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凉山州 >> 越西县 >> 拉普乡

拉普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拉普乡谷歌卫星地图)


拉普乡简介

   拉普乡位于县城东面下普雄辖区,东与拉吉乡为邻,南与四甘普乡相连,西与铁西乡交界,此与乃托镇接壤。全乡幅员面积65.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10米,辖5个村22个组,1267户5673人。现有耕地6356亩。全乡人均纯收入1174元,GDP520万元。拉普乡位于晌水河边。可利用响水河资源,开发渔业养殖、家禽(鸭、鹅)养殖。借响水河电站建起之际,可利用响水河水能进行电站的梯级开发。可利用响水河流域和普雄河流域的河沙。进行采集和制砖业的加工。拉普乡有近63210亩的天然草场,可发展牛、羊养殖业。拉普乡还有10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可进行劳务输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5.5平方公里 513434214 616650 0834 查看 拉普乡谷歌卫星地图

拉普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拉普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越城镇

  全镇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8833人,其中农业人口17895人,是彝、藏、回等四十六种少数民族聚居镇。全镇现有耕地10723亩,粮食总产量5637吨,农业总产值达1329.6万元,人均纯收入1270元。   越城镇境内气候属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3.3℃,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47天,可使大小春作物一年两熟。境内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土豆、小麦和荞子等。土特产有苹果、花椒、核桃等。优越的环境,丰富的物产、充沛的光、热、水资源,使越城镇成为发展农业的适宜区,又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条件。   越城镇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本着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使越城镇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越城镇抓住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富裕劳动力2052人,劳务收入总额10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573元。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299万元。酿酒是越城镇的一个优势项目,越西白酒酒香浓郁,回味甘甜,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越城镇抓住越西河谷的土壤、气候的技术优势,着力发展以烤烟为主,黄姜、万寿菊和无公害蔬菜种植为辅的优质高效农业。2003年全镇推广科技兴烟措施,种植烤烟1720亩;因地制宜,推广万寿菊230亩,黄姜130亩,倡导无公害蔬菜种植,建立了47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越城镇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完成两大形象工程。一是退耕还林还竹8000余亩,涉及10个村4800户,力求把县城西部坡地建成绿色生态屏障。二是敦化路的改造工作,目前搬迁工作已近尾声。通过旧城改造,逐步强化城市基础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镇化进程。   畜牧业生产继续加快草畜“3150”工程实施步伐,实施好草原建设和恢复项目,在南江黄羊的圈养和提高畜产品商品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03年种植优质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755亩。并将进一步扩大大白鹅养殖规模。   在越城镇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越城镇正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越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光明,越城镇人民热忱欢迎八方朋友光临。.  

中所镇

  中所镇位于越西县城南,离县城仅5公里,境内以坝地为主,平均海拔1683米,幅员面积14.17平公里。有耕地14.17平方公里,其中田1148亩,地4306亩,人均占地有耕地0.60亩.全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年降水量1133mm,无霜期247天,日照时数1648小时,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年积温3894摄氏度。全镇12个行政村,27个服务社,19个驻区级企事业单位,2924户,10067人,是越西县的大镇之一。交通便利:是县城至州府西昌的被经之路,距最近的火车站仅20公里,所辖区域村村通公路。中所镇已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已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目前12个村都在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烤烟、万寿菊、中药材、无公害蔬菜、青椒种植,养殖大白鹅。2003年烤烟种植2810亩,万寿菊种植3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亩,青椒合计种植面积为450亩,无公害蔬菜划片种植70亩,大白鹅养殖1000只,种植了甜樱桃。加快镇所在地的建设,商业街已初具规模。驰名凉山的“水观音”水库是发展了水产业、旅游业、及纯净水项目的理想之地。.  

新民镇

  新民镇地处越西县城北部,距县城7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6.11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 8358人。   新民镇,是新民地区三乡一镇及下普雄地区、顺河地区10外乡镇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同时气候宜人,环境较好,全年无霜期247天,平均温度13.3度,年降水量1113 毫米。最高海拔2045米,最低海拔1650米。   新民镇积极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原有的以粮为主耕种格局。2002年全镇发展烤烟生产4207亩; 2003年发展烤烟种植6282亩,年底可种植白萝卜2500亩,晚秋荞子3500亩,力争人均纯收入突破1700元。   道路交通。乌金公路从我镇横穿而过,这条主道路给我镇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基础设施、村级公路建设滞后,许多村级公路还未得到改善。.  

