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村位于秀水乡西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24公里,距县城72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6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25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通村公路是2003年人工开挖,路面较窄,弯度较大,无通组公路),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
新田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150小时,年无霜期有195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只有与海拉乡交界的布多小河,但因切割较深(河底海拔只有1380米左右),利用价值不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也只能望江感谈。
新田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6亩,林地面积250亩,荒山荒坡面积40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60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亩。由于96%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4000亩,林地面积只有25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6.25%,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10年年底,新田村全村总户数240户,总人口1060人,性别构成:男性5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28%,女性53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72%;人口平均密度为104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有劳动力426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2.2%;初中文化程度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5.3%,文盲9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1.6%。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新田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制约新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劳动力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新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田坝村至新田村的通村公路是2003年靠人工开挖形成的,现坡度陡,路面窄,弯度大,只适合农用拖拉机和人力马车等行驶,更无通组公路;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工程配套小水窖20口,坡改梯工程配套小水窖30口,无管道饮水,存在严重的人蓄饮水安全问题;在电力方面,近几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2公里,3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1台,220伏输电线路9公里,基本能满足群众(现在)的生产生活用电;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在2005年实施了750亩农建坡改梯;教育卫生方面,2007年新建了希望小学一所,面积约300平米,现无村卫生室和文化室。
新田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900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850亩,粮食总产量237.32吨,平均亩产279.2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285.24公斤,科技含量低,基本无良种种植。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100头(匹),猪存栏978头,出栏601头;羊存栏62头,出栏20头;家禽1193只(羽),出栏844只(羽)。
2010年全村农牧业实现收入11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
--人口总数:1060人 农业人口:1020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1.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业 名特产品:黄梨、苹果、核桃,玉米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新田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6206 | 553100 | -- | 查看 新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朝阳村 |
朝阳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0.5公里,距县城46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80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观风海镇边,属喀斯特高原小盆地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朝阳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响水岩洞有一出水点,也只能供全村三分之一的用水。朝阳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9000亩,林地面积150亩,荒山荒坡面积10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485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5亩。由于80%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2010年年底,朝阳村全村总户数757户,总人口3878人,性别构成:男性193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8%,女性19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2%;人口平均密度为367.8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9000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4500亩,粮食总产量1800吨,平均亩产4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00.55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3000亩。 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家庭总的纯收入905.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40元,在757户农户中,有98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3%,人均纯收入低于1066元以下的有392人,低于1196元的有20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51%。全村有一级危房户28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7.3%,二级危房户16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1.7%。经济收入低,危房户多,贫困面大是该村作为喀斯特地区贫困村的一显著特征。 --人口总数:3878人 农业人口:3655人 非农业人口:223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905.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烟草农业、脱毒马铃薯种植 名特产品:烟草、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朝阳村朝阳组 |
秀水村 |
秀水村位于威宁县城西北腹地,秀水乡西北部,距威宁县城50km,距秀水乡政府驻地2km。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秀水村属高原坝子地形,全村平均海拔2050米。 秀水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13.6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0.5○C,年总积温3992○C,年降水量850毫米,年无霜期150天。 秀水村土地总面积12km2,其中,耕地面积5235亩,林地面积620亩,其他面积450亩,土地面积大。 2010年年底,秀水村全村总户数为600户,全村总人口为2581人,性别构成:男性1301人,站全村总人口的49.96%,女性1280人,站全村总人口的50.04%,人口平均密度为202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1210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小学文化625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51.7%,初中文化的481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9.8%,高中文化的12人,站全村劳动力总数的10.1%,高中以上5人,站全村劳动力总数的0.4%,文盲87人,站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2%。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秀水村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无系统的人畜饮水工程水池及灌溉设施,在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一所,无村文化室。 在农业种植方面,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3200亩,粮食总产量1120吨,平均亩产350公斤,高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462公斤。自2010年以来,秀水村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主导产业,烤烟种植面积1500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664头(匹),出栏229头(匹);猪存栏363头,出栏250头;羊存栏约350只,出栏60只;家禽存栏1325只,出栏870只。 全村有小学一所,党员活动室一所,村卫生室一所,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581人 农业人口:2530人 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2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9.0 万元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秀水村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烟草农业、脱毒马铃薯种植 名特产品:烟草、玉米、马铃薯 |
