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威宁县 >> 大街乡 >> 营中村

营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营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营中村简介

  一、自然概况
  营中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北方,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面积17.2平方公里。全村辖八个村民组:一组——阿施鸣;二组——下寨;三组——野鸡鸣;四组——后寨;五组——海子岩;六组——慕齐乐;七组——阿乌鸣;八组——牛街。全村现有农户577户249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9.2%。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栋,建筑面积60平方米。村干部6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村党员19人。
  二、气候特点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三、自然资源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沙砾土。土地多呈丘陵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间夹切割强烈的山谷和河谷。全村面积17.2平方公里。土层厚,土壤肥力好,碱性重,最适宜烤烟生长。无矿产资源。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832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325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有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经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577户,总人口249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6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93人,占51.9%,女性1200人,占48.1%。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4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00人,无孩40人,一孩40人,二孩32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0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20例,上环15例。有劳动力144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 320人、占22.1%,初中文化310人、占2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二、基础设施状况
  营中村基础设施薄弱。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基本上能解决,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营中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94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45亩,粮食产量799吨,平均亩产0.2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0.27 吨,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07头(匹),猪存栏1940头,猪出栏102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00头;羊存栏477只,出栏85只,家禽存栏4899只,出栏2141只。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4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0万元,种植业产值2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7%,养殖业产值1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3.3%。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现有小学一所,无村卫生室,无村文化室和村体育活动场地,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729人 农业人口:27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阿施鸣,下寨,野鸡鸣,后寨,海子岩,慕齐乐,阿乌鸣,牛街 生产总值:4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烤烟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营中村四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6215 553100 -- 查看 营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营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营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街乡

  嘎基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北方,距政府所在地四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3.5平方公里。全村辖五个村民组:一组——烁罗多;二组——蛇姑组;三组——梨柴林;四组——新店子;五组——嘎基。全村现有农户515户2454人,其中少数民族130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2%。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栋,建筑面积84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砂壤土。土地多呈丘陵和小盆地分布,地势起伏变化不大,较平缓。全村国土面积13.5平方公里。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较好。有铁矿资源。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515户,总人口245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38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335人,占54.4%,女性1119人,占45.6%。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1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20人,无孩2人,一孩22人,二孩196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2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20例,上环100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嘎基村基础设施薄弱。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嘎基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52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91亩,粮食产量454吨,平均亩产0.1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3.5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405头(匹),猪存栏1650头,猪出栏21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50头;羊存栏305只,出栏110只,家禽存栏5100只,出栏2100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38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9万元,种植业产值8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8.8%,养殖业产值4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8.7%。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人口总数:2454人 农业人口:245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烁罗多,蛇姑组,梨柴林,新店子,嘎基 生产总值:38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嘎基村一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大街村

  大街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7956亩。全村辖六个村民组:一组——官寨、学校边;二组——虎山;三组——新发;四组——垭口上、拖戈罗;五组——铁匠营、别腮院子;六组——树林院子。全村现有农户753户3795人,其中少数民族406户233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1.5%。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栋,建筑面积80平方米。村干部4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5-6月阴雨天气较多。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土地多呈小平地分布,地势较为平缓。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7956亩。土层薄,土壤肥力较好。粮食作物较适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有少量铁矿。全村林地面积3641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00亩,占林地面积的82.4%,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经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无工业污染,空气质量状况比较好,清新。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753户,总人口379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33人,占总人口的61.3%。总人口性别构成为:男性1939人,占51.1%;女性1856人,占48.9%。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77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00人,无孩16人,一孩30人,二孩65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70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644例,上环25例。有劳动力111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4.8%,初中文化600人、占占劳动力总数的5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4%。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大街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基本上能解决,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大街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2009年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331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23亩,粮食产量655.7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4.2公斤;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1130头(匹),猪存栏1882头,猪出栏8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700头;羊存栏310只,出栏70只;家禽存栏3765只,出栏1225只。年家畜肉类总产量70吨。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57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8.6万元,种植业产值36.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6.6%,养殖业产值4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3.4%。   全村现有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卫生院一所。无村文化室,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3795人 农业人口:3515人 非农业人口:280人   --行政区面积:1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官寨,虎山,新发,垭口上、拖戈罗,铁匠营、别腮院子,树林院子 生产总值:57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大街村一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大松村