乃托镇

  乃托地处越西县的北大门,猫儿山脚下、漫滩河西岸,幅员面积77.46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17组7283人,其中农业人口1183户5039人,非农业人口2244人。人均纯收入1600元,乡镇GDP820万元。有耕地2006.53亩,粮食总产量2300吨;草地3494亩,林地19864亩,森林覆盖率55.8%。海拔1490—3992米,年平均温度15.5度,降水量1037毫米,无霜期250天。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洋芋、小麦等农作物。特产有花椒、核桃、万寿菊。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碧鸡山东西两翼赤铁矿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3处,矿点1处。总储量8959.8万吨;裤裆沟至瓦古一带石灰石厚度20—50米,总储量2510.97万吨;碧鸡山西坡及乃托一带磷,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矿点1处,总储量1222万吨,竹儿沟、猫儿山白云石达特级熔剂要求,总储量916万吨;乃托村滑石0级矿床1处,储量85.63万吨。碧鸡山、敏子洛莫含有大量铜矿、煤矿,储时尚未探明。    乃托镇是越西县工业走廊,以工农结合,工业为主。目前驻镇厂矿企业事业单位40余家。 成昆线横穿全镇南北4个村10个组,越西、白石岩火车站座落在该镇。乌金公路穿越该镇3村6级。交通便利,第三产业发达。.  

普雄镇

  普雄镇位于越西县东南部,普雄河中段,距县城35公里,属二半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2度,全年无霜期225天,幅员面积45.46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   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18115人,总户数5840户,耕地面积10237.5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82万元,财政收入19.51万元,农业总产值156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7元。   全镇四季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经济林木有核桃、花椒、梨、杜仲等,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马。自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推广万寿菊种植,2002年完成种植面积300亩,今年将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中药材白柴胡和优质蔬菜的试种,已取得成功,今后将大力推广,力争实现一村一品。.  

竹阿觉镇

  越西县竹阿觉乡位于越西县东南,距县城51公里处,昭普公路横穿全乡三个村。全乡幅员面积36.92平方公里。辖4个村15全村民小组,共598户2743人, 是一个彝族聚居乡。境内最高海拔3260米,最低海拔2190米,属典型的二半山区。常年平均温度10.7℃,年降水量1340毫米,无霜期200天,80%的雨量集中在6—10月。冬春干旱多风,夏秋低温阴雨,农作物易受冰雹、大风、霜冻危害。   竹阿觉乡位于麻姑火普与罗莫大山的山麓中,地形复杂,山高坡陡,群山矗立,道路崎岖。土地分布零星,人民居住分散。全乡现有耕地8652亩,林地20631亩、草地33970亩,森林覆盖率为39.5%。   全乡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粮食主要以土豆、荞子、燕麦为主,主要土特产有脱毒土豆、秋豌豆。现正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以种植中药材为主,目前已种植大黄300亩,北柴胡1000亩.  

书古镇

  越西县辖乡。1953年设苏姑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书古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0.2万。越(西)西(昌)公路过境。辖则珠、八洛阿莫、勒莫哈洛、依乌、尔谷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盛产苹果、花椒、生漆、猕猴桃。.  

依洛地坝镇

  依洛地坝乡位于越西县东南,海拔2100—3000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区,相对高度大。全年年平均温度10.7℃,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40毫米,全乡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6740人,是一个彝族聚居乡,面积67.67平方公里.成昆铁路和昭普路横穿全境。   依洛地坝乡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燕麦、荞子、土豆、玉米。   全乡现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等待开发。.  

