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雷山县 >> 西江镇 >> 脚尧村

脚尧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脚尧村谷歌卫星地图)


脚尧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脚尧行政村位于西江镇东南部32公里处,距雷山县30公里。西临黄里村,东临方祥乡,北临大龙村,南靠雷山乌东村。脚尧村平均海拔1380米,春、冬两季潮湿,夏、秋两季气温凉爽。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2010年铺成了一条11公里的油路与县道相接。
  2、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主干道为步行水泥路,宽1米,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村内其余路面大多为土路,路面质量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大量积水。
  三、村庄情况:
  脚尧村总户数为41户,共有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58人。村民年龄结构均衡。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
  脚尧村主要以种植茶叶、果树、摩芋、折耳根为主,并发展特色养殖。其中,茶叶为主导产业,现有茶地面积2500多亩,产茶面积1700亩。
  五、村庄文化:
  脚尧村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刘家湾”原始生态故居旅游景点和茶韵文化吸引不少中外游客。
  六、房屋现状
  脚尧村整体布局比较集中,村内空地较少,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2009年进行新农村建设后住宅较好,村内房屋以两层木房为主,村民住房面积平均80-120平方米,大部分厕所为沼气池,干净卫生。
  七、公共设施
  村内原有小学已经搬至黄里中心小学,无幼儿园、托儿所,村里自己聘请教师为学龄儿童上课。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砖楼,状况一般。村卫生所占地四十平方米,规模较小,医疗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只有一个球场。
  八、基础设施
  脚尧村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个别家庭装有固定电话,80﹪的人有手机,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生活燃料以木柴为主。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果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但千亩茶园观光,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现脚尧村70%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茶叶。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比较满意,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和适当家庭养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4101 557100 -- 查看 脚尧村谷歌卫星地图

脚尧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脚尧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脚尧村

  一、地理位置   脚尧行政村位于西江镇东南部32公里处,距雷山县30公里。西临黄里村,东临方祥乡,北临大龙村,南靠雷山乌东村。脚尧村平均海拔1380米,春、冬两季潮湿,夏、秋两季气温凉爽。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2010年铺成了一条11公里的油路与县道相接。   2、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主干道为步行水泥路,宽1米,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村内其余路面大多为土路,路面质量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大量积水。   三、村庄情况:   脚尧村总户数为41户,共有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58人。村民年龄结构均衡。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   脚尧村主要以种植茶叶、果树、摩芋、折耳根为主,并发展特色养殖。其中,茶叶为主导产业,现有茶地面积2500多亩,产茶面积1700亩。   五、村庄文化:   脚尧村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刘家湾”原始生态故居旅游景点和茶韵文化吸引不少中外游客。   六、房屋现状   脚尧村整体布局比较集中,村内空地较少,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2009年进行新农村建设后住宅较好,村内房屋以两层木房为主,村民住房面积平均80-120平方米,大部分厕所为沼气池,干净卫生。   七、公共设施   村内原有小学已经搬至黄里中心小学,无幼儿园、托儿所,村里自己聘请教师为学龄儿童上课。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砖楼,状况一般。村卫生所占地四十平方米,规模较小,医疗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只有一个球场。   八、基础设施   脚尧村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个别家庭装有固定电话,80﹪的人有手机,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生活燃料以木柴为主。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果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但千亩茶园观光,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现脚尧村70%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茶叶。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比较满意,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和适当家庭养殖。   

北建村

  北建村基本情况   --人口总数:956人农业人口:952人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瑶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6生产总值:2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核桃名特产品:核桃办公所在地:北建村   

