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 米脂县 >> 银州街道 >> 孟岔村

孟岔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孟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孟岔村简介

  孟岔村简介
  银州镇孟岔村位于米脂县城北4公里,无定河西岸,全村182户、824人,党员36名。总土地面积6306亩,耕地2786亩,其中水浇地544亩、坝地32亩、山地2200亩。
  近年来,在村党委班子的带领下,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机遇,科学规划,大胆采取“花户退耕、大户承包”的办法,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规模化发展水果型新品种红枣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路子,成为米脂县“一村一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60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孟岔村先后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新农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被米脂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农村工作综合示范村”、“治安模范村”、“党建综合示范村”、“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红花村”等荣誉称号。
  目前,孟岔村共硬化村道4公里,修盘山公路24公里,建成蓄水池11个,抽水站9个,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实施滴灌400亩,硬化水渠3公里,新砌水渠400米,建成红枣保鲜库9门,建成年产300吨枣醋加工厂一处。修村两委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8间,新建沼气池48个,垃圾堆放点2处,改水改厕80多户,引种紫花白脱毒马铃薯150亩,推广薄膜玉米200亩、设施蔬菜30亩。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五好家庭创建率达9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90%,宽带覆盖率30%。
  孟岔村“两委”班子抓住“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契机,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经过调查摸底,对照打分、严格考评,得出总分88分,准确定位为一类党支部。鉴于目前的发展现状,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围绕做大,做精,做强红枣这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立了红枣协会,狠抓扩大规模,开发市场,创立品牌,加工升值等主要环节,推广坝地水地红枣种植,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谋划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三年行动规划》。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6932元,孟岔村基本建设成“经济发展快、村风民风淳、村容村貌美、社会保障好、文化氛围浓、民主管理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827100 719000 -- 查看 孟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孟岔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孟岔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姬家峁社区

  姬家峁社区简介   姬家峁社区位于米脂县城西南2公里处,子米高速和包西铁路贯穿于本社区。全社区共有496户,1780人,其中党员46名。总土地面积3200亩,其中山地、退耕还林998亩,经济林448亩,子米高速、神延铁路占地168亩,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占地800亩,长庆采气二厂米脂处理厂和长兴米脂城区公司占地249亩。   近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对着工业发展,土地减少的实际情况,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带领全社区人民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个体经营和劳务输出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姬家峁社区已是一个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综合生产区,已建成三家总投资600多万元的石料厂,有片碱厂两个、货运公司两个、劳动就业公司一个;天圣山旅游景区,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是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每年收入超过70万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社区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孙家山村

  孙家山村简介   银州镇孙家山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1.5公里处属纯山区村,全村有128户,438人,有男女青壮劳力270人,全村有党员15人,现有支部委员1人,支部书记1人,因村内村情复杂,派性严重,去年村委换届选举未成功。孙家山村总土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0亩,其中坝地60亩,川地20亩,梯田地400亩(包括果树地208亩)坡洼地120亩,林草地220亩。全村有大家畜9头,羊40只,养猪专业户1户,存栏30头,养鸡专业户1户,存栏300只。村内道路部分实施硬化,通信网络覆盖全村,电力装备充足,2011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左右。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务工发展经济,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张坪村

  张坪村简介   银州镇张坪村地处米脂县城北4公里处。全村共有农户130户,总人口420人,其中男劳88人,女劳60人。总耕地面积600亩,林地30亩。村党支部下设的党小组,共有党员13名。   张坪村两委班子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村支部书记抓班子,带队伍,上项目,促发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硬化了农户门口直通主干公路的路面,2009年又对全村公路进行加宽硬化,实现了全村公路畅通。为了村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2010年张坪对村委办公室进行了维修改造。并对办公硬件进行了补充。今年将着力解决饮水维修工程验收工作。   今年以来,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以县、乡“两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坚持班子、支部、党员三级联动,在全村认真开展了“举旗帜、亮明灯”先进性实践活动,着力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为全面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村党支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善了各类基础资料,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   张坪村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的工作中,村党支部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号召和带领全村人民,开拓进取,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张坪村建设成为空气清新,景观良好,居住舒适,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砭村

  杨砭村简介   银州镇杨砭村,位于米脂县城西2.5公里处,无定河西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与无定河畔水地相结合,向南经林石公路可直达火车站,向东600米可到210国道,是一个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的城乡结合村,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为1.03平方公里,无定河与九龙桥相对东西贯通,又有9路公交通过,铁路公路交通便利。   截至2011年5月份,杨砭村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全村共辖1个居民小组,分为1个治安区,全村有154户、476人,其中男劳力165人,女劳力1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80%,电话入户率72%,移动信号覆盖率35%,有客、货运输车辆112辆,农用三,四轮车42辆。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人民币。   杨砭村以一年两收的蔬菜、西小瓜为主要种植业,全村总耕地面积为490亩,退耕还林面积130亩。   杨砭村共有中-员13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全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先后被县委,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村内设卫生室一所,医护技术人员2人,基本医疗设施完善。   

