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村坐落在赫章县城北面,距赫章县城6公里,距达依乡政府8公里,全村共2476人,其中非农人口6人,农业人口2470人,行政区面积有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04.6亩,退耕还林1576亩,天然林1203.6亩。我村主要分布有汉族、彝族、布依族,下辖红旗、大地、黄泥、河边、三转弯、翁包倮等组,该村经济靠种植蔬菜、果树为主。
--人口总数:2476人 农业人口:247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4.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打造蔬菜大村
--所辖村:红旗组,黄泥组,河边组,三转弯组,大地组,翁包倮组 生产总值: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反季节蔬菜,煤炭,樱桃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海马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 资源:煤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7200 | 553200 | -- | 查看 海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达依村 |
达依村位于达依乡政府西部,距离乡政府1.9公里,分别与磨石村、坪子村、沙坝村尖山村接壤,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全村辖四个村民组,总户数205户,总人口为935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人,非农人口5人,聚居着汉族、彝族等民族。境内有四个烤烟育苗基地,是达依乡重要的烤烟育苗点。 近年来,达依村在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大力带领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全村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农民也得到了许多的实惠。 --人口总数:935人 农业人口:93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2.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打造达依别墅村 --所辖村:达依组,大包包组,大湾组,中坪组 生产总值: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反季节蔬菜、烤烟、土豆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达依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
海嘎村 |
海嘎村位于达依乡人民政府东面,距乡人民政府5.6公里,与元庄村、元地村、磨石村和六曲河镇相接壤。 全村下辖村民组为海嘎、元田、梨树、院子、高山五个组,共有283户,1554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人,非农人口2人,辖区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950亩,民族主要以汉族、彝族为主。主要经济产业有玉米、土豆等,土特产品为核桃。 --人口总数:1554人 农业人口:1552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打造核桃生产基地 --所辖村:元田组,梨树组,院子组,高山组,海嘎组 生产总值:2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板栗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海嘎村 |
坪子村 |
坪子村位于达依乡人民政府西北部,据乡镇府7公里左右,全村辖11个村民组,共2746人,其中非农人口9人,农业人口2737人,全村总面积2.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551.5亩,森林面积达2308.5亩,主要以汉族人口居多,彝族占总人口的1%。 --人口总数:2746人 农业人口:2737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2.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51.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鱼塘组,坪子组,学堂组,落水洞组,龙井组,塘边组,中坝组等 生产总值:42.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土豆、养牛、养猪 名特产品:土豆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坪子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 资源:石灰石 |
沙坝村 |
沙坝村位于赫章县达依乡政府西部,距离达依乡政府12.5公里,东邻财神镇岔沟村,北接达依乡尖山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总人口2318人,境内有一个养殖大户。聚居着彝、汉、苗等民族,是达依乡主要粮产区之一。 近年来,沙坝村两委按党委政府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使得全村各项事业都得到很快的发展。通村路的修通使得沙坝村农贸市场渐增繁华,更使村民生活迈进小康,沙坝村地境正修建中卫导航站,通村油路即将建成。这样更使沙坝今后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 经调查统计,沙坝村每年生产优质土豆2万多吨,生产优质玉米600多吨,其他大豆等杂粮80多吨,年产肥猪近千头,牛羊近千只。基本形成全村以农产品为主的格局,村内通村路贯穿而过,水、电实现了组组通,现有了最基本的富民基础。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沙坝村又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为主旋律,迎得了中卫导航站沙坝站的修建,获得了85户危房改造,80口沼气池的新建,同心水窖59口。这将是沙坝基础建设的亮点。沙坝将以新的风姿,迎接新挑战,争取新胜利。 --人口总数:2318人 农业人口:2315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所辖村:百多组,沙坝组,租木组,威基组,余家院组,场坝组,沙乐组等 生产总值:5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煤炭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沙坝村 --自然条件: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煤炭 |
元庄村 |