白碧村

  一、地理位置   西江镇白碧村位于西江千户苗寨11公里处,距雷山县城22公里,距州府凯里30公里,村委会位于村中央,可以快速及时的向村民传达上级的指示。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主要是一条入村公路约5公里长,直接联接于西江至雷山的二级公路,向东可通往连城村、营上村,西江镇中心及凯里市,向西可通往大袭村及黄里村,也可以到达雷山县城及凯里市。目前,白碧村正在对入村公路进行修整和道路硬化工程,外出交通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2、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的主干道为水泥路,宽3米,将白碧大寨、赶雷、根更和白坡4个自然寨联接起来,由于村所在处于山地斜坡,故村级道路处于上下位置,中间南北方向有着几条贯穿上下两条主干道的狭窄水泥路,这样更方便白碧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主干道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村民的生活垃圾有固定的堆放点。村内定期的进行整理,环境很好。   三、村庄情况   白碧村下辖白碧大寨、赶雷、根更和白坡4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共301人口1780人,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村里老年人较多,呈老龄化趋势。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   白碧村无工矿企业,全村以农业产品为主,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始发发展种养殖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种养殖业只局限于几户,并没有在全村得到全面的普及,规模小,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从市场角度来看,没有形成良好的销售渠道。所以老百姓在一定的程度上说,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生活。另外因地形地貌的限制,尚不具备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的条件,仍以传统农耕方式耕作为主,农副产品和外出务工为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271元   五、村庄文化   白碧村风景秀丽,民风纯朴、所以当地的民风民俗大多和汉族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大区别,绝多数是以苗族为主。   六、房屋现状   整体布局比较集中,村内空地不多。从整体来看村庄住宅一般,村内建筑方面多以二层瓦房建筑为主,上层存放物品,下面层多用于人居住,木质结构,一些房屋现已成为危房。村民住房面积100平方米的17%,80——100平方米的占55%,82%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厕所都是在房屋外垒砌一个1——2平方米的旱厕,使用不是很方便。   七、公共设施   村内有小学1座,无幼儿园、托儿所。村委会刚刚新建,为一层平房,状况一般。村暂无卫生所,敬老院等。商业服务设施方面,小卖部有两家,基本能满足村民需要。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生活用水有自来水。明沟排水,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通讯:个别家庭装有电话。手机、小灵通等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燃料:以柴草为主。垃圾: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白杨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因处于海拔1888米的大山深处,没有受到污染,环境良好。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从调查得知,被调查村民中47%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绝大多数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费在400元以下,85%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务农和养殖。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在被调查村民中,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48%满意,32%一般,20%不满意。80%的村民近几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的理由是年青人结婚分家。目前建一幢房屋大多需要70000元以上。80%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60%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应适当考虑家庭养殖。   

开觉村

  一、地理位置   西江镇开觉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东临西江镇堡子村,南抵雷公坪脚下,西连西江镇西江村,北与西江镇长乌村接壤。距镇人民政府7公里,距雷山县城43公里。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开觉村只有一条公路——开排公路,向西通往西江镇,向东通往台江县排羊乡;开排公路是台江通往雷山的交通便道,该路目前正在进行油路改造,过往车辆较少。   2、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主干道为水泥路,宽3米,路面平整,村内其余路面是狭窄的土路,路面质量较差,雨天会有大量积水。   三、村庄情况:(村庄户数、组数、人口等情况)   开觉村行政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1公顷,农田面积2001亩,土地面积161亩。开觉村2009年末总户数为578户,共有18个小组总人口为2276人。自2009年以来,开觉村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村里的老年人较多,呈老龄化趋势。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   开觉村共有劳动力人口1386人,其中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310人,开觉村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果园种植面积达400余亩,近几年来,开觉村又开始进行茶叶种植,目前有茶叶基地面积350余亩。   虽然农业依然是开觉村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的几年余间,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推动了开觉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开觉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发展第三产业,人均收入也得到了提高,全村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农民人均有粮350公斤。   五、村庄文化   开觉村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苗年节、吃新节、鼓藏节等节日;民族文化浓郁,如银饰、服饰、饮食、建筑等独具特色,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之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开觉村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六、房屋现状   开觉村整体布局比较零散,村内空地较多,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沿道路两侧住宅较好,村庄内部的较差。村内房屋以木质吊脚楼为主,占73%,质量一般;砖木结构占7%,质量较好;其余的是一层平房,是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建造,现在大多已成危房。村民住房面积80-120平方米的占45%,住房面积120—200平方米的占40%。70%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厕所都是在房屋外垒砌一个1—2平方米的旱厕,使用不是很方便。   七、公共设施   村内有完小,学校建筑已有十年之余,无幼儿园、托儿所,教育设施缺乏。村委会刚建有几年,为二层小楼,状况一般。村卫生所占地几十平方米,规模较小,医疗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无敬老院。商业服务设施方面,小卖部有十余家,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及学校周边、小餐馆只有一家,基本能满足村民需要。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但有部分家饮用井水。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通讯:大部分家庭装有电话。手机、小灵通等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燃料:以柴为主。垃圾: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秸秆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   环境:村内环境较差,随地可见有不少垃圾。村内不少地方都有各种难闻的味道。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从调查得知,被调查村民中59%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绝大多数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下,71%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务农和养殖。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在被调查村民中,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20%满意,42%一般,38%不满意。90%的村民近几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的理由是年青人结婚分家。目前建一幢房屋大多需要50000元以上。村民新建住宅35%愿意在原地,64%愿意在新的居民点。村民新建住宅70%选择独院楼房。村民新建住宅面积23%选择100-150平米,38%选择150-180平米,30%选择180-200平米。67%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54%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应适当考虑家庭养殖。   

