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寨屯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10公里,离黎平县城20公里,到黎平飞机场4公里,东与秀丽的八舟风景区接壤,南与原始森林区八万山相连,西北与本镇的欧家团、蒙村两村毗邻。新寨屯村山川秀丽,景色迷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镇的鱼米之乡,是全州的文明村寨。
新寨屯村辖新寨屯、高梅塘2个自然寨,11个村民组,249户,1181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余为汉、苗两族。稻田面积927亩,熟地面积36亩,园林面积1000多亩,林地面积2000多亩,荒山面积600多亩,稻田均在山冲、坡塝之中,冷阴烂锈田多,地下水源充足,全县最大的墨门山水库,东、西干渠绕村而过,蓄水量16万立方米的冈冲水库也座落在新寨屯村,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油菜、大豆、辣椒等。耕作制度坡塝田以水稻——绿肥,水稻——油菜,一年两熟制,山冲门口田,推广稻田养鱼工程,每年放田,各地鱼商纷纷前来采购。新寨屯村的土地多属丘陵地带,土壤呈酸性,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多地广,近年来,他们抓住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据2003年统计,全村从1998年起,种植茶叶基地332亩,其中优质龙井茶4370亩,茶叶产值132800元,果树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九十年代初,家家户户都有果园,种植密桔、桃树、梨树、葡萄和枇杷近500多亩,果品丰硕磊磊,还有名贵的中药材杜仲、天麻、百合、桔梗、五倍子、金银花基地,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还有各种优良的树种,森林覆盖率达75%.矿产资源丰富,有烧制陶器的高岭土,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光绪年间,新寨屯开烧土陶碗厂,技艺精良,色彩清秀,光彩照人,经久耐用,地下还蕴藏大量的水晶石、石灰石、云母石、铁矿石和硅矿,1958年曾在这里建高炉、开铁矿。
新寨屯村是州级文明村寨,村寨四面环山,山上青枝绿叶,桃花、梨花盛开遍山红艳,十里飘香,这里的人民乡土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待人文明礼貌,热情宽厚,是我镇众称的好客之乡村。基础设施较好,交通方便,从省道梨子塝段到进寨公路为四级镶边公路,全寨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路面清澈的溪水从街头流向街尾,四季常流不息,寨中有民众聚会的高凉亭,寨尾有旅游休闲的青龙花桥,家家有电视,户户通电话,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早在清朝初期,新寨屯就有私塾学堂。民国二十年(1931),创办第八初级小学,1944年办成附设高小,解放后1958年,兴办新寨屯农业中学招收新生一个班学员45人,村里拨出300石稻田,作为学农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号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兴建校舍509平方米,学生教室7个,教师办公室、学生图书室、实验室、远程教育电脑室各1个。学校占地面积2570平方米。现有教师8人,班级7个,学生104人。据2004年统计,全村从1950年到2004年共有大专院校毕业生105人,参加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10人,是我镇人才辈出的地方。新寨屯村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是个老军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4 | 557300 | -- | 查看 新寨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敖市村 |
