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寨村位于黎平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左右,海拔500米,辖六个自然寨,六个村民小组,主要以侗族为主,全村171户,总人口756人(其中劳动力387人),有耕地面积507.99亩(其中稻田面积487.22亩,旱地面积70.72亩),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各自然寨全部通公路。有上级组织部门和镇党委政府投资6万余元的村级活动室及办公设备,面积148平方米,省级二类贫困村。
2010年底人均年收入2027元,粮食总产29969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有个体工商户8户,运输专业户5户,养殖专业户2户,建筑和其他行业7户,全村已
饮用了安全的自来水。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0 | 557300 | -- | 查看 勇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贡院社区 |
贡院社区成立于2002年9月,地处县城中心,面积1.95平方公里,是黎平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社区。辖16个居民小组,共有2236户,6986人,社区党支部成员5人,居委会成员4人,警务室成员2人。其中流动人口1652人;辖有30个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社区成立以来,肩负“率先突破,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示范使命,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重点,大胆探索社区建设路子,取得显著的成绩,受到了上级的表彰。2003,贡院社区在几届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先后省人民政府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09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2011年被黔东南州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妇联基层组织”。多年来,贡院社区一直以群众是否满意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全身心地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和认. |
开泰社区 |
开泰社区原为德风镇第二居委会,2003年7月20日正式成立“开泰社区居民委民委员会”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东临东门街,南接双井街,西依开泰路,北靠北门新区,是城关古建筑云集之地,社区内古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社区共有11条街,设7个居民小组长,现有常居民户1693户、常住人口6742人,社区办公楼为防古建筑,占地面积为82平方米,社区设党支部一个,有三名支委,平均年龄42岁,大专文化2人,中专文化2人,高中1人,有党员53人,其中女党员13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8人,45岁以下有11人,46岁以上有15人,60以上有19人,居民委员会有5名干部,平均年龄40岁,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有2人,高中专有3人,驻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有6人(即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计生信息员、党建管理员),公益性岗位共计42人。 社区设有福利保障,环境绿化,治安调解,计划生育,宣教文化,妇女、青老年等工作委员会、计生协会,人口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
双凤社区 |
双凤社区原为德凤镇第一居委员会,于2003年7月成立,命名为朝阳社区,2005年1月18日人民政府下文更名为双凤社区,地处县城黎阳大道东路,东至双凤小区、南至左平街头、西至荷花塘、北至林家井,辖区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社区管辖11条街道,设11个居民小组长,组长均由各居民小组推选。居住着汉、侗、苗、水、布依等民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社区共有单位25个,总户数1328户,人口4785人,支部1个,0党员65人。社区设有办公室、党建活动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综治室、计生服务室、宣传栏、居务公开栏。 双凤社区属于城乡结合居、农混居的社区,我们的宗旨是: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发挥民主自治,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健康协调发展,营造“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气氛。 |
南泉社区 |
