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黎平县 >> 坝寨乡 >> 高场村

高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场村简介

  高场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东与德凤镇平南村接壤,西与高西、器寨两村毗邻,南与德凤镇中和村、改匡寨相接,北倚罗里乡九层村交界,地处八舟河上游。海拔为670米。年平均气温15—20℃左右,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4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581,北纬260161之间。总面积22.7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仍沿袭清代建制,划为四个联保,即兴义保(孟彦)、兴安保(器寨)、西靖保(茅贡)、明义保(票寨)。高场村属兴安保辖地。
  民国20年(1931年),黎平县辖八个区,135个乡镇。茅贡始设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12个乡,其中乡境内有兴安乡(器寨)、高场乡(高场)。1936年茅贡区增设九阡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茅贡区将十二乡一镇调为四个联保。高场村隶兴安乡(器寨)联保,第五保辖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高场村隶器寨乡辖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称路团乡,高场村仍是第五保,属路团乡管辖。
  1950年,茅贡区解放,黎平县划茅贡区为第四区,下设三个乡,即:茅贡乡、路团乡、爱众乡,高场村属路团乡管辖。
  1953年,茅贡区将三个大乡调为十二个小乡,高场村划归器寨乡管辖。
  1956年,茅贡区将十二个小乡合并七个乡。器寨乡不变,高场村仍属辖地。同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将乡人民政府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高场村设常明社属器寨乡管辖。
  1958年,茅贡区将区内39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人民公社。即:乘风、破浪人民公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高场属辖区。同年十一月,将乘风、破浪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并将七个乡改为七个生产管理区。高场村仍归器寨生产管理区。
  1959年,乘风公社改为茅贡人民公社,七个生产管理区改为工区,高场大队属器寨工区管辖。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即茅贡、九潮、坝寨、顺寨公社。高场大队属坝寨公社辖区。
  1963年增设三个公社,即寨头、器寨、爱众三个公社。高场大队划归器寨公社管辖。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高场村民委员会仍属器寨乡管辖。
  1992年撤区并乡,器寨乡撤,高场村划归新建坝寨乡辖区。
  高场村辖十三个村民小组,居住三个自然寨、362户、1743人,都是侗族。全村有6个姓氏(杨、吴、潘、林、何、宋),耕地1249.94亩,其中稻田1185.72亩,土64.22亩,人均耕地0.72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籽、红薯、豆类等作物。林业主产杉、松、杂木等,历年来木材是高场取得经济收入之一。从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后,现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63.8%,杉、松、薪炭林、杂木林等储藏量极为丰富,为村民开发松脂生产提供丰富资源。特产品有“松脂”和珍稀树种“含笑树”200亩,有极高的科研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情况:历年来木材销售是高场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零星的种养殖业收入甚微,其它行业经商户也只有8户、运输业15户、加工业8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800人,此外家家开展松脂、茶叶生产项目,由于收入渠道拓宽了,2010年人年平均收入为1927元。
  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早在66年已修通林区公路,88年兴建砖混结构五间二层村委会办公楼,89年建成大寨门口两座水泥拱桥,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5年接通国家电网,96年修建寨脚木质风雨桥,99年修建第二栋砖混结构教学楼,2000年下高场完成人饮工程,解决下寨人畜饮水,2003年高场大寨建成人饮工程,大寨受益,2004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2005年开通移动座机后,通讯大为改观,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建设也日益改变,现在家家有电视,户户坐新房,部分也有电冰箱、洗衣机、耕作机以及摩托车、农用车等,现在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饮水方便,已成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新兴侗寨。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相应发展,高场村历年来办一所完全小学,目前有6个班级,入学率100%。校舍从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9年修第二栋砖混教学楼,两栋共有10个教室,校园面积4.5亩,周围建围墙,一端建校门,院内有球场,周边栽花种草,环境十分良好。另外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校内安有接收点,专人管护,定期播放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科教片,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质,同时提高了广大群众劳动致富的科技水平。
  卫生方面,原来有村级赤脚医生二人,接生员一人,92年撤并建后,建立村级卫生室二家,接生员一人,常年走村窜寨为老百姓行医治病,并协助乡卫生院共同做好高场村各项防疫工作,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人文景观:高场村是具有悠久历史古老的侗族村寨、忠厚、老实、善良、热情、好客是高场人优良传统,特别热情好客已被周边村寨传为佳话。历史传承至今有丰富的侗族“情歌”、“斗牛”和“吹芦笙”等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平安节等,都是侗族人久传不衰的习俗。
  高场大寨后龙山约有三百多亩“含笑树”林群,树冠高达25米以上,树龄约一千多年。分别为深山、亮叶、白叶含笑,约有37000多株,是整个黎平境内独有的珍贵树种。该珍贵树种已得到有关专家评估论证。2001年中央电台曾播放有关短讯。
  大寨鼓楼是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古建筑物,楼高七层,四大柱结构,四倒水瓦面,建于1926年(即民国15年),至今近100年,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矗立于寨中。
  96年修建寨脚水泥拱桥,跨度约20米,单拱横跨两岸,桥上加建11间木质风雨桥,县民委出资,本寨匠工设计,建造精美,雄伟壮观。桥下潺潺流水终年不息,两岸参天古树成阴,晨曦普照,景水相互晖映。若桥上小憩,河风吹拂,令人疲倦顿消,实为夏热乘凉的好去处。
  高场烈士墓:位于下高场寨脚半公里的山坳,1943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高场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上天寒地冻,3名战士牺牲于高场,为纪念革命先烈,于1967年修建此亭,并立石碑一块。2004年贵州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标题为《一把铜锁锁》报道红军过境时的故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1205 557300 -- 查看 高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高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坝寨村