小沟村

  小沟村简介   银州镇小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10公里处,无定河西岸,全村共有27户,人口118人,总土地面积1806亩,其中耕地1468亩,坝堤12亩,林地草地326亩。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导致农村大面积耕地荒撂。2010年,在村俩委班子的带领下,紧紧抓住县上“一村一品”发展的大好时机,采取“花户整体出让土地,村集体集中承包”的办法,合理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鲜食型核桃产业。即为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将花户的300亩山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手中,再加上村集体原有的50亩山地一并连片栽植成核桃,发展期间有林业局无偿提供种苗,村集体筹资管理,挂果后实现人均受益。截至目前小沟村共投资62万元规模化发展了350亩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推广“孟岔模式”的又一典范。今后,小沟村将继续学习“孟岔模式”,围绕做大,做精,做强发展核桃产业,力争将来建成全县有名的核桃产业基地村。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使“平安米脂”建设家喻户晓。   小沟村以劳务输出与种植业并存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今后,小沟村将在-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种植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争取将小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里沟村

  五里沟村简介   米脂县银州镇五里沟村地处无定河西岸,东与榆阳区镇川镇隔河相望,步行最多不过五公里处,西距龙镇皮条峁村五公里,南距井家山五公里,北距镇川镇杨正沟村五公里,因此得名五里沟,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全村共有220户,人口736人,有劳动力507人,全家外出的67户,310人,党员13名。全村有耕地面积2800亩,林地有875亩。全村总占地面积4平方米,只有山地没有水地。   近年来五里沟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及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改善,村两委会进一步完善,各组织机构逐渐健全,规章制度不断规范,逐步实现民主化管理。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使“平安米脂”建设家喻户晓。   五里沟村主要以劳务输出与种植业并存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今后,五里沟村将在-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种植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力争将五里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湍卧梁村

  湍卧梁村简介   米脂县银州镇湍卧梁村位于银州镇以北,距米脂县城两公里。全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3户,人口326人,党员14名。全村总土地面积1230亩,现耕地面积440亩。   近年来湍卧梁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及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改善,村两委会进一步完善,各组织机构逐渐健全,规章制度不断规范,逐步实现民主化管理。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使“平安米脂”建设家喻户晓。   湍卧梁村主要以房屋租赁与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今后,湍卧梁村将在-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种植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力争将湍卧梁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宋硷村

  宋硷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宋硷村地处县城东1公里处,现存耕地面积2183亩,其中台地80亩,旱地1323亩,属银州镇辖区内最早的小康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峁壑区。全村共有4户养殖户,其中2户养奶牛16头,2户养猪132头。村民以劳务输出为第一产业。   (二)村民结构情况:宋硷村共有居民154户(举家外出35户计122人),总人口544人(60岁以上老人107人),男281人,女263人,总劳动力304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占67.43%。从事种植业75人,占总劳动力的24.67%,其中35岁以下者为0人,56岁以上者为34人;从事非农业229人,占总劳动力的75.33%,其中35岁以下者为84人。   (三)耕地情况:总耕地面积1383亩,其台地80亩,旱地1323亩(坝地57亩、梯田123亩、坡地1143亩)。各种林草地40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07%;种植1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74%;撂荒79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7.19%。   (四)收入情况:2013年全村总收入23060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74000元,家庭经营收入798651元,转移性收入268344元(享受低保107人,养老保险63人,农资直补1024亩),财产性收入265021元,人均纯收入4239元。   (五)组织建设情况:宋硷村共有党员34名,其中流动党员8名,村支委5人,村委1人,两委交叉任职1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一致,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凝神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两年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为村里的发展殚精竭虑、积极奔波,多方争取资金120余万元实施了67米廊道井建设、160米河堤帮畔工程建设、110米生产道路帮畔硬化工程建设、饮水工程扩建和宋硷大桥建设的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按期实施村务账务公开工作,村级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村情良好。   

井家山村

  井家山村简介   银州镇井家山村位于米脂县城北14公里处,依山傍水,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全村共有160户,人口514人,有劳动力186人,党员12名。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退耕还林462亩,经济林260亩。   近年来井家山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及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改善,村两委会进一步完善,各组织机构逐渐健全,规章制度不断规范,逐步实现民主化管理。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使“平安米脂”建设家喻户晓。   井家山村以劳务输出与种植业并存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   今后,井家山村将在-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种植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力争将井家山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官庄村

