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洞村地处贵州黎平县岩洞镇,距县城21公里,新洞村都是侗族。以周、吴、林三大姓氏为主,同时有钟、夏、龙、郭等38个姓氏,多种姓氏杂居在一个村,在侗族地区比较少见。新洞村共496户,2136人,森林覆盖面达60%,山脉南北走向,是都柳、清水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新洞村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盛产茯苓、天麻、松脂等经济作物,犹以庞桶菜最为著称。
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侗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最高山峰海拔1100米,是黎平县西南的“高原”,村委会居住在海拔780米。新洞村山塘随处可见,古有“黎平寨十八坝,新洞村十八塘”之说,一口口大小不一的山塘,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给美丽的新洞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这些山塘中,尤以寨后一公里的“邓底腊”山塘最为出名,该山塘长一华里,相传曾有龙王在此居住,故也称之为“底腊龙塘”。
新洞村的“庞桶菜”以其独特的色鲜、清脆、味美可口而闻名。新洞村四面青山环抱,登高远眺,犹如一个盆地落在高原,一条公路穿村而过直到高棉万亩茶园,一条渠水把大坝一分为二,两边都是规划整齐的田块,犹如一块块绿色的豆腐摆在坝子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寨旁环下直达清水江,三公里长的水渠上面全部用青石板铺成,石桥、木桥、花桥、公路桥等各种不同的桥横跨其间;鼓楼、寨楼、木楼、在坝子周围竞展姿容,古石井、石碑、石桥、凉亭随处可见。当你走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听桥下潺潺流水,望着高高耸立的无线通信塔和一排排整齐的电杆,会使人想起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拉近,远古与文明在这里交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变化着不同的画面,大自然的神笔在这里绘画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看春天,冰雪尚未消融,山坡、草地、田地早已披上绿装,牧童的牛羊已蹦跳其间,遍野的油菜花装满了侗家人的喜悦;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里的空气依旧凉爽。金秋时节,田野一片金黄,到处飘来稻谷的芬芳,田角沟边,农民已燃起篝火,烧烤鲜鱼,篝火里演绎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描绘着侗家人美好的明天;冬天更另一番景象,树尖屋檐、山岭田边到处一片银装,满天飞舞的雪花预示着丰收的来年。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6 | 557300 | -- | 查看 新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岩洞村 |
岩洞村距县城28公里,是岩洞镇政府所在地,有20个村民小组,980户,4238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有党69人,其中女党员9人,党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0人,初中文化程度10人,高中文化程度17人,大专以上文化12人。 有一幢二层砖木结构村级办公用房,小学1所,幼儿园2所,卫生室3所,鼓楼3座,村集体农贸市场一幢,耕地面积2441亩,其中稻田2290亩,旱地151亩。人均粮食390公斤,人均纯收入1760元,实现了通水、电通电闭路电视和无线通讯基站。这里具有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是侗族风情、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 |
新洞村 |
新洞村地处贵州黎平县岩洞镇,距县城21公里,新洞村都是侗族。以周、吴、林三大姓氏为主,同时有钟、夏、龙、郭等38个姓氏,多种姓氏杂居在一个村,在侗族地区比较少见。新洞村共496户,2136人,森林覆盖面达60%,山脉南北走向,是都柳、清水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新洞村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盛产茯苓、天麻、松脂等经济作物,犹以庞桶菜最为著称。 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侗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最高山峰海拔1100米,是黎平县西南的“高原”,村委会居住在海拔780米。新洞村山塘随处可见,古有“黎平寨十八坝,新洞村十八塘”之说,一口口大小不一的山塘,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给美丽的新洞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这些山塘中,尤以寨后一公里的“邓底腊”山塘最为出名,该山塘长一华里,相传曾有龙王在此居住,故也称之为“底腊龙塘”。 新洞村的“庞桶菜”以其独特的色鲜、清脆、味美可口而闻名。新洞村四面青山环抱,登高远眺,犹如一个盆地落在高原,一条公路穿村而过直到高棉万亩茶园,一条渠水把大坝一分为二,两边都是规划整齐的田块,犹如一块块绿色的豆腐摆在坝子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寨旁环下直达清水江,三公里长的水渠上面全部用青石板铺成,石桥、木桥、花桥、公路桥等各种不同的桥横跨其间;鼓楼、寨楼、木楼、在坝子周围竞展姿容,古石井、石碑、石桥、凉亭随处可见。