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剑河县 >> 南哨镇 >> 佰仟村

佰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佰仟村谷歌卫星地图)


佰仟村简介

  佰仟村居佰仟一寨,2008年,全村84户483人,分4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326亩,林地面积7486亩。海拔687米(测点:中寨凉亭)。
  佰仟寨位于南哨东北面,坐落在南哨河中上游西岸的半山腰田榜上,属尖峰岭山脉。距南哨水路约3.5公里,陆路约4.5公里。寨子座落于尖峰岭山脉自境内向东北伸延的一条山岭的东侧斜坡面上,前面和左右均临稻田,背靠青山。寨有:王、姜、吴、邰、都等5姓氏,为苗族聚居寨。最早入住户为何姓(现该姓已迁出),尔后有王姓分别从隆里、江西迁入,姜姓从太拥南良对门寨迁来,邰姓从台江迁来。全寨已实现人畜饮用自来水,2006年获县地方税务局资助已实现寨内主道水泥硬化。有自建木结构校舍两栋,办小学1-3年级。
  清代该寨隶属范美(返迷)张友灼土把总,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第三保(返排保),解放后,1951-1980年隶属巫沙村,1980年独立建村后,隶属返排乡(公社)至1992年3月。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南哨乡至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9202 556400 -- 查看 佰仟村谷歌卫星地图

佰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佰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翁座村

  翁座村驻翁座,辖翁座、乌干两寨。2010年有279户,1200人。其中苗族1058人,侗族136人,汉族6人,分15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649亩,林地面积15051亩。海拔957米(测点:例定千秋碑)。   翁座原名“翁铭”,民国时期称“翁脚”,解放后改名“翁座”。翁座大寨位于南哨乡东南部,距南哨公路约37公里,小路约30公里,寨子坐落在两条山岭之间的山谷斜坡面上,三面环山,前面是稻田,稻田下为溪谷,正面远观其如凤凰展翅。居住地势较陡,屋基多为前面砌坎,后面劈坡,房屋依山而建。村东路口有《例定千秋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红军长征时,红三军团主力经此翻越保岭坡至南哨。翁座为苗族先民分迁居住地,原住老寨(时称苗寨),后迁住翁座。翁座大寨为翁座村1—14村民组,2008年有240余户,1000余人。有杨、吴、李、黄、王等5姓氏,杨、吴二姓为最早居住户,杨姓由老寨迁。   

章汉村

  章汉村位于南哨北面,距南哨小路约10公里。公路约15公里。寨子坐落在尖峰岭山脉于境内由北南伸延的一条山岭的东侧斜坡上,其辖:章汉、白汉、小堡三寨,三寨间略成“品”字形,相隔在数十至百余米间,间隔自然形成消防隔离带。有完小一所,有砖混教学楼一栋(与白索合办)办小学1—6年级。   2008年全村222户,1067人,其中:苗族803人,侗族388人,汉族33人,回族2人,维吾尔族1人,满族1人。共11个村民小组。苗族主要居住在白汉,侗族、汉族主要居住在小堡和章汉。有冯、萧、梁、黄、唐、邓、肖、姚、罗、万、石、游、储、闵、龙、张、姜、尹、杨、李、付、吴等22姓氏。海拔950米(测点:活动室)。   

