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宜宾 >> 筠连县 >> 大雪山镇

大雪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雪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雪山镇简介

   大雪山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南部,距县城50公里,距宜宾市140公里,属原解放乡和落木柔镇,于2006年年底建制调整合并而成,辖22个村、1个社区,幅员面积104.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总人口二万四千多人。县城到政府所在地为水泥路面。
  境内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原始生态王国,世界珙桐故乡”的大雪山座落在该镇境内。随着交通、接待等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到大雪山旅游观光的人次逐年上升,2007年达12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该镇党委班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开拓进取,强势推进大雪山新的跨越式发展,以此推动该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该镇“商贸活镇、旅游强镇、水电富镇”的总体发展目标。[1]
  -
  行政辖区
  大雪山镇下辖村:两江村、海湾村、东红村、寨子村、高峰村、顺景村、安乐村、夏泉村、秋鹰村、冬燕村、春井村、乐园村。[2]
  -
  支柱产业
  1、竹笋。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共有竹笋品种16种,产量820吨,产值630万元,竹的品种有:楠竹、水竹、罗汉竹、刺竹、甜竹、苦竹、人面竹、斑竹、百佳竹、糍竹等,产量较多的是楠竹笋、水竹笋、罗汉笋,竹笋是大雪山镇的一大特色,一年四季都有鲜竹笋出售,其中最招人喜爱的有楠竹笋、水竹笋、罗汉笋、刺竹笋、甜竹笋,其中味道最佳的要数每年八九月份出产的刺竹笋,竹笋的吃法有多种,可以炖、炒或烤来吃。
  2、木材。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森林覆盖面积76300亩,木材蓄积量24万立方米,大雪山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
  3、畜牧。大雪山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猪、牛、鸡等蓄禽产品丰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乌骨鸡”。乌骨鸡不仅口感极佳,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深受外来游客的青睐。
  4、大雪山旅游景区游乐项目。在大雪山旅游风景区,不仅可以体验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还可享受露天音乐茶座、苗族风情篝火文艺表演、野外帐篷宿营、品烤羊、烤鸡、烤鲜竹笋等。[3]
  -
  风景名胜
   大雪山旅游风景区[4]  境内的大雪山系云贵高原乌蒙山余脉,原始森林成片集中,分布面积8000余公顷,其中筠连县境内约3000公顷,主峰坐落在筠连县大雪山镇境内,海拔1777.2米。大雪山神奇而美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四川省自然生态保护小区,是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大雪山镇党委政府围绕大雪山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目标,同时引进开发商对大雪山相关旅游设施进行建设。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景区内投资80万元修建的从山脚到山顶的游山石梯路一、二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的大雪山旅游环线公路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大雪山不仅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雪山“红军墓”便是其中之一,大雪山“红军墓”始建于1935年10月,共掩埋了在大雪山战斗的数名红军战士。2006年3月,雪山村村支两委将原红军墓迁到了新建的大雪山旅游环线公路旁边并重新对“红军墓”进行修茸。此外,大雪山上还留下了红军拼杀场,红军负伤处等许多壮烈的纪念地,2006年12月,大雪山“红军墓”已被申请并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雪山四季风景各具特色,“春来万花争艳、夏至密林生寒、金秋红叶满眼、冬临千山披素”,是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1][4]
  -
  特色村庄
  雪山村位于大雪山镇的东南部,地处川滇四县(筠、珙、威、彝)的交汇处,距镇政府所在地9.8公里。截至2009年5月12日,全村辖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04户,村民415人,属市级扶贫新村,市级文明村。
  大雪山旅游风景区坐落在雪山村境内。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2007年,雪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3元,修建了村活动室,成立了村老年协会、种植协会、旅游协会,办起了农民夜校,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典范。[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04.6平方公里 511527109 645250 -- 查看 大雪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雪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雪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筠连镇

