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县城偏南1.4公里处,西临景德公路,耕地面积199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朝初期,从山西迁来一户姓葛的在此定居,取村名叫葛庄,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发展成三个村,名中葛庄、前葛庄、后葛庄。因“葛”“郭”近音,后人亦有称中、前、后郭庄者。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本县其他重村名相区别,更名为中郭庄、前郭庄、后郭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1127100 | 053513 | -- | 查看 中郭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郭庄村 |
位于县城偏南1.4公里处,西临景德公路,耕地面积199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朝初期,从山西迁来一户姓葛的在此定居,取村名叫葛庄,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发展成三个村,名中葛庄、前葛庄、后葛庄。因“葛”“郭”近音,后人亦有称中、前、后郭庄者。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本县其他重村名相区别,更名为中郭庄、前郭庄、后郭庄 |
里厢屯村 |
位于县城北偏东3公里处,耕地面积5527亩。人口2300余人。明初,山西移民奉诏迁此建立民屯。因该村当时为乡都之地,且位于州城附近,故取名为里厢屯。(《明史》中有“·····近城曰厢,乡都曰里”的记载,该村名当由此而得。)附近的小车庄隶属里厢屯。小车庄,耕地面积417亩,人口200余人。约在民国21年,车云海从本县大车庄、车金升从石桥相继迁此定居,因村小,人口少,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小车庄。 本地过年的习俗:从大年三十的早晨开始的,年三十早晨和中午的年饭是炖菜,用白菜、粉条、粉皮、豆腐、猪肉做成,饭前少量放鞭炮。下午一家人聚拢在一起包饺子,要包出除夕和初一早晨两顿饭的饺子。晚上请神、大放鞭炮、吃饺子。请来祖神后家里的氛围变得庄重,大人叮嘱孩子不得说不吉利的话。 年三十晚上要团聚、“熬福”,睡的很晚,但是初一早晨必须早早起来。这天早起表示过日子“心盛”,预示着一年勤快,能得好收成。这天谁家的鞭炮响得早要被别人钦佩,响的晚要被别人笑话邋遢。为了让鞭炮响的早一点,各户在睡觉前就在堂屋的大锅里加好煮饺子的水,在灶膛前准备好劈材。第二天凌晨要家里的一个男人先起来烧火。妇女烧了一年的饭,初一早晨可以休息一次作为补偿,一定要家里男人先起床烧火,凌晨四点半左右村里开始有鞭炮声,这表示已经有人家吃饺子了。此时鞭炮声便陆续响个不停,想赖在炕上不起也不睡不着了。 水烧开,妇女往锅里下饺子时,男人们在院里放起鞭炮。初一早饭的鞭炮是过年期间放得最多的,一定要放一挂长长的火鞭,还要放一二十个二踢脚。饺子端上桌,老人在炕上坐好,晚辈们开始逐次在堂屋祖灵前拜年。家里每个晚辈都要给每个长辈磕头拜年。磕头前一定要大声喊叫拜年的对象,如“爸爸,拜年了”,“娘,拜年了”男子拱手作揖,双腿跪下,再两手撑地,头俯下去,将触地而止,女子在喊叫以后,两手握住,在腹前振一振,两腿跪下,身子前俯,头向下点一点,就算磕头了。女子拜年两手并不撑地,头也离地较远,看起来动作幅度较小,姿势轻柔。 |
东马庄村 |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处,南近景安公路,耕地面积2329亩,人口800余人。明朝初期,一名名叫马明善的人从-县迁到景州孙镇,其二世又迁此定居,立村名为马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和县内重村名相区别,按方位更名为东马庄。 |
潘庄村 |
潘庄村位于县城东2.5公里处,南近景安公路,耕地面积850亩人口500余人。据传,明初,从-县迁来母子二人到此定居。子貌丑心善,极尽孝道。县令闻,嘉其善,便以神话传说中貌丑心地善良的“判子”赐其名,人遂称其村为“判子庄”。《景州志》称之为“判庄”1949年后潘姓人家渐增,又“判”“潘”谐音,变改名为潘庄。 |
老庄村 |
据传明初,有一个叫王十的人由杨庄迁至此地,给八里铺的财主看场,后成村,取名王十庄。后来人口繁衍,子孙迁往附近几村居住,称王十庄为老庄。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巡狩,在该地曾建一行宫,此村该称皇殿老庄。随着朝代的更替,行宫倒塌,人们仍称此村为庄 |
东徐庄村 |