  大松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西方,距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6500亩。全村辖七个村民组:一组——教堂组;二组——油菜地;三组——民族;四组——青山;五组——大营;六组——尖山;七组——朱家院子。全村现有农户538户2464人,其中少数民族437户196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9.6%。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砂壤土。土地多呈丘陵分布,地势起伏变化较平缓,和坪上村交接处夹有切割强烈的山谷。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6500亩。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无矿产资源。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538户,总人口246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1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37人,占50.2%,女性1227人,占49.8%。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3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39人,无孩21人,一孩16人,二孩302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02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82例,上环30例。有劳动力1410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1956人、占79.4%,初中文化160人、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8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大松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资源匮乏,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大松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3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0亩,粮食产量219吨,平均亩产0. 9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70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426头(匹),猪存栏2100头,猪出栏201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90头;羊存栏240只,出栏11只,家禽存栏5100只,出栏1180只。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39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0万元,种植业产值8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0.8%,养殖业产值3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9.2%。农民人均纯收入 1700元。      --人口总数:2464人 农业人口:246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教堂组,油菜地,民族,青山,大营,尖山,朱家院子 生产总值:39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大松村七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金星村

  金星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距政府所在地9公里,和兔街乡接壤。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辖五个村民组:一组——发开;二组——水塘子;三组——够胸块;四组——空桃树;五组——野罗冲。全村现有农户405户191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1.9%。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间,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沙砾土、瓦泥土,黄壤土居多。土地多呈丘陵分布。全村国土面积11平方公里。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无矿产资源。   全村林地面积355.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55.5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5%。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经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405户,总人口191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12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007人,占52.5%,女性912人,占48.5%。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5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10人,无孩4人,一孩29人,二孩12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1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00例,上环20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金星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基本上能解决,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金星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802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2亩,粮食产量391.3吨,平均亩产0.22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413头(匹),猪存栏1219头,猪出栏5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00头;羊存栏338只,出栏0只,家禽存栏3260只,出栏2000只。年肉总产量100吨。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287.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0%,养殖业产值8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坪上村

  坪上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距政府所在地10.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6000亩。全村辖五个村民组:一组——坪上;二组——虎山;三组——新发;四组——碉楼;五组——白岩脚。全村现有农户431户198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9%。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间,建筑面积9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沙砾土。土地多呈丘陵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间夹切割强烈的山谷和河谷。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6000亩。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无矿产资源。   坪上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0亩,粮食产量546吨,平均亩产0.18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0.29吨,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430头(匹),猪存栏860头,猪出栏43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430头;羊存栏12只,出栏0只,家禽存栏2290只,出栏505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33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7万元,种植业产值7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1.4%,养殖业产值49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8.5%。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人口总数:1984人 农业人口:198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坪上,虎山,新发,碉楼,白岩脚 生产总值:33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坪上村一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高华村

  高华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东北方,距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3000亩。全村辖四个村民组:一组——罗筛沟;二组——大坪子;三组——石家沟;四组——阿基根。全村现有农户276户131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3.6%。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间,建筑面积6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棕壤土、沙砾土。土地多呈山地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垂直差异显著,濒临横江。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3000亩。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有少量铁矿。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276户,总人口131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41人。性别构成为:男性724人,占55.2%,女性588人,占44.8%。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15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7人,无孩6人,一孩23人,二孩34人。在已婚育龄妇女77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70例,上环20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高华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4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0亩,粮食产量11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15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194头(匹),猪存栏540头,猪出栏395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10头;羊存栏104只,出栏11只,家禽存栏 1148只,出栏405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194.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0%,养殖业产值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5%。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人口总数:1312人 农业人口:131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筛沟,大坪子,石家沟,阿基根 生产总值:194.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高华村二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牛吃水村