南哨村

  南哨村驻新集镇,辖:南哨(老街)、南当、上者旦、下者旦、桃子寨、白德等六寨,共10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299户1848人,其中苗族844人,侗族882人,汉族101人,布依族10人,水族6人,瑶族3人,藏族1人,白族1人。有吴、陈、周、罗、杨、熊、何、石、李、田、胡、吕、龙、莆、陆、王、黄、欧阳、文、肖、向、张、潘、衮、米、袁、刘、姚、邱、蒋、邰、莫、唐、付、谢、祝、谭、储、仲等40个姓氏。耕地面积785亩,林地面积16197亩。   南哨村原驻南哨河西岸的老街,2006年三板溪水电站蓄水,老街被淹没,随乡政府迁南哨新集镇。海拔500米(测点:乡政府门口)。   南哨寨(老街):寨子位于尖峰岭山脉于境内向中部延伸的一小岭山脚下的南哨河西畔,为南哨村2、3、4村民组,清·朝乾隆时期曾称“范哨”,后改称南哨(有剑河南部哨所之意),水淹前有120余户,600余人。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民国32年(1944年)曾更名为“南江”,民国33年(1945年)又回改南哨。过去是黎平、榕江通往剑河、镇远官道旁的主要驿站。   1934年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十五师、红九军团主力、红三军团主力、红五军团主力及1944年-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都曾过境于此,且于此宿营。过去没有公路,南哨河是境内通往湘、鄂、桂的唯一水路交通,大宗货运均通过南哨河航运完成。南哨河上游盛产木材(杉木),其木材质地坚硬,且腐皮不腐心,深受湘、鄂木商的青睐。太拥河、朗洞河、巫密河三条河流域的木材砍伐后编成筏子,放运至南哨,再由南哨放运清水江扎成大筏水运至洪江、洞庭湖等地销售。从清·乾隆至民国时期,南哨的木材市场十分兴盛,民国初年,有木行18家,为木户提供储木场所,为买卖双方提供食宿方便,并中介木材生意。是时,南哨寨热闹非凡,有“小南京”之美称。南哨市场(原名南江市场),始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每逢夏历卯、酉日为开场期。集贸市场原于南哨老街屋脚河沙坝,后改设至老街,场日人拥数百近千(尤其是春节前的几个场日),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南哨也因之而富足。   解放前,南哨街上就有罗根吉、罗根陆、陈光泽、陈光林、肖祖德、肖祖尧、周规勋、陈守权等十余首富修建印子房居住,还出过师长、团长等人才。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南哨街上多人依托其市场成为百万资产富翁。清·乾隆前南哨隶属情况无考,之后隶属周必荣土通事。民国19—21年隶属南荡乡。民国27年,全县撤乡建联保隶属南哨联保。民国30年,撤区和联保南哨建乡后,隶属南哨乡。民国32年改“南哨乡”为“南江乡”,民国33年又将“南江乡”回改为“南哨乡”,南哨寨从属不变。民国38年隶属南哨乡第一保,即:南哨保。解放后,1953—1956年隶属南哨乡南哨村。1957年与德号合建高级社,隶属南哨工作片区。1958年建南哨人民公社(大公社),南哨寨隶属南哨人民公社南哨管理区南哨大队。1959年大公社迁至太拥,隶属太拥人民公社,南哨管理区南哨大队。1963年隶属太拥区,南哨人民公社南哨大队直至1984年5月。1984年改南哨人民公社为南哨乡后,隶属南哨乡南哨村至今。   民国16年始建南哨公立小学于南哨寨,34年改为南哨中心小学。解放改为南哨乡中心完小,办小学1—6年级至今。   南当寨:寨子落座于老山界山脉向西北延伸的高顶盖山峦脚下,前濒“太拥河”,后依“九情山”,为南哨村第六村民组,迁入新集镇前有20余户,100余人。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民国19—21年曾建乡于此。   南当大约在清·咸同年间前就有人居成寨,寨址于现南哨小学屋背一带,为苗寨。不知何时何因此寨荒芜至今。   民国初期,姚、杨二姓分别从三穗迁入,于仅靠太拥河的田榜居住。随后又有陆、吴、罗等姓氏陆续迁入,遂成一新之南当寨。寨有姚、杨、吴、陆、罗、潘、邰等六姓氏。解放前隶属南哨乡第一保,解放后一直隶属南哨乡南哨村。1970年,,南哨至岑畔公路建成通车后,由于南当地势宽敞,南哨供销社及集贸市场曾于1973年迁于此。后来,不知何因,又迁至太拥河大桥头新街。   1984年南哨乡政府由南哨老街迁南当后,于1997年建成滚猪洞(高岩洞)防护墙和连结新街集镇市场的水泥路面。   2006年因三板溪电站蓄水,南当寨旧址位于水淹线下,随乡政府迁新集镇。   上者旦寨(亦称上寨):寨子位于南哨新集镇西面约2.5公里处的巫密河北岸半山腰小岭上,属尖峰岭山脉。剑南公路由西向东穿寨而过,为南哨村8、9、10村民组。2008年有60余户,300余人。过去为苗族聚居,后有其它民族迁入混居。上者旦何时成寨虽无从考证,但据《清江志》记载,清·雍正以前此寨已成。清·乾隆时期,隶属革东王开甲土千总,当时称“上台旦”。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第一保,解放后隶属南哨乡南哨村至今。   下者旦寨:寨子位于南哨新集镇西面一夫峰山脚下的巫密河南岸水畔。由于其住于上者旦寨之下,人们亦称之“下寨”,为苗族聚居。2008年有30余户,150余人。清朝时期属革东王开甲士千总管理,当时称“下台旦”,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第一保,解放后隶属南哨乡南哨村至今。   桃子寨:寨子位于老山界主峰之一的高顶盖山峦脚下的南哨河东岸,与南哨老街一水相隔,距南哨新集镇约1.5公里,为南哨村第五村民组,苗族聚居寨。2008年有40余户,200余人。何时建寨无考。龙、吴二姓为老户,龙姓从锦屏亮寨司迁入,吴姓从天柱远口迁入,龙、吴二姓谁先入无考。谭、周、陈等姓后于龙、吴二姓由天柱迁入。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为第一保,解放后隶属南哨乡南哨村至今。   白德寨:寨子位于南哨河西岸山腰的一小岭上,距南哨新集镇约3.5公里,为南哨村第一村民组。为非苗族人口聚居寨。2008年有20余户,100余人。属尖峰岭山脉。1934年,杨姓从柳寨到此种田谋生,后于此定居,后来,邱姓、周姓由南哨迁入该寨。民国时期属南哨乡第一保,解放后隶属南哨乡南哨村至今。   

