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坡村位于高屯镇东南部,距镇驻地2公里,离县城9公里。以村内各自然寨之总片称“后坡”而得名,平均海拔530米。东接潭溪村、南靠德凤镇,西抵八舟村,北邻国营东风林场。境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德凤联保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中黄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潭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潭溪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管辖。
全村辖岩脑、东屯、下团、曲团、张家榜、窑上6个自然寨,共8个村民小组,295户,1135人,居住着汉、苗、侗等民族,以石姓为主。全村总面积14528亩,田土面积820亩,其中耕地46亩,稻田774亩。
境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好。黎靖油路和黎锦油路穿村而过,全村通寨公路率达100%,人畜饮水工程普及率达100%,每家每户都用上了人饮工程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有独立的村级办公用房1座,砖混结构230㎡,其中门面两间,年收入2000元。寨寨都安通了电话,境内移动、联通网络覆盖率达100%。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由于境内自然寨居住分散,为了不浪费教学资源,达到集中办学的目的,全村有1所小学,生源来自下团和境内的稿坝农场。东屯、岩脑、窑上的学生集中到潭溪公办校就读,曲团、张家榜的学生集中到东风林场子弟小学就读。2004年实现了“两基”目标。
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提高。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7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在村党委的带领下,依靠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勤劳智慧,通过搞经济推销、农特产品出售、跑运输、饮食业服务、发展养殖业、外出打工等多渠道改善了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盛产西瓜、花生、茯苓、梨子、天麻、松脂、百合、竹笋等农特产品,农户还利用稻田发展渔业,有的农户还发展树苗培育、瓜苗稼接等种植,如:一组的田应刚每年都种植皇竹草10多亩,实现经济效益上万元。林业主要有杉、松、樟、麻栗等树木,经济林主要有金秋梨、柑桔、楠竹、桃子、杨梅、柿子等品种。水利资源主要靠衰团水库和拱桥冲水库,其中拱桥冲水库全村受益面积350亩,渠道长3.2公里。
境内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曲团寨后的飞龙洞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洞中钟乳垂吊,千姿百态;内有暗河,河水冬暖夏凉,还可乘上小木船洞中一游。村内植被保护完好,生长着古木新苗,名木奇竹,山峦叠嶂,鸟语花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1 | 557300 | -- | 查看 后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舟社区 |
八舟社区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高屯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5226311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22631。邮政编码为557300,长途电话区号为0855 ,车牌号码为贵H。与盎寨村、潭溪村、后坡村、沈团村、富家榜村、猫耳塘村、秧南村、中黄村、小里村、古顿村、绞便村、高屯社区相邻。 |
高屯社区 |
高屯村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仅有22公里,黎锦油路穿村而过,平均海拔445米。东接东风林场、南靠八舟村、西临古顿村,北抵绞便村。全村601户,2819人,汉、苗、侗等民族杂居,以吴、杨、欧姓为主。全村总面积19969.9亩,田土面积1664亩,其中耕地41亩,稻田1623亩,坡榜田较少。村辖湾寨、高屯、上下少寨、上下乌鸦、信团、三月三、花果山移民新区等9个自然寨,15个村民小组。 明代高屯为拨军屯田之地,清代高屯属右所,道光二十年(1841年)开创为集市贸易市场,以农历每月一、六为场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仙人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高屯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消高屯乡,高屯属德凤镇。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属高屯乡,1961年属高屯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于高屯镇。 村境内有主要河溪两条,八舟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村内,年均径流量4.9亿立方米。