  牛吃水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北方,距政府所在地17公里,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4000亩。全村辖七个村民组:一组——发裸;二组——石板;三组——棉花厂;四组——闵家院子;五组——夏家院子;六组——白岩脚;七组——大房子。全村现有农户414户175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9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9.7%。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间,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棕壤土、沙砾土。土地多呈山地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垂直差异显著,濒临横江。全村土地面积(包含荒山荒坡、耕地)4000亩。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416户,总人口175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96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83人,占50.4%,女性869人,占49.6%。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6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40人,无孩22人,一孩30人,二孩298人。在已婚育龄妇女34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290例,上环28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牛吃水村基础设施薄弱,无河堤治理。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基本上能解决,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牛吃水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0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0亩,粮食产量70吨,平均亩产2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420头(匹),猪存栏4500头,猪出栏170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80头;羊存栏420只,出栏25只,家禽存栏1600只,出栏750只。年肉类总产量2吨。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27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1.9%,养殖业产值1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8.1%。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人口总数:1752人 农业人口:175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发裸,石板,棉花厂,闵家院子,夏家院子,白岩脚,大房子 生产总值:27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核桃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牛吃水村三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兴隆村

  兴隆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东方,距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全村辖五个村民组:一组——李家沟;二组——山背后;三组——阿栽路;四组——马路脚;五组——转坡。全村现有农户337户159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5.8%。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村干部3人。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棕壤土、沙砾土,以沙砾土为最多。土地多呈山地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垂直差异显著,濒临横江。全村国土面积9.7平方公里。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无矿产资源。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335户,总人口159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0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39人,占52.6%,女性757人,占47.4%。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52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37人,无孩14人,一孩60人,二孩393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37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92例,上环49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兴隆村基础设施薄弱。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兴隆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89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65亩,粮食产量29.5吨,平均亩产0.2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358头(匹),猪存栏1430头,猪出栏2450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35头;羊存栏501只,出栏59只,家禽存栏2911只,出栏1060只。2010年末全村总产值14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9.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0.2%,养殖业产值6.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6.6%。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人口总数:1596人 农业人口:159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9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李家沟,山背后,阿栽路,马路脚,转坡 生产总值:14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樱桃 办公所在地:大街乡兴隆村五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营中村

  一、自然概况   营中村位于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北方,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面积17.2平方公里。全村辖八个村民组:一组——阿施鸣;二组——下寨;三组——野鸡鸣;四组——后寨;五组——海子岩;六组——慕齐乐;七组——阿乌鸣;八组——牛街。全村现有农户577户249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9.2%。有村党支部活动室一栋,建筑面积60平方米。村干部6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村党员19人。   二、气候特点   全村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雨水相对湿度78—81%,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全村气候冬天较长,夏天较短,春秋几乎相连;冬季寒冷,冬春易干旱,夏季易涝,秋季霜大和5-6月阴雨天气较多。   三、自然资源   全村土壤分布有黄壤土、灰泡土、沙砾土。土地多呈丘陵分布,地势起伏变化大,间夹切割强烈的山谷和河谷。全村面积17.2平方公里。土层厚,土壤肥力好,碱性重,最适宜烤烟生长。无矿产资源。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832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325亩,占林地面积的1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有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经演变为石漠化,生态环境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577户,总人口249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6人。性别构成为:男性1293人,占51.9%,女性1200人,占48.1%。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44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00人,无孩40人,一孩40人,二孩32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400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320例,上环15例。有劳动力1447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 320人、占22.1%,初中文化310人、占2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6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多。   二、基础设施状况   营中村基础设施薄弱。无人畜饮水工程和引水管道。道路少,没有通组公路,村级道路交通基础薄弱,许多组未通公路而导致村组交通阻隔,和邻村不能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水基本上能解决,但还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农户燃料主要是烧煤困难,没有沼气池。   三、产业发展状况   营中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科技投入不高而导致产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单一。畜禽养殖属于农户零星喂养,主要是牛、本地羊、本地猪、鸡牲畜品种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全村养殖不成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94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45亩,粮食产量799吨,平均亩产0.2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0.27 吨,无良种推广面积,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507头(匹),猪存栏1940头,猪出栏102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300头;羊存栏477只,出栏85只,家禽存栏4899只,出栏2141只。2009年末全村总产值4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0万元,种植业产值2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7%,养殖业产值1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3.3%。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现有小学一所,无村卫生室,无村文化室和村体育活动场地,没有其他的社会事业发展设施。      --人口总数:2729人 农业人口:27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阿施鸣,下寨,野鸡鸣,后寨,海子岩,慕齐乐,阿乌鸣,牛街 生产总值:4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烤烟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营中村四组   --自然条件:大部分地方属中温带,具有高原季风性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   


营中村特产大全




营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