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斗村位于大稼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与平底村、八里村、俾嗟村和锦屏县启蒙镇毗邻。全村辖8个自然寨(肖家、归斗、塘途、乌勒、乌碰、下刘、上刘、杨家),9个村民小组(其中乌勒寨含四五小组),225户,1051人。全村国土总面积9.1平方千米,2009年人均产粮量为229.9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1762元,林地总面积7191亩,森林覆盖率59%,组责任山、集体山林共约4713亩,自留山2478亩。现在村所在地为三板溪库区,开展村库区渔业养殖,已开通大稼乡政府到村及乌勒大桥的村级公路,村委组织全体村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212 | 557300 | -- | 查看 归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岑凤村 |
岑凤村位于黎平县东部山坳里,距大稼乡政府驻地1.5公里,平均海拔815米。全村共有6个生产小组738人,是一个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8.84亩,人均占有耕地0.337亩,年人均产粮101.5公斤、人均纯收入794元,是我乡的一类贫困村之一。村里共设有1个党支部,共有0党员12名,其中女党员1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两委机构健全 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一是抓交通建设。2006年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硬化村寨道路6800米,2009年6月,完成1.5公里通村公路,彻底改变了交通落后面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抓水利建设。自2006年以来,疏理抗排渠道1205米,新建灌溉引水渠道2条4500米,埋设涵洞3处,改造低产田50多亩,农田水利告别了“望天水”的历史,基本达到“田成方,渠相连,排灌自如”的要求,农田单产大大提高。三是抓供电、通讯、广播电视建设。先后架设高低压线路共计2.2公里,新建了村级广播室,接通有线电视,实现了电信、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70%以上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四是抓教育卫生事业建设。新建了远程教育活动室,确保全村群众集中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资源;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五是抓改水改厕工程。全村有消防机一台,建设了消防水池2口,76%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实施沼气工程,30%以上农户用上卫生厕所。六是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2006年投资4.8万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室,设置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青妇活动室等,使村部成为全村党员、群众议事、办事、学习、娱乐中心。 此外,岑凤村两委历来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两委班子成员把农民工培训任务分解到人,负责各自联系农户家庭的培训宣传和组织,2006年以来,全村共组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累计102人次,受训农民工成为带动全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2006年—2009年,全村外出农民工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5万元,户均增加9600多元。 |
归斗村 |
归斗村位于大稼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与平底村、八里村、俾嗟村和锦屏县启蒙镇毗邻。全村辖8个自然寨(肖家、归斗、塘途、乌勒、乌碰、下刘、上刘、杨家),9个村民小组(其中乌勒寨含四五小组),225户,1051人。全村国土总面积9.1平方千米,2009年人均产粮量为229.9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1762元,林地总面积7191亩,森林覆盖率59%,组责任山、集体山林共约4713亩,自留山2478亩。现在村所在地为三板溪库区,开展村库区渔业养殖,已开通大稼乡政府到村及乌勒大桥的村级公路,村委组织全体村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平底村 |
平底村位于大稼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40户1390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现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3名,其中女性党员3名;35岁及以下3人,36至45岁3人,46岁及以上17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人,高中、中技1人,初中及以下21人。有村级活动场所,村两委机构健全。村党支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坚持以“暖民心、合民意”作为工作落脚点,主动跑部门,加大争取项目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和阻碍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电、路、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通过村党支部不断努力,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争取资金100多万元解决全村人饮工程,现做到户户通自来水,人人有水喝。通讯上有移动、联通两个网络。 据统计,村内已拥有手机几百部,村村通电话几十部,已基本达到用电话了解全村。现在全村用电普及率已达到100%,沼气池已建20多口,厕所已改40多户。在养殖业上,截止目前,全村养猪100头以上的2户,养羊50头以上的已有1户。 |
