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位于绥德城北15公里处,北距米脂县城17公里,与艽园、辛店、薛家河、石家湾、张家砭等五乡镇毗邻接壤。全镇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总人口25308人,辖37个行政村,1个居委、驻镇县属单位15个。210国道和神延铁路两条交通干线横穿全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四十里铺镇人杰地灵,出自农民之手的石雕、柳编、剪纸等手工艺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镇上以-贸易为主(每月逢一、六为集日),日常零售为辅,每集都有来自周边客商汇聚镇上,逢集日流量在10000人以上。
近年来,四十里铺镇本着“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区域经济”,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推进传统农业向高效设施农业,种草养羊,栽桑养蚕和特色果品为主框架的特色农业转变,先后建立了7个示范村(麻地沟综合扶贫开发示范村、白家渠高效实施农业示范村、南沟生态建设示范村、雷家沟特色果品示范村、大王焉种草养羊示范村、暖泉沟石制工艺示范村、寨山柳编示范村)和3个基地(三十寨、张家山梨枣基地、崔家圪崂葡萄基地、白家渠至麻地沟大棚菜基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具有四十里铺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已然形成。
镇上依托政策、交通、市场、信息优势,按照“扩张总量、拓宽领域、大上规模”的思路,采取“扶持、引导、服务、保护”等四项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扶持,建成了以建筑业、石雕业、羊肉面为主的商饮服务业,农副产品批发贸易、高效设施农业为骨干产业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1)镇属工程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860万元,年产值3200万元,下属36个项目经理部,有技术人员76人、技工300人,荣获“市级信得过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2)全镇现有石雕厂40余家,技师20人,技工120人,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年产值1000万元,石雕技师鲍武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3)全镇有以经营特色面食—羊肉面为主的饭店40余家,发展连锁店80多家;(4)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贸易市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3万人 | 104.2平方公里 | 610826108 | 719000 | 0912 | 查看 四十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名州镇 |
名州镇位于绥德县西南部,无定河下游,是县城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3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省、市驻镇单位60多个,总面积5.86平方公里,总人口47284人,农业人口4242人,暂住人口11086人。名州镇交通便利,210国道、307国道穿境而过,是晋、陕、宁、蒙四省的交通枢纽,也是陕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自古就有“旱码头”之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发挥区位优势,一班人精诚团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强镇富民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菜篮子”工程,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果品蔬菜、养殖为主导产业,种养业并举,工商贸结合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力改善全镇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了国内的客商前来投资。目前全镇已建成了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百货批发市场、建材市场、蔬菜市场、农贸市场等八大商品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来,我镇引进规模较大的外来投资商如延安奥特集团投资的名州购物广场,西安海星集团超市等,极大地带动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97年被省委授予“小康乡镇先进党委”,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集体”,2002年被市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个好’先进乡镇党委”,连续几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工作先进乡镇。 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0231万元,企业总产值9608万元,农业总产值4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59元。1994年被市委评为“小康镇”,三个村都已近跨入小康村行列。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镇党委一班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城镇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大力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通过构筑社会的平台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使城市的建设步伐和管理水平同步迈进,切实把名州镇建设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天下名州”。. |
薛家峁镇 |