黄团江流经湾寨、高屯、上乌鸦汇入八舟河,年均径流量0.7亿立方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势平坦,日照时数较长,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村内资源丰富。有杉、松、樟、银杏等林木100多种,有油奈、茶叶、柑桔、核桃、梨子等经济林两千多亩,石灰石、陶土蕴藏丰富,盛产水稻、油菜、花生、百合、西瓜、油奈等农特产品。 村内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天生桥位于湾寨后山处,是现今举世无双最大的天然石拱桥,桥身长350米,桥拱跨度最大为118.92米,最小为88.5米,桥宽138米,桥拱高33.64米,拱上岩层厚40米,堪称“世界之最”。鹭鸶架位于下乌鸦寨河畔,河岸悬崖峭壁,半崖上有一个石洞,洞高数十丈,洞口横亘木架,数百年如故,江面碧波如镜,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少寨溶洞群、田园风光、红军桥将观光旅游与红色旅游相互交织于一体,既可旅游观光又可体会军民鱼水之情。 全村人民勤劳智慧,考取大专院校者不胜枚举。林业站、派出所等镇直机关单位位于村内,全村有小学3所,即镇中心小学、绍江小学、江心小学,专任教师32人,在校生4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屯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生了许多工商企业界名流,农贸市场建于村内。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91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村内发展变化日新月导。黎平机场修建于村内,现在已正式通航,高屯牛市场位于境内,每逢赶场日交易量上百头牛。高屯镇自来水公司于2004年成立,供水工程于2013年枫树屯水库引进。2014年高屯村与高屯居委会合并,成为高屯社区。 |
盎寨村 |
盎寨村位于高屯镇东北17公里。昔称红星大队,后改以村驻地盎寨为村名。地处丘陵平坝,黎锦公路两侧,亮江河畔,平均海拔390米,年均气温16度,无霜期290天,东、西、北与锦屏交界,南与中黄相连。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属湖广行省思州宣抚司。洪武三年(1370年),属湖广辰州卫。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五开卫。雍正三年(1725年)属黎平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归新化所。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中黄乡。1992年并为高屯镇。村境内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流域面积850.13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4.9亿立方米的八舟河绕村而过。盎寨渡桥,千梯坎林场、花岩、狮子脑、鲤鱼沙舟等景点联在一起,夜晚江面上渔火盏盏,白天江面上鸬鹚荡起层层银波,加上村寨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农业以水稻为主,其次油菜、西瓜、蔬菜,1984年普遍推广杂交水稻后,粮食连年丰收。1999年定为黎平县水稻杂交制种基地后,农民收入更是更上一层楼,人均收入1200元。西瓜大面积栽种,年产量20吨,远销湖南、广西、贵阳等地。2004年国家投资建成了四同八达的农田机耕道,2005年投资9.95万元修通了盎寨至坝杀3公里长的村级公路,实现了寨寨通公路的目标。土特产品有西瓜、油奈、花生、金秋梨、松脂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仅1998年千梯坎水利和盎寨渡槽国家就投入20余万元,人饮工程2万余元,全村受益。盎寨渡槽飞架亮江河面,既解决了过河耕作的困难,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亮江河清鱼肥,每到双休日,城里的人们会结伴而来垂钓、休闲,垂钓者一天少则2-3斤鱼,多则10-20斤鱼不等。教育的发展是重中之重。1997年义教工程落户盎寨村,一座投资25万元的教学楼拨地而起,全村人民喜笑颜开。现有在校生170人,教师6人。村辖盎寨、呈寨、下呈寨、坝杀、高寨等5个自然寨,计9个村民小组,323户,1521人。主要为汉族居住,田、徐、龙三大姓为主。 |
潭溪村 |
潭溪村位于高屯镇政府所在地东南8公里处,黎(平)靖(州)公路穿村而过,属于丘陵平畈地带,平均海拔510米,东抵猫耳塘村,南靠沈团村,西接后坡村,北邻富家榜村。全村1个自然寨(潭溪),6个村民小组,242户,934人,居住有汉、苗、侗等民族,以石姓为主。全村总面积8595.2亩,田土面积8285亩,其中耕地14亩,稻田814亩。 境内基础设施完善,1998年国家投资4.9万元进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人饮工程水,街道卫生清洁,水泥路硬化到了各家各户门前。2003年还开通了防火线。建有独立的村活动室(砖混结构,347㎡),境内还建有移动机房1座,电信机房1座。 交通便利。是黎平通往湖南、广东的交通要道,是黎平商品经济流通的要塞。2005年潭溪村被评为交通文明村。在潭溪建有检查站一处,每日都有值班人员坚守岗位。110KV国家西电东送主干线穿村而过。2001年省级万吨粮库在潭溪开工建成。 境内土地肥沃,多为公路边的坝子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是各种苗圃的培育良地。盛产西瓜、花生、茯苓、松脂、天麻、竹笋、山核桃等农特产品。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和楠竹。农业主产水稻和油菜。较大水利设施有衰团水库。 |