俾嗟村 |
俾嗟村位于大稼乡东北部,距乡驻地19公里,辖俾嗟、罗家、董翁、上眼批、下眼批、俾哉、弄霞七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219户,1024人。村所在地设在俾嗟寨。聚居苗、侗两种民族,有吴、潘、张、王、姜、金、龙、杨、罗九种姓氏。 全村总土地面积8.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5.7亩,占总面积4.4%;林地面积10575亩,占总面积82%;草地面积210亩,占总面积1.6%。人均产粮224.6公斤,1985年人均纯收入174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697元,较1985年增长了4倍。属省级一类贫困村。“撤并建”前隶属于平底乡,1992年2月划拨并归大稼乡,受大稼乡管辖。俾嗟村平均海拔700米,平均气温25℃。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制,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薯类;林业主产杉木;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魔芋、烟叶等。 俾嗟村设有一所完小,有6个班、教师6人,在校学生136人。村级卫生室1间,赤脚医生1人。2002年俾嗟村接通国家电网,解决了村民用电照明难题,现已半数村民拥有了电视机部分村民还用上了洗衣机等。2003年建成村级办公楼。2004年开始修建通村公路2条,其中一条从岑趸茶场接大平林区公路至上眼批,另一条从岑趸场下方到俾嗟寨。 |
岑趸村 |
岑趸村位于大稼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高度940米。全村辖1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12户,952人。全村国土总面积14955亩,其中非林业用地2661亩,林业用地面积12293亩,有林地面积11245亩,含重点公益林10亩,一般公益林50.5亩,商品林11184.5亩,森林覆盖率75%。有村集体管理林地12宗812亩,各组集体山林共约2108亩,其中自留山3865亩,责任山4460亩。已接有自来水,水源充足时,基本上能满足全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装有-村村通工程接收机,实现-实时转播和收看。村内实现步道道路硬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现在全村群众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正在大力发展生产,努力创建生产大发展,建设团结和谐的新农村。 |
岑努村 |
岑努村位于大稼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平均海拔880米。全村辖2个自然寨9个生产小组,222户1012人,是一个苗、侗、汉族聚居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6.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9.8亩,林地9424.3亩,人均产粮185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285.8元,是典型的边远山区贫困少数民族村寨。村里共设有党支部1个,共有支部委员3名,其中书记1名,委员2名。共有0党员21名,女党员2名。高中及以上文化4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原小学教学楼作,已成危房。 岑努村党支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坚持以“暖民心、合民意”作为工作落脚点,主动跑部门,加大争取项目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和阻碍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电、路、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通过村支部不断努力,2002年新修渠道4000多米,彻底改变了农业灌溉难的问题。2007年,争取校建项目1个,投资35万元的村完小教学楼已正式投入使用,教学器材、设备配备齐全。2008年,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筹措资金8万元新修村道1公里。 |
平修村 |
平修村位于大稼乡东部,距大稼乡政府所在地10.5公里,全村共2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18户950人,平修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1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全村现有耕地449.2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平修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为贫困落后的为苗族聚居村寨,现在这个小山村在新一届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八里村 |
