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黎平县 >> 雷洞乡 >> 厦头村

厦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厦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厦头村简介

  厦头行政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以南5公里,地处坡旁,海拔580米,东抵美老村,西接岑显村,南与戏劳村交界,北同美样村毗邻,辖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19户,518人。以侗、苗民族聚居为主。主要姓氏有杨、向两姓。
  全村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3亩,其中田252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茶、百合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1496元。
  村内建有教学点1个,2010年有教师2人,其中,代课教师1人,在校学生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28%,在校生巩固率97.5%,辍学率2.5%,升学率98%。
  全村已接了国家电网,接上干净的人畜饮用水,70%以上开通了闭路电视,建有新教学楼1座,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村两委办公楼1座。
  厦头村民风民俗浓郁,主要有侗族踩歌堂、苗族芦笙舞等,在生活习俗上大致与本乡的其它侗民族基本相同,厦头村苗族也是一个嗜吃油茶的民族,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甚至饭桌已经摆好,都还要给客人敬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才算是对客人的敬意。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1201 557300 -- 查看 厦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厦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厦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岑管村

  岑管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东偏北4公里,地处山岭,海拔570米。东抵响榜村,西接水口镇,南与塘婢村交界,北同金城村毗邻,全村辖上岑管、下岑管,岑旭三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188户,732人,主要以侗族聚居为主。村内居住的姓氏较多,主要以吴、黄、石等姓氏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2亩,其中田面积603亩。森林覆盖率为64%,森林面积7843亩,林木以杉木为主,兼有其他落叶阔叶混交林。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百合等农作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1408元。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岑管村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通村7.5公里的村级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全村实现接通国家电网,接通了干净卫生的人畜饮用水,80%以上的农户开通闭路电视,丰富了全村文化生活。建有村级卫生室1个,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村两委办公楼一座,教学点1个。2010年有教师1人,在校学生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52%,在校生巩固率97%,辍学率3%,升学率99%。   岑管侗族民风民俗主要山歌、琵琶歌、侗歌大歌等。岑管鼓楼制作工艺独特,与本乡其它侗族鼓楼在制作就非常精细,堪称一绝。始建于2001年9月的岑旭花桥,全长35米,宽4米。2004年7月20日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将花桥冲走绝大部分,2005年初启动修复工程,2005年8月已全面峻工并投入使用。   

德丰村

  德丰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东北12.5公里。东抵牙双村,西接亚跨村,南与金城村交界,北同五寨村毗邻,地处高山坡塝,海拔470米。全村辖德巩,德付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15户,453人,主要侗族聚居为主。村内居住民族主要以石、杨两姓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9亩,其中田250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菜、楠竹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工艺加工和外出务工,民间手工艺有“饭卣卣”,其编织的“饭卣卣”在州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加工业主要有宝石加工。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09元,通过20年的发展,到210年人均收入达到1475元。   村内建有校点1个,2010年教师1人,学生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83%,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99%。   

细仪村

  细仪村位雷洞乡驻地东偏北15.5公里。地处高山坡塝,海拔680米。东抵广西,西接金城村,南与响榜村交界,北同德丰村毗邻,[y1]全村辖细仪、上细浪两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45户,583人,村内居民主要以欧、石、吴姓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2亩,其中田336亩。主要以侗族聚居为主。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目前宝石加工是细仪村的特色产业,也是全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增收的主要产业。农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宝石加工和外出务工,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1445元。   学校教学点1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2010年有代课教师1人,学生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100%。   

金城村

  金城村位于雷洞乡驻地偏北7.5公里,地处坡旁,海拨450米,辖4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43户,总人口1146人,是瑶族和水族的聚居区,总耕地面积654亩,其中:稻田面积600亩,人均田面积0.57亩,森林覆盖率62%,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94元,人均占有粮食276公斤,适龄儿童人数154人,入学率46.2%,在校学生93人,全村均己用国家电网照明。这里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40C,无霜期310天,雨量充沛,适宜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油菜、茶油等农作物。  

塘婢村

  塘婢村位于雷洞乡东部,地处高山深谷,与广西三江县唐朝村交界。海拔700米,东抵广西,西接雷洞村,南与美样村交界,北同岑管村毗邻,辖塘婢、归库2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42户,635人,苗族聚居为主,主要姓氏有龙、欧、李三姓。   全村国土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亩,田面积271亩。主产水稻、油茶、油菜等农作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191元,到2010年达到1492元。   有教学点一所。2010年教师4人,其中代课教师1人,学生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100%。村内有卫生室1个,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80%以上的农户安装上了闭路电视。   塘婢村民风民俗浓郁,主要有苗族山歌对唱,苗族踩歌堂等。民间节庆有农历7月14日的吃新节。过苗年等节日。塘婢村苗族是一个能歌的民族,每逢结婚或建新房等喜事,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用山歌对新娘以及新建房屋赞美。   

培福村

  培福村位于雷洞乡北部,与广西三江县独峒乡岭略村分水岭,村庄海拔700多米,全村辖1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87户386人,是一个水族聚居村寨,总耕地面积186.7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31元,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山区综合开发力度缓慢,是雷洞乡一个边远贫困村之一。   