  坝寨村是坝寨乡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全乡境内中心点,黎榕公路穿境而过。东与锦团、路团两村接壤,西与青寨村毗邻,南与连硐村交界,北与蝉寨村相接。海拔为61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气温34至35℃,最低气温零下3至5℃。无霜期230天左右。所处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7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8.8平方公里。   在明朝永乐年间称天府,至今还有天府之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路团乡第三保管辖。解放初期仍归路团乡。1961年8月路团工区驻地从路团迁至坝寨,同年更名为坝寨公社,1984年社改乡,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村民小组,直至1992年2月撤区并乡后仍属坝寨乡管辖。   农业主产水稻,水稻种植历史悠久。1983年全面推广优质杂交稻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500斤增加至现在的亩产1000多斤。亩产量翻了一番。如今,全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户储有余粮。其次产红薯、蔬菜、洋芋、油菜、豆类、辣椒等作物。土特产品有茯苓、松脂、天麻。   林业主产杉、松、楠竹(五组)。其次有麻栗等杂树灌木。70至80年代时与其他村相似,出售林木作为一项主要经济收入。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90年代后,林业方面得到重视,发展林业生产主要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主要方式。20年来共完成造成林4200亩,退耕还林150亩。目前林地面积9025亩,森林蓄积量16823立方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建设的根本目的。1985年国家投资0.5万元,自筹0.22万元新建面麻拦河坝1座和长720米的防渗渠道。受益面积122亩,1988年国家投资0.7万元,自筹0.23万元修建红桥渠道防渗600米,受益面积66亩。2001年11月国家投资1.24万元,五组自筹0.62万元新建人饮及消防水利工程一处,建池2口,蓄水62立方米,受益35户。是年总投资3.8万元新建以消防用水为主的自来水工程一处,建池一口,蓄水50立方米。   1995年集资10.6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0年集资2.2万元进行农网改造,受益全村。1998年五组集8.8万元新建鼓楼一座,精工漂亮的新鼓楼矗立于寨中间,为村寨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2001年国家投资5.5万元进行村寨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全长850米,2003年进行消防拆迁12户,并安排和帮助新房建设工程。2004年投资4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一幢(三间两层)。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由85年以前简陋的教学条件发展到如今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的中心完小,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历届村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汗水。1986年11月(自筹)4.2万元新建砖混结构教学楼(除国家投资以外)一幢,面积207平方米。1998年总投资16.8万元又建成一幢砖混结构教学楼,面积321平方米。特别是近几年,为实现“两基”目标,学校和群众共筹集3.98万元以解决“两基”软硬件建设的所需经费。为全乡的“两基”验收合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入学率达100%。2004年国家投资1.6万元购置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为普及科技和信息开发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交通、卫生依傍于省、县道和政府驻地优势。   地方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当地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条件。85年以前人们的商品意识淡薄,单一性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村经济十分落后,仅靠卖些木材和出售小禽畜换取生活必需品。进入90年代特别是撤、并建以后,随着新市场的建设扩大后,社会需求增加,部分脑瓜灵活的人积极运用市场进行商贸活动。有搞经纪推销、卖土特产品、蔬菜、瓜果。有买车跑运输,有开门面搞销售、饮食、加工、服务。有凭手艺技术搞建筑、木工,有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等多渠道抓经济收入。有利的条件和苦心经营。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原来人年均收入仅101元增至现在的2084元,增长20倍。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就居住方面而言,原来拥挤、矮小、昏暗、肮脏状况已不复存在。整洁的街道,宽敞明亮的砖木、砖混结构的楼房勾画出现代农村变化美景。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各种生产机具、运输机械大大减轻了劳动量。轻松、愉快、美满的幸福生活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全村所辖两个自然寨。即坝寨和现寨、5个村民小组、445户,2014人,耕地面积437.06亩,其中稻田316.716亩,土30.344亩,坝子田占50%以上,全村以侗族为主,杂居汉、苗等民族,有吴、杨、石三姓。古老和新建的鼓楼显示出侗族的浓厚特色。传统的侗族习俗永久不衰,如踩歌堂、赛芦笙、唱侗歌、演侗戏、斗牛、“勿耶”、拜社稷等娱乐活动依然如故,世代流传。   

