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辖镇。清设崇德乡,1940年改名凤鸣乡,1984年更名飞凤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3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1.3万。阆中至天林、升钟公路过境。辖大碑殿、水澄、三家塘、五圣宫、飞凤、石扶场、瓦店、长年寺、龙滩、三清观、天桥、桥亭12个村委会。三岔溪、升钟水库左干渠纵横镇境。镇办企业有缫丝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棉花、桑、桐、果。养殖蚕、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万人 | 29平方公里 | 511381106 | 637400 | 0817 | 查看 飞凤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保宁街道 |
|
沙溪街道 |
沙溪街道位于四川南充阆中市。下辖: 511381003001 111 拥军街社区 511381003002 111 神门关社区 511381003005 111 兰家坝社区 511381003006 111 滕王阁社区 511381003202 111 盘龙村 511381003205 111 大河梁村 511381003206 111 清溪村 511381003207 111 嘉陵村 511381003208 111 金鼓村 511381003209 111 五丰村 511381003212 111 洞子口村 511381003213 111 青包山村 511381003215 111 瓦口隘村 |
七里街道 |
七里街道办事处,简称七里街道办、七里街办或七里街道,为中国城市乡(镇)级行政区,是所在城市县级政府(市辖区或县级市、部分县)的派出行政机关。四川省阆中市七里街道办事处,2002年由原七里镇改制为街道办事处,为阆中市新城区以及工业集中区所在地,市行政中心驻地,辖2社区16行政村,总人口3.3万余人。 七里街道办事处位于阆中新区,市委、市政府驻地,东与河溪镇、五马乡相 七里风光[1]望,南与双龙镇接壤,西与江南镇、双龙镇相连,北与保宁街道办事处相望,江南镇相连,地貌以平坝为主。全办事处幅员面积4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32亩,辖16个村、2个居委会,138个村民小组,2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2563户,其中农业户7430户,总人口33094人,其中农业人口23095人,人均耕地0.6亩。[1] - 经济发展 七里街道办事处确定以城镇经济发展为主,有工业园区一个。农业以粮油、蚕桑、蔬菜、水果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2006年全办事处农业总产值达7600万元,工业总产值55000万元,粮食年生产能力1076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135元。[2] - 社会事业 七里街道有医院一个,卫生院2个,村级医疗站18个,村小学3个,完小2个,初级中学2所,高级中学2年,中心幼儿园一所,敬老院一个,风景名胜2处。截止2006年底,全办事处基本实行了农网改造,通公路里程131公里,全办事处安装程控电话6000多门,移动电话20000多部,家用电脑150台,建有联通、移动、电信、网通、铁通基站各一座,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集贸市场2个,森林覆盖率达20%。全办事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共有27个党支部,2006年底有党员人数1000人。 |
江南街道 |
江南街道位于四川南充阆中市。下辖: 511381005001 111 江南社区 511381005002 111 阆南桥社区 511381005201 111 鹤长村 511381005202 111 瓦房沟村 511381005203 111 眉山村 511381005204 111 五里村 511381005205 111 金银观村 511381005206 111 龙潭村 511381005207 111 元山子村 511381005208 111 白佛场村 511381005209 111 白溪村 511381005210 111 奎星村 |
彭城镇 |
彭城镇阆中市彭城镇位于嘉陵江畔,与南部接壤,素有阆中“南大门”之称,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距城区11公里,属浅丘带坝地形,辖1个居委会,总耕地面积10001亩,现有农业人口15946人,4492户,属南充市级试点小城镇之一,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560元。 一、产业结构调整彰显魅力 彭城镇党委一班人充分利用彭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狠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彰显魅力。一是肉牛育肥小区初具规模。全镇依托项目为支撑,狠抓肉牛育肥小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肉牛养殖大户。二是蔬菜种植已成气候。全镇共有蔬菜面积8000亩,年产量达15000吨,以1、2、3、4、5、8等村为龙头,规模种植葱、莴笋等绿色环保无公害蔬菜,在全镇已形成气候,全镇目前有蔬菜大棚一个,引进业主雷绍珍,规模种植返季节蔬菜,全镇蔬菜已成规模流向城市,流向市场,流向平常百姓家。全镇将对蔬菜品种提档升级,申请注册“彭池”牌无公害蔬菜品牌。三是畜禽养殖独具特色。全镇涌现出了蔡智利、赵旭等养鸡大户,带动了全镇畜禽业的发展,特别是蔡智利的“智利”养鸡场,现有种鸡3500只,蛋鸡9000只,年出栏种鸡3万只,鸡蛋200万枚,年收入达8万元。四是特色养殖逐渐起步。2006年,镇又引进业主贾德基,将投入资金50万元,在界牌垭村进行野猪、野鸡等物养殖。五是烂坝子一直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如今,引进业主张兴权承包租赁烂坝子100亩,进行“藉鱼”养殖,打造212国道荷花示范牌,兴办农家乐,整个烂坝子的打造已全面启动。 二、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212国道贯穿彭城全境,沿线的居委会1村、2 村、3村、4村、6村、7村等七个村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1个居委会,全镇16个村,共39.8公里村社道路网络楼房,1500户农户安装了有限电视,1500户农户用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052户农户用上了新型沼气池,100%的村通广播,100%的农户用上了电。全镇共有水库2座,山坪塘58口,渠堰15条,防旱池250口,常年蓄水总量达2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937亩。. |
双龙镇 |
“没想到这才几年,双龙变化这么大!一排排新房,一条条好路,一片片果树,场镇的面貌大变样……”。这是一位在外打工五年没回家的小伙子如是说。可不是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龙变化真可谓是日新月异。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楼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用上了手机和电话,不少农户骑上了摩托车、电动车,全镇有十多户人家还购买了小汽车。有的家庭乡里修的房子象别墅,在城里还购买了门面房,真让人羡慕不已!近几年,双龙镇各项工作位居全市前茅,在省、市晓有名气,经常来这里组团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二OO五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2亿元,人均纯收入由前二十年的一百四十元,增加到三千一百五十余元,增长了二十多倍。其具体变化可归结如下: 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尤以皮蛋加工产业最为著名,仅胥家桥村加工皮蛋产值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近二十户,有的户皮蛋加工产值超过三百万元。全村不少人近几年靠皮蛋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有一百五十多户人家在国道212线修起了古民居新房,形成了古民居一条街,成为阆中城南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与此同时,双龙场,观音山两个肉牛养殖小区不断发展,去年双龙场的十多户肉牛养殖户仅半年时间,户平靠养牛就净赚五千余元。