南箐镇

  南箐乡位于越西县南部,东现马拖乡接壤,南与喜德县相邻,西与冕宁县交界,北与大花、中所相连。中冕公路贯穿全乡。乡政府驻白泥村,距县城14公里,全乡辖设12个行政村、38个服务社,现有1839户、8357人。其中:彝族7411人、汉族946人,属彝、汉杂居乡。    全县幅员面积105.2平方公里,有农耕地5346.9亩,宜林地8790亩,森林面积9401亩。乡内有山地、河坝,与二半山为主,海拔最高3000米,年平均气温11.0度,年总降水量1250毫米,无霜期225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子、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万寿菊。优质干果有核桃、花椒。二00二年全乡GDP95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955元,粮食总产量4090吨,人平有粮500公斤,人均纯收1265元,四畜存栏20864头(只)。   南箐乡地质环境构造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南箐村的硫铁矿;瓦西、小山、南林、南新村的天然煤矿,瓦西村的铅锌矿,这些矿产资源由于缺乏技术、资金,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有丰富的天然沙石,可供采卖。   南箐乡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如中草药,丰富的野生食物,如蕨菜(薇菜)、菌类;有大片的草场资源可供开发,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   同时由于大片的宜林地和荒山、荒坡的存在,可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和土地资料开发。南箐乡有南海堰、红军洞等旅游资源正等待着开发。   南箐乡风景优美、景色秀丽、交通方便。南箐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纯朴,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竭诚欢迎有志者到南箐乡进行考察投资。.  

新乡乡

  新乡乡位于越西县南部,北与马拖乡交界,东与五里箐乡接壤,南与喜德县毗邻,距县城20公里,属二半山区。全乡辖9个村、22个组550户2650人。海拔在1450米至3350米。全乡幅员面积8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7亩,但可利用坡地、林地面积较广。气候冷凉。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荞子、燕麦等,是一个靠畜牧业和林业发展的乡。乡政府确定的两个发展目标就是大力挖掘种草养畜的潜力,建成退耕还林基地乡。全乡现有四畜存栏11201头,退耕还林面积2441亩。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9.39万元。粮食总产量1402吨,人均有粮1057斤。人均纯收入1008元。   新乡乡由于气候冷凉,适合多种中草药种植,坡地、草地多适合发展大牲畜养殖。   新乡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5千千瓦,现仅开发了1千千瓦.  

马拖乡

  马拖乡位于越西县南部,三面环山,两条大河环绕全乡。气候温河,水源充足。年降水量1430毫米。全乡辖13个村44个组。现有人口2070户9400余人。人均纯收入1156元,幅员面积3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0亩.土壤肥沃,出产丰富民风淳朴。现有退耕还林2000余亩,能很好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是我乡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马拖乡以传统的粮油生产为主产的农业乡,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荞子,年产量735.38万斤以上。 无公害蔬菜、万寿菊、油菜籽、烤烟等特色种植业的马拖乡农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64.16万元。.  

大瑞乡

  大瑞乡位于越西县城西南部,它东与马拖乡相邻,南与南箐乡接壤,西与中所镇交界,北与丁山乡相连。全乡幅员面积27.32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13.3℃,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47天。大瑞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越西河流经全乡。一年两熟,适宜种植玉米、洋芋、水稻、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花椒、板粟、核桃、杜仲、烤烟、蔬菜等。大瑞乡境内横贯县道一条,途经瑞塘、挖布、瑞香等三个村,共有乡道六条,联结全乡十三个村,承担着全乡农用物资、农产品及生活运输的重任。   大瑞乡下辖13个村、50个组,现有农业人口2798户、12493人,其中:少数民族4300人,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彝、汉杂居乡。现有耕地8989亩,其中水田3621亩、旱地5318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5873.7吨。   在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农牧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主要项目有:1、全乡大力发展烤烟、万寿菊为主的经济作物。2、发展以黄羊为主的畜牧业;3、发展以水泥制品、沙石、农具修理为主的工业;4、发展以建筑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为主的第三产业;5、实现全乡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瑞林村拥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淡水资源水质好、资源丰富,尚待开发。   乡政府所在地的挖布村是马拖、新乡、苏姑、中所等乡的主要通道,现拟进行城镇小集市改造,欢迎前来投资..  

