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乡位于蓬安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97个社,3656户,总人口13800人,总耕地面积129公顷,森林覆盖率37.2%。
改革开放以来,碧溪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狠抓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逐年递增,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是蓬安锦橙100号基地乡之一。碧溪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基础优势。
区位优势:碧溪乡距县城17公里,油路通畅,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县委、政府把该乡作为重点发展乡镇之一,是蓬安“生态靓县”的缩影。
资源优势:碧溪乡幅员辽阔,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尤以水果、蚕桑、蔬菜为优。锦橙100号种植3500亩,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并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前景广阔。蚕茧量1000担,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畜牧业以小家禽、生猪、羊为主。小家禽年出栏50万只,出栏肥猪1.8万头。
交通优势:交通四通八达,新修建的5公里油路与穿乡而过的仪北路交错相通,村道毛坯路村村通社社连,晴雨无阻。
基础优势:碧溪乡场镇建设成绩斐然,美化、净化、绿化工程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学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电视差转台和光纤通讯,使全乡人民24小时能收看中央台和地方台3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农网改造和修建水厂解决了全乡人民的“用电难、用水难”的问题,用上了“放心电、洁净水”。
碧溪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本设施建设规划有序,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准备在蚕桑、畜禽、水果发展上再做文章,新攀高峰。同时,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2010年把碧溪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社会稳定的现代化乡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8万人 | 32平方公里 | 511323220 | 637800 | 0817 | 查看 碧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锦屏镇 |
锦屏镇地处蓬安县西大门,与蓬安县城隔江相望,是蓬安县西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37.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39个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253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00人)。全镇耕地面积11644亩,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生猪、禽蛋、蔬菜、水果等。 改革开放以来,锦屏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狠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外部投资软硬环境良好,被列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乡镇。锦屏镇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等。 地理优势:锦屏镇距县城5公里,嘉陵江大桥的建成给锦屏的经济、物资、文化生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西部片区一大亮点。嘉陵江环绕10个村,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通讯发达,信息灵通,经济基础雄厚,曾被列为市级生猪基地镇、水果基地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镇、市农村经济百强乡(镇)、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乡(镇),是蓬安县西部经济发展的缩影。 资源优势:锦屏镇以粮油、生猪、禽蛋、蔬菜、水果等作为支柱产业,尤其是柑桔、锦橙100号广柑、脐橙、苍溪雪梨等优质水果已成规模,特色显著;种植无公害蔬菜3000亩,已见成效;依托养殖业的发展优势,年出栏生猪1.7万头,饲养家禽30万只;已退耕还林800亩,新增退耕还林面积2500亩;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到位,业主开发土地经营不断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 经济优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1亿元,个体工商户568户,私营企业10户,实现利税255万元,全镇粮食总产量8809万吨,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9元,外出务工2324余人,收入1955万元。随着小城镇建设,街道各类餐厅、旅馆近60家,各种娱乐场所15家,开往县城公交车5辆,全镇各类机动车187辆,水上客货船13艘,以上这些给锦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优势:嘉陵江大桥建成后,连通了东西要道,缩小了城乡差别,省道204线的南渠公路纵贯锦屏9个村,长7公里,顺蓬公路绕城而过,交通极为便利。锦屏镇东邻县城,西接马回、正源、盘龙、万和等11个乡镇,南通顺庆、南部等县(区),全镇18个行政村达到了村村通公路,70%的社已通公路。. |
巨龙镇 |
蓬安县辖镇。1913年建盘龙乡,1986年更名巨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1.7万。蓬(安)南(部)公路过境。有小型水库三座。辖巨龙、双龙、光明、羊角嘴、丰收、分水岭、合作、马家嘴、东来、关家坪、观音沟、龙眼、大山岭、石鸭、金色、东岳、七一、双马18个村委会和巨龙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粮油加工厂、酿酒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蚕茧、油菜子,特产柑橘。. |
正源镇 |
正源镇位于蓬安县西南边,距县城19公里,距南充市42公里,辖13个村,一个居委会,3896户,13700人,9930亩耕地。全镇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植被好,昼夜温差大,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 正源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正源往返蓬安、南充两地的客运班车十多次,为了方便群众,逢场天还有集镇至各村的客运班车数趟,货运车辆更是如此。水上交通尤为繁忙,日有从南充、高坪等地开往正源的大、中、小型客、货运输汽船数艘。日客运量达1000余人,货物吞吐量8.6万吨,是南充市中部地区一个难得的“水码头”。 正源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邮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各村,光纤闭路电视进村入户达60%。镇内建有一所占地面积19亩的新型初级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余人。同时,正在对原来的完小进行扩建,在校学生达1800余人。村上还有标准化的小学校,达到了农村适龄儿童全部上学就读。 集镇建设速度加快。2002年,镇党委、政府招来了南部县房地产开发商陆光明同志,总投资600万元,已投资125万元,建起了长324米、宽24米的光明路、文明街,现在已有100多户农民报名购地建房经商,还有10多户农民修起了一底两楼的商住楼。镇域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县“十佳乡镇”之列。集镇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农副产品市场、商品贸易市场、水果蔬菜市场、建筑建材市场、水产和畜禽等市场。 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全镇有锦橙100号36万株,已开始挂果,年产量达180万公斤;大脐橙80万株,年产量达800万公斤,是南充市有名的水果基地乡镇。全镇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等,素有川北鱼米之乡的美誉。2002年粮食总产量540万公斤,人平390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108万公斤,农民人平纯收入1908元。 现有水厂、预制厂、页岩砖厂、煤砖厂、农副产品加工厂、酒厂及农贸市场等乡镇企业,年总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税340万元。 全镇两条溪河穿过10个村,电力提灌站5处,山坪塘86口。除了高山区的旱山村外,其余村社基本能够保持灌溉。 正源镇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憨厚、朴实,思想解放,勤劳务实。欢迎广大客商来我镇投资,共谋发展。. |
龙云镇 |
该镇地处蓬安西部,离县城22公里,幅员面积23.4平方公里。辖10个村,98个合作社,农业人口11000人,耕地面积8142.1亩。 该镇主要产业:蚕桑、果树、生猪三大产业,主要产业以蚕桑和生猪为主。 2006年工作思路:一是扩大现有的蚕桑产业300亩;二是扩大生猪养殖大户10户;三是加强镇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公路、村通工程、集镇建设;四是加强抗灾自救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扩大晚秋生产,力争大旱之年减产不减守;五是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该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抢抓机遇上下功夫,在强镇富民、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农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以强镇富民为目标,以宽裕型小康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扎实工作,合力拼搏,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该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
金溪镇 |
金溪镇位于蓬安县北部的嘉陵江畔,又名斜溪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地处蓬安、营山、仪陇、南部四县交界处,镇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16个村,一个居委会,109个社,总人口16389人。 金溪镇是蓬安县北部的重要商贸集镇,南充市试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千里嘉陵江绕镇而过,水上交通快捷通畅,上溯广元,下至南充、重庆入长江;县乡公路横贯东西,建设中的金(溪)周(口)公路全长12公里,将使金溪镇与蓬安县城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仪陇县新县城迁址到新政镇,金溪镇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装机容量12万千瓦,投资11亿元的金溪电站已破土动工,进一步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溪镇商贸发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邮电、供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新建成的人民市场、畜禽交易中心招纳八方商客,市场进一步繁荣,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外地建筑商投资800万元开发滨江大道和齐星街,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村、小康村。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0万元,农业产值4000万元,财政收入270万元。 金溪镇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资源众多,目前已形成蚕桑、水果、养殖为骨干产业,蔬菜、建材、酒业促增收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蚕桑、畜禽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砂石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约1000万立方米。特色产品金溪白酒,又名斜溪白酒,始创于明朝,清代评为蓬州贡酒,工艺独特,纯粮酿造,味香酒醇,注册品牌“金粮纯”、“金粮液”远销河北、山东,蜚声省内外。金溪石梁砣嘉陵江段的江团,更是稀有的水中珍品,为世人赞誉;金溪鲢鱼味美肉腻,绿色食品,营养丰富。 嘉陵古镇,人杰地灵,笑迎八方宾客,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
