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并撤”前是原育洞乡岑埂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岑埂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4.5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28亩,其中稻田面积632.44亩,旱地面积23.84亩。村驻地岑埂寨,海拔550米,辖岑埂、归七、岑所、高扒冲、归女五个自然寨,有10个村民组,288户,1226人,有苗、侗两种民族。有姜、杨、陶、彭、曹、梁、潘、刘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接通了程控电话,有通村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109 | 557300 | -- | 查看 岑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岑门村 |
“建并撤”前是尚重镇岑门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岑门村,位于镇驻地西北5.5公里,总面积5.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2亩,其中稻田面积233.2亩,旱地面积12亩。海拔750米,辖岑门平寨、岑门陡寨两个自然寨,有2个村民组,75户,355人,是苗族聚居村。有龙、李等姓氏。全村两个自然寨,隔河相望,亲戚往来,相距1华里路,寨脚河上架有一座长30米,宽4米的木质大桥,连接两寨往来。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桐油子、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村内建有小学一所,开设1、2、3年级,上世纪70年代前岑门村女孩不上学,男孩少数也只有初小文化,现男女孩已基本普及初中,近些年岑门村考取大学本科生1人,高中5人(女生1人),中师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女孩入学率99%,一改过去重男轻女的现象,人口素质和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岑门村的苗族习俗、音乐与舞蹈,苗族语言服饰等与镇内其他苗族独特,曾多次参加尚重镇举办的侗族风情节和黎平县举办的鼓楼文化艺术节,并参加黎平飞机场开工典礼,以独特的民族风采展示获得了艺术节的各种奖项。 |
育洞村 |
“建并撤”前为原育洞乡育洞村,乡政府驻地,“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育洞村,位于镇驻地西南28公里,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3.95亩,其中稻田面积1590.95亩,旱地面积73亩。村驻地育洞寨,海拔400米,辖育洞、归林、归卡岭寨、归卡冲寨四个自然寨,有14个村民组,695户,3598人,有侗、汉、苗、水四种民族。有吴、杨、黄、程、唐、姚、李、姜、欧、邓、肖、刘、朱、王、江、潘、林、宋、罗、龙、石、陈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西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果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接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正在建设中,育洞交通比较方便,有育洞至尚重,育洞至榕江朗洞出凯里,育洞至榕江寨蒿出榕江。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附属中学一所。 |
岑埂村 |
“建并撤”前是原育洞乡岑埂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岑埂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4.5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28亩,其中稻田面积632.44亩,旱地面积23.84亩。村驻地岑埂寨,海拔550米,辖岑埂、归七、岑所、高扒冲、归女五个自然寨,有10个村民组,288户,1226人,有苗、侗两种民族。有姜、杨、陶、彭、曹、梁、潘、刘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接通了程控电话,有通村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下洋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为原育洞乡下洋村,1992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下洋村,位于镇驻防地西南12.3公里,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33亩,其中稻田面积689.2亩,旱地面积40.13亩。村驻地下洋洞寨,海拔450米,辖下洋洞、岩团两个自然寨,有12个村民组,391户,1924人,有侗、汉两种民族。有杨、吴、李、梁、许、陶、王、谭、莫、张、龙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尚重至榕江公路穿村而过,2010年人均纯收入1627元。 |
上洋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育洞乡上洋村,1991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上洋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5公里,总面积8.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8.85亩,其中稻田面积744.85亩,旱地面积44亩。村驻地上洋洞寨,海拔450米,辖上洋洞、中洋洞、岑勒三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组,331户,1848人,有侗、苗两种民族。有杨、姜、石、吴、龙等姓氏。寨子依山傍水,小河迂回,村后参天古树。寨脚的“三刀关”形相逼真,村头的“擎树岩”用它的巨臂撑着一棵巨大的古树雄伟而壮观;距村子一公里就是旖旎的三碰电站的水库,库水清澈碧绿、微波荡漾。泛舟游弋,或者闲情垂钓,或者去领略“赧沦”(侗语)瀑布风采,都会让人心旷神怡。上洋村民风古朴、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侗歌有:敬酒歌、踩堂歌、琵琶歌和坐堂情歌等。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接通了程控电话,尚重至榕江寨蒿公路经过上洋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
