人口为1333人,性别构成为,男性690人,占总人口的51.7%,女643人,占48.3%。人口密度为177.7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7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77人,无孩14人,一孩27人,二孩27人。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有劳动力770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345人,占总人口25.8%,初中文化126人,占总人口的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8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海兴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3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0亩,粮食总产量282吨,平均亩产200公斤,低于全乡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12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1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6%,科技户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780亩。   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182头,猪存栏637头,猪出栏5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人口总数:1449人 农业人口:144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海兴组,中海兴组,下海兴组 生产总值: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当归 办公所在地:海拉乡海兴村上海兴组   

海元村

  海元村位于海拉乡南面,南与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隔江相望,东面是本乡的海昌村,西南面与本乡的海明村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海元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特征。全村大半部分面积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   海元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河谷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02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3.9摄氏度,年总积温4996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只有岩浆水一处,但落差低,能够供应的人户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05户,总人口为146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764人,占总人口的52.3%,女性696人,占47.7%。人口密度为132.7人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27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63人,无孩5人,一孩22人,二孩4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63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84例,上环32例,节育率达71%。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有劳动力861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小学文化360人,占总人口24.5%,初中文化125人,占总人口的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人口总数:1425人 农业人口:142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5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铅厂组,大坪子组,拖嘎组,岩浆水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再生黄果,党参 办公所在地:海元村拖嘎组   

海昌村

  海昌村位于海拉乡的东南面,南与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隔江相望,东面是本县的岔河乡接壤,西面与本乡的海明、海元村接壤,北面与本乡的元丰村接壤,距离海拉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6.14平方公里。海昌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特征。全村大部分土壤为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00米。   海昌村属亚热带河流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河谷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炎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年总辐射为120.02千卡每厘米每小时,年均气温12.5摄氏度,年总积温4860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缺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   海昌村土地面积9210亩,其中,耕地面积1049亩,林地面积162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83.06亩。天然草地面积2100亩,其他面积4441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不算大,人均占有7.45亩,人均占有耕地0.85亩。由于土层瘦薄,坡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林地面积162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83.06亩,占林地面积的11.3%。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99%,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人口总数:1118人 农业人口:11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4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姬家梁子组,姬家村组 生产总值: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海昌村姬家村组   

黑多村

  黑多村位于海拉乡政府南面,距离乡人民政府2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14.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210亩,分为10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570户2800人,土壤主要以红土和铜汞沙石土为主,平均海拔2030米,全乡高低相对高差981米,水资源缺乏,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全村有林地面积1999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800亩,森林覆盖率为12.6%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已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黑多村总人口2800人,其中男性1442人、女性1358人,人口密度189人∕平方公里,黑多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4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54人,无孩15人,一孩26人,二孩73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已采取绝育措施303例,上环16例,节育率达90﹪,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全村有劳动力1293人,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大多从事又苦又累的苦劳力工种,技术工岗位人员少,工资水平较低。   黑多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坡改梯,有小水池(窖)110个,只有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村沼气池。   黑多村产业单一,只有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910亩、经济作物300亩,人均占有粮食134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35元,2008年来大牲畜存栏700头(匹),猪存栏2750 头,猪出栏1000头,有能繁母猪70头,2008年来,全村总产值480万元。   黑多村有小学一所,基层组织活动室110平方米,没有他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614人 农业人口:261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尖山,大沟,岩脚,岔河,水井,黑多,新民,新合,上村,岩石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党参 办公所在地:黑多村黑多组   


海兴村特产大全




海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