南泉社区为德凤镇第四居民委员会,2003年7月建社区,命名为“南泉社区”,地处县城南部,管辖面积约为2.3平方公里,东至青鱼嘴、南至鼓楼坡、西至向家坡脚、北至府前路。 社区下辖14条街道,设13个居民小组,组长由各居民小组推选。总户数1060户,人口3308人,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辖区内共有30个单位,社区设党支一个,有党员50名,其中女党员14名。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发挥民主自治,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健康协调发展,营造“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
成德社区 |
成德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7月,原为德凤镇第六居委会,社区地处县城西部,管辖面积2个平方公里。东至福寿街(右),南至詹家台,西至西门冲,北至西门街。 社区设有党支部一个,现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16名。社区管辖内有13条街道,设有13名街道小组长,居民住户2020户,人口为5220左右,驻县政机关单位15个。社区办公室设在徐家湾(电影院三楼),社区办公室拥有120个平方,设备齐全,内有会议室、图书室。社区服务宗旨: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发扬民主自治,解决社区群众问题,共建和谐社区。 |
兰花园社区 |
黎平城关兰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4月,地处县城西南方向,面积为3.10平方公里,是黎平县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社区。社区管辖13个居民小组,共有1365户,4380人,其中流动人口1222人。 本社区有党支部成员5人,居委会成员3人,警务室成员2人。辖区内有17个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兰花园社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居民服务,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准则,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管理和日常事务工作中,热心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区居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社区成立以来,肩负“率先突破,总结经验,的工作使命,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重点,大胆探索社区建设路子。特别是近两年来,本社区的工作又有新的起色,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2009年6月被黎平县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0年12月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局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
黎平寨村 |
黎平寨村位于黎平县城西南10公里,东与矮枧村接壤,南同罗寨村交界,西连黎平所村,北与三什么江存毗邻。海拔620米。辖黎平寨、毛洛、弄左、石井山,网形、森冲6个自然寨。有田、甘、松、石、杨、钟曾等24个姓氏。2010年全村有508户,2592人,全属侗族。 明朝永乐十一年设立黎平府于黎平寨南之“官团”。明宣德九年(1434年)黎平府驻地由“官团”迁至“五脑寨”(今黎平县城)。民国时期属三什江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凤镇,1953年属黎明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德凤镇。 全村稻田面积2101.82亩。主产水稻,次产豆、薯类。林业以杉、松木为主,森林面积23199.3亩,森林覆盖率56.6%。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采集取材村、组与政府、林业部门联营造林的办法,1987~1992年先后建成面积达2万亩的石井山林场、1500亩的甲克林场、1600亩的骑马林场,现均已成林。石井山林区泉水充足,水质清凉,含有锶、锂、钙、纳等人体所需有益元素。今黎平县石井山实业有限公司在此开发“石井山泉”饮用水,县内外供不应求。 除林业外,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外出务工和松脂生产,2010年人均纯收入3599元。水产以稻田养鱼为主,每年为城关市场提供商品淡水鱼约3.6万公斤。从事茶叶精加工技术合格的中青年男女有80多人,每年为茶叶公司加工、采茶收入达50余万。 1996年开通400户闭路电视,1999年建成占地面积125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室,开通程控电话156门。2011年520户农网改造完工。2004年完成寨内主要人行路面硬化5800米。 |
构洞村 |
构洞村村位于黎平县城西北22公里,东邻地西村、羊角村,南邻坝寨乡路团村,西接坝寨乡连硐、乜洞村,北抵坝寨乡高场、企寨村,黎榕公路经村南而过。平均海拔550米。辖中和、外和、下中和、上中和、改匡、岑地、岑丢、美龙寨等8个自然寨,12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人口2158人,514户。侗、苗、汉3个民族杂居,侗族人口占98%。 全村国土面积34854亩,耕地面积1498.71亩。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5万亩,人工造林面积近3000余亩,覆盖率达82.2%。主产水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25元。有村小学1所,村卫生室1个。 |