今年,养殖肉牛规模不断扩大,该村在外办厂当老板的黄正金一家人返乡养殖肉牛四十多头,收入可达10万多元。不仅如此,该镇的果树产业摆脱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断实施品种改良,更新淘汰劣质品种,使其为群众增收再做贡献。全镇果树尤以柑桔、柚子最为著名。脐橙、塔娜科血橙、阆苑蜜柚等优质柑桔、柚子远销新疆、陕西、西安等省区。金龟坝村年产果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近两百户。今年春天,该村又从蒲江引进杂柑优质新品种“春见”、“天草”、“不知火”,建起良种母本园三百亩。为全镇其余村更新柑桔品种打好基础。该镇培育的“阆苑蜜柚1号”、“阆苑蜜柚2号”曾获农业部金杯奖,有的户靠种植柚子家庭收入上万元。一些农户在柚子、柑桔树地里套种疏菜、种植蘑菇、平菇,亩平收入三、四千元。胥家桥村、金龟坝村、高观山村部分农户成片发展优质桃子、李子、枇杷等伏季水果户平收入可达四、五千元,比种粮收入番翻。 公路,通到村社农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不便、行路难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为解决此问题,镇、村各级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破解这一难题。. |
柏垭镇 |
柏垭镇位于阆中市西南部,距市区23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18个村(居)民小组,幅员面积45.1平方公里,总户数8167户,其中农业户6057户,总人口22637人,其中农业人口15959人,总耕地面积15008亩。2003年国内生产总植3774万元,粮食总产量8924吨,油料产量840吨,蚕茧产量190吨,年出拦生猪22000头,农民纯收入1988元,财政收入408万元。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 被阆中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乡镇”,小集镇建设和管理被南充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项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阆中市的先进单位。 --以蚕桑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卓有成效。蚕桑年发种量达7000吨,现有桑树1000吨,发种量超千张的村有两个,羊鹿村年发种达1300多张,现有投产桑100万株,旱地桑园化,同时全面实行室外蚕台、小蚕共育、纸板方格簇等科学养蚕技术,蚕桑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年人均蚕桑收入400元。同时,我镇大力发展路河经济带,沿双柏路、柏凤公路两边建起了以金花梨、良种柚为代表的水果生产带,拥有果园3500亩,果树100万株,年产水果1000吨。 --集镇建设与管理上档次,人居、商贸环境优越。柏垭场镇现有建成区1.4平方公里,场镇长住人口8000人,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水、电、气、闭路电视、通讯设施(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小灵通、宽带互联网))齐全,各条街道街面达到了硬化、绿化和美化的标准,人居环境十分优越。同时,柏垭镇又是片区商贸集散中心,人气旺,商机活。 --农村基础条件优越。全镇村村社社通公路,从市区到柏垭的公路,均为一级和二级公路,路面质量好,行车快而安全。全镇属升钟水库自流灌溉区,境内有左分干渠10公里,柏垭、彭城两条斗渠30公里,农渠60公里;全镇各社均开通了光纤闭路电视,用户达4500户;全镇在农网改造中,所有的10千伏线路得到了全面改善,85%的用户达到了“户表工程”要求,用电质量显著提高;通讯设施完善,全镇有固定电话用户3100户,移动用户1000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小灵通均设有固定机站。. |
飞凤镇 |
阆中市辖镇。清设崇德乡,1940年改名凤鸣乡,1984年更名飞凤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3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1.3万。阆中至天林、升钟公路过境。辖大碑殿、水澄、三家塘、五圣宫、飞凤、石扶场、瓦店、长年寺、龙滩、三清观、天桥、桥亭12个村委会。三岔溪、升钟水库左干渠纵横镇境。镇办企业有缫丝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棉花、桑、桐、果。养殖蚕、猪。. |
思依镇 |
思依镇位于阆中市西部,距城区29公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人口1.4万,现为省级试点小城镇。多年以来,这里山峭风急、十年九旱,素有“小西藏”之称。近几年来,该镇党政一班人以敢为人先的时代勇气,一路攻坚破难,开拓创新,强力推进了富民强镇进程。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6元,比上年增加410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招商引资建场镇 加快场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思依镇在不新增债务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思维,招商引资推进场镇建设,实现了强镇富民。 促共识,统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召开党委扩大会、村社干部会和“贯彻-,思依怎么办”、“思依新跨越,我为思依作贡献”等大讨论,更新干部群众观念,树立起了“跳出农业抓农业,招商引资促发展”的新思路,激发了全民招商引资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招商员”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发动,先后引资860万元,建起了长2400米的新区街道、两所管理规范、设施齐全的中心幼儿园、三家砖厂、高档次的“林乐酒家”、“怡景山庄”、第一农贸市场、海椒干鲜批发市场。2000年至今,新增场镇面积4.5万平方米,新增居民450户,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0人。 多渠道,灵活招商。全镇以“招、引、扶、跟、帮”五字经,引领招商活动。“招”即建好“梧桐树”,吸引“金凤凰”。通过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加大了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了城镇品位,使前来考察投资的客商明显增多;全面落实小城镇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实行“两让”、“三最”的优质月服务,即:让市场、让口岸,收费最少、办理最快、手续最简。“引”即回引有技术、资金的务工青年回乡办企业、兴产业。“扶”即将各项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扶持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跟”即对重点项目、大客商只要有信息就落实专人跟踪。投资80万元新建的阆中思依海椒干鲜批发市场,就是因为跟得紧,才没被别人“挖走”。“帮”即以感情招商、诚心帮商、用心留商,落实干部联系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在资金、销售等方面的困难。 巧借力,依托项目。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当前财政吃紧、无处举债的情况下,对于债务本身就较重的思依镇,发展城镇何其艰难。. |
文成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设滥泥乡,1951年改文成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6公里。面积41.9平方公里,人口1.6万。东河从境内梁山关注入嘉陵江。阆(中)仪(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滥泥沟、大石坎、灵城岩、白沙坝、堰垭、樟木、建华、双山垭、梁山关、大桥、穿心店、白庙、土塘、福宁、青龙嘴、云台、罐山、云阳、土城19个村委会和文成镇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地毯、酿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养殖牛、羊、猪、蚕。茧山之腰有巴人石邑灵城岩,洞深而奇。唐建城寺凿有石佛70尊,宋、元、明碑8处尚存。山下白沙坝有秦相张仪筑鱼城遗址。阆中绝胜云台观为东汉道教张天师的传道点。镇西有灵山寺,为蜀王鳖灵帝登临处。. |