后坡村 |
后坡村位于高屯镇东南部,距镇驻地2公里,离县城9公里。以村内各自然寨之总片称“后坡”而得名,平均海拔530米。东接潭溪村、南靠德凤镇,西抵八舟村,北邻国营东风林场。境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德凤联保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中黄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潭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潭溪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管辖。 全村辖岩脑、东屯、下团、曲团、张家榜、窑上6个自然寨,共8个村民小组,295户,1135人,居住着汉、苗、侗等民族,以石姓为主。全村总面积14528亩,田土面积820亩,其中耕地46亩,稻田774亩。 境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好。黎靖油路和黎锦油路穿村而过,全村通寨公路率达100%,人畜饮水工程普及率达100%,每家每户都用上了人饮工程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有独立的村级办公用房1座,砖混结构230㎡,其中门面两间,年收入2000元。寨寨都安通了电话,境内移动、联通网络覆盖率达100%。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由于境内自然寨居住分散,为了不浪费教学资源,达到集中办学的目的,全村有1所小学,生源来自下团和境内的稿坝农场。东屯、岩脑、窑上的学生集中到潭溪公办校就读,曲团、张家榜的学生集中到东风林场子弟小学就读。2004年实现了“两基”目标。 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提高。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7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在村党委的带领下,依靠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勤劳智慧,通过搞经济推销、农特产品出售、跑运输、饮食业服务、发展养殖业、外出打工等多渠道改善了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盛产西瓜、花生、茯苓、梨子、天麻、松脂、百合、竹笋等农特产品,农户还利用稻田发展渔业,有的农户还发展树苗培育、瓜苗稼接等种植,如:一组的田应刚每年都种植皇竹草10多亩,实现经济效益上万元。林业主要有杉、松、樟、麻栗等树木,经济林主要有金秋梨、柑桔、楠竹、桃子、杨梅、柿子等品种。水利资源主要靠衰团水库和拱桥冲水库,其中拱桥冲水库全村受益面积350亩,渠道长3.2公里。 境内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曲团寨后的飞龙洞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洞中钟乳垂吊,千姿百态;内有暗河,河水冬暖夏凉,还可乘上小木船洞中一游。村内植被保护完好,生长着古木新苗,名木奇竹,山峦叠嶂,鸟语花香。 |
沈团村 |
沈团村位于高屯镇南部,距镇驻地17公里,东南靠中潮镇,西抵德凤镇,北连猫耳塘村。有森林公路5公里,与黎靖公路相连。平均海拔580米,年平均气温15.6℃。 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属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洪武三年(1370年)改属靖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潭溪长官司。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岩村保,隶属中黄乡。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建立岩村乡,1956年并为潭溪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管辖。 全村总面积45108亩,田土面积2236亩,其中稻田2173亩,旱地63亩。辖岩村、十八亩、枫树屯、江边寨、大冲、中段、奋团、沈团、杨家屯、魁团、磨团、月团等12个自然寨,计14个村民小组,387户,1812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3.3%,以侗族为主,杨、吴、龙三姓较多。 农业主产水稻,次产油菜、红薯、辣椒、豆类等作物,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近年来,3组的龙家高每年种植皇竹草十多亩,获经济效益上万元,2004年龙家高又种植了16.5亩皇竹草。农业耕种多实行一年两熟制,全部推行杂交稻种植,亩产量达500公斤,是20年前的两倍。有香菇、茯苓、天麻、松脂、核桃、竹笋等农特产品,产量丰富。 林业主要有松木、杉木、楠竹等品种,其次有麻栗、樟树、梧桐等灌木林,森林覆盖率达85%,林中盛产的香菇、茯苓、天麻、松脂、核桃、竹笋成了农户的经济来源。 水资源丰富,大部分水源来自林中的山泉,水质清澈爽口。1995年国家投资4千元,群众自筹资金5千元,建起了十八亩人畜饮水工程;1996年群众自筹资金1.4万元建起了枫树屯人畜饮水工程;1998年国家投资8千元,群众自筹资金6千元,建起了江边寨人畜饮水工程,全村60%的农户用上了人饮工程水。 教育事业发展快。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小学3所,即十八亩小学、杨家屯小学、岩村上学,在校生222人,专任教师8人。1993年国家投资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建起十八亩、杨家屯小学两所教学楼,2004年实现了“两基”目标。 由于受交通、地理位置、通讯等因素的影响,沈团村还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尚有少部分人未摆脱贫困,通寨公路率仅达50%。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2元,2004年人均收入175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包括村级办公用房、集体山林等)10万元。 |
