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洞村位于茅贡乡东南部,距黎平县城51公里,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580米。村寨所在地原为高近、流芳的田地,坡名称“归额”(侗话),因种田路途遥远,先祖便从高近、流芳搬来此地居住,逐渐形成独立村寨,称为“额洞”。据《黎平县志》记载,元代已在此设有建置,依此推算,额洞村已有近七百年历史。
全村256户,计1308人,分7个村民小组,包括3个自然寨,即上寨、下寨和“归洞”。村内姓氏包括吴、石、杨三姓。
文化景观:民居247栋、禾仓275栋、鼓楼2座、花桥2座、戏台2座、古墓20余座。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芦笙师傅在内共计42人。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十月平安节和春节最为隆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204 | 557300 | -- | 查看 额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茅贡村 |
茅贡村为茅贡乡政府所在地,地处黎榕公路两侧,距黎平县城42公里,海拔780米,村名来历:“茅贡”为侗语音译,据传曾为地扪人堆放牛粪积田肥的地方。 茅贡村原称茅洞村,民国二十年始在茅洞设区,茅贡村曾为区驻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黎平县政府调令,将茅洞更名为茅贡。 全村365户,计1620人,分6个村民小组,有侗、苗、汉、壮、瑶五个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80%。茅贡村有吴、徐、薜、宋、龙、杨、刘七姓氏,其中吴姓人口占60%。部分中老年妇女会织花带、绣鞋垫。 文化景观:鼓楼1座;花轿1座;民居360栋;其中百年老房2栋;水井6口;禾仓3栋;古树100余株。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手工艺师、石匠等在内共计12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 |
中闪村 |
中闪村位于茅贡乡南部,距黎平县城5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10米,森林覆盖率约90%。有小河绕中闪寨而过。“中闪”亦写为“中伞”,原称“上闪”(上闪)与“下闪(下伞)”合称“伞洞”,后改称“中闪”。 全村225户,计1303人,分8个村民小组,包括8个自然寨,即高别、高亨、高归、变县、朱家岭、平桃、中闪、下闪。村内有黄、石、杨、龙、张、吴、韦、王、赵、衮、陈、徐、罗、于、林、梁、何、钟、葛、宋、朱、陆、甄等23姓。8个自然寨居住极为分散,中闪村史茅贡乡唯一以汉族为主,侗,苗、瑶、壮等族杂居的村寨。 文化景观:民居242栋,双檐居多,禾仓较少,无鼓楼、花桥等。村民日常交际用语以汉语为主。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掌墨师、石匠等在内共计12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 |
额洞村 |
额洞村位于茅贡乡东南部,距黎平县城51公里,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580米。村寨所在地原为高近、流芳的田地,坡名称“归额”(侗话),因种田路途遥远,先祖便从高近、流芳搬来此地居住,逐渐形成独立村寨,称为“额洞”。据《黎平县志》记载,元代已在此设有建置,依此推算,额洞村已有近七百年历史。 全村256户,计1308人,分7个村民小组,包括3个自然寨,即上寨、下寨和“归洞”。村内姓氏包括吴、石、杨三姓。 文化景观:民居247栋、禾仓275栋、鼓楼2座、花桥2座、戏台2座、古墓20余座。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芦笙师傅在内共计42人。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十月平安节和春节最为隆重。 |
已炭村 |