  筠连镇地处川云两省交界的筠连县城,北与高县相连,西与云南盐津接壤,距宜宾98公里,距金筠铁路支线10公里,平均海拔400米,镇政府建在筠连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筠连县城南端。作为筠连县第一大镇,全镇幅员面积133.07平方公里,辖五个社区、98个居民组、33个行政村、224个农业社。2002年全镇总人口89000人,其中农业人口61000人,镇级财政收入4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20元。    筠连镇作为宜宾市科技示范镇,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4202万元,第一产业6291万元,第二产业7674万元,第三产业1073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26万元,实现镇企业增加值2176万元,粮食总产量4755.03万斤,茶叶产量8235担,产茧1103.3万担,退耕还林4231.3亩,生猪出栏58000头,苦丁茶、苦竹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教育基础不断加强,全面实现普及9年义务教育。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基地建设,香桂、苦丁茶、蚕桑、蔬菜、黄牛改良等科技特色项目已初具规模。建起了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古楼金花香桂有限责任公司和黄牛杂改基地建成,苦丁茶醒世公司建立,县丝绸公司和腾川丝绸公司蚕桑基地建设,“大自然”、“南方”、“新世纪”蔬菜加工企业的建成,促进了筠连镇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全镇14个村农网改造基本结束,实现了33个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10个村用上了自来水。    筠连镇茶叶历史悠久,古有“贡茶”、“川红”,今有“龙含清蕊牌”、“鑫龙茗兰”和“群飘”牌茶多酚,天然富硒茶、醒世苦丁茶等。地方特产糟黄瓜、粉条深受省内外顾客青睐,分别获省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    筠连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有“玉壶冰清”、“景阳挺秀”、“龙潭映月”、“银江晚照”闻名遐迩,今有古楼峰丛、峰林和栩栩如生的石佛岩以及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瀑布的水源洞吸引游人,尤其是海瀛间歇涌泉为世上罕见,被誉为奇观。箱子洞、鸳鸯洞处处是景,构成了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奇特壮丽,又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区。.  

腾达镇

  腾达镇位于筠连县东北边缘,幅员面积94.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28°12′13″,东经104°38′46″。东与珙县沐滩乡仅一河之隔,北连高县蕉村镇,南与巡司镇、维新镇毗邻,西接筠连镇。镇人民政府驻平寨场,在镇域东部西距筠连县城20公里。    境内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南部以鲁班山为屏障,北部以芭茅坡山脉南部为依托;巡司河穿腹而过,镇舟河沿界而下,两河在平寨场汇成南广河经珙县、高县注入长江。最高海拔为南部鲁班山主峰1065米,最低海拔东北沐滩河谷368.5米。    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下矿藏无烟煤(鲁班山煤田)居全县藏量之首,石灰石次之,耐火粘土,陶瓷原料等在各村均有分布。    属金沙江河谷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稀少,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17.8℃,年均降水量1150毫米。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和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蚕桑、土烟、黄豆、辣椒、柑桔、梨、李等。植物资源以林木、竹为主。有桫椤树、桢楠等国家级保护的珍贵稀有野生植物。珍稀动物主要有大鲵、龟和两栖类木槐等。    腾达镇旅游资源极度具魅力,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得天独厚。以喀斯特地质地貌形成的仙人洞经几万年钙化沉积的40多个浪形钙化坝埂组成洞中梯田。冒水金桃潮涌泉与海艮潮涌泉形成全县一南一北两个独特景观。人文景观以佛来寺、悬棺、龙溪湖、桫椤树园、文风塔、石达开屯兵之迷等为主形成独特旅游环线。    历史源远流长。据腾达出土文物(汉砖)证实,距今4—5万年间,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清乾隆《高县志》载,除现今向阳、水茨外,其余分属高县安宁建一甲、建二甲,民国初于平寨场置团属第三区(治沐爱场),以境内有腾蛇岩,据魏武“腾蛇神雾”之义,故名“腾达”。1953年划归筠连。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腾达和大地合并建为腾达镇。辖17个村,123个组。2001年末全镇总人口25196人,其中农业人口24800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苗、彝族占4.62%。    腾达扼筠连门户,历为战略要地,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从湖北利门进入四川涪洲(今涪陵)、合江。5月16日攻下长宁,转移贵州遵义。同年10月,取道云南镇雄、昭通,再折回牛街,进入筠连镇舟次日西下到平寨,帅部设在平寨场口凉家沱黄家寨。解放沐爱场时,解放军在平寨场设部。.  

巡司镇

  巡司镇距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90公里,是金筠铁路终点站所在地,筠连煤田的中心,幅员面积87.6平方公里,辖22个村151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委员会,42个党支部2个党总支784名党员,总人口48000多人。1995年经省委、省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工矿、旅游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省人大同意决定巡司作为筠连市“哑铃”结构的一翼。1998年被誉为省级文化先进镇,近年来多项工作名列前矛,先后被评为市级综合治理模范镇、村民自治示范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等,被评为县级基层组织先进单位等等。    镇内石灰石、煤、铁等资源很丰富,人文自然景观优美,镇南有“八益”玉壶生态观光茶业有限公司和光明寺、石龙寺,镇北有以冷、热温泉、溶洞石林、峰丛为代表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巡司属槽坝、丘陵地带,平均海拔450米;气候温和,年均日照1050.8小时,无霜期325天;土质肥沃,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茶叶、香桂、苦丁茶等。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38.8686万斤,人均占有粮食960斤。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经商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镇内有启源公司为骨干的个体私营企业450多户,每年产水泥14.8万吨,产页岩砖3600万匹,产煤20万吨,开采石灰石量达10多万立方米。镇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通讯等突飞猛进,实现了公路、电视、电话“村村通”。现有有线电视户共2600多户,程控电话1700多门。小城镇建设逐步加快,规模初步形成,新建10亩的农贸市场即将启动,市场秩序良好。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镇内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2所,幼儿园8所,教学质量逐年上升,“普九”工作0完成。新建了中心卫生院,健全了各项医疗设备,常年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内有法庭、法律服务所、司法所,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镇有市、县文明单位、卫生单位10个,广大干群积极争当文明公民。   ".  