归养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归养村,1991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归养村,位于镇驻地南11.5公里,总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5.93亩,其中稻田面积442.93亩,旱地面积83亩。村驻地内养寨,海拔750米,辖内养、外养、定正、赐福塘、平文、岭吉六个自然寨,有12个村民组,339户,1642人,是侗、苗两种民族。有龙、杨、吴、欧、马、谭、陈、罗、黄、周、禹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归德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归德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归德村,位于镇驻地南11.5公里,总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82亩,其中稻田面积184.82亩,旱地面积30亩。一个自然寨,海拔630米,有6个村民组,135户,634人,是侗族聚居的村。有吴、罗、陈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松木、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村内设小学1所 |
洋类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洋类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洋类村。位于镇驻地南7.5公里,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7.27亩,其中稻田面积595.27亩,旱地面积62亩。村驻地洋类寨,海拔530米,辖洋类、岑奋新寨、上高岑、下高岑、德平地六个自然寨,有16个村民组,395户,2150人,是侗族聚居的村。有杨、吴、卜、欧、潘、姜、龙、田、张、温、刘、石、全、梁、阳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尚重至榕江公路经过德平寨,村委会距离公路有100米。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朱冠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朱冠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朱冠村。位于镇驻地南6公里,总面积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66亩,其中稻田面积212.66亩,旱地面积20亩。一个自然寨,海拔520米,有6个村民组,181户,807人,是侗族聚居的村。有吴、杨、刘、熊、王、赵、伍、陈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接通程控电话,距离公路有200米。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
西迷村 |
西迷村“建并撤”是原盖宝乡西迷村,乡政府驻地,“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西迷村,位于镇驻地南6公里,总面积6.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04亩,其中稻田面积263.04亩,旱地面积23亩。村驻地西迷寨,海拔510米,辖西迷、井们、洋建三个自然寨,有7个村民组,199户,951人。是侗族聚居的村。有吴、杨、钟、姜、高、郑、李、石、覃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接通程控电话,尚重至榕江寨蒿公路经过西迷寨。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 |
美德村 |
“建并撤”前为育洞乡美德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美德村,位于镇驻防地西南21公里,,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6.03亩,其中稻田面积677.03亩,旱地面积29亩。村驻地美德寨,海拔750米,辖美德、孟冲、兴隆寨、盘架、扒例五个自然寨,有9个村民组,199户,1147人,有苗、壮两种民族。有张、江、姜、杨、黄、曾、宋、王、罗、吴、曹、陆、石、莫、陈、姚、龙、肖、潘、韦、吝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桐油子、松茯苓、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绍洞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绍洞村,“建并撤”后新建制的尚重镇绍洞村,位于镇驻地西7公里,总面积16.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8.46亩,其中稻田面积1639.46亩,旱地面积99亩。村驻地上绍寨,海拔510米,辖上绍、中绍、下绍、高规、高岑五个自然寨,有12个村民组,451户,2393人。有侗、苗两种民族。有杨、吴、林、龙、石、陆、李、刘、姚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绍洞坐落在黎、榕两县交界处,位于尚重镇西部,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离县城45公里。与榕江县朗洞镇岑最、色边、宰牙三村接壤。居住地形象一只船,称之为船形。前山有高耸入云的尖峰,俗称文笔山;后龙山一层比一层高,波浪式的向船形推进,好象一只船在大河里漂流一样。房前有一条都柳江源头的小河环绕流过,现在居住扩散,变成小河穿寨中间流出,屋后有一片古木参天的风景林。古寨有三座木桥将河的两边寨连成一体,有红军长征经过,有古建筑物:千磴青石板路,两口保存原状的石镶水井,一座石拱桥,三块古石碑,一条长达3500米青石板路。 |
尚重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新和民村,后改为尚重村,是尚重区公所驻地。1991年2月“建并撤”后为尚重镇尚重村,镇政府驻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9.66亩,其中稻田面积567.66亩,旱地面积62亩。村驻地宰笨,海拔630米,辖宰笨、基岭苟、岑舍、登彦四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组328户,1425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村内以吴姓为主,兼有杨、张、钟、梁、刘、罗、陆、阳、李、何、姚、龙、姜、陈、舒、王、熊、伍、黄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榉木、杂木等,森林面积6783亩,森林覆盖率70%。尚重以农历三、八日为赶集日,大的交易主要是黄牛交易。 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
旧洞村 |