薛家峁镇位于绥德县城南20公里处,地处黄土高原的群山沟壑中,属于无定河流域的一个纯农业乡镇,滚滚而下的无定河穿镇而过,把全镇分成东西两半,东西两条沟一条线,全长35公里。 全镇41个行政村,总流域面积达107平方公里。4170户,总人口15748人;农业人口15503人,非农业人口245人,农业人口占98.8%;耕地面积4818O亩,其中梯田22363亩,坡地20219亩,水地4353亩,坝地1245亩;造林面积26070亩,其中水保林14870亩,用材林3125亩,经济林9075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1400亩,新建葡萄大棚62棚。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全镇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成就。全镇41个村,32个村饮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了电,地面卫星收视率达60%,其中闭路电视4个村,电视普及率100%。镇党委、政府按照“讲团结、保稳定、谋发展、求实效和内强镇村两级干部素质,外塑薛家峁镇形象”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全镇三大主导产业:即畜产业、劳务输出以及大棚葡萄产业。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全镇大搞退耕还林种草,发展舍饲养羊。到目前为止,已退耕还林21400亩,种草1300亩,羊子存栏12600只,其中山羊2842只,白绒山羊5400只,已经形成了以刘家坪王宏白绒山羊种羊场为龙头,辐射13个村,410户,以徐家山村寒山羊养殖为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村庄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是劳务输出。镇党委、政府一直把这项产业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具体措施有:一是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充实人员,充分发挥职能,对全镇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分类登记。二是积极与各类培训学校加强联系,大力培养技能型青年农民工,变苦力型为技能型民工向外输出。三是积极与劳务输出局等有关机构加强联系,及时发布和宣传用工信息,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今年到目前止,已向外输出3100人,其中省外650人,省内2450人。 三是大棚葡萄产业,这项产业在三大主导产业中占主体地位。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本地群众有传统栽种葡萄习惯的优势,力争大力发展高效大棚葡萄产业,把我镇建设成为陕北第一葡萄大镇。2004年,我县成立了绥德县葡萄产业协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通过以协会联系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
崔家湾镇 |
崔家湾镇位于绥德县城南30公里处的无定河畔,北靠薛家峁镇,南连定仙焉镇,东临义合镇,西接清涧县。绥吴公路和绥清公路在镇内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共辖61个行政村,178个村民小组,有5134户,人口18745人,劳力11319人,耕地面积55968亩(其中水地7033亩、梯田26515亩、坡地20884亩、坝地1536亩)。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23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是榆林市文明乡镇,绥德县先进乡镇,也是绥德县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之一。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崔家湾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在“富民强镇”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开放型产业。现已初步形成朱家寨甜瓜、西川上杂果等一村一品的产业。红枣产业、畜牧业、苗木产业和蚕桑产业也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截至目前,我镇劳务输出达到3760人,有组织输出2800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1260万元,占全镇总收入的1/3。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方便。全镇61个村、村村通公路,东沟15公里公路全部黑色化。“甘露工程”在全镇各村实施,建成韩家园则、雷家硷等不少村的饮水工程,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同时,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居住环境,从2003年起镇政府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国家投资20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80万元,先后有学家山、山榆洼两村的152户,562人,移民搬迁至地势平坦,背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方。全镇移动信号和联通信号都已开通,农村有固定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用户1172户,覆盖61个行政村。不少村民用上了手机,全镇共有手机1252部。 重视教育文化事业,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普九水平逐年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普及率100%。截至2006年,共投入320万元资金改善教学设施,全镇共有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初级小学10所,在校初中生1165人,小学生987人,教师258人。先后有张彩妮、苏沦等14名教师被评为市、县“教坛新秀”。. |
定仙墕镇 |
定仙焉镇政府位于距绥德县城50公里的东南方向,黄河、无定河两流域交界处,相邻崔家湾、河底、枣林坪和清涧石盘、解家沟五乡镇,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镇政府:共有在册人员53名,其中行政人员21名,事业编制人员18名,计生编制人员5名,司法编制人员1名,离退8名。科级领导人员8名,下设有派出所、畜牧站、卫生院、邮政、电信、信用社、中学、中心小学等8所单位。 定仙焉镇政府经济薄弱,基础差,偏远贫困,但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以红枣为主导产业,逐步发展深加工来壮大区域经济,实现了后冯山等5村移民搬迁工程,建立了整洁、结构合理的村容村貌,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程,大部分村庄已得到解决,结束了人担驴驮没水吃的落后局面,进行了农田改造和淤地坝的建设,村村通了公路。所属各单位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稳定,教育事业在全县有声有色,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积极稳步地向前发展,为建设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枣林坪镇 |