徐家镇 |
徐家镇,距蓬安县城25公里,位于营(山)、蓬(安)、仪(陇)三县交界的仪北公路线上。东经仪北公路而直通华莹、重庆,南由仪北路经南充而去成都,北联仪陇而远通南江、巴中,西渡嘉陵经南部而通广元到陕西。全镇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北面多山,海拔600余米的凤凰山脉南北走向,属深丘、浅丘、平地交错的典型浅丘地貌。四季气候分明,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升,日照约1200小时。全镇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1个社,7335户,31336人(其中:城镇人口1556户,5867人)。耕地面积21121亩,其中田11670亩,土9451亩。. |
河舒镇 |
蓬安县辖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13年置河舒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2.3万。成(都)达(川)铁路,仪(陇)北(碚)公路过境。辖燕山、唐康、龙院、茨生、锣山、桂花、尖峰、黄岭、竹林、金斗、金鹅、燕子、黄花、高笋、花园、小桥、九岭、小板桥、文星19个村委会和河舒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修理业等。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蚕茧、油菜子,特产柑橘、黄麻。. |
利溪镇 |
利溪镇位于蓬安县中部,县城西南面,属浅丘地貌。镇政府所在地利溪场距县城直线距离10公里,公路距离20公里,离火车站17公里,距南充市、南充火车东站、客运站、高坪机场距离都在40公里之内,均为水泥、柏油路面,交通十分方便。嘉陵江、利溪河 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93亩。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698人(农业人口18980人)。 利溪镇历史悠久,据史-载,南北朝(公元502--557年)、隋(581--618年)代,设相如县,其治地设在现利溪镇冯家坝村境内的“两河塘”(清溪河、河舒河交汇处)。之前,这里曾是西汉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生活过的地方。在两河塘及郑家坝附近,出土了不少汉代古砖和筒瓦;相如古井历经千年风雨尚存,井至今为百姓饮用;利溪镇尚有较完整的部分古建筑物,仍具有古朴、雄壮、实用和观赏的价值;利溪这块土地上还孕育出了包括古代哲学史家伍非白、近代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姜乾良、爱国人士伍极中等著名专家、学者和革命烈士在内的仁人志士。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水果产业带:在利溪至河舒公路沿线,成片栽植日本丰水梨1050亩,8.4万株,锦橙100号1100亩,13.2万株,年产丰水梨200万公斤,柑桔260万公斤。春暖花开时节,利河公路两侧好一派“梨花橙花春满园,硕果累累在秋天”的秀美景象。二是蔬菜产业带:在冯家坝村种植蔬菜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0万公斤以上,占县城蔬菜供应量的70%,还销往邻近县市。肖家沟、东德发村自2002年以来,栽种面积连续三年保持在1500亩以上,年产量300万公斤,仅生姜一项,两个村村民年人平收入就在650元以上。 三是生猪产业带。建立了五个生猪基地发展村,并通过它们的带动、辐射、示范,现全镇年出栏肥猪2.2万头,培育三元杂交仔猪10万头,年育肥猪外销省内外各地1.5万头,仔猪外销本县及邻县市20多个乡镇。 重点企业。一是蓬安县会龙丝绸厂,始建于1980年,固定资产1500万元,职工800余人,年产生丝120吨,织绸10万米,产品出口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年创汇能力100万美元。. |
龙蚕镇 |
该镇党、政一班人坚持以党的“-”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第二批保持0员先进性为契机,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紧紧围绕发展的旋律,牢牢把握工作重心,推进了我镇各项工作的大发展,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现了经济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1、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部队伍的党性和政治辨别力,把握党的大政方针;2、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农村的各项政策,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种文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助农增收的本领;3、自觉学习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学习《行政许可法》、《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中国0内监条例》、《宪法修正案》等党和国家的条例法规。4、狠抓第二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深化“三满意”活动,建立“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使全镇党员干部在思想和工作上,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保持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狠抓“三个文明建设”,促进龙蚕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目标要求,结合龙蚕特点,牢牢抓住党委提出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党员、群众、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寻找新办法,增 添新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小集镇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社会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实现龙蚕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方面 1、狠抓常规农业生产。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动员群众种植高产优质品种,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大、小春,晚秋生产方面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全镇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镇上专门安排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优质高产的良种,推广科学种田方法,大面积实行粮杂套作,增加复种面积,抓“三早”,以早避灾,以早夺丰收。2005年我镇实现粮食总产量达1000万公斤,油料40万公斤,实现人均增产粮食30公斤,油料10公斤。 2、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扭住蚕桑产业不松手,夯实龙蚕支柱产业基础。在蚕茧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我镇广泛开展宣传,大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
杨家镇 |
杨家镇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面23公里处,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辖14个村,113个社,总人口16280人,有耕地面积16000亩,场镇占地2平方公里。 该镇有高完中1所,完小2所,镇区常住人口6000余人,有非农户人口1200人,有个体工商户300多户。 该镇是蓬安的农业大镇,是全县生猪、蚕桑、柑桔生产的基地镇,这三项产业也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尤以锦橙100号千亩示范片给该镇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58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09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8元。 杨家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发展镇域经济。公路、光纤村村社社通,水利设施建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乡镇”。场镇建设不仅进度快,而且绿化、美化建设达标。光亮工程的建设使杨家场镇夜如白昼。圣旭花果山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之中。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杨家镇人杰地灵,民营企业以砖、酒、挂面闻名省内外。以生产瓷砖、红砖为主的四通建材厂、香龙曲酒厂为龙头的民营企业达300余家;杨家手工营养挂面已成为时尚馈赠特色礼品,供不应求;杨家镇的香龙曲酒远销国内各大中小城市,仅砖、酒、面年创税利达200多万元,跃入了全市民营企业先进行列。 杨家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长期稳定,计划生育名列全县前茅。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了县级卫生场镇,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县、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和“三百工程”先进个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六好班子”、县“十强乡镇”、市“百强乡镇”、“先进文化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 |
罗家镇 |
