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从江县 >> 丙妹镇 >> 滚玉村

滚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滚玉村谷歌卫星地图)


滚玉村简介

  --人口总数:1591人农业人口:1591人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9.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9.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1,2,3,4,5,6,7,8,9,10,12生产总值:628.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生产,柑橘,家畜养殖。名特产品:柑橘,家畜。办公所在地:滚玉村村委会
  --自然条件:山林茂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资源:山地广阔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3202 557400 -- 查看 滚玉村谷歌卫星地图

滚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滚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青平社区

  青平社区成立于2009年3月,居委会设在原国营林场老办公楼二楼(属三角井社区辖区),有办公室4间,总面积40多平方米。辖区位于县城北上新区,东至从江职中,南至青云桥,西至都柳江沿岸,北至北大门,辖区面积2.88平方公里,划分为8个居民小区,有六条主要道路、两条主巷道即:青平路、瑞福路、青銮路、摆几王路、建安路、青山路和鑫旺巷、吉瑞巷。现有47个机关单位,9家企业单位;有三小、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至2011年六月止,.辖区有138栋房屋,有16条大街小巷,临街门面202个。流动人口204户,733人,有常住居民1151户,2291人(男1201人、女1090人),其中未成年人307人(7岁至13岁有183名、14岁至16岁22名在校读书。);60岁以上老人有48户66人,其中:60岁-69岁,27人;70岁-79岁,31人;80岁-89岁,7人;90岁以的1人。   鼓楼小区有1156平方米北上新区生态广场,内有高46.8米,共29个檐层,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号称世界最高的民间全木质从江侗家鼓楼,内有着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榕树,是人们休闲散步、修身养息的好地方。   迎宾小区公路两旁、山间村旁散落着农家乐、侗家乐、绿水山庄、生态山庄……,那里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风景迷人,是大自然中的天然养氧吧;农家山庄主要以野生淡水鱼为原料,烹制的清汤鱼清而甜美、酸汤鱼酸而淳厚、烤鱼香而肥美……,还有享誉省内外的香猪、牛瘪、羊瘪、红肉、鱼生、腌鱼、腌肉……和那天然的山间野菜吸引着海内外的旅游爱好者。   北上新区新建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办公大楼、公安办公大楼,武装部、文化馆、影剧院,有去年刚运营的农贸市场、商贸城和主干道两旁林立有序,生意兴隆的门面,是从江县新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两年来,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加强,从2009年(包括正、副支书在内)的3名党员增加到现在的党员12名。2011年1月18日支部书记更换以来,发展入党积极分子6人,已写入党申请书5名,支部通过推荐4人到职中培训学习。居委会社区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4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文件柜,办公桌、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设施已配齐,基本实现了办公现代化。辖区办公室还未得到解决,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是阻碍社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江东社区

  江东社区组建于2002年,正式挂牌成立于2003年3月,位于从江县柳江畔的东岸,321国道穿境而过,是我省东南下两广的重要门户。北邻清平社区,距县政府1公里。南与广西三江县石碑村交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5个居民小组和两个自然寨(农场和科委新村)计2653户,8125众人人,聚居汉、侗、苗多种民族。   江东社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起来,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和谐社区”,镇党委、镇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和“先进集体”   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我社区将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地位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基础,加强社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社区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其他部门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把江东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优良、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俞家湾社区

  俞家湾社区地处从江县城老街都柳江畔,位于县城繁华地段,东边紧靠都柳江与江东社区隔江相望,南至华丰木业公司,西靠城皇庙坡,北以丁字路口为界与三角井社区紧紧相连。俞家湾社区占地2.5平方公里,现有常驻居民1440户,4233口人,流动人口2000余人,有27个机关单位,各类商业服务网点、个体工商户400多个,集贸市场1座,码头2座。   解放前有几户姓俞的住户迁到此地居住,然后逐渐形成居民聚集区,为方便地名的称呼,以俞户住户众多而命名为俞家湾。   近年来,社区支部和居委会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努力践行“-”重要思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大力发展市场,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从2002年开始经多方部门筹措资金,先后投资404520元对118户居民危房的改造、解决后坡78户人家的人饮问题并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金、3口井水的改建、七个消防池的建造及400米的道路硬化。1999年黔东南州-评为一九九八年度治保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黔东南州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认真践行“-”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社区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了全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多次被县政府评为优秀社区。   跨入“十一五”,社区又以“创和谐、促发展”的建设为主旋律,以旅游建设为突破口中,在增经济实力,在强辐射力,在紧队伍合力,增创一流社区。   

