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寨村坐落于依山傍水的仰阿莎湖岸,距乡政府5公里,柳寨村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村辖12个村民组,298户,总人口1268人,劳动力815人,外出务工431人,行政区面积9158亩,人均耕地面积0.53亩,人均吃凉达26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农业生产为经济主产业,柳寨村是南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三板溪水电站蓄水后,复建公路的提高,村与省道只有一路之隔,311省道村前而过,门前横跨两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里有红军坟、千年凤树山等景点,是黔东南最早的香猪发源地,是仰阿莎湖产鱼中心,人民勤劳、热情、好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9203 | 556400 | -- | 查看 柳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富村 |
中富村是柳富大寨三村其中之一。居住在仰阿莎湖畔海拔800米的山腰上,距仰阿莎湖3公路。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55户730人,0党员19人,有耕地557亩,其中水田492亩,人均纯收入1500元,属纯苗族村。中富村过去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自完成通村公路后,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中富村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那里有着古老的苗族风情和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锡绣,锡绣是一套完整的民族服饰,制作有着复杂、精细,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苗族锡绣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迎来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民族文化的发展给乡村旅游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使中富村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7年完成了通村公路工程后,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致富愿望得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九龙村 |
九龙村距乡政府驻地约7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78户,302人,为纯苗族。有劳动力170人,外出务工60人,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2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人均吃粮255公斤,人均纯收入700元。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特产为民族刺绣,锡绣工艺。 |
白路村 |
白路村距乡人民政府4.7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164户699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8.6%,其中,劳动力391人,外出务工132人,行政区面积8700亩,人均耕地面积0.69亩,人均吃粮达182.5公斤,人均纯收入1524元。主要经济产业是水稻种植、畜牧养殖、果树栽培;具有鼓舞人心的“红军长征遗址”、凉爽宜人的“白路避暑山庄”等景点,有肉质可口的白路香猪、回味无穷的山羊肉等特产。 |
展留村 |
展留村距南寨乡人民政府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127户,538人,是一个纯少数苗族聚居的山村。人均耕地0.77亩,人均粮食390公斤,人均纯收入1250元。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有风景秀丽的原生态古树参天,气候宜人,山水辉映和世界一绝的苗族锡绣。有森林里的“长棹饭”,有动人的苗族歌谣,有山寨拦门酒,有“太极式”芦笙舞等等特色。 |
下白都村 |
下白都村位于南寨乡东北面的“仰阿莎”湖畔,距乡人民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183户858人,辖15个村民小组,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9%以上,其中,劳动力400人,外出务工200人,行政区面积9000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吃粮2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3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水稻种植、畜牧养殖、果树栽培;具有堪称世界一绝的“苗族锡绣”,有“干也里千层梯田”、污都“古石桥”、还有一目千里的“白叶山”等景点。有肉质可口的白都香猪、回味无穷的山羊肉以及味道独特的“欧蓄菜”等特产。 |
上白都村 |
上白都村有12个村民小组186户771人,居住在仰阿莎湖岸海拔900米的高山上,各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有的组与组相距1—4公里,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全村总的耕地面积438亩,其中稻田面积是368亩,年人均吃粮是260公斤,有林地1100亩,经济林300亩。年人均纯收入是1500元。2007年完成了通村公路工程,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上白都村距311省道6公里,距仰阿莎湖4公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已将强烈的致富愿望转变为学技术、寻找致富路子。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柳社村 |
柳社村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66户,1004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67%;有劳动力670人,外出务工人员277人;行政区总面积9780亩,其中耕地面积543亩,人均耕地面积0.55亩,人均吃粮255公斤;人均纯收入1298元,主要经济产业有剑白香猪养殖、中草药种植、果树种植、库区养鱼和农作物种植等;著名景区有百米吊水洞瀑布等;主要特产有苗族刺绣、锡绣等手工艺品。 |
九社村 |
九社村距乡人民政府4.5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83户785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0.95%,其中,劳动力550人,外出务工190人,行政区面积4664亩,人均耕地面积0.53亩,人均吃粮达270公斤,人均纯收入123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有九万大山封山区和苗族锡秀、欧蓄菜、白术中药材等特产。 |
懂达村 |
懂达村距乡人民政府13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65户,1062人,以侗族为主,占全村摁扣的80%。其中劳动力479人,外出务工49人,行政村面积10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2.2亩,人均吃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 |