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处。耕地面积998亩,人口500人。据传,明初,一户姓徐的从-县迁此立居。 立村名为徐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本县其他重村名相区别,又该村位于县城之东,故更名为东徐庄。 东徐庄村有一个老农民叫 王兰生,老汉倾12年心血研究绿色农业技术,以特制的有机肥为基础,不使用除草剂,以原生态的绿色农业种植方式研发成功。小麦产量1200-1500斤,玉米同样大幅度增产。生产出无公害的粮食,再用这些粮食来养猪,合理配制,养猪疾病少,肉质好。 |
王家埝村 |
位于县城东侧1公里处,景安公路自东向西从中穿过。耕地面积624亩,人口400余人。据查,1746年,南关地主王昌在此地建一佃户村。该村东南、西南各有一条路,一口井,按迷信说法,路如龙须,井似龙眼。地主王昌为了挡住“风水”,便在村南修一条土埝,该村故取名王家埝。 |
黄屯村 |
位于县城西偏南4公里处。耕地面积590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此地为明朝洪武初年民屯开荒之地。山西移民黄、段、明、赵氏迁此屯田,分别依姓氏立村名为黄屯、段屯、明屯、赵屯,沿用至今。 本地过年的习俗:从大年三十的早晨开始的,年三十早晨和中午的年饭是炖菜,用白菜、粉条、粉皮、豆腐、猪肉做成,饭前少量放鞭炮。下午一家人聚拢在一起包饺子,要包出除夕和初一早晨两顿饭的饺子。晚上请神、大放鞭炮、吃饺子。请来祖神后家里的氛围变得庄重,大人叮嘱孩子不得说不吉利的话。 年三十晚上要团聚、“熬福”,睡的很晚,但是初一早晨必须早早起来。这天早起表示过日子“心盛”,预示着一年勤快,能得好收成。这天谁家的鞭炮响得早要被别人钦佩,响的晚要被别人笑话邋遢。为了让鞭炮响的早一点,各户在睡觉前就在堂屋的大锅里加好煮饺子的水,在灶膛前准备好劈材。第二天凌晨要家里的一个男人先起来烧火。妇女烧了一年的饭,初一早晨可以休息一次作为补偿,一定要家里男人先起床烧火,凌晨四点半左右村里开始有鞭炮声,这表示已经有人家吃饺子了。此时鞭炮声便陆续响个不停,想赖在炕上不起也不睡不着了。 水烧开,妇女往锅里下饺子时,男人们在院里放起鞭炮。初一早饭的鞭炮是过年期间放得最多的,一定要放一挂长长的火鞭,还要放一二十个二踢脚。饺子端上桌,老人在炕上坐好,晚辈们开始逐次在堂屋祖灵前拜年。家里每个晚辈都要给每个长辈磕头拜年。磕头前一定要大声喊叫拜年的对象,如“爸爸,拜年了”,“娘,拜年了”男子拱手作揖,双腿跪下,再两手撑地,头俯下去,将触地而止,女子在喊叫以后,两手握住,在腹前振一振,两腿跪下,身子前俯,头向下点一点,就算磕头了。女子拜年两手并不撑地,头也离地较远,看起来动作幅度较小,姿势轻柔。 |
南门里村 |
位于县城南侧,耕地面积650亩,人口400余人。西汉时,文帝封周亚夫为條(音tiao)侯,侯国故城即此地。北魏时,條县治所由邸阁城(今城东偏北十余里之古城村)迁至此地,成为條县城。元初太宗八年景州治所由东光迁移至此,條县城改为景州城。据《景县志》记载:州城只有南、北、西三门,而无东门。至明弘治十一年,知州马驭(音yu)创建东门,四门修齐,并各刻石匾:东曰(音yue)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南和,北曰北拱。南关、南门里是以南门为界,门内为南门里,门外为南关。 |
南关南村 |
位于县城南侧,耕地面积500余亩,人口400余人,西汉时,文帝封周亚夫为條(音tiao)侯,侯国故城即此地。北魏时,條县治所由邸阁城(今城东偏北十余里之古城村)迁至此地,成为條县城。元初太宗八年景州治所由东光迁移至此,條县城改为景州城。据《景县志》记载:州城只有南、北、西三门,而无东门。至明弘治十一年,知州马驭(音yu)创建东门,四门修齐,并各刻石匾:东曰(音yue)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南和,北曰北拱。南关、南门里是以南门为界,门内为南门里,门外为南关。南关村分为南关南村和南关北村。 |
前郭庄村 |
位于县城偏南1.4公里处,西临景德公路,耕地面积199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朝初期,从山西迁来一户姓葛的在此定居,取村名叫葛庄,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发展成三个村,名中葛庄、前葛庄、后葛庄。因“葛”“郭”近音,后人亦有称中、前、后郭庄者。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本县其他重村名相区别,更名为中郭庄、前郭庄、后郭庄。 |
莫庄村 |
莫庄位于县城南偏东1.9公里处,东临赵楼村,西临景德公路,前北临郭村。耕地面积524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朝初期,一户姓莫的从-县迁至此地定居,立村名为莫庄,沿用至今。春季10-25摄氏度,夏季20-38摄氏度,秋季25-10摄氏度,冬季-10到10摄氏度。全年降雨量50-230毫升,有浓厚的风土人情,20世纪前实行保媒订婚,结婚前男女交换生辰八字才结婚。服装,春秋季穿手工做的夹层袄,夹层裤,夏季穿单衣单裤,冬天棉袄棉裤,鞋一年四季也是手工自做。丧葬,30年前棺椁加土葬,上世纪70年代开始火葬,3天或者5天出丧。丧事办理有的不论死者年纪大小,一律停灵三天,而有的家族按逝者寿限有五天、七天、九天之分,更有甚者竟然停灵十一天,还有的家族时兴出殡时鸣放鞭炮,雇佣戏班,有的地方则无声无息,悄然下葬,但是,不管多少天,大致的程序却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停尸、报丧、议职、吊祭、送盘缠、避丧、出殡、埋坟、上坟。 |
