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加两村属乡政府驻地,全村辖6个组,324户,1178人,劳动力810人,苗族,耕地面积465亩,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465亩,其中人均高产稳产田0.16亩。2009年农民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其中人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有117户,392人,是个贫困村。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各种农产品运输仍然用人来肩挑,农产品商品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发育程度低,除种养殖外没有其它经济收入。
3、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可开发耕地不多,大部分田都是望天水田。
4、劳动者素质差,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广种薄收现象比较普遍。
5、全村有部分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加两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柏油路通村,交通便利;全年积温5544℃,平均气温15.2℃,降水量1506毫米,无霜期262天,气候宜人;森林资源茂盛,苗族文化风情浓厚。月亮山香猪养殖基地建设,更加进一步助推加两村的经济发展。
不利因素:基础设施较差,群众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制约了加两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五、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加两民族文化浓厚,民族风情迷人,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梯田缕缕,地形趟宽,距夏蓉高速只不过30公里,是走进月亮山的门户,综合上述因素,具有月亮山苗寨之潜,打造一条由加两至摆王(途径计划、计划、摆拉等大寨)月亮山原始苗寨观光旅游。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2210 | 557200 | -- | 查看 加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九秋村 |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计划乡九秋村位于月亮山脚,森林覆盖面广,珍贵药材和树林种多,原生态苗族文化浓厚,村寨结构别致;耕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面积0.36亩。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九秋村位于榕江县城东南角,距县城75公里左右,距乡政府30公里。平均海拔750米。有7个村民小组,249户,1190人,劳动力811个,都是苗族。文盲半文盲706人,初中文化7人,高中以上文化2人。耕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面积0.36亩,其中人均亩产稳产田0.11亩。2009年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人均1196元以下的有114户462人。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肩挑背驮,农产品商品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发展程度低,除种植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3、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靠天吃饭问题突出,同时,可开发的耕地(包括荒山)也不多。 4、劳动者素质低,在现有522个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20人,文盲半文盲有502人,占劳动力总数9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广种薄收现象比较普遍。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九秋村深处月亮山腹地区,茫茫原始山林环绕,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珍稀药材,村寨样貌别具一格,苗族文化风情浓厚,全年积温5544℃,平均气温15.2℃,降水量1506毫米,无霜期262天,气候宜人。 不利因素:大部分处于高寒迎风地带,土地贫瘠,不利于各种农作物栽培种植,基础设施较差,目前为止都还还没有通车,群众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制约了九秋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
加两村 |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加两村属乡政府驻地,全村辖6个组,324户,1178人,劳动力810人,苗族,耕地面积465亩,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465亩,其中人均高产稳产田0.16亩。2009年农民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其中人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有117户,392人,是个贫困村。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各种农产品运输仍然用人来肩挑,农产品商品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发育程度低,除种养殖外没有其它经济收入。 3、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可开发耕地不多,大部分田都是望天水田。 4、劳动者素质差,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广种薄收现象比较普遍。 5、全村有部分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加两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柏油路通村,交通便利;全年积温5544℃,平均气温15.2℃,降水量1506毫米,无霜期262天,气候宜人;森林资源茂盛,苗族文化风情浓厚。月亮山香猪养殖基地建设,更加进一步助推加两村的经济发展。 不利因素:基础设施较差,群众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制约了加两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五、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加两民族文化浓厚,民族风情迷人,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梯田缕缕,地形趟宽,距夏蓉高速只不过30公里,是走进月亮山的门户,综合上述因素,具有月亮山苗寨之潜,打造一条由加两至摆王(途径计划、计划、摆拉等大寨)月亮山原始苗寨观光旅游。 |
摆底村 |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计划乡摆底村位于计划西北西北角,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226户,920人,劳动力725人,有52.65%的群众是苗族,47.35%的群众是水族。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全村以农产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645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其中:人均高产稳产田面积为0.18亩。2011年农民占有粮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其中: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有97户,391人。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发育程度低,除种植业外,没有其它经济收入。 3、人均耕地少,而且土质贫瘠,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靠天吃饭的问题突出,同时可开发的耕地(包括荒山)也不多。 4、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普遍。 |
加宜村 |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计划乡加宜村位于黔东南州两山扶贫的月亮山区孔明山脚,森林覆盖面广,珍贵药材和树林种多,原生态苗族文化浓厚,村寨结构别致;耕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面积0.36亩。目前,加宜村有一资一优的优势,即一资:全村有3000多亩楠竹,50多万株等待加工。一优:这村海拔非常适用种植各种中药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加宜村距县城65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平均海拔826米,山高坡陡,有14个村民小组,370户,1698人,其中劳力1155人,文盲半文盲1131人。初中文化34人,高中文化3人。人均耕地面积0.60亩,土0.07亩。2009年人均粮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其中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有195户,665人。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外界缺乏密切联系,农产品交易转化困难。 2、农业生产条件差,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原始,导致商品发展速度慢,农产品商品率低,群众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3、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渠道少,除种植业、养殖业外,没有其它经济收入; 4、人均耕地少,而且山高坡陡,磅坡腰带田比例大,土地贫瘠,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靠天吃饭问题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少; 5、群众的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差。而且群众长期封闭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少,对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少,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加宜村邻两山,茫茫原始山林环绕,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珍稀药材,村寨样貌别具一格,红色文化与苗族文化相得益彰,全年积温5544℃,平均气温15.2℃,降水量1506毫米,无霜期262天,气候宜人。 不利因素:大部分处于高寒迎风地带,土地贫瘠,不利于各种农作物栽培种植,基础设施较差,群众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制约了加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