富家榜村 |
富家榜村位于高屯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平均海拔520米。东靠猫耳塘村,南抵潭溪村,西接国营东风林场,北邻小里村。村寨座落于江草坝两边山脚,依山傍水,寨后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五龙乡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龙会联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隶属中黄乡。昔日称为铜古大队,后以村驻地富家榜而得名。1953年建立潭溪乡后,属潭溪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 村辖牛栏冲、富家榜、江草坝、姜家屯、宋家屯、葛家屯6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49户,1307人,汉、苗、侗等民族杂居,有石、姜、宋、葛四姓。全村总面积18625.3亩,田土面积917亩,其中耕地21亩,稻田896亩。 建有村级活动室,退耕还林基地200亩。2004年全村有185户饮用上了人饮工程水,电视普及率达97%,每个自然寨都修通了乡村公路,1994年一条通村公路由潭溪经境内出二四九茶厂。30%的农户用上了电话。 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盛产西瓜、花生、茯苓、松脂、天麻、核桃、香菇等农特产品,少数农户还开办了茯苓加工厂,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人,有的农户每年仅松脂收入就达两、三万元。 林业主产杉、松、麻栗等树木,还有核桃、杨梅、板栗、柿子等经济林,森林覆盖率达80%。每年农户都在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一边间伐,一边种植、扶育。例如松树的利用,先采放松脂,再间伐松材,最后将松树桩、根用来种植茯苓,做到一树三用,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资源丰富并得到充分利用,境内溪水发源于五龙山、长冲,经潭溪村流入境内,年均流量0.4亿立方米。农田水源均来自于溪水,溪水穿村寨而过,农田灌溉水源十分充足,不需修建拦河大坝。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01年投资14.8万元(其中自筹资金6万元)在富家榜新建砖混结构教学楼一幢,面积306平方米。2004年获台商捐资3万元,自筹资金2.7万元在姜家屯新建砖木结构教学楼一幢。在实现“两基”目标的同时,2004年村内的两所小学还配齐了教学设备,校园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村2所小学(富家榜、姜家屯小学)共有在校生153人,专任教师6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村里建起了卫生室,人民群众有病能及时就医,每天都有一趟由姜家屯经富家榜开往黎平的客车。1985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54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72元,人均占有粮食550公斤。2013年则达到1904元。2011年以来,人畜饮水工程已经覆盖全村,现正在修建村道路硬化工程。 |
猫耳塘村 |
猫耳塘村位于黎平县东北部,地处黔、湘两省交界处,黎靖公路两侧,距高屯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平均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16℃。东临湖南界牌,南抵沈团村,西接潭溪村,北靠富家榜村。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原名利民大队,后以村驻地猫耳塘为村名。南宋宝祐年间,属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五龙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龙会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德凤镇。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属潭溪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 全村总面积33789.6亩,田土面积761亩,其中稻田721亩,耕地40亩。村辖猫耳塘、杨家垴、碾团、石板窑、吝溪、马家团、苗田、荒田榜等8个自然寨,共9个村民小组,236户,1105人。居住着汉、苗、侗等民族,以马、杨、贺姓为主。 农业主产水稻、油菜。耕地多实行一年两熟制,少数为一年三熟,全面推行杂交稻种植,亩产量500多公斤,解决了全村人民的温饱问题。