双腾镇

  双腾镇地处筠连县西南部,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辖15个村,一个居委会,92个村民组,总人口20335人,其中农业人口19475人。镇政府驻地——双河场,依山傍水,距县城14公里,由水泥路、柏油路与县城相连,本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镇内公路村村通,境外交通八方连,全镇15个村都通邮、通电话,中国电信C网、G网和联通移动通讯覆盖全镇。同时,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我镇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49.04%。农、林、牧业生产较发达,是苦丁茶的发祥地和目前全国最大的基地镇。已发展无公害优质苦丁茶2万余亩,苦丁茶业产值达1.2亿元。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制订了“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两苦兴镇’,建设生态农业大镇”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苦丁茶、苦竹、绿茶、肉牛、无公害蔬菜”五大基地建设,实施产业开发,着力打造苦丁茶品牌,发挥优势,筑巢引凤,创造宽松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热忱欢迎各界有志之士前来观光、考察、投资。   ".  

沐爱镇

  沐爱镇位于筠连中部,距县城30公里,系山区浅丘地貌,幅员面积78.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4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1亩,森林覆盖率达30%。原属高县安宁乡,民国37年(1948年)改为沐爱县,1953年划入筠连县,为筠连县第四区驻地同,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沐爱、金銮二乡建沐爱镇,镇政府驻沐爱场,辖18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2个街道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32394人,其中农业人口30175人。    沐爱资源丰富。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蚕桑、香桂;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和石灰石。煤炭能利用储量是28214万吨(100米以下)煤层富聚,地理条件较简单,上山储量较多,运输条件好。    沐爱境内交通便捷,通讯设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公路、电话、电视实现了村村通,A网、G网手机和光纤通讯全面开通,新建了35千伏变电站,农网改造已完成8个村,还有几个村正在或正准备实施。引资建成装机容量为640千瓦的罗锅滩水电站,完成国债资金工程金溪沟流域综合治理及棬坪旱山村集水灌溉工程,另一国债投资240万元的解放沟—洗麻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实施,荷花池公园的维修,小城镇建设即将启动。    “十五”期间,沐爱镇党委、政府结合江总-“-”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务求实效,加速发展”的沐爱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两点一线”工程(两点指:一点是抓好以煤炭、石灰石矿产资源为主的民营企业,壮大地方财政收入,增大地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点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茶叶、蚕桑、林业、香桂。“一线”指抓好以继巡司温泉后的棬坪度假村—兴龙村的九重岩—骑龙村的胡仙女洞一线的旅游工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四川省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四川省农村“-”学教活动先进乡镇和“六好党委”、宜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诚信、开放、热情的沐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同创辉煌。.  

维新镇

  维新镇地处筠连东部,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处,幅员面积73.15平方公里,现辖15个村112个组。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由原维新乡、沐义乡合建为维新镇,镇机关原驻新场,2001年迁至小河。    维新地形狭窄,系低中山地貌,镇舟河流经维新腹地,惠泽九村,流域两岸低山槽坝,是为粮经作物主产区,农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林作物主产竹子、茶叶、蚕桑、烤烟;煤炭资源丰富,尤以无烟煤煤层最厚,储量最多,约占全县三分之一。煤炭按照省市县规划合理开采,现有大中型煤矿企业13个,其中煤业公司2个。2001年在全国煤炭行业疲软的情况下,维新镇实现产煤45万吨,创产值3600万元,创利税680万元,每天外销煤炭1500多吨,占全县出关煤炭产量的40%以上,税收占40%以上,固定资产原值累计5200多万元;安排下岗职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2500余人;在全县10户纳税大户中,维新镇煤炭行业就有5户,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7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6元,居全县首位。镇内公路村村通,境外交通处处连,安装程控电话1000多门,建立移动、联通机站2个;镇内饲料资源丰富,畜牧出栏收入占农业收入的50%。2001年生猪存栏19892头,出栏肥猪21073头,耕牛存栏2754头。蚕桑发展形势良好,现有桑树800万株,2001年发种4000张,产茧1625担,产值收入达85万元;全镇退耕还林面积2100亩,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已全部完成的有9个村,5个村实现了半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苦丁茶发展已成规模,面积达1572亩。    为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维新镇狠抓镇舟河中下游段水能资源开发,新办了发电量820万千瓦时的门坎滩电站,目前库区长达12公里,是蜀南旅游观光和发展水产养殖的好地方。此外,还加快了植树种草绿化工程建设,积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求成为一个工矿企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对维新煤炭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为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维新镇党委、政府结合县委、县政府“三新”大讨论要求,重新理清了维新家底,超 常规制定了招商政策。镇-王建华、镇长熊洪书率全镇2.4万人民诚邀省内外人士到维新考察,希望有志之士落户维新,促进维新经济全面发展。   ".  