绥德县枣林坪镇位于绥德县城以东65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共有4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14人,农业人口10019人,2504户,男女总劳力2047人(其中女劳力1158人)。全镇总耕地面积27321亩,有经济林面积28159亩,其中红枣面积27516亩,占总林业面积的97.7%。区域内沟壑纵横,壁立千仞,土壤贫瘠,素有“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炮”之称。 2006年,全镇农作物种植面积9750亩,其中粮食作物7530亩,油料作物2220亩,农业总收入551万元;全镇现有大牲畜83头,羊子存栏4000只,猪548头,养鸡9124只(专业养鸡户8户8000只),畜牧业总收入128.3万元;全年共输出劳务1768人,劳务经济总收入424万元。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审时度势,深入调查提出了发展红枣主导产业的“二十字”方针即“面积上扩大,品种上引进,技术上培训,加工上精深”,现红枣面积达27516亩,人均红枣面积2.7亩,有红枣管理技术人员2700人,共有红枣加工点56处(初具规模8处),共有烤炉168座,红枣总产量866万斤,可加工红枣460万斤。2005年枣林坪镇各项产业总产值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其中红枣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1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O%。. |
义合镇 |
义合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是绥德县第一大镇,素有“雕阴首镇”之美称。全镇辖69个行政村,一个社区,驻镇单位19个,总面积246平方公里,总人口288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2人,暂住人口482人)。307国道横穿义合镇东西45公里,是晋、陕、蒙、宁四省的交通要道,也是绥德县东区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国家百县(乡)城镇重点建设乡镇示范之一。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扎实开展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教育和“五型支部”、“五型机关”的创建活动,并建立健全保持0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果、油、薯布局,枣、蚕、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全镇有耕地面积76075亩,其中梯田11162亩,坝地33965亩。并形成了万亩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和甘露工程、沼气工程等六大样板示范工程。狠抓退耕还林(草),现有林地面积26808亩,退耕还林面积24780亩。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开办了1O多个加工企业,年产值150多万元,其中形成规模的企业有绥德县齐银水泥厂、刘家畔恒源洗煤厂、宏达油脂厂和粉条加工厂。镇区初步形成了小型综合批发市场和服装、烟酒、百货、蔬菜市场等,有固定经营户232户,有运输车辆200多辆,农用车286辆。集贸市场吸纳周边晋、陕、蒙、宁四省客商,年输出农副产品500多吨。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全镇外出务工4603人,人均收入达26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义合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名景观东门楼、西门楼座落在镇区街道东西两侧,是义合镇街景一道亮丽的风景。宗教圣地紫台山娘娘庙气势辉宏,风景优美,是绥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7国道、吴(堡)子(洲)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修建的太中银铁路横贯全镇。便利的交通和厚重的文化低蕴,必将使古老的集镇焕发新的生机,是投资办厂的理想之地。 “十一五”时期,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突出抓好果、油、薯、枣、畜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以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传统古老的集贸市场逐步建设成现代、文明的农副产品批发和加工基地,义合镇尽快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
吉镇镇 |
吉镇镇位于绥德县城北50公里处,是绥德、米脂、佳县和吴堡四县交界处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有“圪针店”之美称。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耕地38120亩,辖18个行政村,3628户,人口14053人,其中农业人口13595人,总劳力5460个,其中男劳力2902人,女劳力255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0人。 近年来,吉镇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镇工作的大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按照“扩大劳务、稳定薯豆,重点发展畜牧、桑蚕”的思路,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加强主导产业开发力度,全镇建成了万亩草场、万亩桑园、以红枣为主的万亩经济林、羊子存栏达到万只以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讯、农电网全部改造,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社会各项事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5年底,全镇退耕还林近2万亩,羊子饲养量达16000只,大牲畜2000多头,劳务输出3000多人,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O元,其中退耕还林、劳务输出和畜牧业这三项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目前镇党委、政府将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动力,以贯彻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稳步前进,共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