岑显村

  岑显行政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以南4公里。地处坡塝,海拔480米。东抵美老村,西接水口镇滚正村,南与戏劳村交界,北同美样村毗邻,辖岑显、已马、已敏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03户,435人。主要以侗、苗聚居为主。主要姓氏为吴姓。   全村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6亩,田面积329亩,森林覆盖率为64%,森林面积4509亩,林木以杉木为主,兼有其他落叶阔叶混交林。农业主产水稻、油菜、油茶等农作物。   

亚跨村

  亚跨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东北12.5公里。东抵牙双村,西接亚跨村,南与金城村交界,北同五寨村毗邻,地处高山坡塝,海拔470米。全村辖德巩,德付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15户,453人,主要侗族聚居为主。村内居住民族主要以石、杨两姓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9亩,其中田250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菜、楠竹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工艺加工和外出务工,民间手工艺有“饭卣卣”,其编织的“饭卣卣”在州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加工业主要有宝石加工。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09元,通过20年的发展,到210年人均收入达到1475元。   村内建有校点1个,2010年教师1人,学生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83%,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99%。   全村已接了干净卫生的人畜饮用水,60%以上的农户开通闭路电视,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村两委办公楼1个,鼓楼一座。德丰村民风民俗主要有侗族大歌、踩歌堂等。   

雷洞村

  雷洞村位于雷洞乡政府所在地,是雷洞瑶族水族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拔290米,水牙公路穿境而过。东接本乡岑管村南接本乡塘婢村,西接本乡美样村,北与水口镇迫懂村接壤。全村辖雷洞、四架两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46户,620人,以侗族聚居为主,村民有石姓和吴姓。清朝1864年,外患内乱年间,从广西里南寨迁来石氏、吴氏10余户人家落座于此,发展至今的100多户,“宰里”(侗语)也因此而得名。   全村国土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7亩,其中稻田面积376亩,主产水稻、茶油、油菜,其次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216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1620元。   

五寨村

  五寨村位于雷洞乡驻地北偏东10公里,地处高山,海拔800米,东抵牙双村,西接水口镇,南与亚跨村交界,北同培福村毗邻,全村辖五寨、地朵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33户,573人,以水、侗聚居为主,村内居住的民族以粟、杨两姓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2亩,其中324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茶等,林业主产楠竹、民间工艺主要有香纸。   五寨村与本县洪州镇交界。地处高山坡塝,村境内盛产楠竹,竹制品主要有土法造纸、画眉笼等。五寨水族民风民俗及其浓郁,民间文体活动主要有斗鸟、吃新节等活动。五寨水族的琵琶歌高亢优美,在唱法上主要以高亢假声演唱,配以三弦琵琶单弦弹法伴奏,其演唱效果与本乡戏劳侗族基本相同,五寨水族服饰在全乡各民族中最具特色,其服饰鲜艳夺目。   

响榜村

  响榜行政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东部10公里。东与广西唐朝接壤,南与本乡塘婢村相邻,西与本乡岑管村相邻,北与本乡细仪村相邻。2005年全村辖响榜邓、响榜迫、下细浪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0户,711人,响榜村主要以侗、水民族聚居,村内居住民族主要以王、欧两姓氏为主。   全村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亩,其中田面积347亩。农业主产水稻、百合、油菜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367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村内建有教学点一所,2010年有教师2人,学生3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3%,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100%。   响榜村水族服饰独特,与本乡的五寨、培福水族的服饰区别较大,在制作上全部以手工为主。   响榜村与广西交界,地处高山坡塝,距乡所在地最远的村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至今响榜村尚未开通公路。经过努力,全村已接通了国家电网,开通闭路电视,接通了干净卫生的人畜饮用水,象征性鼓楼一座,建有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为全村群众科技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厦头村

  厦头行政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以南5公里,地处坡旁,海拔580米,东抵美老村,西接岑显村,南与戏劳村交界,北同美样村毗邻,辖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19户,518人。以侗、苗民族聚居为主。主要姓氏有杨、向两姓。   全村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3亩,其中田252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茶、百合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1496元。   村内建有教学点1个,2010年有教师2人,其中,代课教师1人,在校学生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28%,在校生巩固率97.5%,辍学率2.5%,升学率98%。   全村已接了国家电网,接上干净的人畜饮用水,70%以上开通了闭路电视,建有新教学楼1座,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村两委办公楼1座。   厦头村民风民俗浓郁,主要有侗族踩歌堂、苗族芦笙舞等,在生活习俗上大致与本乡的其它侗民族基本相同,厦头村苗族也是一个嗜吃油茶的民族,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甚至饭桌已经摆好,都还要给客人敬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才算是对客人的敬意。   

美老村

  美老村辖6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167户,人口772人,其中:侗族612人,苗族151人,有龙、含、石3个姓氏。全村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稻田面积508亩,土5.4亩,人均耕地面积0.65亩。森林覆盖率64%,农业主产水稻、油菜、茶油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1464元。   

