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台江县 >> 施洞镇 >> 塘坝村

塘坝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塘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坝村简介

  塘坝村位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中心,依清水江南岸而建,风景秀丽,景致怡人。与施洞镇偏寨村、杨家沟村、街上村接壤,与施秉县金井村望江而居。是凯里市、台江县、镇远县、施秉县四县市的交通临界点。距州府凯里71公里,据台江县城39公里,距镇远县城36公里,距施秉县66公里。全村152户,751人,其中:苗族人口742,占总人口98.8%,是典型的苗族聚集村寨,民族文化底蕴浓重深厚,拥有天下闻名的苗族独木龙舟,独具一格的苗族银饰刺绣。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闻名四海。塘坝村党支部曾多次被县委、镇党委评为先进集体,于2011年7月被州委评为“新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塘坝村作为施洞镇重点打造的银饰刺绣产业发展村寨,依托传统的高超苗族文化手工艺技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不断壮大、扩展银饰刺绣产业。现在,全村共有72户,197人专业从事加工、制作、经营银饰刺绣,产业普及面达47%。年制作银饰近万件,刺绣产品800余件。2010年,塘坝村以村党支部带头,以户为单位的成立了银饰刺绣协会。涌现出了吴水根、张秀英、刘忠嫦等一大批能工巧匠。产品质量精致、上乘,远销国内外,深受国内外藏家喜爱。产品经常在全国各地展览会上参展,深受好评。2009年多彩贵州银质奖杯就是在塘坝村银匠吴水根的作品。2010年销售量达到3000万元以上,年创收800万元。有效的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0101 556300 -- 查看 塘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坝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塘坝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施洞社区

  施洞居委位于施洞镇区,是全镇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前临清水江,后靠千亩良田,镇台公路穿境而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居委共有居民住户246户828人,其中:有女居民318人,行政区面积0.28㎡,整个居委有80%以上的居民是苗族。居委里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实现了“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讯、通闭路电视)。   施洞镇居委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苗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点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文化遗产丰富。有清朝时期修建的气势磅礴的苏公馆和两湖会馆;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八大窨子屋等文物建筑,有举世无双的独木龙舟节;有被誉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的苗族姊妹节;有蜚声海内外的苗族飞歌和苗族踩鼓等,是闲暇时期旅游的最佳圣地。   

方寨村

  方寨村辖七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50人,农业人口927人,非农业人口23人,耕地面积490.6亩。位于施洞镇政府北面250米处、清水江河畔,与施秉县马号乡政府驻地隔河相望。南接街上村,北临白枝坪村,全村苗族人口占99%,是贵州苗族姊妹节的发源地之一。   

猫鼻岭村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就是猫鼻岭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猫鼻岭”你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可以想象到它的地势陡峭,山势险阻。猫鼻岭村位于台江县施洞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大约十九公里的边远村寨,地形复杂。祖祖辈辈全靠种田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全村总耕地地面积有780亩,有2个自然寨,共有人数753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奋进,使猫鼻岭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村里从没有路到有路,挑水喝变成自来水进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安定祥和。2009年以来,先后被县委、施洞镇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猫坡村

  猫坡村位于台江县施洞镇南部,距镇行政中心约15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辖两个自然寨,五个居民小组,共有164户、651人,全村有苗族、汉族和布依族,其中99%为苗族。耕地面积为:326亩,人均收入为:1300元。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猫坡村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主要有西瓜、水稻、板栗和辣椒。特别是西瓜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和村民的不断探索,现已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品质优良,属纯绿色农产品,口感非常好,在州、县内具较高的知名度。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猫坡村拟通过举办“西瓜节”等形式,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一步将优质西瓜推向市场。欢迎四方宾客到猫坡来品尝苗家西瓜、喝苗家美酒、赏苗家风情。   

井洞塘村

  井洞塘村位于清水江畔,与该镇井洞坳村、猫鼻岭村接壤,与施秉县六合村、冰洞村毗邻。辖5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416户,1974人,苗族1974人;田面积778亩,土面积121亩,人均耕地面积0.39亩;人均占有粮282斤,2010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   近年来,在施洞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先后修建了长3400米的水利沟渠、村委活动室和卫生室,完成了380户的照明电线路老化改造,路面硬化、人畜饮水改造在建设中,村里的寨门和踩鼓场已规划有待纳入项目申报。产业结构取得初步成效,薪炭林产业规模150余亩,魔芋产业规模100亩;外出务出年达832人次。   