薛家河镇 |
薛家河镇人民政府位于绥德县城北35公里处,距210匡道15公里,全镇有16个行政村,3681户,14685人,其中非农业人212人。耕地面积34695亩,其中坝地1916亩,梯田27604亩,水地155亩。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720万元,农业总产值572万元;林业总产值145万元;养殖业总产值496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028万元;农民总收入2479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1688元,分别比2002年到2004年增长248%、193%、108%。先后获得榆林市级乡镇党委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创建“平安榆林”先进集体、绥德县安全乡、发展养殖业先进乡镇、2004年度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党建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延光富、镇长刘传峰)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按照“种草兴牧,狠抓劳务,推动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主导产业开发思路,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全镇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已完成朱麻硷村滚水工程,可灌溉地7O余亩。投资6万元完成钱家河村3.5公里生产道路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薛家坪村的规划正在制定中等等,新的蓝图党委政府已经绘就,让我们不负上级对我们寄予的愿望,群众对我们的期盼,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奋发向上,为建设一个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薛家河而努力奋斗。. |
四十铺镇 |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位于绥德城北15公里处,北距米脂县城17公里,与艽园、辛店、薛家河、石家湾、张家砭等五乡镇毗邻接壤。全镇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总人口25308人,辖37个行政村,1个居委、驻镇县属单位15个。210国道和神延铁路两条交通干线横穿全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四十里铺镇人杰地灵,出自农民之手的石雕、柳编、剪纸等手工艺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镇上以-贸易为主(每月逢一、六为集日),日常零售为辅,每集都有来自周边客商汇聚镇上,逢集日流量在10000人以上。 近年来,四十里铺镇本着“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区域经济”,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推进传统农业向高效设施农业,种草养羊,栽桑养蚕和特色果品为主框架的特色农业转变,先后建立了7个示范村(麻地沟综合扶贫开发示范村、白家渠高效实施农业示范村、南沟生态建设示范村、雷家沟特色果品示范村、大王焉种草养羊示范村、暖泉沟石制工艺示范村、寨山柳编示范村)和3个基地(三十寨、张家山梨枣基地、崔家圪崂葡萄基地、白家渠至麻地沟大棚菜基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具有四十里铺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已然形成。 镇上依托政策、交通、市场、信息优势,按照“扩张总量、拓宽领域、大上规模”的思路,采取“扶持、引导、服务、保护”等四项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扶持,建成了以建筑业、石雕业、羊肉面为主的商饮服务业,农副产品批发贸易、高效设施农业为骨干产业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1)镇属工程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860万元,年产值3200万元,下属36个项目经理部,有技术人员76人、技工300人,荣获“市级信得过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2)全镇现有石雕厂40余家,技师20人,技工120人,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年产值1000万元,石雕技师鲍武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3)全镇有以经营特色面食—羊肉面为主的饭店40余家,发展连锁店80多家;(4)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贸易市场。. |
石家湾镇 |
石家湾镇位于绥德县城西15公里处,外接子洲县地界,内接本县四十里铺镇,赵家砭乡和张家砭乡,为纯山区乡镇。全镇总面积86.5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53个村民小组,4970户,l9346人;全镇总耕地41048亩,其中川地5354亩;307国道和GZ35公路横穿过境,公路沿线有15个行政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石家湾属于农业乡镇,农业产业以粮为主,以经为辅。近年来,石家湾镇在“川区瓜果大棚菜,东沟南沟果油薯”的发展思路指导下,结合正在稳定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林果、舍饲养羊等经济效益较高的非粮农业,粮经比重为5:1,退耕还林还草54OO多亩,引进红枣新品种200亩,发展小尾寒羊1830只,全面实行了封山禁牧,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劳务输出是石家湾镇经济收入又一重要来源。石家湾镇专业技术人才多,外出务工间距广,每年全镇近有5000人外出务工。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管理层和所有工队全部为石家湾人员,年输出劳力2600多人。仅劳务输出一项年平均可增加农民收入1200元。 