三角井社区

  三角井社区成立于2003年4月30日,位于都柳江北面。社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分为10个小区,1745户,5670人,流动人口650人。其中党员20人,团员8人。   三角井社区内有丙妹路、三角井路、环城路、新建路,有着全县最繁华的商贸街丙妹路与黔东南州最大的船舶停靠码头。集商贸、娱乐、家政服务、教育、休闲医疗等各种服务于一体。   由于社区工作发展晚,起步低,因此发展相对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由于财政困难,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社区建设的必要资金和社区工作经费,财政未足额列入预算。因而社区发展相对缓慢。2、资源整合和利用程度低。公益设施缺乏和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简陋,功能场所设施微乎其微。3、社区服务业单一。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地方性优惠政策少,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够快。4、社区自治成份少。5、社区居民的社区建设意识淡薄。一方面是思想上,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区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凝聚力不够、关系不顺、工作不实,也让居民对社区难以认同,对社区建设不关心。   在今后社区建设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将以-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从我镇镇情出发,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地位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基础,加强社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社区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其他部门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把俞家湾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优良、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滚玉村

  --人口总数:1591人农业人口:1591人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9.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9.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1,2,3,4,5,6,7,8,9,10,12生产总值:628.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生产,柑橘,家畜养殖。名特产品:柑橘,家畜。办公所在地:滚玉村村委会   --自然条件:山林茂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资源:山地广阔  

龙江村

  --人口总数:2122人农业人口:2115人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种养植业搞活农村经济。   --所辖村:1,2,3,4,5,6,7,8生产总值:723.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生产,种养植业。名特产品:柑橘,杨梅,烧鱼。办公所在地:龙江村委会   --自然条件:山地广阔,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资源:山地广阔,气候宜人,雨量充沛  

大塘村

  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位于乡政府东北面,距乡政府7公里,东面与丙妹镇的芭沙村、长寨村接壤,交通便利,山地资源丰富。全村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1亩(其中:田面积1357亩,土面积214亩),辖村6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574户,2730人。   大塘村主要经济来源是柑桔产业,现有果园面积2695亩,人均果地面积达1.1亩,年柑桔产量达5000多吨,成为全乡果树产业大村,2009年全村生产总值723万元,粮食总产量1069吨,人均占粮392公斤,人均收入2350元。   

宰略村

  宰略村位于雍里乡西北部,东与龙江、大洞村接壤,西北接下江镇的陇里、宰搞村,西南与本乡归林、熬里村相邻。海拨7407米,有178户,人口936人,土地面积有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753亩,农田面积有651亩,极贫人口有24人,生产总值524万元。   

大洞村

  大洞村位于县城西面17公里处,雍里乡的中部,海拨540米,因该山有一山洞而得名,苗语别称“嘎翁”东邻大塘村、两料村,西接归林村,南邻雍里村,北接龙江村。现有户286户,人口1547人,土地面积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6亩,农田面积991亩。主产水稻,兼产椪柑、包谷。年生产总值623万元。设有小学、中学、卫生院、商业供销点。   解放前,大洞属玉堂乡第三保,解放初仍属玉堂乡。一九五三年建政后属大洞乡,名为大洞村。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建社,与宰略、敖里、老寨分开建队,命名为大洞大队。一九六一年属同乐公社,仍称大洞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同乐乡,改称大洞村民委员会。   