井洞坳村

  井洞坳村位于台江县施洞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大约10公里的边远村寨,地形复杂。祖祖辈辈全靠种田为生,全村总耕地地面积有519.5亩,有1个自然寨,共有130户,人数431人,属于贫困村寨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镇党委、政府按照“城乡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做好引导带动,使我井洞坳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被县委、施洞镇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井洞坳村从没有路到有路,挑水喝变成自来水进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安定祥和。   

平兆村

  平兆村是施洞镇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施洞镇的东南部,距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64户,774人,其中男384人,女390人,20岁以下有234人,21-50岁有170人,50岁以上有370人,全村区域面积3240亩,耕地面积531.7亩,其中田面积486亩,土面积45.7亩,林地面积2600亩。平兆村海拔52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26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雨为1055毫米,无霜期为295天,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元,人均占有粮320公斤,全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外群山矗立,绿荫萦绕,古木参天,翠竹、流水、放牛娃等怡然自得;鸟声、锤布声、鼓声、读书声不绝于耳,流水潺潺,青山幽幽,糯米酒、苗族情、飞歌、古歌、铜鼓舞热情迎客,显现一派“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这里苗族文化底蕴浓郁,民风淳朴,是一个远离都市喧嚣、领略民族风情的理想休闲去处。   平兆村产西瓜、桃子、梨子、板栗等,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引进下西瓜、桃子、梨子、板栗等一系列优质果树也在平兆村落了户。   在各级部门镇党委、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关怀下,村里的基础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完成了村道规划、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建设、平兆爱心学校、闭路电视安装、农村电网改造安装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   平兆村每年的高考生升学人数占全镇的二分之一,被称为施洞镇“人才之村”。平兆村经济发展思路是以人才为支柱,带动全村各产业的共同发展。   

小河村

  小河村是巴拉河干流下域的一个村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寨(平阳、平敏),共206户,1050人;全村耕地面积642.2亩,其中:田571亩,土72.2亩;森林覆盖面积达52%;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3230元,人均占有粮210公斤。   小河村的两个自然寨沿着巴拉河而居,两个村口对面相望,村外群山矗立,绿荫萦绕,古木参天,翠竹、流水、吊脚楼、放牛娃等怡然自得;鸟声、锤布声、鼓声、读书声不绝于耳,流水潺潺,青山幽幽;糯米酒、苗族情、飞歌、古歌、铜鼓舞令人陶醉,显现一派“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这里苗族文化底蕴浓郁,民风淳朴,是一个让游客远离都市喧嚣、领略民族风情的理想休闲去处。   小河村盛产弥猴桃、杨梅、柿花等,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支持下,金秋梨、苦丁茶、杨梅等一系列优质果树也在小河村落了户。   小河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工作得力,热心集体事业,在村里拥有较高威信和凝聚力,是一个想干事干成事的班子。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里的基础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完成了村道硬化、闭路电视安装、农村电网改造、程控电话安装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村卫生室、活动室等公益事业项目也正在进一步申请和筹建中。   小河村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种养、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一是加大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二是对现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进行开发,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三是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积极申报小河民族生态旅游村项目,努力打造“巴拉河漂流”、“民族生态一日游”等旅游项目。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村各产业的共同发展。   

巴拉河村

  巴拉河村是巴拉河干流最下域的一个村寨,位处清水江与巴拉河的交界,巴拉河在村口注入清水江。距施洞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36户,635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9%;耕地面积342.2亩(田311亩,土31.2亩),森林覆盖面积达72%;共有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3名。   巴拉河村外群山矗立,绿荫萦绕,古木参天,村内花街、翠竹、流水、吊脚楼、放牛娃和谐相处,怡然自得;鸟声、锤布声、鼓声、读书声不绝于耳;流水潺潺,青山幽幽,糯米酒、苗族情、飞歌、古歌、铜鼓舞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独特风情。这里苗族文化底蕴浓郁,民风淳朴,是一个远离都市喧嚣、领略民族风情的理想休闲去处,能给游客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巴拉河村盛产弥猴桃、杨梅、柿花、柚子、枇杷等农产品,在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指导下,金秋梨、苦丁茶、杨梅等一系列优质果树也在巴拉河村落了户。   

