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厥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21.6公里,东邻归欧村,西南邻塘冲村,西北与水口镇大斗村接壤。海拔609米。辖九厥、新腾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234户、1068人,苗族聚居,有兰、李、吴等姓氏。国土面积6.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5.32亩。森林覆盖率70%。
设村级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4人,在校学生1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96.65%,升学率100%。2002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
村寨坐落在美兰山山脉腹地,青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独特,九江源头由塘冲、经九厥而下。村后龙山遍及红心古松,挺拔秀美。
九厥苗族芦笙曲久负盛名,吹奏时人数须为双数,音调雄浑、美妙,如远古开拓者放歌,让人心旷神怡。九厥至今保存有极为原始的草苗多声情歌。妇女盛装精美华丽。这支苗族使用侗族语言为母语,但用汉语唱歌。“杨梅节”是苗族青年男女最隆重的社交活动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8 | 557300 | -- | 查看 九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草坪村 |
草坪村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是贵州省是黎平县出黔入湘的东大门,距黎平县城75公里,枝柳铁路35公里,209国道4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3.98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寨6个小组,总人口1105人。是红军长征入黔第一村。 草坪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农林牧副鱼并举发展,主产优质水稻、油菜、中药材、水果、楠竹等。竹笋、茯苓、松脂、河鱼久负盛名;侗族风情古朴纯厚,侗族大歌蜚声海内外。 |
小寨村 |
小寨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东邻草坪村,南邻洪州村,西靠包寨村,东北接阳朝。海拔418米,辖小寨、老地厂、坪坊、西冲、棚冲、脚冲、美显、五头坡8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侗族,有杨、吴、石、陆、严等姓氏。国土面积19.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2亩,全村仅有老地厂、坪坊两个自然寨通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植业、硅冶企业务工和外出务工。 设村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在校生巩固率99.44%,升学率100%。小寨村侗族群众喜爱唱侗歌,唱调为广西三江曲调,近年来学习平架侗歌调,组织有村侗族琵琶歌歌队。 2002-2003年,相继有-硅矿冶炼有限公司,利南硅矿冶炼有限公司落户小寨村,至2005年底有硅冶炼炉6台。除西冲组2003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外,其他各自然寨于2000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
归欧村 |
归欧村位于镇所在地西南23.6公里,东邻赏方村,南与广西三江县独峒乡高弄村交界,西靠九厥村,北抵九江村,地处虎形山下的溪谷中,海拔600米。辖归欧1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149户、673人,苗族聚居,生活习俗与九厥苗族相同。有杨、吴、张等姓氏。国土面积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66亩,人均耕地约0.44亩。森林覆盖率70%。交通闭塞,尚未通公路。粮食缺乏,大部分村民尚未解决温饱。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植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年40元,2005年710元。 设有村小学一所,2005年有教师2人,在校学生1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99.1%,升学率100%。2002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 |
江口村 |
江口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7公里,东南邻平架村、西靠仰冲村、北接下温村。辖江口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现有181户699人。侗族聚居,有吴、龙、贺、林、石、姚、李等姓氏。国土面积8.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6.83亩。森林覆盖率70%。盛产杉、松木。2003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下温至侗村公路穿村而过。 侗族民间文化艺术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琵琶歌与平架、仰冲等村琵琶歌相近,但以叙事婉转而见长。 |
九厥村 |
九厥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21.6公里,东邻归欧村,西南邻塘冲村,西北与水口镇大斗村接壤。海拔609米。辖九厥、新腾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234户、1068人,苗族聚居,有兰、李、吴等姓氏。国土面积6.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5.32亩。森林覆盖率70%。 设村级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4人,在校学生1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96.65%,升学率100%。2002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 村寨坐落在美兰山山脉腹地,青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独特,九江源头由塘冲、经九厥而下。村后龙山遍及红心古松,挺拔秀美。 九厥苗族芦笙曲久负盛名,吹奏时人数须为双数,音调雄浑、美妙,如远古开拓者放歌,让人心旷神怡。九厥至今保存有极为原始的草苗多声情歌。妇女盛装精美华丽。这支苗族使用侗族语言为母语,但用汉语唱歌。“杨梅节”是苗族青年男女最隆重的社交活动节。 |