大寨村 |
大寨村位于威宁县西北部,秀水乡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7.5公里,距县城58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91亩,均属旱坡坡地,属喀斯特高原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石灰岩土,全村基本上属半凉山地带,土地肥沃,小区气候良好。大寨村在区域整体上属高原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年平均气温18.5℃。本区气候良好,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份,气候湿润,无霜期平均为180天。大寨村辖区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91亩,荒山荒坡面积43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85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4亩。属于半凉山地带,适宜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农作物。 2010年,大寨村全村总户数596户,总人口2768人,性别构成:男性13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7%,女性12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7.3%;人口平均密度为105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2010年全村农牧业实现收入310.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家庭总的纯收入388.4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20元,在576户农户中,有121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1%,人均纯收入低于1066元以下的有347人,低于1196元的有5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0.9%。全村有一级危房户9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6.5%,二级危房户8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4.14%。经济收入低,危房户多,贫困面大是该村作为喀斯特地区贫困村的一显著特征。 --人口总数:2768人 农业人口:2701人 非农业人口:67人 --行政区面积:19.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9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10.56 万元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大寨村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烟草农业、脱毒马铃薯种植 名特产品:烟草、玉米、马铃薯 |
坚强村 |
坚强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西部,村公所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54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300米。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49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15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坚强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只有在秀水乡秀水村部分小河或水井取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坚强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2349亩,林地面积150亩,荒山荒坡面积2382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16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2亩。由于90%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2382亩,林地面积只有15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6.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10年年底,坚强村全村总户数596户,总人口2768人.全村有劳动力501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4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3%;初中文化程度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0.8%,文盲2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9%。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坚强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劳动力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坚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秀水至坚强通村公路2009年开通,通组公路还未启动修建,路面窄,只适合农用拖拉机人力马车等行驶,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小水窖80口,无管道饮水,取水路程远,严重存在饮水困难问题;在电力方面,历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1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2台,220伏输电线路15公里,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在农业基础方面,现在需要500亩农建坡改梯,无沼气池;在教育卫生方面,无学校,无村卫生室和文化室;在通讯方面,不通电话。 坚强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2349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2249亩,粮食总产量570.8吨,平均亩产253.8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377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80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389头(匹),出栏55头;羊存栏35头,出栏5头;家禽1277只(羽),出栏865只(羽)。 2010年全村农牧业实现收入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元。 全村有党员活动室一所,无其他社会事业设施。 --人口总数:2768人 农业人口:2733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4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13.0 万元 名特产品:烟草、玉米、马铃薯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烟草农业、脱毒马铃薯种植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坚强村 |
高峰村 |
高峰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东部,村公所距乡政府3公里,距县城45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2200米,平均海拔2400米。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4.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均属平地坡地,林地80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上游,属喀斯特高原地貌,岩层主要是石灰岩,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高峰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区气候,干旱频率较高,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13℃。年无霜期有150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高峰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3254亩,林地面积800亩,荒山荒坡面积1648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869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36亩,土地贫瘠,农业少种薄收、贫困面大。 2010年年底,高峰村全村总户数302户,总人口1539人.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2810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2740亩,粮食总产量1921.5吨,平均亩产700公斤,接近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750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70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家庭总的纯收入267.7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10元,在326户农户中,有68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85%,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有2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7.2%。全村有一级危房户8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5.1%,二级危房户2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74%。经济收入低,危房户多,贫困面大是该村作为喀斯特地区贫困村的一显著特征。 --人口总数:1539人 农业人口:1512人 非农业人口:27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67.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 名特产品:牛羊肉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高峰村 |