盛产红薯、蔬菜、豆类、辣椒、西瓜、香菇等作物,有天麻、松脂、茯芩、山核桃、竹笋等土特产品。 林业盛产松木、杉木和楠竹,其次有麻栗、樟树等灌木林。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村集体林场300多亩,由于村民们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从山中采回香菇、山核桃、竹笋出售,没有破坏林业资源,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村支书贺齐智将山中间伐的楠竹制成竹椅、竹床远销湖南、广西等地,年收入上万元。 水资源丰富,大部分水源来自林中的山泉,水质清澈爽品。2001年投资4万元在1组建起了人畜饮水工程,近年来相继修建起人畜饮水工程,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人饮工程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村通寨公路率达100%,人饮工程水户数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电话使用户数达30%。1992年,县政府投资2万元,群众集资6万元,建成猫耳塘砖混结构教学楼1座。2000年,县政府投资10万元兴建了马家团小学。2004年实现了“两基“目标。 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引进了“黎农薯业”等农业企业,带动了一方致富。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71元,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601元。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建设的不断扩大,有的农户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进行商贸活动、饮食业服务,有的买车跑湖南、广东、广西,有的凭手艺技术搞竹器加工,原来境内黎靖公路两侧的矮小木房,如今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木质结构的楼房。昔日“门前车后满天灰”的现象不见了,今日变成了“门前绿树成荫,车辆如梭”的一派新气象。 |
秧南村 |
秧南村位于高屯镇东北部16公里,黎锦公路两侧。东与小里接壤,西与绞便村交界,南与锦屏新化乡毗邻,北与中黄相连。秧南村辖秧南、乌寨、乌寨屯、上沙、下沙、广坪6个自然寨,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793.56亩,有耕地1169.49亩。全村364户,1319人,有劳动力538人,目前外出务工240人,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组干6人。全村有2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3名,35岁以下5名,本科学历1名,高中文化9名,初中文化7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稻谷、西瓜、茶叶、油茶和外出务工为主,以种植脱毒马铃薯、蔬菜为辅,人均收入为2891元,其中,外出务工年收入为人均1.5万元。 |
中黄村 |
中黄村位于黎平城北24公里(直线),原中黄乡政府驻地。黎锦公路经街心过,亮江河流经村边,地势平坦,长条形聚落,是县内较大集市之一。原名中黄桥,万历年间(1573-1619),因建一座三拱石桥而得名,后简称中黄。海拔387米,年均气温16℃,最高气温34-36℃,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90天,东接茶山村,南连秧南村,西与锦屏新化乡交界,北与盎寨村毗邻。国土面积19942亩。 清道光年间设屯,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设乡,1957年3月设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5月设乡。 农业历史悠久,主产水稻,其次油菜、西瓜、蔬菜、马铃薯、红薯等。1983年全面推广水稻杂交种植,粮食亩产由500公斤增至1200多斤。1993年被县种子公司选为水稻杂交制种基地至今,全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300多元。2003年国家投入1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万元,地方匹配95万元)“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落户中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00亩,其中大田管灌1400亩,喷灌50亩,葡萄滴灌150亩。渠道建设3.1公里。建水池1个,容积500立方米,安装输水管网18.78公里,喷头100个,全村受益。 1994年国家投资13.8万元,群众集资2.5万元,开挖1270米的排洪防涝灌溉渠,同年国家投资20吨水泥,群众投工投劳加固了老金坝,受益农田100多亩。1997年国家投资16万元,群众集资7万元建成了消防、人畜饮用自来水工程。2004年国家拨款20万元加固了电站沟防渗渠道。 1995年群众集资8万元开通了闭路电视网,1998年国家投资22万元,群众集资8万元进村公路改造,路面浇上了沥青。2000年国家投资20万元,集资4.5万元进行了农网改造。2003年国家投资180万元建成了100亩葡萄园。2004年投资180万元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农田机耕道。 林业主产杉、松,其次杂树灌木。近年来林业得到重视。1997年群众自发组建了“股份造林公司”,造林1000多亩,退耕还林1200多亩,群山穿上了绿装。