下温村 |
下温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7.5公里,位于黑洞河、德顺河汇合处。东邻岩寨村,南邻江口村,西靠仰冲村,北接潭洞村和德顺乡平甫村,辖一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5.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50亩。现有183户、884人,汉、侗杂居,有王、黄、刘、姚、石、朱、谷等姓氏。盛产水稻、柑橘、西瓜,是洪州镇主要产粮区之一。 设村小学1所,1987建成小学教学楼,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升学率100%。 洪州至侗村村、洪州至仰冲村公路穿寨而过。2000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
垒寨村 |
垒寨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20公里,原名救寨村,海拔530米,地处黔、湘、桂交界的三省坡南面,东邻三团村(垒寨),南与广西三江县林略村交界,西靠九江村,北抵平架村。辖1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207户、905人,侗族聚居,有石、陆、吴等姓氏。国土面积10.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亩。森林覆盖率70%。1976年广西三江县与黎平县联合在垒寨村大塘坳修建大塘水库一座,大塘水库风光秀丽,有“天湖”之美称。 设村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3人,在校学生1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1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
岩寨村 |
岩寨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3公里,东邻洪州村,南邻江口村,西靠下温村,北接潭洞村。辖岩寨、聂家湾、老寨、新寨、平寨、上官厅、冲勇等8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散居于洪州河东西两岸,国土面积17.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9.8亩。现有493户、2005人,有吴、杨、姚、石、粟、毛、聂等姓氏。侗汉语言通用。粮食作物主产水稻。黎平县城至洪州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硅矿资源丰富。 岩寨村是明清时期洪州泊里司故地。老寨是洪州河流域侗族先民迁徙最早落寨的地方;新寨是老寨最早分出的自然寨,至今保留有由2080块青石板镶成的、呈井字形的古驿道,为洪州镇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古驿道;平寨和上官厅是泊里司接待上级-之地。 |
平架村 |
平架,侗语称:比亚。1992年“撤并建”前为平架乡人民政府驻地。“撤并建”后隶属洪州镇。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南11.6公里,东与湖南独坡乡骆团接壤,南邻九江村,西靠侗村村,北抵洪州村,海拔435米,辖平架、桥寨、湾寨、上形、下形、小团6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现有467户、2255人,侗族聚居,有杨、吴、石、粟、张等姓氏。国土面积2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1.2亩。森林覆盖率70%。盛产水稻、糯禾,特产香菇、木耳。有野猪、山羊等野生动物。 平架侗族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是洪州琵琶歌(也称平架琵琶歌)的原生地。琵琶歌、芦笙、鼓楼、花桥及寨门等侗族文化与建筑保存完好,其中平架琵琶歌最具代表性。平架琵琶歌曲调高亢、清脆、欢快,在侗歌领域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美声侗歌”而蛮声海内外,深得各界人士青睐。 |
阳朝村 |
阳朝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9公里,东与湖南播阳镇接壤,西南邻草坪村,北邻仁里村。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0.6亩。辖阳朝、大冲、小山、高坝、鹅蛋、金坑山、公鸡嘴7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423户、1948人。侗、汉、苗、壮杂居,有刘、陈、胡、吴、杨、石等姓氏。 明清时设阳朝军屯,民国时期设保。1958年设农业生产大队,曾为团结工区和团结公社驻地。1934年1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阳朝村,曾有谭世兴等18位村民为红军当挑夫带路到达黎平城。 设有村小学1所,2005年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52%,在校生巩固率97.52,升学率100%。村后龙山有樟、枫、禾木等古树2000余株,其中古樟树105株,古枫树400株,古禾木树300株,郁郁葱葱,构成一道天然屏障。 |
洪州村 |
洪州村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是黎平县洪州镇政府所在地,距黎平县城68公里,枝柳铁路42公里,209国道4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4.82平方公里,辖23个组,4个自然寨,总人口3434人。是三省(区)边贸的“黄金口岸"。 洪州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农林牧副鱼并举发展,主产优质水稻、油菜、黄花、中药材、水果、楠竹等。脐橙、小香橘、竹笋、茯苓、松脂、河鱼久负盛名;侗族风情古朴纯厚。 洪州村将继续抢抓机遇,全力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洪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