北鲁村

  北鲁村辖北鲁一寨(清代称“白罗”),2008年有137户,601人,其中苗族600人,维吾尔族1人。共5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318亩,林地面积8407亩。海拔700米(测点:学校操场)。   北鲁原称“白裸“,之前称“白罗”,“白裸”、“白罗“皆为语音之误。1990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太英认为“白裸”有裸体之意不雅,根据同音和谐音两方面将“白”改为“北”,“裸”改为“鲁”。寨子位于南哨乡西南中部,距南哨公路约7公里,小路约5公里,其座落在潘家坪大坡向西南斜伸的一条小岭的斜坡上。村庄四周略低,居住地略高,寨子位于凸出的小山包上。远观如盆状。四周皆为稻田。寨边蓄有众多千年古树。其为古老苗寨,清·乾隆时其隶属柳落杨通吉土把总,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第六保即远通堡。解放后,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1953—1956年建白裸乡后,隶属白裸乡,1957年隶属南哨片,1958年隶属南哨人民公社(大公社)白裸管理区,1959年大公社迁太拥后,隶属太拥人民公社白裸管辖区,1963年隶属太拥区白裸公社,1974年白裸公社迁远通寨改名远通人民公社,隶属远通公社至1984年,1984年社改乡后,隶属远通乡至1992年,之后隶属南哨乡至今。村内有吴、董、龙、刘、罗、黄等6姓氏。吴姓分别由天柱、湖南迁入,龙姓由展牙迁入;董姓从天柱迁入;黄姓由乌陇迁入;刘姓无考,吴、龙二姓为最先迁入户,二者谁先无考。   1989年村民集资,国家补助建成一栋三层37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教学楼。原曾办完小,后办小学1—4年级。   20世纪90年代建成输电及饮水工程。   2008年完成寨内道路硬化工程。2009年卫生综合楼建成。   

乌沙村

  乌沙村位于南哨乡北部,海拔500米,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共有3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216户,1082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693.4亩,其中田604.4亩,地77亩;全村共有劳动力710人,其中女劳动力327人;全村共有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1名;全村年人均吃粮38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300元。   乌沙村建有小学教学点2所,其中乌沙自然寨教学点共开设4个教学班,有教师2名,有在校生42名;九哨自然寨教学点开设2个教学班,有教师1名,有在校生22名,在乌沙和九哨教学点分别建有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全村远程教育示范户6户,示范基地3块。   