前峰村 |
前峰村位于威宁县城西北腹地,秀水乡东南部,距威宁县城45km,距秀水乡政府驻地7km。地处东以103○56′12″——103○57′04″,北纬26○52′54″——26○56′04″。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前峰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全村平均海拔2350米。 前峰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5○C,年总积温3992○C,年降水量850毫米,年无霜期176天。前峰村土地总面积9km2,其中,耕地面积5363亩,林地面积1363亩,天然林面积1265亩,其他面积5980亩,土地面积大,由于土层瘦薄,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256户,全村总人口为1152人,是纯回族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人口密度为128人/平方公里。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主要从事玉米、洋芋种植,养殖业主要从事养羊、养牛。 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8元,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洋芋、玉米为主,养殖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78%。 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58万元,在256户1152人农民中,有31户属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2%,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13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1%。人均纯收入低于820元的极贫人口78人。 2010年在前峰村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油路建设、危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工程,共计投资2135万元。 --人口总数:1152人 农业人口:1132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 名特产品:牛羊肉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前峰村 |
华丰村 |
华丰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位于秀水乡政府所在地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52公里,地处东以104○57′12″——106○51′04″,北纬26○58′54″——26○65′04″。。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2350米。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35亩,均属凉山坡地。全村地理位置处于"三峰"草地生态畜牧业区,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环境恶劣。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 华丰村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2635亩,林地面积6600亩,荒山荒坡面积42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65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7亩。 2010年底,华丰村全村总户数229户,总人口1562人,人口密度为148人/平方公里。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种植业主要从事玉米、洋芋种植,养殖业主要从事养羊、养牛、养猪。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8元,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玉米、洋芋,其中洋芋种植面积1812亩收入153万元,洋芋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50%。 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13万元,在348户1485人农民中,有48户属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3%,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2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人均纯收入低于820元的极贫人口78人。 2010年在华峰村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油路建设、危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共计投资2785万元。 --人口总数:1562人 农业人口:1511人 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1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 名特产品:牛羊肉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华丰村 |
新光村 |
新光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西部,村公所距乡政府11公里,距县城59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200米。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新光村属喀斯特高原中山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以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 喀斯特石漠化区域。 新光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气温17℃。年无霜期有171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非常困难。 新光村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2861.5亩,荒山荒坡面积16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36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9亩。20度以上坡地面积106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田土面积比重大,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1600亩,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10年年底,新光村全村总户数506户,总人口2333人,全村有劳动力1135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 5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34%;初中文化程度15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22%,文盲45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65%。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新光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 新光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2009年年底已启动余家院子至清水的油路修建,预计2010年年底完工,但全村至今无通组公路,9个村的通组公路都是人工挖,现路面窄、坡度陡,只适合农用拖拉机人力马车等行驶;在水利方面,近年来共实施烟水小水窖100余口,无管道饮水,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在电力方面,历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基本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在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一所,村卫生室一个,无村文化室;在通讯方面,不通电话。 新光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的种殖业和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09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2608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2410亩,粮食总产量698.9吨,平均亩产 29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9公斤,略低于全乡平均水平,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350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主要以养猪、养羊为主,出栏率不高,无明显经济效益。 全村有小学一所,党员活动室一所,无其他社会事业设施。 --人口总数:2333人 农业人口:2297人 非农业人口:36人 --行政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33.0 万元 名特产品:牛羊肉 --主要经济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经果林业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新光村 |
田坝村 |
