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村位于孟彦镇西南,距镇所在地5公里,东邻罗伞村,西接良常村,南同罗溪村交界,北抵弄凸村。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681人,田面积375,土面积15,辖5个村民小组,即半江、高砂、归林、邓平4个自然寨。陈、张、李、周、杨、吴、米、欧、石9个姓氏。
1997年高砂村遭受百年不遇洪灾,山洪成灾,造成农田被淹,农作物损失严重,据统计,水稻368亩颗粒无收,大片农田被毁无法恢复耕种。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盛产天麻、伏苓等中药材,森林面积9368亩,森林覆盖率达63.15%。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村外出务工人员有98人,收入万元。2004高砂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建有皇竹草基地一个,面积35亩,次年,草种能满足全镇700亩用种需求,并向罗里、大稼等乡镇外调200余亩草种,创收4万余元。2005高砂村率先种植反季节西瓜130亩,并取得成功,反季节西瓜比普通西瓜上市晚一个月左右时间,销售价格要高1-2角钱,仅此一项,农民创收5万余元。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8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元。
199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25户,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年年底,高砂至弄凸公路机械化开工建设,同年建成通车,结束高砂村肩挑背驮历史,大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3 | 557300 | -- | 查看 高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高砂村 |
高砂村位于孟彦镇西南,距镇所在地5公里,东邻罗伞村,西接良常村,南同罗溪村交界,北抵弄凸村。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681人,田面积375,土面积15,辖5个村民小组,即半江、高砂、归林、邓平4个自然寨。陈、张、李、周、杨、吴、米、欧、石9个姓氏。 1997年高砂村遭受百年不遇洪灾,山洪成灾,造成农田被淹,农作物损失严重,据统计,水稻368亩颗粒无收,大片农田被毁无法恢复耕种。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盛产天麻、伏苓等中药材,森林面积9368亩,森林覆盖率达63.15%。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村外出务工人员有98人,收入万元。2004高砂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建有皇竹草基地一个,面积35亩,次年,草种能满足全镇700亩用种需求,并向罗里、大稼等乡镇外调200余亩草种,创收4万余元。2005高砂村率先种植反季节西瓜130亩,并取得成功,反季节西瓜比普通西瓜上市晚一个月左右时间,销售价格要高1-2角钱,仅此一项,农民创收5万余元。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8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元。 199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25户,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年年底,高砂至弄凸公路机械化开工建设,同年建成通车,结束高砂村肩挑背驮历史,大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
宰麻村 |
宰麻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7公里,东抵宰东村,西与宰洛村毗邻,南同弄凸村接壤,北同白岩村交界。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967人,田面积495亩,土面积45亩,辖4个村民小组,即宰麻、宰格、岑贯3个自然寨。居民有吴、詹、杨、陈、罗5个姓氏。 地理原设立公社,后改为乡,撤去并乡建镇后并入孟彦镇,村口原有一古代建筑物“田龙庵”,占地300余平方米,分为“头门”(八字门)、二门(玉皇阁)、第三门(正殿),左右雕刻有十八罗汉、九子娘娘、佛主等画像,正殿为三层结构,后因寨火,付之一炬。 宰麻村盛产金秋梨、柑桔等水果。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商业贸易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1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元。 1998年开通程控电话,装机127门,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受益201户。2004年孟彦至地理镶边公路竣工,交通便捷,地理自发形成一个集贸市场,逢农历三、八赶集,榕江、九潮、罗里等客商在此经商,市场经济较为发达,90年代初,地理人先期外出打工,至今宰麻村有将近60%人外出务工,年收入万元以上为数不少。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很大成效,种草养畜业逢勃发展,并涌现出吴宇树等养牛大户。 宰麻连同宰洛形成一个不间隔大寨,系原地理乡政府所在地,宰麻、宰洛两村统称为地理,侗语称“趸梨”,有侗歌、芦笙等文化遗产,并有独具一格的侗族服装、各种金银首饰等。 |
宰西村 |