二龙镇 |
阆中市辖镇。为唐恭思县治所,1940年更名二龙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2.6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柳垭场、红岭观、兴善院、槐荫祠、仓房沟、柏堡、珍珠观、康垭口、路口寺、老君堂、杨村坡、高阳观、人和、松垭庙、恭思顶、金石坎、东岭、石牛坪、滚经坪、青龙庙、木门垭、北斗山、铧厂沟、祖寺垭、楠木25个村委会和二龙镇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机械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养殖蚕、猪、牛等。. |
石滩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设石滩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26公里。面积56.3平方公里,人口2.4万。构溪河从中部流过。有中型水库一座。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石滩口、长岗岭、长岭观、金标梁、方斗山、药柏、檬子垭、将军坟、园宝山、马湾、八角井、吟龙观、贾家山、塔溪寺、鲜家庙、薜家沟、塘清坝、梁家店、护山梁、印镇山、火神庙、乐天岩22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农副产品加工厂、服装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银杏。养殖网箱鱼、生猪、蚕、家禽。境内有石滩电站。. |
老观镇 |
老观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距市城区45公里,东通仪陇、巴中,南至阆中、南充,西接苍溪,北上旺苍、广元。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9个社,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0610人,暂住人口1.2万余人,城镇人口4700余人,幅员面积66.7平方公里。有城镇1个,集镇2个,老观场幅射四周十多个乡镇近20万人,素有旱码头之称,是阆中唯一隔日逢场的场镇。 老观镇于1995年2月被批准为省级试点小城镇,2004年2月被列为省重点镇;2003年7月被批准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9月16日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老观历史悠久。老观镇为原古奉国县城遗址,史-载,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在此置奉国县至元世至二十年(公元1283年)省奉国县,建县历史728年,史-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公元509年)老观为白马义阳郡,距今有1497年的建制历史。 老观文化遗存众多。唐宋格局的历史街区、寺堂庙宇,四合院民居等建筑群0.8平方公里,韵味独特,各具风格,十分珍贵。有31座寺堂庙宇旧址,虽遭破坏,但遗存下来的远古气息,实属文化珍存。保存原貌的明清时代8000余平方米的街道民居和众多的革命遗址交相辉映,构成了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人类遗产。 老观红色文化积淀丰厚。老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在此建立苍溪县苏维埃政府,设置有红30军军部、革命法庭、保卫局、红军医院等重要机关。-率部在老观作战,有著名的“老观农民-”、“夜袭老君山”、“三战鸡山梁”等战役威震川北。有三千多老观人参加红军,绝大多数为国捐躯。迄今有很多烈士遗属和后代,有成长为将军的梁天喜、蒋克诚、李文模、杨青、寇奎甫等一批国家栋梁;有候正方、彭蕴山、冉射屏等为国献身的历史名人,为老观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也涌现了谯元、谯瑛、范百嘉、郑融等显官名爵,为老观历史增添了几分神奇。 老观民俗文化厚重。老观是川北灯戏的发祥地,称“灯戏窝子”,有中国灯戏在川北,川北灯戏在老观之美誉,清乾隆年间的《苍溪县志》、《顺庆府志》均有记载。1977年南充市政府授予“特色文化之乡”,川北嘉陵公子《竹枝词》“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横生”就是灯戏的真实写照。. |
龙泉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置双合乡,1984年改建花冠乡,1992年更名龙泉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40公里。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1.7万。构溪河流经境内。公路与阆(中)巴(中)公路交会。辖花冠紫、香炉山、黑龙碑、远景、龙泉洞、严颜寺、铁佛观、花树湾、盐井坝、千丘榜、火焰弯、大木垭、新文庙、罗奉垭、中山寺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植桑、梨、桔、杜仲千余亩。三国蜀将严颜寺尚存。. |
千佛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置千佛乡,1991年建镇 。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64.3平方公里,人口2.5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小保宁、东寺岭、毡帽山、大塘湾、猪垭槽、南观梁、石板垭、大云寺、九节梁、三堆石、乐安观、竹林垭、华严寺、班竹湾、凤凰山、天目观、文笔山、五郎垭、龙咏山、花冠庙、射弓垭、东皋山、东里庙、田坝河24个村委会和千佛镇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地毯、建材、农具加工、酿酒等厂和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杜仲。养殖生猪、家禽、蚕。境内有千佛电站,构溪河水文站。有唐代洛王李直墓。三国时建的天目观,宋代的乐安观、华严寺、礼台观、鹤峰寺古建筑尚存。. |
望垭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建望垭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38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望垭口、三宝山、广教寺、水头山、洛城寨、团包山、要路山、断门垭、园山庙、东溪沟10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境内有望垭电站。有烈士纪念碑园陵。. |
河溪镇 |
滔滔的嘉陵江,发源于陕西宝鸡大散关,过凤县嘉陵谷,从阳平关进入四川,经广元、苍溪在涧溪口入阆中境内,绕阆中古城大半个圈,再左拐右突托起了河溪镇。 这里,交通方便、水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嘉陵江金沙湖风景区、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宛若镶嵌在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构溪河、嘉陵江流经其间,沿岸建有多处提灌站,境内塘、库、堰众多,不仅为水产养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而且为水陆沟通提供了诸多方便。阆仪路穿境而过,城镇公路连通“212”国道和“302”省道,并与毗邻的乡镇村道相连,建设中的阆中民用机砀和广南高速公路,分别位于城镇南侧和城镇东侧;构溪河、嘉陵江在此交汇,历史上称为“水码头”,渠化后的嘉陵江航运上到广元,下至南充、重庆,自古是水陆交通要塞。 