大坪村

  大坪村驻大坪,辖大坪、上、下乌莱、看牛坪、新地、乌陇大、小寨等7寨。2008年205户,902人,其中苗族94人,侗族677人,汉族29人,土家族1人,水族1人,共1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84亩,林地面积20825亩。海拔1450米(测点:大坪寨砖混活动室门口)。   大坪寨:寨子位于南哨乡东部,距南哨公路约24公里,小路约25公里。其座落在老山界山脉向东伸延的一山梁大岭西侧面山坡上,是乡境内居住海拔最高的寨子。大坪寨为大坪村4—7村民组,2008年有70余户,350余人。住地原为荒草坪,其先民入住后才将周围开垦成稻田,最早入住户为张姓和欧阳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张姓最先由天柱迁入;欧阳姓从天柱雷寨迁入(何时迁入无考);以后又有杨姓分别由湖南、老寨和新地迁入;潘姓从董达迁入;刘姓从九社(九虎九社)迁入。民国30年前隶属古州厅,民国30年(1941年)划入剑河县。38年隶属南哨乡第五保。解放后,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1953—1956年隶属翁座乡,1957年隶属翁座片,1963—1984年隶属南加区翁座公社,1984年5月—1992年3月隶属南加区翁座乡,1992年至今隶属南哨乡。寨内原有木结构校舍一栋,开办1—4年级,因师资缺乏,于2006年停办,学生于下乌莱就读。2005年公路修通寨子,并由此修通新地、乌陇、翁座并连结南加的唐化、唐流等村寨。   乌莱寨:寨子距大坪约1公里,分上乌莱、下乌莱。上乌莱为大坪村第一村民小组。2008年有10余户,50余人。下乌莱为大坪村2—3组,2008年有40余户,200余人。两寨相距不足1华里,乌莱溪由北向南中分两寨于东西两岸。上乌莱亦称上岗,均为杨姓,分别由竹子岭和董达迁入。下乌莱有吴、罗二姓,吴姓于清·乾隆庚子年间迁入,至今已是第十代人。罗姓迁入时间无考,据其字辈统计今已是第八代人。二姓分别由天柱远口和度茂迁入。两寨历来隶属大坪村。   1991年输电工程建成通电。1993年公路修通上、下乌莱寨子。   1934年,红军长征时曾经此翻越保岭坡下南哨,且有一名红军战士病故于距上乌莱寨约2公里路远的凉水井旁,当地人将之葬于离水井不到10米远的地方,有墓有碑。办小学1—4年级,学校建于下乌莱,其原为一栋木质结构教学楼。1993年,翁座学区迁于此,改名乌莱学区。1997年争得世行贷款项目修建成砖混校舍一栋。现有老寨村及大坪、新地、看牛坪和乌莱、乌陇的学生在此就读,1992年前仅办小学1—3年级,1993—2008年办小学1—6年级。   看牛坪:寨子距大坪约1公里,位于大坪寨西南面山腰上,寨子背靠山梁,前临稻田。大坪至翁座公路途径寨子屋背,有机耕道与寨子相连,生产、生活十分方便。其为大坪村第9村民组。全寨为罗姓,分别从老寨、营盘、岩板田迁入。看牛坪为小寨,解放前后均隶属大坪村。2008年有10余户,50余人。   新地寨:寨子距大坪约1.5公里,居于大坪寨东北面山腰小岭上,后靠青山,前临稻田,是一个田园小寨。2008年有10余户,50余人。先民迁居于此主要是为方便耕种。寨内全为杨姓,从天柱白市迁入。行政辖属历来从属大坪村。2006年,公路已修通寨内,经此至乌陇。   乌陇寨:寨子位于大坪寨东偏北方向,距大坪约4公里,分大、小两寨,居于老山界山脉向东伸延的乌陇坡西面两山岭的山腰上。小寨居于一岭上,大寨居于长岭坡脚斜面坡上。小寨为大坪村第10村民组小组,2008年有10余户,50余人。大寨为大坪村11—13村民小组,2008年有30余户,150余人。两寨皆为黄姓,于清·乾隆时期由天柱迁入。迁入时乃一寡妇牵一侄子,肩挑二幼子至此开山种地生活。后来人口逐渐增长遂分两寨,此外还有不少外迁别地的。据传,先民在生产时常见一白兔出入于一小山洞,挖开小山洞得一罐银子,遂用此银买田置地,逐渐发展。清·道光年间曾有黄传本等6人中生员,其中1人当过县令,5人为待诰,民间称之为“顶子”。清朝时期隶属古州厅,民国30年从榕江划归剑河,隶属南哨乡第五保,解放后隶属大坪村。寨内有木结构校舍一栋,2008年办小学1—3年级。2006年,通过公办民助为式建成通寨公路。   

老寨村

  老寨村辖老寨、新寨两寨。公元2008年72户,302人,其中苗族39人,侗族247人,汉族15人,佤族1人,共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53亩,林地面积4769亩。海拔1000米(测点:屋背楠竹山坳路)。   老寨(过去称苗寨):寨子位于南哨东南部,距南哨公路约24公里,居于老山界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山岭的西侧面。为老寨村2—6村民组,公元2008年有60余户,250余人。公元1934年红军长征时,红三军团主力曾从这里经过下南哨。其原为翁座苗族先民居住地,故名亦称“苗寨”,原居苗族迁走后,大约于清?道光年间现住民族迁入居住,迁入前此处已是一片荒芜。始迁入者为杨姓,从天柱雷寨迁入;罗姓亦从天柱迁入;吴姓从翁座迁入。清代隶属古州厅,民国30年划入剑河县,隶属南哨乡第五保,解放后,公元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公元1953—1956年隶属翁座乡,公元1957年隶属翁座片,公元1958—1962年隶属新柳公社翁座管理区,公元1963—1984年隶属南加区翁座公社,公元1984—1992年隶属南加区翁座乡,公元1992年至今隶属南哨乡。公元1993年林业公路修通新寨,公元2003年建成通寨公路。寨内有木结构校舍一栋,原办小学1—3年级,后因师资和生源不足,于公元2006年停办,学生于下乌莱就读。公元2008年通过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寨内道路实现水泥硬化。60%的户建起沼气池。   新寨:寨子距老寨约1公里,居于乌莱溪东岸水畔。为老寨第一村民组,公元2008年有10余户,50余人。以溪为界,溪东面属剑河县,西面属黎平县。寨有龙、夏、罗、王、李等姓氏,龙姓从翻家迁入;夏姓从白翁迁入;罗姓从大榜迁入;王、李二姓从翁座迁入。行政辖属历来从属老寨。   