     官庄村简介   银州镇官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1公里处,无定河西岸,属川水地与山地混合区,是一个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的城乡结合村,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为3.3平方公里,向东有翔凤桥直通210国道,村中建有神延铁路米脂县火车站,并有子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又有榆绥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区位优势明显。   截至2011年5月份,官庄村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全村共辖2个自然村,分为2个治安区,有668户、2476人,其中男劳力865人,女劳力623人,外出劳动力20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85%,电话入户率97%,移动信号覆盖率65%,有客、货运输车辆225辆,农用三,四轮车78辆。   官庄村适合种植西瓜、玉米、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全村总耕地面积为3303亩,其中水地1096亩,旱地2210亩,台坝地85亩,梯田地210亩,全村共有林地88亩,草地110亩,退耕面积80亩。   官庄村共有中-员47人,平均年龄55岁。   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已初步建立,设有小学一所,学校占地1300平方米,有教师2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360名,各种教学设施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   另设卫生室一所,医护技术人员2名,基本医疗设施完善。   村内设置图书室一个,文化室一个。   官庄村达到小康村标准,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人民币。村民使用太阳能的有268户,通网络的有380户,2011年拟开发耕地200亩,拟打坝造地200亩,总投入计1430万元。   村内成规模养猪3户,圈养185头猪,年产值23万元,规模养羊3户,共有120只羊,年产值9万。   

党家焉村

  党家焉村简介   银州镇党家焉村位于米脂县无定河西区4公里处,是一个较偏僻的纯山区。全村共有48户,179口人,其中男劳37人,女劳31人,党员9人。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总地520亩,粮田面积200亩,拥有经济林200亩,草地120亩。   近年来,党家焉村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畜牛13头,驴6头,猪500多头。出现了一个养牛专业户,5个养猪专业户。   党家焉村两委班子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帮助下,加强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农户全部用上了自来水,1.5公里村级水泥公路全部硬化。全村已建成沼气池90多口。   为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家焉村委会预计投资20万元继续完成饮水改水工程,拓宽硬化通往官庄沟的乡村道路0.5公路,以彻底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建设村办公室1处。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新建沼气池30口。改善村容村貌,绿化村院,美化环境。   今后,党家焉村两委将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状大村集体经济;搭建创业培训平台,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新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班子服务水平;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进村级事务民主进程;狠抓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村民综合素质;确立“项目带动发展、文化提升素质、环境树立形象”的发展思路,创建和谐、文明、繁荣、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家沟村

  党家沟村简介   银州镇党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6公里处的无定河西岸。全村有人口275户,1209人,全村辖分3个小组,有党员24人。总土地面积3234亩。   近年来党家沟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全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党家沟全村村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退耕还林还草,饲养业、制管厂、修理厂、服装厂等个体企业层出不穷,规模发展前景可观,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了“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活动,为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使“平安米脂”建设家喻户晓。   

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基本情况简介   银州镇孙家沟村,位于米脂县银州镇,无定河西岸,距离县城1公里,向南可直达火车站,向东500米可到210国道,属川水地与山地混合区,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3公里,北接杨砭村,南连官庄村,是一个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的城乡结合村,辖区行政区域面积6000余亩,子米公路途径而过,九龙桥东西贯通,又有神延铁路、榆绥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区位优势明显。   截至2011年5月份,孙家沟村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全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分为5个治安区,有227户、986人,其中男劳力389人,女劳力345人。流动人口居住达50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95%,移动信号覆盖率25%,有客、货运输车辆200辆,农用三,四轮车56辆。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人民币。   孙家沟村海拔1125米,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551.6毫米,适合种植西瓜、玉米等经济作物。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290,其中水地1100亩,台坝地95亩,梯田地95亩。   孙家沟村共有中-员41名,其中女党员7人,初中文化24人,高中文化5人,大专以上3人。   村中建有孙家沟小学、米脂县第一中学、郊区派出所、郊区国税局、地税局、银新社区等单位。   另设卫生室一所,基本医疗设施完善。   

背东山村

  背东山村简介   银州镇背东山村位于米脂县城西5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58户、610人,有劳动力403人,党员23人,耕地面积760亩,其中退耕还林240亩,经济林71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川水地蔬菜和瓜果种植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养殖业并存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模式。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89元。   近年来,背东山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特色蔬菜种植及养殖业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的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背东山村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结合实际,实施党员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种植的绿色蔬菜瓜果,深受消费者青睐。背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使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9年文明家庭创建率达到92%。   