丁山乡

  丁山乡地处越西县河谷沟坝地区,距县城4公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彝、汉杂乡。 全乡幅员面积12.97平方公里。海拔介于1685—285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3.3℃,年总降雨量1113毫米,无霜期247天,农作物一年两熟。主产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土豆等。全乡现有6个村21个服务社1834户6976人。其中:农业人口6863人、劳动力2787人。现有耕地4785亩,人均0.7亩。    丁山乡是一外以农业为主的大乡,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尽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劳务输出”的经济改革方针,逐步实现全乡的粮、畜、烟、菜四大产品产业化。   2002年丁山乡GDP830万元,粮食产量2512吨,人均有粮366公斤,人均纯收入1298元。   2002年9月20日,县政府与四川东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越西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该乡农民带来了许多利益,目前完成453.8亩。本年度预计扩大500亩。   2002年该乡种植烤烟713亩,实现产值49万元。种植万寿菊534亩,增收26万元。种植蔬菜1532亩,同时大力发展薇菜开发,2002年加工薇菜10吨,实现产值22万元。   2002年在6户南江黄羊示范户的带动下,今年发展到35户。现有大白鹅养殖户15户,养殖大白鹅2600只。   2002年全乡共输出劳务232人。现有乡镇企业143个。.  

大花乡

  大花位于越西县西部,距县城5公里,东与丁山乡相望,南与中所镇相连,西与冕宁县接壤,北与越城镇相连。属二半山区,平均海拔2055米,年降雨量1115毫米,无霜期217天, 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民族乡。辖6个行政村、21个农牧服务社,现有户数1325人,人口5445人。全乡以农业为主。四畜存栏10816头(只)、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荞子、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万寿菊、苹果、花椒、核桃、李子、桃子等。矿产资源有硫铁矿、褐铁矿、煤矿等。发展烤烟、万寿菊、黄羊以及无公害蔬菜。二OO三年全乡种植烤烟1456亩,万寿菊800亩。四川东方农业发展公司与越西县人民政府在大花共建科技示范园,种植美国大樱桃近千亩,为越西的现代化农业树立了样板,也将为越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作用。 在全国妇联的关爱下,通过各级妇联的共同努力,武警春蕾希望小学落户越西大花中心校,为大花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农业示范园和武警春蕾希望小学的落户使大花乡的区位优势日益显著,全乡干部群众正按照县委、政府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河东乡

  河东乡位于县城近郊,距县政府直线距离3000米,南与越城镇相连。全乡幅员面积87.7平方公里,是高山、二半山和沟坝相结合的乡,拥有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田486亩、坡地3284亩,其余均为荒山、荒坡,轮歇地、森林和灌木丛等,海拔在1800米到4791米。全乡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荞子等。    河东乡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彝、汉、藏三种民族杂居,全乡现有六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854人,844户。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706吨,人均有粮900斤,人平纯收980元。    河东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矿资料,有凉山州著名的大型煤矿—西山煤矿,出产优质的无烟煤。    河东乡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经济林木的生产,同时荒山、荒坡面积大,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欢迎到河东乡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优势,开发荒山、荒坡。.  

西山乡

  西山乡位于县城近郊,距县政府直线距离300米,东与河东乡接壤、南与越城镇相连,西靠阳糯雪山与冕宁县相接,北与瓦岩、大屯乡相邻。全乡幅员面积87.7平方公里,是高山、二半山和沟坝相结合的乡,拥有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田486亩、坡地3284亩,其余均为荒山、荒坡,轮歇地、森林和灌木丛等,海拔在1800米到4791米。全乡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荞子等。    西山乡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彝、汉、藏三种民族杂居,全乡现有六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854人,844户。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706吨,人均有粮900斤,人平纯收980元。    西山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矿资料,有凉山州著名的大型煤矿—西山煤矿,出产优质的无烟煤。    西山乡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经济林木的生产,同时荒山、荒坡面积大,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欢迎到西山乡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优势,开发荒山、荒坡。.  

板桥乡

  板桥乡地处越西县北部,东有猫儿山横垣,西有阳糯雪雄崎。北与保安藏族乡一山之隔,南与新民、瓦岩乡隔河相望。全乡所辖面积7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34亩。全乡共有7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1716米。板桥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以烤烟、苗圃和中药材。2003年烤烟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苗圃种植面积500亩,中药材白柴胡种植面积200亩。板桥乡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有上涌水库天然矿泉水资源和树含碑省级文物、南方丝绸之路的古石板桥等旅游资源亟待开发。板桥乡有著名的青岗关贡椒。能提供各种绿化、退耕还林用的各类经济、绿化苗木。欢迎众商家与我们合作。.  

