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 米脂县 >> 郭兴庄镇 >> 后庄村

后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庄村简介

  后庄村简介
  后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91户、352人,党员18人,耕地面积1200亩,造林面积700亩,年产值8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345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249万元。
  后庄村为二类村。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种植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规划》。2011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2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350多亩,养子存栏40只,后庄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到2011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8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827107 719000 -- 查看 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麻土坪村

  麻土坪村简介   麻土坪村位于米脂县城西38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开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3.1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罗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全村辖2个自然村,79户618人,有劳动力458人。耕地面积876亩,造林面积380亩,经济林30亩,年产值9余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100%,有农用三、四轮5台。麻土坪村是一个农业生产区,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枣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肉猪、肉鸡为主。2012年全村种植洋芋200亩,豆类450亩,玉米216亩,红枣2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600公斤,羊子存栏160只,生猪存栏54头,全村经济总收入,比2008年增加133.4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2元,平均每年递增12%左右。   

白石畔村

  白石畔村简介   郭兴庄镇白石畔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郭兴庄镇政府驻地5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总人口363人,外出人口251人,党员13人。总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造林面积520亩,年产值13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   2012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190亩,种植地膜玉米120亩,豆类18亩,玉米80亩,谷类50亩,其它50亩,粮食总产量130吨,人均540公斤,羊子存栏90只,生猪存栏42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34元。白石畔村现电话入户率43%,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6%,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60%。到2012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7元。   

勃牛湾村

  勃牛湾村简介   郭兴庄乡勃牛湾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95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55户、350人,党员14人,耕地面积1400亩,造林面积600亩,年产值7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149万元。勃牛湾村是全县的“红花村”,也是“脱毒洋芋实验基地”。   主要做法如下:   一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勃牛湾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原来大都是山坡地,几乎没有水地,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党政策的引导下,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家大胆的改善生产条件,本着“山修梯田,沟打坝,坡坡洼洼都绿化”的原则,变旱地为水田,变苍山为绿山,努力发展符合勃牛湾村实际的特色产业。现在已有梯田220亩,坝地30亩,全部种植高产玉米。2005年,县水利局拨款3万元,村民又主动自筹劳力120人次,大干50天维修全部高抽管道;07年—08年,2+1工程,勃牛湾村又获得财政拨款,村委决定再次为我们的主导产业投资,换三级高抽108米,新修灌溉水渠350米,争取达到每块地都增产,每株玉米都高产的效果。经过实践中的不断试验和总结,大家发现那250亩山坡地正是“脱毒”洋芋生长的摇篮,在村民们精心锄务下,亩产近2000公斤。工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勃牛湾村人均纯收入已达4600多元。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勃牛湾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入手,进行了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根据村内实情,党支部、村委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带领群众描绘了一副新农村的蓝图,它正在不断的展开并延伸着:   1)04年,村民自筹资金1.5万元,全村安装程控电话30部,有线电视35户。   2)06年上级补助4.5万元,自筹2万元,修建沼气池30口。   3)07年财政拨款3.2万元,自筹4.8万元,修建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组织部拨款3.55万元,土地局拨款2万元,修建了设备齐全、环境优雅的党建办公室。   4)08年2+1工程中,财政拨款25万元,村民们在兴修农田水利中挤出一点资金,自筹劳力硬化道路1.5公里。   “敢让旧貌换新天”,现在勃牛湾村做饭自动化,家家自来水,户户通电话,柴草入坑,牲畜入圈,过上了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三以工助农搞养殖,自我超越赶上前。   神华集团给勃牛湾村无偿资助100只小尾寒羊,从此,村民们对养殖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主动学习科学饲养,积极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小尾寒羊已繁殖到300多只,又引进新种羊(白绒山羊)50只,养鸡200多只,养殖业已成为大家经济来源的新路子。   四发挥核心作用,树文明新风,建文明新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勃牛湾村领导班子,通过学习“-”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他们从群众不满的地方改起,取信于民,政务公开,账务公开,团结一致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村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可喜局面,即主动学习科技文化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出主意,寻路子的人多了,找集体茬的人少了;婆媳邻里讲和睦的人多了,闹矛盾扯闲话的人少了。勃牛湾村真正做到了,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历史任务,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在不断发展中完善,不断完善中发展,继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靓点。   