镇舟镇

  镇舟镇位于筠连县东南部,幅员面积63.4平方公里,距县城东南42公里,东接高坎,北界沐爱,西南与落木柔镇、团林乡毗邻,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88个社,人口19487人,其中农业人口18308人。    境内地质复杂,地下矿藏无烟煤丰富,石灰石遍布各村,有奇异的喀斯特地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镇舟河贯穿全境,目前,已开发小水电站2处(洞口电厂、罗锅滩电厂);境内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筠民、筠高公路贯穿腹地,公路里程达130公里;移动通讯覆盖全镇,电话总装机容量800门,广播电视已覆盖全镇。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粮食作物主要产水稻、玉米,次为小麦、薯类;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蚕桑、油菜及各种蔬菜等,林地面积广阔,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有杉木、柳杉、花秋、千丈等10多种。    镇域经济健康发展,2001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287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703100斤,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财政税收66万元。工业生产,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现有煤厂10个,砖瓦厂1个,采石场10个;农业生产情况,烟叶329吨,茶叶52300公斤,蚕茧55000公斤,肉类总产量1534吨,年末生猪存栏数12091头,牛存栏数1881头,林地面积2302公倾。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有1所中学,10所小学,教师123人,学生人数3938人,入学率100%。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1所,已培训800多人。镇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技术人员5人,医疗设备不断完善。    镇舟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实践“-”,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举措不断优化结构,优化软硬环境,形成良好的开放格局,努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GDP和财政收入,增加经济总体实力。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考察、投资办厂,共谋发展,开放、文明、富裕的镇舟欢迎你。   ".  

蒿坝镇

  古韵一千载,余音绕川南。作为巴蜀“百强”乡镇之一和老君山天麻酒的发祥地,以及筠连烤烟的孕育地和中国天麻之乡的培育地,著称筠连烟乡和筠连煤乡,有着一千多年历史,蕴藏着深厚的山区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蒿坝镇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蒿坝,建场前蒿草丛生,故名。自清朝建乡以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92年10月建镇,辖15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111个村民组,属汉、苗、彝多民族散居的农业大镇。2001年年末总人口17561人,其中农业人口172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国内生产总值3960万元,人均纯收入2160元。    蒿坝位居四川南大门,属两省三县结合部,幅员面积104.7平方公里,东临高坪、团林两个苗族乡;南接云南省彝良县牛街镇;西连云南省盐津县庙坝乡、本县龙镇乡;北与大乐、武德两乡交界。镇人民政府驻蒿坝场,海拔1050米,距县城50公里。镇境地势南北低,东西高,地形复杂,整体呈不规则的瓦背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通讯网络全面开通。南北两端,川滇筠彝公路干道蜿蜒盘旋而过,昔日行人上下,无不感叹蜀道之难,极目眺望,群山环绕,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尤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东西两侧,山岭绵延起伏,山下以丘陵为主,伴有平坝和低山。最高海拔西部老君山,系川滇两省三县界山,主峰老君庙海拔1668.4米,山上盛产竹笋和灵芝、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偶有野猪、老虎等凶猛野兽出入。    蒿坝属中亚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6.3℃,是川滇两省人民夏天休闲、娱乐、避暑的理想家园,入冬后寒潮比较频繁,河流南北两端呈树枝状分布,东西两向,因地貌所致,地下河居多,由于东西、南北高低各异,气候差异明显,农经作物东西两向盛产玉米、烤烟、土豆,南北两端以水稻、小麦、花生、蔬菜为主。土特产以竹笋、天麻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马、乌骨鸡等家禽家畜为主。森林面积广阔,植被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5.7%,畜牧资源丰富,镇域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烟、林、畜三分天下的良好格局。    蒿坝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水能发电站两个,装机容量达985千瓦,年发电量300万度,并与川南电联网,煤矿5个,年产量达10万吨,露天采矿4个。.  