敖市村是敖市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辖敖市街上、寨上、界头、曾家湾(原名杨家寨)4个自然寨,843户,3121人,居住着侗、汉、苗等民族。早在元代敖市就有侗族居住。在寨上和曾家湾通向老街的交汇处,曾有一座侗族古楼。在界头对门冲有一口水井,每天流出来的泉水咸性很重,所以侗家人都称为“井簿(侗语即盐井)”,由此考证敖市曾是侗族聚居的地方。敖市原居鳌鱼嘴,清朝初期,敖市开始进行农产品交易,随着赶集的人逐渐增多,农户居住逐步向寨上和月形坡脚扩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式开场,定每月逢三、八为场期。此后又有不少客商,匠人来此定居,形成我县繁荣的贸易集市之一。 民国初年,宋纠伯为九路团防分局总办时,将“鳌鱼嘴”改名为敖市,并将敖市四门命名为“东成、西就、南通、北达”。解放初期敖市只有一条街(即老街)。向东从“双泉井”到敖鱼井尚无人烟,靠后龙坡有一条盘坡小路(即大树根)坡上是一片大树丛林,小路外侧叫“黄土田”,往西走是罗家园讯令坪,相传这里出一个讯官老爷。讯令坪干田榜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和干田。中段为中和街由土地祠向西过去两栋房子是一片空地,因只外侧有住户,故称半边街,土地祠向南有一条小街叫南通街,东西两侧住户成片,当时整个敖市住户只有100多户,随着岁月流逝,人口增多,社会的发展,敖市有了空前的变化,荒凉恐怖的讯令坪、罗家园一带,建起了民房,并断断续续地直达干田榜,冷落的大树根、黄土田,住户已将塞满,使街上和寨上形成一片。 1971年老街外侧修建孟敖公路,从敖市小学至干田榜,公路两侧一座座新瓦房、砖混房拨地而起。1989年2月敖市遭受特大火灾,受灾农户238户,损失金额476万元,经县政府、县消防大队和镇村安排,农户住房向田坝发展,一座三进三十一间占地32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于1989年秋投入使用,农贸市场与寨子之间又自然形成一条街,即商业街,它东起邮电所与公路街衔接,西至新政府门口与黎平通往孟彦公路相交。商业街又有三条横街伸向寨内与公路街相连。第一条为南通街,第二条为商业街,第三条为府前街,府前街对门(平水桥)原来仅有两栋房子,而现在却东起凉柳潭,西至敖市花桥住房摆成一条长龙。黎锦三级油路由此笔直穿过。 二00二年我镇作为全县小城镇开发试点乡镇,镇政府聘请凯里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在敖市新区重新修建月形路、双泉路、鳌鱼路、青龙路,月形路与南通街相接,现已建成。路的两边,统一的三层砖木结构民房和门市部拔地而起,在黎锦油路两侧,从敖市一桥至二桥(780米)政府11间五层的招待所、派出所、电信所已经动工和落成,敖市新区黄金绝板区位,经商发财宝地,也是地处黎锦两县交界之地,三乡四寨人口居住集密,农贸市场区位优势,敖市村70%的人经商和从事手工业、建筑业。饮食服务、日用百货、家具加工、粮油加工、旅社等19种。他们信息灵通、经营灵活、待人和气、买卖公平,诚招天下客,广纳四方财,树立你帮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思想,因此全国17个省市的商贾云集敖市,使敖市市场成为全县繁荣的集贸市场之一。 2002年三板溪电站黎锦移民32户145人,在敖市村落户,新建移民新村。敖市村目前已修建六条水泥硬化街道,全长4.64里,建成日产400万吨人饮工程,安装1000多门程控电话和有13个频道的闭路电视,全村机动车28辆,客运车18辆,每天客流量1000人次。 全村有耕地面积1295.07亩,其中稻田面积108.82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亩。由于人多田少,他们采取耕作制度的变革,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改一年一熟制为多熟制,采用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洋芋——蔬菜,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方法来提高单位产量。 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水果有桃、李、柿、橙、桔等,林业主产松、杉、楠竹,药用植物有野菊花、金银花、桔梗、虎杖、百合、太子参等100多种。中药材和农产品收购、销售是敖市通往湖南靖州的重要窗口,每天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因此敖市是商家必争之地。步入敖市花园似的环境,休闲娱乐的胜地。她有名胜古迹月形坡、五龙抢宝、断颈龙、金鸡望月和休闲的敖市花桥,还有历史悠久和民族特色的玩龙舞狮和民间山歌对唱。 |
八开村 |
八开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西部,距镇政府1公里,在孟敖公路两旁,辖2个生产组,计八开、狮子形2个自然寨,85户,347人。是侗、汉族聚居的地方。八开村地处平坝水旱无忧,全村有耕地面积229.4亩,其中熟地面积14.8亩。农业生产水稻、玉米、红薯、洋芋。 一九九二年八开村的上游八角田金矿任意开采,造成沙土流失,六月十三日遭受特大洪水把金矿中的沙石连续冲下淹没了八开村108亩稻田,使42.7亩道田受信沙侵害,至今颗粒无收。 本来一九七六年遭受特大火灾都恢复不起元气的贫困村又受“洪灾”影响,更是雪上加霜,使八开村变成全镇的极贫村,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村中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一九九五年镇政府拔款6万元,修建金灾渠道,从果吉村小溪引水,但由于河床高,稻田低,没有成功,2000年,镇党委、镇政府把八开村列入重点帮扶对象,通过退耕还林渠道,带动八开村种植板粟基地228亩,遭受信砂的稻田改种洋芋、包谷和经济作物。2002年,从湖南引进客商,在八开村办起富发青石板工艺厂,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回来在厂里就业,目前全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户户通了自来水,新建生态沼汽池38口。 |