勇寨村 |
勇寨村位于黎平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左右,海拔500米,辖六个自然寨,六个村民小组,主要以侗族为主,全村171户,总人口756人(其中劳动力387人),有耕地面积507.99亩(其中稻田面积487.22亩,旱地面积70.72亩),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各自然寨全部通公路。有上级组织部门和镇党委政府投资6万余元的村级活动室及办公设备,面积148平方米,省级二类贫困村。 2010年底人均年收入2027元,粮食总产29969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有个体工商户8户,运输专业户5户,养殖专业户2户,建筑和其他行业7户,全村已 饮用了安全的自来水。 |
羊角村 |
羊角村位于黎平县城北面17公里。东临高屯镇八舟村,西接勇寨村,北邻地郎村,南交地西村,海拔530米。原属德凤区地西乡管辖,1992年建并撤后属德凤镇。辖羊角、平惯、得升、宰羊、平扣、苏家庄、马金塘(因迁居已无人居住)7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010年有230户、1085人,有戚、易、朱、杨、石、陈、李、吴、马、张10个姓氏。 全村国土面积19285.5亩,耕地731亩。森林面积10028亩,森林覆盖率52%。主产水稻、油菜、豆、薯类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殖、采割松脂、种植药材、销售商品材、劳力输出等。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3262元,有村级小学1所。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石龙山景区,从平惯到石龙山莲山寺全长1.5公里。 |
地西村 |
地西村位于黎平县城西面,距县城12公里,海拔650米。辖地西、屯上、易家寨(山西冲)3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东接三什江村,西连勇寨村,南与构洞交界,北与羊角村毗邻。2010年全村人口1153人,255户。 全村国土面积30562.5亩,耕地面积1003.94亩。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80%以上。主产水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19元。有村小学1所,村卫生室1个。 |
蒲洞村 |
蒲洞村位于黎平县城西南23公里,曾称三六大队,1980年改为以村委会驻地蒲洞为村名。东接黎平所村,西连坝寨乡连硐村,南与岩洞镇新洞村交界,北与坝寨乡井团村比邻。辖蒲洞、母交、归信、归冷、美听、边大、边秀7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337户、有1617人,有吴、杨、刘、林4个姓氏,全属侗族。村所在地处山冲谷地,海拔790米,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全村耕地面积940亩,其中稻田面积888.6亩,多为冷阴锈泥田。主产水稻,次产包谷、薯、豆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松脂生产。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元,2010年为2003元,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境内森林面积15157.5亩,森林覆盖率53.4%,主要树种有杉木、松木及阔叶混交林,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根据逐株实测结果统计,全村现有胸围3米以上的大树205株,100岁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7株,其它年龄在100年至300年的阔叶古树有3883多株。 寨内有许多民族历史古迹,如鼓楼、风雨桥、亭阁、寺庙等。每逢佳节,村民们均开展民族节日活动,吹芦笙、唱侗歌、演侗戏等。 村自然风景区最早的守护者是清朝人吴宗义,他作为寨首,制定保护林公约,带头执行,从不徇私,促使保护区之风一代一代延续至今。侗族建筑设计师林永枝,为村修建鼓楼、风雨桥、六角亭、文化卫生活动室等。侗戏师林绍良独编《梁山后代小八义》、《金钗记》、《包公出世》、《薛平贵》、《王玉莲》、《唐僧出世》、《颂“两基”》等近十部侗戏剧本,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其中《梁山后代小八义》、《金钗记》等曾在黎榕境内数十个村寨演出,深受欢迎。《包公出世》光碟,已销出2000余套,并创作了许多优秀侗歌,给侗族文化增添了光彩。 |
民胜村 |
民胜村位于黎平县城东南城区,东邻汪家庄村,南接矮枧村,西接三什江村,北抵坚强村,和德凤镇城关接壤。境内有黎靖、黎榕、黎锦、黎从镶边柏油路穿过,福禄江绕村北流。2010年辖十个村民小组,有405户,2289人,居住着汉、苗、侗、瑶、水、布依等民族,有张、王、陈、杨等74个姓氏。全村总面积6.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4.43亩,其中稻田面积1103.03亩。村有杉木1823亩,茶园700亩,果园135亩,小型水库3座。全村个体茶园9个,个体果园12个。主产水稻,次为茶叶、油菜、蔬菜、水果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等,村民人均纯收入为3980元。 |
黎平所村 |