九寨村 |
九寨村位于乡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南寨市场及中心小学平均为15公里。东抵懂达、九社两村,西与柳川、南哨两乡(镇)接壤。南和南加、南哨两乡(镇)接界,北与九坝、岔路两村为邻。全村共7个自然寨,7个行政组,共230户,917人,是苗、侗、汉、水杂居的行政村。其中,侗族占总人口75%。九寨村辖区总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695.6亩,人均耕地面积0.76亩,人均吃粮34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九寨村经济主要来源是第一、第三产业。 |
九坝村 |
九坝村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组,88户,322人,以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0%。其中,劳动力211人,外出务工110人。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6亩,人均吃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130元。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境内有乌阶溪原始森林、清政府镇庄苗族起义所扎的右营,红军长征曾经过猫鼻岭和乌阶溪。特产有银杏、板栗。村内有桥元屋基板栗和梨子基地。 |
岔路村 |
岔路村有7个村民小组198户880人,居住在仰阿莎湖岸海拔900米的高山上,各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有的组与组相距5—6公里,往来翻坡涉岭,交通极为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全村耕地面积540亩,其中稻田面积是448亩,年人均吃粮是260公斤,有林地1500亩,经济林500亩。年人均纯收入是1500元。村“两委”工作力度大,热心于公益业,村党支部书记彭开远、村长龙通书、文书彭开平,几位村干在公益事业方面协调配合好,班子团结。完成了通水、通电和通路工程,距311省道8公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已将强烈的致富愿望转变为自觉学技术、自觉找致富路子。有的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有的一边耕作一边发展种养殖业,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
柳寨村 |
柳寨村坐落于依山傍水的仰阿莎湖岸,距乡政府5公里,柳寨村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村辖12个村民组,298户,总人口1268人,劳动力815人,外出务工431人,行政区面积9158亩,人均耕地面积0.53亩,人均吃凉达26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农业生产为经济主产业,柳寨村是南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三板溪水电站蓄水后,复建公路的提高,村与省道只有一路之隔,311省道村前而过,门前横跨两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里有红军坟、千年凤树山等景点,是黔东南最早的香猪发源地,是仰阿莎湖产鱼中心,人民勤劳、热情、好客。 |
中云村 |
中云村有2个村民小组74户333人,居住在仰阿莎湖岸海拔900米的高山上,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耕地面积218亩,其中稻田面积是185亩,年人均吃粮是260公斤,有林地750亩,经济林250亩。年人均纯收入是1500元。 2009年完成了通村公路工程,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中云村距311省道5公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已将强烈的致富愿望转变为自觉学技术、自觉找致富路子。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广丰村 |
广丰村是柳富大寨三村中的一村之一。居住在仰阿莎湖畔海拔800米的山腰上,距仰阿莎湖3公路。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60户650人,0党员18人,有耕地517亩,其中水田463亩,人均纯收入1500元,属纯苗族村。广丰村过去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自完成通村公路后,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广丰村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那里有着古老的苗族风情和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锡绣,锡绣是一套完整的民族服饰,制作有着复杂、精细,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苗族锡绣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迎来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民族文化的发展给乡村旅游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使广丰村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7年完成了通村公路工程后,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致富愿望得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中寨村 |
中寨村距南寨乡人民政府20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23户518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65%,其中劳动力260人,外出务工140人,行政区面积293亩,人均耕地面积0.57亩,人均吃粮450公斤,人均纯收入1350.00元,主要产业是粮食生产,有远近出名的牛打坪和独特的七月半、九月重阳斗牛节,还有本地白泥田出产的大米更招人喜爱。 |
柳富村 |
柳富村距乡人民政府24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88户,777人,全都为苗族。其中,劳动力452人,外出务工271人,行政区面积9.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7亩,人均吃粮达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苗族锡绣,苗族欧蓄菜、腌鱼等。 |
白俄村 |
白俄村就座落在依山旁水的仰阿莎湖岸山腰上,距南寨乡人民政府12公里,白俄村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10户,总人口450人,劳动力220人,外出务工102人,行政区面积6300亩,人均耕地面积0.46亩,人均吃粮达25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农业生产为经济主产业,白俄村是纯苗族村,三板溪水电站蓄水后,复建公路的提高,村与省道相距1公路,已修通了村级公路,现水陆交通便利。白俄村是南寨乡黄山羊养殖示范点,那里人民勤劳,热情好客。 |
展莱村 |