“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旧洞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旧洞村。位于镇驻地西3.5公里,总面积7.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02亩,其中稻田面积521.02亩,旱地面积31亩。村驻地旧洞寨,海拔660米,辖旧洞、猫寨、高平三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171户,764人。有侗、汉两个民族。有杨、吴、刘、石、黄、向、王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等,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有通村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龙溪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龙溪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龙溪村,位于镇驻地东南10公里,总面积6.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52亩,其中稻田面积263.52亩,旱地面积23亩。村驻地定扒寨,海拔850米,辖宰告、宰扒、定董、定扒、八娘五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组,131户,742人。侗族聚居村。有龙、杨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天麻、香菇木耳、野生药材、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宝塘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宝塘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宝塘村,位于镇驻地东南6.5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44亩,其中稻田面积312.44亩,旱地面积46亩。村驻地杨家湾寨,海拔1225米,辖上宝塘、下宝塘、邓免、杨家湾、顿木、顿英、丙雍、老山、归生九个自然寨,有10个村民组,157户,891人。有侗、汉两个民族。有陈、周、刘、杨、阳、赵、瑞、马、向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天麻、野生药材,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平干村 |
建并撤”前是原盖宝乡平干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平干村,位于镇驻地南5公里,总面积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61亩,其中稻田面积181.61亩,旱地面积21亩。村驻地平干寨,海拔1070米,辖平干、高共、笨翁、反背四个自然寨有4个村民组,80户,481人。有侗、苗两个民族。有杨、刘、吴、段、罗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桐油子、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新山村 |
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新山村,后改为壮巴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壮巴村,位于镇驻地东4.5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4.98亩,其中稻田面积386.98亩,旱地面积28亩。村驻地原在壮巴寨,2004年迁到归埂寨,海拔790米,辖壮巴、归埂、高九、归凤四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138户,585人。侗族居住。有杨、吴、段、石、覃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县道油路通过归埂寨,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覆盖全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纪登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东风村,后改为纪登村,1991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纪登村。位于镇驻地南1.3公里,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7.27亩,其中稻田面积1022.27亩,旱地面积45亩。村驻地纪登寨,海拔600米,辖纪登、便乐、高赧、井母、灯汪、宰瓜、狮子坡、便妈、宰逛九个自然,有12个村民组,385户,2038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周、石、杨、吴、李、熊、姜、江、黎、胡、张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棉花、洋芋。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接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县道油路通过纪登村的井母、纪登、便妈、宰逛四个自然寨。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绞洞村 |
“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绞洞村、“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绞洞村,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15亩,其中稻田面积252.02亩,旱地面积23.13亩。村驻地绞洞寨,海拔870米,辖绞洞、盘国两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127户,520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杨、吴、龙、王、张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
宰蒙村 |
“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红星村,后改为宰蒙村,镇政府驻地。“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宰蒙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9.61亩,其中稻田面积858.61亩,旱地面积91亩。村驻地宰虎寨,海拔630米,辖宰蒙、宰迫、宰虎、高独、岑脚五个自然寨,有12个村民组,369户,1721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杨、吴、田、姜、龙、周、刘、阳、熊、王、黄、冯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桐油子、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宰蒙村祖先落拓此地的年代久远,由于祖先无文化,缺文字记载,据古墓碑文考证,大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时处皇清后期,叛贼四起,战乱连绵,人民无法安居,流离失所,几进几出,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村以吴姓为老户,杨姓为新户,其它杂姓均系后陆续迁徙而来。 