宰西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侗语(宰细)与宰西偕音,又因在宰东西部故称宰西村,东抵宰东村,西与宰麻村毗邻,南同弄凸村接壤,北同白岩村交界。距镇所在地1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467人,田面积225亩,土面积30亩,辖4个村民小组,即宰西一个自然寨。居民有吴、杨两个姓氏。 宰西村人在清朝初叶,由天柱、锦屏等邻近县少数民族地区迁来此定居,解放初期,属孟彦乡第七村,1956年属孟彦乡第八公社,1957年定为前进社,宰西村人历来重视教育工作,解放前夕有私熟老师吴学涛、杨胜朝、杨胜时、杨秀松、吴学时、吴承斌、杨再贤等人,到1944年宰西、宰东两寨在宰西创办第一所私立国民小学,老师吴国贤任教,现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毕业生18人,中专13人。2003在县教育局、县团委的牵线下,得到澳门黄桥、黎瑞荣两位人士捐资援建,建成宰西希望小学(完小)一所,占地695平方米,三层6个教室,并建有标准篮球场一个。教师9人,学生213人,在校生巩固率99.86%,及格率87.26%,升学率100%。 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面积6234亩,森林覆盖率达61.65%,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豆类、棉花、大豆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8元。 1998年开始,村两委积极调整农村工作思路,大力发动群众发展果品业,集体上杉果园面积250多亩,梨1600余株、枇杷300多株,果树现已挂果,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年,县扶贫办拨款6万多元,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宰西村人畜饮水工程,受益99户。解决了人民群众吃水难问题。 |
宰东村 |
宰东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9公里,东抵八柳村,西与宰西村毗邻,南同弄凸村接壤,北同白岩村交界。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685人,田面积225亩,土面积15亩,辖3个村民小组,侗族聚居。居民有吴、杨、姜、欧、石、覃、龙7个姓氏。 宰东境内有一“仙人井”,据传清乾隆年间,有一长老名曰凤仙指点,二徒在此建造一座仙亭、仙宫修道,施工时,发现大枫树脚下有一泉水清秀,长流不息,正是“灵泉浩浩不息,圣水溶溶未停”,“仙人井”由此得名。 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面积5484亩,森林覆盖率达63.15%,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99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4元。 2000年,群众集资4万元,建成进寨桥梁一座,长25米,宽4.5米,工程造价12.36万元。2003在县教育局、县团委的牵线下,得到澳门黄桥、黎瑞荣两位人士捐资援建,宰东、宰西两村建成宰西希望小学(完小)一所,占地695平方米,三层6个教室,并建有标准篮球场一个。 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44户。2003年,县扶贫办拨款6万多元,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宰东、宰西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人民群众吃水难问题。 |
八柳村 |
八柳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8公里,东抵芒岭村,西与宰东毗邻,南同高砂村接壤,北同白岩交界。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91人,田面积495亩,土面积30亩,辖7个村民小组,即八柳、小宰佃、大宰佃3个自然寨。居民有石、杨、吴、刘、张、龙、邓、黄、唐9个姓氏。 八柳原名回龙庵,后名庵子坪,据传,从前这个地方有八棵高大茂盛的柳树,按当时折树生存而得名的。解放前,八柳属孟彦(第七区)信义联保的六保,1942年由联保恢复乡后,八柳又划归七保管辖。1951年八柳村建立农民协会,1952—1953年政府组织民兵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推广互助合作道路,农民开始组织起来,每8户或10户自由组成互助组,集体种田、地,发展生产,1954年成立初级生产合作社,1963年全区建立人民公社,八柳村属八柳公社管辖。1985年属八柳乡,为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孟彦镇。 1975年开始修建孟彦至地理公路,公路经寨脚而过,1978年正式通车。1985年,采取“三个一点”方式修建八柳公办小学,86年春验收,同年4月,学生进入新教室上课。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9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36户。 1985—2005年八柳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出现石含跃等一批养猪示范户。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57.86%,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水果主产梨、桃,枇杷、桔等。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5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全村现建有教学点及村完小3个,在校生162人,公办教师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6%,在校生巩固率99.82%,及格率87.56%,升学率100%。 |
芒岭村 |