这里,位于城镇东侧的高坎、低坎水电站和城镇北侧已建成的嘉陵江金银台水电站,为镇域工、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工农业和三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属于南充市较早的“亿元镇”;建筑建材、商业贸易及食品加工等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子镇域劳力资源充足,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52%,年劳务输出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一半;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亦有较大发展前景,被誉为“鱼米之乡”;她与古城阆中市区仅9公里,既处于即将形成的金沙湖风景区的尾部,又是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起点,还居于古城阆中城市远景规划区和嘉陵江梯级开发的旅游线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这里,自古乃阆中东南部重镇。唐宋时在此设关,故名“河溪关”,历来是阆中市东南部商贸集散中心,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区、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阆中市东南部的片区中心城镇,近年来,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建成区面积由过去的14.10公顷扩大到现在的55.00公顷,人口由过去的14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5700多人;城镇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350多万平方米,学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邮政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能为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用其周围农村提供较好服务,是国家建设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等六部委2004年2月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城镇。. |
妙高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改妙高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17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5万。构溪河流经河溪关注入嘉陵江。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刘家壕、滩口、烽火桥、蚕丝庙、东溪垭、大坪山、柏垭塘、和柏垭、金紫观、陈家梁、簸箕梁、石鱼、灵壁垭、石桥沟14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农副产品、铁木加工等厂和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林、桑、果、桐、银杏。养殖生猪、水禽、蚕。. |
洪山镇 |
阆中市辖镇。明、清属马头乡,1940年置洪山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21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4万。辖楼垭、松林、大梁、大井坝、德阳、洗马滩、宝龙台、邹家河、太洪、董家店、竹林宫、一把伞、宋家庙、五郎坪、太儿祠、白土垭、十字井、长房子、三清宫、包包店、良善垭、东庵、庙子嘴23个村委会和洪山镇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鞭炮厂、酿酒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家禽、蚕。. |
石龙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置玉台乡,199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30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0.9万。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玉泉、偏石坝、土桥庙、两路口、鱼池垭、观音井、古楼山、天堂庙、玉山寨10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地毯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蚕、家禽。始建于清的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关帝庙、古台等古建筑大部分尚存。. |
宝马镇 |
阆中市辖镇。1951年置宝马乡,1994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8公里。面积27.1平方公里,人口1.5万。阆(中)洪(山)公路过境。辖宝马场、玉宝、金山观、古水井、观音堂、大柏垭、龙宫坪、多宝、八德、古楼、化琳、花果、金鼎、明清、燕峰、罗公寨16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丝毯、鞭炮、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桑、桐、果、银杏,养殖蚕、生猪、家禽。. |
水观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置水观乡,1991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8公里。面积51.8平方公里,人口2.9万。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水观、龙家沟、永安寺、黄村沟、庙神观、三清庙、老山寨、鲁家庵、龚家桥、红岩、金鼎观、独柏树、射红庙、红庙子、燕子山、九大梯、老象庵、高观桥、黄龙滩、白衣庵、察家嘴、仰家坪、鲁家坝、赵家山、倒石桥、庄子沟、阆中垭27个村委会和水观镇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酿酒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桐、桑、果、白蜡。养殖生猪、家禽、蚕。唐建永安寺(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壁画属国内少见艺术珍品。. |
金垭镇 |
阆中市辖镇。明、清为马头乡,1940年置金鸭乡,1950年改名为金垭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1公里。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1.2万。阆(中)仪(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里灵宫、苏家沟、水磨河、观音庙、官家营、般若庵、庙子垭、胡家巷、横梁子、王家店、灵官庙、介福观12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和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白蜡。养殖生猪、家禽、蚕。矿藏有石油、天然气。. |
玉台镇 |
阆中市辖镇。1940年置玉台乡,199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30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0.9万。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玉泉、偏石坝、土桥庙、两路口、鱼池垭、观音井、古楼山、天堂庙、玉山寨10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地毯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蚕、家禽。始建于清的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关帝庙、古台等古建筑大部分尚存。. |
裕华镇 |
511381123201 121 城隍垭村 511381123202 122 七宝村 511381123203 122 千佛岩村 511381123204 122 明垭子村 511381123205 122 老土地村 511381123206 220 玉清村 511381123207 122 钟山村 511381123208 122 二龙宫村 511381123209 122 永乐村 |
垭口乡 |