高定村

  高定村辖高定一寨,2008年有340户,1627人,其中苗族1619人,汉族4人,侗族2人,壮族1人,佤族1人,共14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96亩,林地面积19284亩。海拔887米(测点:学校操场)。   高定村位于南哨中南部,距南哨公路约16公里。寨子坐落在潘家坪大坡南面由东向西伸出的两条大山岭间的溪流两边斜坡面及一小岭上。该寨原聚居于高定溪水畔两边,居住非常密集,后来由于火灾所迫散居四周与田土相互交错形成间断相连的小寨子。寨子从东北到西南1.5公里有余,从西北到东南约2公里。是剑河县的边缘村寨之一。境内山峦起伏,群峰耸翠。发源于老山界脚下的高定溪中分高定寨于东、西后,出山谷折向南流入榕江县境,是珠江水系在剑河境内的唯一支源。由于溪谷狭窄,地势陡峭,村民们依傍小溪散居两岸,十数户为群,分开居住,连而不接,拥而不挤。   1934年12月,长征红军五军团在完成黎平会议保卫任务后,于23日从黎平至此宿营,后经老山界至南哨。有3名红军战士牺牲并葬于此。   清·乾隆三年归顺清庭后,隶属古州(榕江)。   1956年由榕江划入剑河县,隶属白裸乡,1957年隶属南哨片,1958年隶属南哨公社(大公社)白裸管理区,1959年公社迁至太拥,隶属太拥公社白裸管理区,1963—1974年,隶属太拥区白裸公社,1974—1984年5月隶属远通公社,1984—1992年,隶属远通乡。1992年4月后隶属南哨乡至今。   村内有杨、吴、夏、刘、黄、姜、胡等7姓氏。杨姓从镰刀湾迁入;姜姓分别由康中、高标迁入;胡姓从盘假迁入;夏姓从八书迁入;黄姓从乌陇迁入;刘姓从湖南迁入;吴姓自天柱远口迁入。村内人畜饮用自来水根据居住情况分多个取水点已分别开通。1970年南哨至群胖公路修通,路径寨子屋背的高定坳。1995年村民采取转让活立木采伐的方式引资,建成通寨公路,全长3.7公里。   高定小学原为木质结构教学楼,办小学1—6年级。2003年国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万元,村民集资3.5万元,完成高定村小学义教工程,建成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共三层楼,500平方米。同年远通学区迁高定改称高定学区。   

白索村

  白索村居白索一寨。2008年全村179户,1023人,其中苗族1019人,维族1人,汉族1人,侗族2人。分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59亩,林地9376亩。海拔925米(测点:村活动室)。   白索寨位于南哨乡北面,距南哨小路约10公里,公路约14.5公里。寨子坐落在尖峰岭山脉自境内由北向南伸延的山岭西侧斜坡的凹地上,其四面环山犹如盆状。传说白索先民原居住反召阿陇珍(地名)时,有一名叫弟报东立的人来到白索山坳打猎,猎狗进入山下凹地捕猎回来时其身上沾有许多浮萍,其中一朵竟有小碗口大,人们才知凹地下面不仅有水,而且土质肥沃,经实地踏勘,发现此地更适宜居住,故迁居于此。此虽传说,但与苗族分迁史相符,只是具体迁徙时间已无从考证。据《清江志》记载,白索于清·雍正七年前就有人居成寨,而且寨子不小。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贵州巡抚张广泗为“开辟新疆”亲自带兵攻下公鹅、柳利后,苗民不服而抗之,同年十一月,鸡呼党、东库、白索、白汉等寨聚众万余,兵分四路攻打公鹅、柳利寨(清兵),被清兵打败后,清兵于同月攻克白汉、白索两寨。虽说当时朝廷推行的是“剿抚兼施”政策,但实际只剿不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寨内人口急剧下降,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白索寨仅存50户,男、女共221人。   清庭为有效控制境内各苗寨,于清·雍八年在白索寨屋背坡建汛驻军。汛城始建于清·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完工。汛城为土城,城垣二百五十三丈,计一里二分,设城门三座,炮台四座,驻守备、外员各一名,兵丁207名。咸丰五年(1855)被苗民义军攻破后,荒芜至今。   清代该寨隶属乌库徐宁邦土舍,民国26年前隶属剑河县第三区(区驻章汉)章汉乡,民国27(1938年)—29年(1940年)隶属剑河县第二区(区驻南哨)南哨联保,民国30年(1941年)后隶属南哨乡第二保即章汉保。解放后,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章汉村,1953—1956年隶属章汉乡章汉村,1957年与章汉合建一个高级社,隶属南哨片。1959年元月,划归柳川公社返排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置,隶属柳川区章汉管理区。1962年调整人民公社,隶属南哨人民公社章汉大队,1984年社改乡时独立建村,隶属南哨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南哨乡至今。村内有祝、杨、王、姜、唐、何、罗、林等8姓氏。   1995年已建成人畜饮用自来水工程,2004年通寨公路建成,2009年获国家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8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与章汉合建一完小,小学1—6年级就地入学。   