干荣村

  西江干荣村位于西江镇北部,北靠凯里乌利,西接营上村,南抵西江村南贵片,东邻西江村羊排辖区,距西江镇3公里,距雷山县城39公里。2008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时修建了一条朗西公路自北向南跨村通过,是西江镇通往凯里市的必经之路。   干荣村村委会设立在村中心,全村有三个自然寨,分别为:小寨、中寨、岔河寨;下辖5个村民组,186户,810人,劳动力416人,2010年建卡贫困户102户;   干荣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耕地面积共419亩,其中田357亩,土62亩;林地面积7000亩,果园面积100亩,茶园面积60亩;村内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干荣村以苗族人口为主,百姓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因地形地貌限制,尚不具备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的条件,仍以传统农耕耕作方式为主,出售农副产品和外出务工为当地百姓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蔬菜、果树、茶叶及各种杂粮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88元。   干荣村无工矿企业,新建镇卫生院、计生站和国土所修于辖区以内,为干荣村以后相关方面工作带来便利;村内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至今村内共完成了大约1000米的进寨(中寨)水泥公路;大约2000米的水泥步道硬化建设(包括小寨、中寨、岔河寨),村内除了一个古老芦笙场(小寨)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公共设施(场所)。村内家庭饮用水基本上都用上了自来水,而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够完善,除了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有一定的灌溉配套设施外,偏远及高山农耕区域只能靠望天雨水灌溉。   干荣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内由于自然的地理区位被分成了3个依山而建具有秀丽风景的自然寨,各寨古老农家房屋及各种民风民俗保存得都比较完好,是远方客人体念原生态农家风情的好去处。再且,近年来村民们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栽种的成片茶园及杨梅、梨子、核桃、猕猴桃等果树林,也成了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干荣坝子田由于其先天的地理优势近两年更是成为了各级单位农业观光示范点的首选地段。   目前,干荣村已被列入了我省“六好村寨”的规划蓝图,相信干荣村在其先天赋予的自然条件和各级单位的大力扶持下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黄里村

  一、地理位置   黄里行政村位于西江镇东南部17公里处,距雷山县城15公里。东与丹江镇相邻。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陆上交通主要是雷西公路,向北通往西江镇,向东通往雷山县城;京杭大运河是水运的主航道,过往船只频繁,建有水旱码头。   2、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主干道为水泥路,宽3米,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但是,村民的生活垃圾,给排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村内其余路面大多为土路,路面质量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大量积水。   三、村庄情况:(村庄户数、组数、人口等情况)   黄里自然村2010年末总户数为360户,分有三个自然寨、共有16个小组总人口为1288人。自2001年以来,黄里村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村里的老年人较多,呈老龄化趋势。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78%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是茶叶(近几年村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现状、产业结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情况。   五、村庄文化:(村庄的历史沿革、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六、房屋现状   黄里村整体布局比较零散,村内空地较多,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沿道路两侧住宅较好,村庄内部的较差。村内房屋以三层木房为主,占90%,质量较好;村民住房面积80-120平方米的占45%,住房面积120—200平方米的占47%。70%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厕所都是在房屋外垒砌一个1—2平方米的旱厕,使用不是很方便。   七、公共设施   村内有小学一所,无幼儿园、托儿所,教育设施缺乏。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楼,状况一般。村卫生所占地几十平方米,规模较小,医疗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商业服务设施方面,小卖部、小餐馆各有两家,基本能满足村民需要。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明沟排水,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通讯:个别家庭装有电话。手机、小灵通等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燃料:以秸杆为主。垃圾: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秸秆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白杨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   环境:村内有两条小溪,河内扔有不少生活垃圾,由于农户大分养水牛,经常赶牛下河洗澡,所以河内有有股难闻的味道。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从调查得知,被调查村民中59%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绝大多数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下,71%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务农和种植茶叶。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在被调查村民中,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29%满意,37%一般,34%不满意。86%的村民近几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的理由是年青人结婚分家。目前建一幢房屋大多需要50000元以上。村民新建住宅40%愿意在原地,59%愿意在新的居民点。村民新建住宅面积23%选择100-150平米,38%选择150-180平米,30%选择180-200平米。67%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80%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应适当考虑家庭养殖。   