已炭村位于茅贡乡东南部,距黎平县城41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7公里,海拔710米。其先祖最早居于寨头,因人多田少,便进山烧炭维持生计,刚开始居住于岭上(即今岭上寨),侗话称之为“己”,又因以烧炭为主,所以成为“己炭”。 全村278户,计1341人,分8个村民小组,包括5个自然寨,各有侗名,其中冲寨称“甲烂”,意为对门的寨子,汉寨称“汉母”,弄寨称“宗规”。5寨居住相对分散。主要有吴、杨、谢、石、周、黄、六姓,其中吴、杨人口居多。 文化景观:民居257栋、禾仓153栋、鼓楼5座、花桥1座、戏台1座、凉亭1座、水井12口。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手工艺师在内共计32人。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十月平安节和春节最为隆重 |
蚕洞村 |
蚕洞村位于茅贡乡东部,距黎平县城4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6公里,海拔590米。蚕洞,侗语称“散”,因此地古木参天,竹林成荫,其形状似春蚕茧子,故名。 全村164户,计780人,分3个村民小组,包括8个自然寨,即为:森班旦、达烂、金山、蒙烂、宗酿、上蚕大寨、保金和下蚕大寨。其自然寨名多以山为名。全村姓氏为吴、杨两姓。 文化景观:民居154栋、禾仓81栋、鼓楼2座、凉亭2座、水井10口、古墓4座、古树百余株。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及芦笙师傅在内共计35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六月六(也称过半年节)和十月平安节最为热闹。 |
寨头村 |
寨头村位于茅贡乡东部,驻地距乡政府10公里,地跨东经108.52度至98.5度,北纬26度至20度之间,位于黎平县城西部,距县城32公里,距榕江县60公里,东与坝寨乡青寨村接址,东南与连洞村交界,南与本乡已炭、蚕洞两村相连,西与寨南村接址,形成西高东低的走向。村驻地海拨645米,最高山只有900米(高年胖和己务山头),据寨头村2004年统计,居住人家为224户,人口1038人,全部都是少数民族,侗族。姓氏主要有吴杨两大姓,占全村96%,其它姓有谢、石、陆三个姓占4%。耕地面积为367亩,人均收入为1408元以上。境内河流较狭小,主要河流有:寨头河、国洞河、阳你溪三条主干,均属亮江上游,从西向东流,境内士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310毫米,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 寨头村历史悠久,地形山清水秀,水绕环抱,绿荫在林,古树参天,是一片美丽的沃土,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早在禹贡时期属荆州地界,西南裔,春秋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以其地置播叙二州,分十洞,隶江竣节度使,后周时节度使、周行逢卒,叙州刺史钟存志,武土酋扬正岩据十洞,伪黎称微城二州刺史,五代属楚,置诚州,太平兴国二年,酋长杨通蕴归顺内,附遗弟要通宝来贡,故以杨通宝为诚州刺史,诚州即黎靖也。 元朝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己卯年),吴氏侗族三兄弟人家,天柱远口族,雄公后代,逃荒来到此地,距今七百二十六年(2005年)。这里当时是一片高低不平的山坡地带,都是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种树木如人抱,古树参天(现今千年树尚存),进入山中不见天,到处都是一片林海,鸟语花香的境界,他们携带家小到此地,开垦荒地,砍树伐木,建立家园,成为寨头的开世基祖。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寨头村属古州八万军部管府,宗英至治二年(1322年),寨头村属于宣慰司的古州八万洞,曹滴洞司。 自洪武五年1371年,这里发展人家近30户,人口已是150余人,耕地以农为主,种植水稻、小米、高粱、玉米、红薯等,养殖业以养鱼、养牛、养猪、鸡、鸭、鹅之类等。 开基始祖原来住地,地名叫宰领(侗名),此地位置较小,在日常生活中,族人放养牛在现在的大寨住地,原是森林覆盖地,也是放牧的好地方,那时放牧都是放夜牛,日夜都放,结果母生来的牛犊都是双胞胎,这样族人又迁一部分人到大寨来住,后陆续搬迁完到此地(地点:务堂、得堂、垫己上、领务闷居住),这时族人在寨子下面的萨领上坎(现会场后面)建立简易的社稷坛为纪念民族英雄萨玛而设,具体时间,因0中期受破坏,无从查考。 时隔不久,因人口逐年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在放养鸭子,待鸭子找吃到小寨住地(当时无人),地盘也开阔,视野较宽,像龙头转首朝上,呈回龙转首形,放养的鸭子,生下的蛋都有两个蛋黄,故一个蛋孵出两个小鸭子来,发展养殖业较好,结果又迁部分人家到现在的小寨居住。