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潮村位于平寨乡西北角,距乡政府10公里。平寨至乌潮公路直到寨中,东接纪德村,南连尚重镇,西接德化乡,北靠有名的青山界。
乌潮村1992年前属六合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并入平寨乡,现辖乌潮、堂灼上寨、堂灼下寨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40户,951人。分姜、姚、杨、王四个姓氏。有耕地面积458.40亩。
乌潮村是境连黎、锦、剑的三角地,也是平寨乡最边远的行政村。一条小溪流经乌潮寨中至村口便倾泻直下,形成一个高约50米的瀑布。瀑布两岸,悬崖峭壁,景色极为壮观。昔年,凡是偷摸扒窃、违反寨规族约的首恶,都被推下悬崖以处死。因而这里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凄凉之地。1962年,纪德寨兴修水利,从悬崖上凿石开沟,劈山引水,从此,这里常有人来往,往日的惨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昔日的冤魂恶鬼也早已烟消云散。2002年,乌潮、纪德两村自筹资金10万余元,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水泥拱桥。桥由纪德寨退休干部胡炳益设计建造。此桥架成,既方便了行人来往,又增添了本境风光。
乌潮村原始森林连片。1985年,逐渐披上级分配的指标数分片间伐,他们把钱用在建设上,1994年,用木材款47万元修建了两幢砖木结构教学楼,其中乌潮寨一幢,投资25万元,堂灼一幢,投资22万元。同年与纪迫、纪德合资40万元,并得省资助10万元,木商陈楚斌资助80万元,修通了平寨至乌潮公路,把亘古以来的道路梦想变成了现实,为边远山区的建设打开了大门。交通便利了,乌潮村农民已开始盖起了砖房。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山村,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乌潮村与纪德村毗邻,他们共高歌堂,每逢自己的隆重节日,都在此欢聚一堂。他们节日同日、歌同声、笙同韵、人同心。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在这苗岭山区,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着。以他们的朴实与勤劳,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1213 | 557300 | -- | 查看 乌潮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平寨村 |
平寨村地处平寨乡政府所在地,总面积约8000亩,东南至塘旧村、西至腊亮村、北至岑同村,全村共分三个自然寨居住。 平寨村与腊亮村、平途村、格湾村、塘旧村、高绍村、高仲村、岑同村、党脚村、纪迫村、纪德村、乌潮村相邻。 |
腊亮村 |
腊亮村位于乡政府南面,东邻平寨村,南接平途村,西连格湾村,北靠纪迫村,平均海拔750米,距乡政府1.5公里,大稼乡至平寨公路沿境而过。 腊亮村1984前各为为明亮大队,1984年后明亮大队划分为两个行政村,即腊亮村和格湾村。腊亮村民委员会设在腊亮,辖腊亮、岑柳大寨、岑柳小寨3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312户1069人,分为姚、杨、姜、江、罗、王6个姓氏。岭柳大、小寨为侗族,腊亮寨以苗、侗杂居,全村有耕地面积623.93亩。 腊亮村三寨多姓习俗,有异有同,腊亮寨苗族习俗与衣着,和平寨、六合、高仲、等村寨苗族略有不同,他们不过苗年,过春节,同样吃牯、试新、吹芦笙、踩歌堂。她们的装束各异,女装为长袖、分大袖、小袖两种、均配各种花边。下装为短裙、长至膝盖、膝盖以下为兰、黑相间的套筒。三寨中,有的试新(吃新)、有的过七月半、有的过六月六、有的则过端午时、他们共牛场、同吃牯。 腊亮村与格湾村位于乌麻溪头、小溪两岸杉木连片,1980年以来,逐年分期间伐,木材自上流水运至腊亮桥头转为车运,当年,乌下江在桥头设有木材收购点,因而这里成了木材水陆交货的营运站口,当年务工者云集,木商来往频繁,热闹一时。给腊亮村的经济带来了一时的繁荣。 腊亮村设有完小一所,75年前为完小。后因师资等原因改为初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要到平寨小学就读,学校也由坳上迁至腊亮寨中。1996年,村民委自筹资金在原校址重建木质教学楼,2002年复办完小。腊亮小学在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黎平一中,地方电力局的资助,新建了一个标准水泥球场,和一个砖混结构校门。并添置了部分教学设备,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改善,为腊亮、格湾两村的适龄儿童入学提供了方便。 腊亮村顺平寨至大稼公路分三寨居住,他们凭着有利的交通条件,正在为家乡的变化而建设着。 |