田坝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西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23公里,距县城65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1950米。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67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95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 田坝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致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只能靠天吃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 2010年年底,田坝村全村总户数451户,总人口1898人,性别构成:男性9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7.9%,女性98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1%;人口平均密度为279人/平方公里。在2008年底全村人口中,育龄妇女39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17人,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无孩10人,一孩51人,二孩44人,多孩194人。已采取绝育措施244人,上环41人,未落实措施22人,节育率达98%。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全村有劳动力1088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5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初中文化程度1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0.6%,文盲8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田坝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劳动力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田坝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只有一条常年通车的公路,经过清水与外界沟通,通组公路较为困难;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小水窖150口,无管道饮水,严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电力方面,历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13公里,1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2台,220伏输电线路22公里,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在农业基础方面,在2002年实施了250亩农建坡改梯,无沼气池70口;在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一所,一所村卫生室无文化室;在通讯方面,不通电话。 田坝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2067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1400亩,粮食总产量371吨,平均亩产265.1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196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550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76头(匹),猪存栏1356头,出栏621头;羊存栏262头,出栏31头;家禽4367只(羽),出栏1216只(羽)。 2010年全村农牧业实现收入14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元。 全村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党员活动室一所,无其他社会事业设施。 --人口总数:1898人 农业人口:1851人 非农业人口:47人 --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47.05 万元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种植,脱毒马铃薯种植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田坝村 |
中义村 |
中义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西部,村公所距乡政府10公里,距县城58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2400米。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94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60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通村公路是2008年开挖,路面较窄,无通组公路),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 中义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只有与海拉乡交界的布多小河,但因切割较深(河底海拔只有2000米左右),利用价值不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也只能望江感谈。 中义村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1794亩,林地面积600亩,荒山荒坡面积36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349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2亩。由于100%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3600亩,林地面积只有60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10%,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09年年底,中义村全村总户数368户,总人口1684人,性别构成:男性8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1%,女性8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9%;人口平均密度为134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有劳动力905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4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1.4%;初中文化程度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9%,文盲40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4.5%。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中义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劳动力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中义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秀水至中义通村公路是2008年靠开挖形成,现坡度陡,路面窄,只适合农用拖拉机人力马车等行驶,更无通组公路;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小水窖30口,无管道饮水,严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电力方面,历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13公里,1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2台,220伏输电线路32公里,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在农业基础方面,在2002年实施了250亩农建坡改梯,无沼气池;在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一所,无村卫生室和文化室;在通讯方面,不通电话。 中义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1794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794亩,粮食总产量358.6吨,平均亩产300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202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62头(匹),猪存栏887头,出栏516头;羊存栏250头,出栏48头;家禽1627只(羽),出栏1031只(羽)。 --人口总数:1648人 农业人口:1625人 非农业人口:23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9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42.38 万元 名特产品:黄梨、苹果、核桃,玉米,马铃薯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业,脱毒马铃薯种植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中义村 |
新坪村 |
新坪村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秀水乡西部,村公所距乡政府25公里,距县城73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2350米。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通村公路是2003年人工开挖,路面较窄,无通组公路),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 新坪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年无霜期有178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只有与海拉乡交界的布多小河,但因切割较深(河底海拔只有1400米左右),利用价值不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也只能望江感谈。 新坪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1103亩,林地面积150亩,荒山荒坡面积42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65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7亩。由于100%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4200亩,林地面积只有15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3.6%,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10年年底,新坪村全村总户数213户,总人口1072人,性别构成:男性530,占全村总人口的49.6%,女性5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4%;人口平均密度为108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有劳动力437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6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1.6%;高中文化程度1人,占劳动总人数的千分之二;初中文化程度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文盲1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6%。