一、基本情况: 垭口乡位于阆中市西北部,距城区15公里,东临嘉陵江,北接苍溪县。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0余亩,辖7个行政村,101个社,2919户。2006年外出务工3004人,务工创收1433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2752元。(2005年2379元,增长373元)。 二、实施“一二三四”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2006年,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在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垭口乡“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 第一,围绕“一个中心”。以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为中心,破除交通制约瓶颈。垭口乡有乡道15公里,村道 公里,社道 公里。一是确立了乡村道路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初建成,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形成了“以乡道为主线,以1、3、4、5村4条村道 为干线,其余村、社道为支线”的交通网络构架图。主线的建设目标是油化,干线的目标是泥结碎石化和油化,支线的修建目标是泥结碎石化。二是“围绕市委农村经济突出公路建设,一切工作突出人民满意”的思路,坚持“一事一议”,运用“四权”机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2006年兴修村道21公里,社道近10公里。同时组建了专业管护队,加强了乡村道路管护。 第二,突出“两个重点”。以抓好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培育为重点。以解决旱山乡人畜饮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一是培育状大畜牧产业,助农增收。抓住被市列为肉牛养殖示范乡镇的机遇。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4个(2、4、5、7村)。重点培育了二村陈维光、七村张玉安两户养殖示范大户。每户规模化建牛位50个,户平增收5万余元,同时巩固生猪传统产业,年出栏生猪上万头,培育50头以上示范大户3户(2005年7860头,增加2140头×130元=28万余元)。三村年出售生猪人平3.2头。家禽产业成效喜人,培育年出栏家禽近万只的示范大户1户。一村村民蒋佳兵是川农大畜牧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投资3万元修建了圈舍,现养殖肉鸡8500余只,将获利6万余元。“三到”培训到户,宣传到户,服务到户。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大旱之后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的指导思想。采取“政府引导,村社组织,农户修建”的方式,全乡新修蓄水池32口,打人工井10口,切实解决了旱山村人畜饮水难问题。. |
治平乡 |
该乡位于阆中市西部,距市区17公里,幅员面积25.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区,100个社,共计2818户,8247人,耕地面积8861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红苕等粮食及油料作物,有养殖猪、羊、鸡、鸭、鹅、兔等畜禽的优越条件,蚕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 二00五年度全乡粮食总产量0.55万吨,油料380吨,种植蔬菜500亩,出栏生猪1.2万头,肉牛500头,羊1500只,饲养禽、兔共计22万只,劳务输出2979人,收入930万,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94万元,人均纯收入2388元。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整修乡道,解决了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的问题,以前由于阆剑路修建受阻,大量车辆经过治平乡道,造成乡道公路严重沉陷、垮塌、客车无法通行,行人难以通过,并有非常不安全的隐患,群众怨声载道。见此情况,-冯元才同志倍感焦急,但要整修,工作如何开展,钱从何来?于是党委政府一班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同干部商量,同群众座谈,最后党委集体讨论决定,采取在群众中集一点,乡财政补一点,上级要一点(即“三个一点”)的办法修建,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投资20余万元的全长12.9公里的乡道全线畅通,打开发了治平发展的瓶颈,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二是组修村级提灌站一处,新增灌面50亩。三是争取项目启动了文庙河村何家山供水站工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抓班子,育产业,强基础,深稳定”的工作思路,一是狠抓了蚕桑业的发展,继续建设了发9、10、8、7、6、4村为基地的绿色蚕桑带,打造年养蚕1000张的村,年养蚕100张的社,二是通过政策倾斜,壮大和扶持龙头企业,如10村的江国能投资20余万元办起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养鸡场,任学超成为养牛大户,通过典型示范全乡巩固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的养殖结构全面形成。 社会事业:全乡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繁荣昌盛,辖中心校1所,教职员工58人,现在校学生达两千余人,入学率达100%,卫生院1所,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广播、电视通响率达100%。计生率得到良好巩固,新建移动通信塔一个,使其网络覆盖到全乡的每个角落。先后被表彰为“计生”“安全”等工作先进乡镇。乡党委政府将继续为打造和谐治平,实现治平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
天宫乡 |
天宫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团结一班人,围绕市委年初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一二三四”工作发展思路,以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和“三满意”为契机,扎实深入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调结构,促农业增收。 由于该乡是传统农业乡镇,主要是蚕桑、畜牧、水果、水产等四大支柱产业上求突破。 1、蚕桑业,巩固现有桑树种植面积4800亩。今年春季共育新桑种15亩,新栽植桑树86亩,共建蚕桑基地村3个,天宫院村、石狮村、洞湾村,培育养蚕大户30户。春季发蚕种1100余张,收购春茧24吨。 2、畜牧产业,全乡发展畜牧专业村2个,培育养猪大户10户。今年新发展以11村蒲松柏为重点的母猪良繁小区1个,目前蒲松柏建房550平米,建圈舍100余孔,母猪存栏17头,青猪存栏88头。 3、水果产业,全乡有果树3万余株,部分已经投产,培养水果大户2户,龙山驿村缪永权承包荒山150亩,栽植果树8000余株,年收入10余万元;灵神村蒲朝武承包河滩地50亩,种植名优特水果——福罗斯特,实现年收入6余万元。 4、水产业。充分利用西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成立渔业协会1个,养殖大户10户,王正明、罗兴志等分别建有网箱8个和16个,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二、夯基础,促条件改善 1、启动了乡油路建设。采取“民愿、民建、民监、民管”的原则,对长达11.7公里的乡道进行按山重四级油路标准进行修建。 2、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万元,维修升钟水渠12公里,其中治漏1500米,隧洞垮塌整治300米,砌保坎150米,修蓄水池12口,维修五村石河堰一处,维修提灌站3处。5月份全面完成上介水费任务7.9万元。 3、加强场针规划和管理。对场镇进行了修编测设,实施场镇绿化,新建垃圾池一处,落实垃圾处理场一处。 三、抓示范,促新村发展 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乡将天宫院村确定为新村建设示范村。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利用本村内省级文物天宫院古庙,进行旅游产业的规划,制定了可研性报告; 2、争取资金5万元,对天宫院本整体地进行了修编测设(委托阆中市村镇规划设计院规划); 3、维修了向家桥到袁天罡墓地的村道;四是大力发展本村蚕桑、蔬菜等传统产业,发展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基地,与学校联营共建100亩蔬菜示范区。. |