全村依山傍水,坐东向西。村前一条公路直上到小务弄。公路外侧均为田坝,有一条长约1000米宽约3米的防洪堤大埂,呈半月形环绕村前。尚重河沿大埂外从北向南流逝,蜿蜒萦绕,直输都柳江。溪流两岸为农田,极大部分农田均在村背,层层梯田环绕山腰,直达界顶。 宰蒙村依水而居,尚重河绕村而过,村与镇政府隔河相望。民居均为木质吊脚楼,吊脚楼盖木皮或青瓦遮雨,村内街道和巷道均为水泥硬化,村内建有鼓楼三座,凉亭两座。村内民居从元代至今无数次翻修,已找不到明代以前的建筑踪影,目前仅存有明末清初的建筑三处,其中杨家老屋历史最长,系太平天国时期所建。宰蒙新村是镇政府规划的具有侗族风格的民族新村,新村民居全部为花格木质吊脚楼,新村已成为宰蒙村的一道靓丽的民族民居风景线。全村人民为复兴民族文化,加紧兴修楼台亭阁,以展现侗乡风情。他们先后兴建古楼三座,凉亭二座,老年活动中心楼房一幢,封闭式楼房覆盖水井一口,兴修数千米寨巷水泥路面。以上除群众投工投劳,献工献料外,还共投资人民币4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以前人畜共屋,厕所当道,造成人畜粪便熏蒸,臭气难闻的局面。现在进村,周围一片清新,环境幽雅,舒爽而宜人。 村寨的居住环境异常奇特。全村形成三个自然村寨而又互相连接。三寨分别命名为宰虎、宰迫、宰蒙。村前有三个自然形成的包脑,均相对距离约100米左右并列峙立。中脑顶上建有小学教学楼一幢,其余两脑无住户。包脑下周围均有民房住户。宰蒙、宰虎各有一冲,相对斜上100米处有坳横亘,宽约50米,有农田,人家住户,有路相通,成卵圆形围住中脑。村后有山,均有蓄禁完好的风景林,即“风水”木。蓊葱荫翳,莽莽苍苍,真是风景别致,景色宜人。然更为奇特的是尚重民族中学体育场外侧,有先辈遗留的名贵千年古杉,相对距离50米,高约30米,粗围3米。两株古树与校景楼房交相辉映,极为壮观。 全村上有高周、宰蒙鼓楼,旁竖碑文石雕;中有宰迫鼓楼、老年活动室,楼房覆盖封闭式水井;下有宰迫、宰虎两座凉亭映衬与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浑然融为一体,更展现出全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风情。 全村人民沿袭着0世世代代吃牯藏的遗风,七年一届牯,放水牛打架、祭社稷坛、吹芦笙、踩歌堂等娱乐活动。他们在开展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全寨入口处打“表”禁止外人入寨。如谁故意冒犯,将祭祀所花费用全盘承担,重头再来。当天,全寨禁火灭烟,请来祭神师傅,并由祭神师确定方位游走路线。师傅在前领路,牯藏头长者当先手执大刀、青草,老年穿寿衣,男12或24人,青年男女各3人。他们敲锣打鼓,慢慢踱步到社稷坛前,摆好祭祀礼品,由师傅施法念咒,其内容大意为:为全寨人民消灾解厄,免除祸殃,永保平安。待礼仪完毕之后,由师傅按游走路线返回歌堂。此时,全寨方准发火冒烟。其牯藏活动时间为5至7天方散。 习俗为:凡每逢一年的“破薪节”、“六月六”、“七月初一”都邀请四方亲朋好友光临,欢聚一堂,以传统吃“牛瘪”和宰杀禽畜作为招待贵宾的席上珍餐。 侗族不设神龛(即神台)不管是娶亲嫁女,所有祭祀品就摆在火炉台上,由师傅施法供奉0。凡是送亲的或娶亲客,时兴打花脸“红印”,进屋三杯酒,出门酒一盅。打发嫁妆,领物人也得先干酒一杯,这表示娱乐、义气和吉祥如意。 侗族的丧葬与汉族不同。凡老人去世,全堂主客一律吃斋,待亡人上山入土后,方能开斋吃荤。亡人在入土后的十一天,全部亲戚和家族又集中到孝家,到亡人墓地祭扫一次。 宰蒙村为镇政府驻地所辖,它既是尚重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旅游开发的名胜景点。随着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给宰蒙村的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它十五层独柱八角的雄伟鼓楼横空于尚,更增添了侗乡人民的高昂气慨。深信,为期不远,宰蒙村前景一片辉煌。美好的未来,正期待着宰蒙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去开拓、创造,它将会成为尚重镇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光芒四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 |
顿路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顿路村,1991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顿路村。位于镇驻地东北3公里,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4.6亩,其中稻田面积505.6亩,旱地面积29亩。村驻地顿路寨,海拔790米,辖顿路、龙大、便培三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201户,847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杨、吴、黄、宋、欧、姜、马、罗、胡等姓氏。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完全小学1所。 |
务弄村 |
1991年1月“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务弄村,1991年2月“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务弄村,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5.71亩,其中稻田面积953.71亩,旱地面积72亩。村驻地务弄寨,海拔680米,辖务弄,小务弄、高文三个自然寨,共15个村民小组,410户,1883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吴、龙、刘、杨、欧、贺、李、王、姚、熊、黄、张、江、孙、唐、潘、石、彭、肖、胡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红薯、洋芋等。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油桐仔、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有通村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
高冷村 |
“建并撤”前是盖宝乡高冷村,“建并撤”后是建制的尚重镇高冷村,位于镇驻地西南9公里,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01亩,其中稻田面积180.01亩,旱地面积35亩。村驻地高冷新寨,海拔900米,辖高冷老寨、高冷新寨两个自然寨,有6个村民组,139户,627人。有侗、苗两种民族。有吴、张、杨、田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棉花。林业主产杉木、松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子、油桐仔、杨梅、松茯苓、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村内设小学1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