位于蓬安县东南部,素有旅游“南大门”之称的罗家镇,省级名胜风景区白云山庄、大深南海座落在境内。西距南充市区58公里,东至广安市70公里,北距蓬安县城31公里,被列为南充市旅游重镇。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属高山深丘,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度,年降雨量1050毫米。全镇辖15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3500户,总人口1.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0人),耕地面积8150亩,森林覆盖率40.7%,林业绿化率96%,素有“氧吧”镇之称。 罗家镇是全县的“五强乡镇”之一,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红旗乡镇党委”,2002年度被南充市委评为“三百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罗家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发展优势。 资源丰富:罗家镇森林植被好,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小,适宜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经济作物以锦橙100号、脐橙、苍溪雪梨、红雪桃、猕猴桃居多;无公害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亩;干果业以大枣、核桃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羊、兔为主;小家禽年出栏100万只,生猪出肥1.5万头,山羊正在大规模发展中。罗家人民憨厚朴实,思想解放,勤劳善良,涌现出了象郑柏林、胡希建等一大批以种、养殖业为主,在全市都很有名气的专重大户。 罗家镇是南充市旅游发展重点镇,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人文优势。白云山庄山花烂漫、松涛声声,吊脚楼错落有致,掩塘荷婷婷玉立,杜鹃鸟儿卿卿耳语,弥勒佛祖笑迎宾朋,观音大士端坐莲台,庄严慈祥;南海之中碧波荡漾,岛屿缈缈,游船往来穿梭,“姜太公”悠闲垂钓,好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设施齐全:国道“318”线横穿全镇,省道河罗路南北交错,方便的交通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活力。按照村道公路二级路面的标准,通过五年的交通大会战,实现了村村畅组组通,总里程达50多公里的便捷交通网。罗家镇是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场镇占地达3.8平方公里。现有初级中学校一所,中心小学校一所,民办幼儿园二所,中心卫生院二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实现了通讯光纤联网,联通移动网络无盲点覆盖全镇。8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24小时转播,高质量接收中央和地方台共39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
福德镇 |
福德镇地处蓬安县东南边,东与达川市(渠县新市乡)相邻,南与广安市(广安县花桥镇)接壤,北靠营山县星火镇,距县城46公里,距国道318线仅15公里,是通往广安、南充、达川的交通要道。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辖12个村,143个社,总户数4347户,总人口16221人,耕地面积11842亩,是优质水果脐橙、雪梨、福寿核桃的发展基地镇,有远近闻名的名特小吃——福德酥肉、福德肥肠,是商贸云集、市场繁荣、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是蓬安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之地。 福德镇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城镇带动经济共融,精神文明出成果”的三大目标,着力建设“产业特色大镇,民营经济强镇,财政收入富镇,社会事业兴镇,法制建设稳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呈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被蓬安县委授予“红旗乡镇党委”的光荣称号。 福德镇气候适宜,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全镇以粮油、生猪、蔬菜、果品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科技示范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全镇建有优质水果基地1个,福寿核桃基地1个。畜牧业以小家禽、生猪、山羊、兔为主,小家禽年出栏2万只,生猪育肥1.5万头,草食牲畜正在大规模发展。 福德镇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2年新培植个体企业3家,注入资金200万元,引进外地客商办砖厂2个,注入资金150万元。 福德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场镇占地2平方公里,场镇人口2100多人。有完小2所,中学1所,幼儿园5所,金融单位1个,律师事务所1个,文化中心1个,驻镇单位23个,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已有近1000门程控电话及一个手机移动网站,有日供水200吨的自来水厂,有小(一)型水库2座。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里程21公里;村村通有线电视,能收看到中央和地方39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场镇现有个体工商业主280户,建筑、建材、运输、餐饮娱乐、粮油加工等各类企业16家。 福德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淳朴自然。诚请各界人士关注福德,同谋发展,共铸辉煌。热忱的福德人民时刻欢迎您!. |
银汉镇 |
蓬安县银汉镇地处蓬安县最南端,与广安市(郑山镇)、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县城4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辖12个村,139个社,4037户,总人口14049人,总耕地面积11611亩。 银汉镇地处三县交界,历来为商贸的集聚地,进出经商的客户众多,极大地推动了本镇及周边乡镇的繁荣。 银汉镇幅员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土地多,昼夜温差显著,适应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镇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各型塘、河堰共计200余口,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渔业发展迅速。休稻养鱼已形成规模,养鱼面积达2000亩,年出产各种成鱼20多万公斤。水果业稳步发展,全镇栽植优质水果达60万株以上,有效地实现了助农增收。畜牧业强力推进,以生猪、黄羊、小家禽养殖为主,年出栏肥猪2万头以上,极大地壮大了镇域经济的实力。 近年来,银汉镇始终坚持“三、四、五”的发展战略,即培植三大基地(生猪、水果、渔业),着力四大突破(集镇建设、民营经济、结构调整、财税收入),实现五大目标(建成南银柏油路,完成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把银汉场镇建成岳、蓬、广三县交界的文化、交通、商贸中心),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银汉场镇占地1.5平方公里,正在建设的来苏小区硬化街道800米,建成首尾相连的三条街道,吸引了众多的农户到场镇建房和经商。镇内有中等小学一所,乡卫生院一所;电信工程稳步发展,现已安装程控电话3000余门,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以上,预计到2005年全镇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投资60万元建成的自来水厂,能保证场镇居民用水无忧。80%的村进行了农网改造,电费实现了同网同价。 文化韵味浓厚:银汉镇来苏寺是一代文豪苏轼的隐居之地,镇内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银汉镇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正努力促进镇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银汉人民朴实、好客、性格爽快,诚邀有志之士来镇创业。. |
兴旺镇 |
该镇位于蓬安县南部,素有蓬安“南大门”之称,西距南充市区38公里,东北距蓬安县城4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为浅丘地形,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温暖,年平均气温15.6℃,年降趋势 200mm,全镇辖16个村,1个居委会,113个社,4306户,总人口17109人(其中非农人口3600人),总耕地面积12440亩,森林覆盖率达22%。 改革开放以来,兴旺镇党委、政府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狠抓经济建设,着重突出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外部投资软硬环境日趋良好,加之兴旺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兴旺镇逐步趋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区位优势:兴旺镇位于蓬安县、岳池县和南充市高坪区三县(区)交界处,距南充市区仅半小时车程,距蓬安县城区也只有1个小时车程,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有较大批量的农产品、小家禽、牲畜交易市场。县委、县政府把兴旺镇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区委也把兴旺镇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资源优势,兴旺镇气候适宜,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植和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大豆、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柑桔、蔬菜为主,作为我镇农业支柱产业的蚕桑,最高年份产茧6000担,总产量和栽植面积均居全县第二,被南充市列为蚕桑基地镇。畜牧业从小家禽、生猪为主,草食牲畜还在发展中。我镇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竹资源,竹业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交通优势:国道318线纵贯全境,与两条县道互为联系和补充。村道公路建设在兴旺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兴旺人民通过三年的交通大会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村道公路网。 基本优势:兴旺镇是省级试点小集镇,场地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趋于完善,有中学1所,完小6所,医院2所,车站1个,自来水厂1座。全部实现了光纤通迅,各种传呼和多种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30%的农户实现了有限电视,可收看中央台和地方台37套节目;全镇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民用电难的问题,扩建了一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00吨,使我镇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兴旺镇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镇通过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的骨干产业已基本形成。. |
相如镇 |
相如镇地处蓬安县,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蓬安于公元507年始建相如县至今已近1500年,先后是 蓬安县地图相如县、梓潼郡、蓬池县、蓬州、蓬安县治所之地。蓬安县城原设锦屏镇,现迁入周口镇,蓬安历史悠久,始于汉代,南北朝梁天监六年建相如县,为郡治。唐宋元明时期为蓬州州治所在,因蓬州早属安汉,取蓬州、安汉首一个字,称蓬安。司马相如、颜真卿、苏东坡等曾在蓬安留下政绩和足迹。 相如镇又称周口镇,该镇地处蓬安县中部。东出达川通湖北,南 相如镇地图示意过广安达重庆,西入顺庆进成都,北上巴0秦川,属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辖25个村 相如镇地图示意 ,177个社,6602户,25105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6人),耕地面积15708亩,是川陕革0据地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周口镇人民负重自强,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先后荣获南充市百强乡镇第六名、南充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南充市蔬菜生产基地乡镇、南充市生猪发展基地乡镇、四川省文化先进镇等光荣称号。周口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 - 资源概况 相如镇老街 该镇镇地处县城周边地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 周口镇 相如镇老街 幅员面积大,森林植被好,土地多,昼夜温差显著,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农作物产品以水稻、小麦、油菜、红苕、豆类、玉米为主,天府花生享誉省内外。南渠路、仪北路贯穿周口镇全境,金周路、周丰路、清雁路已经形成,村道公路十分便捷,晴雨无阻,四通八达。 |