房界村

  房界村简介   郭兴庄镇房界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10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605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56户、267人,党员11人,耕地面积865亩,建成标准化果园325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694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1262万元。2012年房界村成为我镇重点扶持的养殖业大村。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房界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房界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12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房界村由全镇经济最落后的村转变为全镇最有发展前景与最具发展潜力的村。   

杨岔村

  杨岔村简介   郭兴庄乡杨岔村位于乡政府东4公里处,距县城32公里,濒临横山,地理独特。全村现有住户98户,村民345人,总土地面积1583.9亩,其中耕地面积533.9亩,退耕面积1050亩。村民以养殖业、特色产业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近年来,杨岔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以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和树立村风文明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载体,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从而有力推动了杨岔村“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工作都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已被评为“先进村”和“县级新农村示范村”。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筹资金,引项目,优化人居环境。   早在2002年杨岔村就率先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而后家家接上有线电视,90%的农户通上了电话,成为全乡的先锋村。杨岔村饮用水含氟量高,对人畜健康影响很大,2006年村上向市水利局争资30余万元,全体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铺管道,修水塔,完成了改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2007年5月,村委会领导以贷款的方式修建了党建办公室,同时自筹资金盖起了文娱活动室,以丰富农闲生活。今年九月,县交通局预计投资30万元修建杨岔村连接主干线2公里的公路(目前此项工程正在进行中)。   二学科学,寻经验,发展特色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老百姓脱贫致富、走出困境的可靠保障。杨岔村经济基础差,灌溉水资源不足,但在种植地膜作物上得到了实惠,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全村广泛推广地膜种植,而且地膜作物种类不断增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村里多次请专家讲解,组织群众学习,并不断到田间地头做实验,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地膜高产田,其中玉米作物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   三政策扶持,科学饲养,走农牧结合之路。   部分“留收”在家的农民正经历着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角色转变,大家不但学习科学种田,而且学会科学饲养。在政策的扶持下,现在新种羊存栏1200多只,养鸡400只,形成养殖业种植业同步发展的新局面,使经济更上新台阶。   四抓班子,重团结,建设文明新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村干部是工作核心,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杨岔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班子成员5人,平均年龄41岁,且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其中有人善搞经营,有经济头脑,随时把市场信息带给村民;有人懂养殖技术,农闲时自发组织群众学习养殖。他们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村里修路遇到占地、打树、迁坟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班子成员和其他党员不但自己不讲价钱,率先行动,还动员亲属支持村里的工作,为群众做好榜样。现在村里做每项工作,干部走在前,群众急跟后,一呼百应。真正成了村民的“领头雁”。   杨岔村党员干部将以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团结群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使全体村民能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之路。   

红谷梁村

  红谷梁村简介   郭兴庄乡红谷梁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33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75公里,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2户、132人,党员5人,耕地面积590亩,造林面积350亩,坝地3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红谷梁村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积极行动,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行动规划。现在全村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1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20多亩,红谷梁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   红谷梁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真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红谷梁村将继续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规划思路发展,为全村的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使红谷梁村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为群众谋取更好的出路。   

后谢家沟村

  后谢家沟村简介   郭兴庄乡前谢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13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9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40户、197人,党员9人,耕地面积1385亩,退耕还林395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374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458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后谢家沟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后谢家沟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I今后,后谢家沟村将在党的-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改良优化种养殖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三年规划,后谢家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后庄村

  后庄村简介   后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91户、352人,党员18人,耕地面积1200亩,造林面积700亩,年产值8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345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249万元。   后庄村为二类村。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种植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规划》。2011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2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350多亩,养子存栏40只,后庄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到2011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8元。   

郇家河村

  郇家河村简介   郭兴庄镇郇家河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郭兴庄镇政府驻地10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3亩,造林面积1460亩,经济林220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89户、308人,党员18人,年产值13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8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120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0元。   郇家河村为三类村。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规划》。2011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2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80多亩,养子存栏82只,郇家河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到2011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1元。   

九月坪村

  九月坪村简介   郭兴庄镇九月坪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55平方公里,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9户、72人,党员6人,耕地面积530亩,造林面积300亩,经济林8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097万元。   九月坪村为三类村。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规划》。2011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2009年全村种植脱毒洋芋200亩,豆类100亩,玉米90,谷类80亩,其它60亩,粮食总产量100吨,人均400公斤,羊子存栏75只,生猪存栏54头,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64元。   九月坪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到2010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7元。   