芒岭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7公里,东抵罗伞村,西与弄凸村毗邻,南同高砂村接壤,北同八柳村交界。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272人,田面积705亩,土面积45亩,辖9个村民小组,即芒岭、高楼、高岜、天堂4个自然寨。居民有石、杨、阳、张、刘、隆、林、伍、陆、柳、李、吴、周、朱、胡15个姓氏。 芒岭村历史悠久,明隆庆年间,石本首居芒岭,后石柳、杨再凤进住芒岭,分南翠、西江、东旭三里(高寨、江边寨、杨排),寨设四门,东南西为砖砌门楼,北为石拱门,街道规划整齐,主街宽5米,石板镶边,小街宽2米,卵石花街。起风山为芒岭风景禁地,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乾隆十六年始建寺庙,乾隆五十四年扩建,嘉庆二十三年改建,光绪38年筑砖砌围墙,1965年被毁,1993年重建,山上古木参天,风景独特。 清康熙后,芒岭教育兴起,主要以私熟为主,光绪28年成立学校,教材以《三字经》、《增广贤文》为启蒙读本,《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1934年创办育英小学,1953年建公学。 清时芒岭村人才辈出,有秀才石志祥、石肇基、石荣基、杨胜豪、杨佩高、杨化芝等;廪生有石云祥、石梯琼、石湖垒、杨世坤;贡生石梯雯、石湛华;文生石兆奎,石兆奎任瓮安县训导,石湛华任古州(榕江)道台。 1997年7月1日,芒岭村党支部被黔东南州农村党建领导小组授予“红旗村党支部”称号。从2000年开始,在农牧站站长石开义带领下,芒岭村种植百合获得成功,当年产生经济效益,后逐步推广,并涌现出杨模祖、陆通斌等种植大户,现年产百合在10万公斤左右,农民增收20余万元;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8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49户。2004在县委、县政府号召下,芒岭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皇竹草种植逐渐形成规模。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面积12718亩,覆盖率达57.33%,松脂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2元。 |
宰洛村 |
宰洛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8公里,东抵宰麻村,西与九潮镇治彦村毗邻,南同弄凸村接壤,北同尚重镇龙溪村交界。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67人,田面积690亩,土面积45亩,辖14个村民小组,即宰洛、宰全、坪买、宰佃4个自然寨。居民有张、吴、詹、杨、陈5个姓氏。 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林业以松杉为主,森林面积7883亩,森林覆盖率36.27%。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4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元。宰洛是原地理乡政府所在地,自发形成一个集贸市场,逢农历三、八赶集,榕江、九潮、罗里等客商在此经商,市场经济较为发达,90年代初,地理人先期外出打工,至今宰洛村有将近60%人外出务工,年收入万元以上为数不少。2002年年底,通过立项建设宰洛街道,总投资12.5万元,200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设村级小学1所,2005年教师16人,学生4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6%,在校生巩固率99.92%,及格率87.26%,升学率100%。 |
良常村 |
良常村位于孟彦镇西南部,距镇所在地13公里,东抵高砂村,西接茅贡乡樟洞村,南与罗溪村交界,北与弄凸村毗邻。面积8平方公里,田面积390亩,土面积15亩,辖4个村民小组,侗族聚居,人口701人。居民有吴、杨、石、阳、陈、龙6个姓氏。 清初,吴与盛与其妻彭氏携人从江西一带逃荒到天柱落户,始建宗祠堂,到乾隆年间,一分支迁移至孟彦一带,落户芒岭,后迁至良常。民国初年,又相继有其他姓氏迁入,村寨不断增大。 良常村天然林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主要有天麻、桔梗、杜仲等,天麻有性繁殖率先在良常村种植取得成功。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58.23%,松脂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4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36元。 1987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49户。1996年冬,良常村组织群众修建孟罗至良常公路,由于路基沿河而上,路面须削山劈石,由于工程量艰巨,镇政府下派工作组进驻良常村,群众投工投劳7万个,2001年建成通车,全程长9.3公里,宽3.5米。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1997年良常村遭受百年不遇洪灾,造成农田被淹,农作物损失严重,据统计,水稻59亩颗粒无收,大片农田被毁无法恢复耕种。为发展地方经济,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科学养猪羊,农户平均牲畜存栏数3头,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得到大力推广。 |
孟彦村 |
因早年这里有一深潭,侗语称为“孟印”,同汉语“孟彦”近音而得名。位于黎平县西北面,距县城51公里,东抵宰官村,西同罗伞村交界,南与坝寨乡高兴村毗邻,北抵岑湖村。辖9个村民小组,即孟彦、高秋、邓团、高降、归容5个自然寨。人口1248人,居民有唐、张、石、姜、杨、周、陈、徐、彭、田、欧、龙、吴、许、林、刘、王、邹、黄、蒋、瞿、潘22个姓氏。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田面积405亩,土面积60亩,森林面积6445亩,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43.27%,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7元。 1998年9月28日,因小孩玩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烧毁95间房屋,52户209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3.385万元。2002年孟彦作为全县小城镇开发示点乡镇,镇政府聘请贵阳设计院进行规划,小城镇规模逐渐显现,形成了三横三纵街道框架。孟彦系黎平西北部几个乡镇交通必经之地,交通发达,过往客商云集,农产品交易市场面积500余平方米,每月农历1、6集日,商品交易额在30万元左右。孟彦村目前已修建有8条水泥街道,全长2.69公里,日产1万吨人饮工程在建之中,全村安装程控电话520余门和23个频道的闭路电视。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2001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46户。 |
弄凸村 |