当你走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听桥下潺潺流水,望着高高耸立的无线通信塔和一排排整齐的电杆,会使人想起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拉近,远古与文明在这里交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变化着不同的画面,大自然的神笔在这里绘画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看春天,冰雪尚未消融,山坡、草地、田地早已披上绿装,牧童的牛羊已蹦跳其间,遍野的油菜花装满了侗家人的喜悦;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里的空气依旧凉爽。金秋时节,田野一片金黄,到处飘来稻谷的芬芳,田角沟边,农民已燃起篝火,烧烤鲜鱼,篝火里演绎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描绘着侗家人美好的明天;冬天更另一番景象,树尖屋檐、山岭田边到处一片银装,满天飞舞的雪花预示着丰收的来年。 |
竹坪村 |
竹坪村位于黎平县南部,地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上。距黎平县旅游公路地扪至双江主干道4千米,总面积2560.94公顷,距黎平县城40千米。距岩洞镇所在地9千米,东与本县永从乡三龙村接壤,西抵本镇摆孖村,南和本县双江乡高孖、黄龙邻接,北面与本镇新洞村相连。 全村现共有678户,总人口2786人,其中侗族占99.5%,全村大至分为:大寨、寨母、寨简、得达、八练、和边引六个居民点,共建16个村民小组。竹坪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地之一,侗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竹坪村的传统节日除春节外,有二月初二的敬奉土地公节,三月初三吃黄草粑节,四月初八吃乌米饭节,五月逢亥棕粑节,七月逢亥吃新米节,十月逢亥“吃冬节”等。这些节日,以春节为最隆重,节日期间,侗民族风情有:踩歌堂、月也、演侗戏、吹芦笙、斗牛、唱侗族大歌等。 村内除了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楼6座、风雨桥1座、凉亭4座和吊脚楼等建筑以外,还有石板路、石板桥,石板井,石板庭院及石碑等古迹。 竹坪村所在地海拔640米,坐落在青山环抱的山谷之中,风光秀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春夏漫山野花开放,秋冬处处野果飘香,村中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流水潺潺,四季不枯,清澈见底。最高处海拔1160米,主峰“摆哨坡”是竹坪村人每年四月八日举办登山节的重要景点。最低处位于与摆孖村交界河谷,海拔591.7米。 竹坪村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在260—280天之间。森林覆盖率为90%。竹坪村境内山多田地少。水田总面积1567.17亩。旱地总面积108.6亩。人均耕地面积0.61亩。主产水稻。油菜。历史以种禾糯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本地水稻品种迅速减少,如今95%以的稻田已改种高产的杂交稻。山上盛产杉、松等重要木材。林间特产有香菌,木耳,实竹笋,木姜子和前茯、桔梗、茯苓多种药材等。蓄牧业以养殖牛、生猪、山羊等;家禽有鸡、鸭、鹅等等。发展稻田养鱼是竹坪村的一大特色。 全村现有小学1所,在校生280人,教师12人。卫生所1个,专职卫生员1人。 |
摆孖村 |
摆孖村位于黎平县西南部,岩洞镇东部,距县城42公里。有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131户,527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耕地面积291亩,人均产粮390公斤,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7元。通路、通水、通电,有闭路电视,农业生产及生产条件有一定保障。党支部党员有14人,占全村总人口2.66%。其中男13人,女1人。 摆孖村在近三年的工作中,多次在全镇社会目标综合考核、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等工作考核中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岑卜村 |
岑卜村位于岩洞镇的南部,距离镇所在地有六公里东临合兴村,南接高求,西临铜关大小寨,北抵岩洞村。乡村公路串寨而过,直到双井万亩林场。全村共有三个自然寨,即岑卜和弄别俩个自然寨,居住分散彼此相距1.3公里。分为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在岑卜,全村共166户,740人,其中女236人。民族以侗族为主,杂居有少数汉族,侗族人口占99%,以吴家姓氏为主,杂有蒋、赵、徐、石姓。全村共有劳动力345人,其中女劳动力159人。有耕地面积537.6亩其中稻田502.1亩,地35.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754亩。以农业为主,农业有以粮食生产为主。兼营林、牧、副、渔业。全村总面积9.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为505%,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村民勤劳朴实,年人均纯收入1401元,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已经开通公路和电话。 岑卜寨原来属于岩洞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在清朝乾隆时期(公元1762年),祖先是从岩洞迁徙到创业,繁衍生息,弄别寨解放后,属铜关的一个小组,至今有几十户人家,分为上下两个自然寨,距岑卜有两公里远。为了方便生产和管理工作,两寨群众迫切要求合建一个大队,经双江区委同意批准,由岑卜和弄别两寨于1962年新建为岑卜生产大队,。从那时起,岑卜和分别脱离岩洞和铜关的管辖。岑卜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在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地居住着166户侗族村民。在200多年的历史变化过程中,村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也是观赏风光的好地方。 大事记 1、1951年和1966年弄别下寨遭两次火灾,都被烧过精光,损失惨重。 2、1983年农历8月21日岑卜寨遭火灾,受灾85户,烧去民房76栋,禾仓79座,造成经济损失53万元。 |