高庙乡 |
一、狠抓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上台阶 近些年来,该乡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做文章,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依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一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全乡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乡粮食产量达7374吨,比上一年增加了405吨,增长5.8%;二是全乡以广柑、核桃、梨子为主发展水果业,产量达10万公斤;三是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以生猪、牛、羊、和鸡、鸭、鹅为主,培育壮大养殖产业。2005年全乡生猪出栏1.2万头,家禽4万余只;四是以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为平台,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转工作,全年共输出劳务3574人,实现劳务收入2379万元。 二、夯实基础建设,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一是针对高庙乡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差,群众靠天吃饭和买卖难的问题,根据县上的问题,根据县上的安排,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专用资金对全乡的部分病险山坪塘进行了整治,二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一批蓄水池和山坪塘,改善了生产条件。三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全乡升钟水渠进行了维修整治,并利用潆新公路修建的大好时机,组织白虎村、柏林村、兔伏村、松柏村等村村民新建公路7条约12公里,基本解决了运输难、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利用扶贫村建设项目,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狠抓社会事务管理,促进高庙社会和谐发展 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今年计划生育继续坚持“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的工作方针,采取各种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坚决按照政策办事,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进行了执法清理。 学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面完成了学校D级危房改造,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争取资金,偿还了部分“普九”欠债,对学校硬件建设作了适当补充和完善,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庙小学在全县乡类学校比较中取得了较好名次。同时,狠抓学校安全教育,学校安全管理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来,乡村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投资80余万元兴建的自来水厂,并正式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场镇居民饮水难问题。. |
群乐乡 |
群乐乡位于蓬安县城以西、与南充、南部接壤,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10个村,108个社,3099户,11996人。距县城18公里,每天往来于县内及南充、南部、广元的客车从境内通过。 群乐乡属浅丘地貌,土壤为棕紫色重粘土、灰棕冲积土。气候特点:属亚中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季炎热,秋多绵雨,年降雨量较多,日照全年124天,无霜期306天,霜冻轻微,适于农作的生长。 境内最高山峰海拔487.5米,乃是佛教圣地,庙宇恢宏,松柏森森,自唐至今,香火不散,每逢朝圣佳期,游人如织,多达万余,值得一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全乡有山坪塘51口,蓄水能力150万立方,提灌站3处,升钟水库套配渠系已通8个村,境内还有一个容积为450万立方的“七·一”水库,农业生产、人畜用水能够保证。 社会事业有新进步:该乡是“普九”工作先进乡,初中、完小各一所,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是学子的乐园;乡卫生院设备齐全,医务人员业务精湛,村医疗站系统完善,还有市民政局授牌的“三级敬老院”一个。 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群乐乡党委、政府以富民强乡为重点,以立支柱、兴产业、强基础为工作思路,坚持引导和扶持,着力打造新群乐、新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创特色农业新局面,打特色农业新品牌,做土地流转新尝试。目前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业主经营得到了巨大发展。全乡大小业主共有55个,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渔各个方面,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回引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群乐乡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乡党委、政府真挚的邀请各界朋友到群乐投资开发,发展事业,让我们为了群乐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
长梁乡 |
蓬安县长梁乡座拥嘉陵江畔,距蓬安县城19公里,与相如镇、锦屏镇、正源镇、巨龙镇、三坝乡、两路乡毗邻。全乡辖16个行政村,总户数5246户,总人口20975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1人),幅员面积3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46.04亩,其中田3681亩,土5365.04亩,河滩地6100亩,林地10200亩。 我乡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村村通公路,社社通电话,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现有中心医院2所、计生服务站1所。教育教学先进,现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2所,师资力量雄厚。我乡资源丰富,幅员面积广,森林植被好,土质肥沃,河滩地平整无涯,适合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产,马回花生、生姜闻名遐迩,中坝蔬菜远销省内外,建有优质柑橘产业园一个,面积达16000余亩;西瓜基地一个,近3000亩;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一个,种植面积8000亩以上。。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坝新村初具规模,有金狗槽、狮儿梁、葫芦包、夹牛石等神奇的传说故事,极有旅游文化价值。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以-理论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发展水果业,做强蔬菜业,壮大养殖业,开发旅游业”的工作思路。2010年,按照全市柑桔百万吨产业工程总体部署和县“一区三园”的规划,我们充分利用嘉陵江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优势,积极推动以“锦橙100号”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目前,优质柑桔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8600亩,是全市20个柑桔基地之一。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村建设”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产业立区、产村互动”作为新农村综合体发展的中心任务,以“百名党员进园区”活动为抓手,综合体发展的潜力被进一步激发,结合本地实际,总体规划了射虹铺村、蔡家渡村、文昌村、邓家渡村、金坡梁村、桐桷寨村等6个新农村聚居点。总面积175亩,分二期建设,建成后可入驻农户248 户、1123 人。 |
两路乡 |
两路乡位于蓬安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蓬(安)南(部)公路横贯全境。全乡辖9个行政村,8414人,农业人口8237人,幅员面积16.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16亩。属典型的丘陵山区。 全乡粮食总产量4533吨,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生姜、莲藕。花生以籽粒好,壳薄,色鲜而出名,是蓬安县花生制种基地乡,年产量333吨。水果以柑桔为主,味好,色鲜,远销西北各省,产量达1500吨。 两路乡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猪、鸡、鸭、羊是主要饲养品种,2003年圈存分别达到7650头、2240只、6160只、1300只。 两路乡乡镇企业2003年达42个,从业人员175人,年产值4000万元,民营个体工商户173户,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达400万元,纳税12万元。 全乡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乡1999就已完成普九达标任务。现有教职工77人,教学班32个,在校学生1260人,学生综合考试历年名列全区前茅。广播电视已普及,实现村村开通。有县道10公里横穿全境,乡村公路23公里,直达各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固定电话已达550部,南充联网公司,南充移动公司分别在我乡建手机中转站一座,分别投资达220万元、230万元。 两路乡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欢迎各界人士到两路来投资发展。. |
睦坝乡 |
睦坝乡位于蓬安西部,座落在嘉陵江中游,西与南部、王家相邻,东、南与万和、龙云、巨龙、高庙接壤,北与平头、石梁隔江相望。地势平坦,浅丘、平坝各占一半,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辖20个村,147个合作社,总人口19254人。 一、产业化发展状况 该乡属农业大乡,年产粮食8800吨,水果470吨;年出栏生猪14000头,小家禽128000只。今年,全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新栽核桃树1100亩,日本甜柿150亩、优质梨250亩、西玫女神李子园100亩、桃15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建设 全乡共有乡村公路56公里,公路质量较好,基本实现了村村、社社通公路,加之新建的南渠路、潆新路穿乡而过,交通便捷。 (二)、水利设施建设 睦坝属升钟水库灌区,共有渠道23公里,87个农业生产和合作社能很好的享受并利用升钟水。本乡有小型水库一座。面积298亩,蓄水234万方;有山平塘120口,提灌站6处。 (三)、文化教育设施 有中心小学两所和初级中学一所,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有3200学生就读。 (四)、小集镇建设 场镇建设初具规模,场镇面积共0.5平方公里,街道硬化500米,水电设施齐全,共有场镇居民1000余人,每逢4、7、0当场。 三、辖区内沿嘉陵江的村、社基本情况 睦坝位于嘉陵江右岸,有5个村沿江,嘉陵江支流(西河)沿岸4个村,共14个社,沿江村庄耕地面积1200亩,人口1680人,河滩开发主要以养牛、羊、种西瓜和开发砂石为主。沿江有永安寨和龙大山古寨,山上寨门保存完好。 四、乡内值得开发的项目 睦坝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优质大米远近文明。河滩资源丰富,砂石开发前景大,还可大量发展畜禽养殖。 五、环境保护情况 睦坝乡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24%,造马尾松林3000余亩,乡内无污染厂、矿企业,有古老的睦阳城旧址,远近闻名的铁佛寺、华华寺遗址,具有较好旅游开发价值。 该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督导组的指导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精诚团结,高举灯-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乡”的奋斗目标。. |