大雪山镇

   大雪山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南部,距县城50公里,距宜宾市140公里,属原解放乡和落木柔镇,于2006年年底建制调整合并而成,辖22个村、1个社区,幅员面积104.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总人口二万四千多人。县城到政府所在地为水泥路面。   境内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原始生态王国,世界珙桐故乡”的大雪山座落在该镇境内。随着交通、接待等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到大雪山旅游观光的人次逐年上升,2007年达12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该镇党委班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开拓进取,强势推进大雪山新的跨越式发展,以此推动该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该镇“商贸活镇、旅游强镇、水电富镇”的总体发展目标。[1]   -   行政辖区   大雪山镇下辖村:两江村、海湾村、东红村、寨子村、高峰村、顺景村、安乐村、夏泉村、秋鹰村、冬燕村、春井村、乐园村。[2]   -   支柱产业   1、竹笋。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共有竹笋品种16种,产量820吨,产值630万元,竹的品种有:楠竹、水竹、罗汉竹、刺竹、甜竹、苦竹、人面竹、斑竹、百佳竹、糍竹等,产量较多的是楠竹笋、水竹笋、罗汉笋,竹笋是大雪山镇的一大特色,一年四季都有鲜竹笋出售,其中最招人喜爱的有楠竹笋、水竹笋、罗汉笋、刺竹笋、甜竹笋,其中味道最佳的要数每年八九月份出产的刺竹笋,竹笋的吃法有多种,可以炖、炒或烤来吃。   2、木材。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镇森林覆盖面积76300亩,木材蓄积量24万立方米,大雪山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   3、畜牧。大雪山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猪、牛、鸡等蓄禽产品丰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乌骨鸡”。乌骨鸡不仅口感极佳,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深受外来游客的青睐。   4、大雪山旅游景区游乐项目。在大雪山旅游风景区,不仅可以体验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还可享受露天音乐茶座、苗族风情篝火文艺表演、野外帐篷宿营、品烤羊、烤鸡、烤鲜竹笋等。[3]   -   风景名胜    大雪山旅游风景区[4]  境内的大雪山系云贵高原乌蒙山余脉,原始森林成片集中,分布面积8000余公顷,其中筠连县境内约3000公顷,主峰坐落在筠连县大雪山镇境内,海拔1777.2米。大雪山神奇而美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四川省自然生态保护小区,是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大雪山镇党委政府围绕大雪山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目标,同时引进开发商对大雪山相关旅游设施进行建设。截至2009年5月12日,该景区内投资80万元修建的从山脚到山顶的游山石梯路一、二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的大雪山旅游环线公路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大雪山不仅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雪山“红军墓”便是其中之一,大雪山“红军墓”始建于1935年10月,共掩埋了在大雪山战斗的数名红军战士。2006年3月,雪山村村支两委将原红军墓迁到了新建的大雪山旅游环线公路旁边并重新对“红军墓”进行修茸。此外,大雪山上还留下了红军拼杀场,红军负伤处等许多壮烈的纪念地,2006年12月,大雪山“红军墓”已被申请并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雪山四季风景各具特色,“春来万花争艳、夏至密林生寒、金秋红叶满眼、冬临千山披素”,是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1][4]   -   特色村庄   雪山村位于大雪山镇的东南部,地处川滇四县(筠、珙、威、彝)的交汇处,距镇政府所在地9.8公里。截至2009年5月12日,全村辖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04户,村民415人,属市级扶贫新村,市级文明村。   大雪山旅游风景区坐落在雪山村境内。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2007年,雪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3元,修建了村活动室,成立了村老年协会、种植协会、旅游协会,办起了农民夜校,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典范。[5]  

武德乡

  武德乡位于筠连县县城东南面28公里,是全县的腹心地带,东邻沐爱镇,南连蒿坝镇,西靠大乐乡,北与巡司镇接壤。全乡幅员5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3个社,共17078人,其中农业人口16844人,自然增长率4.35‰。全乡有耕地面积15474亩,平均海拔550—900米,属丘陵山地地区,森林覆盖率34%。    武德乡境内仅有一条巡司河穿越而过,但分布在两岸的村社地势较高,且向河心倾斜,固水能力较差,形成了全县典型的旱区。全乡干旱面积达11500亩。占耕地面积的74%。武德气候温和,盛产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各种水果及甘蔗、茶叶、烤烟、蔬菜等各种经济作物和各种中药材、经济林木,猪、牛、鸡、鸭、鹅等畜牧业发展较快,无烟煤、石灰石等矿藏丰富,境内有龙池农民文化公园、干洞、石林等旅游景点。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武德乡在全乡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公路建设,修通了解放、半坡、水潦等村道公路,积极支持巡牛公路改建,对场镇至王家坡段的公路进行了扩修,形成了以场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美好新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善了农村交通环境面貌,切实整顿了场镇卫生,提高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努力改善了办学环境,新建了初中教学楼,改建了共和、半坡、水潦等小学,解放、关津小学的新建正在筹划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建家园”的解放村精神,积极筹措资金新建了两口扶贫机井,修通了堰子岩水堰,青寨大堰也正在修建中;建成了覆盖全乡十个村的以光纤程控电话为主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交通建设的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信息的高速发展,使武德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    2001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1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43万元,第二产业188万元,第三产业885万元。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2001年全年生产粮食1415万斤;经济作物有茶叶、烤烟、蚕茧、油菜、花生等,其经济指标分别为茶叶1296担,产值39万元,烤烟935担,产值16万元;畜牧业主要是养猪、牛及鸡、鸭等小家禽,全年畜牧业总产值808万元。目前,全乡正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种植苦丁茶的积极性很高,现已栽插2000亩,仅此一项每年可实现产值400万元。.  