路团村

  路团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东于青龙村接壤,西与坝寨村毗邻,南与锦团村相连,北与德凤镇中和村交界。黎榕公路和八舟河上游穿境而过。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30天。所处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12.8平方公里。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武阳所,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古州辖地。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古州蛮夷司辖地。民国元年(1912年)属靖保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废区划乡属器寨乡管辖。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改称路团乡直至1961年成为路团乡、工区所在地。1961年路团工区迁至坝寨,当年更名为坝寨公社,1984年社改乡,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村民小组,直至1992年2月撤区并乡后仍属坝寨乡管辖。   路团村所辖有6个村民小组294户,1285人,原乡四个自然寨,即:大寨、上街、下街、杨家寨。现在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和人口发展因素延伸路团村上下两头约1公里。有侗、汉、苗三种民族,16个姓氏,以侗族为主,占60%以上,汉族次之,苗族极少。全村耕地面积651.71亩,其中稻田面积621.71亩,土30亩,是全乡坝子田最宽的村,约4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5%。是进行规模和规范生产的产粮坝区。近几年县、乡两级经常性地在路团村开展各种农业示范性项目。为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优越基础。   从1983年全面推广优质杂交稻至今,原来水稻老品种几乎消失。进入90年代,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从育苗、施肥、杀虫以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普及、粮食产品由原来亩产600斤增至现在的亩产一千多斤,亩增产一倍以上。人均产粮一千斤左右,80%的农户储有余粮,基本上跨越温饱线,向小康迈进了一小步。其次产有薯类、包谷、油菜、豆类、辣椒、蔬菜等夏季作物为群众生活自给的附属物品,土特产品有茯苓、天麻、松脂。   牧业方面已初步在少数农户逐步形成立体专业性养殖模式,并带动全村及周边养殖业发展趋势。在90年代以前,养殖业和本乡其它村大致相同,都没有把养殖业当着一项经济产业来发展,只是自产自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之瘟疫侵害,沿袭古老的放养的传统方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养殖产业逐步得到重视,少数有识之人尤如鱼得水,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专业性的立体养殖模式。如:种草养牛和猪、鸡、鸭、鹅、鱼等立体循环养技术。像吴江就是以科学技术开发养殖业的带头人。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目前规模已扩大到周围几十亩。固定资产达10万元。是全乡乃是全县养殖领域的知名人士。由于身边有示范性带动,全村养殖方面逐步形成发展趋势,家家扩大养殖数量和品种。为全乡的畜牧业发展到了领头示范作用。   林业以产松、杉为主,其次有麻栗等杂树灌木。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是发展林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当中,加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林地面积12495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2.9%以上。大量发展沼气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全村现有沼气80余口。经计算,每年可节约柴火14万多斤,可保护森林资源60余亩,是全乡沼气发展较快的村寨之一。   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发展水利事业的必要措施。1987年国家投资0.65万元,集资0.25万元建成已平岁、唐黄两座水泵站,装机3台,受益面积80亩。1996至1997年建成三八和大田坝脚水泵站两座,装机2台,总投资1.42万元(国投1.07万元,集0.35元),受益面积85亩。1998年2月国家投资0.25万元,集1.4元新建一、二组人饮工程,建水池2口,蓄水56立方米,受益农户96户。2004年5月国家投入18.3万元新建护寨护田防洪堤总长686米,高2米。受益农户82户,农田50亩,是全乡村级水利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工程,并于当年竣工受益。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95年国家投资1万元,自筹5万元修建同德桥水泥拱桥一座。是年集资115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0年集资5万元进行农网改造。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现全村共装有电话机186门。2002年总投资6.8万元进行村寨道路硬化工程(国投1.8万元,自筹5万元)。2003年国家投资8万元,自筹5万元建成同德桥风雨桥一座。   文教卫生方面:路团小学历来都是公办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比其它村要好些,村级负担相对较轻。但路团村两委历届都十分重视。1999年国家投资3万元和自筹8万元对校舍进行维护和新建(包括附属设施)。如今的路团小学教学设备齐全,教师队伍稳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入学率100%。路团村在全乡考取全国高等院校名列首榜,1999年胡嗣胜考取清华大学。2004年国家投资1.6万元购买安装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卫生工作也有较大发展。如今村有卫生室1所,卫生员2人,一般的小病和常用药品都能就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经济的发展在于人们思想意思观念的转变程度,85年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人们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经济发展缓慢,人年平均纯收入仅118元。进入90年代以后,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趋势。抓经济,谋发展形成当今的唯一共识,全村各类行业都有一定数量从业人员,有种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外出务工等。且经济收入可观。2010年年均纯收入达2086元。如今家家都有家用电器、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基本普及,部分家庭购有生产机构和运输机械。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变,家家都是宽敞的住房,少数甚至盖有砖混结构楼房。如今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和群众的艰苦奋斗。   路团村是侗、汉、苗聚居的村寨,民族习俗各别有异,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已逐步演变成统一性的习俗礼仪。但在某方面还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如侗族的唱侗歌、斗牛、“勿耶”等。   同德花桥的建成既保留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也显示了全村各民族团结的象征。   

青龙村

  青龙村位于坝寨乡境内正东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德凤镇西江村平山桥寨接壤,南与德凤镇黎明村黑洞寨交界,西与锦团村毗邻,北与路团村相连。海拔为58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30天。所处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9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12.9平方公里。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隶属古州司(今罗里)辖地。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古州蛮夷辖区。民国元年(1912)属西靖保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属蒲锦乡(锦团)所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路团乡二保管辖。解放后至1959年属路团乡、工区辖地。1961年路团工区迁至坝寨并成立人民公社直至现在的坝寨乡所管辖。   青龙村所辖三个自然寨,即:乜洞、新寨、清平。原来一直沿用乜洞作为村名,于1965年更名为青龙村。为便于生产,1972年乜洞30余户农户搬至清平居住,发展到现在有55户,156人的自然寨。全村有侗、汉两种民族,侗族占90%左右,有杨、吴、周、宋、赵、刘、陆、石共8个姓氏,7个村民小组250户,939人,有耕地面积396.4亩,其中稻田375.4,亩,土21亩。   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粮食作物。1983年全面普及杂交水稻优良品种以来,原来所以水稻老品种已被全部淘汰。90年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从购种、育苗到科学栽培技术替代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500斤增至现在的亩产1000多斤,亩产翻了一番。基础上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部分农户还储有余粮,可以说吃饭问题已不再是农民现在关心的首要问题了。其次还产有红薯、洋芋、辣椒、蔬菜、豆类、油菜等夏季作物。   牧业生产从85年到现在,都是以家庭分散式的少量养殖为主。喂有牛、猪、鸡、鸭、狗、兔等畜禽。养牛为耕田,一户一头,多的二至三头。猪和其它小禽畜用以解决部分日常生活费用和自给需要。由于分散式的养殖传统模式,加上科技含量低,管理差,经常发生瘟疫现象,因而挫伤了群众对养殖业的积极性。稻田养鱼早已是先辈留传下来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与喂养方式不同,虽长速较慢,但其味道更胜一筹。户年平均收鱼仅为几十斤,多的到百多斤,只够家庭自给享用。   林业以产杉、松为主要树种,其次零星杂林灌木。85年以前,林业生产以出售树木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对森林环境资源有很大的破坏性。90年代后期,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设项目后,森林资源得到较好有效保护。现有林地13200亩,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0%。   1993年上级资助1.35万元修通了全长3公里的乡村公路。1995年国家资助0.3万元,自筹0.2万元新建青龙大寨人饮工程一处,蓄水量为22立方米,受益39户。1994年、2002年总投资4.7万元修建通大寨和学校水泥桥两座。1997年群众集资18.6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2年集资3.45万元进行农网改造,是年集资3.2万元,接通程控电话,现装有电话机88门。2000年群众集资1.1万元修建木质村委会办公楼一幢(三间两层),2003年上级资助0.6万元实施村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是年省党建扶贫工作队资助2000元新建村务公开栏和购置广播器材一套。2004年投资0.9万元修建力边(地名)石墩水泥花桥一座。   文化教育方面,早在1985年以前,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非常差。虽设有一所民办公助完小和一个教学点,但学生人数仅60—70名,教师仅3名民办教师,入学率仅为60%左右,1985年群众集资1.1万元建成一所仅一层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有5个教室。从1995年后,民办教师陆续转为公办教师教学质量才得以逐步提高。2004年底,为适应教学需要,上级资助40万元新建一栋间3层有12个教室的砖混结构教学楼。现有教师7人,学生入学率达100%。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现村有卫生室1所,卫生员2人,大大方便了群众防疫治病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面,在1985年以前,群众仅依靠出售少量禽畜种卖柴炭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89元。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涌现出各种行业的专业18户(人),其中种养殖专业户6户;经商业员18户;运输业29人;建筑业63人;加工饮食业4户;劳务输出年均300人。如今90%的农户都有电视机和部分家用电器,充分显示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青龙村是侗、汉两族杂居村。但两族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无民族歧视现象,以前两族习俗各有不同,侗族与其它村侗族相同,喜爱唱侗歌、演侗戏、斗牛、“勿耶”等。汉族习俗与本县汉族一样,如:婚、丧、嫁、娶、竖房、传统节日等均无异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近来侗、汉两族习俗演变接近相似,汉族也过侗族节日,侗族也按汉族礼仪进行交往,如同兄弟之间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全村两族人民团结一致,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变青龙面貌而并肩奋斗。   