石梁乡 |
位于嘉陵江中游的石梁乡,原名石门乡,素有“一碗泥巴一碗饭,山青水秀出好汉”的美称。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80亩,森林覆盖率45%。全乡总人口1.3万人,辖12个村,99个社,乡政府设在位于嘉陵江很早前改道而形成的“U”型坝的顶点位置——石梁场,场镇面积1.2平方公里。 石梁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坝区6个村,地势平坦,山区6个村属浅丘地貌。嘉陵江由上而下形成冲积河滩地四处,面积3500亩(已开发两处2500亩)。全乡水资源丰富,两个小二型水库呈骑角之势,位于前后坝区的制高点,并依托鲜店乡胜利水库之水的补给,灌溉山区5个村,坝区6个村。同时嘉陵江边有中、小型电力提灌站6处,又给予了农业用水的有效补充。鉴于石梁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1976年以来,一直被蓬安县列为水稻制种基地。1990年以来得到市、县两级的扶持,开发河滩2处,建成高标准桑园2500亩。 石梁乡围绕强乡富民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农业基础抓稳定,工业重点抓突破,管理核心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提升形象,在奋斗中实现跨越,全乡经济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底前建成了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年产蔬菜6000吨,高产稳产水稻制种基地2000亩,年产稻种60万公斤,桑、果、林生态农业园三处,共3000亩,年产茧10万公斤,水果500吨,河滩沙石开发年创利100万元。2002年,全乡实现GTP4000万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县前列。 石梁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邮电通信网覆盖全乡每个村组,供电系统规格高,配套设施完备。自来水厂可为场镇及5个村提供优质的生活用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以上;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2个村和75%的社都通公路;通过“三村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乡村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涌现了2个“文明新村”、6个“小康示范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有中心卫生院一个,村级卫生医疗站12个。到2006年金溪电站竣工时,石梁乡将以红二十九军战斗过的“地藏寺”为观光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届时,面积达3200亩的生态农业公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石梁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计划生育连续三年获得县级“一等奖”,安全生产荣获南充市“先进乡镇”。. |
平头乡 |
" 平头乡位于蓬安县城西北部的嘉陵江畔。东邻鲜店乡、向东乡、石梁乡,南与睦坝乡隔江相望,西与南部县的王家镇毗邻,北与仪陇县环山乡相连。乡域总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下辖10个村,耕地面积10517亩。 平头乡紧紧围绕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乡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868元,工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38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586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480万元。 平头乡地处三县之交,得天独厚的嘉陵江水资源以及离仪陇新县城新政镇仅10公里的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交通、运输、城建、工业生产、农业开发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多年来,乡党委、政府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保护业主经营,形成了以水果、蚕桑、畜禽为支柱的三大产业基地,乡镇企业呈现出新的活力,业主经营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当前石油钻探又给市场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无限商机期待你的参与。 平头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通讯发达,交通方便,市场活跃,远近闻名。乡党委、政府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开发市场潜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面调动全乡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努力形成“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良好局面。优良的投资环境,开明的招商引资政策,将给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欢迎各有识之士投资平头,共同开创平头乡的美好未来!". |
鲜店乡 |
鲜店乡位于蓬安县北部。全乡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619亩,全乡辖14个村,104个社,有农户2969户,农业人口10379人,非农业人口300人。近年来,乡域工农业GTP为33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农业税征收总额53万元,工商税收为15万元。 一、地理位置 鲜店乡属于丘陵地貌,平均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16度,比周边乡镇平均低2—3度,年降雨量800毫米。 鲜店乡距县城48公里,“金周公路”开通后距县城27公里。东与诸家乡接壤,南与向东乡毗邻,金溪镇相望,西与平头乡相接,北与仪陇县环山乡接壤。与全国小集镇建设示范镇——仪陇县新迁县址新政镇相距12公里,距南新高速公路12公里,距南充市92公里。 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壤属遂宁土壤。荒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6%,有较大的开发潜能。 农作物资源:盛产小麦、稻谷、玉米、红苕和其他亚热带多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常年总产量500万公斤,经济作物常年总产量50万公斤。 林业和水果资源:以柏树为主的林木覆盖约3万亩。雪梨500亩,常年产量200万公斤;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柑桔500亩,常年产量10万公斤;桑树1500亩,年养蚕能力1500张,产茧5万公斤;其他名特水果、干果常年产量50万公斤;以杜仲为主的药材100亩,产量1000公斤。 畜禽资源:全乡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稳定。常年出栏生猪1.5万头,以南江黄羊为主的山羊常年出栏25000头;土鸡、鸭、鹅常年产量10万公斤,常年出栏小家禽30万只。以龙滩村为龙头的“恒心养殖场”养殖大户120户,常年出栏肉鸭15万只,出栏生猪6000头。 水利水产资源:全乡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二座,山平塘80余口,共有水域面积1300余亩,常年水产品产量130万公斤。 旅游资源:鲜店乡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新鲜,无污染,是休闲的好去处。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将逐步建成:水上游乐长海、红九军革命历史纪念碑、铜鼓寨战役遗址、“五颗石”奇观、雪梨山庄、石塔文物、石油钻井等景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齐备 通讯、电视、广播已覆盖全乡,水、电设施齐全,医疗条件较好,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已引进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1个,5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10万元以上的4个。. |
茶亭乡 |
地处蓬安县最北端的茶亭乡,北与仪陇县二道镇相郊,东与营山三兴镇、青山乡接壤,属三县交汇的浅丘山区,乡域面积32.6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0人,辖15个村,104个社。 茶亭乡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茶亭蓬池坝在唐宋时期,先后作为县城达600年、州府达500年之久,唐朝大书法、文学家颜真卿曾在此任蓬州长史,城中的开元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宋代城郊的嘉佑崖,是巴蜀名人向往的风景区,又是道教文化中心。1933年,红军在此建立了革0据地,英勇的茶亭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茶亭自古以来享有“蓬州古城”、“鲁公旧居”、“革命老区”的称誉。 今日茶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仪北路横贯全乡,街容市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有程控电话、村村通闭路电视。林业绿化长廊初具规模,畜禽养殖迅猛发展。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经营成效显著,农产品资源丰富。粮食年产量达600万公斤,年出栏生猪1万头,小家禽10万只,年养蚕1000张。建成了蔬菜、水果、畜禽三大产业带。工农业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 2002年,茶亭乡荣获“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民政事业、业主经营、畜禽产业化建设名列全县第一。. |
诸家乡 |
诸家乡位于蓬安县北部,距县城34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乡辖14个村,119个社,3525户,总人口136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7人),总耕地面积12915亩,森林覆盖率占幅员面积30%以上。 诸家乡围绕稳定发展、富民强乡的宏伟目标,确立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经营场镇为理念,招商引资促跨越”的工作思路,集中精力抓发展。2002年,全乡经济呈上升趋势。 诸家乡农业结构优,生态环境良好。在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畜禽、水产、蚕桑业方面优势明显,现已建成以红花村的大棚蔬菜、青云村的苍溪雪梨为重点的示范片600多亩。本乡是南充市蚕桑基地乡,有名的会龙蚕种场采购种蚕原种就在这里。全乡现有桑园上千亩,改良桑树30余万株,年养蚕2000多张;2003年又育桑苗60亩,可再发展桑园500亩,实现年养蚕2500张以上的目标。已退耕还林、绿化荒山5500亩。诸家乡围绕自然生态这一主线,开发了大锣山(又名水观音)旅游景区。引进业主投资10多万元,分别在乡主道公路附近的土地垭村建成水产养殖场、红花村建成EM生物链循环养殖场;引进业主投资12万元,在青云村建成山羊、肉牛养殖场,均已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业主的带动,全乡兴起了养殖0,2002年全乡出栏生猪1.6万头,家禽20万只,出栏肉羊1000头,商品牛300头,水产品达60万公斤。 诸家乡地理位置优越,与茶亭、徐家、黄坪、鲜店等乡镇毗邻,与仪陇县的银山乡、新城乡接壤,距仪陇县新县城新政镇23公里。徐诸公路、诸银公路纵贯全境10多公里,是诸乡及仪陇县新政镇、银山乡的绝大多数客货车辆进出的必经之路。诸家乡为了创造出更好的环境,引进资金上百万元对徐诸公路进行改造,三级油路标准的徐诸公路将于2004年全面竣工。诸家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场镇建设,在现有的一条主街、两条大街的基础上,准备再启动五星大道二期工程,引进资金70万元,扩建街道10000平方米,再引进50户村民到场镇落户,新增商业门面120个。 诸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乡,光纤闭路电视已进村到户,入户率达80%以上,用户可全天观看中央、地方共39套电视节目,新建自来水厂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净水,日供优质水达100吨。. |