因地形象是龙头转朝上,始改地名为宰头(侗名)寨子的头头的意思。这时居住的人家已发展到40户,人口达200多。那时的婚姻总是都是从30里外的地方接亲,有民歌唱道“三十里路妇女家,担去的猪肉都生芽(生虫),兜去糯米饭,烂成了酒糟粑。”很不方便,因此,族老议事决定派人榕江车江一带请来杨姓的人家来居住,便于接亲。给地盘、划山林。以杀领(现在大会堂)破开为界给杨家住。这样,从原来的单姓独居变成吴杨两姓居住。从此二姓结为亲家,和睦相处,相依为命,共建家园。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开卫建立后,在县境设的十五所,其所住地在寨头地点见井门(侗名)。是年,吴家重新组建另一个社稷坛,此坛底部安有略长圆形的青石,中凹、约一尺宽左右,凹处朝上,里面装有一个全身都是银子的铆成的一个美女盛装,头戴银花银帽,身穿银衣银裙,极为美丽,名“萨玛”(古民族女英雄),上面盖有一块青石拓成圆形中间凹朝下盖,石厚15公分,最上面盖有净土,土堆周围垒有河石,高约二米,净土上栽月一蔸常青树(千年矮),周围一走道,道宽一米,再外砌有八角形的青砖,坐东朝西,状如龙楼凤阁、皇家宝殿,坛角飞跳,非常壮观,坛外两米右边,还建有一栋萨玛楼,便于大年初一至初三日祭萨之用,高约1.5丈,一保顶三层,美丽非凡,后因0时期破坏,现存一块圆石在大会堂门前地角。 永乐十一年(1413年),寨头村隶属曹靖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古州司地设三郎司、三郎司又设三郎土舍,寨头村属三郎司辖地。 乾隆二十年,壬戌年(1756年),也是寨头村历史鼎盛时期,那时人家居信已发展到120户,人口已是600余人,因居住较集中,种田路程较远,往南要到岩洞村地界名孖干嘴(侗名),当时是男耕女织的那种分工方式,养育的儿女,都由妇女管教,形成“崽大不知爸,只知道有妈”,因为男的清早天未亮就得到二十里外去耕作,管理农田、养牛种地,直至儿女10岁上都认识不了父亲,很伤脑筋,为此,族老又决定,分一部分子女到蚕洞、己炭的宰摆、宰归、汉寨等处居住,这样拨去的人家近二十户,100余人。 乾隆廿六年,岁次辛巳年(1761年),寨头村的主要族老:以吴千角、吴廷用、吴廷璧、吴廷相、吴文贞、吴文汉等为头的化首,组建建桥领导小组,群众自愿捐银的原则,此桥建在大寨寨脚,名为回龍桥,于乾隆廿七年元月竣工,有刊碑为证。此桥原来下面跨度都用直径30公分以上的杉圆木为枕木,共有十几根,上面盖有结构瓦桥、保顶三个,桥宽一丈,跨度六丈多,桥上的枋板画有各种图案,民族风情,龙凤呈祥等图样,栩栩如生,因年长月久,圆木腐烂,加上0受极左路线的影响,破坏了原来的面目,于1992年重新扩建至今。 道光十六年,丙申年,1836年,吴家首富吴成铭、吴成德,两兄弟发起要与杨家首富杨明著、杨明德两兄弟比赛搞磨坟,看谁家搞的磨坟大,美观大方、耗资巨。 结果,杨家搞的磨坟(现在地名己报,原老祖三公开创地的后山,坟高两米,宽约一丈方圆,坟门顶如城门宝盖,刻有如门楼的图形,门口宽60公分,高80公分,极为壮观,帽碑上刊有两幅横联,上幅为“佳城”两字,下幅为“懿範流芳”四字,两连各有两幅对联,外联为“鳳舞龍飛鐘地脈,山環水繞毓坤貞”;内联是“金壺終日月克昌後裔,玉砌合山川永秀,大啟人文”。碑内刊有:原命生于乾隆年间,殁于嘉庆廿年六月初五日午时。中刊有:清故恩妣杨母杨太君之墓。孝男:杨明著、杨明德,孙男:发祥、发科、发魁、发林、发诗、发盛同立。道光十六年丙申年清明节款旦。 吴家首富吴成德母坟,也是如此壮观,高和宽都和己报一样,从右往左看碑上,刊有如下书目:原命生于乾隆廿三年戊寅年(1758年)八月吉日吉时,享年七十四岁。中间刊有:皇清上寿吴母吴太君之墓。殁于道光辛卯年十二月六日卯时(道光11年1831年)。孝男:吴成德,孙:绍文、绍元,曾孙本清、本贞,道光十六年岁字丙申清明节款旦。石碑刊有两幅对联,横联因碑帽落在下面朝土,待后再查考,两边对联“會赴蟠桃福壽齊,箕裘克紹冠新基,護龍環抱貞龍秀,鳳誥時頌紫綬衣”“月燦金壺圖開景泰欣看日,自是貽謀名後齊衣冠禮樂奏簫詔,文山朝對仰碑高,地脈鐘靈象鳳飛”的诗句。 吴氏另有吴成德墓,地名是井尚(侗名),刊书为“生于乾隆54年六月初九日巳时生(己酉年1789年),孝男:吴绍文,吴绍元,孙:吴本河、吴本清、本湖、本海。中刊有:故恩考吴公讳成德之墓。殁于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丑时(己丑年1849年)。咸丰二年清明节立(壬子年1852年)。碑对联两幅:“沙明开景运,水秀鼎英才”,“地脉培光德,英灵启后坤”的诗句。横联两幅“龙盘虎踞”,另一幅为“长发其祥”,规模之大,让人佩服。以上的名墓至今算来,非耗资万元以上是难以办到的。吴成德墓略次于杨明著、杨明德母坟和吴成德母坟,其实吴杨两家还有各次于成德墓的磨坟,由于篇幅问题,不再赘述。 