锦团村

  锦团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东与青龙村接壤,西与连洞村毗邻,南与德凤镇蒲洞村交界,北与坝寨村连接。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约16℃,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3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11之间。总面积4.16平方公里。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属古州长官司辖地。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古州蛮夷长官司辖区境。民国元年(1912)属西靖保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设区建乡。为蒲锦乡,驻地锦团村历时7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路团乡第二保所辖。解放后,1950年属路团乡所管辖。1953年又恢复锦团乡等12个小乡。1956年合并于路团乡所管辖。1957年建立高级社,名为锦华社。1958年为破浪公社所辖。1959年属路团工区所辖。1961年路团工区迁至坝寨更名坝寨公社直至现在的坝寨乡所管辖。   锦团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居住于三个自然寨133户,628人,全村都是侗族,石、吴两姓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9%,周、邓姓两仅占1%,有耕地面积351.04亩,其中稻田面积327.12亩,土23.92亩。   农业生产以种粮食为主,种植水稻是有史以来的主要品种,从1983年全面普及推广杂交水稻至今,所有原来的水稻老品种都已绝灭。加上科学栽培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粮食产量由原来亩产500斤增至1000余斤,亩产翻了一番,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户还储有余粮。除此之外,还产红薯、蔬菜、豆类、油菜、洋芋等夏季作物。   牧业生产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只是单以家庭小量养殖为主要方式。1985年以前,为家庭生活而养些猪、鸡、鸭、鹅、狗、兔以换取些日常生活品和自给需要,养牛只是为耕种之用。根本谈不上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来发展,加上科技含量低,经常发生瘟疫现象,以致挫伤了群众对养殖业的积极性,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稻田养鱼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渔业生产方式,发展潜力不大,只够家庭自给,每户年平均收入均仅几十斤,多的到百多斤左右。   林业方面,除与其它村都有杉、松、杂等林木之外,楠竹是全乡唯一的主产村。林业生产由以前为主要经济来源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转变。20年来共造各类林3300亩。目前全村有林面积达4340亩;楠竹林350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水利建设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和帮助。1985年至2004年共修筑了期头贯洋角和亚汪拦河坝三处,修建白岩水坝和渠道防渗工程,新修防洪堤一处(能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新建井闷人饮工程一处竣工。2004年底上级资助1.4万新建人饮及消防水利工程一处,蓄水80立方米,使全村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和解决了寨内的防火用水问题。   1985年至2002年共投资10.6万元新修亚林、亚汪、占矗水泥道路桥梁花桥四座,凉亭一座,1993年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一个冬季修通了往坝寨的乡村公路,全长5公里,从此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状况,90年投资0.8万元新建期头凉亭一座。97年集资6.1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0年集资2.6万元进行农网改造,2002年开通程控电话,现全村共装有电话机42门。2003年党建扶贫工作队资助1万元进行村寨路面硬化工程、(占期、占矗),建村务公开栏和购置广播器材一套。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5年以前,村里虽有一所民办公助完小,但教学条件极差,一幢歪斜破烂不堪的旧庙使教学无法进行。教师也只有4人(全部民办),在校学生人数仅60余人,入学率60%左右。1990年群众集资投工投劳新建一幢三间两层木质教学楼,有教室8个。1996年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上级资助15.95万元,自筹3.94万元新建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教学楼,有教室9间。1997年集资1万元修建蓝球场,2003至2004年修建围墙、厕所,投资3.256万元。彻底改变了原来简陋的教学条件。现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3人;代课5人),在校学生人数74人,入学率在100%。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资1.6万元购买安装教育设备。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普遍存在的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是20年前农村医疗现象的实际状况。进入90年代特别是撤、并、建以后,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防疫、治病、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现村有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预防疫苗注射等卫生工作都能较好地满足群众需要。   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根本。1985年以前,地方经济极其落后,特别是农村,刚从计划经济摆脱向市场跨入,市场商品经济意识还未能使人们接受,更谈不上发展二字。日常生活费用都无从解决,部分农户连油盐钱都很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6元。进入90年代后,群众商品意识增强,现有种养殖专业3户;建筑业56人,运输业7人;经商业28人;加工、饮食业23人,外出打工300人,光是打工一项每年就有五六十六万元的经济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6元。现在90%以上的农户都有电视机、家用电器、部分农户购置加工、运输、机械设备、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善,木质楼房不但整洁明亮,先富起来的农户甚至盖起砖混结构楼房。显示出改革开放所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锦团村自然风景秀丽,人民是聪明、勤劳、朴实的人民。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取决于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拼搏精神。风景秀丽的村寨孕育各类人材不断成长。现有达副县处级以上级别的就有4人,居全乡之首,考取全国各高校12人,确实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   