骑龙乡 |
骑龙乡,地处蓬安县北部丘陵地带,距县城22公里,仪北公路穿境而过。乡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892亩,辖9个村,85个社,2583户,人口103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0人)。 骑龙乡围绕“实干争先、强乡富民”的工作目标,确立以“调结构、兴产业、重基础、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抢机遇,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乡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骑龙乡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科技示范作用日益明显。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产花生、油菜籽;骨干产业为柑桔和生猪。柑桔以“锦橙100号”、大脐橙为拳头产品,现有柑桔40余万株,年产柑桔最高产量达到4000吨,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柑桔生产基地乡”。生猪年出肥9000头,小家禽年出栏15万只。 骑龙乡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有酿酒、预制构件厂、砖厂等共10家企业,年创产值400余万元。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引进外地业主兴办企业蔚然成风,租赁土地230亩,创建了蓬安最大的山羊饲养基地,已购回南江黄羊和金堂黑羊200余只。 骑龙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邮电、水电、有线广播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乡光纤联网主线已延伸到村、组,255户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能够观看到38个频道的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各家农户进行农网改造,电费同网同价。全乡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增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骑龙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改革开放的契机,力争在畜禽、水产养殖业上做大做强。积极创造条件,以优惠的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综合开发,把骑龙乡建成一个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川东名乡”。. |
金甲乡 |
该乡位于蓬安县城北部,紧邻相如镇、金溪镇、骑龙乡,与营山县幸福乡接壤。面积39.1平方公里,辖15个村133个社,16515人。耕地面积15600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柑桔、玉米制种。生猪、劳务输出四大产业,2005年GDP总值43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693元。 基本工作思路:高扬党建旗帜,大力招商引资,壮大产业支持,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疾苦,构建和谐金甲。 (一)该乡始终弘扬“与时俱进,团结奉献,负重自强,勇于争先”的金甲精神,用金甲精神凝聚全乡人心。 (二)始终明确“高扬党建旗帜,大力招商引资,壮大产业支柱,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疾苦,构建和谐金甲”的金甲思路,用金甲思路统揽全乡工作。 (三)始终推出进家举措,突出工作重点,执着追求工作目标。 1、抓班子,带队伍,着力党建添色彩是重点。一是坐力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二是着力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三是着力制度建设,增强约束力。四是着力载体建设,增强牵引力。 2、兴产业谋发展,立足增收富百姓是重点。一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助推乡域经济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好立乡产业。三是以政策为契机,建设新农村示范点。 3、排民忧,化民怨,解决疾苦促和谐是重点。一好似关爱-。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安全稳定保平安。. |
新园乡 |
新园乡位于蓬安县南部,与碧溪、天成、利溪、龙蚕等乡镇相邻,全乡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86个社,总人口10809人,耕地面积10739亩。 改革开放以来,新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狠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日渐良好,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农村社会稳定,被列为市级小集镇。 新园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化优势及发展优势。 新园乡南距南充市高坪区23公里,北到县城17公里,交通便捷,建设的营(山)高(坪)一级公路贯通全境,新(园)天(成)柏油路已破土动工,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快速发展。 新园乡属浅丘地带,幅员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达38%,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显著,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尤以蚕桑、水产为优;畜牧业以生猪、家畜、家禽为主。 新园乡被市政府列为蚕桑基地乡镇,全乡现有桑园面积4200亩,桑树总量680万株,年产茧7.6万公斤,蚕茧收入52余万元。全乡有蚕桑业主9户,引进资金近100万元,租赁土地1310亩,极大地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 新园乡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乡近100户养鱼专重大户,实现稻田养鱼3000亩,休稻养鱼600亩,溪河养鱼4.2公里,年产值达800万元。 新园乡畜禽业形势喜人。年生猪出栏近6000头(其中:专重养猪大户4户,投资145万元,建有良种生猪养殖场2个,年生猪饲养量达300头,年出栏生猪200头);养兔大户饲养良种兔360只,出栏肉兔600只;溪河养鸭6000只;小家禽养殖全乡18万只,出栏4万只。 新园乡是市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场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是完成新建政府办公楼830平方米,硬化街道380米,新征地20亩,总投资135万元,带动新增工商户31户;二是广播电视事业超常规发展,全乡80%的农户联通了38套中央和地方节目的光纤电视信号;三是邮电、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电话村村通,移动、联通信息网络覆盖了全乡;四是教育卫生事业蒸蒸日上,现有中心小学1所,教职工87人,学生1200人,教学水平在全县列居前十名。乡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属省级医疗卫生保健先进乡;五是场镇、农村全部实现了农网改造,电费同网同价,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0吨。. |
三坝乡 |
三坝乡位于蓬安西南方,嘉陵江西岸,三面环水,一面临山,东与马回乡一江之隔,西与渔溪乡、正源镇遥遥相望,南与利溪镇、江陵镇接壤,北与长梁乡隔江,距蓬安县城约25公里。该乡交通便利,蓬安至高坪龙门段公路穿境而过,村道公路尤为通畅,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流径水域达18公里,渡口码头日趋繁荣,全乡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按海拔高度划分,该乡属平坝浅丘。土质肥沃,由砂、粘土、冲积物堆积而成,高出河床20m左右,土质多为红棕紫泥和老冲积泥土,局部地方有黄泥并拌有卵石,土质深厚、阳光充足,适宜小麦、玉米、花生、生姜等农物种植,水利资源丰富,人畜饮水方便。 从2001年建制调整后,到目前为止,三坝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80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总户数3572户,总人口142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8人,人均耕地 0.59亩。 三坝乡气候、土壤适宜发展柑桔、生姜、花生及生猪饲养。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业已成为全乡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乡大面积栽植,盛产的锦橙100号果大、核少、色艳、汁多、味浓、化渣、高产、早熟等特点,经济收入稳定,极具市场竞争力,远销新疆、福建、甘肃、重庆等省、市。我乡连续6年被市、县列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水果基地乡;连续6年被市、县授予农业产业化建设先进乡镇,享有“锦橙之乡”的美誉。全乡主要以水果、花生、生姜、生猪为四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全乡农业总产值达5557万元,粮食生产量687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 随着全乡农业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几年来,乡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计划生育执行率控制在98%以上,全乡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本乡有中心卫生院一所。中心卫生院全院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全乡共有医务人员14人,儿童免疫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全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有中心校一所,全乡共有教学班21个,2013年在校学生768人,适龄儿童常年入学率达到100%。全乡有教职工86人(其中含退休教师27人),中级职称以上25人,占教职工人数的 28.74% 。三坝小学校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职工宿舍、学生食堂等,全校建筑面积达5778平方米,占地24亩。乡民政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保”老人全部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补助金,有20%的“五保”老人住进了养老院,军烈属及残退军人按期领到抚恤、优抚金。为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乡对劳务输出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全乡常年务工人员4216人,2013年实现劳务收入4500万元。 充实基层组织建设,三坝乡委员会下辖11个党支部,党员394名;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村民自治工作落到实处,实行政务、财务两公开,普法学习成效显著。 电力、通讯、场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乡全面完成电网改造,全乡已安装程控电话1510门,移动、联通等建立基地站2座;闭路电视用户2100户;场镇建设8000平方米,农贸市场建设投资2万元,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坝乡围绕“强乡富民,共建小康”的宏伟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产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经济作物为主的花生、生姜产业,以养鱼为主的渔业产业,以外出务工的劳务输出产业,六业并举调结构,建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狠抓水利、公路、小城镇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党员干部和示范大户二支队伍建设。 四川核电首选厂址落户三坝,核电工程将给三坝带来百年难得一遇的发展机会,三坝的明天更加美好。 |