秦溪村 |
秦溪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西北方向,在孟敖公路两侧,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离秦溪白塔500米。全村有秦溪、罗冲、归顶三个自然寨,9个生产组,376户,1418人,总耕地面积1143.23亩,其中熟地面积50.3亩。农业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豆、辣椒、叶烟等;林业主产杉、松、红豆杉、香樟、枫树、栗类等;土地面积21243亩、其中经济林380亩、退耕还林400亩,森林复盖率80%。 秦溪原名秦洞,是侗、苗、汉杂居的地方,是我县七十二洞之一。这里有侗族的鼓楼遗址,流传侗家人的风情。走进秦溪寨,四合院封火墙鳞次栉比,古井、石板路星罗其间,特别是民居建筑,一色的白墙青瓦、一色的斗拱飞檐、一色的画栋雕梁民居映入眼帘,它是我镇民居建筑群最集中,最有代表性,也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村寨。全村有明代、清朝、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近百座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象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秦溪村民居建筑群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泽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它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直感和美感,这些充满水墨情调的秦溪古式民居,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做到自然、贴切、讲究一种儒雅的格调,它们一般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秦溪的民居建筑模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一进两院”正屋对天井厢房在两旁的二至三层砖木结构的青瓦房,房内的精湛雕刻工艺,独树一帜。木工做工精细,刀法圆熟,游刃有余,衔接处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缝隙,房屋、窗格雕刻龙狮虎豹,鱼鸟虫虾,花草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石雕更是得天独厚,一块普通的石材,一旦经过石雕艺人的打磨,便会显得出精妙的图案,或山水或花鸟或动物,或城郭连云,或青山隐隐,……一切都在似象非象之间,著名的木、石、砖三雕技艺精良,目前没有其它地方可以轻易攀比。秦溪村自然景观也别具一格,它有美女形、罗汉形、金鸡望月、天鹅抱蛋、双筷挟猪、玉带桥、百年古杉的虎须和著名的省级名胜文物古迹——秦溪白塔。白塔对面山上有两座高5层的文笔塔,与其遥相呼映,塔外青松矗立,丹桂飘香,南北丛峦叠嶂,林木葱笼,溪水潺流,景色十分秀丽。 秦溪的文化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三十年,他们就创办的秦山书院,咸丰年间,皇帝诰授中宪大夫吴培兰厅庠生加捐州同衔贵州选举咨议局议员,皇帝诰授通奉大夫吴承源,列贡生,加捐州同知衔加三级,还有贡生吴承桢、吴志远、吴志化、民国时期也有南京大学的吴文诰,解放后至今,全村有大学生55人。现有完小一所,教师7人,6个班级,学生124人,学前38人,有砖混结构教学大楼,校舍面积684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秦溪村历来重视教育,是敖市镇人才辈出的地方。 |
梧寨村 |