青寨村

  青寨村位于黎平县西部。距县城30公里,离坝寨乡政府驻地1公里。村寨座落于小平坝两边山脚,依山傍水,寨后群山环抱,“后龙山”古树参天,风景幽美,气候宜人。308省道黎榕柏油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前一条小溪把田坝分成两边,东边住有岑寨、平寨,西边住川寨。东西两寨由一座建造独特、雄伟壮观的水泥结构单拱加建木质风雨桥横跨河岸连接。青寨东与连硐接壤,南与寨头交界,西与蝉寨接边,北与坝寨为邻。海拔62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气温35—36℃,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6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开卫建立后,路团至高近一带属武阳所,青寨亦属辖地。   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黎平府,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洞司、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等七长官司,青寨属曹滴洞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曹滴洞司撤,天甫十七寨设三郎土舍,辖青寨。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黎平改属湖广,青寨亦属湖广。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属贵州。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三郎长官司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属西靖保管辖。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茅贡乡第六保管辖。   解放后,属茅贡乡管辖。1953——1957年划归寨头乡管辖。1958年划归茅贡破浪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寨头工区辖区。1961年划归坝寨公社。1984年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村民小组,青寨村民委员会仍属坝寨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一直属坝寨乡管辖不变。   青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住三个自然寨。1984年有176户648人,2010年有215户、902人,全村都是侗族,且全部姓吴。1984年有耕地305亩,人均2.12亩。2010年尚有耕地301亩。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红薯、豆类等作物。过去种稻只有高杆和矮杆,产量极低。从85年以后大量推广杂稻种植,亩产达900—1200斤,此外,特产品有松脂、茯苓、太子参、天麻等。   林业主产杉、松、混交林等,84—91年期间,群众唯一赖于出卖木材和种、养殖业取得收入,人均收入仅383元,从92年撤区并乡后,坝寨乡市场建设迅速发展,目前青寨村有从事商业38户、加工业14户、运输业23户、屠宰业8户、饮食业6户、建筑业56户、种养殖业25户,加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等,2010年统计人均收入为2078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建设日益改变,现在家家有电视,部分家庭有冼衣机、电冰箱、耕作机、摩托车、农用车等。   文教、卫生事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995年以前,教学楼是两间二层木质结构,因多年使用已破烂不堪。1996年,国家投资、政府资助建成五间二层砖混教学楼,彻底解决了校舍。2002年撤点并校后,只办一至二年级,有学生28人,公办教师1人,入学率100%。2004年国家实施远程教育项目后,青寨村安有播放点,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收视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科技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发展而建设步伐加快,91年修建寨前水泥拱桥,桥上加建木质风雨桥。96年修筑田坝500米灌溉渠道。97年接通国家电网。98年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当年主街道全部水泥硬化。2004年完成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全村受益,2010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现在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寨貌整洁美观,是坝寨乡侗族风情旅游名胜。   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元,2010年纯收入2078元,人文景观,忠厚、善良、热情是青寨人纯朴民风。吹芦笙、斗牛、勿耶,唱堂歌,是青寨人酷爱的娱乐活动,还有浓厚的侗族习俗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此外有对人民有贡献的,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如明朝时期的吴雍、近代还健在的吴国祥(原任副县长)、吴方针(原任省粮校副校长)、吴邦文(原任广州警备部队副政委)等人。   景点,寨前“风雨桥”、“吴勉床”、“三石墩”、“坪土营盘城”。   文物,川寨鼓楼。   

蝉寨村

  蝉寨村位于坝寨乡境内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便利。蝉寨村东与坝寨村接壤,南与青寨村毗邻,西与罗大村交接,北与器寨村毗邻。海拔670米。年平均气温15—20℃左右,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2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5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属曹滴司辖地。   嘉靖三十六年(1517年)属三郎司土舍辖地。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属直属府管辖。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三郎司辖地。   民国初期属兴安保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路团乡三保所辖。   解放后,1953年至1957—1959年属器寨乡管辖(后改为工区),1961年属坝寨公社边区,1963年复设器寨公社划转器寨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仍归器寨乡管理,1992年器寨乡撤后一同划归坝寨乡至今。   蝉寨村辖6个村民小组,居住5个自然寨(即蝉寨、小蝉寨、下近、下土寨、上土寨)327户、1695人。全村都是侗族,有7个姓氏(吴、石、杨、潘、段、胡、张)。耕地面积725.02亩,其中稻田面积675.38亩,土49.64亩,人均耕地0.48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等作物。80年以前全面对低产田进行改造,但是以常规品种当家产量虽较低产田改造前有所增加,亩产也只能在600至700多斤徘徊。81年党在农村政策改革以后,执行家庭联产承包,群众积极性提高,同时以优质杂交稻种替代常规品种,加上近年来农技部门推广一系列科学种植技术,现在亩产提高到1000至1200余斤,较80年前翻一番。   林业主产杉、松、杂木林等。97年以前林业是群众收入的主渠道,砍伐量较多,从98年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和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现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7.6%,杉、松、杂木林等储藏量较为丰富。退耕还林后的竹林长势茂盛。林业特产品有松脂、天麻。   经济发展情况:92年以前,由于乡镇没有建立市场群众思想只限于小农经济,没有商品意识,收入渠道只有靠卖木材、养猪、卖米。1985年人均年收入仅119元。92年撤并建后,坝寨市场发展很快,拉动了地方各行各业的发展,目前有从事商业户32户、加工业14户、运输业26户、饮食业10户、建筑业49户、外出打工年均700余人,此外家家开发松脂生产,喂养杂交猪。2010年人均年收入2026元。   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91年修成人饮工程一处,解决2至3组群众饮水。小蝉寨自筹3.8万元修建寨脚水泥拱加建风雨桥一座。93年下近自筹4.8万元修寨脚水泥拱加建木质风雨桥。95年修建750平方米,七个教室砖混教学楼。95年接通国家电网。96年修建蝉寨田坝中水泥拱桥,加建木质风雨桥和寨内“入角楼”。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1年修建教师宿舍楼三间二层木房。2002年主街道水泥硬化和修寨门,现在蝉寨村是全乡唯一从岭上搬迁到公路边按城镇规划建设组成的新兴侗寨。   教育发展情况:解放以来蝉寨村一直开办一所完小至今。教师8人(全公办),师资大专有5人,中师2人,高中文化1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校园建设发展很快,解放初校舍在“务纳”(地名),因地势狭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82年搬迁到“寨金”校舍亦是木楼,装修简陋。96年群众集资,政府助资兴建一栋砖混结构9间7个教室二层教学楼。97年又建一幢木质三间二层宿舍,校园周边建围墙,院内有球场,坪子栽花种草,不但校园宽敞,而且环境十分幽美,确是育人成才的好地方。   卫生方面:蝉寨村历年来就有卫生员1人,接生员1人。92年建成村级卫生室后,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现在一般小病都能在蝉寨村救治。同时经常协助乡卫生院开展蝉寨村各项防疫工作,使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蝉寨侗族具有忠厚、善良、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而且热爱“唱情歌”、“堂歌”、“拦路歌”、“斗牛”、“吹芦笙”、“唱戏”等具有丰富侗族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六月六、平安节等。   景物有:下近风雨桥、蝉寨风雨桥、八角楼。   