瓦岩乡

  瓦岩乡位于越西县西北部,距县城约10公里。东与新民镇接壤、南与西山乡相连,西与冕宁县交界,北与板桥乡相邻。全乡由员面积108.2平方公里,海拔1620米至3886米为立体分布。农民居住一般在25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13.2℃,无霜期245天。年总降雨量1100毫米。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全乡分布四沟一坝,共9村24组6257人。现有耕5700多亩, 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彝、汉杂居乡。   瓦岩乡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温、光、水资源均较好,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万寿菊。其中烤烟为主要支柱产业,面积居全县第三。中药材主要种植大黄、白柴胡、党参、当归等名贵药材,是我县的药材基地。林果业主要产核桃、梨子。核桃年产量达5万斤,梨年产量达30万斤。养殖业有辽阔的草场为饲养生猪、黄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丰富的矿产(煤、铁矿、硫铁矿),特别是有含量达99.4%的硅矿和含量达42%的硫铁矿的丰富矿产资源。   瓦岩乡拥有荒山、荒坡、草场10800亩,可开发耕9000亩,交通方便,阳糯雪山脚下有天然的纯净水,可开发成矿泉水。.  

大屯乡

  越西县大屯乡地处越西县城西北7公里处,省道乌金公路横贯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全乡幅员面积为23.75公里, 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典型农业乡。全乡下辖5个自然村20个组。总人口7279人,其中汉族4763人。   目前全乡有水稻田2413亩、可耕地4729亩,是典型的山区沟坝地形,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650米,年降雨量1113毫米,年平均温度13.3度,无霜期247天。适宜的气候能满足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无污染的土地资源给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巨大潜力。二OO二年全乡GDP910万元,实现人均有粮899斤,人平纯收入1458元。   目前大屯乡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马铃薯、玉米、荞子等;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烤烟、万寿菊和无公害大棚蔬菜。发展的经济林木有苹果、布朗李、板栗、核桃、桃子,同时也盛产花椒。畜牧业主要以养鸡、鹅和羊为主。   自西部开发以来,大屯乡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累计面积达五千余亩,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农网改造改善用电及现有的配套水利设施。培育了多个项目的乡域支柱产业,面向市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已形成3000亩规模的烤烟种植基地、无公害早熟苹果3000亩基地,500亩大棚蔬菜基地,40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年产脱毒马铃薯300吨自然村一个。建成省级黄羊养殖基地一个,正在积极发展大白鹅养殖。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无公害的特色农业产品正期待你的青睐。.  

保安藏族乡

  保安藏族乡位于越西县北部,地处高二半山区,一九八四年建成民族乡。东与白果乡毗邻,东南与乃托镇相接,南面、西面与板桥乡相邻,北接梅花乡。 全乡总面积34.22平方公里,山多林地广,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全乡现有退耕还林3100亩,耕地4080亩。下辖3个村17个组,全乡现有农户868户、3675人是藏、汉、彝、回杂居的民族乡。保安乡主要与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子、燕麦。支柱性产业有花椒(素有贡椒之称)、核桃、葵花等干果和雪梨,野生资源有天麻、雪当归等上百种名贵中药材。矿产资源有煤、硫铁矿、锌、铜等。    保安乡还有蕴藏丰富的泥炭土,现正在与跨国公司日本丰田公司联合下开发。.  

白果乡

   白果乡地处越西县城北面,离县城32公里,全乡总户数1032户,总人口5268人,辖6个村,22个村民小组,属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108国道撗穿全乡境内,公路沿线有白果、曙加、青桃三个村,成昆线在乡境内设有白果火车站,邻车站过俄村、塔拉、桥勒莫三个村。   -   经济发展   白果乡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彝族聚居乡,截止2007年底,全乡计有土地面积4865亩,其中田1820亩,地3045亩,主要农业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荞子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烤烟。花椒、核桃为乡特色农业产品,畜牧业方面以黄牛养殖,山羊养殖,母猪、生猪生产为主,全乡有退耕还林面积2502.8亩。  