塘坝乡

  俗有“千鹤之乡“之称的塘坝位于筠连县城西部边缘,面积31.3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辖7个行政村,45个组。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这里居住着勤劳善良的8000余劳动人民。    清朝末年,这里产出的茶叶因品质优良,被送往宫廷供王公贵族享用,称“贡茶”。那时的塘坝是川滇要道,每天要通过成群的马邦,经济较为繁荣,号称“筠连首场”。塘坝曾一度欣欣向荣。    塘坝,这里有着许多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有全国闻名的千鹤舞轻泉的百鹤林;有清澈透人的清溪沟;有巧夺天工的五眼奇洞;有千年活化石的银杏树人;有让人让俗的仙人幽境;有……    塘坝乡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乡,这里是远离闹区的静境,这里是绿色食品的源地。由于近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苦丁茶基地,苦丁茶鲜叶生产基地。这里还盛产红桔、苦竹、甜竹,这里有优质仔猪基地,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塘坝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这里有技改后年产九万吨的志鸿煤矿、兴旺煤矿。每天产出的优质无烟煤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    这里,与县城仅30分钟路程相隔;这里,有与外界沟通的固定、移动通讯设备;这里,与世界息息相通;这里,距您并不遥远;这里,有尚待您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这里,有政府优惠的政策;这里,有尚待您开采的矿产资源;这里,有尚待您品尝的天然绿色食品;这里,有时刻欢迎您到来的父老乡亲。    昨天,这里曾欣欣向荣;今天,我们面临大发展的机遇;明天,将从这里走向辉煌。.  

龙镇乡

  龙镇在解放后1951年划为龙塘、胜利二乡,1958年并为龙镇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龙镇乡,1992年撤区直属县管至今。地处县城东南缘,距县城33公里,东界蒿坝、西界孔雀、南界云南庙坝、北界双腾,海拔780—1670米,全乡幅员面积69.59平方公里,折合面积104358亩,其中耕地11763亩,林地71259亩(以川85—2工程和世行林为主,主产杉木和竹类,特别是黄皮竹属竹笋两用现有2500亩),全乡辖8个村60个组,总户数为2059户,总人口8355人,其中农业人口82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    龙镇海拔较高,属中山峡谷地貌,山地占90%以上,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辖区内白果村是淀水河的发源地,卜好河是巡司、大乐、古楼等镇乡工农业用水的发源地,龙镇属高寒山区,主产玉米、红苕、洋芋,盛产茶叶、竹笋、微菜、蕨粉及多种果木食品,龙镇白酒誉满全县,畅销各地。    200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99万元,人均粮食900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508元,经济主要以茶、烟、林、畜为支柱。干茶产量在3000担左右,年税收10万余元,现已发展苦丁茶2100亩;烤烟在2500担左右,年税收14万余元;在原有林木的基础上,近年主要造竹造林已发展退耕还林1200亩;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生猪存栏8500—10000头左右,黄牛杂改已配种450头开始起步,山羊600多头,2001年底兴农养殖有限公司在龙镇落户,计划养牛100头,羊1000只,现已初具规模,全乡牧草资源丰富,又在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发展潜力大。    全乡已实现8个村56个村民组通车,正在修建直通云南庙坝的公路,筹划连通蒿坝的环县路,加强乡村道路的改造和养护,保障公路畅通。全乡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吴河沟煤厂1个(年产3万吨),卜好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待开发(可设计年产10多万吨的煤矿),现有茶厂6个,白酒厂4个,电厂2个(装机4台330千瓦),已有5个村进行农网改造(其中1个村半改),用电普及率达到99.7%,连通县城的加密电视,开通程控电话100多门,移动通讯已立项待发展,位于龙镇乡的王家沟大型水库已通过省上专家的评审,上级正在筹划建设,将会给龙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孔雀乡