元庄村位于达依乡政府东面,距赫章县城20公里左右,离乡镇府政府9公里左右,东郊元地村,南邻野马川真新场村,西邻和平村,北郊海嘎村。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辖六个村民组,总人口为1718人。 元庄村是一个无煤无矿的村,全村范围内均属黄泥巴土,耕地面积约1003亩,森林覆盖率45%以上,平均海拔约1400米,气候一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在村委班子的带动下,全村正朝着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人口总数:1718人 农业人口:1715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打造烟草基地 --所辖村:二层组,上湾组,下坪组,河沟组,皮坡组,跑沟组 生产总值:2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元庄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 资源:烤烟 |
海马村 |
海马村坐落在赫章县城北面,距赫章县城6公里,距达依乡政府8公里,全村共2476人,其中非农人口6人,农业人口2470人,行政区面积有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04.6亩,退耕还林1576亩,天然林1203.6亩。我村主要分布有汉族、彝族、布依族,下辖红旗、大地、黄泥、河边、三转弯、翁包倮等组,该村经济靠种植蔬菜、果树为主。 --人口总数:2476人 农业人口:247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4.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打造蔬菜大村 --所辖村:红旗组,黄泥组,河边组,三转弯组,大地组,翁包倮组 生产总值: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反季节蔬菜,煤炭,樱桃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海马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 资源:煤炭 |
元地村 |
元地村位于达依乡东面,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与海嘎村、元庄村和野马川镇相接壤。 全村下辖7个村民组,共有346户,1634人,其中农业人口1629人,非农人口5人,辖区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1766亩,民族主要以汉族、彝族、苗族为主。主要经济产业有烤烟、杭白菊、土豆等 --人口总数:1634人 农业人口:1629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2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6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为打造成为 --所辖村:田坝组,金钟组,河边组,朝阳组,大寨组,麻窝组,洞口组 生产总值:36.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烤烟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元地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资源:煤炭 |
龙塘村 |
龙塘村位于赫章县城西北部, 东邻本乡银庄村,南邻城关镇下街村,西邻城关镇田坝村、北邻本乡坪子村。 全村总面积6.1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环山。营盘。箐口。龙塘。走马坪。),地理环境很差,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贫脊瘦薄,春干旱,夏洪涝,水土流失严重。共有退耕还林691亩,核桃180亩,耕地985亩,全是旱地,人均占有耕地0,5亩,储有煤炭,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大豆,黄豆。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为主。属1类贫困村。 龙塘村有汉族、彝族,424户,190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 龙塘村通村路,通组路都还是沙子路和泥巴路。并且经常有塌方堵路现象,交通状况很差。 --人口总数:1905人 农业人口:1891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6.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团结,勤劳,创新,奔小康 --所辖村:环山,营盘,箐口,龙塘,走马平 生产总值:20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土豆 名特产品:葵花 办公所在地:龙塘村环山组 --自然条件:离县城近,土地肥沃 资源:煤炭,青石 |
娱乐村 |
娱乐村位于达依乡东南面,距赫章县城八公里处,离乡政府四公里,东邻野马川镇新场村,南接城关镇硐上村,西至海马村,北靠元庄村。占地面积4.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60.1亩,退耕还林面积2234亩,樱桃、桃子等水果种植面积1000亩,主要以樱桃、桃子等水果和蔬菜种植及生猪养殖为产业支柱,同时充分黔西北民居建设发展农家乐,为城乡居民避暑休闲娱乐提供优质服务。全村辖四个村民组,515户,24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人,0党员48名,聚居着汉、彝、苗三种民族。村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拔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1959年赫章第一座水电站在本村建成,2003年又修建了纵鱼坷电站。 --人口总数:515人 农业人口:2415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4.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1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四方组,龙井组,八厢组,大田组 生产总值:6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业。 名特产品:樱桃、桃子、疏菜 办公所在地:龙井组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资源:煤矿 |
银庄村 |
银庄村位于达依乡人民政府西南边,距乡政府有8.5公里,距赫章县城1.5公里21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村各组交通较为发达,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由于具有离县城近等区位优势,所以村民做各种生意的人很多,并且种菜户也程逐年增多的趋势,境内经济社会相对发展较快。 银庄村下辖四个村民组,分别是院子组、坪子组、海子组和梁子组。全村共有371户,合计1731人,其中农业人口1725人,非农人口6人。全村面积为1.15平方公里,耕地871亩,非耕地765亩,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布依族等,主要经济产业有种植业、樱桃、特色农业、樱桃种植等。 --人口总数:1731人 农业人口:1725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以大造“樱桃村”为目标 --所辖村:坪子组,院子组,海子组,梁子组 生产总值:32.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殷桃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银庄村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 资源:煤炭 |