梧寨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的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在黎、锦公路沿线,全村辖梧寨、詹家屯,天堂、铺子、新寨、老寨6个自然寨,7个村民组,283户,1289人,是侗、汉聚集的地方。耕地面积1016.55亩,其中熟地面积47.6亩。 农业主产水稻、包谷、薯类、优质大米是梧寨村的一大特产,不管以前的常规稻和现在的杂交稻,生产出来的大米煮成饭后纯白清香,油质重,口感好。相传清朝时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与一个侍卫走到梧寨村的铺子,口干腹饥,坐在寨门口的石拱桥上,此时,正逢村中一少妇送饭给在田中犁田的丈夫,经过石拱桥,乾隆皇帝向少妇乞讨水喝,少妇把水和饭送人了乾隆皇帝吃后,又回到家中煮饭送给自己的丈夫,丈夫看到自己的女人把水和饭送给陌生人吃,非常生气,于是打骂自己的女人。少妇回到石拱桥上,乾隆问妇女,是不是你把饭给我俩吃,你的丈夫打你。少妇回答说:“我丈夫讲,远方的客人来到我地,你不留他们进家坐,怎么在外边吃饭呢”,乾隆皇帝听后非常感动,这里的人好客仁义,真是难得,于是他写了一张字条,盖上钰玺,交给村妇,说:“你拿这字条交给当地官府,今后你地免征皇粮税,并把铺子、新寨、老寨赐封为御田湾(玉田湾)。自从乾隆皇帝赐封以后,该地水稻年年丰收,米质光滑圆颗,白里透仁,他是我镇优质稻的生产基地。梧寨村的稻田均在田坝和山冲,他们有稻田养鱼的习惯,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油菜、大豆、辣椒等。水果有:梨、桃、李、柿、杨梅、板栗,还有野生猕猴桃和天堂寨上的老冲两百多亩的油奈果园。林木以杉、松为主,经济林有油茶林、桐油林、楠竹林、木姜林、五倍子林和青杠麻栗树,村寨边还有风景林、百年桂花树、枫树、松柏等。梧寨村的畜牧业发展很快,据2003年统计,全村饲养生猪耕牛户均5头。年末存栏数869头。 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民红军长征路经梧寨时,遭受地方土豪劣伸劫杀红军14人,经调查仅7人归骸,其姓名不祥,为纪念革命先烈,1967年1月15日,天堂人民公社全体贫下中农在玉田弯坳上立红军烈士纪念碑,并建有红军烈士纪念亭一座,1978年,共青团员梅承敏(新寨屯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天堂公社党委、革委、人武部也在此立梅承敏烈士纪念碑,以供后人儋仰,每年清明,敖市镇中、小学全体师生前往扫墓和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
欧家团村 |
欧家团村坐落在敖市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8公里,在黎锦公路两侧。全村有欧家团、杨家团、梨子榜、上双溪、下双溪5个自然寨,7个村民组,198户,852人,是侗、汉杂居的地方,耕地面积606.6亩,其中熟地面积31亩。农业主产水稻、红薯、高粱、玉米、洋芋等。欧家团村稻田都是山冲田,与乾隆皇帝赐封的御田湾(玉田湾)的稻田连成一片,生产出来的大米,纯白光滑,饭香,口感好,油质重。是我镇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茶叶。水果有梨、橙、李、柿、杨梅、核桃、板栗等,林业主产杉、松、楠竹;经济林桐油林、木姜林、五倍子林、油茶林。林业生产是欧家团村的一大支柱产业,高规联户林场3000多亩,已经成林,欧家团、杨家团两寨的屋后龙坡上约100亩的原始生态灌木丛林,古木参天,苍翠欲滴,茂密葱茏,四季常青,树与树之间摩肩接踵,一颗紧接一颗,一层包围一层,树梢枝叶互相拥抱,层层叠叠。在杨家团寨的凉亭边有千年历史的古松和宝瓣花。古松盘根错节,四季青枝绿叶,宝瓣花开绚丽夺目,遍地清香。1992年梨子榜65岁高龄的老人杨胜美在果脚溪边开垦荒田时发现埋在土里上千年的的千年古杉(阴沉木),坚硬乌黑,直径约2.2米宽。 据林科院测定,该阴沉木有2800多年历史,一节树可生产完整的棺材两副。这一发现是我县林业史上的重大贡献,中央、省州县林业部门和科研单位高度重视,把阴沉木专送北京研究。 |
果吉村 |
果吉村距敖市镇政府8公里,座落在西北方向的山冲里与锦屏县启蒙镇地茶村接壤,全村有果吉、色更、烟山3个自然寨,4个村民组,122户,542人,其中汉族193人,余为苗、侗两族,耕地面积370.72亩,其中熟地面积18.7亩。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薯类、小麦、洋芋,经济作物油菜、豆类,盛产辣椒和土烟,果吉村山多田少,坐山吃山,年年造林,森林面积5925亩,森林覆盖率81%,经济林250亩,1994年11位铁姑娘自发组织营造200多亩姑娘林。引起新闻媒体的报导,省、州、县领导的重视,曾多次受到省、州、县表彰,是全省造林的先进单位。黎、锦、榕等县组织参观学习,果吉村对营造和管护很重视,从马胫坳进入果吉村境内一片青山环抱,溪水潺流,仿佛进入世外桃园。果吉村的地下矿藏十分丰富,盛产黄金,相传很早以前洋沟金一住户在他的屋后洋沟中捡到一颗重五百克的矿金。又在1993年果吉1村民在百墱坎溪边也捡到一颗重四十八克的矿金。特别是青石矿产资源丰富,其石材纹理密细,色彩带青,其低放射性和超抗压性,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上等建筑装饰材料。 2002年黎平县城平街改造工程,全部使用果吉村石材。解放前果吉村仅有一条青石板修成的崎岖羊胀小道。从百墱坎坡脚到百墱坎坡头,人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若遇天寒地冻更是蜀道难行。1992年村党支部、村民委带领全村父老苦战两个秋冬。群众自筹资金,购买钢钎、0,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孟敖公路八开段到果吉寨的村级公路全面修通,全长6公里。2000年色更进寨公路也全面俊工,全长2公里。改变了多年来果吉村肩挑手拿的旧貌。 |