归林村

  归林村位于雍里乡政府驻地西北面,距离县城32公里处,距离乡政府驻地17公里,辖8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共491户2431人,全村劳动力为13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8%。归林村是雍里乡最大的壮族村,全村95%以上都是壮族。全村总土地面积38.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3亩。   归林村(湾淋)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所谓:山美,水美,人更美。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441864,北纬25.402953,海拔为430迷左右,全村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为40251亩,是全雍里乡拥有林地面积最多的一个村寨,其中楠竹面积为1822平方米,2013年粮食总产量为1080吨,全村人均占有量456公斤。2013年全村总产值为60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091元。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9.8%。   湾淋驻落地有着典型的黔东南苗壮村落习俗,村里每个自然寨都有2至3棵的护村树—枫香树,就中心寨里的大枫香树就有300年以上的树龄,每年正月初一,群众都自觉不知觉的到那里烧香祭拜,当然,此意并不是在于迷信,而在与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爱护。湾淋人民对大自然的爱护不仅单纯的表现在精神上,而更多的是在于践行,每一春,都是湾淋人民植树的大好时节,又是一场植树大运动,在这里不仅有科学伐树,更有持续植树,我们提倡可持续美,和谐美,真是美不胜收。   

雍里村

  雍里村是雍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雍里村东邻滚玉、尧等村,南接令里、鸟扭、高加村,北与两料村接壤,西邻熬里村和广西融水县杆洞乡。有人口1014人,212户,土地面积10.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466亩,田面积有403亩,海拔240米。生产总值384万元。   2001年11月随着雍里沿河公路的修通,为雍里乡政府机构迁回法定乡址(雍里)提供了有利条件;2003年11月,雍里乡政府及各机关单位顺利迁回雍里办公;2004年7月,雍里至令里通往广西杆洞出境公路动工修建,为雍里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雍里村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仅砂石的开发,每年就为雍里村带来2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土地、门面出租又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岜沙村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是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区,是中国现今唯一一支枪不离身的苗人部落后裔,它距从江县城仅7.5公里之遥。海拔550米,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主产水稻,也产小麦、玉米等。   岜沙解放前属玉堂乡第七保;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于龙江小乡;一九五六年建社时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于丙梅片;一九五八年属于丙梅公社,名为岜沙生产队;一九八四年属于丙妹镇,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   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或许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神秘,什么叫原始和什么叫淳朴。在这片土地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淳朴怡然。这里的苗胞们蓄着长长的发鬏,穿着深色的青衣,住着古朴的吊脚木楼。直到现在几乎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扛着火枪和别着腰刀。枪分长短,长枪扛于肩,短枪别在腰间。以前是为了防身和保卫家园,现在却形成了一种习惯,枪以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枪是卸不下来了!岜沙的苗人部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一枝-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这片神秘的净土,岜沙人也开始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使自己生活更加幸福,白天这里也许多了份热闹,但是岜沙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到了晚上这里又一切归于宁静,仿佛这里从没有人进来一般,人们又恢复了那种自古传承下来的生活。   岜沙村是贵州省首批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其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9年。独特的民族风情、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岜沙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岜沙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岜沙苗寨的民居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岜沙人至今保持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岜沙男子蓄留发髻、穿着自织土布缝制的古朴简约服装,堪称为“秦代发式汉时装”。