平途村 |
平途村位平寨乡南端,东连大稼乡,西南接尚重镇,北与腊亮村接壤,距乡政府6公里,平均海拔1085米,是我乡平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平途坳是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由平途坳流向东南的归埂溪属都柳江水系;流向西北的乌麻溪则流归清水江、注入洞庭湖。 平途寨的欧文清在清未年间曾任高洋大款款首,他对治理地方作了大量工作,平途寨后龙禁山是他倡议封禁的,一百多年来,平途人始终保护着这片禁山,人们从未在此动过刀斧如今仍古木连片,遮天蔽日。 平途坳是大稼至尚重的必经之处,1976年黎平至尚重公路修通后,1971年尚重粮管所在平途设粮站。负责征收大稼、平寨、尚重交界的公余粮,平途粮站每年为国家征收公余粮约100余万斤。每年秋收时节,挑粮入库者络绎不绝。平途粮站于1980年迁至平寨。 平途村民委员会设在平途,辖平途、扒黑、扒凤、唐赖4个自然寨,现有205户,730人,耕地面积426.11亩。分为欧、石、杨、吴、李等姓,有侗、汉两个民族。1986年黎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动用机动材指标240立方米,修建了平途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并添置了部分教学设施,为高寒地区的孩子就地入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平途村山高水沁,冷阴烂锈田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平途村的田间作物长势不佳,造成粮食欠收。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了优惠政策,政府对平途村的扶助也逐年加大。 |
格湾村 |
格湾村位于平寨乡政府西南,东连腊亮村,南抵平途村,西邻尚重镇,北毗纪迫村,距乡政府4公里,平均海拔826米。 1984年前和腊亮村为明亮大队,1984年后另设格湾村,村委会设在格湾、XX年格湾遭受火灾,村民们为了便利生产,大部分人家都往两面田榜上迁,现格湾寨仅存数户人家。因而格湾村民委员会迁设于岑优下寨,辖岑优、格湾、岑更、杀绝、故赖、打卦田6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39.86亩,197户701人。全村有苗、侗、汉3种民族,居住着杨、吴、姚、龙、江个姓氏,3种民族杂居在6个自然寨中,各种民族的习俗也在相互融通着。 格湾村分驻于三大山岭之间、中间相相隔两个深谷,三山高耸,云蒸霞蔚,村内的最高峰北脚坡为全乡最高点,海拔1348米。各自然寨分居在三座大山山腰梯田的凹处,寨之寨对面而居,6个自然寨可一眼望见。“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是格湾村的真实写照。 格湾村因山高坡陡,全村四季温差明显。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自我乡引进杂交水稻以来,加上推广了两道育秧技术,粮食较以前有了增产,逐步缓解了农民缺粮的困难,农民收也逐年上升。格湾村原有初小一所,2002年根据上级指示,撤点并校,初小并归腊亮小学,学生均入腊亮小学就读。原建木质教学楼改为格湾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并设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收视点。全村有岑优、岑更、打卦田3个自然寨完成了人饮工程,并安装了消防设施。2005年8月已修通了公路,公路由腊亮寨直到格湾全村各自然寨的建设正在变化中。 |
塘旧村 |
塘旧村坐落在黎平县平寨乡的东北面,与锦屏县固本乡接边相邻。距离平寨乡政府所在地有6公里,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27户,人口904人,有三个自然寨,分为塘旧、格东、大田坳,是少数民族为主的一类贫困村。 |
高绍村 |
高绍村地处平寨乡东南面,坐落在双龙山内,全村海拔在480米至1180米之间,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西与本乡高仲村接壤,南面与本县大稼乡岑趸村、岑努村相邻,西面与大稼乡盘现村和本乡塘旧村交界,北面和锦屏县固本乡有一河之隔,全村辖俾雅、高绍上寨、高绍下寨、周家坪、高面老5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69户,1025人,全村森林覆盖面积9682.5亩,占总面积的79%,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700元,全村除高面老,周家坪修通小型车便道外,其他自然寨都修通了大型通车道路。从大稼乡岑努至周家坪到高仲坳分叉到高绍上、下寨接俾雅至马鞍山接锦屏县固本乡旅游公路距三板溪库区景点2公里,到牛角湾、可随俾雅溪而上步行1里到龙潭瀑布(高40米、宽18米),入口两则悬崖峭壁,成峡谷状,是纯天然美景。 |