碧溪乡 |
碧溪乡位于蓬安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97个社,3656户,总人口13800人,总耕地面积129公顷,森林覆盖率37.2%。 改革开放以来,碧溪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狠抓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逐年递增,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是蓬安锦橙100号基地乡之一。碧溪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基础优势。 区位优势:碧溪乡距县城17公里,油路通畅,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县委、政府把该乡作为重点发展乡镇之一,是蓬安“生态靓县”的缩影。 资源优势:碧溪乡幅员辽阔,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尤以水果、蚕桑、蔬菜为优。锦橙100号种植3500亩,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并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前景广阔。蚕茧量1000担,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畜牧业以小家禽、生猪、羊为主。小家禽年出栏50万只,出栏肥猪1.8万头。 交通优势:交通四通八达,新修建的5公里油路与穿乡而过的仪北路交错相通,村道毛坯路村村通社社连,晴雨无阻。 基础优势:碧溪乡场镇建设成绩斐然,美化、净化、绿化工程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学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电视差转台和光纤通讯,使全乡人民24小时能收看中央台和地方台3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农网改造和修建水厂解决了全乡人民的“用电难、用水难”的问题,用上了“放心电、洁净水”。 碧溪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本设施建设规划有序,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准备在蚕桑、畜禽、水果发展上再做文章,新攀高峰。同时,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2010年把碧溪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社会稳定的现代化乡村。. |
柳滩乡 |
柳滩乡位于蓬安县东南部,与杨家、碧溪、河舒、开元等乡镇相邻。全乡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地属浅丘,平均拔465米,辖13个村,107个社,3479户,总人口135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7人),耕地面积12838亩(其中,田6499亩,土6339亩)。 一、基础条件好 柳滩乡距蓬安县城13.7公里,河罗公路穿场而过。场镇占地1.5平方公里,有中心小学、卫生院各1所,35千伏变电站一座,乡场镇和10个村全部进行了农网改造,兽防、食品、供销、粮站机构健全,服务设施齐备。新建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达200吨以上。全乡已有978户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乡,并设置了专门服务机构。交通便捷,2003年全面启动村道公路建设,四条村道主路全部引进业主进行开发,按标准修建的泥结碎石路面,年底可村村通公路,晴雨无阻,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柳滩乡治安秩序良好,2002年被南充市政府评为“文化先进乡镇”。 二、资源丰富 柳滩乡土壤深厚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花生、水果、蚕桑等农作物。柳滩虽属典型的旱山乡,但水资源潜力较大,邻乡的三元水库、英雄水库及本乡的唐家沟水库及其配套水渠、塘堰,蓄水量达到40万立方米。只要外引内蓄,完全能够保证全乡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三、特色产业突出 1、水果发展成绩斐然。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规模、规范栽植锦橙100号1200亩、37万株。特别是县二建司姚建军承包的800余亩锦橙100号,长势较好,今年已开始试花结果。2001年,柳滩乡被县委、政府列为锦橙100号重点基地乡镇。 2、养殖业发展迅速。全乡年出栏小家禽10万只,生猪育肥1.5万头,养猪大户郑俊杰投资40多万元建了一座大型养猪场,现饲养良种母猪68头,产仔母猪53头,产仔猪623头,现存栏饲养生猪218头。1999年,柳滩乡获南充市政府“小家禽基础乡镇”称号。 3、种草养畜业异军突起。种草养畜规模大,劲头足,全乡退耕种草700余亩,养山羊5000多头,肉牛1200多头,现有“银窝”、“中咀”两个种草养畜规模村。 4、水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乡稻田养鱼达到了4800亩,休稻养鱼达到1000亩,培育了22户养鱼大户。. |
石孔乡 |
石孔乡位于蓬安县东部,县道白石公路、石凉公路贯穿境内。乡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63人,下辖11个村,86个社。 石孔乡平均海拔580米,常年气温20度左右,黑沙泥土质,种植业生长周期长,光照时间长,营养元素丰富,是蓬安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全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通讯、水电、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新建长200米的街道,面积5000平方米,小城镇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乡内有中心小学1所,初中1所,适龄学生入学率达99%。合格的乡卫生院1所,社区医疗服务站16个,敬老院1个。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内社会保障系统日益完善,养老保险覆盖面达20%。 全乡围绕“率先发展、富民强乡”这个目标,以粮油、果、猪、禽、蛋为支柱产业,尤其以生猪养殖为龙头,“石孔贡米”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相如雪梨”,初步形成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4000万元,农业增加值500万元。粮食总产700万公斤,出栏生猪1.62万头,财政收入105万元,农民纯收入2380元。 全乡水利设施稳固,有山坪塘118口,小二型水库一座,电力提灌站2处,石河堰1处,新建囤水田250亩,实现灌溉面积3400亩。 石孔乡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乡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计划生育工作曾先后被国家计生委、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各项工作也先后荣获“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南充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蓬安县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目前,乡内久负盛名的“石孔贡米”的深加工和销售项目有待与各界合作,深层次开发石孔种植业和养殖业,待望各界有识之士来石孔投资。. |
开元乡 |
开元乡位于蓬安县东南山区,与蓬安石孔、杨家、柳滩、河舒、白玉等乡镇、营山县联升乡相邻,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8个村,57个社,总人口5869人(非农业人口328人),总耕地面积5133亩,森林面积8000亩,覆盖率60%,属丘陵地区,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8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 开元乡以发展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狠抓经济建设,全乡经济呈持续发展的态势。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0万元,财政收入110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2600元。开元大力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年出栏肥猪6929头,人平1.3头;二是建立了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业,两年产水果135吨;三是大力发展以养鱼为主的水产业,年产商品鱼50万公斤;四是已规划千亩花椒种植片,预计到2005年将成为年产30万公斤花椒的基地乡,使开元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开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给开元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元距县城较近,不足20公里的开河路,开白路直通县城,乡村公路已形成网络,交通较为方便;二是水利资源良好,境内有两条溪河和一座小(一)型水库,两条渠道围绕全乡,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三元水库是我县较大的水利工程,库容968万立方米,水面850亩,具备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的优越条件,可招商引资进行水产、旅游开发;三是通讯设施较为完善,建有移动通讯站一个,中国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面达70%以上;四是场镇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场镇占地30000平方米,街道整齐,卫生、服务功能齐全,市场活跃。邮政、医院、学校、供销、粮站、休闲娱乐、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一应具全。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乡政府连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社。 开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完善,是经商办企业、投资开发的好地方。. |
新河乡 |