述洞村 |
述洞村位于岩洞镇西侧,距岩洞村有9公里,东接岩洞村、南壤铜关,西连茅贡的额洞村,北抵德凤甫洞村。5个村民小组,339户,1514人。全村都是侗族,有石、杨、信、谢、徐等姓。分别在海拔450-880米之间。耕地面积1023.92亩,其中田957.72亩,土66.2亩。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副业。森林覆盖面为78%。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村民勤劳朴实,年人均纯收入2042元。 |
大寨村 |
大寨村位于岩洞镇东北部距黎平县城32公里,村前有小河环绕,块状聚落,因居住地呈瓢形,四壁青山环抱,层峦叠嶂,关隘紧密,如铁打铜铸,故名铜海拔380米,年均气温16.5摄氏度,无霜期280天,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以杉、松树为主。素有民风、民俗侗文艺村之美誉。 清道光年间为屯兵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乡,三十三年(1944年)置督察区公署,解放后为人民公社,1987年属民族乡,行政人员均系退役军人,又俗称“兵哥乡”,1992年撤乡并建后属岩洞镇。全村民众秉以党建、新村示范而努力! |
小寨村 |
小寨村位于岩洞镇南部,距岩洞镇8公里,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住有吴、谢、赵、龙等姓,侗、汉、苗族聚居地,一条河穿越大寨和小寨之间,通油路,通电,有电信网络。 在生活习俗上,仍以酸味主(猪肉、鱼类),以此迎宾接客,爱好侗歌,小寨村侗戏种类较多,有侗族大歌,情歌、琵琶歌、牛腿情歌、拦路歌、叙事歌等,在节庆中多以唱侗戏、洋戏为多,在2008---2009年全镇大歌比赛中,荣获侗歌二等奖。侗族人喜欢唱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 |
宰拱村 |
宰拱村位于岩铜镇南部,距岩洞镇有9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223户、979人,住有姓杨、吴、宋、唐等姓,侗、汉、苗族聚居。铜关河穿其境内,通马路,通电,有电信网络。耕地面积460亩,其中稻田430亩,主产水稻。地产种红苕、豆类、蔬菜等农作物。麻栎树较多。“寨边”往于寨拱引寨村驻地东南0.2万里,有2个村民小组,260人,侗、汉族聚居,与小寨村隔河相望。1993年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兴建了砖木结构一栋两层教学楼。教师4人,在校生78人。有村卫生室,医生1人。有村委会办公地、党员活动室。1997年兴修宰拱过宰边混泥土度桥,长110米。修通宰边、“摆吉”群众生产便道。寨内有三条防火线,人民居住环境优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促进了粮食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民吃粮有余,人均年收入为1390元。宰拱村以侗族姓吴最多。祖先原于长江下游岸边的江西吉安府太河县,当时为避灾荒迁居于天柱县远口乡地区,后迁到广东滋案,由广东沿都柳江河上溯,于清朝初期赶“弹”(侗语)到宰拱此地居住至今。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们的相信风水,依山傍水,择地而居。二十年来,人们把居住房屋仍以杉木盖房为主。以三间两层,配有厨房。1985——2004年兴建民房73幢,现全村有176幢,基本上达到户均一幢。由居住楼上搬到楼下,90%农户建有3至5间节柴灶,这样更卫生、安全。在上级扶持下,有50户农户建造了沼气,大大的节约能源,人民安居乐业。现群众80%农户都自有打米机、影碟机、数码接收机等,人们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在生活习俗上,仍以酸味为佳(猪肉、鱼类),以此迎宾接客。宰拱村侗歌、侗戏种类繁多,有侗族大歌、情歌、琵琶歌、牛腿歌、拦路歌、叙事歌等,在节庆中多以唱侗戏、洋戏为多。2003—2004年在全镇六月六日侗歌赛中,荣获老年组侗歌奖二次。(主要唱吴万麻歌师的歌)。 宰拱村在历史有位出名歌师吴轻相(1788—1870),又名老保,别号吴万麻(侗语即成条舌头),幼年读私塾,聪慧灵敏,能言善辩。五岁时他父亲携带他到鼓楼,有人唱谜歌问他父亲,未两句是:“哪里的水水不动,哪里的水水极牵?”他父亲唱的是:缸里的水水不动,河弯的旋水水极牵”,轻相听后,即刻纠正说:应该是“严冬结冰水极牵”,众人无不惊呀。他辍学后,和农村孩子一样,学习耕种技术,一身务农。在劳动和闲暇时,总是歌不离口,随编随唱,见景生情,留传的有劝世歌、盘歌、谜歌和情歌,其语言特点诙谐,针对性强,通俗易懂。 侗族人喜欢唱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吴万麻善唱歌,活了92岁。于1983年黎平县政府拨款为他立碑修墓。 |
高掌村 |
高掌村距黎平县城75公里,离岩洞镇所在地14公里,海拔760米,总耕地面积272亩,总人口587人,住有谢、杨两姓,是侗族杂居的地方,属于全镇最边远的地方,山高坡陡,山地风光迷人,山清水秀,山绕水转,水绕山流,犹如一副优美的画卷。已经修通至高掌的公路,全村已经安装闭路电视,开通移动通讯手机。2002年已经投入资金4万余元修建人饮工程,解决了560人的饮水问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高掌村与岩洞村、新洞村、竹坪村、摆孖村、岑卜村、述洞村、大寨村、小寨村、宰拱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