大稼乡八里村地处大稼乡东部,距乡所在地24公里,与本县的罗里、及锦平县的启蒙镇相邻,是黎平县边远贫困乡村之一,也是我县移民村和库区旅游村。八里3个生产组1个自然寨,总人口280余人,主要民族以汉、侗民族为主。村总面积为3.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450米,是全乡海拔平均最低的村。 近年来,由于我州兴建的三板溪电站水庫隔断了八里与河对岸及外界的往来,村民与外地的交通存在着较大困难。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新路和库区码头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
岑桃村 |
岑桃村位于黎平县大稼乡南部,地处东经108°51′20″—108°51′25″,北纬26°21′36″—26°21′40″之间,东与平格村为邻,南和邓蒙村接壤,西靠荣咀村边界,北抵大稼村河流,海拔78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一个自然寨,辖6个村民小组,聚居姜、那两姓,132户525人,0党员10人,其中女党员2人,是苗族集居的村寨。全村国土面积2.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810米,林地面积2698.5亩,草地面积130.3亩,耕地面积315.41亩,人均占有耕地0.57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人均产粮185公斤。 1956年至1979年高级社时期,岑桃、平格、便晒三个自然寨为一个生产大队,即“联合大队”。1980年为方便工作,经请示县政府审批,把“联合大队”一分为两个村,岑桃自然寨为岑桃村。岑桃村适龄儿童到大稼小学就读。 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薯类、豆类。村民特别重视杂交水稻的育种与栽培,提高种田水平,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努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林业主产杉木,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等。 岑桃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沿袭着苗族勤劳俭朴的光荣传统,只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思想观念落后,群众素质偏低,致使全村发展动力不强,增收渠道单一,居住拥挤,房屋破败不堪,曾经是一派“屋顶长草、屋内养老”的景象,生产生活条件很差。2008年初,岑桃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配套项目,修通了公路,为加快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特别是2009年初,为大力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村容寨貌,岑桃村积极争取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场地,规范建房规模,全村共实施危房改造57户,建筑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目前,危改户房屋建设已全部完成,因无资金和项目投入,村寨道路、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不久的将来,一个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干净整洁的苗族新村寨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
竹山村 |
竹山村位于大稼乡西南部,是大稼乡一个边远的汉族聚居村,与乡内高枧村、高架村相邻,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111户570多人,坐落在平均海拔1260多米的山顶上(全乡海拔最高的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845元,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村。由于山高人多田少,1998年以前,一年有6个月时间靠政府救济度过,每到乡政府驻地赶场的日子,到乡政府要救济的竹山村民成群结队扛着扁担,提着两只口袋,成为名副其实的“扁担村”。税改以前人均负担的25.91元农业税要分为三年才交清。 1998年后,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带动,使竹山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是实施退耕还林(草)、林草间作,全村共完成退耕还林(草)1200亩、平均每户10亩,每年可解决竹山村粮食180吨、资金2.4万元,人均粮食0.32吨、资金42.8元,解决了群众温饱。 二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耕地开发占补平衡,发展畜牧业。以退耕还林和耕地开发为契机,推广林草间作技术,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林牧结合的种草模式:(1)在退耕地造林时建立等高线林带,即一带林一带草,以红(白)三叶和多年生黑麦草混播,达到林花茂牧旺双丰收的效果;(2)在已开发好的冷水塘耕地项目基地上以皇竹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牛鞭草套种,一年四季永续利用。 三是实施沼气工程示点建设,开展种草一养畜一沼气生物链工程建设。即种草养畜、畜粪作沼气、沼液作肥,做到无公害处理的良性循环生态过程。 四是大量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家庭收入。现在村内已通公路,有村级卫生室。2008年竹山村整村推进项目开工实施后,通过优质稻、通丰植物营养液及脱毒马铃薯等项目的实施,竹山村粮食产量得以稳定增长,总产比上一年增长了20.2%,于本土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同时,步道硬化项目的进本完工,群众无需再象过去那样,日夜行走小心翼翼,宽敞整洁的水泥步道蜿蜒盘旋于村寨,脏、乱、差的现象正逐步改观,男女老少喜上眉梢,群众安居乐业! |
高孖村 |
