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辖镇。原属越西县,1942年建海棠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划入 ? 甘洛县,1961年复置乡,1974年再改公社,1984年又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111.2平方公里,人口0.4万。甘(洛)石(棉)公路过境。辖唐家湾、徐家山、正西、西桥、大桥、海棠、东门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运输、商贸等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兼产核桃、花椒、生漆。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1.2平方公里 | 513435102 | 616850 | 0834 | 查看 海棠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市坝镇 |
甘洛县辖镇,县府驻地。1956年建新市坝,属岩润乡管辖。1980年从岩润公社析出建城关镇,1981年更名新市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01.5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洛洛沟、特克、特吉、鲁格、约子、依知、柳姑、甲古、岩润、则沟、拉尔、-奎、新民、尔足、侯玉普、阿加衣、毕衣市、新市坝一、新市坝二、新市坝三、环山、木古足22个村委会和新市坝街道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冶炼、建材等厂、矿和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红薯、小麦。. |
田坝镇 |
田坝位于甘洛县西北部,田坝河中游,距县城13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02米,最低海拔1100米,是典型的山区地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玉米、小麦、水稻。 田坝镇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镇,纺织传统悠久。田坝原是彝族住地,彝名毛日阿嘎,意思是毛日姓的地方。清光绪时《越西厅志》中有“马日杠”名。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汉族逐渐迁入,形成聚落、街市,民国时已成规模。1939年建西康省时田坝是西康省越西县的启明乡。建省时省政府明文禁止种植鸦片烟,但不久后表面禁种却暗中扩大种植,特别是尼日河东南的彝族聚居区种植鸦片更为泛滥。田坝因地理位置和社会关系成了甘洛地区的货物与鸦片集散地,鸦片成熟时,各地商旅、烟贩云集田坝,呈现一派病态的繁荣,各种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汉族迁入田坝有记载的只是一两百年,他们把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入凉山彝区,时至今日其纺织术反而回到了更加原始的手工制作。 田坝周围的彝族人多,需求大量的羊毛制品。离田坝镇数公里的地方分别有三处彝族土司遗址。18世纪初,二岭(即上下土司)迁来甘洛田坝,并分别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归附清王朝,被授予“眗带田坝土千户”和“眗带密土千户”称号。眗带田坝土千户管辖今胜利乡一带,范围较小,并兼发饷银。眗带密土千户辖地宽,占今甘洛县一半以上,下辖七乡总。田坝曾出了岭承恩等彝族大土司,这里曾经是凉山北部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今天田坝一样的繁华,每到赶集日就会看到许多彝族群众到田坝镇买卖商品,其中羊毛制品商品交易活跃。长期以来彝汉两个民族经济与文化相互往来,相互融合,汉人有较强的商品意识,会制彝族服饰披毡和察尔瓦,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将其作为商品加工和出售。 历史悠久,技艺原始 以前田坝的纺织是和外面的汉区一样,从事着从外面传入的纺织技术,家家有纺车。清代与民国时期羊毛纺织兴起,因田坝市场兴盛,产品行销凉山各地。以后也一直沿续,但渐入谷底,“文革”时人们只能偷着做,但当时人民公社也建立了加工企业从事织染,改革开放后田坝的羊毛加工业才重新兴盛。仓库村四组做披毡的牟顺春说:“我们家做披毡已有两代人,我是跟着父亲学的。”70岁的老婆婆杨玉芝回忆,“我从小就在纺羊毛做察尔瓦,后来停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又开始做,我是做了一辈子的察尔瓦。. |
海棠镇 |
甘洛县辖镇。原属越西县,1942年建海棠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划入 ? 甘洛县,1961年复置乡,1974年再改公社,1984年又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111.2平方公里,人口0.4万。甘(洛)石(棉)公路过境。辖唐家湾、徐家山、正西、西桥、大桥、海棠、东门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运输、商贸等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兼产核桃、花椒、生漆。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吉米镇 |
甘洛县辖镇。解放前为黑彝奴隶主势力范围,1956年设-区,1958年更名吉米拉达区,1960年再更名吉米区,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70.2平方公里,人口0.4万,均为彝族。辖瓦古觉、阿沙门、哈洛、色达、呷落、热哈、以呷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业、伐木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牧业以养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斯觉镇 |
甘洛县辖镇。解放前为黑彝奴隶主势力范围,1956年设斯足区,1958年更名斯足拉达区,1960年改斯足公社,1961年复斯足区,1981年更名斯觉区,1992年建斯觉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0.5万,均为彝族。辖瓦里乌、哈布、石得、觉呷、格布、依乌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加工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荞麦。盛产苹果、核桃和花椒。牧业以养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普昌镇 |
甘洛县辖镇。1956年建古足乡,1958年更名普昌乡,1959年改公社,1961年复置乡,1965年再改公社,1984年又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人口0.8万。辖马拉哈、特尔莫、西西呷、斯普、足木、以达、普昌、哈木觉、桥边、古觉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冶炼、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大豆。. |
玉田镇 |
甘洛县辖镇。原属越西县,1951年建立腴田自治乡,1956年划入呷洛县(今 ? 甘洛县),并更名玉田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31.4平方公里,人口0.6万。成昆铁路和省道乌金公路过境。辖罗玛、觉铁、勿西、赤福、勇改、林扎、阿寨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生产粗铅、精铅和建筑、建材等业。农业主产玉米、大豆、水稻。. |
前进乡 |
甘洛县辖乡。1952年建越西县宜地自治乡,1956年划入呷洛县(今甘洛县),自治乡改为乡,1958年并入田坝公社为玛麻大队,1961年析置前进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田坝镇,1994年再析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5.6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自物、尔姑、基泥、跑马、拖沟、桥头、前进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蔬菜。. |