器寨村

  器寨村位于坝寨乡境内北面。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东与德凤镇中和村、改匡寨接壤,西与孟彦镇罗溪村交界,南与蝉寨村相接,北与高西村毗邻。海拔795米,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达34—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180—215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541—1080581,北纬260121—260171之间,总面积16.98平方公里。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器寨村属蓸滴司辖地。   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司被革除,黎平设府,辖潭溪、八舟、古州、蓸滴、洪州泊里、福襑、永从、西山阳洞等七长官司。器寨属蓸滴司辖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撤蓸滴司辖的天埔十七寨,设为三郎司土舍,器寨隶三郎土舍。三郎土舍直属黎平府管。   道光十二年(1832年)黎平府辖古州、下江二厅。开泰、永从二县。潭溪、八舟等14个长官司,14个长官司中器寨属三郎司辖地。   民国元年,仍沿袭清代建制,器寨设兴安保,辖高兴、高西、杨寨、器寨、蝉土寨、下近、高场、九层、高更、高林遂、平溪、上平头、下平头、平南、勇寨、报洞等二十七寨。   民国二年(1913年),黎平府废,设黎平县和洪州分县,保董不变(1926年),黎平县设六个区(1931年)茅贡始设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12乡,其中器寨设为兴安乡,驻地器寨(1942年),全县废八个区,设两个督察区公署,被废八区隶属铜关督察区公署,将属地划为三个乡,二十三个保,三个乡设在赖洞、茅贡、器寨,器寨乡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迁至路团,改称路团乡。器寨村属路团乡辖地。   1950年,茅贡区解放,废出民国建制,建立区、乡人民政府,黎平县划茅贡区为第四区,下设三个乡,即茅贡乡、路团乡、爱众乡,器寨属路团乡辖地。   1953年,第四区将三个大乡调整为十二个小乡,其中器寨设乡驻地器寨。   1956年,茅贡区将十二个乡划并为七个乡,其中器寨乡不变,辖永光社(高西)、常明社(高场)、光明社(器寨)、红光社(蝉寨),三月七日,全县废区设片,器寨属路团片。   1958年元月,复置茅贡区,恢复七个乡,9月又撤区并社,将全区划为两个人民公社,即乘风、破浪人民公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器寨属辖区。同年十一月将乘风、破浪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恢复茅贡区,实行一区一社,并将七个乡改为七个生产管理区。   1959年,乘风公社改为茅贡人民公社,七个生产管理区改为工区,器寨工区辖蝉寨、器寨、高西、高兴、高场五个生产大队。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即茅贡公社、九潮、坝寨、顺寨公社,器寨村属坝寨公社管辖。   1963年,茅贡区又增设三个公社,即寨头、器寨、爱众。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至此,器寨乡属茅贡区辖地,器寨乡辖五个村民委员会,即:高兴村、高西村、高场村、器寨村、蝉寨村,45个村民小组,直到1992年撤区并乡,器寨、坝寨两乡合并为新建坝寨乡,驻地坝寨。   器寨村辖十三个村民小组,住三个自然寨,387户、1758人,有侗、汉、苗族聚居,其中侗族占总人口95%,苗族个别。全村有21个姓氏(石、何、刘、左、陈、徐、彭、钟、薛、谢、周、王、龚、黄、冷、唐、程、闵、潘、罗、杨),其中石姓占总人口60%。耕地1006.45亩,其中稻田975.03亩,土31.46亩。人均耕地面积0.57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从1982年全面推广杂稻种植以后,产量较80年前种植老品种翻一番,最高产量亩产达1200斤,除上交国家公余粮外,60%户有余粮,农业特产有香米。   