高仲村 |
高仲村位于平寨乡政府东方,东南与大稼乡接坑壤,西邻高绿村,北与锦屏县固本乡一溪相隔距乡8政府公里,通村公路正在修建中,平均海拔642米,是平寨乡平均海拔最低的行政村,唐朗寨海拔470米,为平寨的最低处。 高仲村四个自然寨的姜氏始祖从锦屏县河口初迁于高练坡的半山处居住,先前此处全是竹山,苗语称为“俾楼”(意为竹子山)后分四支分驻在本山脉的两面,高仲、高沙靠东南面,高练、堂朗靠西北面。相传,四支分居后,为保持团结,共在高沙坳同穴共栽两棵杉树,东南的一棵代表高仲、高沙两寨,西北的一棵代表高练、堂朗两寨。年长月久,两棵古杉早已“合二为一”树木皮把两棵紧紧包住,分不清是两棵合拢而成的,树高约3米又分成两棵直劲上升,树高约20余米,两棵树干高大一样,如今,古杉仍遒劲有力,始终象征着四寨的团结,樗着他们的发展是一致的。 高仲村1956年与高绍村合称为八一大队,1984年,八一大队划分为两个行政村,高绍村和高仲村。高仲村以高仲寨取名,因高仲寨地不适中,逐把村民委员会设在高沙寨。1992年前属平底乡,1992年撤区并乡,划归平寨乡,村委会仍设在高沙。辖高沙、高仲、高练、堂朗四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365户,1425人,共有耕地面积1047.02亩。有姜、吴、龙、潘、徐、陶6姓。全村全为苗族,他们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苗年只作为一般节日过,其它的习俗与乡内苗族相同。 高仲村的茶油是出名的,原来的茶油山连绵九冲十岭,连接四个自然寨,1985年后,村民们觉得卖茶油不如卖木材得钱,于是砍茶油树换栽杉树,原来遍地遍岭的油树现在已被郁郁葱葱的杉树所代替,茶油树仅存零星小块了。 高仲村的教育发展较快,在民国时期四个村寨都办有私塾,解放后各寨都建有学校;现各寨学校均还保存着。高沙小学始建于1950年,1984年成立了高仲村后,开始办村级完小,学生就地入学,激起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学生逐年增多,学校越办越好,2004年,得省党建扶贫队资助20万元,乡政府资助2.8万元,修建了高沙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和修建了一个标准的水泥球场。同年,堂朗的姜彰能以596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黎平县2004年高考理科最高分,被称为理科“状元”。堂朗寨的姜永笔一家四个大学生,其妹妹姜永兰现就读贵州师范大学,成为平寨乡第一个苗族女子大学生。 高仲村是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淹没所涉及到的行政村之一。高仲村在库区水位线以下被淹稻田58.7亩,山林89亩,共折迁16户,87人,国家都根据有关规定作了相应的补偿,共兑现补偿资金140万元。并对拆迁户的安置作了适当的后期扶持。 |
岑同村 |
岑同村位于平寨乡政府北边,距乡政府4公里,东南抵唐旧村和平寨村,西靠纪迫村,北接固本乡,平均海拔924米。 岑同村民委员会设在岑同下寨,辖岑同上、中、下寨、冉友、里尿5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村有297户,1142人,耕地面积649.26亩,全村有罗、龙、江、张、姜等5姓。 岑同村顺着一块大斜坡自上而下分三寨居住,故称岑同上寨、岑同中寨、岑同下寨。为了便利生产,冉友和里尿两个小寨均由岑同迁居至田榜处。岑同山头绿树浓阴,自岑同上寨以下,全是稻田,层层梯田连接上、中、下寨,延至格东溪、直接锦屏地界。素有“岑同腊亮好田庄”的美称。站在山头向东远望,前面一片开阔地。高绿村、唐旧村、固本乡尽在眼中;向西了望,纪德村、乌潮村、固本乡的格朗、俾榨、扣文等村寨一目了然,直接看到青山界上。早晨有雾的时候,山下两面的村庄都隐隐约约地笼罩在晨雾之中。 岑同村以苗、汉杂居,苗族过苗年,汉族过春节,苗族吃新,汉族则过七月半,因节不同日,过年过节时,两族之间互相请客,你来我往,热闹非常。 |
党脚村 |