应样村 |
应样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的西北方向,依山傍水由达冲至大田随溪而下,距敖市镇十公里,与锦屏县启蒙镇地茶村接壤。 全村辖达冲、应样、善包、大田4个自然寨,5个村民组,109户,476人,其中汉族277人,其余为侗、苗、水、布衣族,耕地面积318.18亩,其中,大部分是山冲坡塝田,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薯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豆类、土烟等,水果有杨梅、毛栗、锤栗、梨、桃、李、柿盛产野生猕猴桃、冷饭果。森林面积亩,主产杉、松、油茶、香樟、楠木、枫树、楠竹、绵竹、甜竹、烟竹等,野生菌类有香菇、木耳,野生可食用菌,药用植物有松茯苓、天麻、桔梗、淮山、术断、杜仲、太子森、川芎、麦冬、百合、益母草、金银花等近百种。应样村山多田少,坐山靠山,大力发展林木生产,和种草养畜,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支柱,据2003年统计全村有耕牛和生猪385头。户均饲养量为3.54头。应样村的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大田的青石岩场,其石材纹理细密,色彩带青,其低放射性和超抗压性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上等建筑装饰材料。目前调往湖南、广西的工艺石板都采用其石板。 矿金是应样村的一大资源,远在明清这里就有开采矿金的山洞。1992年黎、锦两县3000——4000村民在林家坡八角田任意开采矿金。使应样村的山林田土遭受严重损害,特别是同年的6月13日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淘金的沙石随溪而下,淹没溪边稻田108亩,受信沙影响,至今颗粒无收的稻田42.8亩。应样村是我镇的贫困村,多年来只有一条崎岖小路能到达冲,他们都是靠肩挑手提。2001年镇党委、政府号召他们兴修公路,全村村民苦战三个秋冬,终于在2004年春全面通车。 |
寨崩村 |
寨崩村距敖市镇政府1.5公里,居住在旗帜山坡脚,依山傍水,全村辖寨崩、狮子形2个自然寨,6个生产组,128户,549人,是侗、汉、苗杂居的地方。耕地面积368.71亩,农业主产水稻、寨崩村稻田均在田坝,水旱无忧,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经济作物主产油菜、豆类、土烟、辣椒等,地下矿产砂金,水果有梨、桃、梨、柿、柑桔、葡萄、枇杷等,林业主产杉、松、枫木、楠竹等,特别是旗帜山中的百年灌木丛林。保存得完整无缺。另外,寨崩的民间传统工艺“寨崩草纸”畅销黎、锦、榕等县。 但由于科学造纸的发展,寨崩草纸厂自然歇业。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据2003年统计户均饲养耕牛生猪5.3头。2000年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一个秋冬,新修进寨公路一条,全长500米。 |
新寨屯村 |
新寨屯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10公里,离黎平县城20公里,到黎平飞机场4公里,东与秀丽的八舟风景区接壤,南与原始森林区八万山相连,西北与本镇的欧家团、蒙村两村毗邻。新寨屯村山川秀丽,景色迷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镇的鱼米之乡,是全州的文明村寨。 新寨屯村辖新寨屯、高梅塘2个自然寨,11个村民组,249户,1181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余为汉、苗两族。稻田面积927亩,熟地面积36亩,园林面积1000多亩,林地面积2000多亩,荒山面积600多亩,稻田均在山冲、坡塝之中,冷阴烂锈田多,地下水源充足,全县最大的墨门山水库,东、西干渠绕村而过,蓄水量16万立方米的冈冲水库也座落在新寨屯村,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油菜、大豆、辣椒等。耕作制度坡塝田以水稻——绿肥,水稻——油菜,一年两熟制,山冲门口田,推广稻田养鱼工程,每年放田,各地鱼商纷纷前来采购。新寨屯村的土地多属丘陵地带,土壤呈酸性,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多地广,近年来,他们抓住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据2003年统计,全村从1998年起,种植茶叶基地332亩,其中优质龙井茶4370亩,茶叶产值132800元,果树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九十年代初,家家户户都有果园,种植密桔、桃树、梨树、葡萄和枇杷近500多亩,果品丰硕磊磊,还有名贵的中药材杜仲、天麻、百合、桔梗、五倍子、金银花基地,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还有各种优良的树种,森林覆盖率达75%.