街上村

  街上村位于施洞镇区,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距旅游胜地施秉杉木河60公里,距历史古城镇远30公里。是全镇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前临清水江,后有千亩良田,镇台公路穿境而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187户,总人口775人。其中农业人口600人,非农业人口175人,行政区面积共0.36K㎡,耕地面积260亩,80%以上是汉族,主要经济来源是传统的零售业、加工业。街上村党支部曾多次被台江县委、施洞镇党委评为先进集体,于2011年7月被黔东南州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村里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实现了“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讯、通闭路电视)。   施洞镇是全县旅游业重点开发区,而街上村境内具有“两湖会馆”、“八大窨子房”、“一品夫人墓”以及“张伯修公馆”等诸多重要旅游点,且村内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是闲暇时期游玩的旅游胜地。   

塘坝村

  塘坝村位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中心,依清水江南岸而建,风景秀丽,景致怡人。与施洞镇偏寨村、杨家沟村、街上村接壤,与施秉县金井村望江而居。是凯里市、台江县、镇远县、施秉县四县市的交通临界点。距州府凯里71公里,据台江县城39公里,距镇远县城36公里,距施秉县66公里。全村152户,751人,其中:苗族人口742,占总人口98.8%,是典型的苗族聚集村寨,民族文化底蕴浓重深厚,拥有天下闻名的苗族独木龙舟,独具一格的苗族银饰刺绣。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闻名四海。塘坝村党支部曾多次被县委、镇党委评为先进集体,于2011年7月被州委评为“新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塘坝村作为施洞镇重点打造的银饰刺绣产业发展村寨,依托传统的高超苗族文化手工艺技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不断壮大、扩展银饰刺绣产业。现在,全村共有72户,197人专业从事加工、制作、经营银饰刺绣,产业普及面达47%。年制作银饰近万件,刺绣产品800余件。2010年,塘坝村以村党支部带头,以户为单位的成立了银饰刺绣协会。涌现出了吴水根、张秀英、刘忠嫦等一大批能工巧匠。产品质量精致、上乘,远销国内外,深受国内外藏家喜爱。产品经常在全国各地展览会上参展,深受好评。2009年多彩贵州银质奖杯就是在塘坝村银匠吴水根的作品。2010年销售量达到3000万元以上,年创收800万元。有效的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黄泡村

  黄泡村位于施洞镇西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828县道穿村而过,全村辖面积5.12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分散聚居,共189户,742人,其中贫困户91户,364人,全村劳动力470人,外出务工近40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648.4亩,其中田630亩,土84.5亩,人均耕地面积0.86亩。境内有村级卫生所一处,小学一所1-2年级。篮球场所1个,文化活动室1个。   黄泡村3个自然寨散落而居,平均海拔在567至635米间,气候温和,常年气温在18℃-21℃,适宜种植各种作物。虽海拔不高,由于人多地少,深沟水冷、阴、烂、田占65%以上,粮食产量较低,2010年度人均占有粮仅为296公斤,人均纯收入2528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一直以来黄泡村是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递增,村民发展观念逐步得到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白枝坪村

  白枝坪村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清水江南岸,与施秉县马号乡隔河相望,距州政府驻地凯里70公里,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镇远县城35公里,距施秉县城60公里,距剑河新县城(革东)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约600米。总面积5.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亩,全村有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29户,人口976人,苗族人口占9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白枝坪地处清水江中游,这里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水质洁净,是清水江主要码头之一,上通凯里和黄平重安江,下通锦屏直至湖南的洞庭湖;陆上公路,有镇远到凯里柏油公路与省道镇远至台江公路交汇于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主要旅游景点有:一品夫人墓、苏公馆、红军渡。产业有种植、养殖、饮食、银饰刺绣,许多农户靠生产刺绣实现了发家致富,具备较好的“农家乐”接待条件。   