天林乡 |
阆中市辖乡。清属崇德乡,1940年属凤鸣乡,1951年置凤仪乡,1984年更名天林乡,1992年并入天宫乡,1994年复置天林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8公里。面积39.5平方公里,人口1.38万。文庙河流经境内。辖天林、猫儿山、五龙、五家坪、中心、杨寺垭、桥楼、奶头山、金星、中坝、木城、杜家街12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农具、农机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桑、果、银杏。养殖生猪、蚕、家禽。. |
枣碧乡 |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强力推进以“四业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 一、加快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全乡优质粮油、畜牧、多经、劳务“四业经济”蓬勃发展形成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充产业基础,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扩充产业建设。巩固并不断充实已形成的优质粮油、畜牧、多经、劳务等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坐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2、发展专合组织。坚持“三民”、“四自”原则,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向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充分发挥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农村经济能人成为农产品营销大户,提高农民对接市场的能力。 3、繁荣农村市场。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销售市场,形成市场引导、能人带动、专合组织联接的产业链条。尽快建设一个农贸交易市场,引入更多的经营业主,提高市场流通能力。进一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展市场网络,将物流半径延伸至农村,让更多的农民方便快捷地获得市场需求,拉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1、打造示范新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乡上以“五改、五建”为重点,按照适度推进的原则打造一个示范新村点以引导和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 2、改善人居环境。按照“美观实用、节约土地”的原则,搞好交通要道边农民建房集中点的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沼气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柏垭梁村帮扶项目建设工程,重点解决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 3、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采取“项目资金支持、政府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农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以农村公路、水利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
北门乡 |
阆中市辖乡。1950年置城隍乡,1955年改建设乡,1984年更名北门乡,1992年并入思依镇,1994年复置北门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17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公路通市区。辖罗柏垭、白马庙、宋家嘴、山溪头、太平场、小房湾、北门山、桥河头、铧厂河、大房嘴、杨家嘴、沙地坪12个村委会。运输、商贸、饮食服务业较发达。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牛、蚕。特产杜仲、银杏。. |
桥楼乡 |
桥楼乡(Qiaolou Xiang) 阆中市辖乡。1960年置桥楼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0.8万。阆(中)剑(阁)公路纵贯南北。辖洛阳、小坪、界河、灯台、吴山、新华、百花、华南、高阳、长坪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蚕、羊、家禽。. |
河楼乡 |
该乡位于阆中市西北部,地处阆中、剑阁、南部三市县交界处,场镇居市区35公里,幅员面积44.8平方公里,东与剑阁香沉镇和桥楼乡接壤,南与思依相连,是升钟水库淹没乡,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庙,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楼庙、南瓜寨、大锣山寨三处。森林覆盖率45%,全乡两河四间,山清水秀,省道302线贯穿境内五公里至厚子铺。全乡10个村,71个农业合作社2511户7775人,耕地面积7702亩。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海椒、花生、豆类。 近年来,在阆中市委、市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升钟库区扶贫开发东风,践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成了思依——河楼——剑阁香沉的公路路基工程,改建了乡卫生院,乡中心学校,乡政府办公楼,建设了黄桷树昌火山提灌,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磁强。 今后五年,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依法治乡和依德治乡为保证,以同心苦干、实干争先为手段。实施项目支撑,兴水利夯基础,调结构建基地,育支柱兴产业顺民风弘正气,重党建强保障。 工作措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实施“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即:围绕一大目标实现跨越(建设平安、富裕、和谐河楼);突出两大重点促进发展(升钟库区扶贫开发,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三大保障务求落实(加强党建;安全稳定、坚持项目支撑);培育四大支柱产业助农粮收(海椒业、兔业、果品业、劳务输出业)。 办好五件大事实事:一是修建好思依――河楼5.8公里油路,河楼至剑阁香沉9公里油路;二是加强升钟库区扶贫开发力度,改善淹没村的基础设施;三是建成乡敬老院;四是改建场镇自来水工程;五是利用政策支持,采取“四权”运行模式,把通村公路建成碎石路。. |
木兰镇 |
阆中市辖镇。1951年置木兰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22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公路通阆中、剑阁。辖近水、花石、龙凤场、青龙包、菩提、庙子岩、柳树店、尖山、南山9个村委会。运输、商贸、饮食服务业较发达。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养殖蚕、猪、牛。明代蜀中花木兰韩娥,父子宰相严嵩、严仕潘出生于此。. |
东兴镇 |
阆中市辖镇。1950年建东兴乡,1992年并入文成镇,1994年复置东兴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0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1万。阆(中)巴(中)公路穿过中部,水运北至嘉川,南下文城。辖龙山坪、青岩、独鹰嘴、宝鞍、泥池山、宝鼎山、七佛观、竹溪、柏垭子、玉皇观、东岳坝11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地毯厂、酿酒厂、综合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