控拜村

  一、地理位置   控拜离雷山县城50公里,离西江镇14公里,到自治州府凯里41公里。控拜寨东邻台江县南刀村,北与雷山县麻料村接壤,西邻乌高村和南邻堡子村。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主要是正在进行路面硬化的开排公路,该公路连通雷山县西江镇和台江县排羊乡,寨子离公路一公里左右。另一条连通堡子村,经过控拜村寨,接通开排公路。   2、村内交通情况   后建成了村寨主干道和支道的路面硬化,主干道宽2米,支道宽1米,路面平整。道路两边因为没有建设排水沟,给排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积水以及从路坎上滑落的泥土。   三、村庄情况:(村庄户数、组数、人口等情况)   控拜村全村主要由上寨、中寨、下寨三个部分和新寨组成,有202户共有12个小组总人口为1292人,有李、穆、龙、杨和潘等五大姓。自2001年以来,控拜村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村里的老年人较多,呈老龄化趋势。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2%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   当地农业以稻鱼生产为主。控拜村村民拥有精湛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苗族银匠群体。   五、村庄文化   村寨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习俗,如祭祀、婚嫁、丧葬、服饰、歌舞、刺绣、蜡染、纺织等等,拥有精湛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苗族银匠群体。做为控拜村是中国唯一的银匠村。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2008年10月15日,控拜村获得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的称号。   六、房屋现状   村寨主体为干栏式纯木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沿道路两侧住宅较好,村庄内部的较差。村内房屋以二层楼房为主,占60%,质量较好;一层平房占33%,质量一般;大多数是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建造。村民住房面积80-120平方米的占40%,住房面积120—200平方米的占53%。76%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厕所都是在房屋外垒砌一个1—2平方米的旱厕,使用不是很方便。   七共设施   村内有小学一到六年级,八位教师,无幼儿园、托儿所,教育设施缺乏。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楼,状况一般。没有村卫生所,医疗条件较差。村老年活动室为废弃的老小学,房屋年久失修。商业服务设施方面,小卖部有两家,基本能满足村民需要。一家旅游接待站。一个尚未修建完善的村级活动场所,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现在正在建设人饮消防工程。明沟排水,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通讯:个别家庭装有电话。手机、小灵通等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燃料:柴草为主。垃圾: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秸秆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竹子、杉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   环境:村内由于养殖有猪牛,没有很好的排污设施,以及村民随地晒粪比较多,村内不少地方都有各种难闻的味道。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从调查得知,被调查村民中70%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绝大多数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下,73%的村民收入来源于打工和加工经营银饰。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在被调查村民中,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31%满意,34%一般,35%不满意。88%的村民近几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的理由是年青人结婚分家。目前建一幢房屋大多需要80000元以上。村民新建住宅35%愿意在原地,61%愿意在新的居民点。村民新建住宅面积23%选择100-150平米,38%选择150-180平米,30%选择180-200平米。54%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67%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应适当考虑家庭养殖。   

西江村

  西江村人口总数5457,其中农业人口5405,行政区面积3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1.5亩,主要民族是苗族,汉族。   生产总值3600万元,主要产业是旅游,养殖。特色产品是刺绣,银饰。   


脚尧村特产大全




脚尧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