高西村

  高西村位于坝寨乡境内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共281户,1294人。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高西村东与高场村接壤,西与孟彦镇罗溪村交界,南与器寨村毗邻,北与孟彦镇宰官村相连。海拔为815米。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1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541,北纬26°151。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高西村是兴安保辖地(兴安保驻地器寨)。   1931年,茅贡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十二个乡,其中器寨设为兴安乡,辖高西村。   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高西村划归路团。   1953年,恢复器寨乡,高西村转划归器寨乡。   1956年,器寨乡辖永光社(高西、高兴)、常明社(高场)、光明社(器寨)、红光社(蝉寨)。   1958年,撤区并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辖高西村,同年乘风、破浪公社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次年乘风人民公社更名为茅贡公社,下设七个生产管理工区,器寨工区辖高西村。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高西村属坝寨公社管辖。   1963年,茅贡区增设三个公社,高西村属器寨公社辖地。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高西村民委仍属器寨乡管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器寨乡并入坝寨乡,高西村同时划归坝寨乡。   高西村辖11个村民小组,居住两个自然寨,即:高西、洋寨。全村都是侗族,有石、杨、吴三姓,其中石杨二姓人口最多,吴姓个别。265户、1263人。耕地734.9亩,其中稻田695.34亩,土39.56亩,人均耕地0.58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作物。81年前已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将冷、阴、烂、锈改造成良田沃土,但由于品种只限于种常规品种,亩产只在600—700斤徘徊。从82年后,全面推广杂稻种植,亩产可达1000—1100多斤。较81年前翻一番,不但解决温饱,除上交国家农业税外,50%户尚有余粮,农业特产品有“香米”。   林业主产杉、松、杂木林等,97年前砍伐量较多(群众经济来源之一),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后,目前境内杉、松、杂木等储藏量丰富,森林覆盖率60%。林业特产有“松脂”、“茯苓”。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也同步进行。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便利,88修建寨前石拱桥并加建木质风雨桥一座。91年建成人饮工程一处,供全村饮水。95年接国家电网,全寨亮灯。97年完成部分主街道水泥硬化,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修建村办公楼,2002年完成主街道水泥硬化。2003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2004年由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投资13万元建9间3层7教室一栋砖混教学楼。目前全村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通讯良好,饮水方便的文明的村寨。   经济发展随着党在农村优惠政策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从乡镇市场迅速发展以后,拓宽各种农副产品销路,提升了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积极性。转变了过去赖以木材销售取得收入观念。92年前全村只有经商户3户、运输业2户、加工业2户、建筑业5户,平时靠卖米及各养殖取得部分收入,人均年收入仅92元。现在从事商业26户、运输业21户、加工业15户、建筑业49户、饮食业4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400余人,此外,群众开展松脂、茯苓、反季节蔬菜等生产项目。引进优良畜种扩大家庭养殖等都是致富好的门路。2010年统计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也相应发展。高西历年开办一所完全小学,现有6个班级,高兴村小2006年并入高西小学。校舍2004年由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投资13万元建成九间三层教室砖混教学楼,彻底解决常期使用已破烂木质教学楼,完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现在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卫生方面,村级建有卫生室,医务人员1人,接生员1人,完全能满足全村一般小病救治,而且常年协助乡卫生院开展防疫工作。使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人文景观:忠厚、善良、热情、好客是高西人的传统美德,“唱堂歌”、“情歌”、“拦路歌”、“笑歌”、“吹芦笙”、“斗牛”、“勿耶”、“唱戏”是酷爱的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六月六。   高西烈士亭位于坝寨乡高西村杨寨寨脚。1950年1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86师557团二营四连为解放茅贡,在高西战斗中有五位解放军战士光荣牺牲,为纪念烈士,1967年请匠勒石立碑。1984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加固加高,更换石碑,重刻碑文。   古代兵器,明末清初,高西村杨寨有一武士,杨姓,名虽劳虽黎(侗名)武艺高强,生卒年不祥,遗下铸铁盔甲一具,重40多公斤,两臂铁制鳞片似瓦片,另有弓箭一弩,长约5米。1967年,盔甲、弓箭一起送至黔东南州后转至贵州省博物馆。   

高兴村

  高兴村位于坝寨乡境内北面。距政府驻地12公里。座落在坝尚公路边犀牛坡山脚下。东与罗里乡高林遂村接壤,西与孟彦镇罗溪村毗邻,南与高西村交界,北与孟彦村相接。海拔为845米。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0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541,北纬260161。总面积6.72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高兴村是兴安保辖地(兴安保驻地器寨)。   1931年,茅贡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十二个乡,其中器寨设为兴安乡,辖高兴村。   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高兴村划归路团。   1953年,恢复器寨乡,高兴村转划归器寨乡。   1956年,器寨乡辖永光社(高西、高兴)、常明社(高场)、光明社(器寨)、红光社(蝉寨)。   1958年,撤区并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辖高兴村,同年乘风、破浪公社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次年乘风人民公社更名为茅贡公社,下设七个生产管理工区,器寨工区辖高兴村。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高兴村属坝寨公社管辖。   1963年,茅贡区增设三个公社,高兴村属器寨公社辖地。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高兴村民委仍属器寨乡管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器寨乡并入坝寨乡,高兴村同时划归坝寨乡。   高兴村辖两个村民小组,居住一个自然寨,93户、418人,全村都是侗族,且全村姓石。有耕地319.37亩,其中稻田302.5亩,土16.87亩,人均耕地0.79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作物。境内海拔较高,山高水侵,历来以冷、阴、烂、锈著称。84年前,政府号召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使冷、阴、烂、锈变为良田。但由于品种常规,亩产较改造前虽有提高,但亩产仍在600—700余斤徘徊。从82年政府号召全面扩大杂稻种植以后,亩产可达1100公斤,较以前翻一番,彻底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农业特产品有“香米”。2010年开始,逐步发展中药材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大力发展优质茶园。为坝寨乡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林业主产杉、松、混山林等,长期以来卖木材是群众取得经济收入之一,从92年建并撤后,乡镇市场建设快速发展,人们抓经济目光转向市场,依赖卖木材取得收入现象改变,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后,森林得到保护,目前境内杉、松、杂木等林储藏量丰富,为群众长期开展松脂生产,天麻种植提供丰富资源,特产品有“天麻”、“松脂”、“茯苓”。   经济发展情况:以前卖木材是家庭收入的主渠道,各种养殖业是辅助收入,全村只有商业1家,运输业1户、外出打工人员极少,年人均收入仅为92元,从92年以后,乡镇市场发展很快,群众抓经济目光转向市场,全村经商户发展到4家、运输业7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200余人,同时开展了松脂、天麻、茯苓生产项目。2004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征收后,粮食多了,家庭养殖也发展了,由于收入渠道拓宽了,2010年统计人年平均收入为204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也同步进行。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便利,95年接通电网、全寨亮灯。96年修建砖混结构九间二层八个教室校舍,彻底解决办学条件。97年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供全村收视。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2年省党建扶贫投资人饮工程,全村受益。2003年乡政府投资3万元硬化街道1.5公里。2004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现在全村,2010年,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完成了全村步道硬化,修建了篮球场,名族文化戏台,因此,现在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通讯良好,饮水方便的文明的村寨。   文教卫生事业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96年,群众投资10万元,政府资助1万元建成一栋九间二层八个教室教学楼,永别长期使用破烂不堪木质楼。师资方面,2003年前全是民办老师,2004年转公办老师,彻底减去群众负担,2004年,校内安装远程教育播放点,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及时收视党的方针政策、科教等节目,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科技水平。2006年,为了优化教学资源,高兴村小学并入高西小学,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卫生方面,撤并前有赤脚医生1人,撤并后,建成村级卫生室,现有医生1人,接生员1人,小病一般不出村,而且常年协助乡卫生院开展各种防疫工作。为人民身体健康作贡献。   人文景观:高兴侗族以忠厚、老实、憨厚、善良、质朴、好客为优良传统。热爱唱“堂歌”、“情歌”、“拦路歌”、“笑歌”、“吹芦笙”、“斗牛”、“勿耶”、“唱戏”等为娱乐。每逢盛大节日,高兴、高西、器寨等村常相往来。   高兴境内山峰起伏,主峰“犀牛坡”海拔1091.7米,是乡境内制高点。93年乡政府已将周边群山开垦成600亩茶园,2010年又新建茶园500亩。而今满山翠绿。每逢天晴,登山远眺,黎平南泉山沥沥在目,南望只见高兴、高西、器寨依稀可见。北俯孟彦、罗里一带风光尽收眼底,遥瞻天际,一望无涯。和风吹拂,心旷神怡,真令人留连忘返。   