杨家沟村

  杨家沟村位于台江县施洞镇南部,距镇行政中心约8公里,海拔600多米左右。辖两个自然寨,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06户、447人,全村有苗族、汉族和布依族,其中99%为苗族。耕地面积362.2亩,人均收入1100元。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杨家沟村主要经济产业主要有水稻、板栗和辣椒。   近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杨家沟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板栗现已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杨家沟村的板栗品质优良,属纯绿色农产品,口感非常好。欢迎四方宾客到杨家沟来品尝苗家板栗、喝苗家美酒、赏苗家风情。   

八梗村

  八梗村位于台江县北部,距施洞镇行政中心约2公里,828县道穿村而过,海拔560多米左右。辖1个自然寨,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04户、457人,99%为苗族。耕地面积425.2亩,人均收入1100元。清水江沿村而过,依山傍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镇凯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休闲度假好地方。   八梗村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渔业,主要有水稻、板栗和金秋梨。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打鱼。近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八梗村准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将八梗村打造成旅游度假民族村寨。   

旧州村

  旧州村位于台江县北部,施洞镇西北部,地处苗岭山脉,清水江畔,东邻828县路,南邻山脉,西邻四新村,北邻清水江,距台江县城36公里,西距黔东南州府凯里57公里,北距施秉县城67公里,镇远县城37公里。   旧州村有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共133户,707人。其中劳动力292人,耕地总面积为418.8亩,其中田为372.8亩,土为4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9亩;森林覆盖率达45%。属二类贫困村,均为苗族。现阶段村民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是靠种植、养殖,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270公斤。全寨112户拥有了电视机,100%的农户用上了电灯和饮用清洁的自来水,有12户新建了砖瓦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97.5%。   

四新村

  四新村位于施洞镇西部,距镇区约12公里,沿着镇凯320国道,到旧州叉路口沿着乡村公路跟清水江上游,经过旧州到达四新村。   全村总面积365亩,有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8人。四新是少数民族集聚地,面朝清水江,背靠大片茂密的松树林,左右两边都是田土,环境清幽舒爽,欢迎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们到四新钓鱼、度假。   

南哨村

  南哨村位于施洞东南部距镇区大约13公里处。全村有182户、812人,两个自然寨,一为南哨,二是屯古。   南哨村有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其祖先是唐朝时代从西江省吉安府油榨街迁徙而来,那个时候吉安府油榨街有两兄弟各生育一个孩子,在孩子未成年二弟就去世了,二弟的孩子就由大哥来抚养。有一天,大哥带着两个孩子上山干活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哥急忙一边背起侄子,一手牵着自己的亲儿赶路回家。他的儿子走了一段路程觉得太累了,就问起来:“爸爸,您为什么背弟却总是让我走路呢?”,爸爸回答说:“如果我背着你,让堂弟走路,你不知道他有多伤心和受苦啊!他没有父母,你是知道的”。   神仙听到后非常的感动,就对他们说,原来人间还有这样美好的事啊!那你就搬到贵州来居住吧,你到那里以后,在五月初五(也就是龙舟节)在门的两边挂上“水仙草”,我便下凡来看你们。   于是,大哥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现施秉县双井镇平寨村河对面,以打猎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有一天他打猎来到现称为南哨地方,看到一口水井,口渴的他喝了这一井水后感觉十分香甜、酣纯,坐在井边休息感觉十分舒服和歉意,就决定把家搬过来这边生活。他日出而劳、日落而息,在神仙的关照下,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到了今天的南哨村。现在的南哨村人在0的光辉照耀下,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全村上下正一心一意、齐心协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努力的奋斗着。   