酒窑洼村

  酒窑洼村简介   酒窑洼村位于米脂县城西28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开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罗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36户109人,有劳动力35人,党员8人。耕地面积600亩,造林面积380亩,经济林30亩,年产值8余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100%,有农用三、四轮5台。酒窑洼村是一个农业生产区,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枣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肉猪、肉鸡为主。2012年全村种植洋芋200亩,豆类450亩,玉米216亩,红枣2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600公斤,羊子存栏160只,生猪存栏54头,全村经济总收入,比2008年增加132.3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6元,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   酒窑洼村合理利用本地水资源,大力发展西瓜、小瓜种植,现在酒窑洼村的西瓜小瓜已成为我镇的特色产业。   

白兴庄村

  白兴庄村简介   白兴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26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开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罗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11户350人,有劳动力120人,其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人,高中28人,在读大学7人,党员12人。耕地面积1200亩,造林面积890亩,经济林30亩,年产值8余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100%,有农用三、四轮5台。白兴庄村是一个农业生产区,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枣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肉猪、肉鸡为主。2008年全村种植洋芋200亩,豆类450亩,玉米216亩,红枣2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600公斤,羊子存栏160只,生猪存栏54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065万元。到2011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一类村支部,全村经济总收入到2011年累计达到339.185万元,比2008年增加132.33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达到7326元,比2008年增加3416元,平均每年递增18.7%左右。   

吕岔村

  郭兴庄乡吕岔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千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65户、261人,党员19人,共有男劳力180人,女劳力6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党员19人,团员20人。总土地面积1100亩,耕地面积960亩,造林面积309亩,经济林15亩,水地120亩,坝地3亩,梯田250亩,坡地181亩。年产值6余万元。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6012万元。全村羊子存栏数为300只,猪存栏为250头,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1165元。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460亩,种植地膜玉米180亩,养子存栏35只,生猪存栏50头,吕岔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   吕岔村是我镇为数不多的“五新”村   

张崖窑村

  张崖窑村简介   张崖窑村位于距乡镇13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全村耕地面积为2283亩,退耕还林480亩。2个村民小组,70户373人,有劳动力126人,其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在读高中3人,在读大学生3人,党员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84%,移动信号覆盖率90%。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区,脱毒洋芋、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枣种植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肉猪为主。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   2012年,全村95%的农户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100%村内道路平整通畅路面硬化,两侧绿化到位,路肩到位;村境内农田水利整治一新,沟河渠道灌排水便利,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逐步建立垃圾定点堆放场所,改变垃圾随意倾倒在沟河等处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60%的村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95%农户安装电话,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民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现在养殖规模猪200头、羊子2000只,利用剩余玉米或者洋芋渣子作为饲料,其养殖场内禽畜粪便土地施肥用,此养殖场建成后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600元。   

庙沟村

  庙沟村简介   庙沟村位于郭兴庄镇政府驻地南部,距离镇政府9公里。全村有40户,143人。总土地面积为1300亩,耕地面积为960亩,林地面积为320亩。羊子存栏55只,牛存栏7只。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庙沟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积极行动,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行动规划。现在全村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2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20多亩,庙沟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   庙沟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真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庙沟村将继续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规划思路发展,为全村的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庙沟村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为群众谋取更好的出路。   

前谢家沟村

  前谢家沟村简介   郭兴庄乡前谢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12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6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43户、141人,党员8人,耕地面积360亩,退耕还林面积56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374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450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前谢家沟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前谢家沟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I今后,前谢家沟村将在党的-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改良优化种养殖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三年规划,前谢家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前庄村

  前庄村简介   郭兴庄乡前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1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99户、359人,党员23人,耕地面积1880亩,退耕还林52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3594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235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前庄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前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村集体班子团结奋进,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300亩核桃林,大大促进前庄村的经济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12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I今后,前庄村将在党的-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按照“改良优化种养殖业为基础,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三年规划,前庄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田家沟村