薛洼村 |
薛洼村位于南偏东3.5公里处,耕地面积281亩,人口200余人。西临景德公路,南邻玉泉庄干渠,据传,明朝初期,一户姓薛的从-县迁至此地定居。因该处地势低洼,故立村名时为薛洼,沿用至今。春季10-25摄氏度,夏季20-38摄氏度,秋季25-10摄氏度,冬季-10到10摄氏度。全年降雨量50-230MM,有浓厚的风土人情,20世纪前实行保媒订婚,结婚前男女交换生辰八字才结婚。服装,春秋季穿手工做的夹层袄,夹层裤,夏季穿单衣单裤,冬天棉袄棉裤,鞋一年四季也是手工自做。丧葬,30年前棺椁加土葬,上世纪70年代开始火葬,3天或者5天出丧。丧事办理有的不论死者年纪大小,一律停灵三天,而有的家族按逝者寿限有五天、七天、九天之分,更有甚者竟然停灵十一天,还有的家族时兴出殡时鸣放鞭炮,雇佣戏班,有的地方则无声无息,悄然下葬,但是,不管多少天,大致的程序却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停尸、报丧、议职、吊祭、送盘缠、避丧、出殡、埋坟、上坟。 |
赵楼村 |
赵楼村位于县城南偏东2公里处,耕地面积1000亩,人口500余人。赵楼村由赵庄和大楼村组成。东临从庄和双庙,西临莫庄和中郭庄。据传,明朝初期,一户姓赵的从-县迁来定居,立村名为赵庄。至清代,一官吏在村北附近建起一座大楼,遂改村名为赵楼,后又简称赵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和本县内其他重名村相区别,故复名为赵楼。据传,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内阁总署的舍人,在此地修了一座大楼,后发展成村,取村名为大楼。 馓子是当地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是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其特点是酥脆甘美,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对产妇、老人、幼儿、病弱者最为适宜,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馓子很早以前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把馓子称为“寒具”,又叫“环饼”。据有关史书记载,它始于南北朝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景县馓子历史悠久,声名遐迩,素以股条细匀,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著称。据1932年该县张如歧先生编篡的《景县新志》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又云:“此艺由业点心者兼之,无单独制造者”。据载,旧时,北平所售馓子大都是由景县人制作的。相传该特产还曾一度作为贡品,供宫内享用。如今,景县农村探望产妇、病人时,还习惯于提上两包馓子。 |
后郭庄村 |
位于县城偏南1.4公里处,西临景德公路,耕地面积199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朝初期,从山西迁来一户姓葛的在此定居,取村名叫葛庄,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发展成三个村,名中葛庄、前葛庄、后葛庄。因“葛”“郭”近音,后人亦有称中、前、后郭庄者。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本县其他重村名相区别,更名为中郭庄、前郭庄、后郭庄。 |
三里铺村 |
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西临惠民渠,耕地面积297亩,人口200余人。据传,明清时期,此地为应天(南京)至顺天(北京)的南北通道,来往客商不断。明初,山西移民唐氏在道旁开一杂货铺,后成村庄。因距县城3华里,故村名为三里铺。 |
二分村 |
二分位于县城东。偏南3.5公里处,耕地面积623亩,人口今300人。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本县八里铺曹氏和刘氏两家财主在此建立庄子,庄子中间一条大道分开,东属刘家,西属曹家,该村因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