梅花乡

  梅花乡位于越西县北大门,东与甘和拉白乡相连,南与白果乡相邻,西与石棉县接壤,北与甘洛县交界。全乡平均海拔2632米,其中最高2860米,最低在打土村花果山仅1000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4度,年降水量1037毫米。乡政府所在地离成昆铁路仅3里,座落在乌金公路之旁。全乡幅员面积78.85平方公里,有5个村、17个组、757户3316人。是一个彝、汉、藏等民族的杂居乡。100%的行政村通电、通车,有95%村通电、通马车。2003年全乡GDP294.3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635吨,人均纯收入达到1191元,人均有粮900斤。乡镇企业电站1个(装机容量570千瓦),有两所普通小学,用两所村办小学。有乡卫生院1个和5个卫生站。有集贸市场1个,有拉尔地区的甘花赤铁矿厂和洛木赤铁矿厂及拉尔赤铁矿厂。   可利用拉尔水资源,引进甘洛民间老板投资400多万元正在建设装机容量1260千瓦的巴姑电站。还可利用拉尔水源头建设装机容量2000多千瓦的拉尔电站。   可利用青林水资源建设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岩保电站,同时还可利用岩保电站尾水可建1200千瓦的车木电站。   可利用花果山的天然性矿泉水、温泉水、瀑布、仙人洞、假山等神奇自然景观,开发娱乐休闲、饮食服务等旅游项目建设。   可利用打土村水田,引进适应本地的优良品种。能自产打土历来的优质供米(质量较好的土特产)可利用花果山天然矿泉水建设花果山矿泉水公司。.  

拉普乡

   拉普乡位于县城东面下普雄辖区,东与拉吉乡为邻,南与四甘普乡相连,西与铁西乡交界,此与乃托镇接壤。全乡幅员面积65.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10米,辖5个村22个组,1267户5673人。现有耕地6356亩。全乡人均纯收入1174元,GDP520万元。拉普乡位于晌水河边。可利用响水河资源,开发渔业养殖、家禽(鸭、鹅)养殖。借响水河电站建起之际,可利用响水河水能进行电站的梯级开发。可利用响水河流域和普雄河流域的河沙。进行采集和制砖业的加工。拉普乡有近63210亩的天然草场,可发展牛、羊养殖业。拉普乡还有10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可进行劳务输出。   

铁西乡

  铁西乡位于越西县东部,北与乃托镇交界,东与拉普乡相连,南与尔觉乡相邻,乌金公路、成昆铁路横穿乡境内。全乡7个村17个组4087人,是一个彝族集居乡。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土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万寿菊、花椒为主。全乡粮食产量达2200吨。人均纯收入1025元。GDP553万元。铁西乡有丰富的水资源,目前投资近1个亿的铁西电站,已动工修建。还具有燃点高,贮藏丰富的煤矿资源,以及高质量的石料资源。劳务输出。目前拉普乡斯吉村、如果洛村有大面积的煤矿、铁矿资源待开发。拉普乡斯吉村适宜种植花椒及其它经济林木,可建立花椒生产基地。.  

尔觉乡

  尔觉乡位于越西县东部,距离县城33公里,东与四甘普交界,南现拉白乡、书古乡相邻,西与大瑞、丁山乡接壤。北与铁西乡相连。全乡总面积3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360米,最低1670米。年平均温度12.0℃,年总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35天。   全乡共有6个村、17个组农业人口947户4160人,非农业人口128户3433人。共有耕地293公顷,人均纯收入1210元。2002年全乡GDP330万元。   全乡现有荒山、荒坡、天然草场约13000余亩,可利用开发种草养畜、大牲畜养殖等项目。   全乡现有剩余劳动力800余人,可发展劳务输出。   尔觉乡阿来吾村、彩洛村有大面积荒山、荒坡可利用开发种草养畜、大牲畜养殖等项目。   尔觉乡乃加、阿木洛村气候适合果树、花椒等经济林木种植,可大面积开发苹果、花椒生产。   尔觉乡打里井、彩洛交界处的哈洛衣达蕴约100千瓦的水电资源。.  