黎平所村位于黎平县城西南面13公里的山谷平坝区,海拔640米。黎平至岩洞、口江、双江公路穿村而过。民国21年设石井乡,1953年建黎明乡属德凤区,1961年成立黎明公社,1984年改设黎明乡,辖黎平所、黎平寨、浦洞3个行政村。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撤黎明乡并入德凤镇,辖黎平所、黄柏、核洞、秀洞、迪洞、平洞6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2010年572户、2615人,聚居着汉、侗、苗、土家、水等民族,汉族人口占60%。有张、杨、吴、赵、郭、陈等23个姓氏。 全村国土面积56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58.46亩。主产水稻,次产豆类、薯类、玉米、油菜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外出务工和松脂生产等,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3588元。1985年以来,全村造林面积7280亩,其中县社造林1100亩,一般造林1900亩,1986~1990年村民私人造林3000亩,1991年村集体营造社会基地林1200亩,1998年村集体造楠竹林200亩、茶林80亩。山林集中在黄柏、黄柏冲、高砂、高贡、高坡圹一带。森林面积31827亩,森林覆盖率89%,主要林木有针叶、阔叶混交林等。黎平所三棵千年银杏树,每株地径2.5米,高26米,枝叶茂盛,年产银杏500——1000公斤,价值约1~2万元。 2011年实施国家农网改造,13个村民小组接通国家电网,全村通电。2002年修通核洞公路。2005年修通秀洞公路,基本形成交通网咯,村所在地有自来水池1个,消防池1个,平洞联户修自来水池2个,可供30户人家使用。 |
罗寨村 |
罗寨村位于黎平县城南面8公里,地处山谷地带,海拔620米。辖赖洞、罗寨、牛角湾、邓比、岩嘴5个村民小组,汉、侗、苗等民族杂居,2010年全村181户、858人。有罗、欧、马、顾、谭、潘、赢等54个姓氏。黎从公里贯穿全村,附廓水库建于境内。 全村国土面积14500亩,耕地面积800.29亩。有村林场930亩,与县木材公司联营林场111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3678元。 1986年全村自筹1.4万元资金,架设3000伏高压线路,安装20安变压器,开始有电照明。2002~~~2003年完成农网改造。 |
矮枧村 |
矮枧村位于黎平县城南郊,是黎平城通往从江、水口、龙额、广西和洪州、湖南通道及岩洞、双江公路的必经之地。全村辖宋家庄、上午开、矮枧、包仰、平塝、移民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有335户,1506人。有吴、杨、石、龙、陆、钟等37个姓氏,苗、侗、汉、水、臧、瑶等民族杂居。全村耕地面积1143.48亩,杉木面积1900亩,松林面积810亩,天然林面积2400亩,茶叶面积200亩,楠竹林面积230亩,风景林面积300亩。生产水稻、茶叶,次产油菜、蔬菜、红薯、松脂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从事商业、饮食、运输、加工、建筑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5元。 |
汪家庄村 |
汪家庄村位于黎平县城东南方,是黎平著名风景区-------南泉山背面。距县城约四公里。全村有五个自然村寨,分设五个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设在汪家庄自然寨,全村182户,总人口780人,聚居着苗、侗少数民族。总面积328997.7亩,其中耕地面积688.22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全村有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5名。在校学生有126人,汪家庄村设有一所完小。全村人均纯收入680元,人均占有粮食403千克。9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及有电视机。汪家庄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土豆等,还有大片竹山,春笋上市较多。 |
罗团村 |
罗团村委会驻罗团,位于镇东北7.5公里,黎靖公路和黎锦公路的交叉路口,属丘陵地带,海拔480米,全村共有341户,总人口1289人,共有12个村民小组。村辖十万坪、罗团、上塝、何家庄、草鞋铺、花坡、高利、黄岩8个自然寨。有0党员有32人。耕地面积1039亩,人均0.8亩,果园150余亩,有林面积400余亩,无林地600余亩,2010年底罗团村人均收入3829元,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村集体经济资产有50万元,有办公楼2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级完小1个,占地面积10亩,教学楼1栋,总建筑面积800m2,学生150余人,教师9人,外商投资办有4个木材加工厂,1个交合板厂,2个红砖厂和7个砂石厂。年劳务输出劳动力150余人。 |
薛家坪村 |
薛家坪村位于黎平县城北郊,东邻罗团村,南邻东关村,西靠三什江村,北抵高屯镇。福禄江与五里江会合于境内。1962年建大队时,从龙家庄、薛家坪两寨各取一字,命名为龙坪大队,1985年更名为薛家坪村。2010年全村辖陈家庄、大坡、龙家庄、薛家坪、北门坡、石家湾6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92户,1487人。有袁、刘、陈、王、杨、易、龙等19个姓氏,居住汉、侗、苗、瑶、水等民族。全村稻田面积538.10亩,土2342亩,主产水稻,次产油菜、土豆、胡萝卜、百合等。森林面积4650.50亩,森林覆盖率18.9%,有集体林场2个,面积443亩,茶场1个,面积171亩。主要树种有杉木、松木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7元。 |
东关村 |