弄凸村位于孟彦镇西南,距镇所地13公里,东抵八柳村,西与茅贡乡樟洞村毗邻,南同良常村交界,北与九潮镇治彦村接壤。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以上,人口953人,田面积645亩,土面积60亩,辖7个村民小组,即通倒、弄凸、归帕、椅子形、归荣、黄土坳、邓龙、野猪弯、高引9个自然寨。居民有陈、董、张、徐、龙、李、王、周、杨、吕、刘、高、谢、邓、信、谭、石、潘、付、柴20个姓氏。 弄凸历史悠久,原名弄董宝霞山,有邓八界石碑刻有宝霞山的碑记为证,弄凸是后来改名而得。 以前弄凸建有一座寺院,每逢初一、十五各地群众都来朝拜,烧香敬佛,寺院宏伟状观,全是砖木结构,寺院共有五进,每进设有金殿、关公殿、观音殿、佛主殿等,各殿四周都有各种菩萨,全是金粉渡身,闻名几省,花街路从弄凸铺到榕江,所经过之地,现还依稀可见,弄凸寺院建于何年不详,毁于文革时期,弄凸寺院文物唯一留下一口大钟,现存于八柳小学。 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89.75%。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员、人工种植食用菌香菇、木耳等。农业主产水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8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元。199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91户。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年年底,高砂至弄凸公路机械化开工建设,2004年7月建成,连通茅贡乡樟洞村。弄凸村有村级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在校生108人,在校生巩固率99.76%,及格率87.36%,升学率100%。 |
白岩村 |
白岩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6公里,东抵归已村,西与九潮镇治彦村毗邻,南同八柳村接壤,北同尚重镇龙溪村交界。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人口1735人,田面积615亩,土面积60亩,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即大田、亚娃、归宁、己垒、岭脚、邓龙、归碑、岑秋、岑相、白岩、板培、地岑、岑扛、良田15个自然寨。居民有吴、杨、石、龙、周、全、王、伍、陈9个姓氏。 由于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不通公路,生活完全靠户挑背驮,致使贫困面貌难以改变。 全村现建有教学点及村完小3个,在校生162人,公办教师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8%,在校生巩固率99.92%,及格率87.26%,升学率100%。 白岩村天然林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主要有天麻、桔梗、杜仲等;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42.38%。2004年底,全村种植牧草237亩,新增养牛231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松脂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7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5元。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0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359户。 |
归己村 |
归己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7公里,东与岑湖村交界,西同尚重镇龙溪村相邻,南与芒岭村接壤,北抵大稼乡高枧村。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590人,田面积210亩,土面积45亩,辖4个村民小组,即归己、平雷、八哄、螃蟹坡4个自然寨,侗、汉、苗杂居。居民有杨、阳、赵、石、吴5个姓氏。 全村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00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业主产水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豆类、辣椒等,水果有梨、桃、柿、柑桔、葡萄、枇杷等,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面积7297亩,森林覆盖率达73.15%。归己村是典型的粮食、经济特困村,经济来源依赖种养殖业,近年来,外出务工员不断增多,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村外出务工人员有100余人,打工收入是近年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渠道。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8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元。1999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126户,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 |
岑湖村 |