  建置沿革 清初属定川乡(治今筠连镇)辖地,同治后属安乡(治今双腾镇)辖地,民国初年于孔雀场,帅家村置团,属西一区(治今塘坝乡)。后改联保及乡,皆为丰乐乡(今塘坝乡)辖地。解放初属第三区(治今双腾镇)丰乐乡,1951年始置孔雀、帅龙2个,1956年撤帅龙乡入孔雀乡,属双河区(治今双腾镇)。1958年称孔雀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孔雀乡,1992年撤区直属县至今,乡政府驻孔雀场。2001年辖11村57组,总人口7936人,其中农业人口782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1‰。    地理位置 孔雀乡于川滇交界地,县境西南部边缘,与本县龙镇乡、塘坝乡及云南省盐津县盐津井镇、塘坝乡相邻。乡内多为山地,距县城43公里,海拔900—1400米,幅员面积57.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26亩,森林覆盖率达45%。    自然条件 孔雀乡地处高寒山区,山高地陡,河流以鹿井沟河为主,其余多分布为小溪,山高地寒,年平均气温11.8℃—14.8℃,春季多低温冷寒,但回暖较早,夏秋多夏旱、伏旱、暴雨、洪涝。乡内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茶叶为主,全乡林地面积广阔,植被丰富,主要以杉树、竹木为主。    经济发展状况 2001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01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638万斤,人均占有粮食445公斤,实现了人均纯收入1550元,大量发展茶叶生产,改造低产茶园1500亩,新发展苦丁茶3000亩,福鼎大白茶1000亩,全乡实现干茶总量达1800担,茶农收入65万元,创税6.8万元。全乡加强天然林保护和现有林木的抚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18亩。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快,产值达388万元,生猪存栏5780头,出栏3954头,牛存栏1040头,出栏164头,家禽上市7570只,禽蛋上市1.6万斤。2001年烤烟生产1200亩,产优质烟2500担以上,产值达95万元,创税11.4万元。    2001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修乡中心校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及学校环境的硬化建设,修村小5个,有2个村小在修建规划中,预计投资达到120万元,2001年全乡迎接了“两基”工作的复查。.  

乐义乡

  乐义乡地处筠连县东部边缘,离县城48公里,与珙县的中山、上罗、洛表等乡镇相邻。全乡8个行政村,62个农业社,3243户、13790人,幅员面积44.5平方公里。全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团结积极向上的党政领导班子,有勤劳质朴的汉苗民族。    乐义是个育才的好地方,有浓厚的教学氛围。从82、83年起,乐义的升学率和教学成绩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教学质量名声赫赫,由此吸引了十乡八里农村、城里的学子前来这里求学、苦读。    乐义有着自我优势,在幅员44.5平方公里的乡域内,拥有耕地12000亩,林木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成片香桂林7000余亩,茶园2500亩,桑园3100亩。有丰富的油矿石资源和煤炭资源,油矿石资源遍布全乡,据省上专家取样化验显示,乐义的油矿石可以生产高标号水泥,这为乐义今后在对油矿石的深度加工指明了发展的路子。在煤炭资源上,乐义有上千万吨的煤储量,目前全乡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证煤矿企业7个,为乐义煤炭的开采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着眼于以香桂为代表的特色林业,用3—5年时间建成1万亩香桂基地,进一步做强做大煤炭支柱,力争到2004年达到年产3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  

高坎乡

  一、建置沿革    清为高县安宁乡上五甲。民国设初团,落木柔区,18年(1929年)置高石乡。24年称商石联保,属第四区(沿落木柔),29年又称高石乡,34年6月属沐爱设治局(37年属沐爱县),1950年划归筠连县,1956年平等乡一部并入落木柔区(原五区),1958年为建设人民公社,1984年以设高石坎称高坎乡至今,2001年辖五星、红旗、大地、顺河、红花、凤凰、花山、顺利8个村,42个组共1444户,6549人,其中农业人口62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8.5‰。    二、地理环境    高坎乡位于筠连县境东部边缘。乡人民政府驻高石坎,距县境东南57公里,东界珙县洛表镇,南与落木柔、镇舟镇等接壤,西与维新镇毗邻,北与乐义乡相交。全乡幅员面积3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34亩,人平约1.3亩,乡境大山绵亘,沟壑相间,以三锅庄最高,海拔1196米,官田湾有一窝函、大肖洞、三眼洞、环洞子、猫猫洞颁其间,均有流水汇入漏水洞,成为浑水河的重要源头之一。该乡整体是中山狭谷地貌,海拔在900—1200米之间,年均温13—14.8℃,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其次是小麦、红苕、豆类,经济作物以林木、茶叶为主。还有桢楠、千年银杏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同时东邻僰人悬棺,东南接观宝山的万亩-,是一个夏季旅游的度假圣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公路建设迅速推进,全乡8个村100%通公路,并且在今年夏节培补村、组公路15公里;二是邮电通讯初见成效,移动电话有效面提高,邮政代办所成立;三是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浑水河电站的改制成功,农网改造进展顺利;四是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新修堰渠4000米,微型水窖25口,修筑河堤500米,显微型抽水机46台;五是场镇基础设施步伐加快,人饮工程的修建,新建计生楼投入使用。    四、经济发展状况    2001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707万元,人均纯收入1808元,粮食产量634.61万斤,人均占有粮食1092斤,林业生产共造林1200亩,基本实现了绿化指标,畜牧生产总值54万元,生猪出栏4069头,乡镇企业总产值145万元,顺利完成了对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并把五星村建成了我乡第一个小康村。.  