新河乡位于蓬安县东南部,与渠县星火区接壤,距县城4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01个社,常住人口11198人,耕地面积8280亩。境内属深丘低山地貌,平均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新河乡西南与著名的风景区——白云避暑山庄相邻,山高林密,浓荫蔽日,山石奇异,是旅游避暑胜地。西北有千佛岩,海拔792米,登高远眺,视野开阔,山峦田畴尽收眼底。 新河乡农业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优质水果是全乡的主导产业。全乡有甜橙、脐橙、锦橙100号等优质柑桔30万株,年产果300多万公斤;李子树12万株,年产李子240万公斤;五星枇杷、油桃、布朗李、丰水梨、杏子、大枣等优质水果达20多万株,年产果200多万公斤。建成优质水果基地4个,面积2000亩。以业主陈贻德为代表的龙塘村,粮经比例已达到4:6,该村3社成为远近闻名的“无粮村”。新河乡山地面积宽广,开发潜力较大。近两年已退耕还林、绿化荒山6300亩,仍有可利用荒山面积7000多亩。2003年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走发展干果之路,规模成片栽植新疆薄壳香核桃2000亩、12万株,木瓜11万株,五年后可见效益,将成为全乡又一大骨干产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新河乡养殖业发展迅速,是山羊饲养基地乡,年出栏肉羊3000多头,年出栏生猪1.2万头,家禽16万只。 新河乡交通便利,蓬福公路贯穿全境,距渠县县城仅35公里。场镇建设发展很快,在原有三条大街基础上,正筹备引进资金80万元,再建设一条新街,新增场镇居民200人,新增商业门面150个。同时,老街硬化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将于2004年3月底前竣工。新建的水厂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净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日供优质水100吨。邮电、供电等公用设施齐全,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乡。光纤闭路电视已开通,可观看36套电视节目。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河乡新一届党委、政府围绕富民强乡奔小康的总体目标,确定“经济发展为主体,结构调整为龙头,经营场镇为重点,基础建设为关键”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带领全乡人民努力实现新的跨跃。新河乡各项建设热火朝天,乡镇面貌日新月异,这里的发展需要你的支持,勤劳、朴实的新河人民愿与天下人交朋友。. |
南燕乡 |
上有避暑山庄,下有白云矿泉,中穿国道318线的南燕乡,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南燕乡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距南充60公里。东与广安市蒲莲乡相邻,南与银汉镇接壤,西与罗家相连,北与福德、新河毗邻,素有南充“东大门”、蓬安“南大门”之称,全乡辖14个行政村,129个社,3828户,总人口13149人,耕地面积10650亩,森林覆盖率3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南燕乡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科技引路、市场导向、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建立基地、强乡富民、实现目标”的工作思路,发扬与时俱进精神,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发展中实现自我。 南燕乡工业、商贸发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区位优势:南燕乡距县城和南充市很近,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畅通,是蓬安发展经济的门户。 资源优势:南燕乡幅员面积虽不大,但森林植被较好,有丰富的页岩资源。昼夜温差较为明显,比较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粮食主产水稻、小麦、花生。优质梨及水产养殖是该乡的支柱产业,年产各种优质水果274吨,产成鱼1000吨,畜牧业以小家禽、生猪、山羊为主,年出栏6.8万只,生猪育肥出栏1.5万头,山羊正在大规模发展之中。 基础优势:南燕乡场镇占地50亩,有中心小学1所,联小1所,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全部使用了光纤通讯,各种寻呼网络覆盖全乡,2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24小时转播,能看中央和地方台35套节目。场镇和各村实现了农网改造,电费同网同价,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00吨。 南燕人民憨厚朴实,思想解放,勤劳务实,紧紧抓住发展的契机,凭借人缘、地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乡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南燕人民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人,以宽松的环境留住人,给外来客商提供要有尽有的方便。南燕人民热忱欢迎各方人士来乡投资开发.. |
天成乡 |
天成乡位于蓬安县西南面,距县城27公里,距南充市45公里,紧邻国道318线。仰望可观省级名胜风景区金城山,俯首尽览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深南海”,属典型的浅丘地带,四季分明。全乡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辖16个村,110个社,总人口1.3万人,是蓬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乡镇之一。 天成乡围绕“抢抓机遇谋发展,富民兴乡壮经济”的战略目标,确定以“改革为手段,发展为动力,产业调整为主体”的工作思路,不断发展乡域经济和扩大招商引资,实现乡民与客商互惠互利。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00万元,财政收入500万元。 天成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水资源丰富,北有张家河贯穿,南有大深南海作保障,全乡村村通水渠,天旱年也能保增收。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用政策引导乡民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惠的政策、赚钱的良机引进业主15户,引入资金1000万元。目前,全乡形成四大经济板块:一是以水鸭凼村为中心的2000亩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年产水蜜桃500万公斤;二是以连接仪北路与318线的油路为主线,形成3000亩大头麻竹种植带,年产竹笋1000万公斤;三是巩固“蚕桑基地乡”荣誉,形成3000亩优质桑园,年养蚕5000张,产茧3000担;四是以大深南海和张家河为依托,成片休稻、溪河水产养殖5000亩,年出水产品200万公斤。到2005年,全乡可望实现总产值过亿元。 天成乡社会事业发展与时俱进。公路、邮电、电信、有线电视、自来水厂等公用设施发展迅猛。10公里天新四级油路连接仪北路。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乡,37套闭路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240吨。天成乡是“蓬安经济半小时圈”的乡镇之一, 天成人杰地灵,硕果累累。乡党委、政府从上级手中捧回了“旅游观光农业示范乡”、“蚕桑基地乡”、“先进乡镇党委”、“三百工程带头乡”等殊荣。发展看好的天成乡,条件优越的天成景,淳朴勤劳的天成人,时刻恭候您的到来!. |
海田乡 |
" 海田这个以山水秀丽闻名的蜀北福地,地处蓬安县南大门,紧靠318国道线,乡域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人,下辖14个村,94个社。 海田海田乡紧紧围绕“富民强乡奔小康”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产业兴乡、基地强乡、商贸活乡、法治安乡”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在发展中谋求提高,全乡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趋势。2002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万元,与2001年同比增长13.8%,财政收入实现90万元,同比增长14%。 海田海田乡以大深沟水库为依托,借助大深南海的旅游优势,以贯穿全乡的洋萝河为纽带,大力发展了四大基地:一是“蜀海田螺”水产养殖基地,现“蜀海田螺”的养殖达到1500亩,年创产值500多万元;二是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野兔,全乡养肉牛500头,肉羊20万只,野兔2万只;三是水果基地,全乡栽植水果250万株,其中锦橙100号10万株,核桃等干果80万株;四是生猪繁殖基地,全乡养殖母猪800多头,饲养30头以上母猪大户20户,年可产仔猪1.6万头。同时,借助慈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造纸业,全乡投资50万元兴办造纸厂2个,实现机械自动化操作,全年可产土纸30万公斤,产品畅销到附近5个县、市。 海田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邮电、供电、供水、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乡。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海田乡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乡共有学校3所,教师100余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海田乡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凭借人缘、地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各项工作中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 |
济渡乡 |
蓬安县辖乡。1952年置济渡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万。318国道横贯其境。水利资源丰富,全乡大部地方属自流灌溉。辖马鞍山、小深沟、石山包、土桥、羊驴滩、帽盒山、戴家寨、乌鸦嘴、土地坝、涧槽沟10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粮食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特产柑橘。养殖蚕、生猪。. |
凤石乡 |
凤石乡因境内有“凤凰山”、“石马寨”两座风景迷人的大山而得名,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00亩,常住人口1.2万人,下辖13个村,89个社。 凤石凤石乡地处蓬安的最南端,与广安、岳池、高坪等县(区)毗邻,318国道穿境而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竹木参天,郁郁葱葱,冬暖夏凉,进入凤凰山尤如走进了原始森林。特别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深南海的南海风情、南海寺、灵观音、水观音等著名景点更是吸引着广大游客,常令人留恋忘返。凤石乡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深沟、回龙两座中型水库及尖山、小沟、棉花沟三座小二型水库灌溉全乡,且水产产业化建设已初具规模。这里盛产水稻、小麦、大豆、高梁、油菜、花生、水果、中药材等,是蓬安县的粮食主产区及水果、水产集散中心,出产的布朗李、凯特杏、韩国大水晶梨、日本甜柿、大五星枇杷等名特优水果在川东北地区占有一定市场,堪称蓬安的“鱼米之乡”。 凤石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凤石乡牢牢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实干争先,强乡富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做大产业,夯实基础,提升集镇,壮大民营,扩大招商,加强党建”的总体思路,先后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成片栽植名特优水果40万株,2000亩大头麻竹,引进南江黄羊2000只,荣昌母猪1000头。利用大面积的果树空行套种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基本上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禽、蔬菜四大骨干产业,农业产业化初见成效。引进10多家民营企业,改造了预制厂、页岩砖厂、木器加工厂、酒厂、纸厂、水厂等老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如今的凤石,乡村公路网状化、信息通信网络化,市场设施功能齐全,商贸旅游十分活跃。2002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77万元,比上年增长9.7%。我们的战略重点是:努力实现“四个五”,一是建好五大基地(果品基地、麻竹基地、草食牲畜基地、水产基地、经济作物基地);二是夯实五大基础(交通基础、信息基础、水利基础、市场基础、生态环境基础);三是培育五大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工建材业、家庭手工业、旅游服务业、劳务输出业);四是抓好五项建设(招商引资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党的自身建设)。到2010年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