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新坪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劳动力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新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清水至新坪通村公路是2003年靠人工开挖形成,现坡度陡,路面窄,只适合农用拖拉机人力马车等行驶,更无通组公路;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小水窖10口,无管道饮水,严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电力方面,历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13公里,1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2台,220伏输电线路22公里,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在农业基础方面,在2002年实施了250亩农建坡改梯,无沼气池;在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一所,无村卫生室和文化室;在通讯方面,不通电话。 新坪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1053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1100亩,粮食总产量279.2吨,平均亩产265.1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科技含量低,无良种种植。烤烟种植面积50亩。 --人口总数:1072人 农业人口:1065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1.0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业 名特产品:黄梨,苹果,核桃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新坪村 |
新田村 |
新田村位于秀水乡西北部,村公所距乡政府24公里,距县城72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全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6亩,均属旱地坡地,林地250亩。全村地理位置处于牛栏江支流布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石,局部地方是石灰岩石,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村组公路的制约(通村公路是2003年人工开挖,路面较窄,弯度较大,无通组公路),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生态破坏严重,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荒漠化和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是一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区域。 新田村在区域整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具有高原河谷季风气候特征,干旱频率较高,农业生产喜涝怕旱,即“庄稼越下(降雨多)越好,越晒(降雨少)越孬”。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日温差都较大。年日照时间较长。农业就丰收,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150小时,年无霜期有195天。水资源匮乏,无明显地表水资源,只有与海拉乡交界的布多小河,但因切割较深(河底海拔只有1380米左右),利用价值不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也只能望江感谈。 新田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6亩,林地面积250亩,荒山荒坡面积4000亩,石漠化荒漠化面积60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亩。由于96%属于坡地类型,因此,土地贫瘠,农业既少种又薄收。 全村荒山荒坡面积4000亩,林地面积只有25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6.25%,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2010年年底,新田村全村总户数240户,总人口1060人,性别构成:男性5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28%,女性53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72%;人口平均密度为104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有劳动力426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2.2%;初中文化程度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5.3%,文盲9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1.6%。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是新田村作为全县落后山区的一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制约新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劳动力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新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道路交通方面,田坝村至新田村的通村公路是2003年靠人工开挖形成的,现坡度陡,路面窄,弯度大,只适合农用拖拉机和人力马车等行驶,更无通组公路;在水利方面,只有烟水工程配套小水窖20口,坡改梯工程配套小水窖30口,无管道饮水,存在严重的人蓄饮水安全问题;在电力方面,近几年来,分别得到二、三期农电网改造工程,现有10千伏输电线路2公里,30千伏至220伏变压器1台,220伏输电线路9公里,基本能满足群众(现在)的生产生活用电;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在2005年实施了750亩农建坡改梯;教育卫生方面,2007年新建了希望小学一所,面积约300平米,现无村卫生室和文化室。 新田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粗放的种养殖业。 在农业种植方面,2010年,全村农业种植面积900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850亩,粮食总产量237.32吨,平均亩产279.2公斤,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285.24公斤,科技含量低,基本无良种种植。 在畜牧养殖方面,以传统、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主。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100头(匹),猪存栏978头,出栏601头;羊存栏62头,出栏20头;家禽1193只(羽),出栏844只(羽)。 2010年全村农牧业实现收入11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 --人口总数:1060人 农业人口:1020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1.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业 名特产品:黄梨、苹果、核桃,玉米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新田村 |
中海村 |
中海村位于威宁县秀水政府驻地的北部,距县城46公里,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地处东经104°14′15″—104°16′05″,北纬26°46′45″—26°47′15″。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中海村由高原中山地貌与高原小盆地相结合,地形起伏大。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海拔2210米,相对高差248米。中海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降水量981毫米,年无霜期为182天。水资源相对贫乏,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中海村土地面积12km2,其中,耕地面积2167亩,林地面积3800亩,人均占有耕地1.28亩。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82户,总人口为1697人,人口密度为106人/平方公里。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种植业主要从事烤烟、玉米、洋芋种植,养殖业主要从事养猪、养牛。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85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烤烟、玉米、洋芋主,其中烤烟种植面积612亩收入123万元,烤烟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43.2%。 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84.8万元,在382户1697人农民中,有51户属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3.35%,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31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5%。人均纯收入低于820元的极贫人口89人。 2010年在中海村实施了“一事一议”工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危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其中农户道路院坝硬化“一事一议”工程正在实施中,共计投资1580万元。 --人口总数:1697人 农业人口:1602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84.8 万元 名特产品:烟草、玉米、马铃薯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烟草农业 办公所在地:威宁县秀水乡中海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