岑湖村位于孟彦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0公里,东抵大稼乡邓蒙村,西与尚重镇龙溪村毗邻,南同孟彦村接壤,北同大稼乡高枧村交界。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419人,田面积705亩,土面积45亩,辖5个村民小组,侗族聚居,居民有张、石、腾、邰、吴、杨6个姓氏。 从始祖至今约有六百余年,1957—1961年进入初级社、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浮夸风席卷岑湖村,全村群众生活处于极度困难之中,文革时期经济停滞不前。岑湖村天然林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主要有天麻、桔梗、杜仲等。与乌下江合资建有便比林场一座,面积2400余亩,现进入间伐抚育期,每年均有固定经济收入。森林面积10770亩,森林覆盖率52.76%。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7元,2005年农民纯收入1278元。 岑湖村建有完小一所,1986年建设二层8个教室教学楼一座,现有教职工13人,小学在校生1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26%,在校生巩固率99.91%,及格率87.16%,升学率100%。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2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87户。1984年建成全镇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并成立电视广播室。黎平至尚重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
宰官村 |
宰官村位于孟彦镇东北,距镇所在地1公里,东邻罗里乡五湖村,西与孟彦村交界,南同罗里乡高林遂村接壤,北抵大稼乡邓蒙村。面积14平方公里,247户,人口1134人,田面积705亩,土面积65亩,辖8个村民小组,即宰官、宰晚、正鲁3个自然寨。居民有张、石、姜、杨、林、刘、欧、吴8个姓氏。 2004年镇党委把宰官村纳入创建经济强村进行重点扶持,宰官村建成优质果品基础300亩,猪、牛、羊存栏分别为1200头、387头、550只;经济作物主产油菜、豆类、辣椒等;水果有梨、桃、柿、柑桔、葡萄、枇杷等,宰官有村级集体林场一个,面积730亩。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森林覆盖率达65.23%。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8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元。1985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50户,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 |
罗伞村 |
罗伞村位于孟彦镇南部,与孟彦隔河望,东与孟彦村接壤,西与高砂村相连,南同坝寨乡高兴村交界,北抵岑湖村。距镇所在地1公里,人口1167人,辖7个村民小组,即罗伞、全溪、全砂3个自然寨。居民有:潘、张、石、杨、陈、曹、王、蒋、姜、周、田、龙、易、林、罗、聂、唐、刘、赵、阳、范、黄、吴23个姓氏。面积11平方公里,田面积495亩,土面积65亩。 罗伞村森林资源丰富,清朝时期就有人做木材生意,从水路放排到王寨出售(今锦屏县城),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53.15%。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 罗伞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朝有清时的修武校尉、贡生秀才石世义、杨熙璋、民国时期的督学石开元、乡长曹鸿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军分区司令员罗成章等人。 1998年1月16日,孟彦至罗伞大桥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罗伞大桥一跨两拱,桥长79.5米,拱高8.5米,双向二车道,全长400米,总造价89万元。该桥建成通车,对加快物流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2001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受益260户。 |
罗溪村 |
罗溪村位于孟彦镇西南部,距镇所在地8公里,东抵高砂村,西接茅贡乡罗大村,南与坝寨乡高兴村交界,北与良常村毗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167人,田面积1095亩,土面积30亩,辖9个村民小组,即罗溪、小寨2个自然寨。居民有杨、陈、石、周、张、左、谭、谢、伍9个姓氏。 罗溪村天然林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主要有天麻、桔梗、杜仲等,2002年在湖南靖州天麻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成天麻有性繁殖基地,当年有较好经济收益,后因市场萎缩,天麻产量逐年下降。林业产杉、松、杂木及炭薪林等,2005年森林面积17121亩,森林覆盖率达50.15%,农业以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豆类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松脂生产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4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元。 罗溪系孟彦镇较为有民族特色的一个侗寨,罗溪小寨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后经过复修多次,寨脚花桥长35米,宽4米,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1996年冬,罗溪村组织群众修建孟罗公路,由于路基沿河而上,路面须削山劈石,工程量艰巨,为保证工程进度,镇政府下派工作组进驻罗溪村,群众投工投劳9万个,架设水泥桥一座,长29米,宽4.3米,架桥经费来自村集体林场,2001年建成,全程长7.6公里,宽3.5米,只能通农用车,结束罗溪村肩挑背驮历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01年接通国家电网,2003年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受益361户。 1997年罗溪村遭受百年不遇洪灾,造成农田被淹,农作物损失严重,据统计,水稻168亩颗粒无收,大片农田被毁无法恢复耕种。 罗溪村有村级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在校生132人,在校生巩固率99.82%,及格率87.63%,升学率100%。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