清泉乡 |
阆中市辖乡。1952年置清泉乡,1992年并入井溪乡,1994年复置清泉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7公里。面积23.1平方公里,人口0.8万。阆(中)千(佛)公路过境。船运上至嘉川,下达文成。辖清泉、龙王庙、阳垭、观山、中岭、油房、石密坡、东阳8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地毯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药材。养殖猪、蚕、家禽。境内有老鸦岩水文站。有宋建清泉寺。. |
博树回族乡 |
阆中市辖乡。 ^ 南充市牛羊养殖基地。1951年置博树乡,1986年更名博树回族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4公里。面积23.6平方公里,人口0.9万。水路通航。辖团结、清真、来龙、灯笼、三湾、青山观、文成、跑道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境内有罗家滩电站。乾隆初建清真寺尚存。. |
凉水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置凉水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23公里。面积24.2平方公里,人口1万。阆(中)护(山)公路过境。辖七羊山、崇山观、合观垭、顶山庙、仓田沟、凤古寺、灵泉寺、龙秀山、蜂子垭、猫儿垭10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地毯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蚕。. |
解元乡 |
解元乡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东北部,距市区31公里。海拔670米,省道302线横贯全境5公里,东接老观(原龙坪乡),西邻清泉,南接二龙,北与老观(原土垭乡)相连。属来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为主,多页岩丘陵。 因唐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唐代人称"梧桐双风"的尹枢、尹极兄弟俩先后在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和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中状元,其后世子孙为了纪念他们,在家乡建解元寺,解元乡也因此得名。1951年置解元乡,1967乡年改为燎原公社,1973年改为解元公社,1984年复名解元乡,1992年撤区并乡被并入二龙镇,1996年复置立解元乡。2004年末,幅员面积24.5平方公里,辖9个村,75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村组建制调整,并村并社,现有6个村,25个村民小组,共2832户,农业人8590人。全乡退耕护林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6134亩,粮食总产量2650吨,国内生产总值2506万元,农业总产值24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4元。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近30种。主要有铁、锰、铜、金、铌、钽、铀、长石、石英、云母、蛭石、花岗岩、豆沙等。全境分石山区、土石山区、丘陵区,平原区4大类。全区山区面积905平方公里,占46.3%,丘陵356平方公里,占18.2%,平原693平方公里,占35.5%。 解元乡下辖村:东岭村、石牛坪村、滚经坪村、青龙庙村、木门垭村、北斗山村、铧厂沟村、祖寺垭村、楠木村。 |
西山乡 |
西山乡地处阆中市东北部,辖11个村,85个村民小组,共3270户,10297人。2002年以来,该乡把种草养兔作为一项立乡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乡养兔2.8万只,兔业产值50余万元,养兔户户平收入1068元,仅此一项全乡农民人均年增收50元。今年来,全乡以兔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拓展“场站+专业村”的发展模式,培育大户,加快种草养兔基地建设。截止5月份,全乡累积建圈3.8万孔,种草1400亩,存栏兔2.1万只,1—5月兔产品(兔毛、兔肉)收入30万元,全乡人平收入近30元。 办好良种种兔场。2002年初,市扶贫办和乡政府支持乡畜牧兽医站站长黎万明投资办起了千只巨高毛兔核心群种兔场——阆中市西山黎明种兔场,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种兔场引回巨高毛兔原种350只。现已向社会提供扩繁群种兔2000余只,兔场现存栏毛兔600余只。 打造养兔专业村。我们把南阳坪村作为养兔专业村,按照“场站+专业村”的经营模式,由场站指导统一建圈标准,兔场统一供给优质良种兔,统一负责农户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剪毛和种草等方面的技术,统一对兔毛、种用仔兔实行保护价回收。该村现建有标准兔圈4100孔,养兔4300只,其中存栏3200只,全年可实现养兔1万只的目标。. |
方山乡 |
阆中市方山乡地处阆中市东北部,靠省道“302线”边沿,全乡辖8个村,33个合作社,3250户,10215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620亩。该乡四面环山,具有典型的高山盆地气候特点。方山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水利工程300多处,畜水量达500多万立方米。方山森林茂盛覆盖率达50%以上。方山是典型的农业乡。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方山的储备粮供应全县的许多乡镇,近几年还是“奉国大米”的核心生产基地,被省级评为无公害食品。 近几年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以-精神为指针,坚持与时俱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帮助农民增收,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在方山雪洞周围培育出雪洞白玉春萝卜200多亩、产量达到500多吨,投放市场,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该产品质白肉嫩,口感好,单个重量1.4——1.8公斤,不易糠心和抽台,,生长时间60天左右,又属冬季生长,不需治虫、施肥,又无任何污染,市场前景很好,每年3——5月份都是销售旺季,今年将有大量产品出售,欢迎广大客商前来采购、洽谈,价格面议。. |
金子乡 |
阆中市辖乡。1952年置三合乡,1984年改石岗乡,1992年更名金子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34公里。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1.5万。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麻石垭、礼台观、鱼溪沟、大白山、马桑坪、龙成沟、金子山、灯盛坝、阳大坎、立笔山、落鸡坪、私大寨、铜鼓岭13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地毯、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桑、桐、果、杜仲。养殖生猪、羊、蚕、家禽。. |
三庙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建峰占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45公里。面积32.9平方公里,人口1.2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马鞍山、红瓦店、七宝山、玉华庙、中华观、金鸡垭、大垭口、园宝岭、小运山、牛王包、干柏嘴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果。养殖生猪、家禽。峰占观为明代道师张三丰传道占卜之所,风景秀丽。. |