党脚村位于平寨乡政府最北边,由岑同村翻坡3公里即到,距乡政府7公里。东北抵锦屏县固本乡,南靠岑同村,西与纪迫村毗邻,平均海拔821米,通村公路正在建设中。 1992年关,党脚村属六合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并归平寨乡,现为党脚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党脚,辖党脚、俾纽、俾浪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现有126户,516人,全村有杨、姜、罗、唐等姓,杂居着苗族、侗族和水族。 党脚村地处偏僻,3个自然分别居住在山脚的田榜上,左右山阻隔,只有一条较平缓的山路出村口通往锦屏县固本集市。因交通不便,各项建设都因自然条件制约着。但村民们不甘于条件的限制,靠肩挑背驮,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营造着自己的乐园,他们收入不高,1985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1元,他们靠勤劳致富,以节约持家,得钱不乱用,大都用于起造房屋,添置用器,如今他们挣钱,不仅仅限于种植、养殖,而且还出了家门,到外面找钱,年轻人们几乎出门打工,有的连妻室儿女都全部带走。2004年,党脚村在多级政府的关怀下,有18户人家已迁往黎平高坝和花果山两地落户。党脚村是体育之村,他们素来爱好体育,每年春节,村内都要开展篮球赛,他(她)们经常到锦屏县的固硒乡,锦额村、东庄村、大稼乡的俾嗟村等毗邻乡、村参加球赛。每次戴誉而归,寨人都要设宴庆贺。他们球艺高超,风格高尚,深受人们好评。党脚村简陋的球场已不满足篮球爱好者的现状,他们自发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2000年建成了一个标准的水泥球场。整个工程的砂、石、水泥、全由人工航运,水泥需从平寨人工搬来,约8公里路程,且全部上、下坡,如果不是爱好,这种工程是完成不了的。 党脚人爱唱歌、尤以唱客歌而远近有名,每有喜事都要以歌待客,他们自编自唱,平腔、诗腔、酒令腔,姊妹腔,随口就来,腔调悦耳动听,如果到党脚做客,这里的歌一定会把你陶醉的。 |
纪迫村 |
纪迫村位于平寨乡西北,距乡政府8公里,东抵党脚村和岑同村,南接岑优村和尚重镇,西与纪德村相邻,北与锦屏县以溪为界。平均海拔982米,1979年建成的高椅水库位于纪迫南边约3公里处,平寨至乌潮公路直过纪迫寨中。 纪迫是一个大苗寨,自民国以来,曾4次在这里设乡。因大事咸丰元年(1851年)在这里成立了以纪迫、纪德、乌潮、堂灼、岑同、党脚培基等村寨组成的民间武装组织“六合团”所以,乡政府仍以“六合”冠以为名,取名“六合乡”。1992年前,纪迫属六合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并归平寨乡,现为纪迫村。村民委员会设在纪迫、辖纪迫、展椅、九牛山、冉劝5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现有204户,1027人,有姜、黄二姓,以苗、汉杂居。全村有耕地面积744.87亩。 纪迫人历来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早年就立有保寨护林公约,村寨四周严禁砍伐林木,违者一律受到处罚。并立碑公禁于众,碑立于纪迫寨禁山路口,封山育林,有约在先,因而纪迫寨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十余里,自1985年以后,才按上级分给的指标数分期砍伐。如今,纪迫寨公禁山仍是一片翠。村寨四周绿荫匝地,花果飘香。 纪迫村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他们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沿袭着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坐苗屋、穿苗衣、行苗礼、讲苗语、唱苗歌。他们居住的房屋一般为二层楼或三层楼,配吊脚前厦,随着时代的进步,房屋式样及装修虽有了改进,但仍然保存着火铺台及火坑。苗族的穿戴也别具一格,项圈、项链、背扣、耳坠等银花首饰、洗染乡花。而且工为艺熟。 纪迫村重视家乡建设,1994年,用木材款48万元修建了纪迫砖木结构教学楼和一个标准的水泥球场,同年,与纪迫、乌潮三村共出出资40万元,并得木商陈楚斌资助80万元,省资助10万元修通了平寨至乌潮公路,公路直过纪迫寨中,1997年村民委自筹资金5万元修建村委办公楼,2002年得县水利局、民族事务局、扶贫局三家出资,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并安装了消防设施,硬化了寨中步道。 纪迫人做事踏实,他们立足实际增加自己的收入,1985年人均纯收入104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526元,他们将加大增收力度,千方百计地使纪迫村人均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
纪德村 |