展莱村距乡人民政府16.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40户560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9%以上,其中劳动力310人,外出务工160人,行政村域面积3800亩,人均耕地面积0.42亩,人均吃粮达360公斤,人均纯收入510元。主要经济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仰阿莎湖景区和位于仰阿莎湖畔的村寨周围的原始森林及湖泊两岸的封山育林景区。特别是仰阿莎湖景区由于地理交通等条件的优势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前来观光垂钓。农业特产有展莱村黄白泥田种植出的杂交水稻宜香优等优质水稻香米和苗家世代传承的酸菜(苗语:欧蓄菜)、腌鱼、腌肉及特色腊肉、苗族锡绣等特产。 |
反寿村 |
反寿村距南寨乡人民政府20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31户532人,均为苗族,其中,劳动力240人,外出务工180人。行政村辖区面积9800亩,人均吃粮170.8公斤,人均耕地面积0.58亩,人均纯收入980元,主要经济产业以水稻种植、畜牧养殖、苗族锡绣等特产。 |
绕号村 |
绕号村距乡人民政府15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98户,410人,全部为苗族,其中劳动力250人,外出务工72人。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8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人均吃粮159.5斤,人均收入1200元,主要经济业为农、牧业。具有的景点是老水井和千年古树,特产是腌鱼、苗家欧蓄菜和锡绣等特色食品和工艺品 |
绕庆村 |
绕庆村村史悠久,现还有故老的围墙残留;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约21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68户,675人;以苗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0%;有劳动力375人,外出务工人员195人;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3亩,人均耕地面积0.65亩,人均吃粮600公斤;人均纯收入1190元,主要经济产业有水稻、木材等,现正大力发展以冬桃为主的水果种植业以及以香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 |
白用村 |
白用村距南寨乡政府驻地20公里,全村四个村民小组,72户282人,以侗族为主,占全村90%以上,其中劳动力108人。行政区面积93.27公顷,耕地面积19.12公顷,林地59.17公顷,人均吃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业和养殖业。 |
白沙村 |
白沙村距乡人民政府30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84户324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65%,其中,劳动力180人,外出务工62人,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55亩,人均吃粮达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3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有中岭场中熟林一片200于亩和村后大坡林木葱郁笋立,另有大坡脚;鱼塘坳1000于亩地完全可以实施发展各种经济开发。 |
新光村 |
新光村距乡人民政府33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96户887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0%,其中,劳动力498人,外出务工267人,行政区面积8.7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吃粮达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有新光苗族红绣和斗牛、芦笙等。 |
南包村 |
南包村就座落在依山旁水的仰阿莎湖岸,311省道穿境而过,是进入南寨乡的西大门,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48公里,距县城50公里,距老县城24公里,南包村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17户,总人口435人,劳动力326人,外出务工109人,耕地面积119.17亩,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0.28亩,人均吃粮达21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 |
九秀村 |
九秀村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38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76户,296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00%,其中,劳动力120人,外出务工28人。行政区面积?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人均吃粮120公斤,人均纯收入800元。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巫秀溪三级瀑布等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间工艺刺绣等。特产有,椎粟、野生猕猴桃、金竹笋、金秋梨等。 |
白返村 |
白返村距乡人民政府28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21户454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0%,其中,劳动力260人,外出务工80人,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57亩,人均吃粮达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1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苗族红绣、仰阿莎湖。 |
反皓村 |
反皓村距乡人民政府30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50户624人,以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0%,其中,劳动力320人,外出务工150人,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吃粮达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10元。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有反皓对门大山封山区和苗族红绣、仰阿莎湖畔的反皓钓鱼人家、北大坡的杨梅、梨子基地等。 |
马大云村 |
马大云村有5个村民小组169户700人,居住在仰阿莎湖岸海拔900米的高山上,各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有的组与组相距1—4公里,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全村总的耕地面积量381亩,其中稻田面积是311亩,年人均吃粮是260公斤,有林地5750亩,经济林700亩。年人均纯收入是1500元。2008年完成了通村公路工程,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马大云村距311省道4公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已将强烈的致富愿望转变为自觉学技术、自觉找致富路子。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