团林苗族乡

  团林苗族乡位于筠连县城东南缘,距县城48公里,幅员面积49.5平方公里,辖8个村45个农业社,有人口626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1%。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平均海拔124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17.4℃,年降雨量1153.3㎜,常年日照1146.34时,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属中丘、深丘地带,适合于种、养殖业的发展。    乡党、政一班人团结一致,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结合本乡实际,在确保稳粮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种、养殖业。同时营造宽松的招商环境,引资开发团林。现在为止已引进四位投资商在团林建起6000亩苦丁茶基地,1000亩香桂、苦竹基地。我们经过十多年对山地白毛乌骨鸡的提纯复壮,现已具有年出栏50000只的规模,我们的山地白毛乌骨鸡享誉四方。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投资商来团林投资开发,乡党委、政府将尽全力搞好协调服务工作,让各位投资商乐于投资,投资有回报。.  

联合苗族乡

  联合苗族乡位于筠连县东南边缘,与云南省彝良县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8公里,全乡海拔900—1400米,幅员3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151亩,林地34000亩,森林覆盖率为81%,总人口7662人,少数民族(苗族)占31.9%,属纯农业乡。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84.2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406.96万元,乡财政收入71.9万元。    我乡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势陡峭。景色幽美。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盛产烤烟、茶叶、蚕桑、中药材、竹木著名,其中烤烟产量、产值均居全县第二位,曾有“万担乡”、“烟之海洋”之盛誉,畜牧业有猪、牛、羊、马、乌骨鸡、鸭、鹅、田鳝、肉兔等,系全县种草养畜、黄牛杂改、科技种烟科技示范乡。畜牧、林业、烤烟是全乡主要经济来源。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特产黑砚石因与竹笋化石共生而闻名暇耳,极具收藏价值。森林资源丰富,盛产黑桃、板栗、月亮苔、蕨菜、弥猴桃,各类山菌、杜仲、天麻等各种野生果蔬药材。水能发电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乡政府所在地,楠木、楠竹林环绕,荷塘飘香,春来白鹤嬉戏其间,是全县著名风景点之一,我乡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公路、电讯实现了村村通,近几年,我乡抓住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投资环境宽松、舒适、商机无限。7600多苗汉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开发。.  

高坪苗族乡

  筠连县高坪苗族乡于1984年2月2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乡政府驻地落木祥,北距县城70公里,乡域东西极距8.97公里,南北极距9.10公里,处东经104°33′17″——104°37′53″与北纬27°50′39″——27°54′43″之间。全乡幅员面积33.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有居民1545户、6562人,其中苗族415户、1856人,彝族19户、78人。    高坪自古以来就是川滇结合部苗族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高坪已探明的可开采煤炭储量近1亿吨,石灰石储量逾1亿吨。高坪煤炭煤质优良,得利于开采。含硫量一般为低——中硫,少数为高硫、富硫煤,平均发热量5500——6500千卡/千克。讫今为止,已建成产量9万吨的煤矿三个,并正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招商引资逾500万元。煤炭和石灰石的开采和综合开发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在农副产品方面,有上世纪80年代就吸引了昆明、贵阳、成渝等地外商的高坪仔猪;有1997年在成都五省七方投资贸易会上被尊为热点食品的苗家黄牛干巴;有浆香可口、甘甜醇厚、回味无穷、醉不上头“,被著以”筠酒之最“的高坪白酒;有黄莲、川芎、杜仲、天麻等诸多珍贵中药材和丰富的维菜、蕨苔、地笋子等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烤烟一直是高坪经济支柱之一,高坪年均烤烟生产量达3000亩、7500担,烟叶质量优良,品质上乘。成规模发展高坪农副产品,具有很好的前景,符合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要。    落木祥端午苗场和春节花山节是川滇结合部五乡一镇最具苗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是川南苗族和滇西苗族风情的典型华表,囊括了苗族文化艺术、语言文学、民间习俗等民族风情。在落木祥成功举办的“ ’99端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新世纪花山节”、“ ’2000端午苗场节”、“2001年四川省苗族乡镇经济文化研讨会文艺汇演”,参与人数逾万人,其盛况被四川电视台、四川农村日报等多家媒体剪辑播放和登载。开发以落木祥为中心的苗族风情旅游项目,正可乘西部大开发东风,大展宏图,必将前程锦绣。乡党委、政府已将开发高坪苗族风情旅游项目作为高坪今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来抓。    乡党政班子成员均是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大雪山镇特产大全




大雪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