岜沙苗寨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和丧葬习俗也都十分罕见。刚到岜沙的时候如果看到寨门前横拦一根野藤,藤上挂着草标,这标志着寨门未开,外人不可擅入。当节日或有贵客来的时候,穿戴整齐,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身着苗族服饰、佩带银头饰的岂沙姑娘在寨内持牛角酒恭候贵客。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炮响起,一阵火枪对天鸣放,宾客鱼贯进入,饮些许牛角酒以示吉祥。然后在姑娘们的带领下走上芦笙堂的林中小路。芦笙堂在岜沙东南的森林里,大概1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行进途中,岜沙男女要面向太阳,缓缓后退行进。据岜沙老人说,岜沙人要进芦笙堂必须首先面向东方祭拜太阳,然后在此地表演苗族歌舞。走在岜沙的村寨里,你所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狩猎文化等。这些古朴厚实的苗文化就只在岜沙苗寨里旋回往复地传承,流播,并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进而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岜沙苗寨已发展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景点。2000年,岜沙景区游客接待量仅为0.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6万元;2007年,岜沙景区游客接待量上升至6.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2.87万元,较2000年增长11.22倍和72.74倍,年均增长41.25%和84.49%。预计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200元。   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当地群众就业的渠道。目前,岜沙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人员共2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0%。其中,岜沙景区组建有两支苗族风情表演队,队员共135余人,全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从江现已启动了岜沙景区的二次规划。根据规划设想,将来的岜沙将形成一个以岜沙苗寨为核心,囊括岜沙、大塘、宰戈等苗、侗、瑶族村寨在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区。这一举措将提升岜沙景区吸引力,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同时也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当地民族文化。   景区简介——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美丽。岜沙苗寨是中国苗族之最——最古老的中国苗族男装,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景色特点——岜沙是个没有其他民族杂居的苗族村寨,住房以“吊脚楼”为主。岜沙苗族的生活方式、服饰、发型保留着明显的清代遗风。他们的服饰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而成,男人蓄长发,束辫,挽于顶,腰配长尖刀。这种男子蓄发的习俗祖传至今。岜沙苗寨这种古老发式流行了数千年,男孩子从小要像女孩儿一样蓄发,还要梳锥髻,只有在年满16岁举行成人礼之后,头发的去留才可凭个人的意愿而定。目前,在岜沙的成年男子中仍有一半人还保留着这种旧俗。岜沙苗寨是黔东南苗寨中令人难忘的一个寨子,吊脚楼依山而筑,密密匝匝地在几座山坡上遥遥相望。吊脚楼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这种狮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温、避猛兽同有着特殊的功效。   丧葬习俗——岜沙苗寨的丧葬习俗是神奇的,也反映出村民们朴素的生态价值观。到这里,在寨中看不到老人们的寿材,在村外四周的山冈树林中见不到在其他村寨常看到的坟墓,举目四顾,但见古树参天,森林密布。原来,岜沙人自古以来从保护树木森林的实际需要和人只是自然界中与草木鸟兽地位相同的一部分的生态观念出发,人出生后家中就为其栽一片林子作为其生命树,待其长至18岁婚嫁时,男孩从其中采伐一部分造吊脚楼娶亲,女孩则以其全部作为嫁妆陪嫁,称作“十八树”。每个人在生前,无论年龄多大,也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不置备棺木寿材。得终天年后,在其生命树边掘深抗,用生命树现做棺材,将遗体入殓后深埋于地下,其上不留坟头,而是栽上新的树苗。如果不幸夭折或非正常死亡,必须火化后深埋,更不留坟头,不立墓碑,但仍然栽树于其上。因此,岜沙人祭祀先祖都是在家中和大树下,遇有灾病也去大树下祈求先祖保护和祛灾除病。   风俗习惯——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五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岜沙苗族的“吃新节”,“吃新节”是岜沙苗寨古老浪漫的传统节日,而荡秋千一直是新节主要的活动内容。节日清晨姑娘们把糯谷稻草挑到山间溪水里浸泡1-2小时,拿回家后,男子们开始搓草绳,暮色降临,男人们把搓好的竹筒一般粗的千秋绳挂到树上去,这时男女青年开始在草绳上面悠悠地荡着或相拥相抱,这种充满青春活力、无拘无束的浪漫气息弥漫节日的岜沙。到了夜晚,月光撒满了山林,秋千还在荡起,那朦胧的银辉中,秋千上的人儿更是情意绵绵,所以“吃新节”有的又叫“千秋情人节”,这种古老传统的恋爱方式已传承了上千年,至今仍在大山里继续着,令人回味无穷。一般“秋千情人节”将持续5天。   风味特产——苗族姊妹饭、社饭、镇远道菜、侗果、苗族酸汤鱼、牛瘪与羊瘪、香茅草烤鱼   