清嘉庆14年,己巳年1809年,以吴千角、吴廷用(成德父),吴廷璧、吴廷相、吴文贞、吴文汉等寨老组成建造三口水井的领导班子,以群众自愿捐银方式,开拓水井三口,一口在井闷(侗名),在大寨上冲内,己上右冲中,此水井四周都是青石板镶成长方形,石板厚10公分,四角为四根石柱,下是四方形,上端是圆椎形,石板每块重约800公斤以上,四周地坪孝镶有青石板,板上刻有横格防滑用;另一口叫迫宰井,在回龙桥对面的山冲下,也全部是青石板镶成四方井,井宽二米见方,石板镶的面高1.5米(四周一样),石板厚10公分,每块重量上千斤,四周地坪均为横格条条,石板铺在地坪上,外面宽一丈五尺见方,上盖有木瓦房盖面,以防风雨渗透井内,也可为躲雨、日晒之用;第三口井,在现三组晒坝下坎,因当时小孩落井死亡,故今荒废填埋。 |
寨南村 |
寨南村位于茅贡乡东北部,地处黎榕公路两侧,距黎平县城34公里,距乡镇府驻地8公里,海拔655米。村名来历不详。 全村136户,计675人,分4个村民小组,包括寨南、宰俄、旧寨、宰芳、徐家湾5个自然寨。村内主要有吴、杨、刘、徐、祁5姓氏,其中吴姓占总人口的90%。 文化景观:居民112栋;其中百年老房6栋;禾仓55栋、其中百年禾仓7栋;鼓楼4座;水井8口;故驿道1段;古树18株。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工艺师在内共计17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六月六和十月平安节最为隆重。 |
寨母村 |
寨母村位于茅贡乡东北部,距黎平县城35公里,距乡镇府驻地7公里,海拔660米。村名来历:“母”为侗语音译,意为“坟墓”,寨子所在地原为一片墓地,故名。 全村217户,计1084人,分5个村民小组,以公路为界分大、小两个自然寨。村内有石、杨、刘、张四姓氏,其中吴姓占总人口85%。大部分中老年妇女仍着侗装,并从事织、染侗布、刺绣等活动。 文化景观:居民209栋;其中百年老房5栋;禾仓79栋;鼓楼2座;水井3口;故驿道1段;古碑1块,即“约条碑记”,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在内,共计26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六月六和十月平安节最为隆重 |
流芳村 |
流芳村位于茅贡乡东北部,地处黎榕公路两侧,距黎平县城36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海拔670米。流芳,侗话称为“留皇”,传说古时候有位皇帝逃亡至此,称为“留皇”,亦写为“流黄”,后改为“流芳”,取“千古流芳”之意。流芳村现为茅贡乡有机米种植基地。 全村142户,计664人,分3个村民小组,包括4个自然寨,即大寨、芒烂、登南、百快。其中芒烂为1985年始建,登南和百快则为2002年流芳村修建防火线从大寨搬迁出去。村内主要有石、吴两姓,其中石姓114户,吴姓28户。大部分中老年妇女仍着侗装,并从事织、染侗布活动。 文化景观:民居146栋、禾仓91栋、鼓楼1座、花桥1座、凉亭1座、寨门1座、水井5口(其中康宁井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古驿道1段、古墓10余座、古碑1块(即功德碑记,立于清嘉庆九年)。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手工艺师在内共计13人。 传统节日以“协和”节、十月平安节和春节最为隆重。 |
高近村 |
高近村位于茅贡乡东北部,距黎平县城37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670米。高近原称“高峻”,侗语称为“高炯”,因四周高山峻岭,故名。民国时期改为“高近”,亦写为“高进”。 全村126户,计637人,分3个村民小组。村内主要有杨、吴、林三姓氏,其中杨姓占总人口的78%。村内大部分中老年妇女仍着传统侗族,并从事织、染侗布活动。 文化景观:民居109栋,其中百年老房5栋;禾仓47栋;鼓楼1座;花桥2座,其中迎龙桥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凉亭1座,水井5口(其中最早的一口水井建于乾隆四十年);戏楼1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驿道1段;古碑3块,其中“功同日久”碑立于民国元年,内容反映高近村建校历史。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手工艺师在内共计11人,其中掌墨师杨应琪曾获得中国园林学会授予的“木作技术名师”称号。 传统节日以春节、平安夜、六月六最隆重。 |
地扪村 |