四甘普乡

  德吉乡位于越西县东南,东与瓦里觉乡、拉吉乡交界,南与依洛乡为邻,西与普雄镇相连,北与四甘普乡接壤。全乡幅员面积47.07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431户、2149人,属彝族聚居乡,乡政府驻三合村瓦黑组,距县城52公里。   德吉乡海拔介于2000米—3957米,是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地带。境内山川纵横,气候条件恶劣。年平均温度9.5℃,年总降水量1350毫米,无霜期180于,夏季凉爽,空气湿润,多雨、多雪、多雾。   德吉乡现有耕地3152亩。退耕还林2120亩。农作物主要以洋芋、玉米、荞子、燕麦为主,畜牧业以羊、猪、牛、马为主,2002年全乡粮食产量达871.8吨,四畜存栏8938头(只)。乡镇GDP160万元,人均纯收738元。   德吉乡全长13.5公里的来巫依达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电力上万千瓦。有野生漆树、松树、核桃、弥猴桃和野花椒等丰富的经济林,有天麻、虫草、贝母等名贵的野生中药材。独特的气候可成片种植豌豆等返季节蔬菜和进行中药材的种植。有3.4万亩的草山、草坡、草场,可进行种草养畜。有三全村和祝尔的大量煤矿可供开采。全乡共有劳动力1194人,劳动力廉价,为各种开发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   德吉乡党委、政府近期的主要工作方针是:“以林兴乡”、“以牧富乡”、“以电强乡”。工作重点是:抓好、管好已退耕还林2120亩,配套造林4350亩,扩大种草养畜规模,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抓好德吉一、二级电站的开发建设的服务工作,促进其它山沟电力的开发。.  

贡莫乡

  越西县贡莫乡,位于县境中部的普雄区,距县城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总人口5305人。现辖莫普、贡莫、汉扎洛、布吉洛、地各、依史、差差木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贡莫乡紧邻凉山第一大镇—普雄镇,成昆铁路横贯全境,越昭公路穿境而过, 是一个彝、汉杂居以农业为主的。 地处普雄经济圈中心,是县城至普雄火车站的必经之地,是普雄河沿河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农业已形成了以畜牧、牧草、种植等为主导的农业格局。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以酿造、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初具规模。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普雄彝族第一镇的建设,将给贡莫乡带来极大的发展和投资机遇,欢迎商家到我乡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投资。.  

拉白乡

  越西县辖乡。1954年设拉白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1公路。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嘎祖库、尼洪格、达洛、拉白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荞麦、马铃薯、水稻。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  

乐青地乡

  越西县乐青地乡位于中普雄河畔,距县城36公里,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500公顷,耕地370公顷、林地200公顷。现辖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236户5325人。。   乐青地乡紧邻凉山第一大镇—普雄镇,交通便利,成昆铁路横贯全境,越普路、普昭公路穿境而过,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乡。   目前我乡有以寒林村为主的优质大蒜生产基地;以青地村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地膜蔬菜生产基地;以瓦曲格为主的庭园经济。有地各、尔普、罗波科村的猪、牛、羊养殖项目。还有渣普村的劳动力输出,以及全乡的民族手工业加工、运输业、粮食加工业等,各种生产区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同时我乡进行了全乡乡道、村道等公益设施的改造,有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医疗条件、教学条件。我乡还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青地村砖厂四十多万的生产资金运作。获得省农牧厅对青地村的全省试点村支持。.  

德吉乡

  德吉乡位于越西县东南,东与瓦里觉乡、拉吉乡交界,南与依洛乡为邻,西与普雄镇相连,北与四甘普乡接壤。全乡幅员面积47.07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431户、2149人,属彝族聚居乡,乡政府驻三合村瓦黑组,距县城52公里。   德吉乡海拔介于2000米—3957米,是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地带。境内山川纵横,气候条件恶劣。年平均温度9.5℃,年总降水量1350毫米,无霜期180于,夏季凉爽,空气湿润,多雨、多雪、多雾。   德吉乡现有耕地3152亩。退耕还林2120亩。农作物主要以洋芋、玉米、荞子、燕麦为主,畜牧业以羊、猪、牛、马为主,2002年全乡粮食产量达871.8吨,四畜存栏8938头(只)。乡镇GDP160万元,人均纯收738元。   德吉乡全长13.5公里的来巫依达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电力上万千瓦。有野生漆树、松树、核桃、弥猴桃和野花椒等丰富的经济林,有天麻、虫草、贝母等名贵的野生中药材。独特的气候可成片种植豌豆等返季节蔬菜和进行中药材的种植。有3.4万亩的草山、草坡、草场,可进行种草养畜。有三全村和祝尔的大量煤矿可供开采。全乡共有劳动力1194人,劳动力廉价,为各种开发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    德吉乡党委、政府近期的主要工作方针是:“以林兴乡”、“以牧富乡”、“以电强乡”。工作重点是:抓好、管好已退耕还林2120亩,配套造林4350亩,扩大种草养畜规模,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抓好德吉一、二级电站的开发建设的服务工作,促进其它山沟电力的开发。.  