丙梅村

  丙梅一村原座落在都柳江畔,依山傍水,丙妹镇的南端,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丙梅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据传侗族人民的先祖吴都拉首领率其部族由江西吉安至广西梧州,再沿都柳江而上至贵州,到丙梅,这里地处河边,依山傍水,较为平坦,即在此定居。丙梅村是以侗语命名,因为此地是一片平坦的林地,侗语叫“兵梅”,译汉语“兵”是“坪”,“梅”是“树”,“兵”是“丙”的近音,连接起来叫丙梅。丙梅在解放前为丙梅镇,镇驻丙梅村。解放初一九五二年以前仍为丙梅镇,一九五三年建政时改称丙梅乡;一九五六年建社,命名为“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丙梅与大融乡合并为丙梅片;一九五八年名为丙梅大队,属丙梅公社丙梅管理区管辖;一九八零年全村分为三个生产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撤销丙梅公社,划归丙妹镇管辖,同时将三个生产队改为三个村民委员会。为支持小城镇建设,1999年,全村陆续全部搬迁,分散居住在县文广局至观音阁一带的坡上和冲边。现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30户,1081人,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5亩,果地面积495.5亩。   建筑:2005年,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在新寨建起了一栋13层的鼓楼,鼓楼宏伟壮观,飞阁重檐,雕龙画凤,造型别致精巧,鹤立鸡群,站在鼓楼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县城。   饮食结构:侗族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用糯米所作。喜吃羊瘪、牛瘪、紫血肉等,羊瘪、牛瘪是取羊或牛胃里的未消化的草汁合瘦肉加作料于锅内吵熟即成,具有药效作用;紫血肉是将瘦肉烧七八分熟,拌以糟血和辣椒、葱蒜等作料加工而成,具有清肺防病的作用。   文化结构:村里有一个侗族戏曲班底,凡是逢年过节、重大喜庆节日,大家都会聚集一起,以侗歌的形式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大融村

  大融村是从江县丙妹镇的一个村,大融村位于从江县城西北面,海拔205米,村驻地距县城11公里。由于村边江岸大古榕参天,村寨隐蔽其中,由高处向下俯瞰,犹如其中漏出洞口,故名大溶洞。人们誉为“江水环三面,山水紧相连,村江榕荫苒,试洞口朝天”的佳景。然而后人认为“榕”字含义不广,改为“融”字,意味民族团结和睦、融洽,因此更名为“大融”。解放前属于大融乡第一保;解放后仍属大融乡。五六年合作社时建社,命名为“繁华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七年属丙梅片;五八年属丙梅公社,命名为大融生产队;六一年属大融公社,仍称大融生产队;八四年属大融乡,改称大融村名委员会。辖大融、小融、新或、老或、上歹、大歹等6个村寨。自1992年撤并建后,大融村成为丙妹镇西部片区的中心村寨。现在全村是一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368户1768人,是一个纯侗族聚居集村。全村国土面积12.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米。全共有耕地面积1763.44亩,其中田1310.44亩,土453亩,人均田面积0.75亩。“321”国道从寨背后越过,都柳江绕寨而过,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大融主产水稻,兼种薯类和棉花、蔬菜、椪柑、密柚等经济作物等。大融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外出务工也是群众经济来源之一。大融村2006年人均收入1746元。   在2003年之前,大融未通公路,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当时大融村每家每户都有小船,用于生产交通工具;村内有机帆船最多达30艘,机帆船是老百姓出入村进县城的唯一交通工具。2003年,随着321国道的开通,车逐渐取代了船成为群众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大融村内有农用车15辆,面包车3辆。   2005年,丙妹镇结合镇情,制定了“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大融村作为丙妹镇的工业园区走发展乡镇企业道路。通过镇政府的努力,先后招商引资建成大融砖厂、森大木业公司、贵闽活性碳厂等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大融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困难,为老百姓增收开辟渠道。   1996年至2003年,大融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椪柑种植业。大融村建果园最高达2000多亩,年产椪柑10万吨左右,大融村百姓主要收入来源于椪柑种植业。2003年,由于受黄化病影响,大部分果树被毁,现果园面积仅为400多亩,现老百姓尝试发展密柚、科技杨梅种植。   大融村是侗族聚居村寨,大融村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一楼用火,二楼住人,牲畜都在房外圈养。老百姓多穿自织自染的“侗布”,着色多为墨青、红青。男子大部分穿对襟布扣短衣,头裹青布头帕,穿抿腰长裤,裤筒宽大。侗族女子服饰上身为对襟无领无扣紧身上衣,衣长过臀。襟边及袖口镶花边,贴胸系菱形胸襟;下装一般穿百褶裙,小腿套布筒或包裹腿。冬春季节,妇女上装为右衽无领夹衣或薄棉衣,襟边、袖口辍花边,袖短页宽,腰间系围腰。妇女发式为盘髻,上所木梳或银簪。   侗族主食大米,尤喜食糯米。节庆日,牛(羊)瘪、红肉、鱼生等菜肴是主菜。副食品种繁多,尤喜酸食,家家有腌桶、腌坛,腌制酸菜、腌肉、腌鱼。每家有一只酸汤坛(罐)煨于火塘边。酸汤用淘米水低温发酵而成,随取随加。煮酸汤菜时加入鱼蓼、木姜籽等香料,味道鲜美,增进食欲。酸汤煮鱼是侗乡一道佳肴。   