和平村 |
和平村位于赫章县北部海拔1450米,距赫章县城11公里,离达依乡政府1公里左右。北连磨石村,南接海马村,东望元庄村,西上坪子村。全村由一条清河以及212省道贯穿,全村共有四个组“和平组,桥边组,大地组,张官坡组”组成。村中阡陌交错,民居古朴秀丽,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年均降水量为800毫米左右,常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是部署纳凉的好地方。盛产“樱桃,梨,核桃”等水果。河中河鱼鲜美,村中面积为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24亩,有村民189户,共657人,农业户口650人,非农业户口7人。 --人口总数:657人 农业人口:65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迈时代步伐 脱贫致富 --所辖村:四个村民组“和平组,桥边组,大地组,张官坡组”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土豆,樱桃,梨,核桃” 办公所在地:和平村 |
尖山村 |
尖山村位于贵州省赫章县西北部,属县一类贫困村,距县城14公里,距达依乡政府6公里,全村辖村民组6个,327户,1876人,有耕地2643亩,荒坡2380余亩,林地1620亩,其中退耕还林974.3亩,种植核桃1500亩,农作物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常年种优质烤烟800亩以上,烟农收入100多万元。 近年来,尖山村两委班子在达依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基层党组建设的“五好”要求抓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粮田建设项目,和以尖山、院子、大寨三个村民组的烟水配套工程,切实解决了我村183户、826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二、村容村貌明显改变。切至目前我村已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户,全部按黔西北民居的风格修建,162户农户改厕改圈,113户农户硬化院坝。 三、围绕我县“三个百万”工程推动“三大产业”的总体规划,结合我村实际,抓好产业发展,种植优质烤烟800余亩,核桃1500亩,菊花340亩。成立了尖山村健康促进与生产发展协会,建立了苗寨组凉水井养殖场,以协会为依托,组织了村民集中培训,带动了全村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四、我支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和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开展工作。全村有党员42名,35周岁以下的党员4名,35岁至60岁的党员18名,60岁以上的20名,我村党员很讲党性原则,一切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村党支部2008年7月被赫章县委评为“五好”基层示范组织,2010年2月被达依乡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我村认真抓好远程教育工作,按照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任务,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五个一”和“五防”、“五好”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了解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得工作流程,达到让党员干部的长期受教育,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的。 六、我村认真做好保稳定、保民生等一些列工作,近年来,我村无重大事故,无重大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村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生产生活秩序良好,人均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人口总数:1876人 农业人口:1869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打造青山村 --所辖村:大寨组、尖山组、沟头组,庆头组,苗寨组,院子组 生产总值:2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尖山村 --自然条件: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烤烟 |
磨石村 |
磨石村是位于达依乡政府东侧,距赫章县城14公里,离乡 政府驻地2.5公里,东郊海嘎村,南邻元庄村,西邻达依村和乡政府驻地,北与六曲河镇草塘村接壤。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辖三个村民组,总人口为646人。 磨石村是一个一无煤、二无矿的村,全村范围内均属沙性土壤,随便捡个石头都可以用来磨刀子,所以磨石村名由此而来,耕地面积约500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平均海拔约1300米,冬天,凝冻一般不会到来,热天由于森林覆盖面大,也感觉到不很热,因此,磨石村被誉为达依的“避暑村”。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在村委班子的带动下,在我村建立一个杂交玉米基地,自1999年至今,每年培育出杂交玉米种子约35万斤。枇杷基地一个,谁养殖业3家,全村正朝着:种植、养殖、运输等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先后多次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人口总数:646人 农业人口:602人 非农业人口:44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枇杷村 --所辖村:坛厂组,中沟组,下沟组 生产总值:105.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制种,葡萄种植、枇杷种植、水产养殖、磨石 名特产品:枇杷、葡萄、磨石 办公所在地:达依乡磨石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玉米制种,葡萄种植、枇杷种植、水产养殖、磨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