仙女杉的故乡——高孖(Nià),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座落在宝塘山东南山麓下黎-尚公路边犀牛岭上,海拔高度800—1200米,全村共10个生产小组,241户,1053个人口。全村国土总面积11784亩,其中农田用地面积479亩,林地面积9607.5亩。人均年产粮3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215元。全村共有0党员40人,其中女性党员5人,高中及以上文化12人,35岁及以下8人、36—59岁18人,60岁以上9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在建设之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高孖寨的座落别具一格,它不像多数侗寨那样选择依山傍水的坪地居住,而是座落在险、峻、奇、秀的半坡上,地基呈梯式的一色木质吊脚楼房屋从寨脚升到寨头,给人以步步高升之美感。再加上寨脚花桥、寨中石板路、石井、寨边花街和三株高大仙女杉、寨后万石梯田、后龙古树林的点缀,使高孖成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侗族村寨,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十一?五”期间民族旅游发展村寨。 高孖寨是侗族琵琶歌发源地之一。杨固岚(1852——1912)以前,四十八寨侗族地区,只有少数男子弹唱琵琶歌。自杨固岚编出《初相会》、《相亭短》、《相亭长》、《相塔》、《找计》、《钱欠短》、《钱欠长》、《父母》、《奶尾》、《嘎邓》、《报勾》、《捞堂》十二级“嘎端”(歌组:一组有九首至几十首,一首有几韵,均由男女歌手对诗联式地对唱)和培养了第一批女歌手,并首创了男女歌手绕堂走步用琵琶伴唱对侗歌、踩芦笙舞歌堂后,黎平四十八侗寨、榕江七十二侗寨才盛行逢年过节请男女歌手“踩歌堂”对唱侗歌的。这一侗族习俗文化表演形式的创始人是高孖寨杨固岚。后来在挖掘、传唱发展杨固岚“嘎端”和袭行杨固岚“歌堂”上,榕江县的“晚寨”、黎平县的“尚重”已率先发扬光大。四十八寨侗族琵琶歌“嘎端”发源地的高孖,为传承杨固岚的“嘎端”、“歌堂”,近三年来已四次组织歌堂盛会纪念这位倾一生心力为繁荣侗族习俗文化的先驱,同时也培养了多名歌师歌手。除了琵琶歌之外,高孖人还擅长唱酒歌(亦称拦路歌)。酒歌适用于婚嫁、新建、入宅、生子、公益事业志庆、迎客等喜庆之事独唱、合唱、对唱。酒歌感情热烈、豪放、动听,大都用赋、比、兴手法,易学易记,勿需乐器伴奏,适应性极广,它为侗民在喜庆日子里增添无穷乐趣和热烈气氛。高孖还有动听的山歌(情歌),是高孖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歌,这种歌调柔润委婉,悦耳动听,令人陶醉。歌词生动形象,比喻恰切,内容丰富,勾人心魂。现在黎平榕江侗族歌堂也引入这种山歌以增添歌堂尤其是夜晚歌堂的热烈气氛。 条劝。用汉语说,就是侗族的词赋。也是用赋、比、兴手法,讲究一定韵律,适用于劝人行善、劝人婚嫁、敬尊长喝酒等独白之用。由于“条劝”编得入情入理,有教育说服力,亦可算为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高孖寨侗族的精美服饰和特色食品以及传统节日与四十八寨侗族地区一致,在此不再叙说。 在大稼乡侗苗族村寨有20个,自然风光无限,少数民族节日繁多,内容丰富,但最具旅游特色的村寨还是首推高孖。高孖是三板溪建成后,中外游客游览三板溪电站后,从五个码头登陆和由黎平乘车进入尚重老片区直接进入大稼乡或折转进入大稼乡的必经之旅游景点。有鉴于此,大稼乡政府决定先在高孖村搞好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使之具备一定容量的接待游客的能力。 |
盘现村 |
盘现村位于大稼乡西北角,距黎平县大稼乡政府所在地6.5公里,全村总面积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亩,全村辖5个村小组,672人,全部是侗族,分布在弄世进,上、中、下盘现和包脑五个自然寨。大尚公路贯穿村所在地中盘现,是尚重片进入黎平的必经之地,交通较方便。盘现村五个自然寨均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村。 盘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2008年盘现村弄世进、上盘现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修通了通寨公路,结束两个自然寨肩挑背驮的历史。 盘现村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水平落后。原来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采伐商品林木,由于过量采伐和国家天保育林后,经济来源出现了断层;现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外出务工只靠出卖苦力,收入也比较低,群众生活还很贫困,群众希望摆脱贫困愿望十分强烈。 |
大稼村 |
大稼村是大稼乡政府当地村,是全乡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海拔高度为690米,全村共辖2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197户,820人,村内居住全是侗族。全村总面积4.04平方千米,共有耕地面积229亩,其中,水田214.89亩。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电视普及率99%,近两年来计划生育合格率均达100%,安装程控电话80门,99%的农户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现在正在推进保持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荣咀村 |
荣咀村位于大稼乡西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大约3千米;位于县城西效,距黎平县府所在地大约55千米,黎尚公路经过,与大稼乡邓蒙村、大稼村、岑桃村、高稼村、岑凤村、高枧村和孟彦镇岑湖村毗邻。全村168户,总人口为669人,均是苗族,属苗族聚居地,苗族文化特色浓厚。全村占地面积5.0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840米,林地面积为6490亩,林木覆盖面积达81.03%,草地面积为140亩,耕地面积为258.9亩。荣咀村相传在顺治年间就迁居到此,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保留着牯藏节、尝新节、芦笙舞、斗牛、过苗年等传统习俗。 |