胜利乡 |
甘洛县辖乡。1952年建越西县斯普自治乡,1956年划入呷洛县(今甘洛县),自治乡改为乡,1958年并入田坝公社为勒拖大队,1961年析置胜利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田坝镇,1994年再析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9公里。面积51.7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友谊、麦地、架达、胜利、土榨、高桥、沙罐、雄普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冶炼等厂、矿。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红薯、小麦。. |
新茶乡 |
甘洛县新茶乡在开展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注重突出“民得实惠、党得民心”这一主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受到群众好评。 甘洛县新茶乡党政一班人认为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认真践行“-”重要思想,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为此,全乡上下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以“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为目标,立足本乡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力求将实事办好。为解决莫莫坪村、响水村等群众的行路难和人畜饮水难,全乡投资近20万元、其中,乡党委、政府自筹资金和乡机关党员捐资近10万元修建跨河大桥两座,架设自来水管道1200米,解决了300多户群众的行路难和人畜饮水难。 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各级干部在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中,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0多件,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他们说:先教活动看得见、摸得着,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
两河乡 |
甘洛县辖乡。1953年建两河乡,1956年划入呷洛县(今甘洛县),1958年并入新建乡,1961年析建两河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两河乡,1992年又并入新茶乡,1994年再析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7.5公里。面积53.7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秀水、两河、白坤、泥水、中普、马尔朵、坭觉、俄洛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白芸豆。盛产花椒、苹果。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里克乡 |
甘洛县辖乡。解放前为黑彝奴隶主势力范围,1956年建里克乡,1959年与柳姑乡合并为留里乡,1973年改公社,1981年划分为里克、柳姑两个公社,1984年复里克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22.2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里克、巴拉、乃拖、居什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尼尔觉乡 |
甘洛县辖乡。解放前多由黑彝侯家支统治,1957年设波洛乡,1960年并入斯足公社为波洛大队,1961年复乡,1973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尼尔觉公社,1984年复置尼尔觉乡,1992年并入斯觉镇,1996年再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3公里。面积52.2平方公里,人口0.5万,均为彝族。辖牛吾、文则洛、格尔莫、觉古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加工厂。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荞麦,盛产核桃和花椒。牧业以养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拉莫乡 |
拉莫乡地处甘洛县城东南33公里处的斯觉河源头,幅员面积116.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115人,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境内环境优美,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是当地的农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和信息,作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科学技术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预防、检疫。. |
-乡 |
甘洛县辖乡。1956年建-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吉米镇,1994年再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91.3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稳苟、-、乃拖、乃克、瓦拖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阿嘎乡 |
甘洛县辖乡。解放前多由黑彝吉子家支统治,1958年设阿呷、格古两个乡,同年合并为布子来乌乡,1960年重划分为阿呷乡、格古乡,1973年改建阿呷公社、格古公社,1981年阿呷公社更阿戛公社,1992年并入吉米镇,1996年合并原阿呷、格古两乡区域建阿嘎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203.5平方公里,人口0.4万,均为彝族。辖乃五、西赶千、苟尔莫、鱼尾、以达、苟曲、皮足、格古、波落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伐木等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牧业以养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阿尔乡 |
甘洛县辖乡。1956年建立阿尔乡,1959年并入普昌公社为阿尔大队,1961年析复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普昌镇,1994年再析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53.4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哈莫、且莫、所池、马达、眉山、乃巫、地坝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大豆。兼产核桃、花椒。牧业以黄羊、水牛、猪为主。. |
石海乡 |
甘洛县辖乡。解放前为黑彝奴隶主势力范围。1956年建石海乡,1959年并入斯足公社,1961年复置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再复置乡,1992年并入普昌镇,1994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31.3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甘东、加尔、则俄、布哈、石海、春禾、古文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矿石洗选、建筑、建材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大豆。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团结乡 |