近年来,通过“-”重要思想和保持0员先进性活动的开展,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表现突出是群众热心关切重视教育事业的程度大大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优势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培育了众多的优秀学者和各行各业的人才,仅在周家沟村1998年就考取大学本科两名,专科三名,全国著名胚胎克隆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羊克隆研究小组刘林博士即出生于这一块热土,他在全国乃至世界克隆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石家湾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较快。全镇通电率100%,通电话村25个,移动通讯网覆盖全镇,移动电话达3000多部;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医疗标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状况良好。几年来,全镇全面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正在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石家湾新面貌而不断努力。 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为3932万元,农业总产值1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6元,有8个行政村跨入小康村行列。 迈入新世纪,镇党委、镇政府将紧抓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把石家湾全面建设为小康乡镇。. |
田庄镇 |
田庄镇位于绥德县城南20公里处,全镇辖32个行政村。总面积为90.2平方公里,总人口146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8人。 田庄镇南邻清涧县,西接子洲县,神延铁路、210国道横穿而过,是陕北的交通要道,历来被称为绥德的“南大门”。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计划,至2004年全镇3900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退耕还林(草)目标,全力营造更美、更环保的人居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同时搞好劳务输出,并结合本镇资源状况,成立了田庄镇料石加工联合服务中心,按照“政府积极引导,逐步合法规范,村民自行投资,自行受益”的原则,引导群众开办石场86处,安装碎石机90台,年创纯利润450多万元,大大带到了镇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机遇 面对新世纪、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会更加积极进取,信心百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全面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文明、富裕的新田庄。. |
中角镇 |
中角镇地处绥德县城东北经约40公里处,南邻马家川乡,北接义合镇,辖区内共有37个行政村,3682户,总人口14011人,劳动力5084人,耕地面积41002亩。境内有307国道、支线义合——吉镇三级公路通过,乡村道路通车里程达100多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车;通讯业发展日益壮大,已有固定及程控电话用户800多户,移动、联通信号基本覆盖全乡;有线电视初步实现进村入户。这些有利的条件为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资源优势和各种土特产 该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该乡深沟村地下蕴藏大量天然气。土特产品种较多,农作物以玉米、洋芋、绿豆、小米为主,这里的洋芋品质好,产量多,部分村以本地洋芋淀粉生产的粉条远近闻名。水果以红枣、苹果为主,并已初具规模,由于黄土高原四季分明,光照充沛,这些水果色泽艳、口感好,深受人们欢迎。该乡近几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现拥有林草51109亩,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三、社会历史文化 中角乡是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就有党组织在这里建立,并有霍维德、高农务、刘汉成等先烈从事革命活动,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 四、前景及对方针 现有修建中的吴子高速公路的横穿我乡,2008年的开通必将为该乡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构筑大开放格局,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面向新世纪,创造新未来,迎着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乡党委、政府将以最优惠的政策,竭诚欢迎海内外有志之士来中角乡投资创业,共创辉煌。. |
张家砭镇 |
绥德县张家砭镇位于城西二公里处,辖区三十一个行政村,面积九十九点八三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311人(2006年初),流动人口5800多人。地理位置优越,无定河、大理河沿岸村落集中,307、210国道沿线人口稠密。陕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站—绥德火车站,坐落在我乡十里铺、丁家沟两村之间,交通十分便利。 教育资源丰富。著名的绥德中学坐落在我乡张家砭村,吸引了大批外来学子和家长来此求学、谋生。榆林市卫生学校和乡办中学同在五里湾村,隔路相对。电大绥德分校在我乡清水沟村,全县唯一农业职业中学在我乡十里铺村,白家湾村内的瑞华中学,更是私立学校中的佼佼者。 人文景观多样化。绥德城周围最大的道教名胜合龙山,位于我乡五里湾村。佛教古刹观音寺位于马家洼村。张家砭村的二虞山姑姑庵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丁家沟村有三国人物吕布的遗迹。红色革命历史中,黄家沟村有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居住过的地方,落雁砭村有抗大学员生活过的旧迹,郝家桥村有革命家习重勋战斗过的小院。 物产丰富,绿化成荫。经过多年的环城绿化、通道绿化、退耕还林,国道沿线十四村满山翠绿。黄家沟村正在建设全县小杂果基地。芦硷村出产的葡萄、接杏,井畔村的粉条,邢家塬的大烩菜小有名气。主要农产品有洋芋、黄豆、葵花、小米、苹果、红枣、花生、蔬菜等。养殖业蒸蒸日上,主要是面向城市的奶牛、蛋鸡、生猪等,具有相当规模。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十里铺冼煤厂、五里湾预制板厂、诚信建材厂等规模较大,著名的马优胜瓜子厂就在我乡。 基础条件优越。郝家桥、卜家湾两道通村公路已硬化,白家湾至五里店环城大道已拓宽、美化。清水沟、白家湾居住小区设施齐全。五里店正在规划建设住宅集中区。全乡电、讯、路畅通便利。 班子团结,政通人和。乡-艾勇宁志存高远,乡长李光东年轻有为,乡村干部精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劲十足,蓝图宏伟。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和村居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县前列。 |