九虎村

  九虎村驻九虎,辖:九虎、大田、九社三自然寨。全村149户701人,其中苗族563人,侗族148人,汉族17人,水族8人,布依族1人,分7个村民小组。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其中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红薯、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猪、牛为主。有耕地面积372亩,林地面积19830亩。海拔737米(测点:寨脚公路)。   九虎寨:为九虎村行政中心村寨。寨子位于南哨村东北面,距南哨约6.5公里,座落在老山界山脉向西北伸延的保岭坡山峦脚下,为九虎村1—5村民组,为苗族聚居,本自然寨有126户,523余人.发源于九虎大山脚的九虎溪流中分九虎寨于南北,西向流入南哨河。寨子居于九虎溪流中上游,四面环山,掩隐于林海间。过去是南哨境内东行的主要官道必经之地。2000年,香港佛教协会捐资修建砖混教学楼一栋(释知觉纪念希望小学),办小学1—4年级。   大田自然寨:寨子位于九虎寨屋背半山腰上,距九虎约2公里。寨旁有一丘大田,名曰:“九耕大田”,寨名故因此而得,为九虎村第六村民组。本自然寨有30户,110余人。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无教学点,小学1—4年级到九虎自然寨就读。   九社自然寨:寨子位于九虎溪源南岸的乌孟界北麓山腰上,距九虎约3公里。为九虎村第七村民组。本自然寨有19户,68人。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无教学点,小学1—4年级到九虎自然寨就读。   2008年至今,通过“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立了人畜饮水工程、人行步道硬化、农田水利灌溉沟渠、人行桥、村活动室等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出行难、抗旱等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九虎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南甲村

  南甲村辖南甲、南岑两寨,2008年全村134户,680人,其中苗族741人,汉族2人,侗族1人,仡佬族3人,有4个村民组,耕地面积305亩,林地11389亩。海拔675米(测点:中间寨休息坪)。   南甲寨:寨子位于南哨乡西北部,巫密河东岸,距南哨(公路里程)15公里。寨子坐落在尖峰岭山脉自境内向西北延伸的一支小山岭山腰上,离剑南公路约0.5公里,河面约0.7公里。为南甲村1—2村民组,2008年有60余户,300余人。据老人传说,其寨史较长,因苗族没有文字,何时所建无从考证。寨内现居住有张、祝、李、周、龙、罗、侯等7姓氏,除知张姓从施洞迁入外,其余姓氏皆不知从何处迁入,据说张姓和罗姓为老户,迁入最早。清·乾隆时期,南甲寨隶属下革东王开甲土千总。民国时期属太拥乡第九保。解放后,1951—1956年隶属九仪乡,1957年隶属太拥片,1958年隶属南哨人民公社(1959年南哨人民公社驻地迁至太拥,改称太拥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置,隶属太拥区九仪管理区,1963—1984年隶属久仪人民公社,1984—1991年隶属九仪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南哨乡至今。从土改至今都与南岑共为一村。寨内人畜饮用自来水已经开通,生活用水很方便。2004年通过公办民助方式国家投20万,村委会筹资2万元人民币于南甲桥建成南甲建希望小学,有砖混教学楼一栋,面积360平方米。办小学1—4年级。   南岑寨:寨子距南甲约2公里,坐落在巫密河东岸半山腰上,离河面约300余米。为南甲村2—4村民小组,2008年有60余户,340余人。剑南公路由西至东穿越寨子中央,交通十分便利。寨子四周古木参天、藤蔓缠绕。寨史据说大致与南甲相同。现有李、侯、邰等3姓氏,邰姓从九吉迁入;李姓从江西迁入,为最早入居户;侯姓从久仰迁入。清乾隆时期南岑隶属吴道洪土通事(通事驻南岑)。民国后至今隶属南甲村(大队)。20世纪90年代,已建成人畜饮水及道路硬化工程。南岑、南甲两寨原来各自办教学点,2004年合建南甲希望小学于南甲桥。   