尔赛乡

  越西县辖乡。1953年建尔喜乡,1969年改尔喜公社,1984年置尔赛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0.4万。成昆铁路纵贯西部。辖斯则、依达、洪洛、洪古、阿尔嘎、格依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和荞麦。养殖业以猪、牛、马、羊为主。.  

保石乡

  保石乡位于越西县南部,东与申普乡相临,南与昭觉县接壤,距县城62公里,辖5个村,17个村民小组,635户2917人。全乡幅员面积110952亩,其中:放牧地11784亩,灌木林地5557亩,建筑用地1056亩,有林地3912亩,农耕地50574亩,疏林地4524.5亩,停耕停牧地289.5亩,宜林地33554亩。全乡最高海拔3274米,最低2380米,常年粮食播种面积7624亩,四大牲畜19685头(只)。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有洋芋、荞子、燕麦。.  

五里箐乡

  五里箐乡位于越西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与书古、拉白、马拖、大瑞相邻。乌金公路横穿马扎、古木、五里、斯拉四村,是一个高二半山的彝放聚居乡,全乡幅员面积57.5平方公里,海拔在1800—297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9.9℃,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207天,日照较为充足。全乡现有耕地3612亩,林地30459亩,灌木林地10539亩,牧地34032亩。   全乡辖9个村26个组,1123户4858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要支柱的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还有少量的水稻、小麦、燕麦和荞子。高山的仁洪、改古村以发展发育羊为主,其余7个村以发展生猪为主。   五里箐乡交通较为方便,地理条件优越,可开发性高,但个别村村道状况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瓦普莫乡

  越西县辖乡。1953年设瓦普莫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0.2万。西(昌)越(西)公路过境,成昆铁路过境。辖觉莫、瓦普莫、伙祖吉、木牛觉、依嘎5个村委会。草地广阔,以牧业为主。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玉米。兼产生漆、花椒、核桃。.  

申果乡

  申果乡位于越西县东南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是越西县偏远的高寒山区。全乡辖7个村17个村民小组, 542户, 2465人,除为数不多的汉族外,均为彝族。全乡现有耕地5438亩。草坡地53890亩,林地49900亩,森林覆盖率21.3%。粮食总产量1130吨,人均粮458公斤,农牧业收入153.75万元,人均纯收入623元。   申果乡海拔最高3260米,最低2400米,相对高差860米。年降雨量1349毫米,无霜期160天,年平均温度7.2℃,主要粮食作物有:土豆、荞子、燕麦。因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产量极不稳定,十年九灾。主要牲畜有羊、猪、牛。   申果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本着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在申果庄区以“林业兴区、牧业强区、药材富区”的地区战略带动下。2002年全乡退耕还林5730亩,在达布、和木试种药材100亩,种植牧草“光叶紫花苕”、“白三叶”等2000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乡现有微型电站12个,装机容量21千瓦,解决了241户照明、2个地面接收站用电。由于电力不足,户均用电不足100瓦,只能解决少部份人的照明问题。尚有300余、1500多人还生活在火把和煤油灯下。交通运输较困难,只有三个村有通车便道。.  

瓦曲觉乡

  越西县辖乡。1956年设挖曲足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置瓦曲觉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77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吉尼洛莫、瓦曲觉、嘎多、尔口、俄洛、河西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荞麦、燕麦、马铃薯。.  

申普乡

  越西县辖乡。1956年设普乐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置申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90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共俄、入阿觉、西乐、果吉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  

拉吉乡

  越西县辖乡。1956年设拉吉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9公里。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0.3万。普(雄)拉(吉)公路终点。辖哈洛阿莫、热夫屋、拉觉阿莫、瓦尔、则布、拉吉宝珠6个村委会。草坡地宽广,以牧业为主。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燕麦。.  


拉普乡特产大全




拉普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