甘洛县辖乡。1956年建团结乡,1958年并入双河乡,1963年复团结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81.8平方公里,人口0.7万。成昆铁路和省道乌金公路过境。辖蒋火山、磨推咀、克加普、中波、瓦排、上关、挖姑录、团结、丛林、双河、瓦坪、麻玛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盛产梨、板栗、花椒。牧业以绵羊、山羊为主。. |
嘎日乡 |
甘洛县辖乡。1957年建立呷日乡,1973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嘎日公社,1984年置嘎日乡,1992年并入玉田镇,1994年析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木古、前进、东风、上游、跃进、觉莫、觉果、顺河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大豆。. |
则拉乡 |
甘洛县辖乡。原属越西县,1956年建则洛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划入甘洛县,1961年复置乡,1974年再改公社,1981年更名则拉公社,1984年置则拉乡,1992年并入玉田镇,1994年析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51.6平方公里,人口0.3万。成昆铁路和省道乌金公路过境。辖新基姑、特吉、磨房、作壳洛4个村委会。企业以采矿为主。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牧业以山羊、绵牛、黄牛为主。. |
坪坝乡 |
甘洛县辖乡。原属越西县,1952年建坪坝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划入甘洛县,1961年复置乡,1974年又改公社,1984年再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扎地、磨子沟、林子、黄水塘、三十户、巴洛、石拾儿、松树、三匹岩、坪坝、瑶厂、双马槽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马铃薯、荞麦、白芸豆、玉米。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
蓼坪乡 |
蓼坪乡地处甘洛县高寒偏远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蓄饮水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为改变落后面貌,蓼坪乡在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争取扶贫等各项资金40余万元,在清水、小河、大埔等7个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分别实施人蓄饮水、通村公路、进村入户道路和村集体活动场所建设。 目前,各项工程已全部动工,8个蓄水池、17830米饮水管道正在建设,小河村4公里新修公路正在加紧进行,白沙河至蓼坪11公里公路维修已完成。. |
阿兹觉乡 |
甘洛县辖乡。1963年析苏雄、黑马、大桥3乡部分地域建三合乡,1974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阿兹觉公社,1984年置阿兹觉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205.3平方公里,人口0.3万。成昆铁路和省道乌金公路沿尼日河东西两岸纵贯乡境。辖阿兹觉、卡尔、吉乃彝各、凉红、自乃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牧业以山羊、黄牛、猪为主。. |
乌史大桥乡 |
甘洛县辖乡。1957年建大桥乡,1974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乌史大桥公社,1984年置乌史大桥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面积118.1平方公里,人口0.3万。成昆铁路从境内西南边缘通过。辖田坪、二坪、布衣大云、木色尔库、沙都、乃乃包、乌史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兼产核桃、花椒、柑橘。牧业以山羊、黄牛、猪为主。. |
黑马乡 |
甘洛县黑马乡是远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彝族聚居乡,由于偏远,长期不通电,八十年代仅有一个小水电供给一个村的用电,由于年久失修,八十年代中期,仅有的通电村都成了无电村,所有的村落又恢复到原始的油灯照亮时代。2004年3月,国家投资建设330万千瓦的瀑布沟电站,瀑布沟电站生活营区就建在这个乡,瀑布沟电站生活营区灯火辉煌,附近村民却生活在油灯下,村民期望用电的愿望受到县委政府重视。今年初,县委政府着力解决黑马乡村民用电难,通过协调,得到瀑布沟电站业主支持,甘洛县不用架设四十多公里的主线,直接搭线国电网。黑马乡人户居住散落,多数都居住在高山坡地上,施工难度极大。特别是架设娃姑录村电线时,为了安全施工,修路都花去一个多月时间。水利局与电力公司职工一直守在一线指挥,并监督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杜绝了不合格的电力器材的出现,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期。在短短的5个月里,架设10千伏线路12.193公里,0.4千伏线路6.243公里,0.23千伏线路150471公里;安装10千伏配电台区17台。6月10日正式通电以来,村民就买回532台电视、168个电饭煲,安装了21台磨面机,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黑马乡的夜晚亮起来,也丰富了村民的夜间文化生活,村民能及时了解山外信息。. |
沙岱乡 |
甘洛县沙岱乡把马铃薯生产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主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推广,使全乡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初具规摸。今年,共完成播种面积7308亩,其中完成中心示范面积208亩,推广脱毒薯2300亩,完成高厢垄作1526亩。 今年是甘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县委、政府把马铃薯生产作为调整的重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全县上下形成了强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化步伐,沙岱乡被确定为重点乡镇,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播种期间,县农业局派出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户实施规范化种植。加强技术培训,采取室内讲解与田间现场会、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全力以赴地抓好马铃薯播种工作。期间共召开田间现场会10期次,培训人数150余人次。通过狠抓马铃薯产业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等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全乡在马铃薯的产业布局,良种繁育推广、规范化技术实施、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带动了沙岱乡乃至整个苏雄片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
苏雄乡 |
甘洛县辖乡。1956年建苏雄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0.3万。成昆铁路和省道乌金公路过境。辖瓦洪、沙哈、尔巴阿切、阿扎尔苦、埃岱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矿石洗选、运输、酿造杆杆酒等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特产核桃和花椒。牧业以绵羊、山羊、黄牛、猪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