戏劳村

  戏劳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以南13公里,地处坡旁山谷,海拔560米。东抵美老村,西接岑显村,南与龙额乡交界,北同厦头村毗邻,辖戏劳、三山、黄土、银南、岑胖、弄播6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310户,1571人,主要以侗、瑶两民族聚居为主。戏劳村主要姓氏有王、邓、沈、代、吴等为主。全村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农作物主产水稻、油菜、罗汉果等。民间工艺主要生产祭祖用的香纸。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达到1450元。   

美样村

  美样寨位于雷洞乡驻地以南2公里,地处坡旁溪谷,海拔280米。东抵塘婢村,西接水口镇,南与厦头村交界,北同雷洞村毗邻,全村辖厦罗、必义、美样、归格四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250户、1024人,主要姓氏为龙、吴两姓为主。主要以侗、苗两民族聚居为主。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0亩,其中田面积560亩。农业主产水稻、油菜、茶油等。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205元,到2010年达到1558元。   

牙双村

  牙双村位于雷洞乡驻地东北15公里。地处高山坡塝峡谷,住地陡峭海拔550米,东抵广西,西接德丰村,南与细仪村交界,北同培福村毗邻,1992年撤并建立以前的牙双小乡政府所在地,辖牙双、霞育、岑丰、务占4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269人,1227人,主要以侗族聚居为主。以石姓和杨姓居住为主,伴有吴、欧、李等杂姓。   全村国土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3亩,其中田面积622亩。农业生产水稻、茶叶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宝石加工和外出务工,1985年牙双村人均收入231元,2004年人均收入1250元。加工业主要以宝石加工为主,宝石加工在牙双村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规模,是牙双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2年仅宝石加工就为群众创收56万元,2003年创收60万元,2004年创收65万元,2004年被乡党委命名为“经济强村”。   村内建有村级完小一所,2010年有教师9人,学生18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辍学率0%,升学率100%。   牙双侗族民风民俗浓郁,民间大型文体活动主要有踩歌堂等。主要传统节日以“十月十二”为主,信奉女神“萨”,每逢单年正月初八日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即“四十牙双”圣母节。活动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活动三到五天,小的活动一到三天,因天气变化而异,主要活动内容即:男女青年身穿节日盛装,男扮妇、女扮男,装成“变姿”耍出一些武术及一些滑稽的动作,以示节庆。同时吹芦笙、踩歌堂等文体活动。   牙双寨建寨到底有多长时间,无从考究,“牙双”这个寨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过去的牙双寨居住在“宰告”,有一户人家养一对鸭子,天天跑到对门的小山包生蛋、孵仔,于是人们认为那里肯定是个风水宝地,就搬迁到那边定居,“牙双”即“鸭双”之意。又说牙双寨居住地是虎形山,寨子在虎嘴的两只虎牙中间,也就是谓“牙双”之本意了。   牙双村与广西交界,是贵州南下“两广”的交通要道,地处坡塝峡谷,住地陡峭,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自古以来的必争之地。20世纪40年代,由于军伐混战,造成民不聊生,当地土匪又非常猖獗,当地群众为防范外来入侵和当地土匪掠夺,在寨外进寨的主要路口筑起坚固石门,以防外侵。据说当地土匪头子杨国运(广西平流人)几次带上匪兵数百人入侵牙双都未成功,而且还死伤损失惨重。从此,杨国运非常记恨,同时也为了养活自己的匪兵,千百万计想攻打牙双寨,作为自己的匪窝。其中牙双寨有一个名叫“报甩”的年青人,非常惧怕匪头杨国运的淫威,后来投靠了土匪杨国运,由于报甩是本地人,本寨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1946年8月16日带头把土匪从一条牙双民众不防备的小道半夜入侵,全寨群众奋力抵抗,由于土匪的武器先进,而且非常残忍,当时有3名民众丧生于土匪的枪下,全寨民众只得扶老带幼撤出寨外。如今,寨外的石门依然保存完好,当你站立于石门前,你的思绪不由得回到几十年前,耳边仿佛还在回荡着牙双民众精诚团结、热爱自由、流血抵抗外来侵略荡气回肠的悲壮之歌!   牙双寨主要过农历“4.8”节日。相传“4.8”节日还有一个来历,远古以前人与万物生灵语言互通,而人是万物生灵之首;一次,人求牛为自己拉犁种田,牛极不情愿,为推脱找一个借口,如果人愿意吃牛的大粪,牛就帮人拉犁种田,人非常精明,自有办法对付。人从山上采来一种带有清香味树叶打烂用水泡后过滤,用过滤后的水来泡糯米,等糯米泡胀后,用火蒸熟,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糯米饭,与牛粪非常相似。人就吃黑米饭来当牛粪骗牛,牛也无法可说。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在这一天,无论农活怎样忙,牙双一带的民众都停下农活,准备丰盛的饭菜,蒸黑米饭,互相宴请,以此表示对牛的感谢。   


厦头村特产大全




厦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