岑孝村

  岑孝村位于施洞镇西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828县道穿村而过,全村辖6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共216户,913人,其中贫困户48户,186人,劳动力368人。耕地面积848亩,其中田693.5亩,土154.5亩,人均耕地面积1.02亩。   岑孝村5个自然寨散落而居,平均海拔在778至894米间,气侯温和,常年气温在18℃至21℃,适宜种植各种作物。虽海拔不高,由于人多地少,旱、阴、烂、绣田占60﹪以上,粮食产量低,2008年度人均占有粮仅为230公斤,人均纯收入才926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森林覆盖率89﹪以上,境内资源丰富,青冈林达200亩的面积。但是,由于自然生产条件差,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属三类贫困村。   近年来,镇政府逐步加大了岑孝村建设投入,于2008年相继修通5个自然寨通往828县道的通村公路。2009年加大岑孝村的种养殖、人蓄饮水、道路硬化和沼气建设等工程项目。2010年和2011年实施国家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设施滞后问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良田村

  良田村位于施洞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828县道穿村而过。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共186户,892人,其中贫困户98户、388人,非农业10人,农业882人;耕地面积615亩,其中田522.8亩,土9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森林面积545.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   良田村获得集体荣誉如下:   1、2003年村两委被镇党委政府表彰先进集体;   2、2005年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   3、2009年村两委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4、2010年7月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5、2010年12月村两委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集体;   6、2010年7月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7、2011年7月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偏寨村

  偏寨村位于清水江南岸,施洞镇镇区东面,沿江而下约1.5公里处。距台江县城35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村边公路可直达凯里、台江和镇远等地,清水江穿境而过,沿江而上可至凯里,沿江而下直至剑河、湖南,水陆交通方便。全村包括偏寨、杨家寨、石家寨3个自然寨,辖8个村民组,405户,195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8%以上,村内居民均为苗族,有村两委成员9人,各小组组长8人,党员39人,其中妇女党员2人,35岁以下党员3人。耕地面积999.36亩。偏寨村历史悠久,相传是北宋时期由江西迁移到此,全村共有古建筑二十多处,如百花山神庙、悬崖藏鼓洞、红军长征遗址、关帝庙等等,有老码头三个,独木龙舟六艘,偏寨村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施洞地区苗族姊妹节的故乡,万人踩鼓场也在建设中。   偏寨村的村寨风貌很体现一个“古”字,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村前是万人踩鼓场;村寨之下是玉带一样环绕而过的清水江。一年四季,江水晶莹剔透,寨中耸立着许多建于清朝年间的窨子屋,外观讲究、雄伟。湘军提督龚继昌的公馆便建于此村,可见偏寨村当时的繁荣。   偏寨村有浓厚的苗族风情文化,集中了苗族地区典型的剪纸、刺绣和银饰文化。刺绣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构图的美感和夸张,造型的独特和色彩的丰富而闻名。偏寨又是剪纸和织布之村,剪纸工艺精妙、传统,它是刺绣的底样和蓝本,其构图主要以苗族古歌中的神话人物、各种动植物、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和务冒席的故事为主。村里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其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特别是龙舟模型的雕刻,可谓神龙活现。村内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绚丽多姿,人们勤劳善良,和平相处,路不拾金,夜不闭户,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唱飞歌、情歌、酒歌,敲木鼓,跳踩鼓舞。无论你从哪里来,心地善良的偏寨人都会热情接待。他们捧着风格独特的“牛角酒”来拦客,端着香醇扑鼻的苗家自酿糯米酒来待客,煮着腌肉、腊肉、酸汤鱼、血豆腐、鸡粥饭、酸汤菜及一些原汁原味的苗家菜来宴客,唱着优美的酒歌劝客人喝酒,还以风俗习惯大块大块地挟菜给客人吃。他们总是担心客人喝不醉吃不饱,那淳朴而谦虚的话语,那热情而又热烈的场景,常常使客人心醉神迷而乐不思归。   偏寨村的节日很多,有敬桥节、吃新节、龙舟节等,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恐怕要数一年一度的姊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那天,姑娘们相邀着去坡上采摘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树叶制成染料,和着糯米浸泡,蒸做五彩姊妹饭。十四日下田捕鱼捞虾,筹钱购置鸡、鸭、蛋、肉等“阿嘎良”(苗语,打平伙、聚餐的意思);晚上,苗族后生成群结对来“挠嘎良”(意思是讨要姊妹饭吃),和姑娘们自由自在地对唱情歌,谈情说爱,跳木鼓舞,通宵达旦地游方几个晚上。   


塘坝村特产大全




塘坝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