白家硷镇 |
白家硷镇地处绥德县城南10公里处,辖28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739户,14314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37000亩,其中坡地21909亩,川水地4508亩,坝地965亩,梯田9618亩,林地面积4652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673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川道地区11个行政村,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发展日光温室生产。2000年被国家财政部列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几年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讲团结、兴实干、保稳定、求发展”。工作思路是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两个目标,强化四项工作,即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实现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乡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为目的,强化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退耕还林(草)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劳务输出工作,通过几年的艰苦工作,主导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四大基地;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花生、蓖麻为主的油料生产基地;以地膜玉米套种西瓜为主的间作蔬菜基地;以普通羊为主,小尾寒羊为发展目的的畜牧生产基地,现全乡有日光温室450座,其中2003年配套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10座,花生蓖麻10000亩,地膜玉米套种西瓜间作蔬菜2300亩,普通羊5000只,小尾寒羊1500只,劳务输出2000多人,仅此几项人均可增收800多元。 两个目标基本实现,四项工作全面落实,生态区治理面积4.9平方公里,植树3000亩,退耕还林(草)10673亩,种草5000亩现政策已落实,群众得到实惠。基础设施建设修路50公里,补坝17座,新建淤地坝3座,抽水站3座,安装程控电话478门,新修学校两所,维修11所,完成了党家沟,西贺家石两村整村移民搬迁工程,完成了楼则沟、后吴家沟、王家峁三村的重点村建设,在老庄沟、贺一村、强家沟、高家渠建成“三位一体”沼气250个,完成了28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现在我乡村村通公路,通电话,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我乡经济发展。. |
满堂川镇 |
满堂川镇位于绥德县域中心,距绥德县城17公里,与辛店乡和义合镇等九个乡镇毗邻接壤。307国道横穿而过,绥佳公路南北贯通,建设中的吴子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太(原)中(卫)铁路都从这里通过。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8~1285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气候干燥,夏季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为353.9毫米,无霜期228天左右,春秋受沙尘暴气侯影响较大。地质资源丰富,据石油勘探部门勘查证实,全乡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02年,满堂川乡与原土地岔乡完成合并工作,一跃成为全县第三大乡镇。全乡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8034亩,其中水地1668亩,川台地855亩,有淤地坝4269亩,人口密度为146人/平方公里。全乡辖48个行政村,2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800人。有派出所、粮站、信用社、供电所等10多个单位. 因地处县域中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满堂川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末,全乡公路总里程已经达339.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投资36万元的吉店公路(全长14.5公里)即将结束,使乡村公路上等级网络化。2005年7月,投资32万元的满堂川跨河大桥竣工通车,不仅解决了中心小学出路难的问题,而且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网络工程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目前正在进行装机容量扩容,到2004年底可增至3600多部,全乡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移动和联通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乡境内共建有12个通信基站,发展手机用户3600户,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并设有移动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处。全乡48个行政村农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不仅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而且改变了以往电力供应不足的现象。城镇供水方面,市县慈善协会投资16万元对满堂川村和赵家铺村供水工程项目已审核通过,解决集镇了1500多人的吃水问题。国家重点治理流域赵家铺流域投资1700多万元,打坝36座(涉及28个行政村,面积92平方公里)的坝系工程项目已正式开始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