峰占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建峰占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45公里。面积32.9平方公里,人口1.2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马鞍山、红瓦店、七宝山、玉华庙、中华观、金鸡垭、大垭口、园宝岭、小运山、牛王包、干柏嘴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果。养殖生猪、家禽。峰占观为明代道师张三丰传道占卜之所,风景秀丽。. |
鹤丰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置鹤峰乡。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43公里。面积26.1平方公里,人口0.9万。阆(中)巴(中)公路过境。辖金鸭子、瓦店子、石曲子、池塘垭、仆钟山、七里扁、油榨房、大树垭、铁枪庙、新庙子、川主庙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桑、柚果、沙参、桔梗、杜仲。. |
金城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置金城乡,1992年并入凉水乡,1994年复置金城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24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公路通市区。辖金玉、麒麟、粉笔、文崇垭、土方山、民乐、大山7个村委会。运输、商贸、饮食服务业较发达。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蚕、家禽。境内国有林古柏参天。清嘉庆初建金城寺尚存。. |
五马乡 |
一、该乡位于阆中市东南方向,距市区17.5公里,与七里行政中心隔江相望。该乡原有22个建制村,2006年6月全乡进行村建制调整,部分村进行了撤并,现有15个行政村。 二、该乡共有175个村民小组,17558人,5867户,耕地面积15109亩,农业劳动力10125个。该乡2005年末人均纯收入2075元,比2004年末人均净增210元。 三、该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94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12万元,林业收入46万元,牧业收入1546万元,渔业收入38万元,工业收入13万元,建筑业收入77万元,运输业收入83万元,商饮业收入59万元,服务业收入58万元,其他收入116万元。该乡外出务工输出5299人,劳务收入1747万元。 四、该乡在校学生1439人。 五、该乡农业生产、种植、养殖业 水果产量961吨,养蚕农户788户,茧产量10.22吨,桑园面积1277亩,全年种植粮食面积29251亩,粮食产量10076吨,人均粮食546公斤,其中小麦面积7635亩,产量3009吨;水稻面积4655亩,产量2327吨,玉米8534亩,产量2860吨。全年圈存生猪22837头,母猪934头,牛1499头,年末存栏家禽116500只,年末出栏家禽345300只,禽产品产量396吨。 该乡的工作思路是:在0阆中市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理论和“-”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一个精神(“五马精神”),突出抓好两个重点(产业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三个公路经济带(金杨公路经济带、阆仪公路经济带、五双公路经济带),认真落实四项保障措施(先进思想建设、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招商引资和工作目标督查考核)(简称“1234”工程),团结合作,努力拼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促进全乡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工作重点:一是抓好乡村 道路的综合整治。二是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农村电网的改造。四是抓好产业基础的培育。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六是加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 |
朱镇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置朱镇乡,1992年并入洪山镇,1994年复置朱镇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1.4万。西濒嘉陵江,水路上通广远、下达南充。辖朱镇、陵江、猫儿井、寨子、沿河、王家山、鹤林、新民、太华、封阳、花盐坝、金镶、罗家梁1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桑、桐、果。养殖生猪、蚕、家禽。. |
宝台乡 |
阆中市辖乡。1951年置太平乡,1984年更名宝台乡。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30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人口1.2万。阆(中)仪(陇)公路过境。辖柳太平、水溪寺、杨家沟、民主、育皇寨、赵家沟、福星亭、孙家沟、石垭子、鲜家坡、高鼻嘴、碑垭岭、夹曲沟、醴泉寺14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林、桑、桐、果。养殖生猪、家禽、蚕。. |
福星乡 |
福星乡原名梅溪乡,因有美丽的梅溪河而得名。地处阆中市东南部,东与水观镇接壤,南与南部永定镇相连,西接元山,北接金垭。全乡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2006年村级建制调整后,辖6个行政村,109个农业合作社,农业人口11218人,是较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共有耕地面积8390亩,其中:水田4357亩,旱地4033亩。美丽的梅溪河纵贯全乡,土壤肥沃,雨量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全乡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为主,间种如大豆、高梁、碗豆、胡豆、洋芋等其它杂米作物。年粮食产量为4700吨,油料370吨,年养蚕600余张,年出栏生猪1.2万头,肉牛300头,家禽5万余只,年产水果180吨。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 二、主要工作 勤劳智慧的福星人民,在这片沃土上辛苦地耕耘,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确保福星乡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农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强化“四大”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依靠自然优势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有利条件,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我乡粮食、蚕桑、畜牧、宗教旅游“四大”产业建设。 1、巩固发展优质粮食基地。依托泰国米业,做强做大优质稻项目产业。全乡已建成4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以国家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等系列惠农政策,把传统的优势项目粮油生产做大做强,在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 2、巩固发展蚕桑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以品种换代为重点,以提高产桑量为手段,加大一步成园的栽植力度,加强桑园管理,重视蚕桑产业,力争养蚕1000张/年,建设好蚕桑基地。 3、着力建设现代化畜牧产品基地。通过宣传、引导,把传统的禽牧产业,如生猪、小家禽等的出售出栏量扩大,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市畜牧业发展目标,建好仔猪繁育小区1个。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肉牛养殖项目正在筹备和申报过程中,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抓好禹迹山的宗教旅游开发项目,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