德号村

  德号村位于南哨乡北面中部,距南哨小路约7公里,公路约8.5公里。寨子坐落于尖峰岭山脉于境内由北向南伸延的一山梁山腰上。全村共147户,653人,其中苗族人口191人,侗族人口487人,汉族68人,瑶族6人,分5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61亩,林地面积5541亩。海拔800米(测点:学校操场)。   

九当村

  九当村驻大九当,辖老屋基、坪坝、小九当、陈家湾、五里冲5个自然寨,为非苗族人口居住村。全村6个村民组,共241户,947人,有耕地面积565亩,林地面积15871亩。   老屋基和坪坝、陈家湾、五里冲四寨合称大九当,其位于南哨东南中部,距南哨小路约6公里,公路约8公里。寨子座落在老山界山脉向西南伸延的斜坡山腰上。四寨相隔在50—1000米左右,几乎连成一寨。平坝与老屋基相隔仅50米左右。坪坝为九当村2—3村民组,老屋基为4村民组。两寨周围皆稻田。老屋基和坪坝两寨原来有较明显的界线,老屋基靠北,居住点稍高,坪坝靠南,居住点稍低。现在房屋断续相接,界限逐渐模糊。坪坝与老屋基原是远通、白裸苗民的稻田耕作区,有一名叫“九当”的老人因种田常住于此,故得其名为“九当”。境内有红军墓一座,系长征时一红军战士被反动武装杀害于此。   陈家湾:寨子位于老屋基西北方向小山岭的斜坡上,四周为稻田,距平坝、老屋基约1公里,与其两相可望,鸡犬声相闻。陈家湾原为陈姓独住,故名“陈家湾”,其为九当村第五村民组。   五里冲:寨子位于平坝正南方向的一小溪流两岸的田榜上,距平坝约1公里,因其居住地为一个小溪冲,故名“五里冲”。寨子左右皆为稻田,耕种颇为方便。其为九当村第一村民组。小九当:寨子位于大九当东北面,距大九当约2.5公里。其座落在老山界西北约1.5公里的斜坡上,离老山界界顶约2.5公里。地势较陡,寨脚为悬崖,是乌当沟干流之源,其为九当村第六村民组,2008年有40余户,近200余人。田土分布于寨子左右两边山岭上,耕种颇为方便。由此翻越老山界即可进入黎平县境,过去是黎平通往剑河的要道之一。1934年,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第十五师曾从黎平经此入南哨。   “九当”为上述诸寨的总称,若对外人述及小寨名时总要冠以“九当”这个总称,如“九当陈家湾”、“九当老屋基”等,别人方可听得明白。因为如此,九当村内的行政辖属从来没有分开过。解放前,5寨同属南哨第六保。解放后,同为一村(大队)。公元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1953—1956年隶属白裸乡,1957年隶属南哨片,1958年隶属南哨公社白裸管理区(1959年南哨公社迁至太拥,称太拥公社),1963—1974年隶属太拥区白裸公社,1974—1984年隶属远通人民公社,1984—1992年隶属远通乡。九当虽为侗族,但不会讲侗语,其说的是汉语,用的是汉字,生活习俗与汉族几乎无别,思想亦较开化,解放前就有多人识字。解放后更注重文化学习,村内出来的国家工作人员较多,县处级、科级干部都有。   20世纪90年代已建成人畜饮用自来水工程。   2002年公路修通五里冲寨,2004年修通坪坝、老屋基、陈家湾三寨。   2003年,香港佛教协会捐助12万元,建成九当希望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   2006年前。九当村有小九当和坪坝两个教学点,其中坪坝办小学1—6年级,小九当办1—3年级。2006年后,撤小九当教学点,坪坝办小学1—4年级。   2008年国家用用以工代赈目资金40余万元,将小九当整体搬至岩养(2009年已完成南哨到岩养的公路和岩养场坪建设工程)。   2009年全村除小九当外各寨实现水泥路面硬化。   