矿产资源丰富,有烧制陶器的高岭土,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光绪年间,新寨屯开烧土陶碗厂,技艺精良,色彩清秀,光彩照人,经久耐用,地下还蕴藏大量的水晶石、石灰石、云母石、铁矿石和硅矿,1958年曾在这里建高炉、开铁矿。 新寨屯村是州级文明村寨,村寨四面环山,山上青枝绿叶,桃花、梨花盛开遍山红艳,十里飘香,这里的人民乡土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待人文明礼貌,热情宽厚,是我镇众称的好客之乡村。基础设施较好,交通方便,从省道梨子塝段到进寨公路为四级镶边公路,全寨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路面清澈的溪水从街头流向街尾,四季常流不息,寨中有民众聚会的高凉亭,寨尾有旅游休闲的青龙花桥,家家有电视,户户通电话,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早在清朝初期,新寨屯就有私塾学堂。民国二十年(1931),创办第八初级小学,1944年办成附设高小,解放后1958年,兴办新寨屯农业中学招收新生一个班学员45人,村里拨出300石稻田,作为学农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号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兴建校舍509平方米,学生教室7个,教师办公室、学生图书室、实验室、远程教育电脑室各1个。学校占地面积2570平方米。现有教师8人,班级7个,学生104人。据2004年统计,全村从1950年到2004年共有大专院校毕业生105人,参加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10人,是我镇人才辈出的地方。新寨屯村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是个老军屯。 |
侗寨村 |
侗寨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的西南部与罗里乡地郎接壤,距镇政府12公里,全村辖侗寨、杨梅屯2个自然寨、2个村民组,63户,290人是侗汉聚居的地方。耕地面积172.46亩,其中熟地面积10亩,稻田均在山冲之中,墨门山水库西干渠经过杨梅屯,南干渠经过侗寨。 两个自然寨都居住在小溪两岸,黎平至九层公路,路经侗寨村境内。山冲冷阴烂锈田多,日照少,气温低,常常在谷子扬花时遭遇“秋风”。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水果有蜜桔、杨梅、梨、柿、桃、李,盛产毛栗和野生猕猴桃。侗寨村林地面积较广,林业主产杉、松、楠竹。中药材有茯苓、天麻、杜仲、百合、桔梗、灵芝菌等畜牧业发展较快、饲养山羊和家禽、家畜,也是侗寨村的一大特点。 据2003年统计,户均饲养山羊、生猪、耕牛6头。 |
蒙村村 |
蒙村村座落在镇政府南部,距政府8.5公里,到黎平飞机场3.5公里,省级黎锦油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辖蒙村、高满、宰烂三个自然寨,五个生产组,有侗汉两族244户,1103人,有中心完小一所,教师7人,学生90人,总耕地面积776亩,其中熟地面积37.2亩,园地面积600亩,林地面积800亩,荒山300亩,蒙村村地势低缓,多属丘陵地带,土壤呈酸性,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还有油菜、花生、棉花、辣椒等;耕作制度以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洋芋——蔬菜,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养殖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耕牛、生猪、山羊、家禽家畜。 据2003年统计,人均饲养生猪6头。1999年,蒙村村党支部、村民委积极带领群众,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据2003年统计,全村225户种植茶叶面积1250亩,其中优质龙井茶43#面积100亩,已进入丰产期234亩,产值514800元,进入中产期881.6亩,产值352640元,进入初产期134.4亩,产值6720元,合计874160元。扣除税收和其他费用,纯收入349664元,户均收入1404元,人均收入327.7元。 2003年,为了加快农民增产增收,他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劳力就地转移,首先利用黎平飞机场、高屯镇、敖市镇小城镇建设开发建设的机遇,瞄准建筑行业旺盛的需求,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几户联营,采取土地、资金、机械、劳力入股的方式,新建沙石加工场2个。