东关村坐落在黎平县城东郊凤形山下,原名双凤村。东邻中潮镇黄堡村,南邻坚强村,西与薛家坪村隔河相望,北抵高屯镇沈团村和本镇罗团村。辖东门外、独洞、苗冲、五里桥4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侗、汉、苗等民族杂居。2010年全村共270户,1086人,有杨、吴、周、李、常、易等12个姓氏。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9.52亩,其中稻田608.67亩。山林面积13000亩,林木主要有松、杉、杂木。经济作物有白菜、瓜豆类和葱、蒜。土特产有金丝瓜(绞瓜)、野生摘耳银、蕨、笋等。蔬菜产量占城关市场的80%,年总收入15万元左右。尤其金丝瓜,年产量上万公斤,远销湖南、贵阳等地,年创费2万余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商业、外出务工、松脂生产、土地出让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61元。 |
蔬菜村 |
蔬菜村位于黎平县城关西南,是一个以侗、汉、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辖有3个村民小组,146户,484人,耕地面积165.31亩,人均耕地面积0.342亩,主产水稻。村集体年纯收入2.1万元,全村有35%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65%的劳力从事个体经营和第三产业,全村人均收入3969元,有70%的农户已进入小康水平。 |
坚强村 |
德凤坚强村座落于城关东北部,东邻东关村,南与民胜、矮枧村接壤,西界三什江村,北接薛家坪村,尚有部分插花地带分别与花坡,五里桥接界。村委会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会议”会址东门翘街中段,是一栋清式古建筑,整体三进四合院,四围青砖封火墙,三个小天井,花纹青石板辅地,古趣盎然,屋内雕窗画格,古朴典雅,是县文物管理重点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之一。 坚强村辖八个村民小组,380户,1872人,其中汉族1550人,侗族282人,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0人,其中男党员21人,女党员9人。原稻田面积879.59亩,耕地41.4亩,粮食总产量394456公斤。为支持黎平城市建设,打造工业化,城镇化,国际旅游城市,为撤县建市加快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历年来被征用农田702.78亩,现人均不足0.1亩。 历年来,坚强村先后被州政府评为文明村寨,文明单位,无毒村寨,红旗党支部,受黎平县、德凤镇、党委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各项目标经济管理均达标,建党90周年之际,被县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基层支部,接受各部奖励87次,个人表彰80余人次,计划生育合格率98%以上。 在德凤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全村新建房屋72栋,约6200多平方米。村民除种养殖外,剩余劳力全部打入市场参与各种经营,全村现有商业门面29个,餐饮服务业10户,交通运输有大型客车1辆,出租车12辆,载充货车8辆,拖拉机18辆,挖掘机2台,吊车1台,建筑公司1个,古建筑雕刻1户,私人诊所3户,建有炮厂,砖厂,市坊,沙厂,电杆厂,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每户都有,电脑40%的家庭已购置,移动电话全村覆盖。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980元,到2010年人均收入为45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4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这一主体带动了村,集体,组集体,村民个体共同走向富裕。 |
三什江村 |
三什江村位于国家级八舟河风景名胜区上游,距黎平县城六公里,海拔500米,全村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4亩,辖平寨、坡头寨、务坪、大坡脚、新华寨、地扪洞寨、平山桥、平山屯等远近7.5公里的八个自然寨,八个村民小组,341户,1465人,有侗、汉、苗等民族,其中侗族占人口总数的90%,森林面积33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村内建筑多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种植以水稻、蔬菜、油菜为主同,经济发展以种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及部分劳务输出。2010年全村人均粮食495公斤,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辖内景点有黑滩旅游区、鸡冠岩风光、西园山庄、平壤山庄、金龙坡山庄、原建的古建筑鼓楼、文昌阁、关帝庙、社稷坛先后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村党村部现有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6名,预备党员2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曾被评为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被州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寨”等光荣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六年被评为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