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98年国家投资15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建成了一幢砖混结构教学楼,并进行了校园地面硬化。近年来,为实现“两基”目标,2003年国家投资25万元又建起了一幢教学楼,配备了新的教学设备,目前全校教师22人(含附中),学生220人,入学率达100%。2003年国家投资1.6万元购置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为普及科技和信息开发创造了基本条件。 过去人们只靠单一的农业所得和出售小禽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经济市场的扩大,一些人从事种植,商贸活动,1985年引种西瓜,几年之后大面积推广,年经济收入30多万元。1994年栽种草莓喜获丰收,各种运输车辆16架,小百货店18家,电桶电加厂一个,木器加工厂2家,面粉加工厂2家,还有旅店、饮食店6家,家家都有了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整洁的街道,宽敞明亮的砖房,勾画出现代农村幸福的生活画面。 全村辖中黄、老屯、副司、龙寨榜、石寨、茶山、汉山、冷水塘等8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以汉族为主,朱、吴、龙三姓居多。 |
小里村 |
小里村位于高屯镇东北面15公里,属丘陵平坝地带,海拔430米,年平均气温16度,无霜期290天。东与邱团接壤,南与绞便村相邻,西北与中黄村相连。国土面积2056.66亩,耕地1364.79亩。全村433户,1197人。汉、苗杂居,以欧、杨两姓为主。 1934年秋,一支红军队伍经过小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至今有一座烈士墓。村内所辖2所小学,1988年国家投资6万元,群众自筹4万多元,各建起了两栋砖混结构教学楼。现有教师8人,学生15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年的清明节,全校师生都要到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教育。2003年国家投资1.6万元安装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一个。 农业主产水稻,水稻种植历史悠久。1984年杂交水稻良种的推广,粮食产量由亩产600斤增加到现在的亩产1200多斤。解决了温饱,还储在余粮。其次产油菜、红薯、辣椒、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土特产品有松脂、天麻、茯苓、核桃等。 上世纪70年代,修造了猫洞水房库,小里村、秧南村受益面积200多亩,近年来,国家拨款上万元,维修渠道防渗2000米。2003年总投资3.5万元以消防、人畜饮水为主的自来水工程建成使用。 林业主产杉、松、楠竹,其次杂柴灌木林。近年来,实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方式,造林面积过3000亩。 1985年接通了国家电网。2000年开通程控电话。目前全村装机150户。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部分脑瓜灵活的人跑起了运输、搞经济推销、卖土特产品、开门面搞销售、加工、服务、凭手艺技术经营生意、加之外出务工等多渠道抓经济收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美满幸福的生活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村辖下寨、田坝寨、庄上、串寨、冠地、银门冲、老寨、新寨等9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苗族节日到来,苗家人要聚在冠地吹芦笙、踩歌堂,欢庆丰收。 |
古顿村 |
古顿村位于镇驻地北3.3公里,以片称“古顿”得名。属丘陵平畈地带,海拔430米。东接绞边村,南邻高屯村,西抵敖市镇,北连锦屏县新化乡,全村709户,3048人,汉、侗民族杂居,以欧、杨、吴姓氏为主。全村总面积39716.1亩,田土面积2862亩,其中耕地124亩,稻田2738亩,多为坡榜田。1985年人均纯收入285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1672元,人均占有粮食532公斤。村辖岑乌寨、竹湾寨、脚寨、杨家寨、寨长、咸水、高坳、贡寨等8个自然寨,21个村民小组。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古顿村属中黄乡,1953年成立古顿乡,1956年合并为高屯乡,1959年设立古顿工区,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管辖。 古顿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以农业为主。2003年,全村开通防火线2条,减少了安全隐患。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茶籽、西瓜、花生、梨子、百合、蓝莓等农特产品,是全镇农业发展的重要行政村,金秋时节,外商纷纷而至,农特产品销售十分红火。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累计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实体年收入2.3万元,其中每年门面(3个)出租0.5万元,林场(200亩)综合开发实现年效益1万元,梨园(300亩)年收入0.8万元。 