纪德村位于平寨乡政府西北,由平寨往西去经纪迫再往西即进入纪德村,距乡政府9公里,东连固本乡,南靠纪迫村,西接尚重镇,北抵乌潮村,平均海拔920米,1992年前属六合乡,1992年并归平寨乡,现为纪德村。 纪德村落驻在一个群山环绕的斜岭上,人称“虎形”后山峰峦独秀,杉茂林荫,前山叠叠屏障,重重青峦,原有三块奇石叠立于寨中,形似三块砍刀,可惜于0后期被视为“神岩”而被敲倒,现仅存石基一墩。先前寨人均聚居于虎形中,现村寨已随公路向四周扩展,全村现有324户,8个村民小组,1289人,有耕地面积720.03亩,一寨为一村,是平寨乡内最大的一个自然寨。全村有杨、姜、胡、王、吴5个姓氏,全系苗族,至今仍有部分花甲老人不懂汉语。 为了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同治5年(1866年)3月,纪德寨人姜吉胜以苗族总理防堵名义,召集黎平、锦屏48苗寨头首在纪德立约,废除了姑表亲(还娘头)的婚姻陋习。对苗族的婚姻进行了重大改革。并立碑以示后人。昔年纪德人均集于虎形中。地密人稠,极不利于防火,为除隐患,姜吉胜等4人又于光绪2年(1876年)5月,共同改禁,凡起火之家,不论贫富,一律给予重罚,并勒石以告。在纪德,先贤们早有规定,用一丘稻田作踩歌堂专用,不准耕耘栽种,不准建厩作厕。今纪德、乌潮、堂灼三寨族长寨首,遵循古道、遂立古堂,于1998年2月,共同商议,仍封禁此田不准建造房屋、不容立竖圈厕,违者拆除废弃,并刊碑以示后人遵照。以上三块石碑排立于纪德学校旁的大路边。 咸丰元年,(1851年)以纪迫、纪德、乌潮、堂灼、岑同、培基等寨组成的民间武装组织六合团,曾在这里设办事处,同治7年(1868年)姜吉胜率六合团赴学生的务弄寨抗击了张秀眉的不义之行。民国13年(1924年)姜光国、姜兴礼(纪迫人)率六合团在尚重神仙坳击溃了张白川匪部1千余人,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地方的安宁。 纪德人热心家乡建设,1994年群众集资30万元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和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同年又与纪迫、乌潮合资40万元,省资助10万元,木商陈楚斌资助80万元,修通平寨至乌潮公路。公路直过寨中,是年又用木材款46万元,修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教学楼,并增添了部分教学仪器和建成了一个标准的水泥球场。 |
乌潮村 |
乌潮村位于平寨乡西北角,距乡政府10公里。平寨至乌潮公路直到寨中,东接纪德村,南连尚重镇,西接德化乡,北靠有名的青山界。 乌潮村1992年前属六合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并入平寨乡,现辖乌潮、堂灼上寨、堂灼下寨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40户,951人。分姜、姚、杨、王四个姓氏。有耕地面积458.40亩。 乌潮村是境连黎、锦、剑的三角地,也是平寨乡最边远的行政村。一条小溪流经乌潮寨中至村口便倾泻直下,形成一个高约50米的瀑布。瀑布两岸,悬崖峭壁,景色极为壮观。昔年,凡是偷摸扒窃、违反寨规族约的首恶,都被推下悬崖以处死。因而这里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凄凉之地。1962年,纪德寨兴修水利,从悬崖上凿石开沟,劈山引水,从此,这里常有人来往,往日的惨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昔日的冤魂恶鬼也早已烟消云散。2002年,乌潮、纪德两村自筹资金10万余元,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水泥拱桥。桥由纪德寨退休干部胡炳益设计建造。此桥架成,既方便了行人来往,又增添了本境风光。 乌潮村原始森林连片。1985年,逐渐披上级分配的指标数分片间伐,他们把钱用在建设上,1994年,用木材款47万元修建了两幢砖木结构教学楼,其中乌潮寨一幢,投资25万元,堂灼一幢,投资22万元。同年与纪迫、纪德合资40万元,并得省资助10万元,木商陈楚斌资助80万元,修通了平寨至乌潮公路,把亘古以来的道路梦想变成了现实,为边远山区的建设打开了大门。交通便利了,乌潮村农民已开始盖起了砖房。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山村,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乌潮村与纪德村毗邻,他们共高歌堂,每逢自己的隆重节日,都在此欢聚一堂。他们节日同日、歌同声、笙同韵、人同心。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在这苗岭山区,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着。以他们的朴实与勤劳,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