每天生产沙石30立方,按每立方25元计算,每天沙石产品收入750元。2002年,省级黎锦油路建成后,蒙村村的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据统计,全村有机动车辆6台,客运车辆5台。蒙村村林地面积较广,林业主产杉、樟、枫树、麻栗树、油茶树。水果有梨、桃、李、柿、密桔、杨梅等。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等。 蒙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石平和随楚王朱桢进军贵州有功,封潭溪长官司,历传22代,至清末石炽昌止。司官衙门设于蒙村寨中,共辖53寨。蒙村目前还保存700多年历史的鼓磉、大石水缸、精致雕刻的花鸟飞禽走兽石礅文物,土司衙门口一对雌雄石狮子,衙门口外有一个印台和水过凉亭,这些古代文物流传至今。 |
三多村 |
三多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他是原天堂乡镇府驻地,在黎、锦公路沿线。相传三多取名是多福、多寿、多子之意。全村辖三多、大三郎、小三郎、五梅、刘家屯五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477户,侗,汉,苗族2291人少数民族占98%。耕地面积1672.34亩,其中熟地面积77.2亩。 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红薯、洋芋、高粱、小麦等。经济作物:油菜、豆类、辣椒、土烟、茶叶、板栗。水果有葡萄、梨、李、柿、橙、蜜桔、枇杷、石榴等。三多村地处平坝,水旱无忧,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2002年全村有稻田养鱼生态工程示范户9户,33亩。养殖业发展较快,据2003年统计,仅生猪一项,全村1946头,户均饲养4头。林业生产主要以:杉、松为主,还有香樟、楠木、枫树、油茶林等。中药材有:百合、太子参、桔梗、天麻、杜仲等。山多寨和大小三郎的竹木手工编织米筛、簸箕、斗笠畅销县内外,他是三多村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 另外,三郎过凉亭的高岭土是陶瓷生产的原材料。产品有水缸、潭子、土碗等,陶瓷色彩清秀,光彩照人,精久耐用,还有小三郎屋后的林地中,蕴藏大量的硅矿。三多寨上的民居建筑在曲香田坝中间,规划平整,清一色的三间两层木质瓦房,每幢房屋互相对称,形成闾巷,被外人誉为算盘街。大小三郎两寨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路面,环境卫生清洁。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的被评为州、县卫生文明村寨。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郎长官司由古州司第七代析置,首任长官杨震,历传四代到杨起蛟,清朝顺治六年袭,再传九代至杨樾,道光五年袭职,以后停袭。 管辖吴寨(今三郎大寨)、天堂、五梅、介头、寨崩、秦洞、岑罗、巴孑孓、羁縻、雷古形、岑杭、毛洞(茅贡)、茶寨、地扪、登岑、色边、朱观、等十寨,还有榕江县的利洞、高洞、八匡、宰麻共二十一寨。 1953年,刘家屯寨原是秦屯乡政府驻地,辖秦溪、刘家屯、新寨屯村。 |
岑罗村 |
岑罗村座落在敖市镇政府西南方向的山坡上,与罗里乡上龙村、平地村接壤.距镇政府10公里,全村辖雷鼓形、上岑罗、下岑罗3个自然寨,5个村民组,163户,756人.是汉侗杂居的地方,耕地面积468.78亩,其中熟地面积26亩。稻田多是山冲,陂塝田。海拔833.1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农业气候复杂,阴雨连绵天气多,山冲深谷日照少,是山上山下几层天的立体气候,水稻播种期常遭“倒春寒”谷子抽穗扬花,常遇“秋风”,这样严重制约岑罗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坐山靠山,山冲土地多,土质肥沃。因此,他们大种豆类、红薯、洋芋,盛产魔芋、叶烟、辣椒、折耳根和青杠子,水果有野生猕猴桃、杨梅、毛栗、林地面积较广12546.23亩。其中,有林面积6654.75亩,林业以杉松为主,经济林有木姜林,五倍子林、薪炭林有青杠、麻栗和其他林木。雷鼓形寨中还有四季常青的参天古树。岑罗村山高水长,山泉井泉多,供人畜饮水方便,处于坡塝山冲稻田多依赖山泉井泉灌溉,特别是雷鼓形寨中的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清秀冰凉。 长期来,全村仅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坡陡路滑,行走困难。2001年,镇党委、镇政府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苦战三个春秋,在县交通局的积极支持下,岑罗公路正式通车,改变了多年来肩挑手提的旧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