蒋家沟村

     蒋家沟村基本情况简介   银州镇蒋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西2.6公里处,无定河西岸,属黄土高原川水地与山地混合区,北接陕北新农村红枣基地孟岔村,南连杨家砭村,是一个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的城乡结合村,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为2.3平方公里,林石公路穿境而过,9路公交车往来连接南北,又有神延铁路、榆绥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截至2011年5月份,蒋家沟村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全村共辖1个村民小组,设1个治安区,有398户、1460人,其中男劳力436人,女劳力388人。从业人员为8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2%,电话入户率95%,移动信号覆盖率10%,有客、货运输车辆103辆,农用三,四轮车26辆。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0元人民币。   育龄已婚妇女(三查对象)128人,其中流入人口为5人。   蒋家沟村年平均气温18-20℃,适合种植西瓜、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56.53公顷,其中水地895亩,台坝地85亩,梯田地65亩,坡地735亩,滩地8亩,全村共有林地1625亩,其中经济林25.1亩,用材林12亩,其余为天然林,草地310亩,退耕还林面积12亩。   全村共有中-员37名,其中生活困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者一名。   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已初步建立,设有小学一所,学校占地10多亩,有教职工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88人,各种教学设施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   另设村级卫生室一所,医药技术人员2名,床位4个,基本医疗设施完善。   

孟岔村

  孟岔村简介   银州镇孟岔村位于米脂县城北4公里,无定河西岸,全村182户、824人,党员36名。总土地面积6306亩,耕地2786亩,其中水浇地544亩、坝地32亩、山地2200亩。   近年来,在村党委班子的带领下,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机遇,科学规划,大胆采取“花户退耕、大户承包”的办法,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规模化发展水果型新品种红枣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路子,成为米脂县“一村一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60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孟岔村先后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新农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被米脂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农村工作综合示范村”、“治安模范村”、“党建综合示范村”、“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红花村”等荣誉称号。   目前,孟岔村共硬化村道4公里,修盘山公路24公里,建成蓄水池11个,抽水站9个,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实施滴灌400亩,硬化水渠3公里,新砌水渠400米,建成红枣保鲜库9门,建成年产300吨枣醋加工厂一处。修村两委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8间,新建沼气池48个,垃圾堆放点2处,改水改厕80多户,引种紫花白脱毒马铃薯150亩,推广薄膜玉米200亩、设施蔬菜30亩。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五好家庭创建率达9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90%,宽带覆盖率30%。   孟岔村“两委”班子抓住“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契机,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经过调查摸底,对照打分、严格考评,得出总分88分,准确定位为一类党支部。鉴于目前的发展现状,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围绕做大,做精,做强红枣这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立了红枣协会,狠抓扩大规模,开发市场,创立品牌,加工升值等主要环节,推广坝地水地红枣种植,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谋划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三年行动规划》。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6932元,孟岔村基本建设成“经济发展快、村风民风淳、村容村貌美、社会保障好、文化氛围浓、民主管理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镇子湾村

  镇子湾村简介   银州镇镇子湾村位于米脂县城北7公里处,无定河西岸,全村共有391户,近2000人口,辖18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5127亩,其中水耕地1296亩,人均水耕地0.6亩。有男女劳动力850户,大部分村民都在家劳作。   神延铁路在村东旁路过,无定河上架有“永定桥”,大路口与210国道连接,目前正在修建的榆绥高速路也在镇子湾村通过,   近年来,镇子湾村坚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组织实施完成了2275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农电网改造;新修油柏通村公路2.4公里和5公里生产道路;石砌灌溉渠道4.5公里;改造和扩建了学校,提高了办学条件;新建了人畜饮水过程,使村民用水便利,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最近村里筹备绑堤坝,方便农作物的灌溉,还使我们的母亲河“无定河”美观漂亮,便利我们在河坝抽沙修建,提高经济收入。   镇子湾村是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子,这几年大力发展川水地蔬菜种植,甾木生产,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促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品大幅度提高,现在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人人饮用自来水,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今后,镇子湾村将在-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种植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力争将镇子湾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老树沟村

     老树沟村简介   银州镇老树沟村,位于米脂县无定河东岸,距离县城1公里,属黄土高原山区丘陵沟壑混合地形,向南为吴家沟村,向东为韩山村,是一个以外出务工为主导产业的的城乡结合村,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西面毗邻210国道,又有8路公交通过,交通便利。   截至2011年5月份,老树沟村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全村共辖1个村民小组,设1个治安区,有28户、93人,劳动力28人。中-员4人。育龄妇女6人。外出就业人员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5%,电话入户率95%,移动信号覆盖率80%,有货运输车辆3辆。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人民币。   老树沟村因紧邻金泰氯碱厂工业园区,土地基本被卖完,全村耕地面积126亩,退耕还林面积125亩。   村内有村民艾淑英自筹资金创办的夕阳红敬老院,院内收养有27名孤寡残病老人。   


孟岔村特产大全




孟岔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