  田家沟村简介   田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40多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田家沟村辖3个村民小组,180户791人,有劳动力475人,其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人,初、高中文化程度300人,大学生20人,党员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64%,移动信号覆盖率90%,有农用三、四轮10台。   田家沟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区,地膜玉米和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大扁杏、红枣种植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为主。2009年全村种植洋芋800亩,黄豆400亩,玉米500亩,谷子100亩,其它400,粮食总产量400吨,人均500公斤,生猪存栏75头,羊子存栏210只,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7元。   挥资源优势,做好“山坡、田地、庭院、市场”四篇文章。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高;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营销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剩余劳力外输内转。至2010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5110元以上。   至2012年60%的村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95%农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100%入户;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民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王山村

  王山村简介   郭兴庄乡王山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14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93户、293人,党员9人,耕地面积700亩,退耕还林面积985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518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698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王山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王山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小李也村

  小李也村简介   郭兴庄乡小李也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镇7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56户、280人,劳动力人口84人,党员24人,耕地面积986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3421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632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小李也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小李也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阳石洼村

  阳石洼村简介   郭兴庄乡阳石洼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乡镇7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41户、202人,党员11人,耕地面积92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3594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235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阳石洼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阳石洼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阳枣坪村

  阳枣坪村简介   郭兴庄乡阳枣坪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32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82平方公里,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6户、197人,劳动力100人,党员14人。耕地面积604亩,造林面积358亩,坝地50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阳枣坪村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积极行动,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行动规划。现在全村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200多亩,种植地膜玉米20多亩,阳枣坪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   阳枣坪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真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解放思想,团结群众,阳枣坪村将继续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规划思路发展,为全村的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使阳枣坪村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为群众谋取更好的出路。   

杨家峁村

  杨家峁村简介   郭兴庄乡杨家峁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距县城40多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54户269人,有劳动力161人,其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人,初、高中文化程度30人,大学生3人,党员18人。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270万元。   按照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部署,杨家峁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致富农民,新农村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方针,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狠抓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前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实行项目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道路。村两委办公室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民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和“三个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等生活,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党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08年文民家庭创建率达到50%。   

杨山村

  杨山村简介   杨山村位于米脂县城西40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开支离破碎,总土地面积3.8平方公里。属中温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罗大,主要以干旱、霜冻为主。全村辖3个自然村,68户468人,有劳动力130人。耕地面积674亩,造林面积330亩,经济林30亩,年产值6余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100%,有农用三、四轮6台。   杨山村是一个农业生产区,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作物品种以洋芋、玉米、谷子为主,近年来,芦则沟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大力发展经济,主要扶持养殖业,羊子存栏359只,生猪存栏156头,2012年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枣为主;养殖畜种以陕北白绒山羊、肉猪、肉鸡为主。全村种植洋芋300亩,豆类168亩,玉米120亩,红枣38亩,粮食总产量298吨,人均587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比2008年增加132.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2元,平均每年递增11%左右。   近年来杨山村两委班子年轻有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本领强,村容村貌变化大,在村口新建了门户牌楼,使杨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张石畔村

  张石畔村简介   郭兴庄乡张石畔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0.97平方公里,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人口40户、147人,党员12人,耕地面积406亩,造林面积516亩,经济林25亩。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995万元。   今年,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放眼长远,按照“以种养殖业为根本,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促增收”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规划》。2012年全村各项事业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生产发展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产业开发方面:全村推广脱毒洋芋180亩,种植地膜玉米100亩,豆类100亩,玉米80,谷类50亩,其它50亩,粮食总产量120吨,人均500公斤,羊子存栏85只,生猪存栏38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34元。张石畔村现电话入户率40%,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五好家庭、好婆媳、文明户达到50%。到2012年实现村党支部晋升为二类村支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4元。   

李兴庄村

  李兴庄村简介   李兴庄村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部,无定河流域西部,距米脂县城30公里,总土地面积2.5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20户,485人,有劳动力245人,党员15人。现有耕地1865亩,退耕还林1130亩,水地210亩,台坝地118亩,属山川并耕之地,人均土地不到4亩,村民主要以水地种植为主,属人多地少,水地浇灌条件较差之村。,全村羊子存栏数为290只,鸡存栏数为5000余只。村内已初步形成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劳务输出与种养殖业并存的农民增收产业模式。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9092万元。   


后庄村特产大全




后庄村景点大全