朗晃村

  朗晃村驻朗晃,辖朗晃、镰刀湾两寨。2008年有89户,448人,其中苗族112人,侗族297人,汉族32人,壮族6人,水族1人,分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45亩,林地面积16442亩。海拔512米(测点:学校门口)。   朗晃寨:寨子位于南哨乡西南方向约10公里处的朗洞河西岸水畔(小路约8.5公里)。寨子坐落在朗洞河西岸水畔的一狭长山凹上。河水由南向北从寨前流过,生活用水极为方便。住地较为平坦,左右为山岭,坐南朝北,背靠河流,前稻田,日照亮足,气候湿润,风光秀美,山水宜人,其为朗晃村第1—2村民组,2008年有50余户,300余人。寨有:龙、杨、欧阳、熊、姜、郑、王等7姓氏,龙姓为最早迁入户。除龙、姜、郑三姓从何处迁入无考外,其余有考源。杨姓从三穗瓦寨迁入;欧阳姓从董达迁入;熊姓从天柱迁入;王姓从盘假迁入。清?乾隆时期隶属柳落杨通吉土把总。民国38年隶属南哨乡第六保,解放后,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1953—1956年隶属白裸乡,1957年隶属南哨片,1958年隶属南哨公社(大公社)白裸管理区,1959年大公社迁至太拥,隶属太拥公社白裸管理区,1963—1974年隶属太拥区白裸公社。1974—1984年隶属太拥区远通公社,1984年5月—1992年3月隶属太拥区远通乡,1992年4月后至今隶属南哨乡。   20世纪90年代建成人畜饮用自来水工程。   1995年始建白杨坳至朗晃公路,1996年修巫洋溪停工。   2005年乡政府利用通村公路项目资金,续建巫洋溪到朗晃、镰刀湾公路,当年年底建成通车。   2007年前,寨子多数房屋破旧不堪,2007年被火灾后,获国家资金补助,并经乡政府规划后,2008年建成了城镇式的新农村村寨。   2007年因火灾,朗晃小学校舍被撤毁,后仍用撤下来的木料搭建简易教学楼,办小学1—3年级。   镰刀湾寨:寨子位于朗晃北面,坐落在潘家坪大坡向西伸出的一条小山岭脚下的朗洞河东岸水畔,距朗晃约1.5公里,为朗晃村第二村民小组,2008年有30余户,140余人。田土分布于寨子两侧,生产、生活极为方便。寨有王、龙、韦、姜、黄、潘、陆等7姓氏。潘、陆二姓从董达迁入,其中潘姓为最早迁入户;王姓从乌孟迁入;龙姓从朗晃迁入;姜姓从烂塘迁入;黄姓从柳寨迁入;韦姓由何处迁入暂无考证。镰刀湾为小寨,因距朗晃最近,历来隶属朗晃村,解放前后如此。   2005年通寨公路建成。该寨没有教学点,小学1—3年级学生在朗晃小学就读。   

反召村

  反召村地处剑河县南哨乡,面积约389.4平方公里,东至展往坳,南至交界湾,西至久仪村独田,北至南甲村交界;共有2个村民小组,76户,341人;苗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耕地面积151亩,人均耕地0.44亩,人均收入2560元,设党支部一个,党员11人,其中女党员2人,是县新农村示范点之一。   

佰仟村

  佰仟村居佰仟一寨,2008年,全村84户483人,分4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326亩,林地面积7486亩。海拔687米(测点:中寨凉亭)。   佰仟寨位于南哨东北面,坐落在南哨河中上游西岸的半山腰田榜上,属尖峰岭山脉。距南哨水路约3.5公里,陆路约4.5公里。寨子座落于尖峰岭山脉自境内向东北伸延的一条山岭的东侧斜坡面上,前面和左右均临稻田,背靠青山。寨有:王、姜、吴、邰、都等5姓氏,为苗族聚居寨。最早入住户为何姓(现该姓已迁出),尔后有王姓分别从隆里、江西迁入,姜姓从太拥南良对门寨迁来,邰姓从台江迁来。全寨已实现人畜饮用自来水,2006年获县地方税务局资助已实现寨内主道水泥硬化。有自建木结构校舍两栋,办小学1-3年级。   清代该寨隶属范美(返迷)张友灼土把总,民国时期隶属南哨乡第三保(返排保),解放后,1951-1980年隶属巫沙村,1980年独立建村后,隶属返排乡(公社)至1992年3月。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南哨乡至今。   


佰仟村特产大全




佰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