銮里村

  銮里村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3.5公里,北与高增乡银梁村毗邻。全村辖2个自然寨,分别是以侗族为主的銮里大寨和以苗族为主的岑报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36户,1001人,耕地面积742.27亩,人均口粮380公斤,以种、养殖业及进城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纯收入1580元,   銮里是村委会驻地,地处小溪田坝边,海拔230米,很久以前是几个小自然村散居,后来集中在一起。“銮”是侗语“团”的近音,“里”是合拢的意思。即团结合拢到一起,故名銮里,以侗族为主。解放前銮里属丙梅第六保,解放初仍属丙梅镇;五三年建政时属丙梅乡,五六年建社时命名为“民新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七年属丙梅片;五八年属丙梅公社,名为銮里大队;八四年八月属丙梅镇,名为村民委员会。   岑报位于銮里东北2.5公里处,此村是由銮里村分处到此定居的,现是丙妹镇銮里村的一个自然寨,共有51户,230人。銮里村距县城8公里,通村级公路,是一个苗族聚居村。该寨1999年通电,2000年通公路,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导致教育落后,经济社会基础薄弱,   銮里村建有一座占地100m2、高13层的六角形侗族鼓楼,是全村商量大事,男女侗族大歌、侗戏交流的地方(分别有男女侗族大歌、侗戏、牛腿情歌、男女对唱侗族情歌等)。除传统节外,还有丰收前的新米节和秋收后的二芦笙节、农历六月六的粽子节等。此外,銮里大寨以吴姓为主。清明节全村统一在4月2日,当天,热闹非凡。   銮里人以糯食为主,逢年过节,烧鱼、腌鱼、腌肉、红肉、羊瘪、牛瘪、鱼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烧鱼以鱼肥味佳而闻名全镇。   銮里村群众大多数都穿自制的蜡染服饰,男装中间一排扣,女装左侧开扣。每到佳节,男女青年便穿着民族服饰,男扎腰带,盘包头巾;女着侗衣、侗裤,头带银饰,在鼓楼前载歌载舞。   銮里村是我镇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拥有45个大棚,占地13.5亩。其次,它也是我镇较大产粮区之一。銮里村蔬菜种植和西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现在为贯彻落实州委、县委在党的基层建设年中实施“组管委”工作试点的指示,高标准启动我镇组管委试点工作,根据我镇各村、组实际,确定銮里村岑报自然寨作为组管委工作试点。试点工作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的,实现“组官组民选、组策组民定、组务组民理、组事组民管”的组民自治理念。以“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转变,从村民组、自然寨抓起,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让村民能够自己建设自己家乡。   


滚玉村特产大全




滚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