随着高屯至新化过境公路的修通,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全村通寨公路率达95%,能饮用人饮工程水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2%,电视普及率达98.5%,移动网络覆盖率达100%,为全村农业产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保障。高屯红砖厂于2000年在村境内建成。村两委建立有独立的办公用房1座,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20㎡。建有独立的村级卫生室1座,木质结构两层,医务人员2人。村里有的农户还开办起了茶油加工厂和百货零售店。 水利枢纽有东干渠和黄泥山水库等3座小(二)型水库,其中,烂洞水库蓄水量44万方,浇灌面积567亩,全长6.7公里,冬笋塘水库蓄水量20万方,浇灌面积287亩,渠道全长5.4公里,黄泥山水库蓄水量30万方,浇灌面积623亩。境内古顿溪水由西南流向东北,经三坝至南田下游1公里处汇入八舟河,流域面积63.3平方公里,年均径流0.4亿立方米。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行了集中办学,全村有小学1所(古顿小学),专任教师14人,在校生438人。1993年投资24万元建立古顿小学第一幢教学楼,2004年又投资22万元建立了第二幢教学楼,现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通过远程教育的培训,有25%的农民掌握了两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涌现了欧孔信、欧德富等致富能人,还有许多学子考取了名牌大学,如2001级清华大学学生杨再敏。2004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绞便村 |
绞便村位于镇区东北部,距镇区4公里。东与小里村接壤,南与国营东风林场相临,西与古顿村相连,北与锦屏县新化乡相抵。全村总面积17118.7亩,田土面积2115亩,其中耕地42亩,稻田2073亩。全村543户,2989人,居住有汉、苗、侗等民族,以潘、欧、杨三姓氏为主。2004年人均占有粮食678公斤,人均纯收入2300元。村辖绞便寨、绞便屯、三坝、岩寨、南田、陆寨、小后坡、下阳团、上阳团、洪家庄、新屯所11个自然寨,19个村民小组。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仙人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高屯乡后,属高屯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消高屯乡后,绞便村属中黄乡,1968年并为东风公社,撤区并乡后,属高屯镇管辖。1985年人均年纯收入284元。 农业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盛产西瓜、金秋梨、百合、茶籽等农特产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耕地多实行一年两熟制。少数为一年三熟。养殖业的发展,主要是牛、猪、鸡、鸭、的喂养。水产养殖主要是稻田养鱼,稻田养鱼的品种主要是鲤鱼,当年的七、八月份将太小的鱼移到池塘或泡冬田里喂养,次年的三、四月份再放入稻田中称“老口”,一般秋后每条鱼可重达0.3—0.5公斤。 村内物产丰富,天楼阁一带盛产源煤,90年代曾大量开采,由于开采技术落后,后来-闭停止开采。林业树种品种繁多,有桔树、松树、樟树、银杏树、油桐树、茶树、核桃等100多种。 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八舟河经村而过,是人们钓鱼的好去处。有天楼阁、绞便拦河坝、狮子洞等多处景点。尤其是狮子洞让游客堪称为“洞中之王”,洞内宽窄不一,最宽处达50多米,最窄处刚好能容一个人进出,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从狮子洞口进入20多米处往回看,就会看见一对形似狮子的石钟乳矗立在眼前,故名为“狮子洞”。洞内有暗河,河水冬暖夏凉。2002年县政府曾投资开发狮子洞,镶边公路修到了下阳团寨门口处,后因资金不足而停止开发。 村领导班子团结友好,1995年村党支部被黎平县评为“十面红旗党支部”,1996年村党委被黔东南州委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村民委被省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同年,村主任潘奇光被评为“全省优秀村主任”。全村集体经济积累19万元,有集体经济实体4个,其中林场1000亩,年产值1.5万元;果园500亩,年收入3.5万元,坡改梯稻田50亩,年产值2万元;砂石场年收入2万元。寨寨都修通了通寨公路,有90%的家庭饮用上了人饮工程水,电视普及率达97%,建有独立的村委办公用房1座,砖混结构230㎡。绞便寨和下阳团建立了防火线,绞便、下阳团、六寨还配套了消防设施。绞便寨还将街道进行了硬化。 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绞便江和陆寨溪。手扒岩水利是全村最大的水利枢纽,于1976年建成,受益7个村民小组。拦河大坝两处,浇灌面积660亩,小(二)型水轮泵17台,浇灌面积820亩。 全村有小学4所,分别为绞便小学、下阳团小学、陆寨小学、南田小学,在校生405人,专任教师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89年投资9万元建成绞便小学,2004年县政府又投资25万余元,对下阳团小学进行了新建,全村有远程教育接收站两个。小后坡属于苗族自然寨,人人都会说苗语,唱苗歌,70%的成年男子都学会吹芦笙,80%的成年女子都学会了手工刺绣。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