高场村

  高场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东与德凤镇平南村接壤,西与高西、器寨两村毗邻,南与德凤镇中和村、改匡寨相接,北倚罗里乡九层村交界,地处八舟河上游。海拔为670米。年平均气温15—20℃左右,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4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581,北纬260161之间。总面积22.7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仍沿袭清代建制,划为四个联保,即兴义保(孟彦)、兴安保(器寨)、西靖保(茅贡)、明义保(票寨)。高场村属兴安保辖地。   民国20年(1931年),黎平县辖八个区,135个乡镇。茅贡始设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12个乡,其中乡境内有兴安乡(器寨)、高场乡(高场)。1936年茅贡区增设九阡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茅贡区将十二乡一镇调为四个联保。高场村隶兴安乡(器寨)联保,第五保辖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高场村隶器寨乡辖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称路团乡,高场村仍是第五保,属路团乡管辖。   1950年,茅贡区解放,黎平县划茅贡区为第四区,下设三个乡,即:茅贡乡、路团乡、爱众乡,高场村属路团乡管辖。   1953年,茅贡区将三个大乡调为十二个小乡,高场村划归器寨乡管辖。   1956年,茅贡区将十二个小乡合并七个乡。器寨乡不变,高场村仍属辖地。同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将乡人民政府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高场村设常明社属器寨乡管辖。   1958年,茅贡区将区内39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人民公社。即:乘风、破浪人民公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高场属辖区。同年十一月,将乘风、破浪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并将七个乡改为七个生产管理区。高场村仍归器寨生产管理区。   1959年,乘风公社改为茅贡人民公社,七个生产管理区改为工区,高场大队属器寨工区管辖。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即茅贡、九潮、坝寨、顺寨公社。高场大队属坝寨公社辖区。   1963年增设三个公社,即寨头、器寨、爱众三个公社。高场大队划归器寨公社管辖。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高场村民委员会仍属器寨乡管辖。   1992年撤区并乡,器寨乡撤,高场村划归新建坝寨乡辖区。   高场村辖十三个村民小组,居住三个自然寨、362户、1743人,都是侗族。全村有6个姓氏(杨、吴、潘、林、何、宋),耕地1249.94亩,其中稻田1185.72亩,土64.22亩,人均耕地0.72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籽、红薯、豆类等作物。林业主产杉、松、杂木等,历年来木材是高场取得经济收入之一。从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后,现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63.8%,杉、松、薪炭林、杂木林等储藏量极为丰富,为村民开发松脂生产提供丰富资源。特产品有“松脂”和珍稀树种“含笑树”200亩,有极高的科研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情况:历年来木材销售是高场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零星的种养殖业收入甚微,其它行业经商户也只有8户、运输业15户、加工业8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800人,此外家家开展松脂、茶叶生产项目,由于收入渠道拓宽了,2010年人年平均收入为1927元。   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早在66年已修通林区公路,88年兴建砖混结构五间二层村委会办公楼,89年建成大寨门口两座水泥拱桥,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5年接通国家电网,96年修建寨脚木质风雨桥,99年修建第二栋砖混结构教学楼,2000年下高场完成人饮工程,解决下寨人畜饮水,2003年高场大寨建成人饮工程,大寨受益,2004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2005年开通移动座机后,通讯大为改观,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建设也日益改变,现在家家有电视,户户坐新房,部分也有电冰箱、洗衣机、耕作机以及摩托车、农用车等,现在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饮水方便,已成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新兴侗寨。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相应发展,高场村历年来办一所完全小学,目前有6个班级,入学率100%。校舍从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9年修第二栋砖混教学楼,两栋共有10个教室,校园面积4.5亩,周围建围墙,一端建校门,院内有球场,周边栽花种草,环境十分良好。另外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校内安有接收点,专人管护,定期播放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科教片,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质,同时提高了广大群众劳动致富的科技水平。   卫生方面,原来有村级赤脚医生二人,接生员一人,92年撤并建后,建立村级卫生室二家,接生员一人,常年走村窜寨为老百姓行医治病,并协助乡卫生院共同做好高场村各项防疫工作,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人文景观:高场村是具有悠久历史古老的侗族村寨、忠厚、老实、善良、热情、好客是高场人优良传统,特别热情好客已被周边村寨传为佳话。历史传承至今有丰富的侗族“情歌”、“斗牛”和“吹芦笙”等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平安节等,都是侗族人久传不衰的习俗。   高场大寨后龙山约有三百多亩“含笑树”林群,树冠高达25米以上,树龄约一千多年。分别为深山、亮叶、白叶含笑,约有37000多株,是整个黎平境内独有的珍贵树种。该珍贵树种已得到有关专家评估论证。2001年中央电台曾播放有关短讯。   大寨鼓楼是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古建筑物,楼高七层,四大柱结构,四倒水瓦面,建于1926年(即民国15年),至今近100年,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矗立于寨中。   96年修建寨脚水泥拱桥,跨度约20米,单拱横跨两岸,桥上加建11间木质风雨桥,县民委出资,本寨匠工设计,建造精美,雄伟壮观。桥下潺潺流水终年不息,两岸参天古树成阴,晨曦普照,景水相互晖映。若桥上小憩,河风吹拂,令人疲倦顿消,实为夏热乘凉的好去处。   高场烈士墓:位于下高场寨脚半公里的山坳,1943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高场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上天寒地冻,3名战士牺牲于高场,为纪念革命先烈,于1967年修建此亭,并立石碑一块。2004年贵州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标题为《一把铜锁锁》报道红军过境时的故事。   


高场村特产大全




高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