邓蒙村 |
邓蒙村位于大稼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辖4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312户1471人。有苗、汉、侗三个民族聚居,其中苗族人口约占90%。土地面积为19415亩,耕地面积为507.4亩,其中水田面积479.7亩,年人均产粮192.1公斤,年人均收入1750元,系我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寨,亦为省级一类贫困村。 全村建有一个基层党支部,现有0党员30名,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名,高中、中专3名、初中及以下21名;全为少数民族;35岁及以下9名、36-45岁6名、46-59岁3名、60岁及以上12名。村“两委”班子健全。 邓蒙村境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楠竹、草地、野生稀缺植物及药材等资源均较为丰富。林地面积15602.8亩,其中杉树林1000多亩,草地面积1670亩,楠竹林面积200多亩。天然水塘较多,共99眼。民族风情也极具特色,除了传承至今的丰富多彩、古典淳朴、浓郁厚重的民风民俗外,村寨楼房建设、民居环境营造等依然保留完好的民族特征。尤其是邓蒙大寨,竹木掩映,远眺全寨容貌,林中有寨,寨中有林,民居若隐若现,整个人居环境呈现的是古朴民风、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人间美景,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绝佳境界,人文、生态和民族旅游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及较高的开发价值。只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市场,目前丰富的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整合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加之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全村经济来源单一,外出务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至今一直未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邓蒙村各届“两委”均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致力于扶贫攻坚,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路子,整个工作局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建起了完小新教学楼及修缮了部分附属设施,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开通了村级公路、进寨公路和机耕道;建成了党员领导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和村级活动室;人饮工程也正在完善之中,扶贫攻坚工作已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邓蒙村进一步加大发展村级经济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草养畜和天然林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村寨内街道和步道得到了硬化,村民住房也正实施拆皮改瓦,民居环境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村容寨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现在,邓蒙村正朝着创建民族、生态、旅游、文明、富裕示范村而努力奋进。 |
高枧村 |
高枧村位于大稼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平均海拔880米,全村6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168户778人。总土地面积6.47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8219.5亩,耕地面积333.3亩,水田面积319.84亩,草地面积560亩。人均粮食产量142.2千克,农民人均收入1289元。有0党员15人,女党员1人,初中及以上学历11人。 高枧村党总支按照“五好”村党组织目标和新农村建设标准,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总支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
平革村 |
平革村地处黎平县大稼乡,位于大稼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平均海拔670米,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至平修,南至岑桃、邓蒙,西至大稼,北至大稼、岑努,共8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总户数154户,672人,居住着侗、苗等民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耕地面积344.2亩,设党支部一个,有党员13人,高中文化1人,支委中有1名为高中文化,有村级活动场所,村两委机构健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