地扪村位于茅贡乡北部,距黎平县城47公里,距乡镇府驻地5公里,海拔740米。地扪河流自西向东蜿蜒穿过“地扪”,为侗语音译,意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 地扪村为茅贡乡境内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寨。全村570户,计2461人,分11个村民小组。整个行政村由母寨、芒寨、寅寨、维寨、模寨五个自然村寨组成。村内主要姓氏为吴、李、段、徐、刘等,其中吴姓占总人口的98%以上。部分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仍着侗族传统服装并织染侗布、制作构皮纸等。 文化景观:居民517栋、鼓楼2座,既凤鸣剿阁鼓楼和千三鼓楼,其中千三鼓楼已于2006年4月14日毁于大火;花桥4座;禾仓三百余栋;戏台2座;凉亭2座;祭祠1座,既塘公祠。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手工艺师傅等在内共计52名。 传统节日以春节、“千三”欢聚节、六月六、平安节最为隆重。 |
樟洞村 |
樟洞村位于茅贡乡西北部,距黎平县城57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海拔74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樟洞河穿寨而过。因以前此地樟洞非常之多,且山洞多,取此两意,称之为“樟洞”。“洞”为元代以前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据《黎平县志》记载,元代已有“樟洞”这一建置。全村206户,计1038人,分4个村民小组,其中侗族172户,苗族23户。村内有19姓,分别为石、曹、周、唐、杨、潘、吴、龙、古、赵、欧、罗、颜、邬、张、刘、萧、李、徐,其中石姓占总人口的60%左右。苗族以周、潘两姓为主。 文化景观:民居200栋、禾仓20栋、鼓楼1座、花桥3座、凉亭3座、水井6口。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手工艺师在内共计24人。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和春节最为热闹。 |
腊洞村 |
腊洞村位于茅贡乡西北部,距黎平县城53公里,距乡镇府驻地11公里,海拔960米。“腊洞”一名,一说为,“腊”即为腊月的腊,侗原为“冻”,意为这个地方是高寒地区。另一说为,“腊洞”为侗语音译。 全村292户,计1456人,分5个村民小组。腊洞有吴、潘、杨、石周、宁、陈、梁、萧、何、张、姚、邓、李、王、贺、魏、祁等十八姓,其中吴姓占总人口的80%以上。 文化景观:居民243栋;其中百年老房1栋;禾仓114栋;花桥2座;鼓楼1座;水井11口;古树80余株;古墓3座,其中侗戏鼻祖吴文彩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手工艺师傅等在内,共计50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和吃新节最为隆重。 |
登岑村 |
登岑村位于茅贡乡北部,距黎平县城48公里,距乡镇府驻地6公里,海拔730米。侗语音译登岑,意为对面山坡的坡底。 全村145户,计623人,分3个村民小组。登岑村姓氏均为吴姓,下分三个不同的房族。部分老年妇女着侗族传统服装,织染侗布,制作构皮纸等。 文化景观:居民135栋;其中百年老房1栋;禾仓135栋;百年禾仓14栋;其中三百年以上禾仓3栋;两百年以上禾仓4栋;花桥1座鼓楼1座;即中日友谊鼓楼;凉亭2座;水井7口;琵琶状水井3口;其中禾仓群于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造纸师傅在内共计22人。 传统节日以春节、六月六和十月平安节最为隆重。 |
罗大村 |
位于茅贡乡北部,距黎平县城5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65米。地扪河绕村而过。“罗大”为侗语音译,“芒”的意思,即“大”。 罗大村是茅贡乡最小的一个村寨。全村126户,计613人,分2个村民小组。全村有三个姓氏即吴、刘、段姓,其中吴姓居多。部分中老年妇女仍着侗装,从事制作构皮纸等活动。1989年罗大村曾毁于一场大火,现有建筑均为1989年后重建。 文化景观包括:民居109栋;禾仓97栋;鼓楼1座;水井3口。 著名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石匠、工艺师傅、芦笙师傅在内共计30人。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和春节最为隆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